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1

一、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

当前的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体现在总量上为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滑,企业效益上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负增长。同时,部分先行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消除,工业经济增速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之内进一步下滑。

(一)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滑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波动性明显降低。然而,进入2012年以后,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先是在2012年1—2月份达到了21.3%的高位,然后迅速下降,3月份为11.9%,4月份为9.3%(见图1)。事实上,如果单从增速来看,这一速度并不是不可接受的。2012年1—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1%,处于2000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但不是最低水平,高于2000年1—4月份的10.9%、2009年1—4月份的5.5%,略低于2001年1—4月份的11.3%和2002年1—4月份的11.2%。目前对工业主管部门造成压力的更多是这种增速加快下滑的趋势,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增速就进入了下滑轨道,而进入2012年以后增速下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是符合很多研究者预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课题组,2010;刘世锦,2010),但增速下滑速度如此之快却出乎意料。

(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

进入2012年以后,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变得十分严峻。2012年1—2月份、3月份、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滑5.2%、1.3%、1.6%。这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然而,这一轮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的下滑趋势却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而是从2010年就开始了。受国际金融危机下基数较低因素影响,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点119.69%,然后进入增速逐步下滑的趋势,直至目前出现负增长(见图2)。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对较好,产业链中游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从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来看,采矿等上游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轻工、烟草、医药等大部分产业链下游企业也基本维持稳定较快增长,相比之下,冶金、石化等产业链中游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导致了整个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二是内销型企业相对较好,外向型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食品、饮料等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利润稳定增长,相比之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等外向型企业利润下滑幅度很大。三是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相对较好,国有和外资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四是大中型企业相对较好,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据调研中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反映,2011年开始,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国际金融危机下,小微企业主要困难是缺少订单;目前主要困难是“招工难”和经营成本上升。企业有订单,但是难以找到足够的工人进行生产,难以获得贷款用于资金周转,或者是生产成本太高,无利可图,甚至是越接订单越亏损。

(三)部分先行指标呈现下行趋势

一般来讲,工业经济景气指标体系包括先行指标体系、一致指标体系和滞后指标体系。其中,先行指标主要用来预测下一阶段宏观经济的走势;一致指标用来描述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滞后指标对经历过的经济状况进行验证。不同研究者在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采取的指数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发电量、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却是几乎所有研究者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均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先行指标。从这些先行指标来看,工业经济目前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发电量从2011年开始就进入了较低的增长速度,而2012年4月发电量增速进一步下滑到0.7%的历史低点;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在2012年增速也均出现明显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2012年4月份分别为-0.3%、7.9%、2.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更是快速下滑,从2011年年中的25%左右下滑到2012年4月的-4.2%(见图3)。这些指标的下滑说明了中国工业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工业经济增速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之内进一步下滑。

二、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

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工业经济因外需迅速萎缩造成的增速下滑不同,当前工业企业下行的原因更为复杂。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2

“入世”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制度整合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而难以扭转,即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银行业由于其在经济中所占的特殊地位,这种“路径依赖”性更强,所以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讲,其改革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或外延性改革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虽已暴露但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思所说,要摆脱“路径依赖”,要扭转既有方向,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而“入世”正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制度整合,是中国银行业改革摆脱“路径依赖”的大好机会。

一、加入wto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明确了国有银行的企业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银行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相距甚远:金融手段行政化运用、经营效率低下、金融透明度低、不良资产额巨大等等。而在“入世”以后,规范的国际金融制度的引入,会大大加速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首先,“入世”会形成对中国银行业制度上的“刚性约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是其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中,我国也制定了不少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但制度的实施程度远远不够,如“政银分开”往往是“政银不分”,形成“制度软化”。《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某些条款对金融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会间接促进国内金融制度改革,同时它也有一些直接推动金融制度改革的条款,如约定“谈判各方不得对金融服务提供者作数量或者构成形式上的限定”。所以一旦“入世”以后,不论再怎么强调“中国特色”,国内银行也必须遵守gats中有关银行业的规定,否则便会遭遇到wto的惩罚机制,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银行业的“法治”问题。

其次,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透明度。gats条款有两条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这两条原则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金融运行的透明度不够,许多金融机构掩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状况,直至出现支付危机并引致倒闭时监管当局才获知真实情况,但这时采取补救措施往往为时已晚。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金融透明度较之韩国、日本还低。但在加入wto以后,政府必须公布影响金融服务贸易措施的有关法律、行政命令及其他规定、规则和习惯做法,并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要和国际相统一,这样便会提高金融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

二、加入wto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竞争是使组织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改革开放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基本上是完全垄断市场。1986年之后,随着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了独家垄断,业务范围管制放松。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改革尚不深入。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份额上,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

表1. 国有银行市场份额一览表(期末数) 单位:% 资产 利润 存款 贷款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总计

1994 34.18 16.26 23.85 18.13 9 2.42

1996 34.59 13.98 20.08 20.26 8 8.91

1997 34.13 13.69 19.04 26.33 93.19

1994 19.4 2.41 24.82 12.8 59.43

1996 12.73 10.25 25.36 10.59 58.93

1997 11.04 2.84 21.25 6.79 41.92

1996 27.37 13.11 18.02 15.39 73.89

1997 27.32 13.47 16.7 15.89 73.38

1996 28.03 13.34 16.54 14.22 7 2.13

1997 26.63 13.09 15.50 14.80 70.02

说明:表中数据为相应项目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年份、《中国金融》1998年第7期、1998年第8期资料整理而成。

这种垄断地位给四大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效率损失,这可以从与其他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对比中看出。

四大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近年来平均值为0.26%,且呈下降趋势;10家新兴股份制银行则表现较好,平均为1.7%,为四大银行的6.5倍,且呈稳中有升之势。再比较人均创利率,1997年四大银行平均人均创利率为1.19万元,而新兴股份制银行平均达37.22万元,为四大银行的31倍!四大银行的效率低下由此可窥一斑。“入世”以后外资银行会大量进入,它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拥有先进的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对四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形成很大的威胁,这就会产生“鲶鱼效应”,提高整个银行业的效率。

三、加入wto有利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与古今中外的金融风险有着制度基础的根本差异,必须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制度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政策和措施。

我国在计划金融制度基础上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与市场金融制度金融风险迥然不同的性质、表现形式和结果。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支付危机—客户挤提存款、抢购外汇—金融机构倒闭破产—兼并重组、金融资本的集中和积聚。金融风险的最后结果是本币贬值、汇率贬值、资产贬值。而中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风险,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普遍的表现为:金融机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中国制度性金融风险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因素的积累,在增加的货币供应能顺畅进入流通时,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我国1990年代初的情形;而如果沉淀在流通体系之外,则表现为大量的不良资产,这正是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一个特征。所以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不是操作技术,而是必须抓住制度改革,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许多人认为,加入wto、开放金融市场会或多或少地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笔者对此则持乐观的看法。当前我国对金融风险的防治主要依赖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对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理,而如果不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则无法从源头上扼制风险,不良资产的流量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巨额存量。而加入wto是对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强行推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制度性金融风险。gats虽然没有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直接规定,但“入世”以后,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会引入国际标准的风险测度、防范制度,例如巴塞尔资本管理协议等,如不能达到规定标准会被国际评估机构降级,造成经营上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暴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外在的强硬规则有利于我国银行形成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而这正我国银行目前所严重缺乏的。相反,如果继续现行的金融制度,这种隐蔽的制度性风险会越来越大,等到集中爆发时会更难以控制。

四、加入wto有利于我国金融制度与全球融合

在一般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家是制度的制定者,组织、个人受制度约束。而在当前,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以致wto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各成员国都要受其规则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to是制度的制定者,而国家则处于新制度经济学中一般所说的组织的地位。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一个拥有制度的经济社会比没有制度会更有效率。在国际金融业务往来中,如果一个以组织身份出现的国家不融入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无疑是难以享受到制度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的。例如,在以前,我国银行在国外开展业务会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问题与东道国谈判,而在加入wto以后成员国之间都普遍地实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从而为开拓海外业务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加入wto有利于我国融入全球的金融制度,参与全球的金融资源配置。

“入世”后应进行自觉的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认为对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国家来说,一项在别国运行得良好的制度,移植到本国来以后,能否继续运行得良好,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这项制度是否与国内的其他制度兼容。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尚与wto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加入wto以后,我们不仅要引入wto所订立的规则,还必须对其他的一些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与wto的规则兼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组织具有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引致创新、分担风险、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简言之,就是要使组织更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根本的举措有以下几条:

一、有效产权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是构成制度的最重要的变量。的确,在我国银行业几乎所有存在的问题都与产权有关:巨额的不良资产是由于银行与国企在产权上的同构性,“政银不分”是由于政府是国有银行的产权代表,银行员工效率低下是因为缺乏产权的“激励兼容”… …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国有产权制度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而只是政府在“模拟”市场,从而金融效率低下(江春,1999)。国有银行在产权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制度改革的“瓶颈”。必须对我国国有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在我国理论界几乎已达成共识。可以说,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着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

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多种途径中,股份制改造无疑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核心就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和外资)。通过股份制法人产权制度创新,银行由国家控股,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发挥“杠杆效应”,扩大国有金融资本对社会资本所支配的数量和范围,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业绩优秀的大型企业参股商业银行,可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产融结合,协调银企关系;个人投资不仅能够实现私人资本社会化,而且有利于产权的分散和产权边界的明晰,从而强化所有权的约束力;外资参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认股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一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化运作,要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和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国有银行真正从原有机关式管理走向法人治理。必须按照权力结构、执行结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与其他所有者一样,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来行使所有者权力,政府不能再以所有者的身份来直接干预银行的自主经营,而是由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机构或部门来行使所有者权益。

二、引入竞争

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自会使竞争加强。但在彻底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以前,也应当对国内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对国内企业也实行“国民待遇”。尽管近年来成立了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度仍然居高不下,且国内同业竞争呈不均衡状况,新兴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它们开展跨地区业务和壮大规模。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尤其受到压制,迄今为止,只有中国民生银行一家民营性质的银行。考虑到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国家股绝对控股地位,更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度国有化特征。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所以要鼓励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对国有银行来说也算开放前的一次“练兵”。

三、市场退出

良好的市场退出机制能使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从目前我国几个关闭产生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案例来看,都是实行的“行政关闭,业务托管”的方针。这种实际上并没有“退出”的“市场退出”在较小范围内暂时保持了相对的金融稳定,但却留下了更大的危机隐患。海南发展银行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要求海发行接收33家资产负债状况不良的城市信用社,结果造成合并后的机构关闭破产。如何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市场退出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除了这些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需要改变之外,许多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如银行员工的观念等等,也有待与wto相适应。金融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我国银行业业内人士应以崭新的观念来迎接“入世”。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制度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奢望加入wto后能一蹴而就。但假以时日,中国银行制度终将与世界融为一体,我国银行业也将在这套制度下健康发展、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c·诺思,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江春,1999:《产权制度与微观金融》,中国物价出版社。

r·科斯等,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龙永图,1999:《龙永图深谈“入世”》,《财经》第12期。

卢现祥,1996:《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王松奇,1999:《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什么?》,《中国经济时报》11月16日。

肖耿,1997:《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前景 建议

2007年3月28日,中国首批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这两家私人银行部均以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个人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按照国际一流私人银行的运作模式,为客户提供私密、高品质的私人银行服务。它们的成立标志着私人银行业务正式在公众面前揭开了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正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一、私人银行的特点

(一)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普通的零售银行业务甚至包括个人理财业务提供的是针对某一群体设计的无差别化的同质服务。而高端客户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国外的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时,均配备包括财务顾问和投资管理人员在内的专业化团队,从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并更多地考虑和规划客户较长一段时期甚至一生的金融需求。

(二)注重忠诚和保密

私人银行服务的客户对象大多为亿万财富。这些客户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保持低调,并要求私人银行保证其信息的私密性。国外的私人银行家往往是客户值得信赖的助手,在诸如合理避税、遗产管理等特别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私密,以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并实现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国外的私人银行常常固定地为某一客户家族的几代传人提供服务,体现了对客户的忠诚。

(三)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和较低的资本金要求

据统计,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都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15%,远远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2004年,花旗集团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业务盈利甚至占到当地全部盈利的20%。同时,私人银行无需动用银行自身资金,业务风险较小,被巴塞尔协议列为风险权重较低的表外业务。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资本金要求很低。国外商业银行据此有很强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动力,并视其为战略业务。

二、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和困难

(一)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分析

首先,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内已经出现了富裕阶层。他们的资金管理需求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客户基础。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对富裕阶层的具体数目目前尚不清楚。按照国外专业研究机构的估计,拥有100万元以上资产的国人保守估计应在300万人以上。可见客户群体还是比较庞大的,具备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条件。

其次,由于央行控制信贷规模投放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我国银行业许多传统业务的发展趋缓。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具备较大盈利潜力的零售银行业务尤其是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符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私人银行业由于服务于高端客户,因而业务利润丰厚,且盈利主要来自稳定的费用收入,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大。在华的外资银行对这一市场已是垂涎三尺。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跟上国际银行业务的这一发展趋势,决不可拱手让出私人银行业务市场。

(二)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困难

第一,分业经营限制了银行开发灵活的跨部门的金融工具。国外的私人银行业务都是跨越投资银行和保险等多个金融部门,而国内银行由于相应制约,难以开发相关产品。但是也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第一种途径是借助于银信合作,即通过和信托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合作来绕开限制,设计出适合特定客户需求的产品。目前,中国银监会对符合资质条件的银信合作采取允许的态度。第二种途径则是通过获得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资格的方式向海外投资,从而合法地投资于海外市场。目前,我国已有近20家商业银行获得了QDII资格,可以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虽然不能直接投资国内市场,但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至少可以增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设计能力。

第二,缺乏配套的高素质业务人才。私人银行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业务不同于一般的高端理财。它的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群体,业务涵盖非常广泛,涉及到银行、证券、外汇等许多市场以及税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要求知识面广阔、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纵观目前国内银行业,现有人才尚不能满足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了。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相关业务的开展迟缓。

第三,对私人银行的认识不足。许多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缺乏深入了解,不知道如何合适地开展营销活动。其实私人银行的业务开展模式与传统的业务模式截然不同。银行必须首先依靠差别化服务和情感式营销来获取客户好感,同时牢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银行在营销中要注意树立品牌,因为品牌对于私人银行业务今后的拓展至关重要。

三、关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若干建议

(一)组建事业部体制,尽快建立完整的个人金融信息数据资料库,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

私人银行业务必须采取事业部体制,整合所有相关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同时只有掌握了目标客户的信息,才能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目标客户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负债和信贷等一系列银行服务,甚至包括个人资产状况及风险偏好等信息。国际银行业一直存在着“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创造银行80%的利润。私人银行业务非常符合这条规律。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只有熟悉客户的个人金融信息,才能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二)开发个性化产品与服务

私人银行应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例如,对于稳健型的客户,产品设计应以保值为主;而对于激进型的客户提供的产品则应当是以增值为目标的。国内银行应当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引进新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业务创新,开发新的顾客群体。西方商业银行所创新的住宅股权贷款、多币种杠杆贷款、现金管理方案等创新型金融产品都可以被中资银行拿来借鉴和运用。

(三)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未来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在我国尚未放开混业经营之前,开展银证、银保等多方面的合作,将可以提升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私人银行业务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通过与证券、保险等其它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其产品,如基金代销和赎回等,以增加银行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提升私人银行服务竞争力。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4

    银行保险业务现状

    (一)经营模式以为主。现在,国内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还以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占用银行资金,没有经营风险;可以为未来全面进入保险领域积累管理经验,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在开办初期适宜采取这一模式;短期内可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缺乏长期性,不能获得保险业务更大的收益。

    (二)产品以分红趸交类为主。客户在银行柜面购买保险产品,很容易与银行存款进行比较,所以客户比较喜欢的银行保险产品还是与银行存款相似,投资短、收益快的趸缴产品。目前热销的各渠道的银保寿险产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国“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揭晓,此次评选完全是通过中国目前访问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保险门户网站--保网,由全国各地的网友投票产生的。其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入选的“最受欢迎的寿险险种”(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两表对比显示,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趸缴产品为主,同期市场需求以保障型期缴产品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三)业务拓展以柜员个人营销为主。客户去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对保险产品知之甚少,主动购买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银行基层柜员的说明和鼓动。商业银行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把业务收入按比例奖励给经办人员,提高柜员的积极性。

    (四)客户以传统的银行客户群为主。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据调查,在14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为了防病、养老、教育等,也就是应当至少有5万亿元会流向保险公司。同时,一项对于银行高端客户的调查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约占银行客户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类客户考虑在三年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些潜在客户的理财金额人均高达14.4万元。所以说,银行的VIP客户群体是银代产品的潜在客户群。

    银行保险前景分析和发展思路

    银行业的竞争远比保险公司激烈,这直接反映在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对客户的争夺上。保险公司与银行业互融成必然。互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混业经营。工行利用工银亚洲涉足保险业、中信银行参股信诚人寿、平安收购福建亚洲银行,中行所属的中银保险正式运营,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金融混业的格局日趋明朗。另一种形式是更紧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关系。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停留在协议合作阶段,但随着保险资金“1+1”银行独家托管制2006年即将实施,保费归集、账户开立、投资运用、理赔支付等全部交给一家银行实现,银保互融性不断增强,农行寻找适合的保险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也是发展的必然。银行保险作为一项可以为银行、保险、客户三方带来利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间业务,正是银行应积极投入,努力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可用资本数量和管理水平选择走混业经营或形式与保险行业互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过去一直采取分业经营,对保险行业还比较陌生,缺乏保险专业人员,但具有网点覆盖面广、信誉良好、网络完备、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客户群体等优势,最好的途径就是先走,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条件成熟时选择直接投资方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网点相对较少,所以不适合走模式,选择直接投资的混业经营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银行业务,则更为有利。

    (二)加强银保合作,建立保险公司和产品的准入退出机制。保险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在开办保险业务时,有必要制定完善的准入标准。银保合作关系的确立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关系的确立是自上而下的,为此,银行可以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择优而代”,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维护自身信誉、利益。经营行应在上级行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当地各家保险公司的履约能力、人员配置、行业道德等主、客观因素,确定业务合作关系,然后可以按照“业绩排队、末位淘汰”的原则,建立起保险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产品的甄别方面,个性化、具有理财+保障的保险产品组合是保险产品的发展趋势,功能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和结构调整,把握市场行情,仔细研究各家保险公司的现有产品类别和明细条款,在同等类型的产品中,择优推介;另外,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与交流,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合银行客户群的银保产品,如与按揭贷款有联系的保险产品、与信用卡透支有联系的保险产品、责任险等。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5

关键词:范围经济;商业银行;综述

一、范围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这个概念最先是由Panzer和Willing于1975年提出的。他们认为范围经济是指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种类扩大时,单个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Pindyck和Rubinfeld(2009)指出:"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我国学者也对范围经济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平新乔(2001)认为"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所带来的效益增进(或利润上升,或成本节省),叫做范围经济。

袁成(2009)认为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由于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扩大而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情形。或一个经济组织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小于

由一个或几个经济组织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单位成本之和的情形。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范围经济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组织扩大生产或经营范围, 其带来的效果就是单位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二)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与产生机制

邹新月,邓亭(2009)认为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是指通过增加商业银行提品或服务的种类而引起经济效益增长、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范围与收益、成本变动的关系。并认为当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带来收益的增加大于从事该业务而造成传统存、贷业务收益的减少时,即存在范围经济。

窦育民,李富有(2009)指出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本质是成本效率问题。

吴奉刚,陈国伟(2012)提出如果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则存在范围不经济。

通过上述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产生与其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中间业务以及其他服务项目、品种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根据实证分析,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并不一定会造成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减少,相反,有时会带来这些业务的同步增长。

二、 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

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学者主要是针对这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非参数分析方法。刘宗华,邹新月(2004)等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1994-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成刚(2006)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窦育民,李富有(2009)用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来衡量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

三、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王聪、邹鹏飞(2003)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6年到2001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大部分商业银行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范围经济与银行资产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建议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和强化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经营水平。

邹新月,邓亭(2009)选取了12家中国商业银行1997~2006年的数据,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及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得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要优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指出范围经济的产生主要靠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综合发展,因此注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投资业务。

吴奉刚,陈国伟(2012)分组研究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其中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得出的结论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方面,贷款与存款、投资与存款存在成本互补,贷款与投资存在较轻程度的范围不经济。

上述结论有的之间存在相悖的观点,其分歧可能由于数据的选取、模型构建和估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进一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扩张,今年我国又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范围经济为银行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发现,我国的诸多学者在分析中十分注重技术和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分析和对策中稍显不足,应用性不强。此外,针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比较分析不足,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分析不足,这不利于我国借鉴国外发达金融业的经验进行结构和业务调整。

参考文献:

[1] 刘宗华, 邹新月.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0).

[2] 袁成. 银行保险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09, (19).

[3] 吴奉刚, 陈国伟.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 2012, (2).

[4] 王聪, 邹鹏飞. 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0).

[5] 邹新月, 邓亭. 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实证研究[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 24(1).

[6] 窦育民, 李富有. 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24(7).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6

关键词: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金融以其资金融通以及解决跨期消费和跨期投资问题的巨大优势,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福利。而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关键一环,其生存和发展更是关乎社会全员的利益,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商业银行更加紧密的融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经济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变化过程中,此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在商业银行内外交困的局面中,分析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家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对其管理内部风险,加强外部竞争能力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以及研究方法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英美学者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指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和内部的组织变革,企业能够应对,并且能够击败竞争对手的所有能力的集合。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有效识别、获取并整合内外部各种有效的资源要素,使自身保持特定时期的发展需求竞争优势,从而在长期内商业银行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并且合理规避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动态能力(张亮,2015)。整体来看,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包含多方面因素,如人力资源要素、制度结构要素、风险控制要素等多个方面构成(安平,2005)。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经营与管理水平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要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李文军,2006)。由于人力要素、创新要素、管理要素等难以准确量化,因此本文以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为基础,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从国外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方面是资信评级机构,通过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分析;另一方面是监管机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监控,因此研究时也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可采用指标评价法,通过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收集多层次的数据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操作简洁,效果较好。因此本文进行研究时选择指标评价法。

三、经济新常态下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积极应对风险。经济新常态下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坏账增长。商业银行面对信用风险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善于利用新的风险预估和防范技术,加强风控部门的管理。针对信用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充分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此外,要积极完善风险的管理机构设置,完善部门分工。

(二)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面临互联网的冲击,商业银行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实用户体验,开发多种特色移动金融终端,给予客户更多的业务办理选择,一方面优化客户体验;另一方面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营销去拓展服务渠道,将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移动互联对接,不断拓展线上营销渠道,密切前后台的联动,推进集约化管理。

(三)拓展客户资源,挖掘市场潜力。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告急,在利率市场化和利差不断缩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逐步转移目标寻找新出路。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转变思路服务中小微企业,争取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可以积极争取资格和牌照,利用自贸区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发展海外客户。

作者:卫璐 单位:海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亮.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张亮.新时期商业银行的战略抉择[J].经济纵横,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