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文1

一、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1、加强财税政策支持。考虑到健康保险在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国家财税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税收这一财政杠杆的作用。(1)允许经营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享受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利润免征所得税的优惠;(2)对于企业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列入成本以在税前列支;(3)对于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免征个人所得税,且个人获取的健康保证金也免征个人所得税。

2、加强医疗卫生体系改革。(1)专项治理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医德教育,完善治理措施,推进卫生行业作风建设。(2)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改革。在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对医院的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医院的购药行为,大力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等;鼓励医务人员用高超技术和服务取得较高报酬。(3)推动医疗机构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政府的监督和政策下,让市场来引导医疗服务,由市场来形成医疗价格,促进医疗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3、改善对健康保险产品的监管制度,给予健康保险产品一定的灵活性。在集中统一监管的同时,保监会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明显、经济水平不平衡的国情,在产品监管与备案制度上给予支持,使保险公司在产品上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能够因地制宜设计和调整健康保险产品费率和条款。

二、实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现在我国所有的保险公司,不论大小,几乎经营所有的业务,这就导致了保险公司在经营健康保险的实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产品开发技术落后,组织和培训体系欠缺等经营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就必须成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或在保险公司下设立单独的健康保险部门,以实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这就要做到:1、有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保险公司应该拥有专业化、高效率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健康保险经营中的信息整合、投保、理赔等各个环节,要不仅能够管理被保险人,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约束或管理医疗服务提供者。2、有专业化的服务流程。由于健康保险涉及到医学等专业领域,医院费用项目也比较繁杂,而且投保人对投保、信息查询、理赔等服务的要求较高,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具备专业化的客户服务流程。3、有专业化的信息系统。健康保险对信息和数据依赖性很大,比如:各种健康保险的费率厘定都需要疾病发生率、各地医疗费用水平等信息。故保险公司须要建立专业化的电子信息系统,以备及时准确地采集分析各项数据,为管理决策、客户服务、精算调整等提供支持。

三、推进医保合作

一个好的医疗保险制度应该让医疗费用风险在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之间合理分担。而当前虽然保险公司采取定点医疗机构的方式来控制风险、降低医疗费用,但是由于医疗费用事后报销补偿模式的内在缺陷,保险公司依然难以有效地控制保险医疗费用风险。因为在这样模式中,保险服务和医疗服务是分离开的,保险公司仅仅参加了保险服务,却没有参与到医疗服务过程中,这也就不能在风险发生的同时进行风险的控制,而医院又没有义务和动力去控制医疗费用,患者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控制治疗成本,这样仅仅通过保险市场机制,保险公司难以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风险。因此,为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赔偿压力,为被保险人(患者)提供更好的保险保障,保险公司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保险与医疗服务的一体化,以协调三方的利益。其中医疗机构向被保险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关系依然不变,只是保险公司应该有权直接参与到了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保险公司来支付或预付医疗费用,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监督。很明显,医保合作有利于保险公司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减少道德风险,同时也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提高广大客户的满意度。

四、加强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工作

当前我国健康保险产品较单一,从险种上来看,主要是重大疾病、住院医疗保险、手术险,而综合医疗费用保险、失能收入保险、护理保险等基本上是空白。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投保人的选择,抑制了旺盛的保险需求,而且还造成了保险公司同一类险种的恶性竞争局面。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不断创新,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不同形式的健康保险产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借鉴“厦门模式”的经验,针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开发出高保障、低保费的险种。这样不仅基本解决了当前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需求,而且由于其符合大数法则,风险易于控制,也会成为保险公司创收的新亮点。另外也可以针对在职人员因疾病或意外长期住院或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导致其实际收入降低部分开发出定额或按比例补贴型的收入补偿保险。

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从发展健康保险的社会目的来看,除了对治疗疾病的费用进行补偿外,更重要的是预防或早期制止疾病,保持人们的健康,这就对保险公司的服务内容提出较高要求。保险公司应该为被保险人提供包括保险服务、医疗服务、风险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被保险人真正体会到健康保险的保障作用,增加对健康保险的认同感,从而改变对健康保险的一些认识偏差,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保险公司目前对社会所提供的仅仅是保险服务,即使如此,保险公司仍对被保险人利益考虑不足,产品形式比较单一,还时常出现赔付不及时、被保险人索赔难等问题。因此基于现有状况,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为广大被保险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文2

    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

    能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国外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是HMO(健康维护组织)、PPO(优先选择提供者组织),还是这些年能够在国外迅速发展的原因都是由于降低了医院就诊人次和医疗总支出。有数据显示,与传统的保险公司单纯依据服务多少而后收费的方式相比,要少支出15%-40%的医疗费用。

    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为何能降低医疗费用?这是因为拥有这种模式的维护组织在服务中融合了保险和医疗提供这两个功能,保险和医疗提供这两项功能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对医疗提供者的激励。对比而言,传统的保险合约下,作为承保商的保险公司处于第三方位置,只是在病人自己寻求并得到医疗服务后,承担相应医疗费的责任?这势必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可控。而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隐含的内在逻辑是显而易见的。当医疗提供者即医生同意以一笔事先约定的固定费用负责满足一个病人全部的医疗保健时,他就接受和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经济风险。通过承担以固定预付金提供并满足病人医疗服务这样一种风险,健康维护组织有一种很强的激励机制来实现其战略目标,即降低过度的医疗消耗及将其他低效率最小化,于是在兼顾医疗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医疗费用二者之间就会更富有成效。因此,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的核心就是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成为利益共同体,这也是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能够降低费用的根本原因。

    对我国健康医疗保险模式的启示

    医疗机构的积极配合是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关键因素?那如何在我国促进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留德医学博士韩小红认为, 首先,健康保险需要得到国家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国家政策应当明确商业健康医疗保险的法律地位,税收政策,划清社保和商保的界限。比如:在德国的法律就规定补充医疗保险必须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社会医疗保险组织不得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因此,尽管德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达全国人口的90%,但商业医疗保险仍十分发达。因此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发展的前提。

    其次,可通过健康管理组织嫁接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她解释说,健康管理是一个对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这几年,健康管理在我国发展很快,高收入群体开始逐步认同和接受。

    据了解,健康管理由3部分组成:首先是收集个人的健康信息,包括目前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和习惯、疾病家族史以及进行体格检查等。然后,根据所收集的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价,又称为疾病预测。最后,是健康改善过程,即医生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对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改善健康状况。通过实施健康管理,保险公司可以将被动的事后理赔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服务。这样,通过实施对被保险人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风险控制措施,能够达到有效降低被保险人的发病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

    健康管理是从被保险人的角度出发,通过降低被保险人的疾病发生率来控制赔款,从源头上堵住医疗费用。这是一个完整的健康保障体系,类似于财产保险中保险人实施的风险管理。她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这一体系融会贯通到医疗保险服务的各个环节中。

    第三,保险公司可参股医疗机构。通过建立保险公司参股或出资投资医疗机构,将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被保险人被动受制于医院、医院与被保险人合谋的道德风险。

    她举例说,因体检结果直接影响到客户要交纳的保险费用,如果客户有影响保单费用升高的身体健康问题,保险业务员或客户本人都会积极寻找关系删去记录,帮助客户降低保费,业务员不愿丢掉任何作单的机会,医院的医生朋友给他们提供了这种机会,最后受损的将是保险公司。但是如果保险公司参股医疗机构,受到共同利益约束,医院会积极参与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帮助保险公司收集保险数据资料,利于保险公司获得被保险人的完整的健康信息档案,稳定保险客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一些保险公司的附加值服务,如向客户提供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一系列的健康服务。

    第四,可采用医疗费用包干模式。保险公司不用投资设立医疗机构,而是和医院建立相对较浅层次的合作,同样是以利润共享为主导。具体做法是将投保人交纳给保险公司的保费的一定比例预先支付给医疗机构,然后由医院完全承担被保险人的健康风险,医疗费用超支的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赢余归医院所有,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另外,医院能够提前得到费用支付,则会乐意采纳这种合作方式,比较积极主动地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但费用包干模式的实行需要保险公司进行科学测算应分给医疗机构的保费,以及对医疗服务机构长期合作的选择和合作细节。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文3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制约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87-03

引言

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一起构成了我国最为广泛的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健康保险市场主要呈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业务规模增长速度快。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健康险业务保费总收入已达到1 587.18亿元,比上一年度的保费收入上涨41.27%,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我国国民经济7.4%和保险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17.49%。二是健康保险的赔付率过高,导致我国多数健康险经营净利润为负的状态。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处于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

一、商业健康保险在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优惠力度不足,药品理赔范围有局限

首先,我国的商业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于企业和个人的优惠力度不足。我国对企业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工资总额中以5%的比例对所得税利润进行税前扣除,这对企业来说允许的扣除的比例太小,因此企业没有动力给员工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而201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个人购买这类保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按年均2 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的政策也明显优惠幅度有限。因此,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急需财税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

其次,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给付仅限于当地社保局规定的可报销药品目录和医疗目录的报销药品,所以对医药的赔付范围跟社保用药的赔付范围是一样的。对于社保内无法报销的药品包括进口药品、特效药品、输血费用等,商业健康保险的用药费用仍然需要被保险人自行承担。但是由于损失补偿原则的限制,被保险人在社会保险给付过后,从保险公司获得的给付范围是有限的,这对于参保人就显得缺乏吸引力。

(二)与医疗行业数据难以共享

目前保险公司获取被保险人健康资料的途径包括:健康声明书、疾病问卷、病史调查、间接调查、健康体检,但上述调查被局限在病历资料上,保险公司始终无法获取被保险人在各家医疗机构的真实诊疗记录,这样极易产生承保风险。

健康保险的费率一般是依据过往的疾病的发生概率,再结合年龄、职业、既往病史等条件来确定的,所以它需要相关数据的积累。而我国的健康保险行业之间的数据也不进行分享,缺乏数据互动平台导致了一些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基础数据统计不精确全面。因此,健康险保费费率、理赔率的核定受到影响。而且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各自有一套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由于系统多、接口多、标准不统一,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造成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既往病史以及医疗费用的开支。

(三)健康保险险种创新少

健康保险因地域不同,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导致所患疾病的种类大不相同,所以健康保险费率应实行区域差别定价。但目前产品研发权都放在总公司,缺乏对健康险区域市场的调研,造成产品定位不清。目前销售的产品中,仍以常见的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为主,产品单一,例如缺少眼科保险的专科医疗保险、家庭护理、康复等服务的护理险,缺少针对特定人群的失能保险、门诊医疗保险以及慢性病的保险。而且各保险公司淹没在同质的产品中,产品差异小,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商业健康保险缺乏区别于社会医疗保险、具有代表性的、独树一帜的 “明星产品”。

(四)保险公司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涉及生存环境、工作条件、年龄、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等因素,经营健康险的技术含量和管理要求要更高。健康保险精算是极其专业化的工作,除了要考虑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个因素外,还要考虑疾病发生率、伤残发生率、医疗价格、地区差异、家族遗传史等多项指标,而且需要具有基于大数据统计的健康保险精算与核算技术。另外,经营健康保险的公司需要建立不同人群的健康险精算数据库才能确保经营风险可控,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健康数据库,加之健康险的精算和核算人才十分匮乏,精算核算体系尚不健全,精算与核算缺乏专门的实务标准,因此健康保险精算与核算较为困难。

(五)健康保险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

首先,商业健康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愈加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投保人的道德风险。投保人发现身体健康有异常时才去购买健康险,造成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和赔付率超出预算。二是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机构的道德风险。对于已购健康保险的被保险人患有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疾病后,面对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被保险人往往会选择需要更贵支出的医疗方案。同时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建议被保险人使用花销大的治疗方案,这就会增加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

其次,市场风险。市场环境与价格的波动都会给健康保险带来风险。医疗、药品费用的不断上涨,医疗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都增加了健康保险的风险,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价格,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医疗保险的赔付金额不断上升。环境污染的加剧造成疾病高发,也使疾病保险赔付率上升。伤病护理价格的上涨、被保险人工资的增加都使得健康保险中的长期护理保险与收入补偿保险赔付金额居高不下。

最后,制度风险。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行业健康险的赔付率为35%,居高不下的赔付率给各家保险公司带来经营上的难题,而赔付率太高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有效的制度去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同样一种病在不同的医院治疗花费的金额相差很多,过度治疗、小病大治、随意住院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建立相关可行的诊疗规范制度十分必要。

二、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保证药品诊疗目录的差异化

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框架内,建议财税部门扩大优惠政策,包括:

1.针对购买健康保险的企业客户,应当提高企业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支出税前扣除比例,由现行的5%提升至8%~10%;针对个人客户,对个人购买大众类综合性商业健康保险的支出,从目前政策的在当年按年均2 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调整到全额扣除。

2.对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对于健康险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来降低它的营业成本,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信心。

商业健康的药品与诊疗目录应该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目录进行差别化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被保险人需求。同时政府应扩大药品目录的范围,由于目录中一些利润较低的常用药很多药厂已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昂贵的同类药物,被保险人在目录中可选择的余地不多。为提高诊疗效果,扩大药品目录范围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病种唯一的治疗药物。另外,随着新的药品的不断增加,商业健康保险的目录需要及时更新新药品,为投保人的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此外,住院津贴医疗险种在理赔时是按照被保险人的住院天数来赔付相应的保险金,所以健康保险公司也要和医院在住院天数的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避免被保险人获得的商业健康险给付不够医疗住院的天数,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二)建立与医疗机构的战略联盟,加大健康保险行业间的合作

保险监管机构应该与卫生、社保部门合作,建立健康保险大数据的交互平台,制定医疗费用标准以及共享的药品目录,消除壁垒,推进信息共享,建立安全有效的个人大数据医疗管理系统。

第一步应推进保险行业和医疗行业、社会医疗保险的合作机制,鼓励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各类医疗机构与在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的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保险行业应积极地与社保、医疗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整合社保和医疗系统的数据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统一的网络医疗数据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收集社保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同建立一个公共的内容广泛的数据库。其中包含被保险人的健康状态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医疗费用数据库、药品数据库等等。利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提高数据查询、趋势预测、医疗质量评估等服务,为医疗保险风险管控、产品设计、监管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第二步应深化医疗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战略利益联盟。扩大商业保险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建立被保险人健康资料库,被保险人在医疗机构产生治疗费用以后,治疗费用能够从社保、商业保险自动扣除后,再由被保险人承担,减轻被保险人垫资的费用。保险公司也可从数据库获得投保时被保险人的健康病史,减少承保风险。保险公司通过与医疗机构共享客户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不仅可获取被保险人的信息,有效降低赔付风险,还可以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让参保者享受更加完善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三)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

保险公司在产品结构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1.满足差异化需求。保险公司应调整现有产品种类:一方面针对大众客户,设计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保险;另一方面针对高端客户,依据高收入群的需求,开发高端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其个性化的追求。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在被保险人收入差异、性别、年龄、地区、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健康保险市场进行有效细分,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为不同人群建立全面的健康风险的保障。

2.提高病种覆盖率。保险公司应开发专项医疗保险产品和综合医疗保险产品。同时加快稀缺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例如专科医疗险,保障型护理险,特定人群的失能保险和防癌险,尽早做到病种全覆盖。面对市场上众多的保险产品,如果保险公司能在产品差异性上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便很容易脱颖而出。

(四)建立专业化健康保险管理系统

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建立专业化的精算与核算体系,对策如下:

1.由于健康保险是根据疾病的发生概率和疾病的平均治疗费用来定价的,而且健康保险在产品设计、精算定价和准备金计算、提取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运作,所以需要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制定专门的健康保险精算实务标准是当务之急。

2.针对健康保险业务,可以建立专门的精算报告制度。健康险的精算人员应在精算报告中对费率厘定、准备金计算、健康保险利源分析和偿付能力分析等方面的精算假设、评估基础、修正方法、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说明,最后由精算责任人签字并上报保监会。

3.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需要合理评估客户风险,需要审核保单状态、保障责任、责任判断和保险金的计算与给付。因此保险公司需加强赔付监测和业务分析,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险核算体系,加快研发健康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标准。

其次,保险公司应建立专业化的内部管理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保险公司必须进行专业化管理。应建立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来负责市场调研、险种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条款拟定。同时建立业务管理部,来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定、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进而提升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和丰富健康服务方式。

(五)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为了防止被保险人不道德的行为,有必要加快建立相关的防范制度,保险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道德风险控制:

1.建立各种信用制度,保险公司可以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定期收集有关被保险人的健康信息,定期评估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

2.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机制,遵循保前验标、双人查勘定损、定期轮岗的制度,完善工作流程。

3.完善健康管理制度,保险公司不仅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费用补偿,还可以开设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诊疗干预、药品供应、老年护理等综合性的健康服务,深度干预医疗行为,对客户健康状况实施全面管理。

保险公司应及时更新健康保险产品,结合不同地区特点,确定保险责任范围,根据医疗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保险费率与险种,保险总公司应给予省级保险公司健康保险的定价权,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医疗机构应根据病种制定合理的诊疗规范,对同样的疾病采用规范的治疗流程与用药标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卫生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前往各医院进行随机检查,杜绝小病大治、随意住院、过度治疗的现象再次发生。保险公司应将健康保险赔付的范围限定在规范的医疗机构,以促进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良性的互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航,孙东雅,张蕾,张俊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J].中国医疗保险,2014,(9):22-24.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文4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模式;建议

1 介入的可行性

1.1 商业保险的自身特点

商业健康保险,大多指的是保险人与投保人共同协商在自愿的条件下签订保险合同,如果出现在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事故,则保险人应付给投保人相应的保险金的一种商业保险行为。所以,商业医疗保险比社会医疗保险更具有灵活性和方便性,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基于我国目前现状,人口众多,个人之间存在贫富差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所需要的医保项目逐渐多样化,在这一点上,商业保险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为人们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补充。

1.2 新医改对商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

商业保险介入医疗保险在新医改方案中已经被提出,这一建议使得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鼓励商保公司开发更多的健康保险品种,大力简化相关的理赔手续,用以满足客户的健康要求。政府应当鼓励个人以及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使得人们对基本医疗保障外的其他需求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监管之下,政府部门可以委托具有良好信誉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对各种医疗保险业务的管理,在宏观政策上国家对于医改的支持应加大力度,更加有利于商保介入社保的可持续发展。

1.3 商业医疗保险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潜力

1.随着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趋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正在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逐步加大,以核心家庭为主已经成为了新的家庭结构模式,家庭制度对医疗经济风险的支持力度正逐步减弱,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医疗保险,深刻认识到不参加医疗保险,当人们患病住院之后,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医疗费用开支,所以人们对于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更加迫切,人们的医疗保险意识也在逐步加大,这就给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2.商业医疗保险的一部分发展空间是因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局限性造成的,从医疗保障范围分析,社会医疗保障主要原则是低水平保基本,而商业医疗保险是高水平的保险机制,随着人们年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医疗保险,这就为商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商机。

3. 我国现阶段正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而且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这就使得社会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逐步增加。因为老年人发生疾病的几率比较大,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治疗费用普遍比较高,所以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了医疗成本费用的加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也是随之加大的。

4.人们医疗支出的绝大部分压力是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虽然人们的经济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医疗费用的增幅远远大于居民收入的增幅。因此,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能够为广大参保者减轻医疗费用的支出负担。

2 商保介入社保领域的模式

2.1 保险公司介入社会保险存在的三种模式

1. 基金型

商业保险公司被政府委托提供一些管理者角色的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向政府部门收取一定的费用,目前存在的保险公司只是按照政府的相关要求,提供一些有关医疗保险的相关服务,政府承担着其中所产生的基金赤字的风险,所以保险公司不会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里去提取任何的费用。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基金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政府为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实现了社保基金的管理与经办的有效分离,并且保险公司并不参与到基金的管理方面,所以也不用承担运营风险,并且对于政策风险也能够进行有效的规避,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但是此种方式会导致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加大,并且其所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保险公司不能够发挥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并且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2. 契约型

政府通过为群众在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医疗保险,并对双方所约定的保险责任以及赔付内容进行协商,做到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相互满意,保险公司愿意为参保者提供所需的医疗保险。基金透支的风险也就相对应的转移到了保险公司。这种模式下的优势是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发挥其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及不合理性,由政策风险以及定价风险所组成。

3. 混合型

混合型的模式是介于保险合同方式以及基金管理方式之间的新型模式,商业保险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且管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当基金发生结余或赤字时,保险公司和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结余的分享或风险的共担。

2.2 目前商业保险能够介入的社保领域

1.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管理的主要领域之一便是经办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

2.商业保险介入社会保险的另一种方式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

3.商业保险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也是其参与方式

4.民政重点优抚对象的补充医疗也有商业保险的身影

3 保险公司在介入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中的完善

3.1 介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有些地区还在进行着商业保险参与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实践中,但是某些地方政府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导致了基金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亏损,所以这一项合作被暂停掉。一般来说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的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没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到现在国家所提出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真正含义,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开拓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二是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营模式是盈利性的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会引发基本医疗的保障水平过低,产生很多矛盾和问题,商业保险公司追求的只赢不亏的合作方式导致难以进行持久性的合作。三是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保险公司没有重视,没有完善好公司内部的数据基础的建设,行业之间以及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共享化。四是因为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医疗卫生的总费用中所占的份额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加之商业保险公司大多数都是分散型的,其与大医院的谈判能力比较弱小,所以很难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医疗合作项目。五是我国现在大部分商业保险公司不能够对自己公司的成本进行精准的核算,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人员,没有重视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及深造。

3.2 完善措施

1. 切实提升经办及管理能力

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发展变化商业保险公司要去主动的适应,要积极提高公司管理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创建企业在经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中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大力发展委托经营模式,对于经办管理的服务水平要加大提高力度,对于业务的经办流程尽可能的做到简化,高效。为了严格保证基金的安全性,保险公司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医疗费用的控制中。商业保险公司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医疗调查服务以及医疗保障方案的设计中去,使其掌握的风险管理和精算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地应用。为了实现保险公司与医保部门,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的政府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商业保险公司应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2. 完善经办管理费用机制

为了保证商业保险公司在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中能够持续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提供合理的管理费用,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提供给商业保险公司的费用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而且还存在着相关的政府部门拖欠商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而且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没有做到透明化,不同的商业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存在着不良竞争现象。为了保证经办公司能够稳定并且长期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完善自己内部的费用预算与形成机制,避免低于成本价进行经办。

3. 加强监管并维护经办管理的市场秩序

各分支机构在财务、技术以及法律等各方面需要拥有经办管理资格的总公司进行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加强监管并维护经办管理的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市场上出现的恶性竞争以及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自身利益,树立并维护好保险行业的良好形象。

4. 积极开发基本医疗保障补充保险

保险公司在经办社会医疗保险工作中便可以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和客户资源进行积累,因此,对于开发新的补充保险业务有着一定的优势,所以商业保险公司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这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且通过各式各样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够提升参保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更快发展。

5. 增强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化的人才建设

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化的经营,这样才能够促进商业保险公司的可持续经营,所以对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化要求,无论是对在日常的业务经办过程中还是在从事风险的分析、预测以及应对方面,都有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知识水平。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定与建立是商业保险公司在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现有的公司人才培训基础上,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商业医疗险介入社会医疗险的原理以及提高相应的业务水平,要形成培养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真实的业务工作中进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爱琳 . 论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契合[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 11 ): 48-51

[2]张媛 .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J]. 中国卫生经济,2006 , 25 ( 4 ): 53-56

[3]李留法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化保险运作模式探讨[J]. 农村经济, 2008 ( 8 ): 54-56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文5

险企自建医院,主动参与健康产业链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保险公司投资医疗机构将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保险与医疗产业的联动发展值得期待。

2014年6月23日,保监会公布了对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阳光融和医院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事宜的批复文件,标志阳光保险集团正式进军医疗产业,阳光融和医院也将成为国内第一家由保险机构和国有大型医院及教学机构合作兴办的综合性医院。

保险公司控股或参股医院、健康管理公司、体检中心等医疗服务机构,可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延伸价值经营链条。保险公司可以不再局限于对死亡、疾病等风险的被动管理,而能主动参与到从前端的预防性医疗到最终疾病治疗的整个产业链。这使得保险公司在为客户提供养老、健康、意外等保险保障和服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投资的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计划、疾病管理计划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由此,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提高客户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公司对客户的吸引力和黏性,从而扩大公司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客户来源,从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使得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医疗机构而获取长期的投资收益。

保险公司如果直接投资医疗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从而实现双方利益的整合和趋同。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医患信息的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参与医患对话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减少医疗纠纷;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管控和约束,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防止骗保等行为发生。这使得保险公司最终可以达到控制医疗风险、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从而实现公司健康险产品赔付率的下降,提高产品利润率。

险企收购医院,加强医养合作

过去几个月以来,保、医跨行业“联姻”和合作的消息频频爆出,保险资本参与医疗健康领域开始呈现潮涌之势。

确定了“医养融合”战略的泰康人寿,围绕其“三甲医院临床诊疗+社区配建二级康复医院+CCRC持续关爱养老社区”的三层次医养服务体系,在大举布局养老社区之时也在大手笔抢占健康服务资源。2014年9月2日,泰康人寿与霍普金斯等全球顶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10月,泰康人寿又牵手挂号网推出“医者无忧”保障计划。2014年底,泰康人寿踏出了阔步医养行业的重要一步,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控股权,这是仙林地区首家政府办非营利性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未来将由基本医疗区、国际医疗和康复区、医学培训中心三大功能区组成,还将设立多个医疗中心。

“我们在做养老社区的过程中发现,养老和医疗是分不开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在整体医疗中占比越来越高,小部分的老年人口占据了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支出。所以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进军医疗产业。医疗产业有制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三大块。泰康作为人寿保险公司,我们更多侧重医疗保险、实体医院和健康服务这三个领域。”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透露。

TIPS

险企“医”投模式介绍

保险公司投资医疗机构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投资并拥有医疗机构,即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医疗机构;二是通过投资参股现有的医疗机构,即通过股权上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合作内容和经营深度。

设立自己的医疗机构

设立自己的医疗机构可以保证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控制度,避免并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成本。但是由于医疗机构的运作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设立十分谨慎。保险公司如果没有很强的经营医疗机构的经验以及雄厚资金支持,设立医疗机构可能在政府审批、专业牌照获取和经营过程中产生众多的阻力和风险。

投资参股现有的医疗机构

目前在中国大陆可以选择的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主要方式包括入股集团化公立医院、参与地方公立医院改革、入股专科连锁医院、入股专业体检机构四种。

入股集团化公立医院。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医疗产业的发展,可以发现都存在几家大型的医院通过不断地并购或新建医院扩大规模,进而实现医院集团化的现象。保险公司入股集团化公立医院,成为其战略投资者,可以利用集团化公立医院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但是,集团化公立医院自身实力较强,对于资金需求并不是十分迫切。同时,其改革涉及多方部门,股权结构相对复杂,参股门槛较高,作为优质资源,各方资金对其竞争也十分激烈。保险公司对于集团化公立医院的投资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论证,同时必须选择较为适宜的投资时机。

参与地方公立医院改革

保险公司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通过现金增资、托管、租赁等方式股权投资地方公立医院,全权负责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该模式所需资金相对较小,保险公司利用较少资金便可和医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可以深化业务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于地方性资源,资本竞争较小,股权结构相对简单,投资控股模式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地方公立医院作为地方性资源,其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小,目前也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入股专科连锁医院

作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连锁的民营专科医院试图将某一专科治疗领域做深做精,同时发挥比公立医院更好的服务质量、较低的治疗费用等优势,在细分的专科治疗领域依靠自己的品牌和管理质量迅速扩张。民营专科连锁医院股权结构简单,且由于扩张需要对资金要求相对较大,险资相对容易进入。同时,民营连锁专科医院属于营利性医院,在良好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下,医院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最终能产生较高的利润,保险公司作为股权所有人能得到很好的投资收益。但是目前优质的民营专科连锁医院资源较少,资本竞争激烈,保险公司需理性评估投资风险和收益。

入股专业体检机构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范文6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风险控制

健康保险需要进行专业化经营,这一点已在业内达成共识。如何进行健康险专业化经营应该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所谓“健康险专业化经营”是相对健康险兼业经营而言的,即是由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或在保险公司内设事业部、健康保险部,利用专业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经营健康险并对其进行单独核算。实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主要包括:树立专业化经营理念,采取专业化组织架构,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制定专业化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化信息系统,进行专业化产品设计,提供专业化客户服务。

一、树立专业化经营理念

专业化经营理念是健康险专业化经营非常重要的内容。首先,要认识到健康保险与寿险、财产险有很大区别,精算基础的数据分布不同,定价方法不同,风险管控不同,必须专业化经营;其次,经营健康保险不是要控制住所有的风险,而是要知道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和怎样去控制,哪些是不可能控制的和怎样去回避;第三,保险要做大、做强、做优,而健康保险则以优为先,在优的基础上做强、做大,不能盲目要规模,我们需要的规模一定是有效益的规模,否则,必然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第四,由于健康险中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大量存在,所以,不是客户需要什么保障,我们就提供什么,对于该保障的要给予最充分的保障,该控制的要坚决控制。

二、采取专业化组织架构

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

事实上,各种经营模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见表1),没有适合所有保险公司的标准模式,保险公司应根据其市场定位战略选择和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当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建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其战略意义在于:一是专业化经营的理念不再受干扰,可以高效地科学决策;二是有利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聚集、培养和成长;三是可以高效率地研发专门的风险控制技术、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四是有利于形成健康保险的产品体系,有利于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能满足不同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五是有利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模式的探讨。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核保核赔人才、统计分析人才等。而目前仅靠普通大学教育是无法解决健康保险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因此,一是在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同时,不仅应在公司内部着重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各公司要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建立对健康险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另外,通过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体系的平台,提升健康保险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二是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国外及其他和健康保险相关的行业领域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能满足我国健康保险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制定专业化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专门的核保和理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理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理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理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二是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应编写专门的健康险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指引,明确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和怎样去控制,哪些是不可能控制的和怎样去回避。

三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是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体系。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严密的精算分析支持。所以,保险公司应加大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为精算定价和产品开发提供支持。

五、建立专业化信息系统

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外,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专业系统平台,具有核保、核赔、数据分析、后期服务等诸多强大功能。我国保险公司应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六、进行专业化产品设计

目前,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和所有寿险公司,大部分产险公司都在经营健康险,健康保险产品数量超过300多个,看上去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上产品多数雷同,在市场上成气候的主要是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等少数几个产品。保险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健康险产品不能满足其需求,自然无法正常发展。对保险公司而言,产品没有细分则意味着风险加大。健康保险产品是根本,如果没有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又维护保险公司利益的健康保险产品,那专业性经营健康保险只能是空谈。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关系到保险公司是否能长期、稳健地经营。保险公司必须就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切实地做好市场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内容。有条件的公司,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积极探讨目前我国市场少有但未来前景广阔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车险的发展经验值得健康险借鉴,车险产品已经从两年前的大一统费率发展到今天的从人从车从地域定价原则,考虑到各种风险隐患,产品高度细化了。根据风险不同收取不同的保费,这种产品设计可以提前识别风险,也体现了定价的公平,不致于让高风险的投保人驱逐低风险者。

七、提供专业化客户服务

健康险承保的是人的身体机能,其处于不断变化中,从承保前的体检、对投保人的询问,到承保过程中身体的检查、有关疾病的防治以及出险后的理赔等,都需要专业化的客户服务,其目的也在于控制风险,更好地为被保险人服务。

专业化客户服务除承保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外,还能提供日常的医疗诊治咨询服务,因为专业、细致,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现在的健康险客户服务是粗线条的,只注重出险后的理赔而缺少承保过程中的服务。有了专业化的客户服务队伍,很多风险是可以规避的,例如对那些投保长期健康险者定期回访,定期对某些项目进行体检,这种过程服务,对保险公司来说,能够化解风险,防患于未然;对客户来说,身体健康是最好的保障。

保险公司应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重点服务,为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保险公司应针对高端客户对价格不太敏感,但对服务品质要求很高的特点,加大服务投入,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服务,比如为其安排年度体检、疫苗注射、协助建立医疗室、提供小药箱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优质客户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