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1
(一)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目前,我国的煤炭城市总共有63座,其中典型的煤炭城市达到了31座,它们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和山西省。我国的煤炭城市大多煤炭资源基础良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煤炭供应能力。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煤炭产业集群,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十分旺盛,煤炭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我国当前的铁路、道路的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煤炭城市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煤炭城市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多元生产。煤炭城市产煤基地和矿区利用煤炭开发利用的输出产品在电力、煤电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方面的多元性和功能性,积极整合产业链,提供环保的、具有高附加的煤炭衍生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中,煤炭城市逐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努力实现自身的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一系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郊森林绿化、污水治理项目已经完成,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以说,我国煤炭城市的发展前景良好,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资源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作为以采掘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工业,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必然会破坏脆弱的土地资源。在开采期,重型工具粗放的挖掘作业,无疑会破坏地面、损坏地质结构。而且,开采前需要在矿区修建基础设施,如:厂房、道路等,无疑会占据有限的地面空间。还有,采掘必然会伴随着废渣废料的产生,这也会使土地资源更为匮乏。2.水体方面。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在矿井作业、清洗淋溶煤料等方面都会污染水资源,并通过地表和地下两个层面,进一步破坏水资源的平衡和清洁。采煤使地下水被疏干,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的饮用水源减少或干涸。而矿井排放到地面的水,由于塌陷形成很多泡泽,夏日蒸发而污染空气,有的地表水顺采煤塌陷地缝而下渗,污染地下水体,造成恶性循环。3.空气资源方面。煤炭的开采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气,直接进入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煤矸石和粉煤灰等中间产品和废料,或者直接以悬浮颗粒的形式造成空气混浊,影响清洁,导致浓雾出现频数的增多;或者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与日照、雨水等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硫化物、氢化物等以气态形式污染大气,降低空气质量水平,危害矿区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采煤矸石从井下运到地面后,堆积如山。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还会自燃,其中也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的污染。4.生物多样性方面。煤矿区在规划和建设前期,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砍伐植被。毫无疑问,对于土地植被的大面积损坏,必然会引起土壤污染与退化而导致土壤沙化、肥力减弱和酸碱性失衡,从而影响着矿区动植物的生存。此外在矿区,由于煤矿的生产,很多地面的各种机械、车辆和小井的放炮声,原煤装车外运,轨道机车和各种运输产生了噪音,这些噪音久而久之,使少部分人承受不了,甚至患上疾病。煤化工生产,加重了矿区环境污染。现在矿区为了增加效益都在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延长煤炭的产业链,都在上大大小小的洗煤厂和焦化厂。这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件大好事,但有些企业由于认识和投资不足等因素,造成烟气不达标排放,废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河道,污染了矿区的空气和水体。
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煤炭资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对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方面加大煤炭开采相关技术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资金投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坚持环保生产与生态环境修复同步进行。第一,绿化和无害处理。针对矿区的土地退化和利用受限的问题,对于塌陷区的洼地可以在平整后用于农业或渔业,对有滑坡可能的部分进行加固处理、整形修坡、固化山体,并结合地形进行种草、种树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针对水和大气污染要保护现有的天然植被,并逐年增加人工绿化面积,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将矿区废水进行进一步的无害处理。第二,造林。采用推填、搬运覆土的方式恢复治理占用耕地或可耕地的煤矸石堆(山),依据地形对部分区域实行就地平整、覆土,改造为林业绿化用地。第三,合理利用和治理煤矸石。矸石可以采用植树方式进行生态恢复,而且煤矸石可用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发电,灰渣可以作为水泥和砖材的原料,拓宽其用途;废料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功能性和效率。第四,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推动开采的产业的绿色化和清洁化,打造一条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方面针对新老矿区实际情况,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紧密结合我国煤炭城市基地、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在已有的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新上矿区、老矿区和废弃矿区,坚持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把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融入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明确法律法规。同时坚决贯彻环保政策,加强环保力度,扶持环保型煤矿开采企业。针对新上矿区项目,严格控制新矿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审查,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对于老矿区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通过关停整治提高到环保标准,若仍达不到环保标准,责令关闭停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继续发生。对于无法追究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的矿区,由省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向正在生产的矿区征收生态环境破坏补偿费以及征收新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的形式,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金,该基金为各个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物质保障。
(三)控制监督方面在煤炭开采、利用和废料处理的整个工艺流程中,要注意进行全程的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煤炭城市主要的产煤基地、矿区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环境危害评估体系,并在日常作业中实施严格的操作标准,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基地需要进行整个环节控制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从而实现绿色生产。同时,在企业自律的同时,社会公众、媒体也要积极参与到环境监督中,社会各界共同抓管,实现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把治理和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提高到发展区域经济的高度来认识。首先,要提高领导者的认识,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摆上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和治理的力度。其次,是教育采矿者谁采、谁治理,并做到采矿的同时就要边采、边治理、边恢复,不要一切等到关停。第三,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并认真的加以执行。常抓不懈,形成氛围,做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2
一、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并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笛卡尔就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是,令人叹惜的是,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90年代以后,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要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行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今天,自然界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太多伤害。如果只是一味地坐等自然界的自行修复而不是给自然界恢复的机会,就难以从根本上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与和谐。因此,人类不仅要严格地保护自然,尽快地恢复自然,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科学地修复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保护自然是基础,恢复自然是目标,改善自然是关键。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未来十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还将加剧,如果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或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努力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力争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出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需要,生态化设计、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工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将保护环境的任务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金融、贸易政策中,推动技术创新沿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方向迈进,使我国的工业化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20世纪的100年中,美国累计消费了大约350亿吨的石油、73亿吨的钢、2亿吨铝、100亿吨的水泥,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对全球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 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据权威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就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因此,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科学家要高度重视,而且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站在自然之子的角度,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2、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并实施以来,已有一定的立法、执法实践。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建立生态伦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一种普遍的道德自律,就是从每一个人做起,阻止自然进一步恶化的脚步,国际上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国内排污大户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将环境污染和向自然索取限定在科学容忍的范围内。
3、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危机将会加剧。(举例:巫山煤矿)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积极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利用,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强调每个人对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从小事做起,比如积极清除白色污染,外出旅游主动收集垃圾,不穿皮毛衣服,不吃野生动物。还要建立开发环境的补偿机制,谁破坏,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坚信人类生存的环境会一天天优化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一、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并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笛卡尔就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是,令人叹惜的是,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90年代以后,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要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行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今天,自然界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太多伤害。如果只是一味地坐等自然界的自行修复而不是给自然界恢复的机会,就难以从根本上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与和谐。因此,人类不仅要严格地保护自然, 尽快地恢复自然,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科学地修复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保护自然是基础,恢复自然是目标,改善自然是关键。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未来十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还将加剧,如果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或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努力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力争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出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需要,生态化设计、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工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将保护环境的任务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金融、贸易政策中,推动技术创新沿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方向迈进,使我国的工业化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20世纪的100年中,美国累计消费了大约350亿吨的石油、73亿吨的钢、2亿吨铝、100亿吨的水泥,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对全球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据权威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就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因此,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科学家要高度重视,而且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站在自然之子的角度,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2、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并实施以来,已有一定的立法、执法实践。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建立生态伦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一种普遍的道德自律,就是从每一个人做起,阻止自然进一步恶化的脚步,国际上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国内排污大户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将环境污染和向自然索取限定在科学容忍的范围内。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3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反映了政府执政观念更加成熟。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必将有力的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并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裸露。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保;社会发展;重要农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70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能够有效的涵B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观念应运而生,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可有效治理荒漠化。现代林业的建设,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工作。
1.2 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态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产品数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产品供不应求。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推进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生态产品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们对现代林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林业相关工作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保护措施逐渐完善,林木质量逐年提高,在有效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林业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林业的造成的破坏,一些地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善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对生态的重要作用,加大森林保护管理的力度。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占林的行为,严格遵守“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政府还要积极推进林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工作的落实,切实将林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纳入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标准之中,保证林业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资大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矛盾,政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林业发展资金的充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林业保护制度,提高林业保护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发展资金的持续供应和稳步增长;政府要加大林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做好林业基础工作,切实将林业苗木,防虫妨害,以及防火工作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林业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政策支持或是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和防护林建设,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保护工作,为林业发展作出贡献[1]。
2.3 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林业发展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林业生物能源、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林业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地建设[2]。
2.4 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环境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因此,要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尽量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必须通过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林业资源的建设,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林业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96,199.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5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前言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发展现代林业,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现代林业还能够对水源进行充分的涵养,对水土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为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林业的发展效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同时我国当前生态承载力的不断下降,森林覆盖率还不够高,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很严重,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这其中发现现代林业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3.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3.1发展现代林业,是积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
发展现代林业,能够促进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和谐相处,同时还能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十分重要,曾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突出介绍,还在党的十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发展目标。现代林业发展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到良好的维持和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对物种多样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如果现代林业发展和建设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将会影响到我国总体的林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3.2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中提出了进一步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良好措施,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发现现代林业,能够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林业能够对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修复,同时还能够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行保护。生态产品的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林业的,加强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主要是指只有森林能够生产出的东西,比如说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气候,清新怡人的空气等,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很有必要性。通过对现代林业进行全面有效的发展,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2]。
4.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4.1做好林业资源部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不断的提升当中,有效增加了我国森林的总面积,同时还对我国森林蓄积的稳定增长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逐渐提升了我国的森林整体质量。通过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需要保持这个良好势头不放松,仍然需要不断加强林业资源部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3]。林业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需要对保护现代林业、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这样就能够便于他们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进行充分重视,以更加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实际的林业保护工作当中去。林业相关保护部门,需要对林地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针对人们的用地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需要对毁林开垦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打击。林业所属当地政府,需要对森林增长的指标进行负责,可以将其纳入到考核指标当中,这样能够有效保护林业资源[4]。
4.2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科技
对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内在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增强绿色增长的动力。加强林业科技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对现在能使用的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林业科技体系进行全面的建设工作,并将其进行有效的推广,同时在各级林业区域进行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健全工作,这样能够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强化,并且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创新,增强林业服务体系的良好应用效果,从而不断增强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再者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的管理规范进行有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具体的管理规范进行现代林业的发展工作,这样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5]。
5.结束语
发展现代林业,是积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发展现代林业,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居住环境,能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加强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林业资源部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科技。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89-94
[2]张健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林业产业,2016(5):39-40
[3]张春霞.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4(8):32
[4]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96-197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步发展,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式严峻,直接危害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的生存情况。高职院校的教育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为工业生产提供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将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高职校园文化,贯彻在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术人才过程的始终。
1生态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初含义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内容,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人民的幸福,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上为后人“乘凉种树”。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突出贡献。(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气氛,在以学生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气氛中,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学生参与的讲座、社团和其他学科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文化设施充斥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建设,使校园文化具有生机和活力。
2生态文明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理念意识的形成是逐渐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精髓而形成的,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思想观念。人们正确对待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进步的观念意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破坏了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破坏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从可持续发展上升到绿色发展,其实就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尊重、顺应、保护生态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在校园文化发展的始终。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启迪学生的心智,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习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促进校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产、服务、管理活动一体化,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传承讲话精髓。(2)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催促着工业化革命的进程。科学的发展,更是使得信息化技术革命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思考方式也有着极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全球的经济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过程趋向智能化。在这样新形势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这一强大的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思想观念,培养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时,还要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在职业技能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特点,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出全能型人才,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3)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有助于校园生态职业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是以为社会培养出全能型应用类的人才为特点的,针对高职院校这一特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绿色发展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职业价值的人才。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得人类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工业文明追求着资本增值使得利润最大化,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过度的生产和消费危及了人类赖以生存生存的环境。为了人类能够长期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在人类文明过程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高职院校应当培养学生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融入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将职业素质与生态理念结合,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着重发展低碳产业,将生态文明经济作为职业发展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出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策略。高职院校在帮助师生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时,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的理念,使得高职院校的师生都能够树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
3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之一,通过对生态文明概念的分析,将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探索出新型的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有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将生态文明概念融入在校园文化中,可以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涛,赖浩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6(23).
[2]霍小芳.构建“校企共生态”校园文化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