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1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的中学生家长陪读,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过几次,小学生不会削铅笔,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照顾,它是人应该具备的最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规范》条是写的“尊敬父母,父母身体健康,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能做的事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调查,对学校小学生上网浏览,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独立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生上学迟到不找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的认识,也有较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祖辈的文化较低,往往对孩子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做事了。时候还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劳动教育,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老师以劳动为惩罚,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可以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下,学会做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下,练习并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下,学会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家校,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对孩子都很。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点,拉近家校,从而为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培养创新人才,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控制总学时、周学时。培养方案修订中贯彻了将五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3500—3700学时;四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200学时;平均周学时控制在24—26学时的原则。其目的是尽量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大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保证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的情况下,在必修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两门课程。选修课程中人文课程的学时由99年教学计划中的274学时(所占比例为41.5%)增至新培养方案中的382学时(所占比例为55.9%)。
(三)整合、优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军训、劳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精选、重组、调整课程,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尽量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状况,增进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环节,学生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前三学年,每学期2学时,第四学年每学期4学时,共20学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00年以来,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手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态学实验正在积极探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力争通过实践,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学实验。
在新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中,在保留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同时,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考核,严格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纪律,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制订中,本着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融合幅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合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为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为预防医学,独立开设免疫学、卫生统计学、机能学、组织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前期投入,对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了征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绘画大赛、健美操街舞大赛、校园FLASH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另外,学校和各院系每年还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晚会、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增强学校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联.王建发.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构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
作者简介: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
高校后勤就是通过服务关系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室、食堂、寝室、校外实习等等都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场所,这说明学生服务场所与社会上的服务场所在性质上有明显不同,由此就决定了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不仅要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而且还要提供育人服务。如何在服务场所内确保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环境,切实维护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以及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是后勤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一、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服务育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后勤服务育人工作要取得突破首先得着眼发展,围绕发展来定位后勤服务育人工作,要坚持用发展的思维思考服务育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服务育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破除束缚员工思想的旧观念、旧模式,创新服务育人模式,尽快适应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其次,要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增强服务育人意识,提高服务育人工作水平;最后,要协助学生管理部门解决管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教育问题,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模式变革。
二、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服务育人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让师生满意和服务育人作为检验后勤服务工作成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做好服务育人工作、提高后勤保障效能的主体也是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后勤服务工作的根本点。后勤服务育人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为内驱力,从根本上提升后勤服务育人质量,切实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体现在每一项具体服务工作中,让广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使学生有“家”的感觉。
三、要将“服务育人”的宗旨始终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后勤服务一定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服务热点,不断开辟深受大学生欢迎又具有鲜明文化特点和服务特色的项目,让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吸纳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后勤建设方面的特殊需求,使之既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魅力,又兼容服务育人的效果,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全力打造服务育人的和谐育人环境,不断满足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服务质量品牌化、经营管理诚信化的新型校园需要。
四、服务育人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机制
后勤服务育人的内涵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建章立制使服务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机制,提高服务育人能力。使后勤员工能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且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是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实行规范服务。规范服务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和保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转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可以极大地调动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积极探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加科学,使服务更加规范。
二是搭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开辟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新领域。要将后勤建成师生之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就要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就餐习惯差、环境意识差的问题,开展“文明用餐”、“当一天餐厅服务员”活动;针对学生浪费水电的现象,开展“节约文化”系列活动;针对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差的情况,开展“健康身心月”等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是开展帮困助学活动,积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学生困难,关爱困难学生,定期举办校园“美食文化节”,将饮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培养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四是服务育人还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学生所提意见建议的回复情况要督促落实,设立服务热线,推行服务承诺制,主动接受师生的监督,并实行服务首问负责制,让师生投诉有门,论理有道。
五、提高员工服务育人能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和后勤服务文化始终起着示范、辐射、导向和熏陶的作用。高校后勤的发展与建设必须适应大学校园文化,锻炼与培养一支具有育人理念、态度严谨、作风过硬、技能娴熟、讲究信誉、爱岗敬业的后勤服务队伍。
服务育人是衡量后勤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志,是后勤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服务育人既是服务对象的需要,也是服务者占领市场、巩固市场和扩大社会效益的需要,要使服务受到尊重,得到理解、配合和支持,首先要使后勤服务员工具备服务行业必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要更好地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就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对员工进行系统的集中轮训,使员工掌握各项服务技能,提高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可以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活动,在员工中形成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通过后勤服务工作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内涵。
六、服务育人需要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可以通过各种大学生管理委员会(物业、饮食、公寓管理委员会)、后勤服务联络员等渠道,吸收一些对物业、食堂、公寓工作关心且乐于奉献的学生加入后勤管理委员会,其既代表后勤,又代表广大学生,成为连接双方的桥梁与纽带。让学生直接参与对物业、食堂、公寓的卫生检查、评比工作,监督员工工作,参与市场原料价格调研工作。学生在参与物业、伙食、公寓管理工作中学到了宝贵的管理知识和工作经验。
二是设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QQ、电子邮件、网上报修、网上征求服务意见等形式长期接受师生反映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请师生帮助查找后勤服务盲点和服务短板,提高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以校为家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召开座谈会。通过学生工作处、管委会、后勤联络员召集学生代表,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内,学生工作处、后勤领导与管理人员共同听取学生意见,并现场回答。学生代表反映意见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情、锻炼了沟通能力,后勤管理人员也能掌握一些信息。
四是实行接待日。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后勤服务部门管理人员接待学生,听取个别学生意见与投诉,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进行解释与说明,安扶学生情绪,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 高职航空院校 半军事化管理 专职辅导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航空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普遍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同时,专职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日常管理的主要而直接的实施者。专职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建设好专职辅导员队伍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履行好专职辅导员的职责,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序与安全稳定,是专职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当前,国内大多数航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军人般意志品质、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是高职航空院校工作管理的一大特色。那么什么是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呢?
1.1半军事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军事化管理,就是按照部队要求进行统一着装、统一就寝、统一学习、统一训练等,一切按照部队的日常生活规律办事情。那么半军事化管理,从字面上理解,就应该是通过类似于军事化管理的一些手段,高校寄望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学习人民军队的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军人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严格的工作作风,同时,希望大学生成长成为具有铁的纪律、钢的意志,有爱国心、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1]。高职航空院校中大多新生生源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后天培养人才的角度及学校自身等级较低的不利因素,通过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企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人群,并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稳定与发展生源,从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半军事化管理的内容与意义。
半军事化管理可根据不同的院校自身情况,设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与具体管理内容,可以参考的半军事化管理内容是:第一,在作息时间上,应该进行严格和细致的安排,包括常规的上课时间在内,从起床到出晨操或早自习、从晚自习到就寝,种种事情上均可以有明确的规定。第二,有严格的各项考核制度。不仅仅针对教师和学生干部在内的层级管理人员,还应该包括大众学生在内,以确保各项规定的绝对实施、纪律的严格遵守和秩序的有效保证。第三,时间和空间的非自如性。要保证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施,对在校学生应该严格要求每周周日晚上返校至周五晚上放假前的时间内学生的活动尽量在学校内,从时空上进行有效控制。第四,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实行统一着装制度,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统一的制服,在规定的场合、时间均要求着装。
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的院校,多数院校都会得到地方教育机构,甚至更高一级教育机构的肯定与支持,且今后的管理热情也会逐步加强,这是因为半军事化管理意义远大。
第一,这种管理之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有着严格的纪律约束性,较强的责任心,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对今后的就业单位来说,轻松达到工作规范性的规定与要求。
2.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我们需要一支学历高、素质高、业务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其主体是专职辅导员。目前,研究生担任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已成为辅导员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生涯现状正面临一些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2.1.1较高的学历与素质。
按照高等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在2至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深厚扎实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就为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研究生来说,学习过程中一直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素质教育,其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为适应变化无穷的社会,通过自身努力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
2.1.2业务可塑性强。
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学生的,他们需要由以前的学生身份向辅导员身份转变,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90后”学生本身的新特点及其工作性质涉及多方面等原因,专职辅导员不可能参加系统培训后上岗,因此,业务的可塑性要求就会增加。由于研究生有着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只要提供工作的平台,在他们活跃的思想下,经过认知、实践、不断反思、经验交流等方式,辅导员的工作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学校领导在错误出现第一时间适时提出批评意见,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展开研讨会等形式,及时解决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以便专职辅导员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专职辅导员。
2.2挑战。
2.2.1心态不稳,变动性大。
大多大学生都选择研究生学习,期望在2年或3年后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然而,大多数毕业后发现工作并不像所梦想的那么美好,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研究生到高校担任大学生辅导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辅导员职业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其工作也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充分理解与赞扬。专职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学校教工系统的最底层,社会认可程度相对低,长期工作后,他们会感到长途渺茫,没有斗志、成就感,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实现。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导致这类专职辅导员的心态不是很稳定,随时想去改变现状,一旦找到新的、适合的工作,就跳槽。同时,给院校也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一年或者半年就更换辅导员;学校进行人动影响整体纪律性;一直不能培养出优秀的、精干的辅导员团队等。
2.2.2专业性相对低。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专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势必也会提高,尤其在理论水平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根据现状调查,46.9%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与所负责学生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32.9%的辅导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背景,这与研究生所期望学科背景相差较大[2]。实际工作也反映出专职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专职辅导员队伍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威信的建立,导致工作说服力不强。
3.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都是那些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的高中生,抑或是那些由于高考失利、志愿填报失误等原因非自愿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因此,高职航空院校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问题。
3.1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
由于在校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求知欲望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课的学习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他们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对本专业的情况和就业去向不太了解,有的是家长意愿,有的是出于赶时髦,有的是被调剂录取,至于他们是不是真正爱自己的专业,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还不清楚。考进大学后,发现有些课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特别是对专业理论和政治课程缺乏兴趣而被动应付。还有一些学生自认为家里有权有钱,加之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还不错,不担心成绩差难以找工作,因而在专业课学习中或实训时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考证合格率偏低。还有些学生对大学和自身认识错误,认为大学是玩耍的天堂,经常颠倒“黑白”,白天睡觉,晚上奋战于网吧,在期末考试来临时看看书,背背所谓的重点知识,应付考试。
3.2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理想。
大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表现在: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喜欢集体劳动,班级荣誉感不强,内务卫生不好,过于追求自我等,这与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些学生喜好睡懒觉,早操经常迟到或未到,不注重体育锻炼,从而体育考核成绩不达标;在班级、系、院举办的各种校园活动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集体荣誉感不强;在寝室内各种用品随意摆放,尤其是一些男生,个人卫生习惯相当差,影响他人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时间观念淡化,经常上课迟到,晚就寝不按照规定时间回寝,经常晚归,甚至不归;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看重自己,缺乏理想与信仰,极少顾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集体观念淡薄。
3.3部分学生存在抵触心理。
高职航空院校实施的是半军事化管理,部分学生对这种管理有抵触心理。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要受到多种纪律约束,比如每周周日晚点名、大一新生晚自习、升旗、出晨操、统一着装、每学期要进行综合测评,有些院校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每天还有学生干部进行各种巡查监督等,这些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生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被管理得那么严格,也没有那么高的自觉性来遵守半军事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因此,违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先从认识着手,让他们意识到半军事化管理的目的与意义,是为了培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过硬、遵守规章制度、有正确的服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航空业内技能合格人才的途径之一。
有些学生存在物质上的攀比心理;有些学生欠缴学费;有些学生干部素养不够高,在学生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有些学生诚信度相当低,经常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这些都是高职航空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不良之风,需要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步改善。
4.对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的可持续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空业内人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4.1积极组建专职辅导员研究团队,提升整体素质。
第一,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专业所长和科研能动性,成立研究团队,鼓励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教学科研,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专职辅导员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生都是“80后”,大学生均为“90后”,这两代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紧抓这个机遇,对学生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团队形式开展学术研究和工作研究,尽可能发挥其科研优势,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开拓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空间、新视野、新平台;同时也要提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将研究出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果,在校内进行学术报告,不仅有利于师生拓展视野,还能够提升专职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第二,可适时对专职辅导员进行培训,形式多样,例如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及有经验的辅导员座谈等,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其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尽可能发挥其创新能力,建立工作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创新,鼓励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寻找工作的新切入点,让他们富有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工作中超越和实现自我。
第三,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不仅针对大学生,还适当地对专职辅导员进行相应约束。专职辅导员更应该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之下,严格要求自我,以身作则,提高其自身体能素质,以军人的气概为大学生做榜样。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情趣
一、我国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目标模糊,学生基础薄弱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清晰的教育目标定位是开展舞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舞蹈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清晰的目标定位。舞蹈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的教育目标,对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对象、舞蹈技能选择、舞蹈技能要求水准、舞蹈素质教育绩效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制定等问题,都尚未形成具有共识性、一致性的基本规范。此外,舞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门类,门槛高,入门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基础训练过程。从高校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多数非舞蹈专业大学生选择舞蹈素质课程前,没有经过严格和长期的基础体态训练和舞蹈基础知识学习。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往往会出现身体僵硬、动作协调性差、节奏感不强等问题。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多数学生学习难度大、耗时长,并逐步产生舞蹈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逐渐丧失舞蹈学习兴趣,不利于舞蹈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教材选用雷同
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实路径,是教学过程的载体。高校舞蹈教育必须结合舞蹈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当前,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形成结构健全、课程适量的课程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单一。大部分高校只是将舞蹈素质教育作为一门素质选修课程,且仅设置《舞蹈欣赏》等较单一的课程,而没有设置《形体训练》《技巧训练》等配套性课程。第二,课程课时量较少,教师教学时间短,学生学习时间也有限,无法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接受系统的舞蹈基础训练,往往仅为了获得学分而应付选课。第三,大部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业舞蹈教室、更衣室、把杆等舞蹈训练的专业性设备和场地,只能在空地或运动场上进行形体训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第四,舞蹈教学的教材较少,选择雷同,多数舞蹈教育课程都选用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性舞蹈教材。但是,由于专业性舞蹈教材是以具有相当舞蹈基础的舞蹈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培养精英型舞蹈人才为目标的舞蹈教材,其对学生舞蹈基础要求较高,教学目标设置也偏高,不符合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式陈旧
师资水平是教育的基础,直接决定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我国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高水平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且教学方式滞后等问题。一是我国舞蹈教育起步较晚,舞蹈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舞蹈学硕士研究生,且每年招生数量较少。与其他学科比较,舞蹈学硕博授权点较少,师资培养规模小。二是我国舞蹈教育师资分布不平衡,往往集中在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性舞蹈院校、音乐院校以及部分师范院校,普通高校的舞蹈师资数量少、学历层次低,难以满足舞蹈教育的需要。三是普通高校现有舞蹈师资存在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演艺术,所蕴含的文化、风格和情感往往很难通过语言清晰描述,必须借助形象生动、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进行讲解。舞蹈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时,缺少理论知识与形态训练融合,习惯于照本宣科、灌输教育,往往造成信息传播失真。
(四)人文素养缺失,艺术实践不足
“舞蹈艺术首先是一种实践,舞蹈艺术素质也应在实践中形成。[1]”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普遍存在“重视舞蹈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养”“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艺术实践”的问题。现有的舞蹈素质教育将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舞蹈形态与技能技巧上,缺乏对舞蹈背后的文化渊源、精神内涵的解读与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缺乏人文底蕴的舞蹈不但难以表达美的真正内涵,还难以打动人心,引起观众共鸣。此外,现有舞蹈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课堂内容的讲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实践。多数学校的舞蹈艺术实践仅仅是为学校大型文艺演出等节日庆祝活动,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更多展示舞蹈艺术的机会和场所。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确定舞蹈教育基本目标
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区别于专业舞蹈院校培养高级专业舞蹈演员的人才目标。“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欣赏美、创造美为主要任务的教育’”[2]。它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的是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舞蹈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切实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实现智育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形体训练实现体育教育,以优雅和谐的审美情趣实现美育教育,以轻松愉悦的身体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教育目标,重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要牢牢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将美育教育融入舞蹈教育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加深对舞蹈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创新,形成正确的舞蹈审美导向。
(二)构建舞蹈教育课程体系
舞蹈素质教育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体现了舞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对象应完成的舞蹈技能训练标准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水平与效果。因此,优化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构建结构完整、次序合理的舞蹈教学课程体系是解决当前舞蹈素质教育实效性不足问题,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科学的舞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兼顾“舞蹈基础知识、舞蹈艺术实践和舞蹈美学”三个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迈入舞蹈艺术殿堂,享受舞蹈艺术魅力。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一是加强学生舞蹈基础知识教育,既要重视基础形体训练、技巧训练,又要重视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二是重视舞蹈艺术实践课程设置,通过积极拓展舞蹈艺术实践渠道,组织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公益类演出,从而在舞蹈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对学生实施舞蹈美学教育,设置《舞蹈艺术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编写舞蹈教学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数量充分、质量上乘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教材建设与选择尤为重要。舞蹈素质教育教材的选择要同时兼顾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多方面。首先,要根据舞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减少教材选用的随意性。舞蹈素质教育教材的建设和选用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摒弃单一模仿的教学方式,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教材编写与选用。接受舞蹈素质教育的学生一般缺乏长期性的舞蹈基础训练,舞蹈基础知识匮乏。因此,选用教材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专业性的舞蹈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和编写兼具基础性、趣味性的教材,既要提高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的认知性与舞蹈技能的熟悉性,又要调动和保持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提高学习舞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强化舞蹈教育师资队伍
舞蹈教育是专业门槛很高的艺术教育形式,“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舞蹈专业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3]。构建一支专业技能强、人文素质高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解决当前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现有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派遣舞蹈教师到专业舞蹈院校和专业性舞蹈表演团体学习、交流访问,实施教师走出去战略,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二是加强现有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培养;三是规范教师教学方式,加强舞蹈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第二,做好新教师的引进工作,提升舞蹈艺术教育的生师比。一是提高舞蹈素质教育教师的待遇,对舞蹈教师适当倾斜,积极吸引优秀舞蹈人才到高校工作,有计划地增加舞蹈教师数量;二是坚持开放办学,与当地文化部门或舞蹈表演专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业舞蹈演员为兼职教师,以解决舞蹈师资短缺的问题。
(五)增加学生艺术实践
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是个人发展进步的基础。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舞蹈表演,才能打动人、感染人。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美学素养,培养具有舞蹈素养的观众,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因此,舞蹈素质教育应在提高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人文教育。尤其应给学生解读每种舞蹈背后的文化与民族、地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解读舞蹈蕴含的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阶段与文化变迁,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与舞蹈欣赏中感受舞蹈的文化感染力与传播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同时,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教育十分重要,应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舞蹈演出和各类公益类社会演出,让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发现舞蹈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与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4):22-26.
[2]杜鹏.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2):15-18.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6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有些班主任感到困惑的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精力,但收效不够显著,疲惫不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激励功能,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如何发挥班集体激励功能,无论对教育改革的深化,还是对班集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班集体激励功能,是武汉一中 “和谐教育”模式的需要.班集体是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满足学生诸多心理要求的最佳场所,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沃土和摇篮.她既是教育的载体,有孕育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激励功能如同磁场,其辐射与穿透,对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是大有裨益.而我们注重的激励功能,既解决了班集体建设中的动力问题,使班集体充满活力,又为 “和谐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另外,发挥班集体激励功能,是班集体建设深化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已把研究的指向从班集体建设的形成延伸到了高速运转,开阔了班集体建设的新视野,促进了班集体建设理论的发展,使之在更高的层面上运作.
二, 班集体五种主导激励功能.
A,目标的导向激励.
当班集体的目标同学生个体的目标一致时班级体的目标期望效应便激活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等需求,即产生所谓目标的导向激励.实践中我们发现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到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过程中,不但能集 思广益,使目标更切合实际、使计划更周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
大家讨论确定学期工作目标或阶段活动目标时,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启发,适时点拨,巧 妙归纳,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要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目标一要具体明确,二要适当,既要在班级原 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使目标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要是大家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使目标具有可行性。
例如:校运会我们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武汉一中高一(10)班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在目标上的分歧较大,即在年级十个班中争取拿第几名,有的人认为,一定要拿第一名,有的则认为不可能,理由是:我班体育基础差,去年作了最大努力,只得了第7名。班主任抓住契机,进一步引导大家分 析我班去年只得了第7名的具体原因, 有哪些问题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还有哪些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通过讨 论,大家统一了意见,一致认为:大家齐心协力,更要善于用兵,提出 “保3争6”的目标。十分钟的讨论,表面看 好像只是在确定一个具体的班级活动目标,实际上它蕴含着重大的教育价值,它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思想原则,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还让同学明白了每个人的行为与班级荣誉的获得,班级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使同学们无意中增强了为班级争光添彩的责任感
B,活动的发展激励.
班集体活动可诱发、培养、满足学生参与、表现、成就、发展等需求,即产生所谓活动的发展激励. 在落实学校常规活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加大学生自主活动的广度和力度.改变了由上级或班主任定内容、定形式、定人员的被动性,打破 了班级活动缺乏个性的状态,学生的独立组织、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班级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以下是一位初二学生的周记节选:上周二上午的晨会课上,班主任张老师说下周二要搞一次班会活动,以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为内容,具体 活动主题、活动形式让大家思考,星期四晨会课上交流,评选最佳设计方案。我不是班干部,可我很想主持活动,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但光想是没有用的,你得拿出让同学们喜欢的方案呀!我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我想使方案让大家都喜欢,晚上中央一台正在播放《焦点访谈》节目让我灵感顿时显现:我们也可以通过录音、摄像的方式去采访了解同学们在家的劳动情况,然后,编成一个节目.星期四交流方案时等我讲完的时候,同学们报以 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大家一致推荐我们的设计为最佳方案。我很激动。我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分头到同学们的家里采访,向家长了解同学在家的劳动表现,直接拍摄同学在家的 劳动情景。在采访中,我感到我班同学在家的劳动表现进步很大。采访回来后我们编 辑了一台25分钟的电视节目,20分钟的广播节目。当我们把这两台节目献给同学们的时候,大家非常高兴,被采访到的同学更是异常激动。大家在评议的时候给了我们最好的评价。我想:只要我继续努力,长大了一定能 做个出色的主持人或记者.
C,规范的同化激励.
班集体规范由纪律、舆论、班风诸要素形成.它是班集体内各个成员的行为准则,是班集体价值导向对学生个体的行为规定性,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标准、规则、参照.当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是,就产生所谓规范的同化激励.
例如当新班集体组建是, “规矩”是及其重要的,的制定不容忽视.既然它是班级的共同行为准则,就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制定,而不能班主任搞 “一言堂”.在广泛征集意见,全体投票表决后的公约才具民主性,权威性.而每个班集体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 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
规矩有了后,就要认真落实.坚持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检查形式可以多样:
① 学生自检。让学生自我反省,如在自检中以现有“违法”行为,可以从以下“自惩”方法中任选一种:a、做一件好事,将功补过;b、在自评表上对“违法”行为作小结,自己保存,以观后效。
② 学生互检:互检方式有要好同学自由组合互检,“先进”与“落后”搭档间互检。以起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作用。
③ 干部检查:由班干部检查班内同学,发现问题后,作记载,一周一“通报”,使班干部能力得到锻炼,也使班风中充斥着一股正气。
④ 集体检查:配合校文明示范班评选工作,既检查同学,也检查班主任的工作、言行,评出优秀榜样,激励先进,争创先进集体。
⑤ 班主任抽检:一旦四种检查落实到位后,班主任抽检工作就会很轻松。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学生如果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个班集体就会是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甚至老师“不在”比“在”还好。
D,组织的调控激励
班集体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活动、纪律、制度、舆论、风气、人际关系等来调整学生的个体行为,以实现教育目标.有序、高效的调整自然对集体成员产生一种强化刺激,使其产生有利于组织的调控激励. 让每一个学生在多种班级管理岗位得到锻炼,提高管理能力,应成为新型班级管理的追求目标。为此,可 采取两种策略:
①丰富班级管理角色。丰富班级管理角色的直接目的是为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并 在此过程中提高管理能力创造条件。它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而 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 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②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单一的社会角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行角色变换制度,则能使学生在不 同的管理岗位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管理体验和管理能力。
例如:班干是班集体领导核心。由班主任任命班干部,简单易行,但 “专制”色彩浓些,选举班干部,看似麻烦,但他们代表了学生的要求和利益,使“民主”得以体现。武汉一中高一(10)班选举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班主任在全班作动员,强调班干部要有为大家服务的意识,要成为班级中的模范。然后由竞选者就竞选职位,自我评价,施政纲领等进行演讲。之后,由全班同学及班主任老师投票表决,产生班委会成员(3名)团支部成员(3名),当场宣布结果。接下来一周时间,由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组阁”,任命宣委、文艺委员、生活委员、组织委员等职务人选。再交全班同学审议通过后,临时班集体核心力量产生,试用期半年。半年后经民主评议,作适当调整后正式任命。任期一年.一年后由全班同学选举决定是否连任.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
这样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干部、团干代表了全体同学的意志,他们今后的工作也必然会得到全班同学的支持。班委会、团支部领导下各小组设组长,各学科有科代表,每天有值日生(轮流),目的是让百分之百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工作,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班级重大决策时,由班委(3名),班主任及团支部成员(3名)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E,人际关系的驱动激励.
班集体的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它含有认知、情感、行为多种心理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指示器,是人际关系的纽带.人际关系产生的情感共鸣潜在着巨大的能量,即产生人际关系的驱动激励.
以师生关系为例:良好的、协调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武汉一中不少班主任都坚持“一天一谈”(每天抽二十分钟时间找一名同学谈话。)这种谈话是平等的交流,班主任以朋友,师长的身份,以帮助学生困难的角度来谈话考前找那些学习成绩起伏较大同学谈,提醒他们早作准备,精心备考,增强自信。考后找有进步的同学谈,及时肯定他们,使之一鼓作气。更要找退步的同学谈,及时分析失误,亡羊补牢,防止气馁。通过谈话,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效果明显.正所谓, “亲其师则信其道”.
三,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学
2,现代班级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