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1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德育方法;启示

所谓德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内容发挥作用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发生作用的中介,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日本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道德时间课

日本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道德教育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道德实践能力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见识、判断和情感,第二层是态度与实践意识,第三层是实践意志力。重点主要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内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径来承担,并且强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2、学科渗透

日本学校各学科教学也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课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儿童团结、谦逊、劳动、有礼貌、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总之,各学科的教学已经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它要为学生提供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

4、整体教育

整体教育是各种教育力量结合的统称。一方面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工作。日本强调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如制定“道德教育研究学校制度’、“道德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制度”,设置“道德教育推进校”、“学校与家庭协作推进校”等,而且各中小学的家长会组织健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学校配合,深入、广泛地强化了整体教育目标。

二、日本德育方法的特点

1、重视德育的体验活动

日本认为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加强学生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加深对大自然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生存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注重养成教育

日本学校普遍重视特别活动中学生道德经验的积累。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人性化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浅草小学,他们每年还多次邀请社区的老人来这里与孩子们一起进餐,让孩子们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以达到心灵教育的目的。

3、重视运用隐性教育方法

在日本,德育方法更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即熏陶与训练的教育方法。日本德育的实施方法,大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4、“学校―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中国的德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家庭和社会虽然也发挥一些德育功能,但其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完全背离,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日本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宣传教育,也是日本加强德育的重要、有效的途径。日本采取“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受传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

三、日本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1、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许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受挫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2、倡导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的是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意义。在道德教育中,实施养成教育符合道德认知的规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要正确的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3、注重德育方法的人性化。

人性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而德育是促进人性完善的核心部分。德育的人性化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要注重个性发展;在原则上要强调权利平等;在方法上要强调正面说服、鼓励表扬;在内容上要强调相互理解,培养团结合作、互相友爱等精神。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

4、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德育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学校德育系统、家庭德育系统和社会德育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者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应当明确这三者的关系,明确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当主导这种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协调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权,追求公平与卓越的日本中小学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版),2008(3).

[2]于晗,中日两国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J]华章,2009(1),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教育;基本技能;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01-01

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我们都知道,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只要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能做到技术的传播,但是仅凭这些是远远达不到艺术效果的。教师必须在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和板书能力,并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面对款款而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到底该如何决策?又如何通过努力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呢?接下来,我们从教师层面出发,粗略的阐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几种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一,教师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只有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以此来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专业知识。第二,教师要适当的了解其它的学科。一个教师的视野如果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之内,那么这个教师将很难正确给自己定位,只会踌躇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缺乏借鉴和创新的意识。例如英语教师不能眼里只有英语,也应该对物理和数学学科有所了解,即使这些科学看起来天差万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共性,教师完全可以将物理、数学的教学方法搬到英语课堂,查漏补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心理常识。教师职业不同于其它的职业,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学生,这些学生会经常性的展现出“奇怪”的一面,教师如果不理解学生的这种“奇怪”的行为,将会做出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决策。教师正确的做法是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艺术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者,一旦语言前后颠倒、重复罗嗦,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使学生失去听讲的耐心。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课时毫无生气,说话也有气无力,那么学生也会变得昏昏欲睡,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幽默性。幽默诙谐的语言往往更能调动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另外,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激励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语言上要以激励为主,尽可能的维护和保持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避免在课堂上采取一味的斥责方式,让学生对教师和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提高教师的板书能力

板书水平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如果教师在板书时过于潦草、缺乏逻辑性,那么学生将很难对板书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如果一个教师在板书时字迹工整、简单明了,那么学生也势必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在板书的提高上,他们会着重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有的教师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用多种字体进行书写,这些教师试图利用不同字体的板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实在是高明的教学方式。另外,有些教师在板书格式上也力图有所突破,他们善于利用关系图和表格,在表现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比如在板书“狗”的时候,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小狗,这种板书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听讲的效率。

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正在逐渐的走入教学的课堂,信息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独具的教学手段,而是任意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现代化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优势,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的形象直观,很多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效果,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快速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把这项教学技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现代化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共同出发,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将现代化教学设备成功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尽最大可能的在课堂教案设计、课堂进度安排、课堂授课方式和课后教学反馈中加入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现如今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应具备多个方面知识的积累,并相应的了解一些心理方面的常识,以人为本,做到真正的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成长。从每一个细微的地方着手,转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继明,谢建忠,李乾明.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M].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3

一、强化课内训练

1.训练写周记。每周一至二篇,把自己的所见所得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下来,表现内心世界,教师定期批阅,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把其中有创意性的句子摘抄下来,以激励他们写作的热情,使他们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2.小作文训练。小作文具有篇幅短,形式灵活等特点。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开展场景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几十个上百个字均可。通过这种专项练习,学生会在写作过程中打下坚实基础。

3.大作文练习。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精心设计题目,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在写作之前要讲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和要求,并提供范文或以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指导写作。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在阅读范文前,自己先根据题目打完腹稿;2)在阅读时,要求学生看看范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文文采;3)在阅读后,与腹稿相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这样再写作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好作文批发

1.认真对待作文评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作文,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学生在语言运用、文章构思方面存在偏颇在所难免。教师不应责备求全,刻意批评。评语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多用表扬、鼓励性的评语,给学生留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反思的过程。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学生是作文训练的主体,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训练是自我提高作文能力的方式,只有互改、互批、互评、相互研讨,才能全面提高作文能力,教师应把学生划分成互评组,安排互评时间,明确每次作文训练互批互的重点,使学生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在阅读中积累

1.必须强调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也正形象的说明了熟读和背诵的重要性。写作和写诗一样,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其意自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熟读其中的佳句,摘录其中的段落,重点背诵和记忆,日积月累一定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大力加强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是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结合得好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作品,特别是构思巧妙的精品文章,通过粗读、精读、分析品味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文章立意,进一步开阔创作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3.写读书笔记。古人读书“手不停批”,“手自笔录”。对读过的书,特别是优美的语言,精妙的语句要摘抄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锻炼了写作,也积累了语言。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四、在生活中积累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英语 结课 原则 方法

明代文学家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高中英语好课,应当精心设计好课堂结尾,巧妙的结尾可以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良好的结课设计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知识、画龙点睛和激起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善始善终,收到曲终意长、课停思涌的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的结束部分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结课的基本原则

(一)顺畅贴切,水到渠成。

结课是一堂课结束的自然体现,它既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课堂教学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授课,使课堂教学的结课顺畅贴切,水到渠成。因此,教师既要避免教学节奏过快,留过多时间给结课;又要避免讲授内容过多下课了还没讲完,最后草率结束教学。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调节好教学时间安排好教学内容,在下课前几分钟做好结课的准备,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结课方法。

(二)语言精练,干脆利索。

结课时语言一定要精而短,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中心,干脆利落地结束教学,不能连篇累牍,否则就会给人有失偏颇、头小尾大的感觉。

(三)画龙点睛,梳理归纳。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总结一下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反复强调一下,强化记忆。结课教师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当堂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四)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写文章要注意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结课要适当照应开头紧扣课堂导人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感觉,不能有头无尾。

二、结课的基本方法

(一)排序结课法。

排序结课法就是将课文中的事例按时间顺序、发展的顺序和逻辑顺序加以整理和组合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理清眉目,形成整体的认识,便于学生记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2 Lesson 1 “Cultural Relics”中的“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与the amber room有关的重大历史人物:

FrederickⅠ――?摇?摇Frederick WilliamⅠ――?摇?摇Peter the Great――

CatherineⅡ――?摇?摇The Nazi army――?摇?摇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根据这些与the amber room有关的历史人物,学生能很清楚琥珀屋的来龙去脉。学生能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迅速详细记忆文章中的一些细节,学生还可以加速复述课文的速度,而且还能学到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二)比较结课法。

比较结课法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去比较鉴别。通过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理解。这种结课法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例如在讲解带有as和which的定语从句时,在结课前可以列表比较用法区别,使学生一目了然。作as与which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区别如下:

(三)开放式结课法。

结课前几分钟学生们刚学完新知识,思维正处于亢奋状态。此时教师就要抓住机会,根据学生心理和所学内容,采用开放式的方法,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中的Puzzles in Geography后,教师让学生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归纳总结对英国地理的新认识,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完善,最后教师作评价。这种开放式的结课,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而且能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

(四)朗读结课法。

教学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或重点段落,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节奏;既可以在朗读中体味文章的境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回顾知识、熏陶情感,又能借助朗读来强化熟知更多的有关英语文化背景和英美社会习惯和概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中的阅读部分“Geography of Canada”下课前的几分钟,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这篇课文,朗读了一遍学生们如同跟随Li Daiyu和Liu Qian他们进行了一次跨越加拿大的旅行,如同身临其境般和他们欣赏、体会和了解加拿大,在朗读中得到感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熟知。

此外,还有一些课文人物对话很多,在文章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在讲学人教版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的阅读课结课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语感。

另外,朗读还能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朗读来结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五)框架结课法。

上课前教师预先设计好框架结构图,课堂教学中或明或暗地把内容集中板书在已显示或待显示的框架之中,在结课时引导学生研究框架中所填内容,使他们认识到内容关联并把握整体结构。

例如教学人教版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阅读部分时,为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展示教学中的重要句式,以框架填入的方式使之形成教学内容的概要性小结。通过框架式小结,使学生从根本上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本课的框架如下:

此法与表格原理和效能相似,但形式活泼一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六)激情结课法。

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充满激情,用饱满热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感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鼓舞,进而变成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的阅读部分“Great women and their achievement”时,结课前可用一些简短而又充满激情的话激发和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女性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用智慧和知识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结课法用话语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心潮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这样的结课是画着惊叹号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七)悬念结课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Reading部分,设计用两课时完成。当第一课时学到Li Qiang逐渐远离地球遇到空气稀薄氧气越来越少而头痛时,唤起了学生们的担心和忧虑。结课时,我也忧虑地说:“How sad!Can Li Qiang go to the future without accident?What will happen next?”像这样嘎然而止的做法,造成学生渴望了解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八)延伸结课法。

延伸课外,引来活水。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有目的地把所讲知识延伸到课外。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Book 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中的阅读部分“An Interview”结课时,我根据学生已经了解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区别的情况,进而问及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情况和历史,并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这方面的材料。根据课文内容,把课外阅读中国与奥运会的历史作适当扩展,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并在课外阅读中巩固了对现代奥运会历史的了解。这是根据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作适当扩展的结尾方式。

三、结语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种结课方式都各有侧重,教师应积极贯彻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具体课堂中结合自身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做到“因课而异”“因材施教”。新课程理念引导下教师不仅要有审视课堂的教学自觉,还需要有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恒心,更需要大胆实践其他教学方式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5

一、抓文题,定主线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眼睛可以传神,窗口可以窥视文中的一切。有许多文题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主线,因此,语文教学可以从能体现思路、提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围绕“神圣”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先总写这块土地的神圣,再写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神圣的土地,最后再一次强调这块土地是神圣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可抓住题眼“神圣”,让学生思考:作者围绕“神圣”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找到相关内容后,再逐层去剖析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剖析中理解印地安人对土地、对大自然的深深的情感!那份眷恋、那份无奈的情愫,在学生心中渐渐地升腾。

二、抓关键词,定主线

在许多情况下,教学主线的设计不能与作品文题一致,而且有不少的课文中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这时可根据这一词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以“特别”一词带动全篇,所以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这个青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这个青年的特别之处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围绕这样的两个问题就把青年的举止特别和作画时的神态剖析得淋漓尽致,青年的美好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抓重点句子,定主线

在文章中有些句子或统领全文或蕴含深意,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设计教学思路,可以辐射全文。

四、利用过渡句,定主线

其实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利用文章中的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像《白鹅》一课就可以利用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个过渡句设计教学主线。

五、抓结局,定主线

文章的结局往往可以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样的文章结局完全可以作为文章的教学主线。

六、利用插图,抓主线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国外模式;中国;启示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诸多不利因素对中学德育教育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也增加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难度,迫使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反思。本文通过对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从中得以启发,使得我们的中学老师和相关德育人士与时俱进,不断在变革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合的中学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1中学德育教育

德育(moraleducation)也称道德教育,“德”主要内涵是思想道德品德,而“育”则是指培养教育。一般认为“德育”这一词在18世纪70、80年代早已经形成了。直到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明确把教育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ed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和“体育”(physicaleducation),“德育”才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名称。从狭义来理解“德育”指的就是道德品德教育。而从广义而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就比较丰富,它是一个整体的互动过程,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师)按照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要求以及被教育人员的需求,依据人生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形成的特性和规律,运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被教育的人实施的道德品质、政治立场以及心理健康等相关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通过对德育教育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得知德育教育是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具有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而这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最终会形成一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有鉴于此,所谓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是指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道德教育、塑造、培养,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理念、主体、方式的教育关系体系。中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国制订的德育教育任务目标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习惯有关,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建立和形成科学合适的德育教育模式,进而确保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获得应有的效果。

2国外德育教育模式

一是理论教育模式。这种德育教育形式的核心理念和规则来自于现有社会中已经形成和存在的价值理念,是从这些价值理念中抽象归纳出的更具一般意义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规则。进而将这些细化了的道德规范构建成一个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并由老师、家长及其他教育人士向青少年进行引导和灌输,使他们理解、认同并最终接受这些道德规范和规则,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性和人生价值观。理论教育模式主要通过讲解、教授、强化、训练、榜样典型、表扬奖励、处罚惩戒等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目标。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现论教育模式的开创者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强调:“伟大品格的养成,需要通过科学、严密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管理是为教学服务,而教学是德育的最主要途径。”赫尔巴特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偏重宏观理念上的教导,但是其方式手段也并不固化死板,他认为德育教育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过程,老师应该比较好地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而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培养和约束,使其能够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性和价值观念。从理论教育模式的理念、内涵、方式、方法的分析,可得出其主要有以下特性:首先是德育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老师或教育人士主要采用主动的讲解、教授、训练、培养等来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第二个特点就是德育教育的实施手段和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填鸭灌输、强化、树立榜样典型,奖励或惩罚(训诫、惩戒)都是为了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辅方式和手段。二是自我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主要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并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倡导摒弃理论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被动接受的填鸭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强调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自我学习和调节能力,主张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学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和培养的氛围和环境,让其在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基本道德规范中自我学习、调节和发展,并且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方式使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和实践,进而使学生逐步实现道德的自我塑造。杜威明确反对传统的填鸭灌输式的讲授、强化、惩罚训诫的教学手法,反对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产品”进行统一化的培育。他非常提倡学生在基本道德规范内的自我学习和发展,非常推崇美国式的独立、个性、自由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他提出了自我教育模式的三个核心主张: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长以及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自我教育德育模式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主张学生自己调节发展,进而形成内化的道德习性和价值。其主要的实施方法和手段有:情景模拟、对话交流、参与互动、自我学习、角色扮演、现场实地体验等。自我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主发展作为道德培养的主导;二是自我学习和发展是在符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的范围和基础上进行的;三是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的环境,重视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的作用;四是非常强调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三是新道德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教育家弗里肯纳、英国教育家威尔逊等著名学者在分析批判了理论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以说新道德教育模式是理论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它既强调通过讲授、强化、训练、榜样典型、奖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约束,又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性的自我学习、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独立、个性和自由;不仅重视传统理论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而且也强调实践活动对德育的影响。英国著名教育家、新道德教育模式的支持者威尔逊指出:“如果追求奴隶制度,需要的是规则和鞭子;如果追求民主社会,那么需要的是复杂的机制和交往的环境,道德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此种道德培育模式不是靠强制灌输,更不是处罚与惩戒,而是在基本社会价值理念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学习的健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这些实践活动应该是有一定目标来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而不能是随意而为的。因此新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它的实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3对中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国外三种不同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对比,我国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发展,需要在借鉴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关于个性、民主、自由的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中国传统德育教育中的社会理想、责任、义务等方面紧密结合,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更具针对性的和更具操作性的中学生德育教育模式。首先,在继承和强调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积极功能的同时,还需要逐步借鉴国外的理论教育、自我教育以及新道德教育模式的优点,以教育理念方式创新为突破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教育方法,并以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性化教育为抓手;从多元化的渠道和途径共同建立独立、个性、自由与自律相结合的综合式的德育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中的人际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要依据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具有社会整体性的德育理念、价值、知识和规则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学生道德约束与引导的校内外整合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合中学生的个性化自我学习发展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的同时构建一套系统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体系。其次,按照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各地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安排和调整,补充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德育内容的课程。可以借鉴美国在各中小学开始增设公民课程和道德课程的做法,逐步在有条件地区的中小学增设相关公民课程和道德课程。借鉴法国对中学生自由人的德育教育理念,以及吸取英国对中学生理性精神和自治精神的道德培育理念,注重对中学生自我责任、社会责任、爱国主义、守法自律等公民精神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始终,进而将我国的中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具有社会道德属性的公民和劳动者。最后,在借鉴国外德育教育的具体运作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学德育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没有充足的投资资金,德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加大对德育教育的人才、技术、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西部边远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使德育教育和创新发展在智力保证的同时有充足的资金后盾。此外,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应不断拓宽社会资金投资德育的渠道和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资金投资机制。

作者:卿艳珺 单位:兴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田梅溪.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培养体系建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郑永延.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赵旭琴,苗翠环.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09(4).

[5]曹承慧.美国的道德研究与中学德育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9(9).

[6]罗骋.试析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