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1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五年制高职是与初级中学对接的教育层级,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与专业对应的知识技能并获得大专学历,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理解、欣赏、接受,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践行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是“高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认知特点?如何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尝试做出回答。

一、认知现状分析

刚刚进入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以下特点。

1.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古代文学。

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是经过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但对传统文化的范畴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认识和判断。古代文学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就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的,但远远不止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政治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管理文化、中国茶文化等,学生在加强古代文学学习的基础上,要挖掘其在文化方面的深厚含义,也要加强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学习,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全面的把握和认知。

2.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文化学习。

五年制高职学生多数是抱着学技术技能的目的踏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他们认为文化课程只不过是用以陪衬专业课的“绿叶”,无关紧要,实际上,包括语文、英语等在内的文化基础课对于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课程可以提供专业课难以达成的人文滋养,使五年制高职学生成为认识全面、理性健全而又情感丰富的人。

3.对传统文化没有形成“自觉意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目前主要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有忧患意识,能够主动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加以拯救。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自觉意识”是指能够意识到所教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分析处理一些现实现象和事件,也愿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

二、传承路径

如何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渗透?我们以为,必须从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着手,才能培养出具有传统文化自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

1.校园建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场域,校园建设中,要注意亭台楼阁的布局,桥廊路石的规划,花木草竹的栽植,尤其要重视的是,对这种做法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要通过文字的方式加以体现,使得学生目视耳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容易地感知和领受。比如,学校在建设文化墙时,可以将“礼”、“义"、“廉”、“耻”、“孝”、“悌”、“忠”、“义”等镌刻于墙上,并辅之以文字介绍,扮靓校园的同时,达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2.学科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无疑是五年制高职院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当仁不让地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承载者,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必须纠正单纯进行文学知识传授和文艺欣赏的偏差,在进行文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语文学科也要注重文化意识的涵育,这实际上就是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达到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目的;在专业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中国相关技术史的介绍,让学生领略中国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等等。

3.德育过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有助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与“根”,它包括天人合一、经世致用、仁者爱人等思想。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应该想方设法地融入这些思想,比如可以选择相关内容作为班会活动主题,也可以在班级演讲竞赛、读书竞赛等活动中明确此类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熟悉程度。

4.日常活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五年制高职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对其知识的了解、对其范畴的确定、对其理念的正确解读等,而且要在对其精神的认知的基础上,在生活中践行和弘扬,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院校在日常各项活动中精心选择活动内容、认真设计活动流程、充分考虑活动细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进而认同、接纳和欣赏,最终愿意去在生活中践履。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现代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中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人们对历史、本土以及自然的回归欲望增强。将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和改造,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空间两者进行合璧,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高效的途径。

一、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现代设计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自开始进入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期。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被不断地抛弃,而接收的新理念则大都来自西方思想理念上发展而来,形成一种“嫁接”式文化发展。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理念得到重新的发掘。

中国正在走向复兴,中国的设计应该走向何方呢?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在深重的苦难历程中变得沧桑和破碎,却依然保持着本色。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不断延续和创新。迄今为止,整个世界都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持续性不应该被低估,中国在坚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中西文化融合,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不只是一个传承的意涵,而是一种追求,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不断追寻,才能在现代设计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实力。

在现代设计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实际上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受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设计需要现代设计师正确认识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间的关系,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本质体现。置于全球化文化交融的当代国际环境中,设计者们不断变化、创新,掌握不同文化的特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并以此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理念的源泉,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跨越地域界限,引领与促进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国风”的设计潮流风尚。

2、传统文化在民族建筑文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民族建筑文化应用过程中,天人合一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比如传统村落的三面环山,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朱雀、青龙等的布局,这些传统的布局设计理念未必起到真正的实际作用,确是某些特殊精神的象征。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通过对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美学思想的结合,能够更好的进行建筑气韵的突出,保证各种艺术作品的追求,这就需要进行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构思的优化,进行建筑客观功能及其人审美观念的优化,进行建筑形式的表达。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3、“风水文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风水并非都是现代多数理解中的伪科学,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风格影响极深。风水学本身具有中国古代美学、地质、地理生态学及古哲学等思想内涵,并包含丰富的顺应自然、适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源头。如我国明清皇宫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风水学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设计就是综合了地域气候、环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响,也考虑了文化、风水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将我国古代关于“四”严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显的和谐人文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布局严格、讲究分明等也是社会等级明了的体现,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对于外部气候环境的防御,夏可纳凉冬防寒。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思想因素看似平常,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似乎到处可见,却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体现。

4、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因素的传承往往体现在一个“思想符号”或者“事物符号”的传承上。于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注意对于传统符号的认识与吸取,融合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符号是一个系统而泛泛的概念,可以说包括了人、物、概念、人文思想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可以是一个传统的图案因素,也可以是传统的建筑手法等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抄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即将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现代化样的传承下来,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建筑设计在时空中出现交汇时,积极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提取出来,促进两者的共融与结合,实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积极传承。

二、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模块及其创新模块的协调

1、为了满足当代住宅设计的需要,进行优秀传统建设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现代住宅建设理论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结合,进行传统民宅伦理功能的应用,进行创作实践模块的有效开展,进行有价值的建筑文化的应用,保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代住宅设计模块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突出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可持续传承文化主题的应用,进行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突出,保证新型的建筑研究课题的应用,保证人类文化建筑主题的突出,保证现代科技的积极突出,保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优化,从而符合当代住宅建设的需要,进行传统建筑文化局限性的突破通过对上述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古代民居建筑布局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发展的,其传统意义上的礼仪,顺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不合理家族伦理观念的剔除,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性化的建筑,进行以人为本的,合理住宅建筑格局的应用,更好的进行建筑功能区的划分。

2、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建筑文化,这就需要进行优秀的文化经验的继承,这些都是宝贵的建筑设计遗产经验。这就需要进行建筑材料及其当代建筑工艺的应用,符合当代人们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先进的建筑风格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上的跃层、错层、共享空间的采用,在空间划分上的生活阳台、化妆区、清洗区等专用空间的设置,在建筑构造上的凸窗、外飘窗、落地窗、透天窗、转角窗等多变化的作法也将被大量采用并创新,从而使本土住宅更具个性化。

结束语

人们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或者以前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建筑设计风格的突破,往往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建筑文化,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与理念、方法等,加以融合与现代建筑之中,才可以实现“艺术的再生”。

参考文献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道德教育;国学经典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国学热也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同时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道德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既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其次,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其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例如:教师可以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在数学课上,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达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呢,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及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我安排了一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展开了阅读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在内容安排上,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文本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文本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晓了叙事性的散文描写,也深刻的理解了说理性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获了知识,能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这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 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1.

[2]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儒家:孝道

“孝道”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孝道”的影响,华夏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抚幼养老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的宗法家族社会,人际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情关系以及等级制度上。恰巧,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亲亲”“尊尊”将亲情、等级巧妙融合,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孝道”传承至今依然指导当代人的生活,可见“孝道”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孝道的发展

1.儒家孝道起源于孔子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传统宗教瓦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思想,即爱亲(父母)、爱人(其他人)、爱物。重建人们的信仰。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孔子认为父母的年纪做孩子的不能不知道,知道父母高寿感到高兴,同时害怕父母日渐衰老。孝亲之道从小事做起,发自内心。孔子的孝道归其根本是:一、不要违背礼仪;二、一定要尊敬父母;三、态度要好,脸色温和;四、子女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惦记。

2.儒家孝道发展于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对孝道的行为规范做了更细致的说明。例如:孟子认为世人尊敬父母必须发自内心,“孝子之至,莫过于尊亲”――《孟子.离娄下》;孝顺也表现在为家族传宗接代“不小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下》。同时孟子将孝道上升到社会层面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儒家孝道践行于曾参

曾子是儒家孝道的忠实实践者。曾子日:“忠者,其孝自之本与。“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另一方面是希望晚年的时候自己的子女向自己照顾父母一样照顾自己。

4.儒家孝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孝道的核心是:善事其父母。在宗族制度下引申为“以孝治天下”。我国古代社会是家天下适合“尊尊”“亲亲”的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天子是天下子民的父母,从某种程度上孝治天下减少了社会很多矛盾,并且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利器。

二、儒家孝道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儒家孝道思想深深植入华夏儿女心中,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孝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社会矛盾凸显,养老问题的解决事在必行。孝道的发扬传承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孝道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其一,其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其二,有助于子女培养;最后,有助于社会秩序稳定。儒家孝道满足人们对精神的信仰,其围绕:发自内心、回报父母、尊敬父母,以礼相待。正是千百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大到适用于当今社会小到每个家庭。

三、弘扬孝道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道是我国的传统优秀美德,弘扬孝道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精神追求的的现实途径。孝道精神早已经不单单是个人情感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同志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传承孝道精神要通过学校的正确的教育引导、媒体正确的舆论宣传、社会孝文化熏陶,形成孝道风尚。孝道精神践行于每个家庭,蔓延于整个社会。将会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伟大梦想。

其次,完善相关立法,让法律为孝道保驾护航。老龄化加剧养老成为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发展经济对外来文化过度吸收国人一度丢失了孝顺的的良好品德,为了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积极颁布法律为孝道撑起一片天。

最后,作为公民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将孝道发扬传承下去,支持国家立法。让我们的社会早日变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张践,[J],2000年,第3期.

[2]期刊论文:金小燕,[J],文化建设研究,2014年,第76-82页.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中国传统诗词体现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智慧,彰显着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蕴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是哲学和美学的完美融合载体。它是躁动心灵休憩的港湾,也是喧嚣灵魂安顿之所在。但不难发现,近几十年来,诗词离我们的生活越远。诗词需要被传承,但更重要的是诗词如何被传承。传承诗词的第一步,就是学好中国传统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的创作目的,就是通过以诗词文化为核心的媒体形式,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情,启迪人们更好的学习中国诗词。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诗词学习和传承的主力军,中小学学生对于唐诗宋词学习的方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足。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就会有十到二十首诗或词。这些诗词,无一例外,都是考试中必考内容。而大部分学生对此的学习方式,则是我们常见的死记硬背。无论是小学二年级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还是高中三年级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遵循和采用的学习方法一概是“背下来就好。实在背不下来,为了应付考试,也要抄写几遍强行记住。”这种浮于表面,单单只注重对传统诗词的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会令学习者完全无法感受到传统诗词的真正魅力。

深究诗词学习方式的问题所在,教育体制的束缚是其背后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虽包括诗歌鉴赏的内容,但大部分都是围绕全诗思想和个别词语的词义,名为鉴赏,实则不然。此外,对于传统诗词的格律和创作,几乎没有涉及。而被忽视和删去的这一环节,却恰恰是探寻诗词真谛的主要途径。正是教育体制的束缚,使得作为中国传统诗词学习和传承的主力军在诗词的无法潜入诗词的大海深处探寻文化宝藏,而只能戴着泳圈在浅水湾某处随便拍打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