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营销管理办法

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文1

一、推行专业的个人人销售制度

个人寿险的经营目标是千万个家庭和个人,个人寿险产品是服务产品,是无形的。个人寿险在销售过程中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告知义务。销售人员为寿险公司的第一核保人。因此,个人寿险营销必须通过销售人员直接地、面对面地向消费者提供保险咨询服务,让消费者在充分选择的基础上购买保险。许多寿险公司选择了专业的个人人销售制度,建立起一支个人人销售队伍并已经成为许多寿险公司首选的分销体系,即便是在销售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它仍然是寿险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个人人与公司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非雇佣劳动关系。

二、实施《个人人管理办法》

《个人人管理办法》是对公司委托的个人人进行统一、规范、科学管理的办法,是用来调整个人人与公司之间、个人人与个人人之间的关系,又称个人人的“基本法”。《个人人管理办法》有三大核心,即组织架构、考核标准和待遇的设定。

(一)组织架构的设定

1.业务员系列。分为业务员、业务主任、业务经理、高级业务经理四级,适合以个人发展为主的组织架构。

2.主管系列。分为组经理、分处经理、处经理、分部经理、部经理五级,适合以管理发展为主的组织架构。

3.保全员系列。分为保全员、保全主任、保全组经理三级,主要负责收取续期保费和新单展业,又称收展员系列。

(二)考核标准的设立

考核包括保险合同的维持考核、职级考核和晋升考核,考核时间为3个月或6个月,考核包括六个方面:

1.FYC首年佣金达到的Q值。考核业务员和团队的市场拓展能力。Q值是个人人在连续3个月中FYC的累计数,它是考核个人人保险合同维护条件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确定个人人相关考核、待遇标准时所用的一个参数,Q值每年由公司根据寿险市场形势与业务发展状况进行测算确定。

2.新单件数。考核业务员和团队的活动量,即客户拜访量。

3.综合持续率。考核业务员和团队对原有市场的巩固率。

4.主管的直管人员和育成二级主管人数。考核团队的人员规模和组织架构。

5.任职时间。考核各级主管管理能力提升的时间积累。

6.通过晋升综合测评和培训。考核主管履行职责、管理水平、执行公司政策、营业单位出勤率、主管个人及所辖人员违规情况等等,并通过晋升培训考试。

(三)待遇的设定

1.佣金。佣金是根据个人人业务的保费收人数向个人人支付手续费,具体支付标准按不同险种、不同缴费期限和不同缴费方式确定。

2.津贴

(1)新人津贴。向考察期内的业务员发放。

(2)管理津贴。每月向各级主管发放,分为直管津贴和间管津贴。

(3)育成津贴。处经理以上主管的直管人员发生分离时发放津贴,分为育成直管津贴和育成间管津贴。

(4)增部津贴。部经理与直管部经理发生分离后,对部经理的津贴。

3.奖励

(1)个人展业年奖。对个人人个人全年累计FYC达到6Q以上的奖励。

(2)个人持续率奖。对个人人个人季度综合持续率达到80%以上的奖励。

(3)增员奖励。分推荐新人奖和主管直接增员奖。

(4)主管月奖。对组经理以上职级主管的直管人员月人均FYC达到0.5Q以上的奖励。

个人人的佣金、津贴和奖励标准的设定,是经营成本的一种反映。其中,管理津贴与育成津贴的设定,是对各级主管管理利益的调整。两级提佣的管理思想,其中直管津贴有利于增员和组织发展;间管津贴有利于各级主管管理动作的到位。

三、树立服务营销理念

(一)服务价值的体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70%的客户流失是因为服务水平的欠缺;争取一个新客户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费用高6— 10倍;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便可使营业额增长20%左右;客户的满意度提高5%,营业额就可以增加一位;客户不满意时,可能有75.3%的人停止或减少购买;每一位投诉的客户身后,有49位不满意没吭声的顾客;投诉后得到迅速解决会有82%的客户重新购买。

(二)保险核心服务

消费者不是购买抽象的保险服务,购买的是保险服务带来的利益,预期的保险利益是服务的核心,即保险核心服务。保险的预期利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生命保障,因此保险核心服务是“保障与承诺”。保险金的给付是公司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和实现保险保障职能的具体兑现,公司应主动地、迅速地展开理赔工作,快速结案,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及时合理,使客户满意。,不少公司只注意保险合同推销时的服务,不太重视保险核心服务,这是一种误区。

(三)保险附加服务

保险服务不只是一种提供预期的保险利益的职能,而是消费者在与保险服务的具体部分接触中的感受和相信得到了自己预期的一切的感受。个人寿险销售对客户的服务主要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服务方式,要求业务员必须逐一拜访客户,实行见面式服务,要求业务员必须尊重客户意愿,给客户以充分选择,根据客户经济、家庭状况为客户制作建议书,双方履行告知义务,然后允许客户找家人或专家商量,几经思考最后确定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么多附加成分,公司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附加成分应该和核心服务一起作为系统而设立,使服务增值。

(四)服务营销

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能维护和扩大客户的拥有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和回头率,在现有的客户中开发新的保单,通过现有客户转介绍新的客户,寿险业才会永续经营,服务领先营销。

四、同城营业单位集中管理

同城区级支公司个人寿险的分散经营,由于制度执行不一、佣金标准不一、考核标准不一、业务推动奖励政策不一,很难形成竞争合力。市分公司个人寿险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资源,很难对县支公司个人寿险给予指导帮助和培训支援。因此,成立个人业务总部,对同城营业单位的集中销售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竞争和专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总部直接经营同城个人寿险业务的同时,对县支公司个人业务实行指导。

五、以主管为中心分职场经营

根据有关规定,营销部经理管辖若干营销分部,每个营销分部为一个独立职场,是个人人接受培训和管理的场所。分职场经营是个人寿险营销的最终经营模式,也是寿险公司的一般做法。分职场经营是个人人职业生涯的实现,它最终将成为公司的利润来源中心。

六、建立讲师、组训制度

(一)讲师制度

建立专、兼职讲师相结合的分级培训体系。总公司与省分公司组建系统讲师团,负责系统中、高级主管培训;市分公司成立培训中心,由专、兼职讲师负责同城业务员的新人培训和全区的衔接、低级主管培训;县支公司的兼职讲师负责新人培训。专职讲师是指专门从事教育训练与培训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兼职讲师一般由优秀主管、组训担任。同时对专职讲师的选拔与培育、考核与淘汰、待遇和福利等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二)组训制度

组训是指公司派驻在个人业务营业职场内协助业务主管从事增员辅导、新人育成、活动管理等特定管理职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组训的配置一般每50名业务员配备1名组训,公司应为组训人员配备必要的工作场地、工作设置和工具,同时建立对组训人员的招聘流程、职称评定、考核与淘汰、待遇与福利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讲师、组训都是为个人人队伍的建设服务的。

七、运用经营工具规划营销管理工作

运用营销的经营分析工具,及时掌握、分析和诊断营销业务动态,有针对性地规划营销管理工作。

(一)营销经营分析工具

营销经营分析的主要是:组织发展、业务发展和经营措施三大方面,具体可分解为:新单业绩、续保率、有效增员率、活动管理、客户服务、成本控制等等。按时间可分为三类:

1.年度计划书类。主表《营销职场年度计划书》;辅表《年度新单业绩目标》、《年度人力资源目标》、《年度收入目标》或《年度业务目标》。

2.季度分析类。《营销职场季度业务分析表》。

3.月度检讨类。主表《营销职场月度营销经营目标》、《经营成本检讨表》、《月工作计划表》;辅表《月份经营分析基础数据表》、《营销职场自主经费使用表》。

(二)营销经营分析指标

1.人均保费=人均件数x件均保费

2.人均件数=(当期新单件数x2)/(期初有效人数+期末有效人数)

3.件均保费=当期新单保费/当期新单件数

4.三个月转正率=本期转正人数/前三月招募人数

5.业务员脱落率=当期脱落业务员/期初有效业务员

6.有效增员率=当期有效增员人数/期初人数

7.达标率=(当期考核达标人数x2)/(期初人数+期末人数)

8.实动率=(当期举绩业务员数x2)/(期初有效业务员数+期未有效业务员数)

9.保费计划达成率:当期实际保费收入/当期计划保费收入

10.客户投诉率:当期投诉案件数/客户数(保单期间在三年内)

八、加强活动管理

活动管理是个人寿险营销迈向专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专业化工作的基础。它作为销售活动的主线,贯穿于营销日常工作全过程,形成营销部、营销组织、营销员销售管理及销售活动的基本工作模式。经营分析、主管、组训工作日志和“三卡一书”组成了活动管理的基本工具。活动管理使业务员的销售活动与管理的关系建立起来,是稳定和管理营销队伍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永续经营的根本保证。

营销单位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业绩。“业绩量”是由“活动量”的多少决定的。

营业单位业绩=人×件×万

业绩=活动量(拜访次数)×活动质(知识、心态、技巧、习惯)

九、倡导职场文化

作为组织的个人人队伍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且又活跃是正常的,需要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规范这个组织的行为,这就是职场文化。

特有的专业的个人销售制度下的个人寿险营销组织,有其特质的职场文化。应通过的、健康向上的、有针对性的职场文化来规范个人人的行为。

个人寿险经营的职场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人寿公司实施的以“双成”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双成”理念的内容是“成人达己,成己为人”。在企业内部,提倡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奉献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上下级之间要求的是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对外体现为消费者着想的一种服务理念。

十、制订五大作业系统的标准化流程

(一)销售与销售支援系统

目标:提高业务人员的销售技能与销售绩效,并对营销经营团队的销售活动做出指导。核心内容:(1)活动管理;(2)经营指标分析;(3)业务企划;(4)收展员队伍建设; (5)表彰与激励。

(二)增员与甄选系统

目标:人均保费提高,组织体制改善。核心内容:(1)协助主管育成新人;(2)严格增员甄选关;(3)提供话术、工具和;(4)指明增员的目标市场;(5)增员技能培训; (6)清晰的人管理办法(职涯规划)。

(三)教育训练系统

目标:完善教育训练体系,提供适应业务人员需要的培训。核心内容:(1)职能岗位(教导管理、教务管理、教材管理);(2)分层次的教育训练;(3)讲师队伍管理;(4)教学成本管理。

(四)销售管理系统

目标:监督销售行为,防范风险,提高销售质量与服务品质。核心内容:(1)职能岗位建设;(2)客户咨询应答; (3)客户投诉处理;(4)客户回访;(5)电话专线;(6)工作评价。

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文2

一、业务完成情况

我们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增强个性化服务,积极采取不同的服务举措,以此来满足客户不同的心理需求。目前为止,短信已完成2600条,保险全年确保目标700万,现已完成500万,其中3月份局里开展保险特训营我们网点在短短一个月里完成了208.5万,为局里创下了一个很不错的成绩。

二、经验分享

(一)树立明确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我们业务收入和存量收单商户整体质量,结合对公资源,突显产品优势,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我们通过搜集市场信息、行内对公资源信息和数据分析,明确拓展目标,锁定一批重点目标商户,通过部门业务经理和业务骨干“点对点”做好收单商户的个和信息沟通,有效解决商户团队拓展人手不足问题;我们还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大型重点拓展和激活工作,坚持做好收单业务信息搜集和更新,供我们进行有效商户拓展,对已拓展成功的商户及正在营销的商户名单及时通报,使大家能及时了解商户拓展进度及信息,赢得商户好评。

(二)坚持制度执行

塑造品牌网点精神是要通过言传身教,营造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服务氛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员工满意度,使之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面对客户。用良好的热销产品柜面销售话术,短信话术,电话话术的等。积极增强团队内部沟通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形成良性竞争的态势,人人寻求进步。

(三)提升销售力方面

增加营业收入,实现盈利是邮政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销售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邮政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提高销售能力,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立足岗位,立足本职,细心周到地为客户服务是我们对做好工作的基本承诺,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营业网点的五个岗位,每个岗位的都各尽所能力,主动积极地为客户服务,并坚持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并在保险特训营中我们以你追我赶的形式,以208.5万的优秀成绩赢得了全局的第一。

2、主动营销,营销业绩取得突破

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用电监察;窃电案件;供电营业规则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31-01

一、研究背景

2009年至2010年笔者参与了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研制、测试、实际应用及方案的制定工作。连续3年年负责指导的“降低95598电话放弃率”、“提高客户满意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课题均获xx供电公司 QC 成果一、二、三等奖。一使电话放弃率由10%降低到6%,二使客户满意率由95%上升为98%,三客户等候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0分降低到5分钟以下,最快以34秒完成1个客户的电费收取。2007、2008 年独立撰写的《关于电费回收现状的分析与探讨》、《浅谈优质服务在电力营销中的重要性》在《求新务实》发表。《谈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发表在2008第2辑《中国电力教育》,编写的《营业厅规范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营业厅岗位服务规范》、《营业厅日常工作管理办法》等十项制度办法,使三个营业厅服务人员有章可循,编写的《营业厅绩效考评细则》,使说那个营业厅每个服务人员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绩效考核,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用电监察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窃电手段更加隐蔽和科技化,在反窃电检查工作上笔者们根 据供电企业电能失窃保险管理的实施办法,通过各种检查形式和加大力度的反窃电宣传,提高广大用电户的用电意识,从而改变各种不良观念,使用电客户充分 明确用电的权利和义务。本文所述反窃电工作经验和方法在实际用电检查的检验后,窃电事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文中所叙述的窃电及防窃电的各类方法,是多年从事营业用电检查工作探索出的实践经验,为有效防止窃电事故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并应用,通过以上防窃电措施的实施,使公司管辖范围内的违章用电,窃电行为得到了遏制,经证实这些经验和方法在反窃电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用电营销管理,规范营销业务,根据xx供电公司《关于开展用电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贯彻落实,成绩属于昨天。面对今天,笔者会更加努力、克服不足,将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更出色。笔者们将一如继往,层层把关,业精在于勤,管理出成效。为完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创造条件垫定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笔者从参与检查管理到目前营业专责,多方面的营业用电工作流程,看到个别的用户欠费清查工作的难度,由于大部分用户为接管欠费大户、老赖户,欠费时间久,加上生产企业倒闭,没有偿还能力,笔者们采取各种各样的追收形式和法律程序,通过法庭的帮助,对一些欠费用户强行追收和限期缴费,到目前为止,尚有部分拖欠电费用户,对于拖欠的用户,笔者们采取缠身式的追收方法,长期进行跟踪,并配合司法部门以法律手段强行追收,争取尽快完成电费拖欠的追收任务。在实施用电检查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工作中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薄弱环节,笔者们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吸取了以往忽视了一些环节而出现不必要的管理漏洞的教训,坚实了信心。用电营销管理需要全面、细致和不断学习,努力克服实践工作中的不足,逐步增强队伍素质,提高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避免窃电行为研究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经营副总为总指挥,营销部为指挥中心,用电检查班高、低压班为突击队,各供电营业所为骨干力量的用电营业普查工作组。领导带队积极开展每季明察暗访监督活动;开展排灌和转供户电价高专项治理行动,切实解决供电服务难点问题,优质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各供电所负责各自供电辖区内的用电检查,用电检查班不分昼夜 24 小时进行不定时突击检查,大营销的营业与电费部在总指挥的领导下,负责协调和组织 用电检查工作,并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宣传,使舆论形成威慑力

组织健全后,就要使广大用电客户形成 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的意识。今年,笔者司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用电宣传,用散发传单、海报、广播宣传、制作卡片等形式,大力宣传了《电力法》、《供电营业规则》、《用电检查管理办法》《菏泽供电公司关于对窃电处理意见》等法律法规,使“电能是商品”的思想深入到广大电力客户脑海中,用电缴费天经地义,合法用电、窃电可耻。在强大的舆论宣传下,一些用电客户,打消了违法念头。

(三)强化自身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在开展对外宣传的同时,公司从内部管理入手,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形成训练有素的战斗队伍。 ①在执行用电检查任务中, 遵照国家《电力供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和“三个十条” 等相关法律法规,用电检查均是二人以上进行。到客户处,首先出示用电检查证件,然后与客户代表一同进行,结束后有无问题均和用电客户进行了简短的座谈,向用电客户宣传国家有关电力供应与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用电知识, 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户做到心中有数,照章用电。 ②对内部也进行了检查,查出电费发票票面计算错误1 份,造成错误计算、漏收电量电费、力率电费、配变损耗共计 23495.36 元,多收客户基本电费 22040.70 元,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并均在次月进行了退补更正。 ③为提高用电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针对在用电检查中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业务技术上,也是针对破坏计量装置、更改二次回路接线、绕越计量 装置等窃电手段进行了分析和对常用检查仪表的使用进行了指导。 通过考试的手段提高了笔者司用电检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形成了一支过硬的用电检查队伍。

(四)从技术上入手,杜绝窃电行为

公司在三年前就开始对供电辖区内 100KVA 及以上高供低计用电客户普遍安装了配电变压器考核计量箱, 低压照明用电客户 也基本上安装了规范的集中计量箱。 而对高供低计的用电客户均由用电检查班直 接控制管理,每月都要进行一次检查,特别是对私营企业,随时不定期进行抽查 和突击检查,从源头上杜绝了窃电事件。所以窃电事件极少发生。用电检查是电能营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只要能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将窃电、 违章用电等不法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正常的供用电秩序,才能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电能是商品”的这一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 石智雷 薛文玲.中国农民工的长期保障与回流决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3)

[2] 王夏阳.新产品预售的影响机制与企业的定价策略――一个基于消费者选择视角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5(04)

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网络直播;广告;金融营销宣传

一、商业银行网络直播营销情况概述

(一)网络直播营销的概念。网络直播营销,又称“互联网直播营销”,顾名思义,是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的营销活动,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信息传播媒介和范围,即互联网,信息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小程序等平台,同时必须面向社会公众。二是表现形式,即直播,结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称“网信办”)《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须是基于互联网,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向公众持续实时信息的活动。内容不限于视频,音频、图文等亦可,且必须是持续、实时,与传统的录播、平面广告营销相区别。三是商业营销目的,以推销商品或服务作为网络直播的主要目标。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商业营销目的,原则上应限于其经营许可范围,即“金融营销宣传”,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所述,专指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宣传、推广。(二)网络直播营销的参与主体。根据具体分工,网络直播营销的参与主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网络直播营销平台,指在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中提供直播技术服务的各类社会营销平台;二是商家,是在网络直播营销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商业主体;三是直播营销人员,是指在直播时与社会公众直接互动交流,介绍、推销商品或服务(品牌)的自然人,俗称“主播”;四是网络直播营销服务机构,指专为前述三类主体提供技术支持、策划、运营、经纪、主播培训等服务的商业机构。(三)商业银行网络直播营销的主要模式。商业银行参与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模式:1.“直播+销售”模式。该模式是指为销售推广金融产品或服务所开展的网络视频直播营销活动,可支持客户在线即时成交下单,俗称“直播带货”。2020年上半年以来,许多商业银行基于电商业务所开展的网络直播卖货活动,虽然形式上与前述“直播带货”并无不同,但因所带之“货”,大多都是电商平台商户经营的非金融商品或服务,未指向金融产品或服务,故不属于本文论述的商业银行网络直播营销行为。2.“直播+宣介”模式。商业银行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开辟线上获客新途径,在线举办的知识讲座、产品会、财经类论坛等直播活动,本文称之为“直播宣介”。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此种模式一般不设置线上即时成交环节,也较“直播带货”更为常见。根据营销手段的不同,“直播宣介”可再分为直接营销和间接营销两种,前者在直播活动中直接嵌入金融产品及服务介绍推广内容;后者则是线上知识讲座、论坛等主题直播,内容广泛,可包括健康、文化、生活、财经以及投资者教育等,主要是为契合客户多方位的需求,提升客户体验,间接起到品牌营销的效果。

二、网络直播营销的法律性质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直播营销”是一类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持续实时信息的活动,属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前者是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者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实行许可制,后者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务活动,仅实行备案制。而商业银行参与的“网络直播营销”,虽有商业营销目的,但提供信息的过程一般符合无偿、公开、共享的特性,故应视为“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二)与互联网直播相关的特定服务。网络直播广泛应用于新闻信息服务、网络表演或网络视听节目等服务中,故还需进一步分析网络直播营销与前述几类特定直播服务的关系。一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商业银行“直播带货”与新闻信息服务并无明显关联,但“直播宣介”中的一些论坛、讲座直播活动,如内容涉及经济等社会公共事务或社会突发事件的评论,则很可能构成新闻信息服务。二是“互联网视听节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从上述规定以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试行)》来看,此类服务涵盖的范围极为宽泛,前述两类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均可纳入其中。三是“网络表演”。《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第二条将网络表演界定为“以现场进行的文艺表演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实时传播或者以音视频形式上载传播而形成的互联网文化产品”。即网络表演首先应当属于“文化产品”,2020年3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在其官网提示,明确称电商类、教育类、医疗类、培训类、金融类、旅游类、美食类、体育类、聊天类等直播不属于网络表演。综上,商业银行目前参与的直播带货与直播宣介活动,因可归于“金融类”直播的范畴,除非包含文艺表演,不应视为“网络表演”。(三)商业广告。广告有商业与非商业之分,我国《广告法》规范和调整的广告仅指“商业广告”。一般而言,商业广告应具备以下三个要件:一是商业推广之目的;二是广而告之的形式;三是指向特定的产品、服务(或品牌)。同时,《广告法》并不限定广告所采用的传播媒介和方式。因此,尽管网络直播采用的网络传播媒介和“直播”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的平面或录播广告,但只要满足前述三项构成要件,即构成商业广告。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直播带货”构成商业广告无疑,但“直播宣介”却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再重点确定直播内容是否涉及金融产品及服务(品牌)的推介宣传,否则不构成商业广告。此外,商业广告既可按行业划分,亦可按照传播媒体分类,网络直播营销行为如构成广告,应进一步认定为“互联网广告”,若由商业银行开展,还应划入“金融广告”的范畴。因此,除需遵守《广告法》等基础法律规定外,还要落实互联网广告与金融营销宣传的特殊监管要求。

三、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法律问题

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文5

一、加快发展银行现代零售业务的重要性

(一)加快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是客户需求多样化的客观需要

虽然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但我国经济却在世界各国经济中一枝独秀,居民收入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稳步增加,个人金融消费现象愈加明显。随着居民金融知识的增长,他们的个人金融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营利性、便利性以及敏感度也越来越高。如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约有70%的居民认为目前银行开设的服务项目还不够用, 希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 特别是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因此, 银行应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向顾客提供真正需要的金融服务,创造出一批稳定的客户群。

(二)加快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是利率市场化博弈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使得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越来越尖锐,许多优质大企业给银行的利率下浮,下浮到银行不能接受,如此一来企业就发股票,银行盈利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减少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低资本消耗型业务创造了条件。通过发展零售业务,银行可以为高端客户设计不同利率组合的投资理财产品包,在规避利率风险的同时,为客户获取高收入,为银行带来相应的高额利润。

(三)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方式与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金融脱媒”的现象。大批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大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股票市场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正在加快复苏,短期融资券市场也在迅速扩容,直接融资市场比重的提升不可逆转。数据显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的财富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正随着经济发展、 财富效应扩散、 财富管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财富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机制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出现。一般来说,作为个人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财富管理模式是银行利用所掌握的零售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理财方案,为优质客户提供现金、证券、保险、信贷、投资管理,以及税务、财务计划、退休、遗产信托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帮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的一系列过程。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接受并采用了财富管理模式,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国内财富管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传统个人理财服务、财富管理模式、私人银行业务。国内银行业的实践表明,目前国内的银行大多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以中国工商银行设在浦东的财富管理中心为例,目前该中心联系的100万以上的客户208户,管理金融资产57150万元;50万以上核心级客户422人,管理金融资产73229万元。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里,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贵宾客户数量已经达到8万多人,管理资产达到1000多亿元。作为国内最好的国有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无论在客户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待改善。比如,目前美国花旗集团为100 多个国家的2 亿多客户提供包括个人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和资产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平均每位客户的产品数在全球同行企业中排名第1。在亚太区,花旗拥有最大的私人银行服务网络,办事处遍及11 个国家和地区,区内所管理的资产近600 亿美元。另据统计,到2005年底,瑞银华宝管理的私人银行资产已经达到20,160亿美元,居全球第1位;巴克莱全球投资者集团的私人银行资产在15,130亿美元,居第2位。可见,国内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长期的客户积累和发展。

(二)财富管理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从营销学角度看,品牌效应是企业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商业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时也不遗余力地推出各自的品牌,包括招行推出的“金葵花”、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这些品牌已经赢得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但从运作后的实际状况分析,不少财富管理的品牌并没有打响,大多数优质客户甚至不了解财富管理的真正含义,高端渠道简单地沦为向高端客户销售产品的渠道,更无从谈起真正实施财富管理机制。

(三)零售业务的管理机制有待改善与提高

零售业务的开发、营销、管理缺乏整体战略。在开发上,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推出比较快,但只限于总行的业务平台,分行和支行越往下越弱。新业务的真正推广在于支行。在营销上,没有整体的营销手段,一项新的零售业务推向市场各行其是,这不仅加大了费用支出,而且营销手段没有力度。在管理上,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开发、营销、管理3个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整体协调配合。

具体到营销管理层面,虽然总行要求网点客户经理加大使用个人营销管理系统的力度,提升客户的识别率和交叉产品持有率,实际上系统信息数据更新滞后、功能不完善,不能对优质客户进行有效的细分,从银行的角度对客户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个方面的贡献度进行评价,也不能客观反映客户经理的服务、成本及效益。从客户经理管理考核角度,现有的考核主要以销售产品为基础,没有形成以客户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价平台,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与产品销售挂钩,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进行的财富管理才能最终留住客户。

针对以上关于发展财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战略中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模式的具体战略分析

从国际银行财富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相应的战略,具体表现在客户、产品与服务、管理与人才等竞争优势因素上。

(一)聚焦于高端财富客户,把握客户偏好

财富管理的服务对象就是富人,少数的高端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远远大于一般客户群体的利润贡献。富裕阶层的主要特征是: 1.高学历;2.服务业和新兴行业;3.掌握和运用的资源较多;4.领导消费新潮流。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未来20年是富有阶层形成的关键时期,估计将有数亿人进入这一行列。其中,包括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里的中高层管理者、会计师等各类社会专业人员、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上述客户群体必然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争夺的焦点。客户经理必须主动深入高档商务区、高档社区开发客户资源。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业务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并从机构、人员配置、培训、资金和技术投入方面进行必要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客户开发和业务发展。

(二)着力于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营销

财富管理业务竞争的战略武器是“高、精、尖”的金融产品。国内银行从事财富管理,必须向客户提供面向一生的完整客户理财计划,包括提供从最保守到中庸到最积极的产品。产品设计上要灵活多变。以中信银行理财产品为例,该行的理财产品开发设计以稳健为主调,采用“核心(稳健) +卫星(创新) ”的配置思路。稳健类产品主要以拓宽产品线、丰富投资范围为主要思路,积极拓展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信贷市场等投资方向;创新类产品重点研究中高端客户专属产品,根据市场情况择机发行,在客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主动管理和资产配置,逐步由单一产品销售向不同资产配置的财富管理方案转变。

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私密性的高端服务。从国内商业银行来看,网点与网点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针对高端渠道制定一套统一的服务模式,力求在所有的财富管理中心与网点实现服务流程的一致性,这样才能让客户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三)注重高效、精细化的财富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财富管理的宏观管理机制方面,国内各商业银行一方面在总行层面基本完成了财富管理组织架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时也在各省级分行层面设立了贵宾理财中心或者财富管理中心,并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制定贵宾理财客户经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特别是在财富管理系统建设上,各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级别的财富管理中心或贵宾理财中心应被赋予更多的自,如尝试研发自己的金融理财产品、具有某些产品的定价权,针对高端客户提供专享的投、融资产品和渠道等,这些都有利于财富管理模式下的零售业务的发展。

保险营销管理办法范文6

从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专、兼职机构和个人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基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提高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基层保险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真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和不足,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实施新的竞争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