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策略范文1
一、改变传统劳技课单纯操作技能训练的做法,融设计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劳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往往轻视学生的设计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设计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用心选择项目载体,尽量融设计创新和技能训练于一体,教学中注意渗透创新设计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体验创新的魅力。所以在初一(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安排上,我选择承重纸桥和房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作为项目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如在承重纸桥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我安排4课时进行设计与制作,其中第1课时进行纸桥的设计,要求每位学生画出设计草图,然后引导学生以作业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探讨、研究,学生通过探讨、研究发现,纸桥的造型和结构,直接影响纸桥的承重量;同样的材料,造型与结构不同,承重量也不同。通过探讨、研究和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高,整个设计方案在探索和创新的氛围中完成。第2和第3课时学生以彩色卡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纸桥制作,第4课时教师对学生的纸桥作品进行承重评价。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还遇到不少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讨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实现了“爱劳动、会动手、能设计”的新课程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并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新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非常重视课程与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联系,这一学习领域比其他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与功能的实现,也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为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时,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优势,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本理念和“贴近生活实际”为突破口。如我校初一(上)劳动与技术教育选择《木工》――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制作为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美工刀、手工锯、木锉刀、尖嘴钳等常用木工工具的使用,掌握了502胶、白胶、热熔胶、砂布等一些常用木工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知识,广泛迁移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如修理课桌椅、班级文具等。对于部分常见的工具和材料,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到商店购买,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会购买工具与材料的过程,这样做能让学生的学习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联系生活实际,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一致欢迎,因为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
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只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注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有一次,一位同学制作的飞机模型,不小心被其他同学碰坏了,这位同学难过极了,我除了安慰这位同学外,立即鼓励和引导他把损坏的飞机模型修好,并及时肯定了他的制作成果,这位同学深受感动。教学时,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技术作品……等等,就是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许多不必要的疑虑,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会敢于提出问题,也乐于表现自己,在非常轻松和舒适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表现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自由地翱翔在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
四、注重过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激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劳动教育策略范文2
关键词: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二五”时期,贵州正处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贫困差距的关键期和做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近年来,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贵州省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庞大,据测算,“2010年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327.36万人”,占贵州总人口的38.26%,且转移问题也尤为突出。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破解任重而道远。
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一)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近几年明显扩大。从农村人口数量上看,近几年来,贵州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2008年城镇人口为1“046.79万人占总人口3596万人的29.11%上升到2012年城镇人口1135.22万人占总人口3798万人的29.9%,比2008年增加0.89个百分点,而乡村人口比重则从2008年的70.89%减少到2012年的70.1%,比2008年减少0.79个百分点” 。同时,自2001至2011年,贵州农村从业人员一直在减少,而贵州农村非农业就业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贵州省农村就业人数与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692.33万人和375.68万人” ,而2011年贵州农村就业人数和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194.39和598.41万人”, 农村就业人数比2008年减少29.42个百分点,而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比2008年增加59.29个百分点。可见,在这4年的时间里非农就业人数就增加222.73万人。
(二)转移速度滞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现象由来已久,其转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还将继续长期存在。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转移速度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速度。这种滞后程度的大小用产业结构偏差系数来表示,即E=X1/Y1-1,其中,X1表示第一产业产值构成百分比,Y1为第一产业就业构成百分比。一般情况下,E=0则表明第一产业产值构成与就业构成之间处于均衡状态;当E﹤0表明就业结构相对产业结构的滞后程度,负数越小,表明越滞后。贵州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速度一直慢于产值比重的下降速度。2000-2010年,贵州省的第一产值分别为“271.2、274.41、281.1、298.69、340.35、368.94、382.06、446.38、547.85、554.02、630.33亿元,GDP分别为1029.92、1013.27、1243.43、1426.34、1677.80、1979.06、2270.89、2741.9、3333.4、3893.51、4953.97亿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383.97、1692.33、1698.39、1671.20、1672.29、1670、1633、1634.7、1630、1626.4、1627万人,从业人员为1884.93、2068.01、2106.14、2145、2186、2220、2235、2280、2292.12、2322.46、2355万人,X1分别为26.33%、24.21%、22.61%、20.94%、20.29%、18.64%、16.82%、16.28%、16.44%、14.23%、12.72%,Y1分别为73.42%、81.83%、80.63%、77.9l%、76.5%、75.23%、73.06%、71.7%、71.11%、70.03%、69.09%”,产业结构偏差系数E分别为-0.6414、-0.7041、-O.7197、-0.7312、-O.7348、-0.7522、-0.7697、-O.7729、-0.7688、-0.7968、-0.8159。从以上数据可知,农业的结构偏差系数一直是一个负数,这表明贵州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与产业产值相比一直滞后,而且近年来,这种滞后的情况还有加大的趋势。
(三)劳务输出人员增加,但组织化程度低
贵州是个劳务输出大省,30多年来,输出的劳务人员有所增加,除少量是通过政府部门有序输出和定点劳务扶贫外,多数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后利用亲带亲、邻带邻的关系自发转移,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据贵州省劳动保障部门统计,从1987年至2006年,全省累计输出的“900.89万劳务人员中,有组织输出仅118.01万;2006年全省劳务输出78.88万人次,有组织输出9.87万人次,有组织输出只占1/8左右”,2009年8月贵州全省劳务输出已达到560万人次,其中有几十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技工及中专技能学校培训后有序输出,若以100万人来计算,有序输出也仅占劳务输出的17.86%左右。
二、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限
刘易斯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摆脱贫困,首先应加快城市工业的资本积累,然后吸纳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生产。[10]这种理论诠释了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带动作用。然而,贵州城镇化进程却因城镇化资金严重短缺、城市面临超负荷承载而变得缓慢,从而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看,我省城镇化资金短缺。2011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为“311022亿元,全国水平是239.25万元/人,我省是164.37万元/人左右,比全国水平低74.88”。按照以上的思路计算,我省转移“2256.24万的农民,约需提供1747.45万个非农就业岗位,总共需要39.43万亿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加上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共需投入45万亿元左右”。在2050年完成转移任务,每年需投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1538.46亿元,而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为5701.84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5101.55亿元。此外,贵州城市人口密度大。据统计,2006-2011年,贵州省的城市人口密度从1832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579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143人/平方公里的18.04倍,城市空间面临超负荷承载。
(二)盲流现象突出
目前,贵州省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的省份。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少量是通过政府部门有序输出和定点劳务扶贫外,大多主要是通过社会关系、血缘关系、以老带新、以邻带邻等方式进行盲目转移的。转移到外的贵州农村劳动力部分由于缺乏政府的正确领导、文化素质低、对市场信息(用工制度、用工要求等)不了解,加之,未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无一技之长等原因,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在技能素质、文化层次等方面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流,使输出地区的农业生产粗放经营、山区综合开发受影响,也给城市管理、治安、交通、住房等增加许多新的压力。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农村社会问题突显
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农村均已出现“三八六一”板块现象,即已婚三十八岁以上妇女,六十岁以上老人,一岁以上儿童居多。青壮年基本都已出去打工,90%左右的农民工父母没有能力将其子女带到打工城市读书。据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测算,贵州省农村的“留守儿童”约在“150万人以上,占贵州儿童总数的12%以上,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6%左右”⑾。贵州农村儿童老人留守现象严重,导致农村孩子学习不用心,甚至走上歧途。贵州有的地方还出现名副其实的“空心村”。除此,在农业耕作、家庭事务等方面也出现了劳动力缺乏,导致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农业生产下降,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影响到务工人员的心理稳定,难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三、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只能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市民。但是贵州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乡镇企业发展不成熟,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又贵州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三不临”(不临边、不临海、不临江)的客观现实情况使贵州省很难吸引外资来贵州投资,造成贵州的自身的发展不能吸纳贵州剩余劳动力。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是永久性的转移,而是临时性的转移,转移的劳动力人口大多数集中在青少年,有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旺盛的时期是16-30岁这个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体力是最强壮的时候,进一步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⑿。还有农民工孩子上学问题、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政策体制方面的制约,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
(二)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建国以来,贵州省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但由于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功能配置不合理以及采取一系列偏好城市的政策使贵州在城市化水平、农业劳动比重、农业产值比重等指标上,都呈现出明显滞后的特点。2011年底,贵州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35%、65.04%、13.6%,而同期全国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47%、34.8%、10%左右,差距明显。
(三)就业保障欠缺
近年来贵州省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在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城市对农民高筑的壁垒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依然存在。农民工在大部分城市里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地位,子女入学也难以得到满足,农村外出就业人群仍然是一个边缘群体,就业无保障,使得他们的权利出现了缺失,而且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存在着对农民工的歧视,导致部分农民既不能融入到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游离于城乡两地之间的“背篓”式民工,部分被迫重新返乡务农。
(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差,就业缺乏技能
劳动力素质是衡量其就业机会大小与劳务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限制其转移的竞争力。有关研究证明,素质高的劳动力更容易实现就业,而素质低的劳动力就业难度大。目前,在我国的大中城市90%以上的岗位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以上的岗位要求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0%以上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技工以上水平,其中有13%左右的需要具有中级技工的资格。据调查,贵州省乡村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2.8%,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和初中,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4.25%,初中文化程度占31.96%,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未经过职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致使就业空间狭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也缺少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不能适应就业和城市生活的需求。在劳动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就业非常困难,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一)通过加快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要通过加快发展从根本上促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就要采取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扩宽就业转移领域。
1.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首先,应调整贵州农业产业结构,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向贵州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拓宽农业生产新空间;其次,应大力培育和扶持贵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挖掘和扩宽农业产业的非农就业途径;最后,贵州应努力加大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培育壮大农村各类经纪人队伍,根据农业内部消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渠道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从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效益。
2.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转变。首先,应大力培养贵州特色优势的核心产业,充分发挥核心产业的聚集效应,辐射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集群并逐步发展,为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的扩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其次,必须以我国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特点、偏好及现状和发展动态为立足点,针对贵州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有差别地设立不同层次的呈梯次分布的产业结构布局,把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低技术含量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结合并举,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再次,应在贵州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吸收更多劳动力,产业辐射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竞争优势产业等新产业;最后,对资本有机构成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对本省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小的产业应适当淘汰和不断的更新。
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贵州乡村旅游农业应走产业化、特色化的道路,不断提套农业组织化程度。针对乡村旅游区的海拔高度,发展不同的农业特色。比如,高海拔的旅游区发展茶、中药材等绿色食品;低山地区,种植粮食、棉油等传统农业;旅游景区和城郊区发展旅游观赏的动植物、休闲、饮食、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第二,贵州乡村旅游区的工业结构应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切入点不断调整。贵州应不断打造软文化和硬环境实力,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不断加快工业园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乡村旅游第二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为依托的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比如,医药保健工业、旅游购物品深加工工业。第三,贵州应发展发展旅游小城镇,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第四,不断加强贵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贵州省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长期政策选择,也是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身份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的有效途径。应扩大贵州乡镇企业的规模,加大农村地区的硬环境投入力度,不断修建和完善农村交通、水电、通信、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搭建好农村与城市之间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平台与市场,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信息保障;贵州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税收、补贴等相关政策,鼓励其创业和投资建厂,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加速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产业部门转移,从而扩宽就业渠道,提高农业的收入。
(三)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大力破除贵州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放宽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定居的条件,打破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不平等的待遇,彻底割除城乡居民的身份界限,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消除城乡二元市场分割状况,促进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贵州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作无后顾之忧。要彻底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子女上学难和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工资水平和其社会地位。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应督促用工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农民工提供符合条件的劳动环境、卫生环境,并享受同城镇工人一样的劳动报酬、劳动培训。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公司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引起强有力的重视,并以监督和道德指导。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为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要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同时积极探索法律援助、社会救助等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有效机制。
(四)加大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其素质和技能
第一,应“建立和健全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第二,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相关培训工程的投入力度,培养有针对性、层次不同的各方面农村劳动力。第三,逐步完善贵州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大力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第四,采取“政府买单、职校培训、农民受益”方式,开展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培训班,并按照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要求,鼓励并全面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作,让村民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基本技能,增加其就业的竞争力和劳动力资本,从而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和城市转移。(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释
①〖ZK(#〗李莎莎,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2)
②采用《贵州统计年鉴2011》和201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根据测算公式农村剩余劳动力L =第一产业从业劳动力L1-社会从业总劳动力F×(第一产业增加值G1/国内生产总值G2)计算而得。
③2008年、2012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贵州统计年鉴2009.贵州省历年从业人员数统计(1978-2008)[DB/OL].贵州省统计局
⑤贵州统计年鉴2012
⑥《贵州统计年鉴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和《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⑦牟秋菊.从“背篓”到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28)
⑧2012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⑨宗静娟,等.对我省城镇化战略实施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建议[N].贵州政协报,2008-12-25
⑩贵州统计年鉴2012
B11贵州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 贵州省劳务输出工作调研报告[R].信息简报:信息调研,2009,(4)
B12笪信仁.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ZK)〗
参考文献
[1]冯晓宪,舒瑜.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李志龙.贵州劳动力单向流动的原因、影响与解决途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4)
[3]田富强.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创业效应试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1).
劳动教育策略范文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健康领域中所提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初步知识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益处
1.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增强其自信心
通过劳动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条理性、独立性、坚持性,培养幼儿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而且还能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很能干”“是个有用的人”。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
动手是幼儿发展思维的体操,成语心灵手巧对孩子来说,却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3.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加深其对自己的认识
幼儿的自我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而劳动又使幼儿自我认识的过程变得相当愉快。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并且使幼儿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二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合理做法
1.合理劳动内容,从幼儿各阶段实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中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我们在为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时应考虑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形式。例如:3~4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饭、洗手洗脸、脱穿衣服鞋袜等。5~6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抹桌椅、收拾玩具和碗筷、洗手帕、扫地、整理床铺、剥豆等。因此在开展劳动时,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各阶段有效实施。
2.营造劳动氛围,培养幼儿的兴趣
劳动活动的开展,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劳动氛围,使孩子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使他们真正的喜欢劳动。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最久的老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人。家长的潜移默化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印象,劳动教育呼唤积极的“父母意识”,让父母引领孩子一起走进爱劳动的世界,使孩子从小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提高劳动意识,养成主动劳动的态度,形成爱劳动的优良习惯。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关键是家长对劳动的态度。如果只顾着忙工作,不做家务,那您的孩子怎么会对劳动产生兴趣,又如何去效仿呢?做家务时家长可多让孩子参与到其中,让孩子产生兴趣。还可考虑家务劳动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或者是周末,那时候是父母亲比较空闲的时间。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劳动,做孩子的劳动榜样。经常这样做的话,孩子的劳动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劳动技能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3.培养劳动习惯,树立自我服务意识
劳动教育策略范文4
我们证大小学学生,来自全国16个省市,其中,随迁子女占了60%,留守儿童占了25%。学生们都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各种岗位上,辛勤劳动,努力创业。学生们还知道,地球上居住着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地球是一个大村落,而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一起居住在这个美丽校园里,校园是一个小村落,他们就是这个地球村小村落的村民,每周,村民们会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用勤奋努力创造最美的生活!学生们更知道,父母身上的勤劳品质,要在他们身上继续传承与发扬。
探寻真谛:劳动是什么?
在“每月一事”开启之初,老师带领学生全面认识“劳动”。
低年级学生从绘本中寻找“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美丽鲁冰花的“花婆婆”,从剪羊毛开始到制作成一件羊毛衣服的勤俭牧羊人“阿利”,会做木工、会缝围裙、会烤蛋糕、会补轮胎的“小海狸”,孩子们感受到“劳动最美丽”。
中年级学生则在温习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王禹的《畲田调二首》、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名篇名著中,感受劳动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化中的价值,发现劳动的伟大。
高年级学生则沉浸于古往今来勤劳人物的探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发愤成史家之绝唱,诸葛孔明辅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中。随后,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解父母的工作”调查活动,请父母拍工厂工作照片,讲劳动故事,用心感悟父母的勤劳美德。孩子们发现,劳动很辛苦,劳动需要付出,但是劳动最光荣。
行动见证:我们在劳动
中……
现代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勤劳习惯的培养,更有其现代意蕴。
1.梳理劳动岗位,形成阶梯式劳动认领项目
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可以开展哪些劳动呢?学校德育处联合少先队大队委,把校园里可能由学生完成的公共服务、劳动项目进行了梳理,分为“校园小管家”“生命守护员”“卫生小使者”“用餐小帮手”“安全小卫士”等五大劳动服务岗位,讨论制订了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服务人数,形成了阶梯式的劳动认领项目:
适合低年级的劳动项目:是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简单劳动:比如教室生物角、图书角的管理,包干区的卫生保洁等;
适合中年级的劳动项目: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定协调能力的或者需要特殊才能的劳动:如体育馆、音乐室等各个功能教室器材的整理;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的工作人员;校园小导游等。
适合高年级的劳动项目: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劳动、需要一定体力的劳动:比如养殖热带鱼、盆景植物等;学校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场地布置、桌椅搬运等。
除了校级劳动项目,各个班级也根据具体情况,认领班级劳动项目。
2.融入生活元素,构建劳动教育机制
(1)发行校园劳动创业“星
光币”
校园内劳动项目那么丰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持续的劳动兴趣呢?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第十一章《经济学的天空》中,介绍了他在教室里通过开展工作薪水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理财理念、经济责任的做法。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决定:把学生的劳动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模仿人民币面值,在校园发行校园流通币,因“星光教育”是我校特色,故取名为“星光币”。
“星光币”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量性评价,也是对学生劳动积极性的正面奖励。
(2)成立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
学生们通过劳动获得星光币后,如何管理自己的星光币呢?我们模仿现代社会生活,继续为学生搭建劳动服务平台,筹划成立学生自己的“银行”。
星光币不能只存银行,积攒了星光币,要让它流通起来,发挥星光币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有人提议搞一个“拍卖行”,让学生把自己的私人藏书、个人集品等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用星光币进行拍卖。还有人提议开一个“商店”,让学生可以直接用星光币购买学习用品。
3.以隆重的典礼,启动勤劳好习惯“每月一事”
4月30日,全体师生集中体育馆,举行了“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启动仪式暨“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成立典礼。
于育强副校长详细讲解了校园劳动项目及认领方式,我为“星光银行行长”、星光拍卖行的“拍卖师”、星光创业商店的营业员授牌。
至此,我们从劳动内容,到劳动实施、管理评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机制。而我们星光币劳动创业教育的价值也直指核心素养:如热爱劳动、珍爱生命、合作担当、问题解决、健全人格等。
4.以勤劳的方式,擦亮每一个日子
【学生画外音1】
劳动创业岗位设立后,同学们都领到了自己的岗位。二(2)班的施艺侬就是一位称职的花草养护管理员。虽然她只有二年级,但是自从当上花草养护管理员以后,她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园丁。只要天气晴朗,她就会把底楼楼梯间的每盆花草放到太阳下面,让植物们享受阳光,并且定期浇水,把枯掉的叶子剪掉。在养护中,她发现有些植物似乎不是太喜欢晒太阳。于是,她又去请教科学老师,了解哪些植物不能晒太多太阳,哪些植物不需要一直浇水。自从当上小园丁后,施艺侬能够叫出很多植物的名称,还知道它们的各种不同习性。
【学生画外音2】
二楼棋桌和书吧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学生们在课间或者放学后会在这里读读书、下下棋,但是刚开始时总有同学会把书和棋子随便乱放乱摆,虽然老师们利用晨会课进行了规训,但是收效只是一时,没过几天就会又成老样子。自从有了书吧棋桌守护者以后,每次从边上经过都会发现书和棋子摆得整整齐齐。书吧棋桌管理员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天天要去整理几次,每次下课都会跑过去看看,但是我们慢慢发现这样太累了。于是我们调整了策略,给习惯好的同学以一元星光币作为奖励。果然,效果好多了,很多同学也慢慢养成了使用完以后主动整理的好习惯。”
每周五,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星光拍卖会”火热举行,拍卖程序完全仿照真实生活。从登记拍品,到展示、介绍拍品,小工作人员们备足了功课。这一天,星光银行的工作人员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星光创业商店更是“生意红火”。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挥洒汗水,在幸福成长中收获美德。
反思感悟:问耕耘,也问
收获
“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是以学校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教育,它以自由开放的劳动项目认领方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各项劳动中,把劳动教育融合在学校的德育体系中,突破了“为劳动而劳动”的单纯劳动教育方式。
自从开展“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后,“劳动”成了最美妙的字眼。大队长尹思源同学说:“我们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的小工作人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同学,比如怎样登记同学们的星光币又快又准确,这里学问可大了,我们感觉特别有意思。”三年级的陆海燕老师说:“自从孩子们担任了花草守护员,他们每天坚持把几十盆花草搬进搬出,呵护备至,除了劳动本身外,我更看到了孩子们身上可贵的责任心、恒心,通过劳动教育,我们收获了更多。”
劳动教育策略范文5
诚信是中职学校专业学生最根本的素质
一般人认为推销工作就是要会“吹”,但顾客价值观告诉我们,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能保证推销任务的完成,能给用户带来价值才是推销取胜的法宝。因此不讲诚信的“吹”,根本不能完成销售任务,更不利于公司长期的发展。推销员是要把好的商品卖给顾客,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及经营思想。因此,推销对象都是在目标市场范围选择的,推销员在上门推销前就已经知道推销的对象。
只要采取合适的推销策略,一般都能取得成功,实现推销品价值。当推销员介绍推销品被推销对象拒绝时,往往是推销品根本就不适合推销对象,或者推销品比竞争对手带给推销对象的价值小。这时,推销员不能为完成任务而不讲诚信,夸大推销品的其他附加价值推销或者将市场竞争情况上报。从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使用价值,用户期望值越高,其满意度就会越低。推销员如不讲诚信,把推销品吹的天花乱坠,用户期望值就会很高,其满意度一定会较低。这将使顾客再次接受推销员的可能性变小,既不利于推销员提高业绩,更不利于公司形象。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很年轻,他们缺乏推销经验,推销业绩多半不理想,完不成销售任务也是常事。只有讲诚信,作一笔生意交易个朋友,随着经验积累,他们的客户就会越来越多,最终成为成功的推销员。反之,不讲诚信就不会有回头客,推销成功也如同猴子掰苞谷,忙碌一辈子也不会成功。在法制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个人和公司甚至还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中职学生年纪尚青,正是处在个人世界观养成时期,诚信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应强化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从职业要求牢固树立“双赢”的观念、诚实守信的观念。
吃苦耐劳是中职学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
中职学校营销专业毕业学生从事的推销工作就是不断的在本地或异地出差。这种工作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饮食睡觉都没有规律,因此要求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素质作为基础。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上怕掉”,使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会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
提倡“吃苦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叫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不是叫孩子吃大苦,受大累。而是要把他们从温室里“赶”出来,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一受挫折,经一经磨难,从而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使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呢?这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紧密配合。
学校切不可“分数第一”,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除了开好正常的劳动课外,还要组织到企业参观、下基层锻炼,参加劳动竞赛、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要安排指导学生做必要的劳动,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学会照顾老、弱、病残者,关心别人。使他们懂得劳动光荣,从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勇于吃苦、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中职学校营销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
劳动教育策略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存在问题;开展
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是幼儿在园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其次,可使幼儿处于一种必须完成集体所委托的工作任务的状态下,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再次,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那么,目前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呢?
一、幼儿园值日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教师对值日生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用一种新的理念来看待,那么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值日生教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1.值日生教育目的性不强。
教师在开展值日生工作时,只求幼儿会做,能做,对值日生教育可培养幼儿哪些能力,发展幼儿哪些品质,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哪些事可让幼儿做,哪些事不可让幼儿做都弄不清楚,缺乏对值日生教育作用的真正认识。只是把幼儿当作一种劳动力来使用。
2.值日生教育缺乏计划性。
教师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时,没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有的幼儿做的多,有的做的少,有的事情抢着做,有的事情没人做。有时老师临时有事还会请其他小朋友做。不少值日生能做的事情还是由老师和保育员来做,由于对值日生在一日活动中可参加哪些活动,缺乏全面安排和明确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计划性。
3.值日生工作变成奖惩的手段。
有的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把值日生作为一种奖惩手段。一种是教师喜欢或“表现较好”的幼儿,教师为了奖励,经常请其帮忙做事,做小老师,无形中减少了其他值日生的劳动机会;而老师不喜欢或“表现较差”的幼儿,教师为了惩罚,则随便取消值日生资格;另一种则是为了惩罚和加强控制“表现不好”的幼儿,变相地增加其值日任务,而剥夺了其他幼儿当值日生的权利。
4.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
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必然会出现教育的误差,有的幼儿一星期做几次值日生;有的幼阂恍瞧诨棺霾坏揭淮巍U庑┫窒蟮拇嬖诙杂锥产生严重的影响,多做的幼儿认为自己有特权,高人一等,傲视同伴,甚至会出现值日生“滥用私权”的现象,助长了幼儿自私自利的心理。少做或罚做的幼儿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默认自己的不聪明,不能干,从而产生退缩、胆小、冷漠、自卑的不良心理。
二、幼儿园值日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1.明确工作内容。
在刚开展值日生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没有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根据这些情况,可通过谈话、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建立起值日生工作制度。例如:幼儿故事《森林幼儿园的值日生》,和孩子们一起熟悉理解故事内容,森林幼儿园里的小动物轮流当值日生,皮皮猪担任值日生一点也不认真,造成不整洁的后果。和孩子讨论正确的做法,明确值日生的一些工作内容:扫清地上的垃圾、擦干净桌子上的灰尘等,并且知道到做事情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能像皮皮猪一样马虎,在集体中要尽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对值日生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都知道的常规项目有: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拿饼干、发擦桌布、发筷子、发盘子、排鞋子、整理图书等一系列任务,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他们热衷为班级、为同伴、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2.轮流做值日生。
在日常生活中,值日生这一职务是很抢手的,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值日生而脸上有光,并希望经常有这殊荣。为此活动中采取轮流担任值日生的形式,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管理能力。实践中一般发现以下两种情况: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很好的胜任这项工作,有条理地为同伴服务,同时也规范了一定的学习秩序;能力弱的幼儿,第一次时表现得不太理想,但几次锻炼之后,管理能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并得到了同伴的认可。
3.评最佳值日生。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为此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最佳值日生”的标准:发碗整齐;自然角照料好;按时参加值日生来园;擦桌子干净;把鞋子排整齐;能和小朋友商量不吵架;认真检查洗手;对小朋友的服务态度好;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完成;做完事情不影响大家等等。根据在值日过程中的表现相互评价,评出“最佳值日生”,如果被评到就可以多担任一天值日,孩子们就会把掌声送给“最佳值日生”,有了这样的荣誉之后,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担任好值日生的热情。
在每一次的轮流值日中,孩子们领会到荣誉和工作的积极态度是成正比的,他们意识到担任值日生工作时要认真负责,每项任务尽量做的细致,做得好了才会得到同伴们的认可,也为成长后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埋下了优良的种子。
4.教师科学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要用一种科学的观念来看待,真正认识值日生工作的意义和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机会,实行轮流值日的制度,孩子们都享有当值日生的均等的机会,对值日生的工作情况开展评议活动,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当值日生的意义、职责,不断提高值日生的工作质量。坚决避免把安排幼儿当值日生作为一种奖励手段,谁听话、表现好就来当值日生,而调皮、捣蛋的幼儿就很难当到一回,更不能把幼儿当成一种劳动力来使用。有时候也会听到家长的抱怨:“我的孩子怎么经常轮不到做值日生,回家后总是不开心。”看似一句很随意的话,作为老师的你是否感到汗颜呢?可见老师在值日生活动开展中必须抱有公平的态度,正确对待孩子对值日生工作的渴望,满足他们想要承担责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