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设计初步认识

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文1

【关键词】排水规划;给排水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构成了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给排水系统更是此环节中的血液,特别是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扩张,水,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建设离不开给排水系统。城市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在各地城市建设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此部分内容在相关专业书籍中所占篇幅较少。在此,作者就当地的设计工作和实践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1 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

居民生活离不开水,工厂企业生产也需要水,所以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因为水资源是有限资源,所以要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实行节水工程,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还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抗旱植物,推行节水灌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储存剩余的水资源,把用水的项目放在用水的季节,在比较干旱的季节从事非用水行业,对于邻大型水库的城镇,由于水量丰沛而浪费现象严重,节水意识淡薄,使城市供水系统不堪重负,高峰时甚至出现明显缺水情况,使得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问上存在分布不均,而且根据要水质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设计方案,市区给水系统规划要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倡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要做好水资源供需平衡首先要做好需水量预测工作,主要因素有: 城市和村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林牧渔等方面的用水,还要考虑流域江河本身生态流量需求,其中区域供水未来发展主要体现在改善城乡供水水质,有效控制地下水过量开发,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了供水行业集约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2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

2.1 排水主要是生活及生产排水,还有就是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外洪以防为主,如防洪堤、水库等,而内洪则雨水如何及时排除或滞蓄起来的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防洪排涝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当地的历年雨水量,排洪流域面积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 10 年一遇( 水利标准) 。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村庄现状,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2.2 城市排水的污水处理是每个城市,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问题,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还要应用新科技,建设节能环保,再利用的原则,用生活污水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还有一种高效载体生物强化工艺,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 流化床) 和吸附。污水管网设计的将地面线资料、道路设计结果传输给污水设计系统。污水井: 以给定的道路中心线为参照线,按照设计人员指定的桩号偏距,沿道路布置污水井,由于污水提升泵站设置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污水管埋深太大,所以在排水工程设计中,要设计通过管材、基础、施工方法等手段,合理选用排水管网,确定合理的排水管设计高程,这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还增加了污水的排放效率。

2.3 污水计算: 污水计算包括排水面积确定、污水管网计算,可以直接用系统提供的图形量测手段,对管径和坡度的进行确定,帮助设计人员作出正确的选择。污水管: 污水管布置时其管端必须接在污水并上,污水管的管径、坡度均由污水计算结果来确定,标高由系统自动计算。给水管网设计,排水工程规划确定的重要出水口是根据管网系统的布置及当地受纳水体的条件确定的,给水管网设计的基本步骤是: 设置道路信息; 布置给水节点; 布置给水管; 绘图。排水工程规划确定的重要出水口是根据管网系统的布置及当地受纳水体的条件确定的,要求设计单位按相关道路的设计,调整相应的排水工程设计,造成了设计工程的排水工程部分造价增加 13%。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编制滞后,造成了一些排水工程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设计,同样造成了设计的重复工作或工程改造的浪费。

2.4 将地面线资料、道路设计结果传输给给水设计系统,以道路中心线为参照线,沿道路布置给水节点。给水设备种类比较多,系统提供了利用绘图工具添加自己的设备图例,最多可达 99 种,设备布置完毕后可用交互方式将给水设备与设计人员指定的给水管相连接。纵断面图和材料表的功能类同雨水管网。

3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城市给排水设计中应用

城市给排水设计有其自己的设计与道路设计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未施工之前都只是图纸阶段的人工计算,通常是由道路设计人员先完成道路设计,再将设计资料及道路设计成果交给排水设计人员来完成给排水设计。对配套的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道路资料就可以直接传输给排水设计人员,使道路与给排水设计软件成一系列。主要是确定城市给排水与道路的关系,首先定一个中心线,管网及检查井布置一般沿道路中心线,使用本系统的道路设计功能可作出道路中心线通过实体转换将已有的道路中心线转换成给排水设计所需的线元,然后赋桩号给道路中心线。

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文2

关键词:观赏园艺作物;城市道路景观;园林艺术

目前国内大多城市普遍习惯运用园林植物,进行乔灌草搭配,营造道路景观。虽然这种做法构图简洁,易于管理植物,但景观缺少变化,植物种类单调。园艺作物作为植物种类中一大类,通常包括果树、蔬菜、各种香料和药用植物,它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具有人类长期利用所赋予的文化特殊性。随着人口膨胀,以及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对土地、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新的形势下,国外园艺学家再次提出了“合宜园艺”的概念,强调食物和燃料生产上的自给自足,以及都市的需要和生态学倾向[1]。而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园林工作者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此,如何将园艺植物巧妙的运用于城市道路景观,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现就具有观赏价值的园艺作物如何以适时、适地、适量并符合本土文化为原则的运用于城市道路景观之中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丰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 运用的可能性

园艺作物长期以来作为农作物被园艺种植者栽种于园田,它们究竟能否被应用到城市道路系统的美化设计中,其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1 大众认同感

早在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会议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2]。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设计师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尊重人的感受是设计师考虑的重要因素。远离土地、乡村及农业的都市人虽生活在城市之中,但内心深处所揣怀的对古老农耕文化的向往之心却曾丝毫不减。这种心灵的认同感就是园艺作物运用于城市道路景观的首要条件。

1.2 栽培技术支持

园艺作物的栽培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人们已经充分掌握了其生长习性,完全可以将其运用于更加广阔的景观领域。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园艺作物观赏性状得以改良,提高了园艺作物运用于城市道路景观的可实施性。

2 应用原则

园艺作物有其自身特点,如何将其有效应用到城市道路设计中,还是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园艺作物管理技术相比普通灌木要求较高,一些园艺作物生长周期比较短,有些园艺作物的抗性较差等,园艺作物应用于城市道路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

2.1 适时原则

园艺作物与园林作物的不同在于对前者人们的栽培目的是获得其实用价值,而后者更重于观赏的视觉效果。所以园艺作物通常有明显的生长、开花、结果、死亡过程,且整个生长周期比较短,人工播种及管理工作频繁。因此,设计师在运用时应充分了解所选用的园艺作物的生长全过程,以便更好的把握全年景观的营造,避免因对植物属性的不了解而误用,造成景观的“秃斑”现象。

2.2 适地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系统中存在着明显的“点”、“线”区域。道路绿地中面积较大的空间,道路的转折点,道路交叉口及居民区附近的道路绿带是所谓的“点”区域,而联系这些“点”的分车带绿带,路侧绿带,人行道绿带就成了“线”区域。由于受园艺作物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并非所有的道路绿地都适宜栽种。其“线”区域中的分车带绿地因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属高危地带,应尽量减少人工管理次数,只要把握整体景观,做到整洁大气即可。对管理要求高的园艺作物不适于栽种。路侧绿带是指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由于城市中环境恶劣,空气中灰尘和有害气体含量较高,汽车尾气污染严重,栽种于路侧的植物自身不仅需要具有很好的抗性,还应起到防灰防尘作用。所以环境要求较高的园艺作物也不适宜栽种于此。除上述区域外,园艺作物在城市道路景观中仍有很大的运用空间。

2.3 文化原则

任何一种设计首先必须考虑文化特性,园艺作物应用于城市道路设计中也不例外。设计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社会风俗、人们习惯及主要宗教,避免运用与本土文化相冲突的景观元素。其中一典型的实例是通往以色列的BENGURON国际机场的景观大道。以色列是一个对三大宗教来说都意义重大的国家,在设计通过它的必经之路时,设计公司没有运用其中任何一种宗教元素,而是使用了该地区的典型风格特征,并且强烈结合了当地的农业环境,共种植了4500棵柚子树和橘子树,以及大量抗干旱灌木,让原本可能会出现的人文矛盾在大自然最广阔的胸襟中得到融合[4]。

3 常见园艺作物种类的应用参考

3.1 据园艺作物观赏特性及适用区域的不同进行分类

(1)观叶型

这一类园艺作物叶形奇特或雅致,叶色鲜艳或异彩,让看惯了朴素的绿色作物的人们颇感好奇。

(2)观花型

亦花亦菜的园艺作物最为人们所爱。

(3)观果型

植物的果实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趣味性,作为观果性质的园艺作物大都奇特。

(4)闻香型

园艺作物中有许多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其中以唇形科和伞形科的植物最为典型。不过香草植物大多单薄,需将其与其它花草搭配。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嗅觉神经,这是香草作物带来的惊喜所在。

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文3

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 发展 时期。环境保护成了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在公路建设中,我们只有保护建设环境的责任,不能也无权恣意消费。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资源是自然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也是最大的资本。设计良好的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公路的绿色文化全新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 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

1 改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1.1 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的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标,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1.2 废弃公路的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新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要经过工可研、设计、施工三个主要环节,对环保认识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对路线周围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可研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可研阶段在投资费用估算、经济费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虑,基本建立在实地踏勘和调查上,但是目前在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对自然环境论述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迹和自然保护区,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许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虑自然环境及植被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估势在必行,工可研阶段应该把环保与效益分析等论证放在同等程度,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指导后期的测设、施工。测试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公路测设是在工可研的指导下,具体确定路线的布局。线位的具体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所以公路测设在满足技术等级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虑线形指标,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优化方案,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少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无论永久性占地、还是临时性占地,都应有合理的环保设计。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提供恢复措施设计,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这样,虽然初期投资可能大一些,但从长远看,无论对公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十分有益。

3 采取的措施

3.1 公路设计阶段环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正确处理造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大型结构物设计与 自然 景观的协调。路线走向应尽量减少避免穿越对地球生态至关重要的湿地、林区等。保护原有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公路建设破坏了山区或丘陵本来的自然稳定性,由于开挖导致应力释放引起坡度滑动。目前的设计很少考虑应力释放,出现滑坡后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费用。重视排水、防护设计。公路排水设计不畅,不但对公路本身造成损坏,并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运营阶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冲刷原地表的现象。

公路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融贯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公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 经济 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公路方案。

3.2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到填挖平衡,土方开挖避开雨季,保护水利设施等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和绿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公路的水毁,保证公路的安全。废弃土石方要进行妥善处理,不能就地乱堆乱放造成新的环境破坏。最好的做法就是选择农田耕地少,不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洼作弃土场,把废弃的土运往填土场堆放,用压路机分层碾压达到一定压实度,然后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3.3 公路运营阶段环保措施。对公路附近的住人地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参考文献 :

[1]李庆忠,周明,唐依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7):440.

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文4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交通运输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很重视道路工程发展,需要大量道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道路勘测设计是道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主要研究道路的线形设计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道路选线、设计原理及应用,具备独立设计路线能力。然而目前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本着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扎实路桥工程理论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路桥工程人才。然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现状,经归纳总结目前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与现行规范不匹配。

2.课程内容多而教学学时严重匮乏。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已经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型学习模式。

4.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道路测设原理与方法、计算理论、道路设计文件编制等内容,不同知识点与知识结构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而目前的教学没有针对不同的内容与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二、教学改革措施

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应以本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确保该课程教学大纲与道桥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经教研室及课题组参与人员的共同讨论和集思广益,完成了道路勘测设计40课时的理论教学大纲和1周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2.整合教学内容

(1)采用合理的教材。教材是否合适对教学工作开展和教学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因为教材既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要资料。一本合理的教材能帮助学生在听完教师课堂讲授后进一步复习自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前选用的道路勘测设计教材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2)精简教材内容,合理分配课时。课程教材包括公路设计和城市道路设计两部分,教学内容多,相比之下40学时的理论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课时组织好教学内容是关键。结合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安排,确定本课程讲授以公路为主线展开。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精心领会教材,抓住教学重点强调关键,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道路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及横断面设计等;难点主要有选线、平曲线要素确定及里程计算、纵断面上竖曲线设置、横断面上的超高设计及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等。

(3)合理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查找各种规范和标准图集的能力,掌握路线设计步骤方法,完成道路选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只有一周,根据以往经验,时间较紧,因此可在讲授完“选线”内容后就布置课程设计,可让学生及时将选线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为课程设计争取时间,从而做出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成果。

3.优化教学方法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进校的第五学期学习,属学生较早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知识的系统教授,还要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生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信心。主讲教师应结合以往的教学特点注重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期期望。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情绪和反应并及时做出回应。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互动,例如,可以在讲授新知识点前提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期待新知识的学习。在习题课上,教师不应一道题从头讲到尾,而应突出讲解难点之处,其余则由学生自己求解并在课上共同讨论。

(2)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板书进行,存在授课效率低下、不够形象生动等问题。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上述不足,借助多媒体可以将图形实例、工程案例清楚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本课程在讲述“纵断面线形设计”时,给学生观看了“死亡公路调查”视频,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确纵断面线形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不当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还对避险车道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构造组成。但是要注意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法,要依据教学内容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竖曲线计算和平曲线设计计算的例题讲解时,采用板书法按步骤推导较为妥当。

(3)引入道路辅助设计软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道路辅助设计软件应用非常广泛,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本校购买了纬地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供教学使用。同时专门安排软件实训的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评定应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需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及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课程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课程成绩评定主要依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时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其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作业是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作业一部分来源于教材中的概念题和计算题,学生需按时完成上交供教师批改点评;另一部分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借助图书馆文献和网络资源撰写相关知识点的学结、调研论文等等。对于课程设计的考核要改变以往就按课程设计报告定成绩的模式,采取综合评分方法,即课程设计成绩应包含平时成绩、口试答辩成绩和报告成绩,避免一次考核定成绩的随意性,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5.实践教学改革

鉴于目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建议增加道路勘测设计现场实习。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利于教师指导学生真正将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又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体现实习的效果,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地不断总结和提高。道路勘测设计是道桥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是课程教学改革之路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文5

【关键词】质量通病;原因;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高科技建筑材料、新型的结构体系、新型的设计,当今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在建筑行业中也很好的被运用,但是在建筑过程中,有些质量通病还是不能避免,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些通病发生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1.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通病及解决措施

1.1造成道路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1.1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履行合约,再加上施工的经验不足以及技术薄弱,对工程质量不重视,建筑设备老化,再加上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不严格,在使用材料时不能保证材料的合格等等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还有就是承包商在竞标时承诺的非常好,但实际进入现场施工的主体却是另外的队伍;还有的工程系私营建筑队挂靠国有建筑企业,却单独承担项目的建设。在这样的市场境中,任凭施工单位使尽解数,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

1.1.2以最低标价中标后,承包商为挽回低价中标所蒙受的经济损失,在施工中不择手段偷工减料,牺牲工程质量。1.1.3工程转包层层剥皮,使得原先就不高的项目造价一降再降,到了最低一级的承包商手中已不足以完成该项目施工所需用的资金。

1.2道路工程施工中预防质量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措施

1.2.1对于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管理中的通病首先要做的就是预防,只有良好、完善的预防措施,才能够将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首先都会签订一定的合同,合同同样也是施工单位和管理单位之间的一种有效的协议和质量的保障。在进行施工之前就要将合同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审核,提高对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通病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做好一定的预防。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必须要在合同的明确要求上进行合理的施工,不能越位、错位,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必须要进行退换而不能应用在施工中。

1.2.2加强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制度的严格管理,建立适合道路工程施工的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将整个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充实,将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细化到个人,将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作为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中的必要的质检体系,严格记录每一项施工中的有关数据,确保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排查的依据,全面建立有效、全面的质量监督数据库,促进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2.3加强施工人员的岗位培训,道路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就是施工人员,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的提高。

2.新材料推广使用导致的道路施工通病及其解决措施

2.1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开始在道路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用新材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路施工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为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由于新材料在具体的应用上使用时间较短,就不可避免错在一定的技术不过关导致的质量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解决。在道路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用技术不成熟的新产品以及新的工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了减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经济成本,但是,在真正的应用中问题还是较为严重。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天气、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终但是道路使用寿命短、后期维护成本较大等问题。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1)建筑施工人员对建筑新材料的认识不足,对新材料的施工技艺以及环境都不是很了解,最终导致在应用中一遇到特殊情况就不能进行合理的处理。(2)新材料的应用导致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新的建筑材料进行有效的实验,没有将新材料进行系统的认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道路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

2.2如何预防新材料推广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

(1)首先,我们必须要保证新的建筑材料都能够符合施工的环境,不能盲目进行推广和应用,应该要有一定的试点进行对材料的检验,只有在进行科学合理的验证以后,确保新材料没有质量问题。

(2)充分了解对新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质量问题,会不会防控措施等问题。

3.道路工程在设计中出现的质量通病及其解决措施

3.1在道路工程施工引发的质量问题中由于设计而导致问题的主要的原因

(1)设计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2)道路施工的设计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较强的责任心。

(3)道路设计的结构不合理,设计人员没有对具体的施工环境以及施工的具体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比如:在道路施工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具体的施工环境,将建筑外墙中容易导致热桥的某些薄弱部位进行热工计算,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解决措施,最终就睡直接导致路面局部泛霜、结露、发霉、长毛等问题出现。

3.2如何解决设计带来的施工质量问题

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应该将道路施工的基本的施工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要将工程施工的基础设施以及基本的技术条件进行熟知,这样在这个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分层设计:(1)构思,在这个阶段就是将整体的方案进行初步的规划,有一个基本的方案策划思路。(2)初步设计方案,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将构思和规划转化为初步的方案,构成方案的初步轮廓。(3)将方案的细节进行落实。方案细节的落实就是将整个方案的框架进一步充实加强,将具体的施工步骤等进行规划、设计最终得到完整、详细的方案。对整个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对通病进行合理、科学的预防。

4.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只要将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控、监督,从不同的层次深入发掘道路施工中出现问题的源头,将工程质量中的通病进行合理的处置、、分析并解决,就能够更好的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为道路建筑施工的发展建立新的里程碑。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施工中的防治,将道路施工中常常出现的质量隐患进行彻底的排查,将质量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尽最大程度降低到最小,全面提高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道路设计初步认识范文6

关键词:道路桥梁 基础施工 施工技术

1.道路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

1.1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的道路工程的基础,其贯穿于道路建设的全过程,可与沿线桥梁、隧道等进行连接。路基是在地表上根据道路设计的路线及断面要求开挖或填筑而成的,其是路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路面建设的基础。对于道路工程施工来说,路基施工就是施工组织管理的重点。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准确把握好基层松铺的厚度、碾压遍数及含水率。在进行路基回填前,按要求做好路基试验段,根据试验段确定的松铺厚度、碾压遍数及最佳含水率等指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以保证路基压实度。在初步碾压后可采取人工修整,尤其是要适当加强其边缘立模部位的压实度,对碾压不到位的,必须采用工人锤或振动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通过分层夯实,从而保证基层的施工质量。(2)要控制基层的平整度。在铺筑的面层前,先采用3m直尺检测基层的平整度,对于存在较大平整度差的路段应先进行整平。同时,在摊铺面层前还要将基层表面仔细清扫干净,以保证面层的平整度。

1.2路面工程

路面是采用各种材料铺筑在路基上的层状构造物,其作用是为汽车提供全天候、快速、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平台。在路面工程施工中,主要包括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桥墩盖梁浇筑及桥涵的施工。

1.2.1沥青混凝土施工

沥青路面是指采用沥青为主的主要材料结合其他材料对面层、基层及垫层进行修筑而形成的路面结构。其具有平整、耐磨、无接缝、可分期修建、行车舒适、工期短、后期养护简便等优点,因此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道路路面上最为常见的就是沥青混凝土,其次是沥青碎石。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其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要材料与沥青混合料的配合及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所决定。对于沥青混合料而言,要控制好其混合质量,就必须要控制好矿料级配与沥青比例,且要控制好各搅拌环节的温度,对于混合物搅拌过程中的问题必须要及时处理。

对于底基层、半刚性基层混合物而言,要想控制好其质量,必须要有适当的含水量,才能更好将其压实。若是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缺乏科学性,其油石比较大时,就会导致路面出现泛油与壅包等情况;当油石比较小时,路面就容易产生松散现象;若矿料质量较差、集料压碎值较差、石料抗压强度较差及石料细长扁平颗粒较多时,都会降低混合料的稳定度,从而导致路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1.2.2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指采用水泥为主的混合材料修筑而形成的路面结构,其是一种高级路面。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几点:(1)必须要严格按照试验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配料,尤其是水泥用量,必须要进行精确称量,以保证良好的配合比,其误差值应小于1%;(2)要快速了解集料的含水量,以便对用水量进行控制,并保持水灰比的准确性;同时要减少用水量,在改善与易性中应采用一定的外掺剂,但用水量的误差应控制在1%以内,且外掺剂的误差应小于2%。(3)在配料的过程中,应采用配料机械设备进行准确配料,绝不允许出现随意配料的现象,对集料称量的误差应小于3%。

2.桥梁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

2.1刚性扩大基础

作为桥梁实体式墩台的基本形式,刚性扩大基础的主要特点为基础外伸的长度和高度的比值应在材料刚性正切角tanα的范围内。在桥梁基础施工中,如果能满足该条件,桥梁基础则具有较强的刚性。在公路桥梁中,基础材料往往只承受压力,不会出现弯曲、变形等。刚性扩大基础的施工非常简单,具有取材方便、稳定性高及能承受的荷载较大等优点。

2.2明挖基础

在桥梁基础施工中,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浅基础与深基础。其中,浅基础的施工主要为敞坑开挖,也就是明挖基础。同时,为了使地基的承载力提高,通常分层设置基础,且逐层扩大。作为明挖扩大基础的基本施工,基坑的开挖可通过人工、机械等进行开挖。

2.2.1坑壁不加固的基坑

对这类基坑可采用垂直、放坡的方式进行开挖。其中,垂直开挖的前提是:土质湿度较好,且结构均匀,基坑的深度应小于2m,在达到设计的高度后,要及时砌筑基础,在砌筑好基础后,要立即填好基坑,并进行分层夯实。

2.2.2坑壁加固的基坑

在基坑较深或放坡开挖受场地受限制,如土质含水率过高,土质松软,坡度难以保持时,应采用护壁加固的方式进行施工。加固方法可采用混凝土围圈、档板支撑护壁。在明挖基础施工中,通常都是采取排降水措施,以采用汇水井排水与井点法降水法居多。

2.3桩基础

作为桥梁基础中最为常用的基础,桩基础施工在桥梁施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桩基础主要是由承台与多根桩共同组成。每根桩都要沉入到地基中,并在平面上排列。全部的桩其顶部都由承台将其连接成整体,并在承台上进行墩台的施工。桩基础就是为了将墩台传来的外力通过上部,并传到地层中。而承台把外力向各桩进行传递,亩起到箍住桩顶,实现各桩共同作业的目的。各桩所承受的荷载都是通过桩身与土之间的摩阻力进行支承的。所以,桩基础具有稳定性好、承载力高及沉降小而均匀等特点。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愈多的交通量与超载车量对道路桥梁造成严重的危害,不仅使道路病害的产生越来越快,还使道路桥梁的损害越来越严重,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