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1

文化传统的遗落。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原著中,不管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他们曾经试图传递一种古老的东方文化之美,比如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写道:“‘……Autumnmoonwarms.O!Geeseshadowsreturn.’”[5]68很明显,这其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一首古代诗歌,但是诸多译者在翻译时都没有把诗歌的美学价值体现出来,尤其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雁”的意象表达出来。我们知道“雁”是中国文人墨客经常咏叹的对象,极具美感,但是在这句翻译中,译者基本都把“geese”译为“鹅”,具体如余人瑞的“鹅影归”[6]63、吴汉平、贾遂山等人的“鹅影返”[8]52等,而程乃珊、严映薇则译为“鹤影”[4]63,要么没有美感,要么严重失意。

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在讲到一段农村婚配习俗时,有一句这样写道“……shehadstoodtractablybesidethebestrooster,hisproxy……”。[9]7这里的“rooster”是有特殊涵义的,即在成婚那一天如果新郎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亲临现场则由伴郎或者小姑子手提一个雄鸡代替,从而完成与新娘的交拜仪式。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基本都疏忽了这一点,把之译为“年轻人的媒人”之类的,这完全是对传统文化的遗落。第三,文化常识的误译。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或者文化交流的缺失,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结果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文化常识的错误,也就为作品的翻译错误埋下了伏笔。比如1980年汤亭亭在其小说《中国佬》中介绍青蛙时写道:“‘Fieldchicken,’hesaid.‘Skychicken.Skytoad.Heavenlytoad.Fieldtoad.’Itwasapunandthewordsthesameexceptforthelowtoneoffieldandthehightoneofheavenorsky.”[10]166这显然是对(青蛙)frog的误译,在中国文化中“青蛙”只是叫做“田鸡”,从而没有“天鸡”的说法,而作者想当然地把二者混为双关用法。这样以来,我们在看到对应的翻译时,不禁感到费解。

在描述关羽时,汤亭亭把“关云长”写为“关长云(GwanCheongWun)”,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常识我们无需考证,好在译者直接按照中国文化规范纠正了。谭恩美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错误,比如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有一段关于“周口店”的介绍,作者把它说成是为了纪念商纣王而命名的,其中“纣”就是地名的第一个字,实际上周口店的“周”和商纣王的“纣”没有任何的历史联系,只是作者的主观臆想罢了。另外,在其小说《喜福会》中说起“中秋节”的习俗时也是错误不断,她把端午节的“驱五毒”、“吃粽子”习俗搬到了中秋节。从这写文化常识的误译可以看出,不仅是美国华裔作家的自身文化素养不够,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令人深思的,俨然一种殖民化的东方主义色彩,这也是文化地位差异的体现。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我们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材;文化传统;教育价值

【中国分类号】G43

一、国学概念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随着1840年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炸开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开始,欧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当时国人称西方文化为“西学”,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便被称为“国学”。最近这几年,“国学”一词经常在一些报纸、杂志、电视等各媒体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国学院、国学研究所、国学堂相继出现。国学热的出现和升温,说明我们国人对国学的博大精深以及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国学的定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国学的经世致用,一种是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虽然他们对国学的认知并不一致,但是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国学,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在民族文化中具有一种潜在的情感色彩和价值评价,是与民族的、国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古人思维成果和高尚精神的再现,经学以及诸子百家之学皆归于其中。“国学”记录以往,开启后来,丰富中华文化。“国学”的核心问题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二、国学在语文教科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物质载体,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做过较为深入思考的有很多作家与学者,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从文言作品学习的角度来思考该功能的。他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称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语文教材,特别是当中经典的选文,应该肩负起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

1、国学在语文中可以给学生传递一种文化价值观

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思想、生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国学经典中包含的道理,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朗读、背诵国学经典时,收获到的不只是对其外在语言、表现形式的学习和把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学经典的语言表述,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对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的价值判断基础。

2、国学在语文中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借鉴能力

从国学经典教材中学习领会到内在思想蕴涵、艺术韵味和逻辑欣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艺术思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借鉴能力是语文能力中一种较高的能力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对已学知识或技能的转化和吸收。借鉴能力具有模仿的性质,但又有较高价值的创新,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之一。

3、国学在语文中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充实写作素材

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识,应有尽有,当中诸多知识和道理的组合都是条理有序,义理、典故穿插出现,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并且这些都富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所关注的都是苍生百姓、社稷江山等重大社会人生问题,其境界之大,视野之开阔,关注之深切,都是非常值得今天学生阅读的。这些国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些典故还可以在写作中应用和体现。

由此可见,国学内容在语文教科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意义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国学在语文教科书的体现

现在的中学生名著读的越来越少,人文教育严重缺乏。一个学生自小学到高中,接受十二年的语文系统学习,却没有学会读书。据调查,有相当的学生不读文学名著,只看教科书和参考书。经典文化是人文素养的主要来源,最近几年的中学语文课本增加了不少文学名篇和古文阅读篇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尤其在古诗文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在古诗文方面已有较好的体现。但是从教科书选文的总体上看,台湾语文课本国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陆语文教材范文选编要求“文质兼美”,概念比较笼统,台湾国文教材范文选编提出的“语文训练、精神陶冶、文艺欣赏兼具”则紧贴“培养语文能力、增进文化常识、提高思想水平”的教学任务,让教材、教学和任务构成完备的体系。所入选的范文以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为文化背景,囊括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文学、艺术、自然、科技等。其编排和选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国文学习,充分发挥了作为“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功能。

四、国学的教育价值

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古人高尚精神的再现,我们要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通过教育来复兴国学。国学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其文学和文化的成分,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此外,还具有众多的当代教育价值,最为显著的,是它对中华的认识价值、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人格精神的培育价值。

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养教材,四书五经,管子、老子和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这些人留下的典籍,还有儒、墨、道、法四家的若干基本观点等等。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尤其四书五经,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国学基本知识。所有的这些当时都是为了学习为人和处事的。全部“四书”给了我们进德、修业和修己的功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李荣胜.国学是什么[M].华夏出版社,2011

[2]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曾睿.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J].教研视点2006,5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4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级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阿房宫赋》等;高二年级的《逍遥游》、《五人墓碑记》、《陈情表》等;高三年级的《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5

对于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和各考区考试大纲(说明)是依据,但通常表述简略,不够具体;而同学们所学教材成为文学常识命题和备考的主要载体。新课标语文课程增加了学生文学常识积累的比重,各版本教材引入了更加广泛的作者及其作品。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作家的作品进入课本,既重名家经典,又重新^新作。

1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常识是文学常识考查的主体。命题侧重于考查高中阶段学习过的重点课文的作者国别、时代、作品及其成就等。这是文学常/:请记住我站域名/识最基本的要求。

例1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 林冲-施耐庵-《水浒》-章回小说

c 《小狗包弟》-冰心-现代-散文

d 《奥赛罗》-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解析 c项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水心。《小狗包弟》课标教材新引入的课文,在大纲教材中是没有的。答案为c。

2 对文学体裁常识的考查依旧是文学常识考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常见的文学体裁,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侧重考查体材概念、分类、历史发展、艺术特点等。

例2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

解析考查内容并非课文表面最基本的作家、时代、作品等,而是课文背后包含的文学体裁常识。答案为:传奇。

3 文学名着、文化经典阅读成为文学常识考查的拓展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扩大了建议同学们文学阅读的范围,提高了阅读量、阅读水平的要求,因而不少考区也拓展了文学常识考查内容。借文学名着、文化经典命题是近两年出现的创新新题型。

例如,2012福建卷让同学们从5个选项中选出“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试题涉及《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复活》,考查文学名着的故事情节,要求同学们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古诗文默写

高考语文对同学们古诗文默写的考查一般都会在考试大纲(说明)中以附录的形式列出命题范围。具体篇目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凡是考试大纲(说明)列举的背诵篇目或段落,同学们必须一落实。从各考区划定的背诵默写范围和命制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 篇目绝大部分来自必修教材。少部分出自选修教材。前者为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章中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名篇名句;后者虽来自选修教材,但多为名篇名句,难度不会太大。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选文重点。

例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论语》

(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答案:(1)言之必可行也 无所苟而已矣

(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2 名篇名句、佳句是考点。同时检测正确、工整书写汉字的水平。这些名篇名句或解释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谛,或描摹事物情貌,语言精美,含义深刻。一些考区在考试大纲(说明)中对古诗文默写限定了“常见的”,则说明重点考查名句,难度不大,但书写时须小心谨慎。

例4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青青子衿,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答案:(1)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悠悠我心

3 考查范围不仅限于名篇名句。全文背诵篇目考查较细。近几年来,考试篇目每年都有适当增加,考题从过去的只考名句逐步改变为深入背诵篇目中的其他语句。抽查全文背诵的水平,难度上有所增加。

例5 莫春者,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春服既成 浴乎沂

4 考查篇目中列举的初中课文也可能出现在试卷中。不少考区都在考试大纲(说明)中增加了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背诵篇目,通常为名篇,命题时亦以考查名句为主,难度不大。但考

生需要在精准背诵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辨识形近字和易错字。

例6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陶渊明《挑花源记》)

(2)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1)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013备考策略

1 严格依照考试大纲(说明)的范围,依托所学教材进行复习。功夫下在平时,要将考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对照教材,逐个落实。

2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学常识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除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外,还有作品所涉及背景材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传统文化等。一轮复习中,应该全面顾及,避免出现知识盲区。

3 对于要求全文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一轮复习时决不能投机取巧,只背名句,而要按照要求识记全文。因为我们看到,有些考区古诗文默写题中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篇名句。

4 注重提高复述、书写的能力,尤其要特别识记复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字词、通假字,做到既能准确背诵,也能规范书写。如2012辽宁卷需要在默写中写出的“晦朔”“蟪蛄”(《逍遥游》)、“频烦”(《蜀相》)这类重难点字词,容易出现错别字。同时,切忌出现漏字、字迹不清等情况,否则该题将会被判错。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悖离与融合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悖离

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积极探索并推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专业教学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涌入国门,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不断发生碰撞与交流,使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的教学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困惑,中国古代文学面临着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以及大众娱乐性为导向的新媒体文化取而代之的窘境。与此同时,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不断被压缩、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教师队伍不断缩减、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整体教学缺乏配合和持续等诸多矛盾,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教育原则走向了悖离。1.教育观念沿袭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与当今时代对创新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文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和其他意识形态混沌包裹在一起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呈现方式。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往往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注重文学史基本常识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然而,从时代呼唤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层面来讲,却是过于狭隘的认识。因此,从文化大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文史哲不分家、近现代与古代相延续的回归意识,更有利于在宏观背景下准确地人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古代文学在今天的传承意义。古代文学经典自身文体发展的局限性,及其与当下时代及话语氛围的差异,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困惑和不解。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及时修正和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误区,从而发挥其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2.教育模式呈现知识灌输和模式化的特点,无法真正起到创新教育和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的重担。然而,在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迅速崛起下,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载体却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误解和冷落。长久下去,必然导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沦入狭隘的恶性循环,原本活生生的文学课堂成为了僵死枯燥的文体讲授和知识传授。现有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和隔膜感日益严重,使青年学生丧失了学习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趣。3.教学测评形式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创新教育的成果古代文学教学受制于传统的考评方式,在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的评价上往往直观、机械和单一,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教育困境,教师要改变过去以高低分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旧观念,更多思考古代文学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熏陶和养成,在把握当下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向素质鉴定观念转变。

二、创新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