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现状

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1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问题越发凸显,如生境消失、规划缺乏、设施落后、篡改开发、后继无人、认识不够等,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七个缺乏:

1、认识上缺乏自信

布依族是黔南人口最多的民族,布依族风情在黔南具有典型性。但长期以来弥漫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布依族文化比不上黔西南,苗族文化比不上黔东南”、“布依族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特色不突出,没有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把保护、开发的重点放到了水族、毛南族或瑶族上,往往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轻描淡写,“开会多,操作少”、“说起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等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地阻滞了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保护上缺乏规划

布依族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由于文化在旅游业中地位的凸显,各级部门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具体、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发展旅游业,各县(市)及各乡镇八仙过海、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规划引领。一些经过包装的布依族村寨呈现出现代砖混结构与传统民居混杂的状况;住房私搭乱建。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无序的开发、打造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3、传承上缺乏环境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布依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改变了布依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与此同时,布依族文化事象赖以延续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地区春节举行的山歌会、浪哨等传统的民俗活动项目因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民族服饰因费工费时无人愿意制作;传统婚俗被现代婚礼被取代;会说布依话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使布依族民居面貌面目全非。在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文化兴州”的战略思想,缺少应有的保护对策与措施,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认同,致使独特的民用建筑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由于开发而不复存在,修建起来的建筑物大都盲目地模仿了现代城市的构造,缺少自己的民族特色。

4、展现上缺乏载体

黔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姿。但由于文化生境的消失,现今丰富多彩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现象由于物质载体的改变而褪色或消亡,传统文化氛围淡化。在黔南各县(市)除民族节会外均很难看到人们穿着布依族传统服饰的身影;布依族“干栏”式民居被小洋房、小别墅取代;骑马接新娘仪式换成了面包车、小轿车迎接。由于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旅游部门在旅游规划及项目建设中只重视景区自然景观的开发及打造,而忽视了与文化的融合,所建景区缺乏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可供旅游者欣赏、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每年虽举办了较多的节庆活动,貌似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但规模小、档次低、分散、杂乱等问题比较突出;即便是在拳头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毛家苑乡辉油寨,可供游客欣赏的仅是号称“中华第一堂屋”的一栋民宅。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缺乏展现的载体而黯然失色。

5、打造上缺乏专业

黔南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态资源极其脆弱,在一些民族村寨的发展中,过度商业化和民族文化失真等现象突出。一些淳朴的民族村落,经过旅游部门的包装与渲染,失去了原貌,充满了商业气息与铜臭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民族风格。加上旅游者眼中“求奇”似乎比“求真”更重要,在他们的要求下,一些民俗活动逐渐失去原有之义。同时由于一些部门领导不是文化专业出身,对文化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对布依族传统文化更是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布依族民族村寨打造等方面出现了庸俗化、盲目市场化导向,浅表地迎合游客,将侗族民居、腰鼓甚至是现代舞等其他民族或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平移至布依族民族村寨,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不仅打折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而且歪曲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真貌,进而影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结果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反而造成资金浪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旅游生态和人文环境。

6、后继上缺乏传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布依族地区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在外出打工、学习与交流中,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由于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认识不够,总觉得“民族的都是落后的”,产生了文化自卑感,片面地追求“现代化”[4],不愿对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掌握绝技的民间艺人的子女,也因民族文化瑰宝没能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注重的是科学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民间技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民族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许多民族艺术瑰宝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同时一些文化部门工作不到位,许多民间口碑文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收集、整理、挖掘,因而出现了无法抢救的现象。

7、资金上缺乏投入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开发利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投入,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投入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上的经费严重缺乏。如一位从事民族工作的人员称:“民委的经费都是3、4、5工程”,即3、4、5万。许多传承保护项目因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即使进行也是“豆腐块”、“补疤式”项目。一些建设项目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出现了某民族村寨半边瓦房半边砖混结构混杂的格局,阻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系统性、长期性与协调性,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更是无法实施。

二、对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成立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在政府的主导与引领下进行。为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科学、有序开发,政府应成立“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或“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办公室”等专门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组成调查组对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底子,在此基础上凝炼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抽象、概括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代表,策划、开依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为旅游局、乡政府等职能部门打造民族村寨或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提升民族村寨的特色氛围和文化底蕴。研究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具有特色的内容,赋予它时代的生命,大力发展、大力开发,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加强立法,走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在开发、利用前应进行科学论证,对经过专家论证的规划、开发方案应一以贯之地实施,不因时间的流逝和领导的变更而改变。

2、深度打造《好花红》、《甲金》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展现布依族文化魅力

目前,《好花红》作为布依族民歌代表以优美的旋律唱响了北京,走向了世界。但歌词内容较为单调,不能全面反映布依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深度上、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而黔东南台江姊妹节中一首《欢迎您到台江来》以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渲染了会场气氛,触动了来宾心灵,引起了与会者心灵的共鸣,把现场气氛推向。应参考此成功做法,请州内外文化专家、词曲专家对《好花红》进行深度加工,努力将之打造成为黔南及贵州的“州歌”乃至“省歌”。甲金是布依族传说中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类似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许多故事展现了甲金与地主老财斗智斗勇。应对这一寓智于乐的人物故事进行开发,通过编印少儿读物及趣味故事册子、舞台艺术展现等形式表现甲金机智人物形象,以展现布依族民间文学的魅力。

3、在小七孔、掌布等重点景区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

纵观黔南,一方面,布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因展现载体缺乏无法再现生机。另一方面布依族地区虽有小七孔、掌布等重量级景区,但旅游经济效益却不甚明显。原因是这些景区只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缺乏文化元素,自然景观单一,许多地方的景点大同小异,很难让旅客长时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是最好的风景,只有与特定民族密切关联的民族文化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景观。纵观黔南各景点,均缺少一台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来展现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大理洱海游中,坐船时间过长难免会让游客感觉枯燥无聊,这时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转瞬间让游客兴趣盎然,除了洱海及周边岛屿优美的自然景观让游客记忆颇深外,“三道茶”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亮点。因此应在小七孔、掌布景区附近农家乐区域,打造一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彰显包括布依族在内的黔南民族风情,将布依族八音弹唱,杨忠培老人“鼻孔吹双箫”、“双唢呐冒烟”等民间绝技,木叶吹歌,布依族古文字,漆树染等印染工艺,作坊造纸术等,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现给各方游客,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黔南民族文化风采,实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向互动。荔波虽曾打造过“荔波荡漾”,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演职人员太多而无法进行市场化操作。而大理“三道茶”演职人员不过十来人。因此,民族风情表演规模不宜过大,演职人员应求少而精,尽可能做到吹、拉、弹、唱、跳全能表演,让游客进得来、有看头、留得住。

4、重点打造“好花红民族村”等民族村寨,夯实布依族传统文化展现载体

惠水好花红乡辉油寨是《好花红》的发源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涟江绕寨而过,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但在辉油寨能成为游客看点的文化产品仅是一栋民宅,与作为布依族拳头文化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要较好地宣传、打造好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首先是打造“好花红民族村”,值得庆幸的是辉油寨涟江两岸现仍是一片农田,完全处在未开发状态,给“好花红民族村”的打造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将辉油寨涟江两岸修建成布依族“干栏”式或惠水一带传统的布依族民居,统一修建为木结构楼房,通过招商引资、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外商、周边农民到这里创业,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涟江景观结合起来,在旅游旺季、法定假日、贵宾接待等时段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布依族风情表演,将旅游中吃、穿、用、住、玩、赏等几大要素结合起来,做到有展现的点、有可观赏的景、有美味的特色食品、有原生态的特色民居、有可玩的特色项目,以之为窗口和亮点,推动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做大布依族传统文化蛋糕。

5、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

基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伴之而来的必然是传统文化的消失。要让后人了解、传统的布依族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在黔南首府都匀可分别修建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相对独立的博物馆,博物馆之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博物馆群,既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天地,让步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可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都匀石板街逢年过节举行的布依族婚礼就是一个展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好举措,吸引了包括都匀人在内的人们的眼球,对传承、弘扬布依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将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实现现代生活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作为黔南布信族苗族自治州首府的都匀,弘扬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对做大旅游蛋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都匀素有“高原桥城”之称,可在桥上大做文章。可将布依族的风雨桥、牙舟陶、石板房等民族文化因子分别移植于每一座桥上,构建“牙舟陶文化”、“石文化”等彰显布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桥梁,使游客既欣赏了剑江河优美自然风光,又领略到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民族地区的城市雕塑应充分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都匀市及荔波、罗甸等县(市)应将刺藜花、甲金等布依族文化符号代表,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除此之外,在都匀某个片区内修建具有相应规模的“民族文化广场”,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融入其中,使整个城市的建筑实现现代都市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政府在打造“都匀城市综合体”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元素的高度融合,在即将开发的剑江河西岸修建“黔南民族文化风情街”、“黔南民族文化风情园”,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等展现于其中,凸显黔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7、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活态保护

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2

(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9)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南通大学学生青年中展开问卷调查,验证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而从大学生青年获取全面知识和形成成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高校出发,探析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青年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青年;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团建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影响研究”(13080013)。

当前大学生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精髓的认识,处于一个彷徨和迷惘状态,大学生青年普遍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等。2014年4月~8月间,笔者就南通大学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本问卷设计了三套题型,每套题型各设计问卷100份,抽取学生的年级随机。第一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和历史人物的熟知程度;第二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第三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的过节习惯。一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49份,收回率达83%,其中本科生占73.3%,研究生占26.7%。

第一套问卷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青年普遍认为传统经典阅读不可或缺,但在实际阅读的书籍中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率普遍偏低,阅读内容具有盲从倾向。另外由于很多经典被改变后搬上荧屏,使得阅读具有快餐化、通俗化和网络化的倾向。从具体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就中国的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大学生青年占22.8%,读过三本的占26.5%,读过两本的占24.1%,读过一本的占18.1%,都没读过的占8.5%。另外就最近电视媒体热播各类题材的历史剧,笔者在问卷中以“对武则天的评价”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9%和17%,持完全肯定或否定意见的占33%,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由此也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没有理性认知可循,这与大学生青年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第二套问卷主要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有27.3%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71.4%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了解,剩下来的3.7%则一点也不了解。

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走向,“西化”、“韩流”的宣传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处于认知成长阶段的大学生青年无论从思想认知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在极度模仿和推崇外来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针对过节习惯做了第三套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但也有31.7%的人表示更喜欢西方的节日。值得欣慰的是,当大学生青年听到韩国把中国的传统端午节说成是发源于他们国家时,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气愤,并积极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高校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填鸭式的灌输显然不得人心,唯有每天耳濡目染、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自觉主动学习的效果。

2.1 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授模式

开设第一课堂通识课——高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课程开设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接受领悟水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批判性见解。

2)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共选修+公共必修”模式,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修权。

3)课堂执行方面:考虑到选课学生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因素,一般高校通识课的授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交流互动很少。为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一定量的定期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投入大量精力阅读,在下次课中以阅读报告交流研讨形式呈现,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

2.2 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由于课堂授课模式的种种局限,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堂上传授的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此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可以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等生趣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主动消化被动传授的理论知识。

2.3 开展契合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人文教育,聆听国学讲座、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历史纪念堂博物馆等历史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古韵。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最有效的验收方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动力。可以在现有的考试、考查模式基础上稍作改革,如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

除了高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外,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身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方面,发挥行政力量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道德文化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同时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各类文化传播媒体建立奖惩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社会和家庭方面,利用民间力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交流,使民间形成一种浓厚而自觉自愿的良性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在家庭中,长者自觉承担起利用亲身感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来教育下一代的责任,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促成下一代“耳濡目染”。当然,大学生青年也应自觉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加传统经典阅读量、积极参与人文讲座和活动,利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改进和弥补自己的思想道德缺陷,从而树立健全的人生价值观。

3 结论

今天的大学生青年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促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制高点。同时,大学生青年只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建塑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知识精英,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起历史重托。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25-26.

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3

摘 要 民俗体育活动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媒介,能够有效抒发人们情感,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对湘赣边区民俗体育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丰富湘赣边区文化。湘赣边区民众由于受到经济、交通以及信息等条件影响,他们依据自己民族特色,创造了丰富多彩且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赣湘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 湘赣边区 民俗传统文化 体育文化

民俗体育能够对人们生活状况与水平、社会状况与文化背景进行真实反映。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对民俗体育活动实施开发,不仅能够推广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新途径。对湘赣边区民俗体育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丰富湘赣边区文化。然而,民俗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很多因素都会对其形成制约,对民俗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形成极大影响。

一、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的文化特征分析

民俗体育是由固定民众创造、传承以及享用的一种体育运动与生活文化,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以及生活化等特点。

(一)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区域性与传承性

民俗体育活动属于民族传统文化,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俗体育活动。我国民俗体育活动因人们所居住的区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民俗体育活动,因此,我国民俗体育活动表演形式丰富、内容多种多样。民俗体育活动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媒介,能够有效抒发人们情感,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不同民族习俗与风韵的有机体现。

(二)民俗体育活动具有表演性与文化团块性

民俗体育活动能够把古代戏曲等多种娱乐内容、方式,与现代文艺有机融为一体。因此,民俗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化团块性与表演特征。如:在我国古代北部区域,人们借助秧歌表达自己对丰收的喜悦。今天,秧歌仍然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与艺术性。

(三)民俗体育活动适应性与历史继承性

民俗体育活动与人们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具有密切联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处于一定区域的人们,创造了各种不同与生活生产活动相关联的民俗体育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民俗体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代代相传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历史传承性。

二、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状况分析

在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湘赣边区民众由于受到经济、交通以及信息等条件影响,他们依据自己民族特色,创造了丰富多彩且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在湘赣边区这些民俗体育活动中,由最初与大自然搏斗形成的体育形态,逐渐演化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并逐渐传承、积淀与发展。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通常有传统节令类与民间舞蹈类两种。

(一)传统节令类

在湘赣边区民俗体育中,传统节令类体育形式随着民俗节令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湘赣边区传统节令类民间民俗体育,因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环境,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些民俗节令体育活动不仅拥有很多参与者,而且也拥有很多观赏者。同时,很多民俗节令已经不再对其进行约束,不论在哪个季节,都会进行表演。这些传统节令类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具有古朴民俗节令身韵,而且也带有时代色彩,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在湘赣边区传统节令类民间民俗体育形式中,很多内容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有的体育活动在发展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在湘东炎陵山区,秋千由最初的荡秋千演变出了磨秋、观音秋以及纺车秋等车轮秋,以及类似跷跷板的担子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二)民间舞蹈类

在湘赣边区,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风格,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且仍在民间盛行的有:永新盾牌舞以及宜春丰城岳家狮等传统节目。同时,在湘赣边区还有抖空竹、打莲湘、宜春旱船舞、万安麒麟狮象灯以及资兴凤凰展翅等八十余种民间舞。抖空竹与打莲湘属于湘东区域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较大的发展潜力。

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环境改造与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机体现了民俗体育与生产的结合。

三、对湘赣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在湘赣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的技术不断规范,当地人们越来越感到文化氛围对生活以及工作的良好影响。同时,也有很多问题与困难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

(一)政府保护力度不够

在湘赣边区,在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只是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民俗体育文化更是受到很大冲击。处于湘赣偏远边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而没有经济效益的民俗体育活动,政府更是没有予以有效保护,以致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项目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二)继承方式、西方功利思想的影响

在湘赣边区,很多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活动,往往借助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很多年轻人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不愿呆在农村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继承。因此,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很难找到相应的继承人。同时,西方功利思想,对湘赣边区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也产生了巨大不利影响。很多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内容发生了改变,不再对坚守原有文化内涵,以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优秀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功能与色彩。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生存与发展有着具有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都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而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方式,很难得到年轻人的认同感,进而导致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很难得到传承与发展。

四、发展湘赣边区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措施分析

在湘赣边区,在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采取一定措施,才能让湘赣边区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得到更好发展。

(一)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不仅应充分认识到民俗体育活动的作用,而且应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予以保护和发扬。政府在政策上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应予以扶持,借助相关规定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发展予以保障,应通过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学校开设民俗体育活动内容相关科目并培育传承人

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借助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而且也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健身方法。政府应鼓励学校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踢毽子、蹴鞠等民俗体育活动,植入学校体育教育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感情。同时,在湘赣边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民俗体育活动传承人,致使很多传统习俗体育活动项目出现中断问题。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机制,制定培育传承人计划,表彰保护、传承以及发展相关人员。政府应提供相应平台,促进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相关人员之间沟通,借助现代媒体弘扬民俗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意义。

(三)传承模式多样化

传统习俗体育活动项目,应改变过去师徒言传身教的传统传承模式,应积极实施多样化传承模式。首先,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可以借助旅游业,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在节庆期间举行民俗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发展当地经济,而且能够使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其次,将民俗体育比赛与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政府应借助民俗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将其与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有机结合。同时,政府可以创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进而对其进行有效传承。

五、结语

赣湘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政府应积极探索对湘赣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其地域特色进行有机挖掘,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湘赣边区民俗活动中的养生健身行为研究”编号:15TYQ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现代;室内装饰;文化;传统;元素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在落实以后,整体上推动了社会向前进步,很多方面的装饰、设计,不仅在美观度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还在技术上有所巩固,保证了材料应用的积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而言,其能够通过多个方面展示出来,基本上没有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出现任何的冲突。相反的,二者均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如果能够进行相互利用、展现,相信可以在室内装饰设计当中,开拓出新一片的天地。

一、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分析

进入到21世纪后,社会上的所有工作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都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实施,告别了单一的手段和模式。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发扬不同的风格,最终的装饰成果、设计理念,则可以为业主提供较多的实践帮助,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经过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执行,会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在不同的小区或者是办公区域当中,其执行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倘若自身表现的过于突兀,则得不到行业内,或者是周边的认可,甚至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现象。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各个区域的装饰设计,全部遵从个人的意愿,每一家都具备自身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工作任务相对繁重,对效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国在目前的发展中,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建筑行业也快速的发展,此时的室内装饰设计,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业主最大的成果,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体验中取得持续性的效果。由此可见,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相信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行业的支持。

二、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

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元素的展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文化元素是非常高度的精神文明,各种文学大家、艺术大师等,都会对此开展深入的研究。可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要求各种文化元素的展现,都要达到“一目了然”的特点,很少有人在参观或者是家庭、办公当中,专门的腾出时间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就必须更好的符合现代工作的特质。

(一)抽象简约

在传统文化元素之中,抽象简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高度关注。一般而言,抽象简约的应用,需要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或者是局部上规划,从而达到艺术的良好加工,便于在“抽象简化”的成绩上,得到较高的水准。从原则的角度来分析,抽象简约的传统文化元素,不要求在具体的形态上有所展现,但必须在传统的韵味上得到较高的体现。在这一个角度之上,儒家、道家等等,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1.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抽象简约的应用,可以尝试在房屋的内部,摆放一些比较传统的部件,在不影响生活、办公的基础上,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陈设,避免造成空间上的拥挤现象。例如,香炉、油灯等等,都是非常传统的物件,虽然不见得要在室内使用,但是保证其光洁、鲜亮,足以对室内起到良好的点缀作用。2.抽象简约的贯彻执行,并不意味着将室内的所有东西全部清除。有些业主或者是装修团队,对抽象简约的元素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以至于在室内的安排上过于的空放,不仅影响了生活的体验,同时在办公的要求上无法满足,这并非传统元素展现的初衷。所以,应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结合业主本身的需求来展现传统元素。

(二)符号拼贴

就传统文化元素而言,符号拼贴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且在近代得到了很高程度的欢迎。设计单位和装修单位,会对各类符号做出深入的研究,之后提供给客户不同的模板,最终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将符号拼贴良好的运用。从优势的方面来讲,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符号拼贴应用,不仅增加了室内的美感,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居住者、办公者的体验进行有所完善,调节心情的同时,能够达到更多的实质效果。从劣势的方面来分析,符号拼贴必须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以后,才能进行积极的落实,贸然的进行拼贴,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矛盾,同时对室内造成的破坏也比较严重,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

(三)移植与嫁接

传统文化元素之中,还比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现代设计不仅要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各方面得以运用,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与工艺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美学原则、文化符号等对于现代室内装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极大地丰富室内装饰的风格内涵,提升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艺术的品味。因此现代的室内装饰设计师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充分运用到实际大室内装饰设计中。

总结

本文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进行讨论,综合而言,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不俗成绩,整体符合预期,日后应加深研究,推动传统文化元素的更大拓展。

参考文献

[1]邱慧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8:214-215.

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文化 观念 包装设计 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根基,其传承和发展对于这个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综合艺术,它把当代的科学、技术、艺术紧密结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是衡量国家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软实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推动了包装设计在形式上、功能上的变革。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现代包装设计的飞速发展与当代物质精神文明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我国拥有五千多年丰富的历史文脉,其传统文化在世界人类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如何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体现其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1 信息时代下的传播观念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工业化时代,机器设备和原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资源,而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体现的尤为明确,并影响到当代的文化艺术领域。信息社会中商业视觉运作的高效率,促使公众对于视觉信息的接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更大的需求。产品的营销,首先要将相关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视觉语言,通过产品的包装设计等途径传达到消费者眼中,所以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视觉效果在商品的营销环节中地位至关重要。

2 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人、社会、自然等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有机系统。设计师的设计都离不开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设计必然包含了由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所滋养的本土文化精神,所以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世界性的设计文化,正是因为由于世界各个民族多样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文化精神构成。当然这里的民族性不是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应该同时注意与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在吸收西方文化设计精髓的同时对中国几千年来丰富的设计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计活动来培养我们的民族责任感。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艺术同样博大精深,起始于远古彩陶和青铜器文化的中国设计艺术诞生了很多设计史上伟大而重要的作品,产生富含深意、生动美观的各种民族民间图案,这些都对现代包装设计具有极好的借鉴和应用价值。现代设计师必须做到融汇东西方设计文化的精髓,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转化为设计语言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设计这一载体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每个优秀的民族都在努力的研究与传承其传统文化。传承是作为一个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否定自己的历史、或者简单的复制传统都是对本民族未来的极端不负责任。我们需要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与挖掘,找到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几千年而不倒的文化之根。所以对设计而言,传承更是对以往设计艺术的解构与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挪用与复制。当今的一部分设计师,本身并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于是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只会将传统纹样进行复制粘贴,视觉效果不佳,这样的传承太过肤浅,同时会严重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态度,使大众错误的认为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没落腐朽并视其为糟粕,最终会影响到大众的民族认同感,转而片面的、一味的崇拜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所以设计的传承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更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品味与修养,在设计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即在传承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超越。在设计上一方面肯定本土化,在技术手段和形式创新上还要广泛留意国际最前沿的动向,主动与国际间进行交流与对话。真正的民族精神一定是在肯定自己的同时拥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基于这样的精神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既富有传统文化深意,又很国际化并引领时尚潮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设计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4 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中的体现

(1)造型设计。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在中华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彩陶、青铜器、瓷器以及民俗民间文化中的葫芦、龙灯、香包等形态结构丰富而多样化,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审美特点和民族韵味,在西方各个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潮中都有所体现。民族化的包装设计更多的是借用这种造型特征,演变、创造出新的容器造型,使之既源于传统,又体现时代感。

(2)传统图案。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纹样设计,这些纹样装饰性极强,自然生动、简洁明快,同时包含深厚的含义,通常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相关。民族民间艺术门类众多,包含蜡染、扎染、织染、剪纸、脸谱、沙画、皮影、织绣、唐卡等,这些元素都能被很好地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

(3)金石书画。中国的书画和金石篆刻艺术在世界艺术殿堂中享有盛誉,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传统书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工笔画、写意画等,民间绘画形式包括壁画、年画等,书法艺术包括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等,每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都包含有典型的东方人文精神。特别是篆刻艺术,集书、画、雕刻为一体,具有典型中国式的装饰艺术效果,亦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人品味。这些元素在包装设计中都应用广泛,如果再加以创新性使用,更能体现中国包装的文化品味和民族特征,更能自然的迎合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4)自然材质。中国传统的包装设计运用了许多来自于自然的材质,使产品既生态又环保。例如自然材料竹、木、草、叶、藤、皮、绳、线等在包装设计中应用较多,还可结合各种传统图案和造型编制出具有各种美好寓意的形象。

(5)色彩传承。民族化的包装设计,离不开对本民族色彩的挖掘和运用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使用极为讲究,民间吉庆的色彩、宫廷富丽堂皇的色彩、宗教庄严肃穆的色彩等都对不同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参考。

结语

包装设计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并不矛盾,民族性和世界性也不矛盾,纵观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无一不是根植在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下并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德国设计的严谨、日本设计的东方精神、法国设计的浪漫、英国设计的理性、美国设计的抽象简洁,无一不是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坚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诞生,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设计传统,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抛弃落后的、狭隘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并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独树一帜,展示出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化包装,使我们的文化影响更多的人,使我们的产品走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6

【关键字】:饮食现状; 传统饮食文化; 运用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年7月20日,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媒体交流论坛在北京举行。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并指出饮食问题是慢性病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现状,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1. 中国当代饮食现状

1.1饮食养生热潮鱼目混杂,难辨真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文明不断丰富,中医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吃饱”,“吃贵”;而是“吃得卫生”、“吃得精”、“吃出健康”。也不再是“有病才医”,而是“未病先防”、“延年益寿”。于是,养生热潮接踵而至,电视里养生节目盛行,互联网上各种养生网站相继出现,许多不法分子趁机而入,不少消费者也因此受到伤害,同时出现了许多荒谬的现象,如张悟本: “绿豆包治百病”,绿豆价格瞬间在各个城市疯长。

1.2饮食多元化

饮食多元化即“食物种类丰富”、 “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和“各国饮食文化融入”。 食物种类丰富是指食物、饮品多样化。随着农业发展,蔬菜大棚的出现使食物不再受季节局限,冬季仍可吃到夏季盛产的蔬菜;新兴食物丰富了食物种类;添加剂的应用使许多食物得以长期储存;速冻技术的发明和交通运输发达使许多食物得以长期保存并远程运输;新兴饮品啤酒、奶茶、果汁、咖啡、碳酸饮料等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饮生活”。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成为当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的糌粑、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蒙古族的手抓肉、白族的乳扇等。饮品有青稞酒、藤酒、马奶酒、酥油茶等。随着经济、饮食的全球化,许多外国美食成为中国饮食的重要部分,如汉堡、炸鸡腿、炸薯条、比萨饼、可口可乐、咖啡等,目前,麦当劳在华门店数量超过1400家,而这类店正是油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来源。这些“洋快餐”以肉食为主,植物性食物极少,其饮食结构极易引发各种慢性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还有不少国家的饮食文化也融入中国,如韩国料理、意大利牛排、日本寿司等。

1.3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即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符合国家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1]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违背食品安全法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被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隐患日趋恶化。安全卫生是饮食的前提,只有安全卫生得到保障才能追求饮食的营养、质量。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3.1食品生产过程

动物在养殖过程中食用不合格的饲料,人们食用该肉类后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等危害,如“瘦肉精事件”;蔬菜水果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毒物残留食物中,人们进食后引发急慢性中毒等,如青岛连发的韭菜农药超标致食用后中毒事件;水果中各种化学制剂的使用如催红素运用于西瓜、番茄等。

1.3.2食物加工过程

食品加工过程中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达到防腐、抗氧化等目的,许多厂家非法滥用防腐剂、染色剂、香精,如“三聚氰胺奶粉”,此外,为了节约成本选用变质且被污染的食物导致胃肠道疾病、急慢性中毒,如 “病死禽畜肉类加工”。

2.现代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1饮食不洁

《金匮要略》:“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指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饮食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有钱便能吃到各种美食,然而,许多企业为了利益违背食品安全卫生法,销售不合格产品,导致许多细菌被我们吃下去,如选用腐败、变质的食材,食用这类食品轻则腹泻,重则中毒。饮食不卫生是当代社会的一大不良现象。

2.2饮食不节(饮食无时和食量无节)

一日三餐应遵循早吃早,午吃饱,晚吃少,然而现代生活都习惯晚吃好、吃多,生意应酬、朋友聚会、团圆饭都在晚上。中医认为晚上属阴,机体处于抑制状态,功能较弱,此时肠胃消化能力和机体对营养需求较少,若大量进食,会加重肠胃负担,轻则失眠,重则导致肥胖、胃肠道和心血管疾病。食量无节即暴饮暴食,随着饮食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吃到各个地区、民族、朝代、国家等各种风味美食,这就是我们暴饮暴食的根源。“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导致消食积滞,损伤肠胃,引起各种慢性病。因此,这样的饮食方式有待改进。

2.3饮食偏嗜

互联网上曾盛行:“我辛辛苦苦爬到食物链顶端就是为了吃肉的。”这正体现了饮食偏嗜的现象,部分人忘记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主食由谷物转为油炸食品、肉食、甜食、辣食、冷食、烧烤、油炸、膨化食品、酒等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饮食。饮食偏嗜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是各种慢性病的主要诱因。

3.传统饮食文化对当代人群的指导

面对当代不健康的饮食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坚持传统饮食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未病先防、建立正确的饮食养生观。二、坚持平衡膳食结构、补充人体所需气血精津液营养。三、健脾养胃、调理阴阳、三因制宜。四、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按时规律进食,远离不健康的食品。五、辨证进食,根据自身体质合理搭配饮食,真正实现饮食养生。

4.中医传统文化指导健康饮食运用

传统饮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去除诱因,健脾调胃”的养生观,[2]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面对当前各种不健康的饮食现状,我们应当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传承中医传统饮食文化,积极改善我们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对此我们将以两条路线指导人们健康饮食。

第一条是“社区路线”,通过社区医疗护理开展健康饮食咨询,弘扬传统中医饮食习惯,使中医饮食养生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社区护理在中国发展蓬勃,其上门进行健康教育,更是惠及社区各个家庭。我们可以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中医传统养生知识,然后开展健康咨询,接受别人饮食咨询或主动上门服务,医护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并运用中医理论及技能,熟知一些常食食物和家常菜养生功能,进而能够帮助咨询对象全面分析,介绍相应饮食食谱、指导其宜食宜忌。

第二条是“餐饮路线”,是通过饮食养生餐饮店直接传播中国饮食养生食疗和药膳文化。培训相应的厨师,制定养生菜谱;培训点菜员,使之能够对客人的养生目的和身体现状进行分析,介绍相应的食补菜谱供顾客选择,同时向顾客介绍平常饮食生活宜食宜忌。

通过以上两条路线,科学的指导人们健康饮食,从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并且推广中医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了解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