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管理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简介

1.中小民营企业

《公司法》规定,企业的种类是以企业资金的构成为标准来区分的,大体包括:国家独资、国家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以及个人独资企业等。根据以上对民营企业概念的解释,民营企业涵括了除国家独资、国家控股以外的其他非国有资本的企业。

2.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英文全称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现代化的企业早在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就已经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观念并未出现,据国外史料记载,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3.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主要是通过雇主和雇员两方的努力以实现劳动过程而形成的,具体来说是由雇主与雇员个人及其组织间产生的、争夺双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引发的,通常以合作和冲突等形式表现出来,社会中的经济、法律等因素都将对它产生影响。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内员工现状

伴随着当今企业的急速成长,劳动关系管理这个观念日益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合理管理企业的劳动关系是极有必要的。

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关于各自责任的建设工作并未到位,就某省中小民营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实施现状为例,调查分析表明某省民营企业存在着大量伤害了员工权益的违法违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偏低

某省民营企业员工每周工作6天的占比40.1%,每周工作7天的占比36.3%;每天的工作时长为8至10小时的占比38.8%,工作时长在10至12小时的占比27.1%,工作时长大于12小时的占比9.5%。此外,相关调查显示37.3%的员工因害怕企业会无故克扣工资而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加班。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这种工作超时的情况更为普遍。值得强调的是部分员工在长时间加班的情况下并未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2.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缺乏

由于民营企业资本较小,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投入较少,缺乏必要的员工安全与健康配需。在实地考察中笔者发现,民营企业中存在许多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如有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粉尘超标的问题;更有甚者,员工需在简陋的防护措施下暴露在有毒有害气体中工作。

3.员工与企业文化契合度不高

目前绝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均为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员工更是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一方面,民营企业主主要关注点为企业盈利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动较大,难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

4.人身权利及尊严受侵犯

目前,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存在大量劳动者非自愿工作现象,例如:企业私自将员工的身份证或暂住证扣留;要求企业员工缴纳不合理抵押金或保证金;更有甚者,员工的日常生活均需受到企业的控制和监视。这些不合理的做法均侵犯了员工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

三、社会责任角度下中小民营企业劳务关系影响因素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认为对劳务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

1.经济情况

从我国当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均认为经济情况与劳务关系(社会保障)呈正相关关系。较好的经济状况下,员工能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尊重。此外,稳定的经济下企业与员工的劳务关系表现的更为稳定,企业更愿意通员工维系长时间、健全的劳务关系,员工社会保障普及率更高。

2.法制环境

劳动合同制度建设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规范的契约关系是市场机制得以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确立必须规范化。任何时候企业的管理者都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在法定范围内签订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的条款,以及处理具体的劳动关系等活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在此过程中加强业主们的法制观念的教育,熟知各式各样的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条文,同时要以身作则,做到知法守法、不违规操作。

3.工作条件

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员工修养和素质、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对企业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涉及行业往往门槛较低,企业缺乏技术性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员工素质对企业的竞争力往往比大型企业更重要。此外,目前的企业现状下,较低的工作安全保证来降低企业成本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员工工作时间较长、重复率较高,极易产生生产事故,从而增加企业的法律风险与赔偿风险,另一方面,较低的工作安全保证使企业缺乏高质量员工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4.工会建设

工会建设往往能正向引导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务关系。首先,工会是有效合理的沟通渠道,通过工会建设可以有效打通员工与企业的沟通;其次,工会可以较好地协调劳资关系,减少企业与员工间的冲突;最后,工会可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更有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

四、履行好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员工作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将企业的责任与劳动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履行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相对地,企业只有形成积极有效的劳动关系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企业更好地履行对员工的责任,同时也是对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一个有效保障。

1.制定正确的薪酬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报酬在劳动关系问题的处理中地位重要,因此,业主们要将工资标准定下来的时候,要开展一些考察活动,制定出相当合理的工资制度来避免劳资冲突。其次,要对考核职工绩效的体系进行改善,制定一种依据绩效来确定工资的制度;再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立多种形式的奖金,如激励奖、合理建言献策奖、表现奖、重大贡献奖等。

2.有效发挥工会职责

目前,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双方之间的冲突往往难以有效、合理的解决,甚至产生暴力冲突,这不但影响了企业与员工利益,更影响了社会环境。建设工会并发挥其沟通协调能力能有效减少企业与员工间冲突,同时通过构建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更能增强员工凝聚力。

3.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所以,形成正向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保证。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文化教育,让企业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才能使员工与企业共进步,企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主要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首先,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但能降低员工事故率,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风险,客观上降低了企业成本。其次,保证员工人身权利与人格不被侵犯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增强了员工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效率。

五、结语

本文对于普通劳动关系管理和基于社会责任角度考虑的劳动关系管理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和说明。普通的劳动关系管理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关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监管和协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而在本文中论述的在企业社会责任视野下的劳动关系管理是特指在民营企业这个大环境中,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关系状况,以及在此范围内所涉及到的劳工雇佣关系等内容。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普通的劳动关系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宽泛;而后者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出发,在特定范围内的具体表述,即专注于劳资关系的处理。所以,本文对于劳动关系管理的研究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论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和分析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劳工关系的问题。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劳动关系管理的简单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不论是出发点还是归属点,都是非常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在未来的世界里,只有承担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且拥有良好的劳动关系的企业才是最大的赢家。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3-53.

[2]徐伟.经济转型期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特点及趋势[J].商业时代,2006,(10):7-8.

[3]乔健.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7,(2):28-35.

[4]常凯.劳动权――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2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在调整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缴费标准开始时可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再逐步提高”的决定,并根据《国务院关于下达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1993年框架计划草案的通知》(国发〔1992〕1号)中,关于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工资指标的安排,请你们抓紧制定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施方案,尽快报政府批准后出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今年国营企业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在方案批准后由劳动部给予追加,按标准工资的3%专项安排。

    二、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按照职工本人标准工资的3%或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控制在2%)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原则上从1992年7月开始。个别地区因准备工作来不及,可以适当推迟,但最晚不迟于1992年10月份。

    四、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入劳动部门归口管理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统一调剂使用,并记入劳动部统一印制的《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不得列为职工个人专户。

    五、为便于安排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各地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测算工作。测算指标应包括:

    (一)国营企业职工人数;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

    (二)国营企业月标准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月标准工资总额。

    (三)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3

    按照市委组织部、原市科干局《关于选派科技人员到郊区县担任乡农工商总公司科技副经理的通知》(京科干〔1992〕4号)精神,我市从1989年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党政机关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京郊乡、镇担任乡镇科技副经理。目前这些同志大部分已经退休,一些企业的同志反映退休费偏低,我们考虑主要原因是,按照当时我市企业职工有关养老保险缴费的规定,从企业选派的人员应按照本人原企业的工资总额做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缴费工资基数中不应包括非本企业的收入,因此这些同志任职期间的缴费工资基数中没有包括乡镇企业发放的补贴等收入,造成“过渡性养老金”偏低。这些同志要求将任职期间乡镇发放的补贴等收入纳入缴费基数进行补缴。鉴于我市对补缴养老保险费有严格规定,1996年对职工个人缴费清册后,原则上不允许补缴。但考虑到这些同志情况确实特殊,为解决矛盾,经研究,允许这部分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此次允许补缴养老保险费的人员范围,仅限于按照市委组织部、原市科干局《关于选派科技人员到郊区(县)担任乡农工商总公司科技副经理的通知》(京科干〔1992〕4号)精神,符合有关组织手续,选派到乡、镇担任科技副经理的人员(名单附后)。

    二、补缴时间为1992年10月至1998年6月之间在乡镇担任科技副经理职务期间,并且缴费工资基数中没有包括由乡镇发放的固定生活补贴的。

    三、考虑到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为避免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不平衡,补缴金额定为在乡镇任职期间,由乡镇发放的固定生活补贴每人每月300元进入缴费工资基数,按规定比例补缴,只补缴个人缴费部分(补缴金额=300元×规定的比例×任职月数)。

    四、上述人员按规定补缴后,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由所在区(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补缴后的缴费工资基数重新核算其养老金,并从次月起,按新的标准核发养老金,以前不予补发。

    五、补缴人员名单及在乡镇任职时间、期限需由原乡镇(或单位)、县组织人事部门及市人事局三个部门同时盖章后有效。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4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国发〔1986〕107号),我们制定了《关于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等事项的管理细则》,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对本通知下达前已出国探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由国内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发〔1986〕107号文件和本细则的规定,与本人联系,明确探亲期限,做好管理工作。对已经批准由探亲转留学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国内各有关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应于一九八八年二月以前将批准人员的名单(包括批准留学的期限、内容和国外所在学校的名称等)通知我驻外使、领馆,并按国家对公派或自费留学人员的要求做好他们的工作。今后对出国探亲假和探亲期间转留学的审批,应严格按本细则规定办理。各地公安机关根据申请人所在单位出具的并注明公派出国研究生派出单位意见的准假证明,依法受理审批。

此文件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转发至本地区所有高等院校(包括中央部委所属院校)。

关于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等事项的管理细则

一、出国前确定的留学年限在三年以上的公派出国研究生,婚后在国外学习期限达一年以上者,其国内配偶如系在职职工,可向所在单位申请出国探亲假。

二、审批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假时,既要考虑对在国外学习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及其配偶的照顾,又要考虑国内的工作安排和需要。

三、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如系国内的在学学生,所在单位(学校)不给予出国探亲假。

四、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时,公派出国研究生本人须同时向其国内选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将书面申请的复印件报我驻外使、领馆备案。

五、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须填写《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申请表》(附表,本刊略),由所在单位根据本细则第一条规定的条件,并在征求公派出国研究生派出单位(学校)意见后,进行审批。

六、被批准出国探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由所在单位出具准假证明,到当地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出国探亲手续。

七、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的一切费用自理。

八、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假一般为三个月,最多不得超过六个月。前三个月国内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薪留职,从第七个月起,是否保留公职,视情况由其所在单位决定。

九、已探过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回国后申请再次出国探亲,亦按上述规定申报、审批。

十、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在探亲假期间取得可靠的经费保证及入学证明,要求在国外转为自费或公派留学的审批办法如下:

1.申请者须在批准的探亲假期满前至少两个月,向原工作单位提出申请,并填写《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由探亲转留学审批表》(简称“JW106”表,另发)。

2.申请人的原工作单位审核其经费来源的可靠性、拟去学校的情况及申请人配偶的学习期限等后,按隶属关系报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审批。

3.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通知我驻外使、领馆,由使、领馆通知本人。

4.申请转为自费留学者,其留学资助应来自定居国外的亲属。

凡出国前为国内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包括助理研究员、讲师、工程师、主治医师及相当以上职务的人员、毕业研究生以及优秀文艺骨干、优秀运动员、机关工作业务骨干和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才等),或探亲期间联系到的资助为国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奖学金、资助金,均应转为单位公派留学人员。被批准者,须与国内工作单位签定出国留学协议书,协议书内容由双方协商一致,并经公证。协议书中的保证人由申请人在申请时提名,并须经国内所在单位同意。

十一、凡经批准转为公派或自费留学者,均须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5

劳动技术课程;劳动体验学习;生涯教育

张德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世界劳动教育的两大源流

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考察,自学校教育这种正规教育形式产生以后,教育就与生产劳动分了家,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割裂状态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职业教育产生以后。虽然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和职业直接相关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相对而言、作为双轨制中的旁轨而出现并演进的,所以一直到19世纪末近代教育终结时,普通中小学仍然实施的是与生产劳动不甚相关的知识教育和学术教育。而将劳动教育引入普通学校之中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时期的事情。

从世界范围看,在普通中小学中引入劳动教育有两个源头:一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沿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理论和实验实践的谱系发展开来,创立了“劳作学校”模式和“做中学”模式;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的学说,创立了“统一劳动学校”模式。虽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点上,这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共同性,甚至在新型学校直接针对旧学校的传统教育这一点上,两者也有共同点,然而由于这两大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中小学中的劳动教育可以说有两个源头。

二、世界劳动教育的两个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将劳动引入学校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造了多种劳动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重视劳动教育与经济、生产、职业的关联及其效果,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比较典型的有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在中小学中实行的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德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技术教育、法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二,不特别注重劳动教育的经济效果,侧重于其人格陶冶功能,不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而将劳动教育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日本主要在社会科、技术与家政科、“道德”时间、综合学习时间、特别活动等课程教学和劳动体验学习等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

(一)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以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例

在德国,各州普遍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其劳动技术教育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训练,而是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奠定基础的“职前普通教育”,具有“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性质,[1]各州“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走上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就在普通学校里实行了基本的技术经济教育。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关于在主体中学建设劳技课程的建议》,主张将劳动技术教育引入主体中学之中,在主体中学开设劳技课,其“劳技教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这样,劳技课就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自此,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大体经历了学科建立阶段、学科调整阶段和学科改革阶段三个阶段。

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小学阶段(1-4年级,有的州把5-6年级视为小学的延续),各州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名称不一,一般叫作“常识课”,即劳技课程包含在常识课之中。例如,巴伐利亚州小学各年级常识课每周4节,其中2节为史地、自然常识,2节为手工劳作[2](另有资料表明,该州小学1年级的劳作课为每周1课时)。其中的“手工劳作”就是劳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有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巴伐利亚州和勃兰登堡州小学劳技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表2所示。[1]

在中学第一阶段(综合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的5-9或10年级),开设劳技课,各州劳技课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综合技术课”“劳技课”“劳动―经济―技术课”等30多种。各州劳技课的基本目标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相同部分可以归纳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劳动、经济、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目前及将来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有责任心地、高度负责地从事生产和劳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环境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他们有能力在技术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谋求发展。[1]其课程内容各州也不完全一样,其相同部分主要有:自我服务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家政、营养与烹饪、纺织品材料与加工等;技术及职业准备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金工、木工、电子电工等;经济学、信息学、环境科学方面的分支专业等。[1]巴伐利亚州、勃兰登堡州和柏林州中学劳技课的课时分配情况分别参见表1、表2和表3。

表2 勃兰登堡州技术和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学段 小学 中学

中学第一阶段 中学第二阶段

1-4年级 5-6年级 综合中学 文理中学 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高中部

形式 含在常识课中 必修课 必修课/选修课 必修课 必修课/选修课 技术、信息或经济课作为选修课

课时/周 2 2/2或4 2 2/3 2

表3 柏林各类学校劳技课课时分配情况

学校类型 7年级 8年级 9年级 10年级 形式

主体中学 4 4 8 8 必修

实科中学 0/4 0/4 2/4 2/4 必修/选修

综合中学 1/4 2/4 2/3-6 2/3-6 必修/选修

在中学第二阶段(10或11年级-12年级),有的州(黑森州、不莱梅州、勃兰登堡州等)也开设一定的劳技课,如表1所示,巴伐利亚州的部分完全中学在11年级开设劳技课;再如表2所示,勃兰登堡州的文理中学高中部将劳动技术作为专业开设选修课。

德国开设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比如,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对于在主体中学中设置劳技课提出的建议期望,劳技课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了解当代生产、服务等领域内各种职业的基本特征,并为其今后能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3]441969年,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对改革主体中学提出的建议期望,主体中学7-10年级的劳技课要担当经济―劳动世界的入门指导的任务。[3]441987年,德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指出,学校劳技课教学的任务是使所有年轻人学会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随时可能出现的与劳动、技术、家政、经济等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3]45这些意见比较充分地说明了德国劳技课的独特作用。

(二)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劳动教育――以日本的劳动教育为例

与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的劳动教育不同,日本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劳动教育是另一种模式。

二战后,日本确立了智、德、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因此劳动教育在日本没有十分显著的位置。然而,日本的中小学开展一定的劳动教育是确切无疑的。1947年制订、2006年全面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为了实现“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实现“重视(教育与)职业和生活的关联,培养尊重劳动的态度”等教育目标。1947年制订、2007年重大修订的《学校教育法》对劳动教育也相应地作了规定:义务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关于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尊重劳动的态度和适应个性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在发展、扩充义务教育的成果的基础上,“(使学生)基于对在社会上必须履行使命的自觉,适应个性,决定未来的出路,提高普通教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笔者以教育与经济、职业、劳动的关系为线索,考察日本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发现日本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时间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类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

社会、地理历史、公民学科。小学“社会”科:参观、调查当地人们的生产和贩卖工作;参观、调查和查询当地人们生活所需的饮用水、电、燃气的确保和废弃物的处理;调查所在县(都、道、府)的主要产业的概况(3、4年级);调查和查询日本的农业与水产业、工业生产、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社会的状况(5年级);调查和查询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日本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6年级)。初中“社会”科:在“地理领域”,认识日本国内产业的动向,概观其特色;考察以产业为核心的地区,把握其区域特色。在“历史领域”,理解古代日本列岛农耕的扩展与生活的变化、中世纪农业等各种产业的发展、前近代产业与交通的发展、近代日本的产业革命与近代产业的发展、现代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与国民生活的提高。在“公民领域”的“我们与经济”单元,教授“市场的作用与经济”“国民生活与政府的作用”等内容。高中“地理历史”学科:“地理B”科目中设有“现代世界的系统性地理考察”单元,教授“资源、产业”等内容。高中“公民”学科:“政治与经济”科目中设有“现代社会的各种课题”单元,教授雇用与劳动、产业结构变化与中小企业、农业与食材等问题。

家政、技术与家政、“家政”学科。小学“家政”科:了解在家庭中支撑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活的是工作,能做自己分担的工作;想方设法快乐地饮食;学习烹饪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衣服的穿着和整理以及房间的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方法;制作生活上有用的物品。初中“技术与家政”科:在“技术领域”,设有“材料和加工技术”单元,对“利用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设有“能量转换技术”单元,对“利用能量转换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设有“生物培育技术”单元,对“利用生物培育技术的栽培和饲养”等进行指导;设有“信息技术”单元,对“关于数码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在“家政领域”,设有“饮食生活与自立”单元,对“日常食物的烹饪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等进行指导;设有“衣、住生活与自立”单元,对“衣服的选择与整理”“住居的功能与居住方式”等进行指导。高中“家政”学科:“家政基础”科目中设有“生活自立和消费与环境”单元,教授“饮食与健康”“被服管理与着装”“住居与居住环境”等内容。“家政综合”科目中设有“生活的科学与环境”单元,教授饮食生活、衣着生活、居住生活的科学与文化等内容。“生活设计”科目中设有“饮食生活的设计与创造”“衣着生活的设计与创造”和“居住生活的设计与创造”等单元,教授衣、食、住生活的设计与创造方面的内容。

道德。小学:感知劳动的美好,为大家而劳动(1、2年级);知道劳动的重要性,不断地为大家劳动(3、4年级);理解劳动的意义,知道服务社会的喜悦,为公共发挥作用(5、6年级)。初中:理解劳动的尊贵和意义,具有服务精神,致力于公共福祉和社会的发展。

综合学习时间。小学: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社会体验(志愿活动等)、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参观与调查、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初中: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和职场体验活动,志愿活动等社会体验、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参观与调查、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高中: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和就业体验活动,志愿活动等社会体验、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实习、调查与研究、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

特别活动。小学:在“班级活动”中,理解清扫等值日活动的作用和劳动的意义;在“儿童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初中:在“班级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加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斟酌出路的适应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出路和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高中:在“班会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与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理解出路的适应性并利用出路信息,确立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和决定出路并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要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4]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劳动教育都是“隐居”在其所在课程之中的。其所隐居的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关于劳动的内容仅是其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课程改革时引入“劳动体验学习”以后,日本表现出日益重视劳动教育的动向。日本的劳动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期间体验实际社会的职业,期望(达到)多样化教育效果的学习活动”。[5]日本在1977年、1978年修订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时,将劳动体验学习引入了中小学之中。当时,日本强调实行劳动体验学习的背景大体是:其一,过去的学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学校“填鸭式地”教授大量的学科内容,而实行劳动体验学习,就是为了纠正这种弊端;其二,伴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儿童们制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场合越来越少,因此希望学校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制作”和“培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6]此后,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关于劳动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不断加强。“现在,作为儿童们直接体验活动的一种,各地都在实施劳动体验学习”。[5]从实施主体来看,日本的劳动体验学习主要有三种:(1)以学校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2)以行政机关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3)以地区的组织和团体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5]日本中小学在“道德”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中实行的关于生产、劳动的体验性活动基本是这种劳动体验学习。

三、当代劳动教育的新趋向:

通过生涯教育实施劳动教育

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国的教改趋向呈现多元化态势。从宏观上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改趋向莫过于生涯教育(Carrer Education,亦译为“生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推行生涯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的倡导。马兰倡导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为了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消除“学术与职业之间的藩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兰倡导的生涯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教育”。美国学者萨珀认为,不能把“生涯”作狭义的专门职业或者职业指导来理解,应该从广泛范畴和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人生全部生活之中来把握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多样化的,这样应当把“生涯”理解为人的生涯发展。[7]那么,生涯教育就是促使人们在人生的各个生活阶段,掌握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生涯发展的教育。在美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场生涯教育改革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生涯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美国的生涯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即以学校为基础的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模式、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和以地方寄宿制为基础的模式。[8]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是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把从幼儿园到中学后的职场或大学的期间分为四个阶段:(1)从幼儿园至5或6年级的生涯认知阶段;(2)6或7年级至10年级的生涯探索阶段;(3)11-12年级的生涯定向阶段;(4)中学后教育阶段。[9]这样,美国的生涯教育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生涯阶段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和接触劳动世界,探索和参与职业生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定向作准备。美国中小学实施的生涯教育有多种形式,包括组织生涯教育活动和把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结合起来等等。

生涯教育在美国肇始以后,逐渐传播到了西欧、美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等。生涯教育在被“嫁接”到输入国的教育体系中时,其内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日本自上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以来引入生涯教育后,其生涯教育成为自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视与社会和职业的关联的指导理念,在实践中正在采取适应学生发展阶段的系统性生涯教育政策。[10]但实际上,日本的生涯教育几乎被当成了培养学生“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有效手段。

应当指出的是,生涯教育和劳动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是由于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职业生活和劳动世界的特点,因而与劳动教育发生了交集,这样,生涯教育只能说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2):35-40.

[2]姚静.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10):26-29.

[3]萧枫.各国学校的特色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4]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指бI案[EB/OL].http://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2.pdf.

[5]m地孝宜.地域M主Г巍盖禾弪Y学のg践と抗[J].国立オリンピック念青少年t合センタ`研究o要,2003年,第3号:225-232.

[6]高.学校教育における「作I活印工韦猡囊馕丁―その二つの教育C能を分析して[J].横浜国立大学教育o要,1985年,第25号:89-104.

[7]崎尚子,家城子.アメリカの家庭科教育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にvする研究――教科分析を中心にして[J].富山大学人gk_科学部o要,2006年,第1第1号:139-147.

[8]李亦桃,周谊.浅谈美国的生计教育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9):14-20.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6

一、忽视劳动教育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不健康非主流的思想的侵袭,人们贪图安逸享受,就业以“白领”而骄傲,以“蓝领”而自卑;学校层面,众所周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劳动课或者实践课程基本被考试学科占用,名存实亡;家庭层面,家长(包括隔代亲)“护犊”情深,不愿小孩受苦,凡事包揽包干,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灌输的是“只要学习好,就能考取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的思想。

二、阐明劳动的意义所在

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

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们不仅要自己转变观念,同时也要向孩子说明劳动的重要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成就了社会的发展。说过,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责任要求祖国的下一代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

从个体发展来说,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孩子通过劳动能早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有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劳动促进手脑的协调发展,既增强体质,又发育智力;通过劳动能促进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心理更加稳定,有利于健全人格;通过劳动促进良好道德养成,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品质,有利于思想境界的提高;通过劳动促进孩子文化成绩的提升。劳动可以激发一定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孩子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劳动奠定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操作点

1.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

小的时候,尽早培养孩子自己穿衣、穿袜、洗脸、刷牙的能力,父母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看着,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也可以让孩子做递递抹布、倒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大一点,要灌输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思想,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洗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整理自己的卧室;再大一点,可以教会孩子做饭,帮父母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替父母分担家务。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把“劳动做家务”作为处罚性措施,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对孩子要进行耐心的技术指导,多鼓励少批评,要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积累,要加强督促检查。

2.培养孩子的专门劳动技能

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客观实际,利用家庭现有特长进行专业性培养。如有的父母烹饪手艺好,可以加强孩子厨艺的培养;有的父母喜欢种花养草,可以培养孩子的园艺,还有诸如手工编织、绣花、电器修理等等。农村的父母,还可以劈出专门的自留地给孩子种植。

在这一环节,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安全,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带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一定要注意做好防范。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引导。要把劳动技能和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去解决问题。

3.拓展孩子的劳动教育

鼓励孩子走进社会进行劳动的教育。在一些欧美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家长也普遍支持:“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不仅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家长可以动员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可以结合职业规划参加职业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