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1
一、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动或运动
在正常的经营中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除了满足企业正常周转所需的资金外,还要能够补偿一次性支付受益期较长的资产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如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以及支付企业借款的利息费用,还有现金股利的支付。
1、 补偿固定资产投资。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固定资产一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投资支出,其投资额大,受益期较长,资金在购买时一次支付,通过每期计提折旧将价值转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并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回其投资。有人认为固定资产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补偿或回收其投资的方式,就是在它被清理处置时收取的现金,但此时固定资产因寿命到期、技术进步被淘汰或是经营业务变化而出售,其价值较低、不固定并且也不属于企业的正常和经常性业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补偿回收是不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收回主要依靠企业在正常经常中的现金积累。企业的现金流入除了满足正常经营所需支出外,还要能够补偿已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如果企业现金流入只能满足企业的日常周转支出,那么企业的固定资产将难以得到更新,企业也无法进行大的投资,这都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和规模扩大。
2、支付借款利息。企业的借款利息支付在现金流量表中是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反映的,但企业偿还利息的资金还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如果企业借入资金不能带来高于支付利息的现金流出,那么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资金支付压力和财务风险。
3、支付股利。企业股利支付的前提是企业有赢利,有可以支配的未分配利润,但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能力,投资人也只能望利兴叹了。企业经营现金的积累是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的保证和基础。
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在有较大积累时,往往成为企业对外投资或收购的资金来源。
二、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1、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现金流量中的比重。如果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总体的现金流量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采取的是经营性的筹资战略,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如企业对外发股票)或对外借款,企业采取的是证券或金融性的筹资战略。
2、比较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1)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大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量。这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比较强,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但是还不能说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很强。因为企业在本期的经营过程中还耗费了一些非付现的成本,如上面提到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等,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还必须能够补偿经营中的非付现成本,这样企业通过资金积累就可以为未来的设备更新改造和购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在满足了日常周转和补偿了非付现成本后,如果经营性现金流量还有流入,那么企业的经营就是一个非常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状态。(2)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等于现金流出量。这表明企业的现金能够满足日常经营需要,但企业经营成本还包括一些非付现成本,如果经营性现金不能对这些非付现成本时行补偿,当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或必须进行设备等更新时,企业经营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在正常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况,表明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质量较差。(3)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此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以维持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的支付。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支出,经营收入很少或没有经营收入,这种情况是企业经营周期的成长阶段难免的,但进入正常经营过程后,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差,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通过经营现金流量,评价企业销售业务质量
企业经营现金的流入主要由企业的销售业务来提供,通过将经营现金流入和损益表上的销售收入进行比较,可以评价企业销售业务的质量。如果收入远远大于现金的流入,可能是因为货款不能收回,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坏账损失风险,这提示企业应重新审视销售策略、客户的信用期限并制定新的应收帐款管理政策等。
四、比较企业净利润和经营性净现金流,评价企业利润的质量和现金流量质量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实际上就是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方式计算出的净收益,通过比较现金流量净额可以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净额占企业的净利润的比例较高,则企业的利润质量较好,因为对净利润中包含的收益已被收回,比例较低则说明净利润中包含的一些收益没有被收回,利润质量不好。对此部分的分析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的附表资料来分析一下。
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过程就是将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和非付现的经营性损益扣除,并调整非付现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从表中我们看到甲公司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为2170万元(非经营性损益=处置固定资产损益+财务费用+投资损失),非付现的损益为4020万元(非付现的损益=计提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资产摊销+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非付现流动资产增加了14000万元(存货和应收账款),非付现流动负债增加了3800万元(经营性应付款项增加)。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净利润的比例为52%,4190万元的净流量将偿还3600万元的借款费用后,已没有更多现金去支付其他的资金需求。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降抵了企业净利润的质量,表明公司虽然在损益表中确认了收入,但却没有及时收回货款。应付账款的增加提高了公司资金支付的压力,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材料等可能是以赊欠方式购入的,一旦经营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就会发生财务风险。由此来看企业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比对利润表的分析更具现实意义。
五、对企业不可控经营现金流量项目的分析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2
【关键词】 电费资金;风险管控; 应对能力
当前,受企业内外部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供电企业的电费资金回收工作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加强电费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成为供电企业首要的中心工作,其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销售收入能否真正实现,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电费资金风险分析
电费收入是供电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基本要素。近年来,电费回收难是电力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作用下,供电企业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因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经济与政策法规等宏观环境风险
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加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内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造成部分电力用户资金流动性不足,经济效益下降。同时,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节能减排、电价调整等政策法规,也对部分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对供电企业电费资金管理带来潜在和现实的风险。
(二)电力用户市场经营管理风险
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中,电力用户企业自身面临的市场前景与生产经营状况同样对供电企业电费资金回收形成风险,这与电力用户经营者的市场调研、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关系较大。用户企业的市场预期与现实、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从而对供电企业的电费资金带来风险。
(三)电力用户道德诚信风险
在我国,先用电、后缴费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易惯例,这种交易结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电服务主体电力用户将自身存在的道德诚信风险转移到供电企业。特别是在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体系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用户恶意欠费,或利用政策、法规空当欠费,或通过变更用电主体故意欠费等行为,都会给供电企业电费资金增加风险。
(四)供电企业内部运行监管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存在的供电企业内部管理环节,主要是对电费资金管理没有清晰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思路,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没有实施必要的电费资金风险评估和监管措施,没有配套的营销队伍和技术手段等。这些供电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带来的风险使得电费资金管理面临较大困难。
二、强化电费资金风险管控措施,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针对电费资金的内外部风险及带来的影响,供电企业应加强电费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采取风险回避、风险预防与抑制、风险转移等风险管理措施来规避与解决,以有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一)加强电费资金风险评估,规避外部社会经营风险
供电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外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变化等信息的收集,多渠道、多途径获取社会经济政策走向,主动了解分析筛选宏观调控政策、政府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政府发展规划等对供区内行业和企业可能导致的影响,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形势,针对可能受影响的企业预见性地主动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供电企业所面临的电费资金风险。
(二)加强电力用户信用管理,完善电费风险防范机制
供电企业要建立电力用户电费信用管理评估制度,对辖区内的用户实行信用评级,根据电费交纳情况设立预警级别,对故意拖欠、不按时履约的用户纳入电费信用“重点盯防”名单,有针对性地采取“催、停、拆、打、谈、治”的六字方针,实施相应催费措施,对欠费用户加大催缴密度和工作力度。实行电费回收风险预警机制,对辖区内重点用户定期或不定期上门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用户企业主要产品、经营范围、销售市场、市场价格波动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有可能影响电费资金回收的隐患重点排查,增强应对的主动性,防范与降低电费资金风险。
(三)严细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电力营销运行保障机制
在供电企业内部完善电费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与体制建设,防范和抑制电费内部管理风险。强化用电管理体制与业务流程建设,完善以用电管理职能部门为核心,以电费管理应用系统为平台的用电管理体制框架,建立供电公司、各营业场点、电费营业人员分级分层管理控制网络,规范电费营业管理流程,实现电费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按照抄表、核算、稽查、收费管理工作“四分离”原则,加强用电抄核收、稽查、分析与考核等工作。建立精细化的电费回收风险管理与考核办法,制定电费回收管理办法,促进电费回收管理监督激励的常态性,严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电费资金风险。
(四)创新资金结算回收方式,提高电费资金归集效率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3
我国电力供给由政府部门管理,转制为电力企业经营以来,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电力供给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电力企业的经营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
一是从国际形势看,受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内需减少、经济低迷,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贸易受挫,或减产或停产,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度锐减,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生产成本也相对攀升。因而,当前的经济形势也直接对电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是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煤电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由于资源消耗过快,资源价值相对提升,煤价的居高不下,导致电力供给的市场价格具有不断走高的趋势以及面临成本提高的压力,国内电力企业处于高成本负荷的压抑之中。同时,近些年来,我国为了保持货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均衡作用,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使得银行利率上调,而电力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利率的上调无疑提高了企业财务成本支出。
三是从市场经济的环境看,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国电力企业虽然经过了顺利改制,并保证了生产与供电的平稳进行,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管理体制、成本控制、设备更新、人员素质等方面发展滞后,尤其缺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发展的形势,没有真正使我国的电力企业跻身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企业事实上还处于国内垄断的地位,市场化意识不强,市场化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企业缺乏经营与技术改造的动力,更难以形成较高的经营效益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看,传统的电力企业的生产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然而,一方面我国国内发展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坚强决心;另一方面我国也向世界做出了履行环保义务的庄严承诺,这些都给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资源高消耗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改革现有生产方式,实现低碳发展模式,成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在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电力企业经营面临诸多的问题,应当引起电力行业的重视。
一是电力销售不畅,企业效益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国内出口企业生产量下降,电力需求减少;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能源高消耗的用电大户,尤其是地方小企业,比如地方大批的小钢铁厂、玻璃厂、水泥厂、化工厂等工业生产设施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国家强令关停并转,直接导致了电力市场的需求不足,引起了电力企业间歇性的销售不畅,总体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二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持续走低。市场需求的不足,不但造成了电力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下降,也带来了因低电力输出,形成的企业生产成本的相对提高,规模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原煤价格、油料价格的攀升也直接导致了电力价格空间被挤压;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人力资源价格也在走高,导致电力企业人工成本和税费支出明显提高,加剧了企业利润的下滑。
三是体制改革滞后,企业尚未呈现出较强的经营活力。我国电力发展虽然由国有部门管理,转制为公司化经营,但是从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发展事务、经营发展举措等方面,仍然没有脱离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目前的电力供给计划色彩依然浓重,国有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撼动,其参与市场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尚未爆发出市场化竞争的活力。
四是电费资金回收存在问题,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由于电力企业的国有背景,很多用电单位在付费中故意拖欠,心安理得,甚至有些地方部门也干预电力企业电费资金的回收,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困扰着企业的发展,给企业的技改投入和设备维护带来了困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积极实施电力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前瞻性策略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电力企业应当在深入分析自身所处困境,明晰制约电力企业发展因素中,以前瞻性的视野,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积极实施电力企业经营策略。
一是加强自身改革,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电力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虽然体制上进行的公司化经营转轨,但作为基础性的能源部门,它自身所处的垄断地位制约了参与市场化经营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当前电力公司必须加强自身改革,以市场经济的思维,强化经营意识,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手段,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施电力企业的人才战略。企业的发展在于人才,目前因为电力企业老化,人员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的素质提高。首先应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完善和创新人才考核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级人才的积极性;应在企业员工总体规模、干部数量、能力标准,以及选拔、任用、评价、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保证和措施,形成人才选拔使用的体系;应积极探索建立劳动用工、岗位竞争、开发培训等一系列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健全成本管理,强化支出控制。应当坚持企业开支计划性,做好年度预算和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计划性开支项目费用的细化,推进资金投入在具体项目和部门中的落实,实现企业内资源的最佳配置;要加强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控制潜力,减少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压缩企业生产成本,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开源节流。应不断加大电费拖欠回收力度,提高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改善企业流动资金状况。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4
关键词:企业经营状况 一季度 问卷调查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解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3・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份,有效回收率为45.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5.2%、4.4%、4.1%、2.4%、1.6%、1.6%、1.6%、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9.8%,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0.3%和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31.5%和61.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9%,非国有企业占8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5.6%和54.4%(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与去年相比,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止跌回升,不过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亏损企业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2)。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在综合经营状况回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15.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状况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则相对较差(见表4)。
2、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库存趋于正常,产品销售价格跌势趋缓
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产(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1.8%,“持平”的占42.7%,“增加”的占25.5%;“减少”的比“增加”的多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16.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6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东中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9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较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6.1%,“持平”的占38.5%,“增加”的占25.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7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低了16.7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低了3.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7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2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2.2个百分点。
在产销下滑趋缓的同时,企业库存也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占7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上升了4.3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1%。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9.3%,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30%,相对较高。
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下跌,不过下滑态势趋于缓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选择“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40.4%,“持平”的占49%,“上升”的占10.6%;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3.2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产品价格下滑较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8.2个百分点。
3、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45.6%,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2.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有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企业占34.6%,“持平”的占32.8%,“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32.6%;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见表6)。
在出口数量回升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继续下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34.7%,“持平”的占54.5%,“增长”的占10.8%;价格“下降”的比“增长”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多了10.4个百分点(见表7)。
4、企业家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经营预期略有好转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1%,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占53.4%,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7.5%。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8)。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占41.7%,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39.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17.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9.8%,认为“尚难判断”的占8.6%。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9)。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2.3%,预计“不变”的占46.9%,预计“恶化”的占10.8%;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表10)。
分组来看,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更为乐观,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0)。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5.7%,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8%,预计“亏损”的占15.5%;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实际“盈利”的企业多了13.4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更加乐观。
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59.6%,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0.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与2012年同期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25.2%,“持平”的占36.7%,“减少”的占38.1%;订货“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2.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21.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8.3%)、“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6.2%)和“企业利润率太低”(45.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7.3%)、“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3.8%)、“资金紧张”(30.1%)、“缺乏人才”(28.5%)、“企业招工困难”(22.3%)、“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1.8%)和“国内需求不足”(20.3%)(见表11)。
分组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1)。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经营者占86.9%,“持平”的占10.3%,“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8%;“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2)。
关于“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企业今年一季度人工成本变化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4.4%,“持平”的占21.9%,“下降”的占3.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0.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个季度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3)。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4.3%,与2012年年度调查的结果基本持平;预计“持平”的占43%,预计“下降”的占2.7%;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1.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略有下降,二季度企业用工增长也有所放缓。关于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53%,“增加”的占22.2%,“减少”的占24.8%;用工“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相对较好,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4)。
关于对二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5.4%,“持平”的占66.8%,“减少”的占7.8%;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7.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少。
与人工成本相比,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41.3%,“持平”的占43.7%,“下降”的占1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低了20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
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8.4%,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5)。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8.1%,“有些过剩”的占4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增加了5.9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7.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与2012年同期相比,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明显增加。调查表明,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见表16)。
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是与目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的企业经营者占60.2%,认为“停滞”的占5%,认为“很快”或“较快”的占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或“停滞”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七成(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不过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的投资额与2012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4.2%,“增加”的占29.2%,“减少”的占26.6%;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相对较多;而采矿业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35个百分点(见表18)。
关于对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9%,“不变”的占35.1%,“减少”的占25.9%;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3.1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少(见表19)。
3、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3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更难”的企业经营者占19.3%,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7个百分点;认为“一样难”的占40.4%,认为“一样容易”的占6%;认为“更容易”的占5.5%,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8.7个百分点。此外,认为“不好说”的占28.8%(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73.3%和48.9%,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9.3%)、“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2.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企业员工流失严重”(22.2%)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1.9%)。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有所提高,而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工作环境不好(噪音、灰尘、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潮湿)”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21)。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企业(见表21)。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5
[关键词] 现金流量表;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18
[中图分类号] F231.5;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0023-02
现金流量表分析是以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找出其中暗含的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流入流出量分析
(1)当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均大于流出量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此时企业可考虑投资,但要注意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否则增加投资会造成浪费。
(2)当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均产生现金净流入;但筹资活动为现金净流出,说明有大量债务到期需现金偿还;如果净流入量大于净流出量,说明财务状况较稳定;反之,财务状况不佳。
(3)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时,表明主要依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运营,如果经营状况陷入危机,财务状况将会恶化。
(4)当经营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和借债都能产生现金净流入,财务状况较稳定;扩大投资出现投资活动负向净流入也属正常,但应注意适度控制投资规模。
(5)当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均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入,各项活动完全依赖借债维持,一旦举债困难,财务状况将十分危险。
(6)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主要靠借贷维持经营;如果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净额是依靠收回投资或处置长期资产所得,则财务状况较为严峻。
(7)当经营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入不足,筹集资金发生了困难,可能主要依靠收回投资或处置长期资产所得维持运营,企业财务状况已陷入困境。
(8)当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均小于流出量时,表明企业三项活动均不能产生现金净流入,企业财务状况处于瘫痪状态,面临着破产或被兼并的危险。
2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项目的比较分析
2.1 偿债能力分析
(1)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总额之比。该比率反映了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说明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但并不意味着该比率越高越好,过高的现金比率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未能被很好地利用,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认为,该比率保持在1 ∶ 1比较适宜。(2)债务保障率。债务保障率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之比。表明企业现金流量对其全部债务偿还的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企业偿还全部债务的时间越短,偿债能力越强;反之,比率越低,企业偿还全部债务的时间越长,偿债能力越差。
(3)长期负债偿还率。长期负债偿还率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长期负债总额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企业按照当前活动提供的现金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高,企业未来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2.2 支付能力分析
(1)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该指标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扣除优先股股利之后的余额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比。它反映了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指标越高,说明支付股利能力越强。
(2)强制性现金支付的比率。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是由现金流入总额与经营现金流出量及偿付债务本息之和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经营费用等。在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中,公司的现金流入量至少应满足强制性目的支付,即用于经营活动支出和偿还债务。
2.3 盈利能力分析
(1)净利润现金比率。该指标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比。利润表提供的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以及币值不变为前提确认的,由于受判断和估计的准确度影响,加之通货膨胀和一定会计期间资本性支出、存货周转速度以及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净利润和现金流量之间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不同水平的“净收益品质”。现金流量高,净利润很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没能把握好投资机会,企业现金流量品质较差;如果净利润高,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很低,企业会因现金不足而面临困境,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这说明企业净收益品质很差。
(2)销售净现率。该指标是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本期销售收入之比。计算分析该指标,可以衡量企业销售收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该指标越接近于1,说明资金回笼越快,应收账款越少。该比率越高,说明销售收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但也可能是由于企业信用政策、付款条件过于苛刻所致,这样会限制企业销售量的扩大,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总之,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利用,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隐患,发现企业面临的机会。因此在编报准确的情况下,特别是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可以为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6
企业预算是企业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计划、协调、控制和评价过程对企业整体经营的安排。企业预算管理应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与时俱进,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要求以及企业目前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形势,建立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风险,极大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企业可以事先推行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计划,规定在面临特定类型的风险所采取的操作性动作,使企业领导和一线员工在面临风险时能做到心里有数,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最大限度降低不确定性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预算管理的协调。企业可以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实现企业各部门相互沟通和合作,实现经营活动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减少不作为和互相之间的扯皮,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
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决策层对经营管理的控制。预算管理从狭义来讲就是预算控制。预算管理的计划体现在:它提出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完成经营目标的资源安排和人员安排。而预算控制就是依据计划检查衡量计划的执行情况,能较快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有利于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
通过预算管理,明确了企业各部门的权责,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在经营活动结束时,可以将预算规定的任务与经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做出对该预算单位的奖惩。这种奖惩分明的业绩考核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职工的上进心,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准。
二、当前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预算管理重视不够
企业决策领导层对预算管理,有些人认为预算管理等同于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东西,会导致僵化死板,效率低下;有些人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与他们无关;有些人不熟悉预算管理,不知在预算中如何制订、实施、控制,存在主观上的畏难情绪。
(二)预算得不到坚定执行
预算制定如果未照顾经营生产线人员的利益,有时会引起经营生产线员工的反感而使执行不坚定。如预算未理解经营生产线员工的困难;预算太强调过去的业绩;预算太死板,未考虑工作实际;预算报告和分析太过复杂,经营生产线员工难以理解,这些都不利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预算考核激励机制
预算管理具有考核激励的功能,但是很多企业考核指标大多是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几乎没有涉及,职工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业绩评价严重不一致以及有时还没有把预算当成行动目标考核的依据,必然导致预算管理没有效果。
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战略为预算导向的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应该建立在战略基础上,在对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充分析基础上,在了解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国际竞争对手状况等内容基础上,根据行业产品研发、营销、投资融资等方面制定企业策略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预算的编制要客观,切合实际
预算的编制应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宗旨,考虑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根据自己的设备状况、生产能力、职工素质、资金筹措和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客观准确的编制预算。当然,编制完成的预算一旦下达到各部门,一般不再调整。但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的,可以根据实际对预算进行相关的调整。
(三)强化预算控制力度,发挥预算管理效力
为了发挥预算管理的效力,应该科学地为各种业务确定相应的授权审批程序,以制度的形式赋予这套业务程序以权威性。企业各部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按预算规定展开工作,无预算或者超预算的项目应给予严格控制。如确需增加的项目,企业也应按照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进行,如此保证执行的“刚性”和“灵活性”。
(四)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