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意义范文1
一、幼儿劳动游戏的产生及其游戏特征
爱游戏是幼儿年龄特征的心理体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鱼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副越,自然日帐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3]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过,游戏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变化的。初期的婴儿只会玩,而进入婴儿后期游戏出现;到幼儿初期,其角色游戏的产生因素出现,其后幼儿的游戏便以角色游戏为主了。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扮演成人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可以满足自己与成人共同生活的意愿,同时,这种游戏还用特殊的形式再现了成人的相互关系和劳动。所以,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劳动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有这样一则观察记录:2岁的伊里娜看到成人怎样在锅里煮粥,就拿一个糖瓷杯子放在椅子上,并且在空杯子里用茶勺搅动,更准确点说,是用勺子敲杯底,把勺子抬起又放下。然后用勺子敲杯子边,就象成人为抖下勺子上的粥粒所做的那样。[4]
伊里娜究竟是在干什么?在煮粥!你如果否定她在煮粥,她会满不高兴。事实上,幼儿尤其是早期幼儿大多是通过游戏来劳动的。年幼儿童从小就爱劳动。这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在早期幼儿的心中,家中的行为都是劳动(事实上家长也都是这样对孩子说的,如“妈妈要去干活,你一个人呆在这儿别哭”等)。因为早期幼儿已经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他们不仅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要弄清究竟,而且对大人的行为感到稀奇,如爸爸妈妈忙乎一阵,就捧来热腾腾的饭菜,孩子是多么想亲自试一试啊。孩子对这些劳动充满了期望,因而就私下劳动一番———当然是游戏的形式。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行为能力的逐步提高,孩子进入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扮演成人角色的游戏也逐渐增多。有这样一则观察记录:孩子玩娃娃家游戏时,自己当“妈妈”,让玩具大熊猫给自己当儿子,还给它起个名字叫“”。他一会儿给“”喂饭,让它看电视,哄“”睡觉,一会儿又说它“病了”,给它“打针”“、吃药”,还把它拥在自己脸前反复亲吻,亲昵地对它说着什么。当我们走近时,这个“妈妈”就把食指放在嘴上“嘘———”“:我的孩子要睡觉了,请小声点,不要吵醒他。”显然,孩子在过“成人瘾”,它是由孩子的意识发展而产生的。幼儿到了3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行为能力的逐步增强,脱离了襁褓,会用自己的腿走路了,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了,孩子渐渐觉得自己长大了,进入社会的欲望与日俱增。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千方百计过一些“成人瘾”,如在游戏中当一回“爸爸”“、妈妈”,或做一次“医生”“、孙悟空”等。
当然,游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早期幼儿对劳动的模拟,还只是一种假想。他们不能模拟真实的劳动内容,而是劳动的外表动作。如孩子学着大人喂宝宝,他不知道喂孩子的真实意义。对一个布娃娃,他只给“她”吃一口,接着就把“她”躺倒睡觉,说“她”吃好了,甚至还用手拍拍“她”的胸口。孩子的这种“劳动”,实际上只是成人动作的一种模仿。在孩子看来,在完成了成人某一劳动的有关动作以后,劳动就算完成了,如哄娃娃睡觉,在经过一阵“躺倒”“、盖被”、“拍胸”之后,孩子马上又把“她”抱起来,因为该“起床”了。可见,早期幼儿只会演示性地摆弄物体,至于内容他们是毫不在乎的。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岁的佳佳正在“认真”地看画儿书,大人问她“:佳佳,你在干什么?”佳佳“严肃”地说“:我在看书。”事实上孩子只是在模仿看书,因为画儿书是倒着的,但孩子看得很高兴,说书中的大灰狼正在“咴咴”地叫呢。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动作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也有关系,早期幼儿懂得的社会知识极其有限。他们对世界的兴趣,本身就是由表面现象的刺激引起的。例如,他们看到驾驶员坐在驾驶室,手握方向盘,汽车就跑起来,觉得新奇,因而用板凳当作汽车,自己往前一坐就开车。至于为什么驾驶员坐到驾驶室汽车会跑,怎样才能好开车,他是不管的。加之,早期幼儿还处于直觉思维、动作思维阶段,形象思维初步发展,抽象思维还很朦胧,所以孩子的劳动只能靠一些表面的动作模仿来进行。不过,尽管幼儿的劳动只是一种动作的模仿,但它为我们从小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劳动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扮演是不稳定的,这集中表现在幼儿扮演的角色类型上。在实际的角色扮演中,幼儿可能一会儿要当“爸爸”,一会儿又要当“老爷爷”,角色替换、转换较为频繁。因为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受情绪支配,他们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极其微弱,同时由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人的提示或自己内心的一时联想、幻想、感情冲动等,随即就会转换成另一种角色。同时,幼儿扮演的角色具有浑沌性。简单地说,他们所扮演的成人是“像也不像”。所谓“像”,就是幼儿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表演”成人的一般动作,但由于心理、能力及技巧等方面的差异,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缺陷,孩子的模仿和扮演都具有表面性、简单性和幼稚性,缺乏对扮演角色的理解,所以这种扮演只是一种模糊的扮演。
二、劳动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席勒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不只是孩子的本性,它更是人的一种本性,是可以从人性的高度上来加以把握的。”[1]孩子对社会的学习正是从这种劳动性的游戏开始的,幼儿劳动游戏有利于加速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促进幼儿良好人格的发展。
(一)劳动游戏为促进幼儿心智、个性及品质发展创造条件。“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5]劳动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从动手来说,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研究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也有人说“:手是脑的老师。”一个人不能单纯依靠读书来发展智力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实验证明,人的手和脑的联系非常密切,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有人估计人的双手能做出几十亿种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和思维活动联系着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的动作越复杂,对发展人们的思维越能起到积极作用。游戏中的动手训练使大脑得到锻炼,智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从动脑来说,有利于孩子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的提高,或者说,让幼儿多一些劳动游戏,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说,在劳动角色游戏中,既有角色假想(以人代人),像孩子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就是。也有的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如用棍子代表匙子,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还有的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这种假想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例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就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孩子的上述假想伴随着孩子的创造,这对培养孩子创造型人格大有好处。
(二)劳动游戏可以为孩子劳动精神的养成奠定基础。孩子通过游戏可以再现成人的劳动行为,所以早期幼儿的游戏大多是“社会性活动”的模拟,是孩子对劳动的一种投入。马克思说“: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即勤劳(industrie),是从自己本身异化出去的活动。”[6]所以孩子劳动游戏,实际上也是孩子劳动的开始。而这种“劳动”拓展开去,就会发展成一种劳动精神。幼儿在劳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够依照大人的行为去进行现实的模仿,而且能够主动地用某些角色规则、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动。例如,孩子在扮演“爸爸”或“妈妈”时,知道关心、爱护“孩子”,自己爱吃的饼干也要先喂一喂布娃娃。在扮演医生的时候,会知道医生的职能———替病人看病,所以在游戏中常将胶布贴在被损害的玩具上。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已经进入了“社会化”阶段,他们已经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角色行为规则,来进行一些较为“标准”的游戏活动。由此可见,幼儿的劳动游戏既是孩子社会化程度的一种显示,也是孩子加速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幼儿的角色假扮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教育线索,这就是巧妙地利用幼儿的劳动游戏去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三)劳动游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游戏是虚构与真实的一种巧妙构架。“儿童自由参加游戏以及娱乐、休闲、艺术等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儿童文化的表达和自主的创造,并借此而成为人类整体文化中的有机组成,而且还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未来象征意义的组成。”[2]由于儿童游戏具有自由性,他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嵌入游戏之中而“超越了日常经验的束缚,甚至有意颠倒了日常经验”。[1]席勒把这种基于想象的游戏称为“审美的游戏”,并进一步指出“:等到想象力使用一种自由形式的时候,物质性的游戏就最终飞跃到审美游戏了”,因为“它使想象力的任意活动服从于它的永恒不变的一体化,把它的自主性加进可变的事物之中,把它的无限性加进感性事物之中”,[7]从而使孩子得到一种自由的美的享受。总之,孩子的劳动游戏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幼儿的劳动游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三、利用劳动游戏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也有个教育时机问题。孩子进行劳动游戏活动时,就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期,如果我们掌握了幼儿的劳动游戏特点,巧妙地把孩子的劳动游戏与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要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给孩子更多认识劳动者的机会。幼儿的劳动游戏多与其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有关。生活领域越大,生活经验越丰富,劳动游戏的水平就越高,所以要开阔孩子的视野,尽量增加孩子接触社会特别是接触劳动者的机会。比如一个纺织工人到家来作客,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叔叔或阿姨的工作,并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上漂亮的衣服就是叔叔、阿姨们辛勤劳动的结果;家里来了种田的客人,就要让孩子知道大米的来源,这样可以启发孩子认识一般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劳动者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多让孩子接触普通劳动者,有时间还可让孩子去参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的劳动情景,让孩子熟悉一些生产劳动过程,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更好认识劳动的意义,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从事劳动游戏活动。
第二,搞好劳动游戏与实际劳动的结合。例如,要孩子扫地,就可以让孩子以游戏形式出现。有个老师设计了《捕鱼》游戏,让几个幼儿各拿一把扫帚,横着排成一行,一齐向前扫,嘴里还不断地念着:不让一条小鱼(纸屑、脏物)漏网。在家里,家长也可设计这样的游戏,如让孩子《赶鬼子》,把“鬼子”赶到一处,送到垃圾堆。这样孩子既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也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逐渐对劳动就会产生兴趣。当然,这需要成人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把孩子能做的家务事分出些让孩子去做,如帮助父母洗手帕、袜子、毛巾、扫地和买些小商品等。
第三,父母要为孩子创造热爱劳动的心理氛围。模仿父母是孩子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模仿和扮演,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的成人品质和行为规则。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在对待劳动上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对劳动的看法。孩子的劳动游戏虽然具有独立性,但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父母评价的影响。事实上,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父母的评价来调节自己的劳动游戏和实际劳动行为。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父母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较高的认识,不鄙视普通劳动者;二是父母本身要勤劳,在家务劳动上父母之间不能相互推诿。
劳动教育意义范文2
关键词:教育;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工作流动;作用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04-03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产业升级使得产业所需的文化技术成分日益厚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教育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力随之显现、形成、深化。在此环境下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流动显得尤为重要,当劳动力流动所需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流动就会受阻。二者之间实际的作用关系错综复杂,笔者引入“力”的概念来助于明晰,以“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作为切人点,初探教育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一、教育水平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大小
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生产、积累和维持人力资本的方式。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而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
劳动力流动为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更换和转换,也包括正在求职的失业者的移动。其中,宏观劳动力流动是指各地区的户籍流动抑或劳动者地区性的转移。而本文旨在研究的微观劳动力工作流动是指雇员从一个工作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工作单位,或者说是雇员的雇主发生了改变。按照工作流动的性质,劳动力工作流动可以分为辞职和被解雇。正规教育(即学历)与劳动力工作流动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正规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工作稳定性,而劳动力工作在向上流动中会产生教育需求,当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流动就会受阻。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正规教育与工作稳定性呈正相关。大专及以上学历换过工作的比率明显低于大专以下学历,这多半也是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学历较低的劳动者多以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求职,故换过工作的比率更高。同时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上被辞退的比率最低,行政级别及晋升比率也最高。一方面,初中以上学历主动跳槽率较高,且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主动跳槽率基本持平;另一方面,学历越高,被辞退的比例越小,劳动力流动越少。文盲/半文盲主动跳槽和被辞退的比例也都较小,与其所受教育水平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
在表2的2010年城镇失业人员比例中,明显可以看出初中及以上学历失业人员比例呈急速下降趋势,因为我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暂不考虑初中以下学历。
综上可见,正规教育水平越高,雇员的工作稳定性越强,雇员在劳动力工作流动中的被动性相对减弱。
二、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方向分析
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极其明显。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比较强烈,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更加敏感。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也更明显,从迁移中获得的收益也更大。二者的作用力显而易见,但作用方向还需探究。
借鉴唐纳德博格、朗格辛、罗理和穆勒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劳动力流动“推一拉”理论来分析,劳动力流动是由来自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正面的积极因素;另一种则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负面消极因素。据此,笔者试从推动力和拉动力两个方向分析影响劳动力工作流动的因素,又分为工作和个人两个维度,整理见表3。
表3从推动力和拉动力分析了影响劳动力工作流动的因素,众多因素中教育虽然不一定是主因却占有很大比例,成为重要作用力。此外,需要补充以下三点:第一,对个人而言,教育水平较低或只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容易在经济危机或者公司效益减少时被解雇。反之,高学历可作为一种信号容易被雇主识别,从而成功转换工作单位和角色,也会得到大于或等于之前的工作报酬。第二,对子女考虑,教育具有地区差异,较低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不利于子女的长期发展。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不少父母选择辞职,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佳话。由于能够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而对劳动力工作流动构成巨大拉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拉力只对部分家中有学龄子女的劳动力构成拉力。第三,对企业而言,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由于培训体系完善,对员工进行特殊培训或长期培训,员工所学的知识只能在该企业运用,这也极大降低了员工辞职率,减少劳动力的工作流动。比较而言只接受普通培训或培训不足的员工在离职人群中占较大比例。
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力点分析
1 教育能够增强生产能力,提高人力资本配置能力。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通过直接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个体的收入,也带来了溢出的社会效益,也即教育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因为教育、培训和劳动力流动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三个主要渠道。教育能增强人的生产能力,进而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劳动生产率越高,收入就越高。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在于教育,通过分析“教育投资一劳动生产率―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相反,筛选理论承认教育对于劳动力流动的推动力,但否认是教育提高了生产率,认为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只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只是表示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便于能岗匹配,即承认教育的配置能力。所以,教育程度越高,生产能力和(或)配置能力就越强,劳动收入就越高,更有助于优化劳动力供求市场。但是这一能力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在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和限制劳动力流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收入差距很小甚至颠倒。赖德胜也提出,教育收入功能的发挥程度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才能充分增加劳动收入、合理配置人力资本。
2 教育能够提供筛选信号。首先,筛选理论认为雇主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由于并不能直接了解这些人的内在能力和特点,便凭借天生的“标识”(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和后天获得的“信号”(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特别是通过受教育信息了解求职者的能力,这意味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克服工作流动中的障碍。其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流动性。处于由小公司组成的收入低、晋升机会少、工作不稳定、易被解雇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很难进入到由大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组成的收入高、晋升机会多、就业稳定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教育是决定求职者进入哪一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概率就越大。瑟罗(Thurow)也认为教育并非单纯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它还为雇主提供受雇者是否具有可培训性的信号。因此,教育是一种筛选工具,它能提供有关受雇者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信息。
3 教育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弱化具有一定作用。雇主们希望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应该由受过足够教育、掌握足够知识技能的工人担任,因为这些工人具有可培训性。因此,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如果缺乏足够的教育知识技能,就只能待在次要劳动力市场。Bosanquet和Doeringer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虽然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的人力资源政策,但教育对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有一定作用,是工人由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基本条件,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4 培训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点分析。Jacoby曾提到在20世纪初,进步的管理者们开始意识到:劳动简化存在诸多局限性,培训成本往往很高,尤其是劳动力流动率高和劳动力不稳定意味着对劳动力的更换将带来额外的培训投资。因此,雇主开始注重技能培养和降低人员的流动率。加里・贝克尔也认为培训在形成人力资本中有重要作用,并把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即现在把培训根据成本收益分为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普通培训即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企业同样有用。特殊培训即培训所获得的技能仅对目前受雇的企业有用。
从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劳动力流动会得到不同答案。从特殊培训出发,较之次要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的特殊培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对雇主和雇员都显得尤为重要。Bosanquet和Doeringer指出:企业特殊培训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都有动力建立比较稳定的雇佣关系,因为雇主提供较高成本为雇员进行特殊培训,如果此雇员离开,雇主还得再次对其他雇员进行培训,所以,雇主不希望经常性地更换雇员;而对于雇员来说,他在公司里接受的培训仅仅在这家公司有用武之地,所以,雇员也不愿经常性地更换工作。因此,特殊培训会抑制工作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一般培训增加了雇员的通用人力资本,雇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工作流动。
四、启示
1 以青年教育为核心带动劳动力生产水平整体发展。正规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相对复杂,对个体、企业、国家作用力的大小有别,关键点在于加强对青年的教育。青年是企业未来的脊梁,寄托着国家的希望,青年个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带动科技创新及高新产业的发展。在微观上促进就业;在中观上缩小劳动力市场分割,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拉动经济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欧盟负责就业事务的委员明确指出,欧盟一半失业者因缺乏专业技能而不能适应目前劳动市场的需求。“欧洲工业圆桌会议”发表的报告也明确表示,现在“雇主需要的是独立自主、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的人”。为此,欧洲卢森堡就业问题特别首脑会议曾决定五年内把25岁以下青年失业人员的培训率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对青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此作为核心带动劳动生产力的整体发展不失为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意义范文3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签用工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五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六是是培训服务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20**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办法、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有序引导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工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的乌什塔拉乡、特吾里克镇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七)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
劳动教育意义范文4
2.五月阳光明媚,日子有滋有味。美食对你口味,身子不再劳累,精神格外矍铄,天天十分陶醉。压力烟消云散,笑容甜美灿烂。劳动节快乐!
3.水在流,鱼在游,忘掉所有的忧愁,风在吹,雨在下,很想让你笑一下,天有情,地有情,祝你时刻好心情,愿劳动节开心!
4.五一将至,祝你千分快乐,万分幸福!
5.劳动创造了文明,文明产生了科技,科技发明了手机,手机承载了信息,信息传递了词语,词语表达了心迹,心迹肯定了问候:五一快乐。
6.劳动,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是啊,无论你是做什么的,无论你是生活在低层的普通百姓,也无论你是工作在政府机关的高级领导,劳动,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7.短信送上祝愿,短信捎去思念,温情拨动心弦,真情滋润心田,问候带去平安,祝福带走忧烦,愿快乐与你相伴,好运在你身边。五一将至,预祝你节日快乐!
8.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9.亲爱的,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我在心里想你的开始,每天月亮升起的时候就是我在梦中想你的开始。月亮太阳让我爱你一生一世。
10.五一将至,提醒我的朋友:劳动节里不劳动,工作日程全排空,放飞心情游玩乐,山水之间留影踪,合理安排调节好,节后日子更轻松。祝节日快乐!
11.送:是我的爱,寄:是我的思,托;是我的梦,一路飞翔,一路追随,梦中传颂着我对你忧郁的思念;想你,念你。
12.在肥沃的.土上播种感情,用清澈的溪水浇灌言行;在蔚蓝的天下工作不停,用鲜艳的花朵送来闲情;祝你五一快乐。
13.有一种间隔叫远;有一种东西却叫缘;有一种情怀叫思念。有一个人不在你身边,但却用微 信来祝愿,但愿你五一假期里快乐每一天!
14.大漠的孤烟,缓缓升上了天空,我宁静的心遇到了你,泛起了涟漪,确定你就是今生要找的爱人,祝“五一”节快乐!
15.有你相伴的日子,即使平凡也浪漫!祝你一路顺风,五一节快乐。
16.五一到,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劳动,劳动不如运动,运动不如走动,走动不如手动,手动让短信动,短信把你的心情带动,从此快乐监视你的一举一动!
17.时工作太忙碌,累得感觉向谁诉,为了今生别无撼,累点苦点自己受。五一期间来放松,趁这几天狂购物,两手不空满而归,慰劳自己不能误!劳动节快乐!
18.马加爵,被毙了!药加鑫,判死刑!加爵、加薪都是绝路末路一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班才是最安全的!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
劳动教育意义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开展阳光工程质量监督年活动,突出抓好培训与转移。尽快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训、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新格局。
二、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加强质量建设,建立“订单—培训—就业服务”的运行机制,确保转移就业率达到90%以上;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基地建设,健全转移培训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项目监督,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使广大农民受益。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其中通过“阳光工程”培训转移4000人。
(二)培训内容
1、培训对象。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以上,且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或普通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
2、培训时间。培训时间20-60天,其中引导型培训不低于2天。针对个别专业和工种的不同培训需求,培训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半年时间。
3、培训内容。技能型培训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必须符合非农产业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和教学资源,主要开设: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钳(车、铣)工、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等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
三、工作重点
1、认定培训基地。市阳光办将根据《AA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试行)》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地原则进行招标,对市电大、市供销联社、市腾飞驾校、市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等4个申报单位进行认定,使全市培训基地总数达到8个。同时,对各培训基地培训转移任务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培训一批,转移一批。
2、推行订单培训。实行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解决培训“出口”问题,让农民参加培训后都能就业。对部分受训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实际,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当地农业产业化、本地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实行就地培训转移模式,离土不离乡。同时,高度重视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采取订单式异地培训转移模式,使初中后、高中后回乡青年都能得到职业教育培训,使其大部分都能实现域外就业。
3、强化质量建设。一是把好培训关。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农民工数量、质量的监督,实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培训办班报告单”制度,培训学员集中培训前必须经市阳光办审验、派员核实后方可实行培训。在每一批次培训结束以后,市阳光办要深入培训基地,及时填写“阳光工程培训验收单”,准确了解各培训基地培训实际情况。二是把好转移关。实行转移登记制度,培训结束转移前,对成批次转移农民工进行登记造册,便于跟踪服务、指导。
4、落实工作制度。一是实行“第一节课”制度。在每一期培训班开班的第一节课上,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派员到培训班上检查招生简章,核实学员身份,讲解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并将培训券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上,告知培训券的金额,介绍培训券的使用方法。二是实行培训“代金券”制度。各培训基地凭附有受训农民签字的培训券等有关材料到市财政部门申报补助资金。三是实行台账制度。培训转移就业台账的填报要实行填报人负责制,严把“三关”,即台账登记员签字关、培训基地负责人签字关、市阳光办审核验收签字关,并做到填报及时、内容完整、信息真实,其中转移人员的联系电话必须是能与本人联系的家用电话或用工企业电话等。四是实行月报制度。各乡镇、培训基地要及时于每月3日前向市阳光办上报培训及转移进展情况,以便使阳光办及时了解工程开展情况。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机构。各乡镇、培训基地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强化乡级培训转移工作领导机构,乡镇阳光办要充分履行职责,切实承担起本辖区内培训转移工作。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提高培训转移效率。
2、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要立足三个“面向”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面向农民大力宣传阳光工程,让农民了解党的阳光政策,树立一批学习技能进城务工,创业致富典型,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二是面向乡镇广泛宣传本市劳务品牌,通过现场说法等形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三是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并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现实状况,创造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3、创新形式,提高培训转移效果。大力推行“就近培训、就地转移”和校企联合办培训等办法,切实解决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学以致用等问题。充分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农民相互之间的诚信,解决好农民有地方学、愿意学、学得起的问题。
劳动教育意义范文6
【关键词】养老保险;缴费;协议解除合同;养老金
1.基本情况
一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男,出生日期1951年12月29日,参加工作时间1970年12月1日,养老保险开始缴费时间1996年1月1日,退休时间2011年12月1日(满60岁),退休类别为正常退休。2001年9月与单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以后的缴费根据山东省公布的上年度的省直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选择基数缴费。
2.计算所需要的公式
累计缴费年限=总月数/12
视同缴费年限=从参加工作到1995年12月31日前的总月数/12
缴费指数=当年缴费基数/当年养老保险省直管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平均指数=历年指数之和/年数
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平均指数/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缴费工资*1.3%*视同缴费年限
3.分三种情况缴费情况核算养老金
根据山东省的有关政策,不再按零指数计算。
第一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不缴费,个人账户总额:11299.25
缴费年限:373/12=3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987.09元,个人账户养老金:81.29元,过渡性养老金:876.92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1945.3元。
第二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以60%缴费,个人账户总额:33086.84
缴费年限:493/12=4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从2002年至2011年个人缴费总额:46368元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1366.6,个人账户养老金:238.0元,过渡性养老金:975.2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2579.8元。
第三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以100%缴费,个人账户总额:44467.03元。
缴费年限:493/12=4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从2002年至2011年个人缴费总额:77078.4元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1526.8元,个人账户养老金:319.9元,过渡性养老金:1229.4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3076.1元。
4.对养老保险缴费与核算的养老金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协解后未交费,核算养老金1945.3元
第二种情况:协解后按60%缴费,从2002年到退休个人共缴纳46368元,核算养老金2579.8元,与第一种情况月养老金多出634.5元,只需6年1个月就可将多缴纳的保险费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