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范文1
一、家庭教育误区
1.分数第一,品德其次
笔者从湖南省岳阳县第三中学8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下数据皆出自此次调查)中发现,有31%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却常常摆在次要位置。的确,分数第一,已经成为目前一部分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能否考取大学,已经成为人们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一种标准。而这种教育取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当代一些青年品质的滑坡,如不懂得孝敬父母,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讲文明礼貌等。
2.学习当先,劳动靠边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极端的爱,使这些父母不愿让学生受到任何一点劳累。同时,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够了,是否天天参加劳动根本就不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其他事全都由父母包办。从相关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青少年的劳动意识正日趋淡薄,他们生活都不能自理,不会干家务,甚至连起码的处事能力、自护能力都欠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依赖性大,适应性不强,不能承受挫折的考验。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将来走上社会,又怎么能适应激烈竞争的时代环境?
3.盯住特长,不及其余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让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误以为只有学有所长,才能有所出息,于是,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硬逼着他们参加电脑培训班、演艺班、各种乐器班、美术班、舞蹈班、外语班等。在培养孩子专业技能的投资上,他们不惜花大量的精力、财力,不惜牺牲本应属于孩子玩乐的节假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专业非但长进不大,就连文化学习、个性发展、甚至身体的正常发育亦受影响。孩子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逆反心理。
4.重视智商,轻视情商
智力商数主要是衡量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对问题的分辨思维能力是不是好。现在,绝大部分家庭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对孩子的情商教育方面却不太重视。情绪商数主要体现一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掌握能力和对外界各种事物的承受能力。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平时,当你遇到困难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做的?回答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回答:“代你解决”的占23%,“根本不管”的占6%,“强制你自己解决的”占26%,回答“耐心帮你分析情况,鼓励你自己解决,并注意培养你的自立、自治能力的”仅占45%。同时从另外一道题目我们发现,能够及时发现儿女情绪变化且采取相应措施的家长仅占22%。由此可见,当代有些家长们对情商教育的重视是很不够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只有20%归诸于智商的高低,80%取决于情商。智商高的儿童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一定成功,因为他的性格上有很多弱点。所以,情商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决不能忽视孩子的情商培养。”
二、改进家庭教育的几点措施
上述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处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我们的父母必须端正认识,统一思想,改进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1.德智并举
古人云:“有才无德,行不远。”的确,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和学问,也难以成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除了让孩子学好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怎么做人。针对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长时性的特点,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父母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子女才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总之,我们的家长在注意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教子做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德才兼备,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2.重视劳动教育,培养自立能力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是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生活自理,先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生活自理,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二是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从中磨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其劳动服务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三是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集体公益劳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常言道:温室里长不出大树。要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该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因此,务必把孩子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3.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特长培养。“全面发展”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家庭中,我们的家长既要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来引导和培养他们的特长,又要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我们的家长在对子女培养上应力求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后代在激烈竞争、急剧变化的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重视情商的培养
情商是测定人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它和智商不同,并不是天生注定的。情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情商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可以从五方面入手:①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一个人总有些个性上的盲点,孩子便是如此。所以,做父母的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孩子察觉和认知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从而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对自我持正面但务实的期许。②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让孩子学会提高忍受挫折的能力,懂得疏解愤怒、舒缓减压的方法,让自己朝着一定目标努力。③让孩子学会自我鼓励,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将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克制冲动与永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④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了解与尊重别人的感受与观点。⑤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想让孩子取得成功的人际关系,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培养分析与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与人合作解决冲突与协调的艺术,学会如何关心他人。总之,情商的高低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家长应给予高度重视,为孩子打下稳固的人生根基。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范文2
Abstract: School builds harmonious campus, which reflects education rule, is the need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valu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building harmonious campus, the article presents colleges should take "people-oriented" idea as core, carry ou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y and contest, strengthen students' physique,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enrich and liven up students' part-time culture lives, cultivate students' wholesome personality and form good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spirit.
关键词: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精神建设
Key words: physical culture;campus culture;spiri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50-01
0引言
什么是和谐校园?有许多不同看法。
一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学校各要素间及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转;以学生、教师及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二是指学校各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协调促进、均衡有序的和谐状态,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基本内涵和目标又是基本模式和途径。三指的是以协调发展、内和外顺、和谐共济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以校园为纽带的各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协调、全面的育人氛围;以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谐”的本义是指某事物或现象“配合得当和匀称”,“校园”是一个特定对象,用“和谐”来修饰“校园”,应该是说明“和谐校园”是第三种观点。
1体育是校园文化中最积极的因素和原动力
1.1 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智力、体力、审美情操与道德品质及多种多样才能在一个人身上自由、充分、和谐、统一地发展。因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多种素质的发展。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而体育教育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世界各国也都把体育列入学校基本教育的内容之中。大学阶段,体育肩负的重任就是使大学生体质增强,身体完美发展。紧密结合起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共同实现对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进行培养的教育目标。就社会学来说,体育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高级需要及身心发展这个基本目的而从事体育,利用体育来改造与升华自己的躯体与精神,进而使自己趋于完美。体育文化和政治、科技、艺术、社团文化、伦理等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体系。
1.2 体育文化营造出教育和文化的氛围学校有了体育,便有了体育文化,且营造出了教育与文化的氛围。比如:学校每年举行校运会及多种多样单项比赛,这时候学生们是最开心的,活跃的校园气氛能够将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爱校热情激发出来,自觉遵守维护校规校纪。在校园这片沃地上对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进行开发,使学生的才能在充满协作、竞争、快乐、活力及创新的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施展,锻造健全高尚的人格,达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让体育精神成为学生精神的有利承托。主席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是载知识之车…,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
1.3 体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教育是采取身体活动、锻炼及竞赛等形式来进行“身体锻炼”与“健康教育”的学科,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推广及应用,与体育氛围、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是分不开的。只有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学生才能自觉地热爱、从事体育,并在体育教育中受益终身,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的等物质基础,如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占地面积、配置的器材设备及运动场地是否一流,体现了学校的有形资产。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地结合树立了学校的公众形象,学校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就是有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学校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2.1 体育是展示和谐校园文化和精神的窗口每天都承受很重的学习负担的学生们需要有一种方式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发泄心中的孤独、烦恼与忧郁。体育是一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促进人际沟通及交往的活动方式,它能够使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得到有效缓解与调剂,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调理,使其竞争能力得以提高。体育文化是展示学校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窗口,象征学校活力的象征。
2.2 体育是培养协作与团队精神的最积极因素竞赛是体育的“杠杆”,是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最积极因素。通过竞赛人们可以对自身的价值、水平及能力进行验证,培养顽强拼搏、勇敢果断、勇于挑战、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的工作作风;增进师生、同学、年级、班级之间的友谊,促进人际沟通及交往;提高团队精神与班级凝聚力,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积极进取的集体荣誉感。并且,人们在欣赏高水平体育竞赛与表演的空闲之余得到身心愉快的享受,做到自我的实现。因此可知,竞赛的发展根基及生存环境依靠的是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展现出“公平公正、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极好的表现出校园文化与体育精神,在和困难、挫折作斗争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在人类和自身惰性、自然环境的抗争中有助于其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困难,从而铸造出健全、高尚、伟大的人格,成为学校的精神依托。
2.3 体育文化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理念发展的第一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重视情感的投入。学校教育不知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关心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而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
3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和精神建设中价值观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在校园本化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体育文化是最积极、活跃、直接的因素。因此,学校发展的长久之计就是要注重文化建设及学校文化理念约束,体育文化在未来学校发展中将成为首要竞争力,其价值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健康发展,更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所在。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整体联动。高校要创造一切条件,使校园里人与人、人与环境得到和谐发展,体育才能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正范.大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范文3
刘勰的《原道》篇对“文”的形成的观点对我们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及教育有很好的启示性。《原道》开篇指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也就是说,“文”的形成来源于山川、地貌、日月等天地自然系统,这些是文形成的基础。那么,为什么说这些自然之物是“文”的基础呢?原因在于人类产生以后,在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些相对外在于己的各种自然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了对这些环境的最初“印象”,并且不断对这些“印象”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于是有了“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的结果。由此出发,我们在进行少数民族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应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中“道”的成分,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先天而在的“万品”,如“云霞、草木、泉石”等,这些自然存在之物是以“自然之道”的形式存在,是天地系统本身及存在方式;第二层是“道”为人对天地系统及存在方式的反映,即“心生则言立,言立则文明”的“文生之道”;第三层是“道”的意义层面,指的是人类在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过程中形成的“体验或意义”,这是“道”的本体。这三层含义是我们在认识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整体观念。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第二层含义上,即在讨论少数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上,只注重有形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的结合,而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自然之道”和“意义之道”。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上,我们应还原文化形成的“本原之道”。正如谢松龄先生所说的,“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无论是‘人类’还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体,象、言是用。———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创造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3]此外,在注重文化的“意”体的同时,理应考虑“意”形成的条件即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自然环境中所蕴涵的各种关系。总之,少数民族文化由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存在系统,少数民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与文化整体发生共生关系,在发挥少数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少数民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关注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过程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习俗、制度、艺术”等等文化表象,更应关注文化表象背后的意义体验或心理关怀。
二、民族教育的“符号系统”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成员在与天地万物并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以其超强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围绕着“文化”而展开,这种“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将人描述为是符号的动物,人借助于各种符号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换句话说,人创造了符号或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创造了人。在教育活动中,符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教育过程以符号为纽带而展开,符号成了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介。卡西尔认为,符号是人的本性的提示,人通过符号化的过程展开其生活的全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等等符号系统,不同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人类对特定发展阶段中周围世界的“解释”,是其“体验或意义”的外化。因此,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探求人类生活形式的“根源”必须从符号(文化)入手。教育也不例外,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必然离不开符号系统的支撑。不同的符号系统,需要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理解,只有符合特定符号系统运行的方式来实施教育,才可能发挥出教育对符号系统的功效。
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承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对他的这个观点,我们应该持批判的态度,而批判其这一观点的最好的武器也是卡西尔本人的“人是符号的动物”的“符号理论”。虽然,我们并不否认科学文化所给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物质生产发展所带来的极大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变成符号的“权威”,可以凌驾于所有的“符号系统”之上。从人类社会纵向发展来看,符号系统可能会发生不断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符号系统的唯一性,仅仅可能的是新的符号系统与人们生活中的某些部分联系得更紧密。但从人类社会生活横向来看,人类生活的展开离不开多种符号系统的参与,不同符号系统或不同符号系统组成的符号系统整体才能诠释人类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意义整体”。因此,少数民族教育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文化的系统性,而不仅仅将教育局限于文化系统中的某一方面。可以这么说,文化系统决定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
三、民族教育特征之分析
从上述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之“道”和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教育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宗教、民俗、生产劳动、语言、服饰、建筑等等形成的文化系统中,文化系统整体地影响着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教育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少数民族文化系统在整体地影响少数民族教育的同时,文化系统中的每一子系统也从特定方面影响着少数民族教育,从而使得少数民族教育在具有民族文化特征之外,又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存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育从广义来讲,应该囊括人类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4],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5]。可以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不同教育形式或教育实践活动,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同理,少数民族教育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和各种不同的社会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宗教活动教育、礼俗活动教育等等。少数民族社会成员在不同的教育类型中,获得适应少数民族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种思想、知识、能力,积极投入改造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生活中。
(二)少数民族教育价值的双重性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良好发展。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要加快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本民族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少数民族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价值选择的两重性,少数民族价值取向必须统一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来说同样重要,作为生存保障的经济发展来说,给民族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是必须的,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说,代表一个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发展的重任。为此,少数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理应关注这两个方面。
(三)少数民族教育功能的多元性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是由不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不同的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等。作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以不同的形式发挥其功能,有效地促进构成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子系统的发展。同时少数民族教育的功能具有综合性,其对民族社会整体的推进不是政治、经济、文化子系统各自单一发展后的累加,而是一个统一融合三者的过程,也就是民族社会整体发展与各子系统并非表现为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并且少数民族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每一子系统的发展作用,又是以少数民族教育促进这一子系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次子系统的整体发展为前提。因此,少数民族教育的功能非为单元,而是多维统筹的,它从多方面、多层次展示了教育的多功能性。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范文4
道德是生活的基石。在古代,为仁人志士的个人成长信条!然而近几年,我们的道德观念由于社会形态的变更而不断地受到冲击,道德问题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又由于网络等媒体传播的空前发展而高速扩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面对这些社会公德缺失、个体钝化冷漠的问题,有人说是社会风气问题,有人说是家庭教育不当,更多的是指责学校教育低效。作为教育工作者,直面现实,回应时代的挑战,用爱和尊重去唤醒孩子们的道德情感,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影响孩子们,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及道德行动力,已成为当前拯救“道德危机”的新课题。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特殊国情,加上学校教育固有的封闭性特点,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责任感缺失、缺乏互助精神、自我中心、不懂得关爱与分享、缺乏与他人及社会沟通的能力等诸多问题。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途径之一是让孩子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成长。
因此,我校(广东省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于2005年成立了以“以爱育爱”为宗旨的中山市首支亲子志愿者(义工)服务队,让学生们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中学会互助,增强责任感,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价值及学会关爱,增进对他人及社会的了解,培养公民意识,让志愿者精神从小扎根孩子的心里,同时,也让各阶层、各行业的家长们走进服务队,丰富服务队的资源,从而打开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如果说幼苗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的话,那么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亲子关系如土壤,它是成长的温床与根基所在;而阳光、空气、水分就像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活可以像多元养分一样“滋养”孩子们健康成长,所以我们从以下两个层面开展德育活动,防治学生的道德冷漠。
一、搭建平台,促进沟通,
预防亲子冷漠
为增进亲子沟通,融洽家长、孩子间的情感,学校致力于开展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努力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
1.亲子工作坊。开展以家长、学生共同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比赛,如“创意月球工作坊”“我煮我心意亲子厨艺坊”“写福字亲子书法比赛”等,比赛注重亲子共同的活动过程,力求让家长与孩子在活动中心灵相通,让关爱、感激充盈彼此心间。
2.亲子团队训练。开展以团队互动为主要形式,亲子合力为轴心的团队训练。通过“亲密无间”“袋鼠一家亲”“心有千千结”等游戏活动,加强亲子间的配合与协作,让双方感受到家庭和睦、团结、相互关爱的重要性,感受彼此的责任。
3.亲子读书月活动。在每年举行的亲子读书月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选书、购书、分享读书感受,在阅读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开阔眼界,增加文化底蕴。
4.亲子同耕园。用学期承包制的方法,把植物园里的空地承办给各家庭,以若干个家庭为一个小组,让各家庭亲子一起来给自己的责任田种植、浇水、管理和收获,从而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责任感,并为孩子的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拓展实践,注重体验,
抵制社会冷漠
以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环保教育、爱心教育为主线,以亲子共同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学校组织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打下深厚的基础,让德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别让地球再流泪”环保助学活动。每周五学生把收集到的废品带到学校,家长义工到学校进行回收、清点。通过让学生和家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品进行分类回收、充分利用,唤醒人们爱护地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又通过变卖废品来资助山区贫困孩子,让蓝天下多一分关怀与爱心。在汶川、玉树大地震期间,全校学生不约而同地希望把筹得的两万多款项全部捐给灾民。
2.“晨曦”行动。组织亲子赴广西百色、广东海陵、韶关地区,亲历山区人民子弟的学习与生活,并开展助学活动。亲子们为那里的孩子送去急需的文具,与他们一起唱儿歌,玩游戏。记得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广西西林县,亲子们走访贫困家庭,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小义工们还与那里的孩子互留联系方式,结识为互助伙伴。多次的体验活动虽然路途艰辛,但是大家却没有丝毫的怨言。
3.传递爱心活动。当亲子志愿者获知年仅6岁就患白血病的孙文杰与病魔殊死斗争的事情后,自发组织义卖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他筹来一笔善款。三年级(1)班的谭嘉颖小义工,举办了一场“爱的感动”义演演唱会,为一个有着两个患病孩子的外来打工家庭筹款。她的爱心事迹感动了中山几百个家庭,这些家庭一呼百应,纷纷慷慨解囊,帮助她完成了爱心募捐善举。
4.服务集市。亲子义工利用节假日参加大型服务集市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热心地为市民答疑解难,也不甘示弱,他们拿着义工队准备的生活小常识宣传单,主动大方地向过路市民分发,得到路人的感谢和赞扬。
5.慈善爱心店。组织100名亲子志愿者到中山市慈善爱心店进行轮值,帮助爱心店销售物品。通过销售的体验活动,不但能够让孩子体验到做好事之后的愉悦,还让孩子学会了销售技巧,锻炼了口才和能力。
6.节日主题亲子活动。主要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如:清明节“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亲子扫墓、慰问革命先辈活动,让学生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母亲节,与电视合开展了“写给妈妈的信”“为妈妈做道菜”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更懂得了感恩;等等。
“以爱育爱”一系列的亲子体验活动,是一次新时代道德教育呼唤而来的和煦阳光,普照着学生与家长的身心;是一次新时代道德教育呼唤而来的及时小雨,滋润着孩子与家长的心田。以下是义工们的一些感言。
“轻轻的/我走进秋天/洒下爱心种子/他生根萌芽/他茁壮成长/我愿做一名爱的使者/让爱/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永不停息/爱的脚步”—三年级小义工罗迪维的心愿诗。
“一年前,随着我们雍景园小学亲子义工队的成立,我们一家走进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在这一年的志愿服务中,我们接触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为他们的不幸而落泪,也为他们的坚强而感动,更为他们得到社会的关爱而欣慰……让我们都共同行动起来,携手走进志愿服务,弘扬博爱精神,构建和谐中山。”—五年级小义工林东烨的感言。
“短短的几天时间,一晃而过,留在我和儿子记忆中的却是那挥之不去的一份牵挂,就像儿子说的‘爸爸,我们还要去看他们’。是的,不仅是我们,还要发动更多人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晨曦”活动归来后家长义工张熊哲文的父亲的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