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1
勇担社会责任。公司始终坚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确保保险服务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紧密融合,尤其是紧紧围绕保险业新“国十条”“省十条”精神,聚焦社会民生、公共服务、“三农”工作、灾害救助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政保合作,针对性推出火灾公众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险、政银保合作小额贷保证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新的保障形式,为全省提供风险保障约800亿元,发挥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坚持服务为民。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作为开展保险服务的行动指南,大力推进保险服务进农村、进工厂、进社区,在人民群众享受保险服务的同时,展示行业特色与宗旨精神。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计为近21.5万家企业、120万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服务,承担风险责任1.87万亿元以上;累计支付各类赔款67.75亿元,单笔百万以上赔款102笔,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强化创新发展。坚持“不走老路、少走弯路、开创新路”的理念,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强化创新激励。在注重产品开发、管理机制、政保合作等全方位创新的同时,大力探索虚拟产品保险和网络平台合作。2015年成功落地与蚂蚁金服合作项目,开展退运险、账户资金安全险等多项新业务;并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实现湖州“长兴帮”等不同业态第三方平台的系统对接;为“互联网+”热潮中的保险服务做出了有益探索。
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2
关键词:寿险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着,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着,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3
一、充分认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服务民生思想在保险业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险经营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千千万万被保险人的利益问题是人民群众在保险行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保险行业最大的民生问题。切实保护广大被保险人利益,正是党和国家服务民生思想在保险业的具体体现。
(二)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险市场以消费者的支持为根本,而消费者的信心主要取决于被保险人利益受到保护的程度。只有把实现好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金融产品替代性越来越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保险业只有把发展建立在维护好被保险人利益基础上,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够长久存在和发展。
(三)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保险经营的特点所决定的。保险经营成本未来性的特点,决定了保险机构在缺乏当前成本与利润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因谋取眼前利益而实施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的短期行为。在保险机构内部,主要表现为少数机构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坐支保费、挪用保费、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在保险市场中,主要表现为产品费率偏高、服务水平低下、夸大产品回报、隐瞒除外责任等销售误导现象和拖赔、惜赔、无理拒赔等理赔难现象突出。为避免和减少这些短期行为,保险业必须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在经营理念上从不重视诚信、追求短期利益,向注重为被保险人提供优质诚信的服务转变。
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被保险人利益保护工作,加强法人治理结构监管,着力推进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通过出台重疾险疾病定义使用规范、推动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等具体措施,防范和惩治销售误导,推动公司不断完善理赔服务,被保险人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被保险人利益实现的滞后性和构成的复杂性,以及认识的局限性,被保险人利益保护的工作还不能完全到位,突出表现在社会反映强烈的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2007年保监会受理销售误导投诉770件,理赔难投诉1794件,分别占总有效投诉的13%和30%。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以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为重点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整体工作机制。
二、合理界定被保险人利益的内涵
合理界定被保险人利益的具体内容,是建立和完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机制的前提。基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在保险消费中,被保险人享有比一般消费者更加全面和广泛的利益。具体而言,被保险人利益是以保险金请求权为核心,以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为补充,以受教育权、救济权为保障的完整的权利体系。
(一)保险金请求权。保险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经济补偿,即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能获得保险金赔偿,或者被保险人死亡、疾病、伤残或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能获得保险金给付。因此,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和最大满足,以确保其寿命、身体或财产风险能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有效转移给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应当以永续经营为目标,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偿付能力充足,从而让被保险人利益得以有效实现。
(二)知情权。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投保人、被保险人难以直观了解,而且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明显,保险机构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保险机构应当认真履行说明义务,特别是保障责任、交费方式等重要信息,确保投保人明明白白购买保险产品。
(三)公平交易权。保险产品以合同为载体,由保险机构单方制定,具有格式化、固定化的特点。投保人、被保险人由于缺乏谈判能力和选择机会,只能被动接受。因此,保险产品的价格应当与保险责任相适应,不得设定显失公平的条款。同时,应当保证投保人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利,能够以一定的成本选取最优的保障服务。
(四)受教育权。保险产品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被保险人只有掌握一定的保险知识,才能真正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因此,保险行业应当积极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活动,让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掌握必要的保险知识。
(五)救济权。当利益遭受侵害时,任何被保险人都能得到有效救济和平等保护。被保险人可以对保险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提出咨询和投诉,对相关部门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乃至对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提起仲裁或诉讼,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投保人、被保险人要充分享受上述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一是投保时如实告知的义务;二是按时交纳保费的义务;三是防灾减损的义务;四是接受教育的义务。
三、关于完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机制的建议
(一)从推动保险机构改善管理和服务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首先,坚持把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保险监管的支柱之一,以充足的偿付能力确保保险机构能有效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要强化监管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严厉打击坐支保费等危及偿付能力的行为,确保保险机构业务数据真实、财务稳健。适时公布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的动态信息,方便被保险人选择适当的风险转移承担者,防范交易风险。对偿付能力存在风险的保险机构在机构设立、产品审批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其次,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监管,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界定公司所有者、管理层、员工、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他们之间、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促进相关利益主体互相合作、激励相容,从制度上防范销售误导、理赔难等经营风险,实现被保险人利益保护与保险机构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再次,推动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技术层面解决理赔难的问题。一是深化保险条款通俗化指导工作。保险机构制订的条款要内容通俗、表述准确,对专业术语作出明确解释,防止被保险人产生误解。二是引导行业自律组织建立统一的理赔服务标准。以适当、公平和透明的操作流程,为被保险人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协助,切实防范骗保骗赔行为,确保赔付迅捷安全。同时,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被保险人产生理赔难的错觉。三是推动建立理赔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行业自律组织内成立专门机构,为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不涉及第三方利益,且未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的理赔纠纷,免费提供调解服务,并尽快形成只对保险机构有约束力的调处结果,以减少被保险人的诉累,降低其维权成本。
(二)从规范销售行为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知情权。首先,引导保险机构抓住销售活动的风险点,加强对销售行为的控制,从源头上防范销售误导。一是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树立以被保险人需求为导向的销售理念;二是在销售人员持证上岗和挂牌展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投保提示制度,提示保险产品的主要特点和销售行为基本规范,接受投保人、被保险人监督;三是加强客户回访,确保一年期以上产品100%回访到位。同时,以业务继续率、退保率等指标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业务品质评价和考核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预防欺诈误导等短期行为。
其次,强化市场行为监管,提高误导失信成本。一是加大对销售误导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追究保险机构在销售人员误导方面的责任,促使保险机构自觉加强销售控制,降低销售风险。二是试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将销售误导的查处情况向媒体公布,通过公众监督促进保险机构改善服务质量;三是实行行业退出制度。依托高管人员监管档案和违规人“黑名单”制度,对违规销售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管人员设置一定的行业禁入期限,营造良好的行业诚信氛围。
(三)从稳步推进费率改革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公平交易权。偏高的保险费率,增加了被保险人的保障成本,不仅降低了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导致保险机构为推销产品可能夸大回报进行误导,而且在客观上造成保险机构的依赖思想,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风险管理、核保理赔等专业服务能力培养滞后。为此,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费率形成机制,稳步审慎地将保险产品定价权交还给保险机构,通过市场竞争使被保险人能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得保障,提升被保险人的满意度。同时,促使保险机构加快推进产品、经营和管理创新,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被保险人多样化、差异化的保障需求。通过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使销售误导和理赔难无处容身。
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4
关键词:寿险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
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
(二)实际问题体现
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5
一、宁波寿险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05年6月,宁波市共有寿险公司8家,其中1家为外资。宁波寿险市场上产品涵盖了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基本上能满足市民对寿险的需求。而从宁波寿险市场调查来看,市民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比较大,其次是养老和意外保险。
1996年宁波寿险市场以团险为主,占70.4%;从1999年开始,个险开始占主导地位,并于2001年达到最大值75.8%;从2001年银行开始进入宁波,2002——2004年银代的占比逐年增加,并于2004年达到21.7%,接近团险的保费。从全市各区域保费分布来看,自2002年开始,郊县保费开始赶超市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市区保费则进入低迷期。在郊县中,慈溪、余姚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
200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宁波国民生产总值全年为2158.04亿,同期增长21.93%,全市的人均年收入为15882元,增长6.09%。而在保险市场,2004年全市寿险保费收入27.41亿元,保险密度和深度分别只有495.9元和1.27%,其中个险保费收入为15.42亿,增长幅度3.07%。2004年宁波市人均收入增长11.2%,消费水平增长7.8%,人均保费收入279元,同期增长6.90%。可见,相对宁波快速增长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能力,保险市场对整个宁波经济发展的参与度却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在经过1999年~2001年的高速扩张期后,宁波寿险进入了盘整期。大发展时期的不良后果开始一一暴露出来。新单保费逐年下滑至2004年的40137.50万元,同时大量营销员开始脱落,仅2002—2004三年时间就有22068人离职,占历年脱落人数总和的53.82%。
2004年,人身保险业务整体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寿险保费收入为274076万元,比2003年增长9.57%,低于全国寿险发展速度。2004年,人身保险的新单业务发展比较缓慢,除一季度高于去年同期,其余月份较低于同期。2005年1-6月份,宁波寿险营销市场业务继续低迷,营销新单业务为20508.82万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1577.05万元,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寿的营销业务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今年为10433.27万元,而2004年1-6月份则为14166.41万元,下降26.35%。而新单期缴业务则增幅较大,2005年1-6月份为15955.1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27%。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寿险市场仍然没有明显复苏的迹象。存在的问题有:
首先,保险人增员难度大,业务员整体素质退化。宁波就业较为充分,在目前营销员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吸引新人尤其是一些高素质人员加入的难度较大。同时,营销员整体素质仍在继续滑坡,进一步加深了其自身社会地位较低、收入低的现状。
其次,城镇、农村居民对社保和商保的认识不足,需重新定位。宁波全市的社会保险普及面广,农村社保改革正在进行试点,使得众多居民以为自己已购买了社会保险,而不需要商业保险做补充。而这些方面的宣传需要市场主体共同来宣传,提升大众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意识和产品理解。
再就是市民对寿险公司缺乏认同度。保险的社会舆论环境差,正面报道少,负面报道多。尤其在2002年宁波发生了多家媒体对外地报纸的有关保险销售方面内容进行转载事件,结果导致大量市民对寿险营销人员和寿险公司失去信任。
最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宁波的保监局设立较晚,在2004年8月前均由浙江省保监局来监管,因此对市场及主体的监管显得有些乏力。另外,政府工作人员对保险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考虑到保险业对当地百姓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正面影响,导致了政府人员对保险的不理解,甚至劝说家人及朋友不要购买商业保险。
二、宁波寿险业市场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的营销理念大都停留在产品导向和生产导向上,而实际上这两种导向的营销观念会直接导致在制定营销策略和实施营销计划时的短视行为。而作为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客户中心论”就是要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中只有客户这个中心,而没有其它的中心,其它的构建都是为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
确立客户中心论的营销理念,要以满足客户需要为优先考虑,满足客户需要优于寿险产品的推销,客户关系战略应集中于寿险目标客户。通过详细、周密的市场调研,掌握客户在选择寿险时面临的难题,然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调控自己的行动方案,调动公司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1、为实现以满足客户为导向的保险公司经营目标,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应当体现出“客户中心化”。宁波寿险业以近10年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以产品、公司为导向的销售理念的“短视”。宁波开发较早的市区市场的保费规模已进入低迷时期,所以营销发展更高阶段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需要根植进入各家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各家公司应根据客户分类和不同客户的特点,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向客户推销需要的产品组合,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品种、“一站式”的保险服务。
2、细分市场,确立目标客户群。目前在宁波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和目标市场上越来越趋向同一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险公司不能企求占有大多的市场份额,因为没有哪一个公司能服务所有的顾客,在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论》中,企业的经营是具有取舍效应的。因此各家公司在经营寿险业务时必须有明确的经营重点和核心业务,以“有进有退”的原则对寿险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从而将自身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有效地区分开来,而将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和需求潜力的客户,并且公司有能力比竞争者更好的满足他们需求的市场作为保险公司优质服务的对象。
3、推行客户经理制。针对目前宁波寿险营销队伍流动频繁、不稳定的现象,适时地推行客户经理制。在制度、人力资源和服务内容上确保保险公司的经营人员与特定的客户有一种明确、稳定、长期的服务对应关系,建立起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能为客户提供包括保险、投资和中间业务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服务。通过客户经理对顾客的培育,使得顾客更加成熟,从而更为方便的直接将顾客导向到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客户经理能够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形象,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员加盟寿险业。
(二)重组营销网络,力保市场规模
在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偏好的潜在购买渠道是保险公司门店(48%)和保险人(44%),超过半数的潜在消费者(56%)会选择本土公司。就目前来看,宁波寿险销售中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保险人。实际上,由于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涉入度较低,因此保险产品的销售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提供说明和服务。目前,宁波寿险人队伍为5971人,包括一些因结构性失业从原来岗位上分流出来的人员。这些人员基础薄弱,展业技巧粗放,诚信意识不强,对保险认识不到位,受佣金制度的驱动夸大保险责任,承诺较高回报,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行业的品牌和形象。这样参差不齐的销售团队使得产品和服务传递过程中质量极其不稳定,进而直接动摇了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信心。因此为有效防范误导的产生,打造一个学习型、诚信的行业,必须严格执行资格管理程序,缔造一个一致性的营销团队,并且引进高级寿险人的认证体系,打造寿险的精英团队,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同时,随着专业化的细分,分销渠道也在发生变化,银行已经占据较大的市场分额,门店销售、互联网以及电话销售等新的分销方式也将出现。特别是遍布各乡镇的银行网点,以其低费用和高覆盖面,更成了其他金融机构理想的代销点。
作为保险行业的一个新型销售渠道,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给银行、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各方带来好处:银行可以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率,扩大业务品种,增加表外业务收入,进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和人员,得到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险公司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网点设立,扩大营业规模,从而降低分销成本,提高生产力和品牌形象;而消费者可以提高安全感,并享受“一站式”的便利服务。随着金融一体化的深入,全球银行保险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我国的银行保险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与商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2003年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险业务达到764.91亿元,比上年增长63.48%,占人身保险业务收入的25.4%。其次,寿险的销售也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有力的销售渠道,推动销售的提升。
(三)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法
1、推行整体营销
市场营销的实质是整体营销,保险公司整体营销包括多层含义:一是保险公司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各位员工都负有市场营销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直接面对客户的营销部门、营销人员的职能和职责;二是保险公司不仅要营销可盈利的产品、服务,而且要营销保险公司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三是营销的对象不仅仅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客户,而且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却有助于改善营销环境的关系主体,如政府、中央银行、同业、媒体,包括保险公司员工。因此,整体营销是一种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的新理念。
实际上,整体营销提倡的是对营销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同时、整合的施加作用和影响,从而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对营销宏观环境的影响,正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就是要影响政府对保险业的监管和法规、行为规范的制定,从而通过看得见的手形成一个良性、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政府监管部门需努力将各保险公司的分散的宣传进行有效整合,以树立起良好的保险行业形象,改变大众消费者对寿险行业、产品的不理解,进而通过政府的宣传力量改变大众消费者的观念。
2、引入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以系统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营销活动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助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与这些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是营销活动的核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相关个人及组织的关系作为市场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握住了现代市场竞争的特点,被西方舆论界视为是“对传统营销理论的一次革命”。保险公司开展关系营销的目标就是同顾客结成长期的相互依赖关系,发展保险公司及其产品与顾客之间连续性的交往,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巩固市场,促进销售,并通过互惠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
3、重视内部营销
由于保险公司内部担任生产或操作性角色的工作人员,在顾客眼中他们也是保险公司产品的一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重视内部营销过程,将内部营销视为外部营销的先决条件,认为保险公司营销的成功取决于内部营销的成功,即“满意的员工是顾客满意的前提”。推行内部营销就是要保险公司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内部顾客,设法对员工的合理需求予以满足,并向员工促销组织政策与组织本身,使其能以营销意识参与服务。每一个保险公司都拥有一个由员工构成的内部市场,它首先应该得到重视,否则该保险公司在外部市场的成功运作将会受到制约。如果产品、服务和外部沟通活动不能先向内部顾客推销,取得他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我们也不必期望可向外部顾客成功地进行推销。
现有的寿险销售队伍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不高就在于他们在销售产品时是利益导向的。他们并不在意顾客是否从寿险产品中受益,而是将目光放在销售产品的提成上。这与“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必须要让人认识到“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性,并在实际行动中履行“客户为中心”理念,这就要依靠公司内部对员工的营销。通过共同的愿景,满足员工合理的要求,并向员工促销组织的营销理念,使其能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参与服务的传递。
4、开展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是指服务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对服务产品所带来的服务效用的需求,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整合的营销策略而达成服务交易的活动过程。保险公司是服务功能很强的企业,在其营销战略中必须重视服务导向,只有这样的营销战略才能使保险公司增强竞争力。保险公司开展服务营销,要重在服务中贯彻和落实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并以此推动保险公司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基础的营销学理论告诉我们,产品可以简单地被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服务产品。寿险提供的是核心产品,是经济上的赔付,但在整个产品的传递过程中,确实服务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顾客心目中对产品的选择、评价和判断。因此服务营销的理念必须植根于每一个销售人员的心中,而以此为标准的销售行为也必然改变顾客对销售人员的不良印象和看法。
(四)发挥本土优势,优化客户关系
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宁波的寿险行业面临着来自于跨国保险巨头的竞争冲击,宁波首家外资保险公司中宏人寿已于2005年4月正式开业,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自己的风格,从而赢得主动,成为宁波寿险业需要考虑的重点。实际上,我们认为:
1、外资保险公司虽然服务理念、技术较先进,要将外资保险公司的一套移植到中国来,要经过一个适应、调整、磨合阶段,否则就易“水士不服”,而中资保险公司对国内政策、消费文化、消费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中资保险公司要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规范,将其同化到我国民族文化中来,使本土产品不仅具有亲和力,并且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
2、中资保险公司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他们与本地消费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保险公司宝贵的潜在客户资源,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努力保持和发展这一优势。实际上,正确的处理关系在寿险业务中的作用,不仅能够改变消费者对保险固有的不良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寿险产品这类服务产品来说,产品本身的无形性使得公司与顾客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不如有形产品那样具体。因此,关系对于留住顾客,提高顾客忠诚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
3、国内居民在选择保险公司时,不仅会考虑收益性,更会考虑安全性。由于我国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化改革后,国家依然是最大股东,国家信用依然是国有保险公司的强大后盾,再加上过去数十年国有保险公司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和网点便利优势,因此,只要保险公司不断改善客户关系,强化信誉意识,国有保险公司的业务在短时间内就不大可能受到大的冲击。
三、结论
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文6
论文关键词:车险市场;改革;调查研究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车险市场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车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也同时客观上激活了我国车险市场。为了完善车险市场,我国从2003年初开始实施的车险市场化改革,这个改革顺应了保险市场国际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也符合我国车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八年以来,我国车险市场的改革制度的变迁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国车险市场的发展,车险市场化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本文对我国车险市场化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2 改革实施以来,车险市场的基本特点分析
2.1 从市场结构看,市场集中度逐渐降低
从2003年车险市场化改革实施以来,我国车险市场的集中度不断下降,车险市场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一组数据表明:2003年,在我国车险市场上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家传统"老公司"的市场份额为97.3%,而到了2010年这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45%。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车险市场上的小公司的发展,市场集中度也在逐渐的降低。
2.2 从发展速度看,承保数量和保费收入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车险改革八年以来,我国车险投保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经达到95.6%,而在2002年我国车险投保率仅为31.35%。改革以来,我国车险条款费率更加合理,也更加贴近市场的实际需求。同时我国汽车市场的费率水平不断下降、车险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各个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
2.3 从险种结构看,总体上车险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但个体差异较大
这八年以来,我国各大车险保险公司都进行了业务调整,都加大了非车险业务的发展,在各大专营车险保险公司之中,车险比例明显下降,以永安保险公司为例,2010年车险业务的占有率比2002年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
3 车险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调查
3.1 保险公司经营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车险改革之前,监管部门对车险条款费率进行统一制订,当负责车险运营的保险公司经营出现亏损时,可直接向监管部门申请提高费率。可以说,在改革之前,我国车险保险公司处于一种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保险公司处于"旱涝保收"的地位,相关管理机制和市场营运水平非常僵化。进行车险改革之后,一切都以市场为准,保险公司真正的参与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各大保险公司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因此,在改革八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都进行了业务调整和公司体制改革,许多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都已经被各大保险公司熟练应用。同时各大公司的经营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由过去的老爷作风转变成现在的顾客是上帝,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3.2 产品创新和服务意识得到加强
保险公司在车险改革前不重视经营效益,主要竞争手段为:高手续费、高回扣的削价竞争。各大公司非常缺乏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主要变现为:服务态度差,费率高。改革后,这些现象得到了根本的遏制,各大保险公司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客户影响手段,一切以顾客为上帝、以利润为中心。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创新。改革前的旧车险有7个条款,其中包括2个主险和5个附加险,保监会统一制订费率,单据的格式也基本统一。车险改革8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都已经改革了经营模式,对自己的各户群进行了细分,并制定了种类繁多的车险产品。且各大保险公司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产品部门,经常根据市场的反应,来调整老产品和制定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各类车险品种已经多达500种,改革成效非常的明显。
(2)服务创新。在这八年中,车险费率不断下降,保险公司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对自身的服务进行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一是首次引入了“保险人的义务”条款在车险条款中,使对保险人的约束空前的增加,对投保人的利益进行了保护。二是不断推出特色服务措施,使得各大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三是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比如,实行24小时值班服务制度;成立客户救助服务中心,与“122”、“120”实行联动服务;实行客户经理制,对保户从承保、理赔专人负责服务到底,加强感情联系,增强保户对保险公司的信赖感。 转贴于
3.3 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1)各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科学化。
非寿险精算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保险产品设计、费率厘定方面,根据从人、从车、从地域以及安全驾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费率的厘定和条款。在各大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同时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化管理,管理营运水平空前提高。
(2)经营管理市场化。
车险改革使得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开始进行了市场细分,注意客户群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同时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一批针对性强且富有公司自身特点的产品,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群对于车险的需求。比如说有些寿险公司根据收入状况,将个体投保者分为富豪阶层、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五个阶层。然后再根据自身与市场的分析,从中选择或创造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
(3)采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
车险改革这八年以来,所有的保险公司都进行了业务流程调整,都在自己的业务流程之中引入了服务的理念。同时,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也进行了改革,各大保险公司的竞争性和服务性更强,基本上符合现代企业的特征。
3.4 保险监管理念得到转变
八年的车险市场化改革不仅深刻的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促使保险监管的监管方式、监管重点和监管手段发生了改变。车险改革前,检查公司是否严格执行保监会的统颁条款是对车险业务的监管重点;现场检查是主要的监管方式;行政处罚是最常采用的监管手段。车险改革以后,监管重点转移为促进公司发展,引导保险公司科学经营、防范风险;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为主要采用的监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
4 对将来车险市场发展的两点建议
4.1 继续完善各大保险公司的信息共享平台,并最终实现全国联网
车险费率的制定是需要依据历史数据的积累才能进行的,因此需要在我国车险市场上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达到积累车险数据,并依据这些费率进行车险风险核算以及相关车险产品的费率制定等,同时这也为车险的精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全国首个商业车险信息平台试点工作于2009年11月底在浙江省正式上线运行。今年随着上海、北京、浙江、贵州、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多数省市(自治区)“商业车险信息平台”的上线使用,其它城市也将陆续推出商业车险信息平台,将实现交强险与商业车险信息的合并对接,实现保险行业与交管部门数据的交互共享。平台上线运行以后,将统一商业车险费率浮动系数的使用标准,建立安全驾驶、客户忠诚度、无赔款优待等商业车险费率浮动因子使用规则,使保费计算更透明、更准确。这一工作应继续大力推进,并努力实现最终的全国联网。建立全国性的车险信息共享平台无论是对车险保险公司还是对客户及车险行业管理者都具有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