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品投资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品投资报告

艺术品投资报告范文1

所谓艺术品基金,就是由专业的艺术品投资机构(如艺术品私募基金)与银行联手推出的一种新型理财产品,投资模式就与普通基金投资模式相同,投资者只需要到银行购买所需的份额即可。现在国内多家银行都已经推出,如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截至2012年3月初,国内大约有七十多只艺术品基金,总规模超过了55亿元。

三大投资优势:门槛低、回报高、风险低

首先,这种投资方式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参与艺术品投资的门槛(比如投资门槛高、难辨“真伪”、难以把握艺术品价格走势)。它以基金的方式出现,由专业人士负责打理具体的艺术品投资,改变了原本处于象牙塔顶尖的艺术品投资,让更多的普通人也能玩艺术品投资。

其次,回报高。目前国内七十多只艺术品基金,平均实际年回报率在12%左右,最高可达到31%,虽然比起2008年、2009年基金“牛市”相比少了不少,但是比同期其他理财产品高出两至三倍。同时国内艺术品基金封闭期一般为2年(即两年以后可以赎回),而国际上艺术品基金封闭期,短则7―8年,长则15年。

第三,风险低。艺术品基金不像传统的基金,是金融投资,受股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较大,其是一种实物投资,受外界因素影响较低,加之时下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不断升温,亿元艺术品不断出现,所以目前出现亏损的基金尚未出现。而据业内专家透露,虽然时下是国内艺术品市场投资的第三股热潮,但从时下大环境看,艺术品基金较高投资回报的时间至少有2年。

市场趋势:投资品种逐渐增多,区域扩大

据《艺术品信托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艺术品基金主要以书画为投资主体,占到全年发行的73.3%,而进入2012年艺术品基金的投资主体开始增多,如红木、翡翠、瓷器、寿山石、犀角牙雕等等,种类的增多也让其受众群体范围更广,投资风险也在大幅降低。

同时,报告显示,2011年艺术品基金发行地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而进入2012年,地域范围开始变大,中部、西部的二三线城市也开始有基金发行,而且截至2012年3月份,发行量占总发行量的15%。

另外,艺术品基金投资也具有一定的淡旺季,每年的第一个旺季是3―4月份,第二个旺季是8―10月份,这两个时间段主要受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比较活跃的影响,常常有天价艺术品拍出,所以通常这段时间发行的基金回报率都比较高,相反5―7月和第四季度则是投资的淡季,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往往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基金在发行。

风险提示:投资机构选择很重要

艺术品投资报告范文2

3月中旬,据Art Economics(受TEFAF\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主办方委托)的最新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2年全球艺术品和古董市场萎缩7%至430亿欧元;其中,中国占比25%(106亿欧元)退居世界第二,美国33%重回榜首,英国23%落座季军。

仿佛时下的北京城,中国艺术品市场春寒料峭。自2003年以来,它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终在2012末日之年遭遇“寒冬”。报告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业内外无数“爱国志士”为失去了的“世界第一”宝座长吁短叹、心痛反复。

“接力”乏人

中国艺术品市场短短几十年,却走过了很多国家上百年的成长之路。其之所以出现前几年的“辉煌”,除却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良好发展态势之外,投资投机性需求的膨胀恐怕是最不能忽视的因素。

西方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根本因素是其悠久的艺术品收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现艺术品新人和新作,开拓新的市场和买家,以源源不断的新资源满足来自世界各地藏家的需求。

中国艺术品市场以投资投机为目的的购买行为远远超过了对文化和收藏本身的关注。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变化1年左右后才会在艺术品市场有所反映。中国艺术品市场事实却是:宏观经济稍有风吹草动仅半年左右艺术品价格即大面积明显回落。

暂且不论所谓的“世界第一”究竟主观或“无意”地掺杂了几多水分,但就中国艺术品市场2010年、2011年“两冠”以来众皆狂癫的乱象来看,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曾经登上巅峰吗?抑或只是一场一蹴而就的跟风式狂欢?

在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文先生看来,2012年艺术品价格冰冷的原因就是“接力棒传不下去了”。

在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等表现冷清的同时,二级市场拍卖公司业绩连连暴走。正是漏洞频现的拍卖行业撑起了艺术品市场的万里晴空。藏家、富二代、机构投资者纷纷涌入,一时间艺术品市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挥动手中的钞票,怀揣着暴富梦演绎了一场场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接力”游戏。

当投资者天价拍得藏品却发现无法找到下家甚至被鉴定为假货时,暴富梦瞬间破灭甚至倾家荡产,市场随之繁荣不再。大家看到了太多一夜暴富的场景,却忽略了艺术品市场的周期性,即低潮杂陈其间;忽略了拍卖行业本身较之海外的种种残缺;忽略了绝大多数艺术神话背后他人所付出的十年乃至几十年的心血与努力。

不过,李文乐观的表示,也正是经历过这一轮的宣传、炒作与喧嚣,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其标志便是投资者不再轻易一掷千金,开始找专家把脉”李文说,“投机的人少了,欣赏的人多了,收藏的人多了,艺术品基金也崭露头角。”

“投资”新方向

艺术经济学认为,艺术品的价格增长是有其规律性的。以中国市场为例,平均年化20%至30%的涨幅可能最为适宜。这也应该是收藏家、投资人、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现时的艺术品市场环境之下,艺术家本人或者必须具备营销自身与作品的能力。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同时就是一位营销大师。他的成功秘诀在于,注重营销的同时更加专注于创作本身和对自己内心的提炼。

但如果一位画家,主动或被动地把自己的润格炒得太高,无异于害人害己。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诸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北京某著名画家为例,虚高的价格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作品本身的艺术文化价值,致使画家本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心态浮躁无法专注于创作;购买者往往在付出了并不对等巨额金钱之后一旦“悔悟”,随即开始变本加厉寻找下家。

再以当代艺术为例,在推广与营销方面保持与世界市场亦步亦趋的同时,创作上却始终处于模仿的层面,缺乏创造并无法达及观众的内心。这也导致几位被奉为“天才”的国内艺术家在大陆范围内广受赞誉的同时,无法得到国际市场的深度认可。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懊恼的事情,比张艺谋的电影屡屡止步于好莱坞更甚一层。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了数年的发展、调整与自我完善之后,如果有投资者仍然寄望于在这里掘到整桶金子的话。李文帮忙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坦途。他说:“新方向就是去培育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大量收藏他的好作品。这就像创投领域的VC,前景光明但须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无容置疑的是,走通这条道路,依然必须投资者本人熟悉艺术、热爱艺术并以收藏为乐。惟此,才能帮助一心一意地跋涉于艰难艺术创作之路的年轻艺术家健康成长,同时自己也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国内艺术界一个普遍现象是:艺术家的成名是非常不易的,在世即成名者更属凤毛麟角。吴冠中、黄永玉、范曾、何家英等几位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让人振奋的是,国内艺术品市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渐渐浮出水面:45岁左右的国画家,只要真正具备了艺术创作的真功夫并长年专注于此,几轮的推广营销之后投资者几乎无一例外的顺利“退出”。我们暂且称之为中国书画家的“45岁现象”吧。

展望2013

4月的北京,春意渐浓。谈及2013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李文语调铿锵坚定。他认为目前最需要做的3个工作如下:

首先就是鼓励包括家族企业在内的企业机构进入艺术品市场,同时鼓励培育艺术家。

显然,无论是国内国外,企业收藏都是艺术品收藏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的企业收藏仅仅处于初始阶段。或许,民营企业第二代新生势力的崛起恰恰为业内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契机。当然,企业艺术品收藏必须注意用“闲钱”来完成,如果占用企业的发展资金则大可不必。同时,企业收藏必须体现人文情怀、提高企业文化内涵。如果企业的收藏就是为了升值后获利则有违初衷。

至于艺术家的培育,则需要我们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完善的交易、收藏规则。毕竟,我国艺术人才还是很有天分的。

艺术品投资报告范文3

盘点各种投资渠道,金融产品当前仍是中国大众投资的主要标的。不动产方面,房地产市场因为泡沫论和政府的严厉调控,大众对其产生恐慌预期。而近年来比较火爆的,当属艺术品投资了。艺术品,稳稳充当了“投资第三极”的角色。

艺术品收藏同时具有投资和文化两重属性,故称文化投资。由于艺术品的市场价值随着时间而改变,收藏品事实上成为藏家动态资产的组成部分,这是艺术品不可避免的投资属性。与此同时,艺术品是历史文化的有形遗存,是历史记忆的视觉符号,是艺术家精神创造的物化形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属性。在国内,关于艺术品是投资品还是收藏品的争论旷日持久,但文化收藏观点还是占据主流。有专家指出,艺术品文化收藏要警惕和避免艺术品收藏的工具化、物欲化和金钱至上倾向。

为什么艺术品投资不断走强?除了中国的那句古语“乱世藏金,盛世藏宝”的意识引导,理财层面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富人群规模快速膨胀。这个富人群体除了染指奢侈品,其余的闲钱在股市、房市风险不断加大的境况下,看到艺术品买卖如火如荼,便也跟风杀将进来。二是因为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私人财产保障和传承制度,财富传承的工具和方法缺失,人们便将珠宝和其他艺术品作为稳当的财富传承工具了。据《2012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内地的千万富豪人数首次突破102万人。在被调查的这些人中,31%表示喜欢收藏古代字画,13%喜欢收藏瓷杂,13%喜欢收藏当代艺术。

当艺术遭遇金融,究竟会发生什么?本来,在中国最有故事、最不容易说得清楚的行业有两个:一个是证券,一个是古玩。证券有“庞氏骗局”,古玩有“假拍”和“拍假”。这两个神秘的角色一旦联姻,天知道想要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会有多难。珠宝以及艺术品投资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需要具备兴趣和专业两大要素。也就是说,你要有兴趣成为圈里人,并掌握基本的鉴别技能。这样,艺术品投资就成为一种文化享受。正如艺术品专业投资领域“梅摩指数”的创始人之一、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所说:“买艺术品和股票有所不同:好的艺术品每天都会分红——给人带来愉悦感。”

珠宝及其他艺术品投资需要掌握的要领是“真、精、全、稀”,辨别真假是第一位的。目前,翡翠收藏成为大众收藏投资的第一大珠宝门类,本期封面报道《慧眼识翡翠》,系统阐述该品种的鉴别要领。

艺术品投资报告范文4

先来说一个高大上的例子:从1979年开始艺术收藏的德意志银行,目前的藏品达到5.7万件,是世界上拥有艺术品最多的机构之一。德意志银行对艺术收藏的态度是:“发现艺术品的价值,并将这一价值融入德意志银行,让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这句话翻译之后的意思是:德意志银行的艺术收藏必须满足三个功能:办公室装饰、企业形象、艺术资产。

德意志银行登上过《福布斯》“全球最佳企业艺术收藏品榜”,这份榜单包括各领域的欧美企业:金融界的瑞银、摩根大通,IT界的微软,时尚界的普拉达……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多数企业不是为投资而购买艺术品,许多公司购买艺术品是因为其创始人或高管对艺术的热爱。

同样是玩艺术,甚至同样有热爱艺术的创始人,中国企业则往往以“进军艺术界”的姿态,让艺术与金钱产生了更土豪的关系。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家中国企业:位于河北,主做能源,因为老板热爱艺术,于是进驻北京798开画廊小试牛刀,其负责人说:我们做艺术最大的优势是不差客户、不差钱。但具体要做什么艺术,“还得看老板怎么考虑的”。

不差钱玩艺术的最新代表,则是刚刚在南京举办艺术博览会的南京利源集团,这家企业号称要投资30亿元进军艺术界,打造中国首个百亿资产的文化艺术企业。

利源集团投资艺术的起因是其董事长严陆根,南京地产大佬,有20年收藏经历,自称“文化地产人”。在买遍了张大千、齐白石、陈逸飞、曾梵志等现当代大牌艺术家作品后,2013年11月,严陆根宣布利源集团“全面进军”文化产业,并陆续放卫星:建设全球最大艺术社区凤凰山艺术园;6年要投资30亿打造艺术家孵化器;签约1000名艺术家,让其中一些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在南京打造国际美术展,目标是成为第二个“威尼斯双年展”……

严陆根提到了其信心背后的依据:十报告提出,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果把产业价值占GDP10%以上的称为支柱产业,中国GDP的10%就是5万亿,而现在文化产业的规模才4000亿,“空间太大了”。想象中的大空间也决定了利源集团的大玩法。他们规划了一个包含艺术生产、推广、收藏、鉴定等所有环节的超级蓝图,要打造“中国土豪式”的艺术产业链。

从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2013年的《企业艺术赞助报告》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与欧美的不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收藏规模约为600亿元,年增长率高达33%。但在收藏范围上,中国企业82%投入于书画、瓷杂等传统艺术品,中国当代艺术品以及国际艺术品只占18%。当代艺术是短期内最不具投资价值的艺术品类,但最考验企业判断能力,最能反映时代风貌。

中国企业一旦和艺术接触,往往就带着屠夫式的豪气、毁灭性的霸气。

1990年代涉足艺术收藏的新疆广汇,曾在中国拍卖市场豪掷数亿,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大推手,最后却在资本市场曝出将70幅书画作品评估成35亿元资本,注入新疆广汇集团发行总价45亿元的债券短融产品。

山西华宇集团,也是因为创始人赵华山对中国书画的热爱,现在在地产开发中打艺术牌,每年春节邀请拍卖行、画廊以及各种艺术人士聚首三亚,举办“三亚艺术季”,展览、拍卖、论坛、评奖一应俱全,但艺术的光芒总被活动的争议掩盖。

还有闷声发财的湖南电广传媒,2006年涉足艺术领域,到2013年艺术品经营投资的营业额为4.7亿元,毛利3.56亿,毛利率高达75.78%……

中国土豪企业随便一玩,就足以搅动半个中国艺术圈。这艺术的牌坊,实在也没什么可立的了。

艺术品投资报告范文5

作为年度性高端论坛,2012上海国际收藏论坛分主题论坛和专题论坛两个部分。主题论坛以“艺术收藏的新视野和新理念”为论题,围绕私人收藏与机构收藏、企业收藏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收藏与文化赞助等议题展开。本刊从各议题中选择部分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新视野、新理念

2012年有一个来自于伯克利机构的非常有意思的报告,这个报告当中描述了财富的种类以及藏家的兴趣分布。有些国家的藏品量所占的财富比已经达到了国家总财富的18%。通过这个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球现象——全球富人都在极力重组这一市场,新一代藏家和投资家出现了。在中国。也有很多新一代藏家在驱动这个市场的发展,也为这个市场带来了新态度、新经验、新理念。

今天,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艺术为投资工具,对于新一代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管理你的艺术产品,你可以像管理金融资产一样管理艺术产品。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而且对于艺术品投资的专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说到艺术投资和运作艺术投资基金,首先要有艺术投资经理和顾问,要有投资者团队,还应有很多外部的顾问,这些人会为艺术市场提供很多建议以推动市场的发展。很多人都已经是收藏家了,很爱艺术,但缺乏投资工具。如果爱艺术,但你没有足够的经验,对艺术市场没有足够分析的话,可能你就需要一些专家团队的支持。总之,投资团队是管理方法和艺术的最佳结合。

此外,通过多元化的方式降低风险。在过去两年中,我们看到非常富裕的高净值人群,他们已不止投资在第三方的投资基金当中,他们更希望有可管控的账户,艺术基金其实和投资基金非常相似,艺术基金当中高净值人群是唯一的拥有者,他们对此完全拥有控制权,恰好契合了他们的需要。

以艺术基金的身份投资

英国美术基金集团在全世界管理有5支不同的艺术基金,总管理资产超过1.5亿美金。其中有3个艺术基金是投资于西方艺术,两个较小的基金投资于中国和中东艺术。从国际上来讲,我们的规模很小,但在艺术投资方面却是非常大的基金。

艺术也是一种投资的门类,艺术市场在过去10年当中突飞猛进,但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非常不透明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一半以上的艺术品通过拍卖,另外一半通过其他方式交易,但这些交易金额到底有多少我们根本不知道。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这个人卖艺术品到底卖了多少钱,也不知道中间的经纪人到底赚了多少钱。

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在艺术市场投资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艺术市场的供应有限,尤其对于那些高端艺术品来说。因为那些艺术家已经过世了,不能再提供新的艺术品;当代顶端艺术品的供应也非常有限。我们知道,市场每年都卖出很多艺术品,但另一方面,那些进入市场的新的参与者每年也在增加,一些新的区域也随之出现了。不仅是在中国,在拉美、中东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投资艺术品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品的价格一定还会上涨。

我今天谈的重点,是以基金的身份来投资。投资艺术基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投资艺术基金来获得真正的专家团队。第二个原因是艺术品投资可以让你进入高端市场,同时艺术基金能够为你提供更多的多元化的艺术品投资。前面说到艺术市场的情况可能会非常复杂,而艺术基金投资会让你获得规模经济,让你降低交易的成本,同时也更加高效。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以及激动人心的投资方式。如果你使用正确的方法,那么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安全的投资行为,你的投资回报率也可以得到保障。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这样的基金会,它们更加专业,给玩家更好的平台,有很好的团队,有很好的结构,而且工作流程是高度透明的。现在中国市场也在成立越来越多的艺术基金,可以看到这是很大的市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它的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

艺术基金的结构治理和风险管控

讲艺术基金的风险管控。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思维,需要有开放的姿态去管理艺术风险。要有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能够识别风险,评估风险。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组合分配策略所带来的风险。你要考虑在哪一个领域做投资,是当代艺术、现代艺术、瓷器,还是其他什么门类。当你决定一个方向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做研究,然后才可以去购买。你要知道,存这个阶段里会有不同的风险,一旦你购买了这个艺术品,你就需要思考在持有阶段会碰到哪些风险。我们知道这个阶段非常漫长,你需要从时间轴上进行考虑。最后,你还要考虑销售的时候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这时就很需要最优化策略。你要建立一个投资组合,同时还要形成收藏组合,通过各个艺术品的组合来将你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具体操作比如为基金会和个人购买艺术品,首先要做研究,鉴别作品的真伪,独立评估在减少风险方面很重要。另外要确保价格是合理公道的。持有阶段其实也有很多风险,我们需要找出并且逐一解决。如一个风险来自于存储和接触艺术品的过程。存储阶段需要进行很好的投资才能够保证艺术品的质量不受到影响,还要进行艺术品的保险。总的来说,要确保环境非常干净、干燥,同时不被偷走。另外,增值策略会增加艺术品的价值,形成更好的协调效应,大家可以想出很多的方法来在持有期间提高持有艺术品的价值。比如进行展出,还可以找到一些专家为艺术品写些文章,此外可以通过第三方公平认证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这一艺术品投资的预期,从而提高其预期价格。同时,持有阶段还要有非常好的退出策略。在持有艺术品期间,我建议通过艺术基金来丰富你的投资组合。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战略计划,要能够进行有效的管控,有更多的保障,有更高的可信度,这对于

一个艺术基金来说至关重要。全球艺术市场新趋势

过去5年是艺术市场最跌荡起伏的5年。金融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财富,也影响了消费能力。艺术市场价值的三分之一在2009年时消失了,这一年出现了最低点,但很快,在2010年时候就出现了复苏,这是由美国和中国艺术消费所拉动的。2011年时,市场进一步上升。而现在复苏比较缓慢,还没有达到2008年和2007年的市场水平。

我和伦敦、纽约很多的艺术商对话,他们说,现在艺术品不像2008年和2007年一样好卖,现在人们想耍的是能更持久增值的艺术品。人们的购买热情也不像以前那么高了。现在,推动艺术市场复苏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公益美术。

从市场规模来看,在过去10年当中,纽约和伦敦市场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位置。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的规模超过了英国,中国市场将称霸很长的时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在2011年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其实这都是由需求来推动的,但这个市场到底是向下,还是向上走,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美国和欧洲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供应还是需求都呈现全球化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艺术市场呈上升趋势。艺术博览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人们的品位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当代还是现代作品,都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但目前,艺术品市场中93%都是低于5万欧元的作品,这种小价值交易量仍然是主导。市场出现了两极化的迹象,高、低端卖得非常好,但中端市场受损严重。

再谈谈未来的趋势。网络是一个新的媒介,它改变了交易方式,并且使整个市场更加全球化,人们也更容易进入到这个市场当中来。我认为网络发展必定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一。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买家结构的变化。我们看到,一些新藏家的出现,要求更多地针对新一资商的策略。还有,现代艺术品的咨询师、艺术品管理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交易结构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拍卖行越来越多了,但他们更多地是以零售商的姿态来主宰这个市场。所以,现在有一些博览会很受欢迎,因为相对于拍卖行,私下成交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所以纽约和伦敦更倾向于用这种方式进行艺术品交易。

目前,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市场停滞不前,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也比较疲软。中国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艺术品市场之一,也有了自己的挑战。考虑到经济过热以及艺术品的价格太高了,我们希望有更加稳定的发展,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有的人一旦持有艺术品,就不再愿意转手,这块市场肯定就会因此停滞不前。未来我们还会有持续的需求,但也需要把供应跟上去。

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趋势

对于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行情和走势,很简短的概括是:市场在减速。这个减速体现在几个方面:总体交易额在减速,高价作品明显减少;很多重要拍卖公司的交易额在萎缩,书画、瓷器、油画、当代艺术都有下降的趋势,珠宝等略微增长。201 2年虽然比2008年的形势要好,但总体来说,市场逐渐从很高的增长速度向平稳增长趋势发展。中国艺术品现存的价格太高了,一些投资、投机行为在2012年有所减速。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201Q年到2012年富裕人群的投资方向有一个偏好的变化。国内高净值人群主要投资房地产、固定收益、黄金和艺术品,从他们收藏和投资的类别来讲。古董和当代艺术是主要投资方向。2012年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高净值人群还对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有所关注。

还有一个现象。对于公益的美术馆,国家开始加大力度来投入。这其中独立性比较大的私人美术馆,藏品来源于私人购买,对市场有很大的贡献度。中国民营美术馆、私人美术馆的发展在上海非常迅猛,如龙美术馆等。衡量一个美术馆等好不好的指标最重要的是美术馆的藏品怎么样。未来私营民营美术馆将成为市场上新的一波购买力。

再谈谈企业收藏,企业收藏是今天整个艺术收藏里非常重要的力量。从目前情况看,从事收藏的大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个地方,但现存企业收藏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他们对藏品的管理意识不强,定位不是很明确,决策比较随意。国外很多企业购买艺术品都有基金会、委员会参与,经过委员会投票、专家论证以后再去购藏作品。而国内可能就是由公司老总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重新认识中国收藏中的问题中国画要走向世界

我最近参观艺术博览会,无论是在上海、北京,乃至台湾,都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博览会里,我们的中国画不见了。中国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代表。却在博览会里逐渐消失了。我们说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那请问,怎样才能把中国最伟大的艺术推向世界呢?我们自身又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交易制度出现严重的问题。现存很多人怎么去买中国画?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找画家买;或者请一些朋友来画画:还有就是到拍卖公司买。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市场中间出现了一个缺陷一一画廊不见了。这样一来,国际的艺术博览会里就没有中国画被画廊拿出来参展,跟西洋绘画、当代艺术媲美。画廊这个一级市场是一个培养收藏家最重要的场所,而这个场所在上海很少看到,甚至在台湾都找不到5家。中国画进入国际博览会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快没有了。

第二,画家越来越多,可是创意却越来越少。艺术的精神是创造。今天很多国画家不看当代,不走向世界,而是关起门来在山林里找一个优美的地方,然后就自以为是地不停地画,请问这样做你怎么能够跟国际接轨?所以现在买中国画,或是到拍卖会去看中国画的人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已经不再关心了。中国画千万不要像评剧那样,成为需要扶持的艺术。中国画是最重要的绘画艺术,但如果只是关起门来自扫门前雪,而不去考虑未来的话,那前途将会很渺茫。

第三,现在拍卖会越来越多,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拍卖公司越来越多,以前若能拿到一本图录就觉得很宝贵了,现在甚至一次寄来的图录就有8公斤、10公斤重,我想问有那么多好画值得这样拍卖吗?为什么现在拍卖市场这么好,主要原因是在每场拍卖会里面只有中国水墨画是大宗的,其他器物类比较少,所以中国水墨画成为主流,也导致了近百年的名画家画作的拍卖在绘画市场里出现。可年轻画家到哪里去了呢?过去的一代,无论是对于张大千还是齐白石等现代大家的艺术研究在蓬勃发展,但古画没人研究,断层了。没有国画艺术的传承,我们怎么成为有悠久国画传统的大国呢?

第四,中国画的鉴定机制是有问题的。中国人一直都以服从权威、服从专家为原则,但为什么在传统鉴定方法、方式里面不能加现代科学技术呢?几位书画鉴定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过世了,年轻的在哪里?哪些人说话算数?这种情况下孰真孰假,就很难分辨。我们应该一起努力,可以从画家笔迹入手来大量系统地整理,再通过电脑程序等方式来鉴定。

第五,现在的中国画价格实在是太高了。以前没人仿,因为价格很便宜。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以后,仿画越来越多。最近有报道说。中国有好几位艺术家已经进入了世界上最重要、价值最高的画家群,包括张大千、齐白石、吴冠中、李可染等,听起来非常令人高兴,但谁花大钱去买这些画?还是咱们华人,我们走出去了没有?没有。

画廊是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画家的机构,也是收藏家互相沟通、建立收藏方向的堡垒。现在却变成了拍卖会在引导艺术市场,两级分化严重,年轻的艺术家作品没有平台、没有舞台,最重要的老画没有人要,没有人保存。这就产生了脱节。

我虽然主要从事西洋艺术和古董收藏,但我认为国画艺术是最需要一起来努力推动的,未来该怎么办?

首先,尽量把画廊健全起来,让画家专心画画。画的好坏不是自己说,而是由收藏家、喜欢艺术的朋友来推你。现在画家自己办展览,自己说自己好,自己出画册,没有意思。

其次,价格要合理。如果你到英国去看展览会,结束时会有一个价位在1000英镑以下作品的展览活动,一般大众都可以买得起。如何让中国画价格合理,让年轻人有机会,我想这是政府、团体所应该努力的。

第三,画家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很多人问我中国紫砂艺术怎么办?寿山石雕刻怎么办?我觉得现在这些工艺大师的技艺非常好,可是缺少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走向新思维。我们以前喜欢的是邓丽君,喜欢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柔美的声音,而现代人喜欢的是周杰伦,因为他要的是现场的感动,要的是灯光、要的是色彩,所以我们的艺术家们如果能够多接受新的思维,多到国外走一走,我想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应该把中国画的力量结合起来,取得话语权。现在外国人不懂中国画,他不是不喜欢,其实是不知道、不懂中国画的艺术内涵,所以让画家走向画廊、博览会,走向世界去,这时候才能够让中国画不再是孤芳自赏,而是遍地开花,这时候中国才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现代企业艺术品收藏新视野

中国艺术品市场走过了二十几年的路,最近市场上出现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中国的企业、企业家逐渐加入了艺术品市场。一般传统的企业加入艺术品市场,它的定位主要是企业家对艺术的爱好,在此我想跟大家谈谈我对此的一些建议。

第一,企业对投资的增值获利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较之过去,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投资好像出现了一个井喷行情,艺术品投资的增值获利空间很大,但这跟艺术品市场的长期压抑有关,与中国经济长期停滞有关,不能把急剧增长归纳为普遍规律。此外,艺术品投资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有大量的文物、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需要企业投入,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大有作为。

第二,对企业博物馆的建造,需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首先强调的是公益性,给企业的回报是公益形象,它不会直接带来经济上的回报,而且一旦企业藏品进入博物馆以后,这个藏品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企业资产,它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有资产。

第三,企业收藏艺术品的广告效应问题。如果广告宣传的钱能够用存文物藏品的保护上,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是保护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对企业来说艺术藏品也是不动产。二是企业收藏艺术品,形象会更好,宣传效果更好,但怎么把有限的企业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富,值得认真思考。

希马克艺术资本的收藏经验

收藏和艺术推广的结合,一方面为艺术家服务,即通过推广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艺术家;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将小众的收藏公益化、公众化,从而为公众服务。我们希望利用希马克艺术资本的国际金融优势,将当代艺术家推向国际,为当代艺术家搭建很好的发展平台。

希马克艺术资本有非常清晰的定位——以艺术史为依据来选择合作的艺术家,只选择那些有可能具有艺术地位和价值的艺术家进行合作。无论他们的年纪大小,也无论他们现在的名望高低,只要艺术家是在解决艺术史上的遗留问题,通过艺术来思考当代艺术的构建,就是希马克选择合作的对象。

2013年,希马克的工作重点将作出调整,将工作重点从国内转向国际,我们将为10余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境外安排6个主要的展览,其中包括1个个展以及大型联展。我们将邀请顶级美术馆的馆长、批评家来中国考察,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加强国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交流与合作,在收藏序列上加强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力度。

伦敦成功的背后与艺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

目前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市场。2012年3月,欧洲美术交易会报告指出,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中国占30%,美国占29%,英国占22%,法国占到5%,剩余部分由其他国家占有。

我主要谈伦敦的艺术市场。目前伦敦市场是世界上欧洲地区最重要的艺术交易中心,这有以下几个原因:伦敦有着历史悠久、受人尊重的拍卖行;希腊艺术、罗马艺术到当代艺术,经营各式各样艺术的交易商应有尽有;很多来自美国和欧洲大陆的艺术经销商也在伦敦开了画廊;同时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是国际化的城市,这里有非常多的富裕的外国人,比如在伦敦有50万俄罗斯人,他们非常富裕。俄罗斯的艺术市场并不乐观,因为交易在那里遇到很多问题,而且一些政治环境也使得艺术市场困难重重,一些俄罗斯艺术都存国外进行交易,尤其是在伦敦。伦敦也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区域,这里有世界级的博物馆、艺术学院以及设计学院,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居住在伦敦。

艺术品投资报告范文6

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金融化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从蹒跚学步的艰难,到铿锵稳步向前,艺术品金融化经历了一个从“闭关主义”到现在的“拿来主义”,未来走向“送去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品金融化从“觉悟”到“醒悟”的过程。

艺术品金融化,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是一个动词,表达的就是艺术品被金融化的一个过程,要想理清楚这个概念,就要先清楚,什么是金融,为什么艺术品需要与金融结合,需要被金融化。

所谓金融,根据西方著作《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里对金融的定义,是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与套利,期权定价和公司金融。金融的产品种类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需要不断创造价值和创造财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而金融的本质,其实用三个关键词便可揭示,就是“货币流通、信用与持续效用”。

艺术品与金融结合,实质上是因为艺术品作为稀缺资源,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升值价值”的资产。艺术品金融化就是把有“升值价值”的艺术品借助金融方式资本化的经营活动。并不是所有艺术品都能够被确认为有升值价值的资产,就能够被金融化。所以如何确定具有可观升值潜力的艺术品,是艺术品金融化的核心问题。

所谓艺术品金融化,其实是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与机构的理财范围,使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成为一种投资品,进行投资理财。只要艺术品的投资收益高于一般基金与银行利率,便可称之为盈利。根据西沐教授的观点,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要经历以下几种形态: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品形态、艺术商品形态、艺术品资产化形态、艺术品资本化形态以及艺术品证券化形态等。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艺术品资产化之路上寻求新的突破口,也进入了体制改良与市场体系建设攻坚阶段。而如何克服阻碍,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一个良好纵深发展,是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艺术品与金融化发展背景

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艺术品市场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会转向文化消费为主。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公布的中国人均GDP为1090美元,在2008年就超过了3100美元。此外,政府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在2011年首次确立“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3年12月,更已成立规模200亿元的“国家艺术基金”,并在2014年5月1日颁布试行章程。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的发展更加快了艺术品金融化的脚步。2016年3月,欧洲艺术基金会(Arts Economics)的《TEFAF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TEFAF Art Market Report 2016’)可以看出,中国保持全球第三大艺术品市场的位置,但是仍没有形成体系。西方能够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与海外投资艺术品非常普遍存在很大关系。

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金融服务体系,最著名的有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瑞士信贷等金融机构,服务项目包括系统的鉴定、估价、收藏、保存、艺术品基金等专业的金融手段。在西方,艺术品被认为是可以对抗风险、升值的投资,并且与股票及房地产投资并列为企业和家庭的三大投资之一,极具投资价值。

3 从“觉悟”到“醒悟”――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现状分析

3.1 艺术品信托缩水严重

艺术品基金是艺术金融产品的开端,是带动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艺术基金分为有限合伙型与信托型两种类型,而信托型是艺术基金发行的主流产品。

艺术品信托具有财产管理以及融资融物相结合的特点,自2005年艺术品基金开始出现,2010年业内宣称“中国艺术品基金元年”,银行与公司纷纷推出艺术品基金。根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国内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10款,发行规模为7.58亿元。仅仅一年时间,进入2011年后的艺术品基金达到顶峰状态,国内艺术品信托产品发行量增至45款,达到55亿美元的规模。这样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一年时间,完成626.17%的增长规模,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在这头脑发热行径之后,市场步入调整期,一盆冰水浇下来,所有人的头脑开始清醒。2012年开始艺术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骤减,2013年减至13款,2014年仅8款,2015年~2016年迄今为止还没有发行任何艺术品信托产品。据《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采访获悉,由于产品太少,用益信托自2013年起已不再编制相关的市场报告。艺术品信托是否就此退出市场,仍是未知数。

艺术品信托极速的发展与衰落,期限较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的艺术品基金往往长达8~15年,而中国艺术品信托、基金期限较短成为普遍现象。根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2012年之前发行的艺术品信托产品多为24个月为期限,2013年之后发行的才出现24个月以上的,最长年限60个月。由此可见,我国的艺术品信托还处在探路的阶段。在期望短期获益的利益驱使下,短期套益的短线操作居多,致使投资风险明显加大。其次,2012年文交所清理整顿,挤压了艺术品信托的推出空间,也加大了艺术品信托的风险。艺术品信托经过这一轮惊心动魄的旅途后,等待它的将是涅??重生。但未来,还有待市场更成熟、更稳健地发展。

3.2 艺术品私募基金纳入管理新规,或取代艺术品信托

2014年6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1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予2014年8月21日公布,自2014年8月21日起施行。其中较为瞩目的是,《暂行办法》中将私募证券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市场上以期货、期权、艺术品、红酒等为投资对象的其他种类私募基金均纳入调整范围,将私募基金的投资范围明确为“包括买卖股票、股权、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

《暂行办法》不仅明确表示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发行不设行政审批,更细化了投资者的投资资质。文件从程序上简化了基金的设立,并且明确提出投资人应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是官方鼓励发展艺术品私募基金的信号。

民生银行2009年成立国内第一只艺术品私募基金――“红珊瑚一期”。该产品以投资当代书画作品为主,到期时则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艺术品基金年化收益率的最高纪录31%。由于艺术品基金的回报率较高,大量的金融资本便开始在艺术品市场上大规模地“跑马圈地”,尤其是2010年以来,原来在国内稀少的艺术品依托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虽然私募形式投资艺术品的案例并不少见,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相关的监管细则,这一领域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此次把艺术品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产品的道德风险,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此外,新规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艺术品私募的转正。在监管部门新规下,基金成立不再沿用审核制而改为备案制,这样基金成立就更为简单,更适合艺术品投资这样小众的投资标的物。

3.3 艺术银行与艺术品抵押贷款

除艺术品信托、艺术品私募基金以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觊觎”从未停止过。早在1972年,加拿大国家委员会为支持年轻艺术家,增加大众接触、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机会,成立加拿大艺术银行,当属银行的先驱。国外早期的艺术银行和国内的现行模式有所不同。2014年4月,随着潍坊银行艺术品仓储库的正式启动使用,中国首个由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建设的艺术品仓储库落户山东。不同于以往大多数金融机构仅以艺术金融产品介入艺术,银行的角色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深度介入艺术产业链。据潍坊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潍坊银行150多平方米的艺术品仓储库共分为库房、鉴定、办公三个功能区,结合银行金库的安全标准和博物馆库房的专业标准设计建造,并与潍坊市博物馆进行合作。此外,2014年5月10日,潍坊银行艺术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一并启动了“中国艺术金融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1月上线。标志着潍坊银行艺术金融探索的系统化、常规化、规模化取向上得到了新的进展。其实,艺术品仓储是潍坊银行艺术品质押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潍坊银行的质押业务自2009年9月推出,第一笔贷出262万元,到现在已经有1.3亿元的规模。

2014年6月,长沙银行推出国内首个艺术品抵押贷款产品“逸品贷”,开创了绘画艺术品到银行质押贷款融资的先河。据报道,逸品贷是由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湖南逸典拍卖公司、湖南银鼎投资担保公司、长沙银行联合推出的新型金融产品。相关宣传资料显示,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的艺术作品成为首批进入《逸品贷艺术目录》的艺术品。而进入《逸品贷艺术目录》的作品可作为逸品贷反担保物,向担保公司申请银行担保贷款。

但是艺术品质押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如长沙银行小微部总经理王国良说:“艺术品质押融资难点在于质押物艺术品的鉴定和估值,以及其鉴定和评估结果的认可度。现实中,银行缺乏此方面的专业人士、没有统一的权威鉴定和评估机构,致使艺术品质押贷款难以全面展开。”

虽然,真伪、评估、变现、保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要素,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风险,确保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是当前的努力方向。

3.4 文交所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艺术品基金与艺术品质押融资都属于艺术金融产品,它们的发行都有赖于艺术银行和文交所这种艺术金融机构。特别是文交所,作为国家政府引导的,从事文化产权交易及相关投融资服务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它的诞生,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资源与金融的对接,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文交所作为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的市场平台,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早年由于监管不力,部分交易所出现了价格操纵、股东违法违规、侵吞客户资金、卷款逃跑等事件。

鉴于此,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第38号令),决定规定,在2012年的6月30日前,全国所有的文交所都要进行清理整顿。各地运营当中的文交所顿时变成众矢之的,受到广泛关注。国务院下发此《决定》是对各地文交所普遍进行的份额化交易模式进行整顿。

自2012年以来,全国的文交所逐渐退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被传统行业质疑已失去该有的金融属性,而究竟文交所的出路在哪里?在市场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由谁来监管?所有人都没有答案,各地的文交所在虎视眈眈的观望中,也在实验。

例如,在清理整顿活动中,湖南文交所是全国第一个清退艺术品份额的交易所,并重新修改完善交易平台,在做好清退工作之后,推出的首个文化交易项目――《非遗茶韵》黑茶套装产品,成为这批整改潮中转型最快的文交所。而上海文交所作为转型试点,也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上海文交所的战略布局是走出上海,走向全国,通过打通产业链的方式,试图成为各类文化会展的交易枢纽。有计划“办最大的文化产权基金之一”。再如,海峡文交所推出艺术品交流会形式,4个月累计交易额高达530万元,一举打破全国文交所的沉闷气氛。还建立了“签约艺术家制”,率先与漆画艺术家汤志义等5位艺术家签约,此举能推动艺术品市场的专业化运作。海峡文交所的“艺术品交流会”模式,后来被业界称为艺术品市场中除拍卖会、商铺经营以及地摊买卖之外的“第四种交易形态”。

虽然各地的文交所在清理整顿的活动中均表现积极,响应转型升级的号召,但是转型之路并非想象中的顺利。2015年是文交所清理整顿的第三年,事实上,各地的文交所仍在举步维艰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文交所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