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1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着,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04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着《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 传统文化 教育 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群众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的需要,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研究和探索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一代新人。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尤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在一定程度上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声称,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心灵的觉悟。
第三,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来看,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很多青少年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致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而违背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
1. 学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加强学校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制订相应的计划,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相结合,通过组织社团、兴趣小组研究宣传传统文化,并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骨干作用,这是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好的教育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让青少年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孝,就是唤醒他们对父母的爱的情感。改变枯燥的的说教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之久,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宝库,我们不仅能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得到道德心灵的慰藉,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得到应有的启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悟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当今时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
4.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抓好舆论引导。借助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形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浅显明了的方式,如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等,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年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孔园园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2-01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明之魂,是民族素质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传统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的优秀思想,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传统文化优秀思想是德育资源的一部分,德育资源是德育价值取向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价值取向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德育价值取向内容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等。它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载体。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各族儿女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不仅外显地表现在民俗风情、经典文献中,而且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人们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为本位,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许多德育资源,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和青少年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二)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青少年德育资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艰苦朴素、尊师敬贤等。在青少年德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二、青少年德育教育现状
德育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战,青少年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内容政治化、形式教条化,人文素质弱化。其次,价值选择“自我化、趋利化、短期化”,基础知识不牢。最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
三、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
德育资源是德育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传统文化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载体,对我们拓展德育内容和途径,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可以增强青少年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往我们在青少年德育中,对德育内容理解太狭隘,太过于政治化了,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可以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勤于思索,勇于挑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克服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是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三)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提出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激发了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道德践履,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有重要的启迪。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中,青少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善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价值取向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健康地成长,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高乐.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完善与社会责任感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5-16.
[2]程京武,卢宁.对构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5):119.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现代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平面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类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平面设计涉及诸多元素,包括色彩、图案、文字等,每项元素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与内涵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很多平面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期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设计师要寻找融合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方法,积极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平面设计的效果。
一、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涌现出丰富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历史的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吉祥安乐、平安幸福的寓意。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各种传统图案的寓意大多以谐音的形式体现,如,鱼有着“年年有余”的寓意,表现出人们对食物丰盈的期盼;鸳鸯象征美好姻缘;松柏象征长寿;等等。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这些传统图案进行应用,不仅能提高作品的艺术美感,而且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文化价值。传统书法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传统书法具有优美的线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内涵,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而且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艺术魅力。我国的传统色彩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白、黄、青、赤等,而且每种色彩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在运用各种传统色彩时,须明确各种色彩的含义,合理选择色彩,以表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表达传递各种信息。
二、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
1.汲取传统绘画的精髓
我国传统绘画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寓意深刻,形态各异。传统绘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人物、风景、植物等事物,具有浓厚的意境,能很好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设计师大多根据需要选取元素,以丰富设计内容,提升设计的艺术价值。虽然一些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绘画,但只局限于一些浅层的因素,并没有深入其中,以致传统绘画在设计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平面设计师必须深入挖掘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根据这些元素的特性,将其合理融入平面设计作品,使设计元素和谐统一,营造出浓郁的美学意境,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效果。
2.合理渗透传统工艺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包括剪纸、雕刻、印刷、织染等,这些传统工艺不断改良,逐渐变得简约、精致、灵巧。传统工艺具有独特性,不仅韵味丰富、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外在表现、深刻内涵等因素都可以为设计师带来创作灵感。设计师可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的需要合理运用传统工艺,合理运用传统工艺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独具个性的艺术构造,进而提高设计质量。
3.充分促进形意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大多强调形意结合,通过对实形进行装饰,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传达某种寓意。部分设计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应用时,只注重单方面的形或意,以致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设计师应更加注重形意结合,对各种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考量多种设计元素。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来源,与平面设计作品的韵味、内涵紧密相关,只有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行业环境,着力于设计方法的创新,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设计的艺术效果。
作者:乔姗姗 单位: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6
一、贵州苗族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尽管原始芦笙与芦笙舞的地位与传统仍在,但青年一代对其厚重的情感与心理却在逐渐向社会生活的边缘滑落。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未得两全,如何应对外来事物,如何在时展中传承民族艺术,如何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是一项艰难却必须解决的课题与使命。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芦笙舞,既源于苗家生活又是苗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诸多现代因素的影响,以致苗家芦笙舞逐渐进入了一个时代的两难境地。首先是外部大环境的冲击,包括国民经济条件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发生,以及现代媒体对传统生活模式的侵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电脑、互联网、手机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物品的出现,不仅吸引了老一辈人的眼球,也使得新一代群体沉迷于此。通过现代通讯进行的情感沟通与人际交往逐渐取代了传统广场式与节日礼仪性的活动,使得通过芦笙舞达到交流互动的生活模式,远远落后于现代网络通讯,也逐渐在青年一代心中形成芦笙舞无趣的潜在意识。特别是部分村寨随着留守老人、儿童数量的逐年递增,青年一代包括一些芦笙传习人都在城市做工,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大家逐渐淡化了对传统技艺的重视、学习与精进。这些都是大环境的改变,与过去芦笙舞多发生与活动在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次是中间传承层面的脱节,贵州苗族没有文字,传统芦笙艺术的传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未能实现有保障、有质有量的传承、保护与教学。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方面青少年对于芦笙舞的热忱在递减,包括许多民间艺人的后代,有的在城里务工,有的在接受现代学校教育,这与过去千百年来芦笙舞口传身授的传统环境大相径庭。有的村落即使办了芦笙舞学习班,可是孩子们既要搞好文化课,又要帮助家里忙农活,如果没有固定的时间、场合及师资,是很难把这门艺术继续完整地传承下去的。另一方面已经怀有芦笙技艺的人们要么也在城市务工,要么没有“生源”,传承方式的单一化留不住学习者,而过去那种家庭与村落式的传授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与实施,导致教与学、传与承、老与少之间的断层。再次是微环境中接受群体的心理在发生变化,对芦笙艺术的积极主动性在逐渐萎缩与退化。在没有来得及理解、吸收与承继本体文化与传统的同时,即迅速地汲取外来文明,外国的月亮是圆的,外来的文化是先进的,盲目地接收无益于培养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及传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而部分领导也在不断呼吁要创新芦笙艺术、改革芦笙舞,殊不知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继承与发展本为两种指标,是国家在制定文化政策时的整体方向,在一个舞种或是一个剧目中,既要发展又要继承,结局只能是四不像。原始崇拜与巫教文化在芦笙舞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记,这恰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今社会中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原生态歌舞艺术,对世人具有强大的震撼与吸引力。因此继承与保护才是根,只有根子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越来越茂盛,世界上任何传统民族文化的传习都是首先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精神深邃的了解、认同、喜爱及眷恋之上的。
二、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保护
为了更好地发展芦笙舞,弘扬芦笙舞中的苗族传统与文化核心,在新时代下我们更应当注重对原生态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传承。第一,为了适应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创办苗族芦笙艺术节、艺术园、艺术村等方式,主导或引导大环境。如定期、不定期地在全国、全省或各市县举办不同规模的芦笙艺术节或芦笙艺术大赛。而贵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自然环境,使得贵州布依族、苗族的歌舞里虽然都有芦笙舞,但是风格却不尽相同。即便是苗族,不同的苗族支系,芦笙的演奏与舞蹈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给促成芦笙艺术节或芦笙大赛形成了先天性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氛围、吸引目光,在青少年一代心目中重塑传统文化的地位与意义。另一方面芦笙舞离不开芦笙,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并研究芦笙的制作技艺,为老芦笙工匠建立工艺档案,并建立完整的原材料基地,以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开设芦笙艺术节的同时也为这些产品开拓市场,如此既适应并调整了大氛围,又从根本上解决并保障了人员的流失,形成一条产业化链条。第二,在辅助民间老艺人传帮带的同时,可以将芦笙舞作为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普通学校的体育或音乐课程中。目前在贵州,芦笙舞有被作为高等教育的体育活动内容提出来,这种方式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得以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使得传统芦笙文化的传承得到保障,这是芦笙舞走进现代教学重要的一步。其实在贵州、广西,包括沿海一些城市的艺术学院,都设立有少数民族歌舞班,或芦笙艺术学习班,但我们应当加大这种模式的整体数量,并且考虑从中小学、专科到大学都能够有芦笙艺术课或芦笙文化课,与此同时多创造机会与平台,使校园里的芦笙教学与民间艺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大大增加,如校园课外作业,如艺人校园讲学等。芦笙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注重以人为载体来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因此人是传承得以延续的关键,在对原生态芦笙舞的保护中,首要保护的是人,即传承人,在我们注重将芦笙文化引入到现代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莫要忘记承载了千百年来芦笙舞精髓的民间艺人与群众。第三,葫芦及芦笙中蕴藏了不尽的苗族神话传说、历史文化与,从艺术表现来看,芦笙舞的表演形式已经远远超过了舞蹈表演的框架,舞蹈中聚集了苗族的远古记忆、价值取向、审美情感和身份认同,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真实存在。因此在对下一代传授芦笙技艺和舞蹈的时候,不妨借鉴当代学校的教学板块与方式,先传授芦笙及苗族文化,在理解文化的前提下,再来学习芦笙舞。同时我们可以参照《大国的崛起》、《舌尖上的中国》等类似的电视记录片,运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来营造芦笙主流文化的氛围,以及芦笙舞蹈的幸福感。必要时还可建设芦笙博物馆,由博物馆延伸出苗家服饰、乐曲、舞蹈、艺术、文化等,通过博物馆里的音像文字、图片资料及文物史料增强国内外友人对苗族芦笙文化的感官了解与理性认知,通过展现苗族芦笙文化,达到保护及弘扬传统的目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