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范文1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范文2
【关键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过程性考试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学校中,旅游管理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是学生从事导游工作获得导游资格证的必修课之一,因此,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重要性
1.知识的储备和积累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旅游专业课程,其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历史宗教、民族风俗、古代建筑园林、风味菜系、风物特产以及我国的客源国概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格考试必考的课程
由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我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情风俗、园林建筑、艺术、饮食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涵盖范围面比较广,是学生参与旅游资格考试必须要考的内容。
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过程性考试现状
1.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不以实践教学为主,主要运用闭卷的理论考试形式为主,很少采用知识答辩、口试、技能实践的方式。考试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记忆力好的学生普遍分数较高。另外,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成绩进行考核评判的标准也比较单一,主要运用一次性测试成绩的考试方式,多次综合评价成绩的考试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评定时,只注重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学生的表现,只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考试的过程。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进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时,教师普遍的运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捧着教材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记忆疲劳。
3.忽略学生的技能培养
由于我国大多数学校没有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归纳为理论教学课程,以往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以获取知识为主,不注重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没有丰富的导游实践经验。
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过程性考试的改革
运用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的形式,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考试形式进行改革。除了运用笔试的考试形式之外,可以采用知识竞答、答辩、现场测试以及实地操作等不同类型的考试形式。例如运用章节测试的形式代替以往的以期末考试,将期末考试的成绩以章节考试的成绩为准等,灵活地运用考试形式,旨在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1.知识竞答
在进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考试时,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竞答的方式来对学生掌握的导游知识进行提问和考核,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以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巩固和掌握。例如对中国古代历史常识进行提问,诸如“我国的四书和五经分别指的是什么?其在古代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等问题。
2.知识梳理总结
由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涵盖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导游知识情况进行掌握了解时,可以运用知识梳理总结的方式。知识梳理总结能够将事物的共性规律进行体现,让学生由一个事物对该类事物进行了解。例如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进行梳理总结时,可以通过对其语言文字、宗教、文化艺术、服饰等方面进行总结,诸如满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维吾尔族的语言是阿拉伯字母和拉丁文字母、朝鲜族运用汉语文以及蒙古族运用阿尔泰语系等。
3.专题论文撰写
除了运用知识竞答和知识梳理总结考试方案之外,还可以运用专题论文撰写的方式进行考核。专题论文撰写具有浓缩知识点精华的特点,有利于让学生对关键知识进行掌握。例如让学生撰写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及特色论文,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导游知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得出自己督导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针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重要性、过程性考试现状以及过程性考试的改革进行详细的分析,运用改革考试形式、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注重运用导游模拟讲解的方法,最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范文3
从分析学生学习文言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以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可能为出发点,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和语文成绩,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自2010年伊始,我们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语文组着手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开发、实施。《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作为该课程的一个课时教学设计获得了烟台市校本课程优质课,并于2014年10月底参加了在青岛市举行的山东省首届中学校本课程优质课展评活动。这里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课程
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系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而设计开发的。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板块四结合,即以文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必修教材课文和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包括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个主题,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语言知识积累与表达运用能力、课内与课外学习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背景分析
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考文言文考查课内文章而高考考查的是迁移能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多困惑,他们读文言而色变、视文言如畏途。该课程从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入手,努力做到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能力的形成需求、文言文和成语的教学需求、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是为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而搭设的一座桥梁。
出发点——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在古今汉语的融通上着力,把三者沟通起来,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资源点——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成绩好了。驽马铅刀,功在不舍。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成语材料整理成数十篇文章,相继发表在《语文报》《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并于2002年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按照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把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
具体目标:(1)积累、丰富成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2)学习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开启智慧,涵养品性,丰厚底蕴。
(三)学习主题
该课程包括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翻译、文言断句、文言短章、文化常识等十一章内容。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每个周都安排一个课时将文言知识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以配合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的文言文的教学。第二学期将第一学期所涉及的知识点再循环一次,配合必修教材第三册、第四册文言文的学习,以加深理解与巩固。例如:
■
每个章节的课时教学目标均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实施:
1.梳理、识记相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借助成语记忆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和文化知识;
3.掌握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常见成语。
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注重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
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
(四)评价活动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例如学习卡片、小论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价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时
设计《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这节校本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2014年是农历马年和央视《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谜语大会》热播这一有利契机,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流利地阅读文言短文《指鹿为马》,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对“马”字成语的分类梳理,积累成语,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3.积累和“马”有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时资源
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查阅“马”字成语,我也从报刊、网络上搜集了《马年话马》《“马”字成语歌》两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为竞赛活动作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其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作为每天例行的“课前演讲”的内容,以体现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课程特点。
第三,从网络和相关的书籍里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筛选组合成包括两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谜语,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梳理,为准确运用成语做好准备。并要求介绍蕴含在这些成语中的成语知识、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
最后,搜集了运用“青梅竹马”的几个句子,以及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设计成抢答题,以落实成语的活学活用。
(三)精彩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马”字成语这条明线,通过朗诵、讲述、竞猜作答、归类整理、多角度解说、判断、拟题这些丰富而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了预设的学、猜、筛、说、用“马”字成语的五个活动环节,同时把知识积累、梳理、拓展、运用等知能训练的暗线贯穿于竞赛活动的始终。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课堂环节一览表
■
三、课后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范文4
基于角度位移的新题型
选择与填充的目标驱动,产生命题角度位移而出现新题型。目前,这种题型主要是虚词填充题、翻译和断句选择题等。未来的演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①实词填充题。设置四组实词,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填入文中括号。②筛选填充题。设置四组关键词,选择最能概括所给多项句子内涵的一组。
例1 (湖南卷)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解析 本题一改往年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异同的做法,而采用选择虚词填充的形式,一道虚词题考了9个虚词,灵活新颖,覆盖面宽。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前后文语境。第一空选“以”与“而”均可,因为“为屋”与“居”之间应该是目的关系。第二空选“乎”“于”也行,句意为“免于两种祸患”。第三空所在句子前有“木处而颠,土处而病”的说法,“二者”是指“木处”“土处”,可见原文应是“二者之患”。答案为C。
基于互相借鉴的新题型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体色彩不同,命题取向有异,但语言内核一致,表达功能相同,为两者题型的互相借鉴提供了可能。目前,文言文阅读出现的借鉴现代文阅读的新题型主要是主观表达题。文言主观题类型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依据考纲从分析综合延伸到鉴赏评价的考查。这种主观题,具体会出现筛选信息题、归纳要点题、概括中心题、分析概括观点题、鉴赏形象技巧题、鉴赏思想观点题等。
例2 (上海卷)阅读下文(《治学》),完成(1)(2)题。
(1)赏析第5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2)分析第6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解析 初看试题,还以为是在考现代文的阅读,其实,文言文也可以命制这样的新题型。上两题涉及到古诗文阅读的三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1)题,要注意答题术语和语段的主旨。赏析整句的答题术语,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音乐性,一是加强气势,有助于说理。本文的标题是“治学”,第5段阐述的是“治学”与“速行”的关系。因此答案为: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题,梳理某段的思路,就得划分段内的层次,依据筛选的重点语句归纳层意,然后将层次之间的关系说清楚。第6段谈的是立志;根据“故”“是以”等词语可知:①②句为一层,用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来引出立志的重要;③④两句为一层,谈“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不可或缺;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得出结论,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基于文化素养的新题型
随着语文高考的改革走向深入,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言文选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理应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上有所作为。高考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必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基于文化素养的新题型,比如涉及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人文现象的新题型等。这些题既可以出选择题,又能够出填空或主观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育人文情怀,涵养文化素质。
例3 (大纲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 大纲卷增加文化素养的新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进行解释,反映词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要求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考查综合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由于是第一次考查,只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文化现象。“南面”即“面南”,并不是担任大臣,而是真正做皇帝。答案选B。
文言文的新题型会层出不穷,但我们应该具有必备的应对技巧。一是要有考点意识。“新”是外表,“考点”才是内核。我们要透过光鲜的表象,看清考查的实质,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笔有方向。二是要有关联意识。我们要寻觅新题型和旧题型的关联,善于变新为旧,才能做到不惑于“新”,不坠于云雾之中。
[练习]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玄宗为太子,复拜国子司业兼侍读,撰《翼善记》( )进,厚被礼答。太子释奠国学,令讲经,建端树义,博敏而辩,进银青光禄大夫,锡予蕃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1. 将文言虚词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且 B. 以 C. 乎 D. 则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后泛指典籍。
B. “明经”指通明经术,是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隋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唐朝增至六科,其中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C. “累除”指多次升迁后授予新的官职。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一旦及第就能做官,然后才会有机会不断升官。
D.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范文5
一、课程实施背景
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设置实行三级管理的今天,统编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课桌上唯一的书本,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一线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依据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让学生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语文学习。
培养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既是为了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是为了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可是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重,阅读时间少,再加以阅读趣味偏嗜,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对文言基础知识记忆不牢,最终结果是不少学生读不懂文言文,谈文言而色变。如何改变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问题呢?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事半功倍,实在可起相得益彰、一石二鸟之功效。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该课程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根本目的,立足于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文言文、成语熏陶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根据历来的实践经验,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是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把老师的讲授指点和学生的自觉领悟结合起来。因此,学生们有必要了解一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文体知识,以及文言文行文的特点;同时必须加强积累与此相关的一些语言材料。这样几年下来,阅读文言文才能有一定的根底。《成语与文言同步学》校本教材的结构是一体两翼,即以文言知识作为教材的主体,以课标教材中文言课文知识的梳理、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而构建。书中通过经典篇目中的例句和大量的成语、熟语,一一介绍了文言文的读音、字形、词语、句法、修辞和文化等知识,并渗透介绍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该书在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将课标必修教材、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供同学们勤加积累,认真揣摩。
三、课程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完全脱离教材、高考的校本课程是没有市场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开发、设计、编写和实施《成语与文言同步学》这个校本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现有教材思想内容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注重与必修统编教材学习的结合、与高考能力考查的结合,力求避免出现置必修统编教材、高考于不顾,脱离实际而随意去开发校本课程的极端行为,避免校本教材与必修教材、高考考查内容的脱节、冲突,努力做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并且极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的联系、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联系、成语知识与文言知识的联系、课程前面内容与后面内容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书中的“巩固迁移练习”“成语典故文选”提供了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供同学们作为培养领悟能力的练习。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高二的第一学期的上半段,配合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教学进行。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教材《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必修教材文言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文言重难点知识的点拨,对文言知识要点的梳理尽量避免包办代替。每周都抽出一个课时指导学生使用《成语与文言同步学》校本课程教材,并且突出强调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同时注意和语言表达训练、文言文阅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要求学生注重成语的积累,加强成语的造句、辨析运用错误训练,注重《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的成语典故文选的阅读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每个月都举行一次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四、课程评价方法
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学科课程评价应该有所不同,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体现评价的过程性、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要关注每一学习个体的需要,关注、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又关注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和创新意识。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者。
1.采用等级制
设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
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的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同时,在一学期结束时,也应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可以采用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评价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程实施效果
《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一书将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化常识、文言翻译融为一体;将理论方法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将文言学习与成语学习融为一体;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融为一体。该校本教材教学实施效果非常显著。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欣赏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作品的能力
近几年,由于校本课程的学习、开展,全组教师对养成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意识大大增强,积极营造了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学生参加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爱好者日渐增多。成语运用和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得分也普遍提高了三五分,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普遍提高,他们的智慧灵气得以唤醒,他们的文化底蕴得以加厚,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2.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加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
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老师充分利用校本研究的契机,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进行理论探讨,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成语、阅读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并且能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中,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艺术。
3.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多样化,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范文6
一、挖掘精粹,不舍本逐末
高中学段文言文作品的教学应着眼于作品的解读与赏析,而不应只局限在疏通词法句法、总结文言现象、积累文言常识上,古汉语知识课较于文言作品鉴赏课总是枯燥无趣的。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往往蕴含于艰涩的文字背后,佶屈聱牙的文字后面是作品的情感,是跳脱的思维,是宝贵的文化精神……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专题的《陈情表》一文,语言委婉,款款祖孙之情流于字里行间,千余年间流传不衰。该文语言真挚,忠君之情与孝亲之情最为打动人心,文章出于情,归于理,于情于理让君主无法拒绝。李密对个人遭遇与家庭凄惨境况的阐述丝毫不觉做作虚伪,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又给了自己最大的支持,先尽孝方可侍奉君王成就霸业的结论任谁也不了。如果只就这篇的字面含义进行梳理,未免错过了文本真正的“旖旎风光”。知恩图报,亲情大于天的家国情怀在当今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教书的最终目的是教做人,教学《陈情表》一文应牢牢抓住一个“情”字,先入为主地用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再谈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现象的整理,教师应带着文言文本的温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而不是呈现给他们一个冰冷的文本。
二、选类教学,不面面俱到
高三是冲刺的阶段,一切科目的复习都应讲究效率,不能毫无节制地拼时间。重点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言精品不可能在高中阶段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本身选入教材的也都是经过专家学者遴选的精品,其目的就是希望“用这一个带动这一类”。因此,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要树立“类”的观念,在教学时要注重以旧知引新知,及时丰富一字多义,定期整理课内特殊用法并提供课外的相似表达,在与今义的对比中区分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本身是比较琐碎的,不及时归类整理是很难有扎实的掌握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大量做题,不如借题库文本丰富文言知识的整理,形成“类”的观念。不仅是文言文,诗歌意象,常见古人情感都可以形成“类”的整理,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人愿意在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既然真正流传给后代的是原文,说明原文的留存价值之大,教师也就没有必要要求每位学生字字落实,选取重点铺开一类,学生学起来省劲,教师教学也更顺畅。
三、注重积累,不临时抱佛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