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投资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投资的方式范文1
一、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概念简述
所谓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成熟之后,将所投资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的机制及其相关的制度安排。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风险投资公司运作一个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的最终命运的体现。
二、风险投资寻求退出的原因
1.风险资本持续流动性的要求
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的重要区别在于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不同。一般投资是通过持有所投资企业的股份来获取股息和红利收入,而风险投资是通过出售其在所投资企业占有的股权来获取资本增值收入。因此,在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股权转化为流动性的资金至关重要。如果缺乏退出机制,已成功的风险资本无法从原投资企业退出,就不能进行新的再投资活动,风险资本自身的增值运动和社会的风险投资活动就会受到限制,不用说进行扩大的再投资,连简单的再投资都无法进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退出机制,风险资本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资本的发展就不迅速。
2.资本增值的发展性要求
资本是为了自身的增值而存在的,资本增值的目的性是资本存在和资本投资的基本动因。但是,资本不会自动增值,资本增值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资本必须在运动中增值,即从最初的货币形式转变为生产资本并最终回到货币形式的循环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退出机制是风险资本的放大工具,风险资本不仅需要退出机制,而且需要能够实现增值的退出机制。能够体现风险投资增值并取得真实投资回报的最后阶段,在于风险投资公司将对于风险企业的股权变现即恢复到货币形式,这就需要将风险投资公司对于风险企业的股权进行易位,才有可能实现风险投资的增值目的,因此,风险投资的退出是资本增值的要求。
3.风险投资的风险性要求
高风险性是风险投资的明显特征,风险投资的整个运作过程都始终处在高风险状态当中。只有将风险投资运作中的各种风险因素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或隐性状态,风险投资才能最终实现增值。对于风险投资公司而言,风险投资的最终命运始终受到风险的威胁和考验,风险投资只有在适当的时机退出风险企业,才能最终解除或缓解风险性影响或尽可能地弥补已经发生的风险损失。由此可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是一种风险性要求。
4.风险投资的预期性要求
风险投资公司因为有一个较高的投资回报的预期,所以才会大胆的投资于高风险的风险企业。这一预期的结果是风险投资的投资期限相对较短,风险投资公司都是希望以较小的投资换得尽可能大的风险企业股权和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大的增值回报。风险投资的这种高预期性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的理由。风险投资在下列两种情况下都有可能退出:一是风险企业的发展在预期时间内达到了风险投资公司所预期的目标,风险投资公司退出以实现这种目标;二是风险企业没有达到风险投资公司所预期的目标或甚至陷入困境,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减少投资损失,从而退出风险企业。
三、主要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在风险投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退出方式,比如公开发行上市、风险投资公司将风险企业的股权变卖给其他投资者、将风险企业出售给另外的公司、风险企业股本回购、破产清算等。不同的退出方式对于风险投资最终收益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选择哪一种退出方式,并不是能够随心所欲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除了受风险企业的成长态势和成长结果所形成的提出时机和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相关市场发展态势、市场制度甚至是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合作的好坏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不管风险投资公司最终选择哪一种退出方式,其基本的取向都在于要尽可能大地获取收益或减少损失。
1.公开上市(IPO)。公开上市,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一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上市一般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由于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上市标准要求较高,只适用于接纳大中型企业,而风险投资的对象一般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比较高,这类企业通常达不到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因而常常选择在二板市场上市。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比较美国的纳斯达克二板市场,我国的香港创业板市场,内地也已经推出自己的二板市场。
2.股权回购。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
3.兼并与收购。兼并与收购是指风险投资者等时机成熟后,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接受兼并和收购实质是将投资股权出售给一家具有雄厚实力的上市公司,使其成为高科技企业拟进入证券市场的强大资金后盾,实现风险资本顺利退出。
4.破产清算。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方式,部分或完全的失败在风险投资业也是很普遍的。破产或清算是风险投资各方最不愿看到的结果,然而却是投资失败后资金退出的必经之路。当一个风险公司状况不好且难以扭转的时候,对企业资产进行破产清算是减少损失最好的办法。清算时,公司资产的价格可能比公司继续使用它们所能体现出的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风险投资的方式范文2
论文摘要 本文从报业传媒引入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入手,提出了“国家主导下。外资疏导与民间资本积聚为两种取向”的风险投资模式建构设想。
基于数字化的推动。中国报业正经历着第二次转型,当我们以“媒介融合”、“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来定义目前报业为延伸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展开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变革,究其实质就是着力构建同一内容的多介质平台。截止到2007年,已经有大约300家以上的报社和关联产业单位加盟“报业数字化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计划的组织实施。吸纳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报媒,进行分门别类的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行业共同朝着数字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
报业要实现数字化的宏伟蓝图,策略的制订是成功的第一步。经过近两年的市场孵化。全行业启动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且也有了成功运作的模版,而关键的第二步是战略的如何实现?报业启动数字化工程首先必须依赖最先进的传播技术。投人大量的设备、建设通畅的网络渠道等,这些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撑。而资金紧缺是传媒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中国传媒大学创研市场研究所(IMI)主持的调研表明,目前中国传媒资金紧缺的机构高达82%。而且。现行的媒介产业运作,由于绝大部分都没有上市流通,缺乏适当的融资渠道,所以,要实现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寻找得当的融资平台是首先要突破的瓶颈。以4E战略开启中国报业数字化时代的解放日报传媒集团,凭借其独特的营运模式获得了两千万的风险投资基金,使得风险投资这种致力于中长期、以股权投资为特征的融资模式,开始走进报业市场,它本身具有的价值优越性与传媒市场需要的高度契合,使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融资模式牵引中国传媒市场数字化改革的进程。
一、报业数字化战略引入风险投资的优越性分析
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指一种向极具发展潜力但暂时缺乏资金,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新兴产业做长期股权投资,目的不是通过其所投资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赢利中取得回报,而是通过资本增殖来实现回报的投资行为。
而全美风险投资协会将风险投资定义为;“风险投资是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投资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高新技术:一类是新媒介。风险投资的过程包括融资、投资、风险管理和退出四个阶段,而退出阶段是风险资本实现和撤除渠道,其顺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风险投资出现在中国市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大多数人不知道风投的概念到外资频频出手中国市场,投资聚众传媒。引领新浪、网易、分众在境外成功上市,在获得高额的回报时,也让国人充分领略了风投的神奇魅力与资本的张力。风险投资越来越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是文化产业。特别是资金缺口较大的传媒产业融资的主渠道。相对于新媒介和电影产业,报业传媒亦拥有自己的价值优越性,完全可以把这种融资方式导入自己的扩张战略中,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实现两者的双赢。
1 传媒产业的高效益
近年来,风险投资频频闪现在中国的传媒市场,究其原因缘于传媒产业的高收益。据1998年摩根斯坦《全球竞争》报告中对八种产业中的企业成长为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所需要的年限统计分析。发现传媒产业所需年限为八年,是仅次于金融业和黄金产业的高回报产业。如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在1999年投入120万美元拥有百度49%的股份,2005年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价迅速攀至每股150美元,按此计算,IDG单此投资即可获得1亿美元的收益。
风险投资是催生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其基本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而依赖高新科技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报业传媒本身就具有了高新科技的某些性质。报业传媒产业的未来不是新媒体,而是支撑在新媒体后面的新技术。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合作,其实质是“新技术为报业所用”。通过新技术,可以建立报纸与受众之间新型的互动关系,这样稳固了老受众,开发了新受众,同时又可以利用新技术实现对广告客户的增值服务;更有前景的是通过利用新技术形成新的赢利模式,拓宽报业传媒的产业链。所以,报业数字化的发展前景必定是吸引风险投资的共赢基础。
2 政策的倾斜性
在我国,作为数字化转型先锋的报业集团大都是以党报、党刊为龙头成立的。这种行政手段为主的整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业的市场化竞争,但是它带来的相对利好就是报业组织能充分享有政策的倾斜,也就是公共性和公益化的性质能够让报业传媒在税收、财政补贴与政策优惠上享有独有资源,与充分市场化竞争的企业不同,传媒的市场虽然亦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但是,这种竞争是在政府的统领下进行,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竞争模型。政策的倾向性能够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性。
3 传媒资本的结构要求股权投资优先
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资本主要在两大版块:内在资本的积累与业外资本的融资。而在业外资本的融资中又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即通过上市。在金融市场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资金;另一种为债权投资,即通过银行融资与发行债券融资。而在中国报业组织的外部融资中,债务融资在资本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这样的资本结构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危机,因为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有两种控制选择,一是清算,二是重组。一般而言,股票投资者愿意选择重组的方式,而债权人喜欢清算,因为股票是清算的最后索取者。所以,如果发生危机,中国传媒企业破产的概率是很高的,而且由于债权人占投资者的绝大部分,往往会对传媒组织采取清算的方式,从而导致中国传媒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非常低。
而风险投资一般都为股权投资,虽然可以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却无法获得实际控制权及国家认可的媒介产权。所以,这种投资模式非常切合报业传媒的资本扩张路径选择。两者的结合是一种资源的互相补充。
4 版权工业的无风险性
中国报业正经历的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的是从内容的供应商跃升为信息提供商,促成升级的核心就是版权,也称版权工业。是否拥有版权是传媒投资的核心。与一般的传统产业不同。后者需要大规模的人员、设备投资等硬件投资,而版权工业是一种高智力、高产出的投资,是典型的以精神产品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贩卖的是创造者的创新智慧。所以,相对之下,投资的经营风险比较小。同时报业传媒数字化战略的实现目的是希望通过资本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最终成功上市。而风险投资的终极目的也是借助股权投资与管理,培育投资企业快速成长,促其成功上市,通过股权转让实现投资套现并获得高额的增殖收益,因此,在实现利润增殖的选择路径上,两者殊途同归。
二、国家主导下风险投资模式的建构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曾经说过2008年是报业传媒转型的攻坚年,而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是“破题”的关键。报业传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否应该引入风险投资模式,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运作经验。在现行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中,国有融资方式占了主流,这种资本原则必定将逐步减弱其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倡导在国家主导下,以外资疏导和民问资本的积聚为两个取向的风险投资模式的建构,其要旨在于大力发展业外资本进入报业传媒的改革市场。
1 何谓国家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
提倡国家主导的模式建构首先必须清晰国家的性质,关于国家的属性存在两种理论:契约论和掠夺理论。契约论认为:国家是被公众创造出来的保护公众利益、调解社会纠纷的制度安排。他们主张由国家来组织、实施各种契约或规则,可以节省各种签约成本、实施成本和保护成本。
而掠夺理论或剥削理论认为“国家是某一阶级或集团的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阶级或集团进行压迫和剥削,榨取他们的收人。按照掠夺论的观点,国家界定了一套产权或制度安排,目的在于使权利集团的收益最大化,而可能无视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也无视它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因而,这种理论只能解释不利的产权结构或制度安排为何能够存在。
在我们看来国家是一个大概念,在某种程度而言,代表了一种公共意志表达的产物。只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利。所以,国家和公民通过宪法来规制权利和义务,而国家和政府之间又因为宪法确立了政府和国家问的关系,公民也确认权利由政府行使。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国家、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两个委托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能等同于政府,它的内涵中应该包括普通的民众。
因此,我们提出的国家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与现行的政府主导模式是有差异的,后者是市场中实际的“操盘手”。“执行者”,不仅通过行政指令介入与管理市场,而且还是行为主体;而前者不再是实施者,它的作用与功能体现在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也就是国家主导是一种管理方式,不是具体的执行策略。
所以,我们认为所谓国家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就是在国家的控制、指导、调节或准许下,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传媒领域得到逐步发挥和全面贯彻。
2 国家主导下风投模式的两种取向:外资的疏导与民间资本的积聚
我们倡导的国家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是为了弱化政府的行政职能。旨在通过规划、引领、调控实现角色的转换,因而在新的框架内,通过制度供给疏导外资,盘活市场存量;再开通渠道,实现民间资本的积聚,放大增量,发挥业外资本的主流作用。
(1)外资的疏导
自1995年以来,先后有50多家国外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我国,2004年。旗下管理高达183亿美元投资基金的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的美国凯雷集团投资聚众传媒,标志着真正的国际资本进入新兴传媒。外资风投进入中国采取的是大量合作经营与部分独资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的特点是:其一,规模不大。2006年只有10个亿的金额出现在传媒市场上,这个量不仅相对风投机构没有完全展开,而且对传媒的市场需求容量也是微小的;其二,投资的领域狭窄,更多在影视制作与新兴媒介,染指传统报业的微乎其微。所以,我们现在要争取的是外资投入的扩量与增容,将庞大的业外资本引入报业市场,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政策的开放与市场的疏导。
对于外资的利用与疏导,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风险投资形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例,它们都是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同属于证券市场中心型模式。但是具体而言,他们介入传媒产业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同,美国主要采用“赤字模式”,即在新产品的开发中,风险投资者和制作者分担投资风险,投资者可以获得该产品的使用权,而制作者因承担部分市场风险而享有传媒的二级和三级销售权。英国则是“成本附加模式”,即投资者不仅可以委托制作者制作产品并支付全部费用,还要预付利润作为回报,投资者可以获得大部分二级权利。而作为风险投资后起国的韩国采用的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动员社会资本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的方式进行资本经营。中国传媒产业现实特点与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相似点,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之处,营造以国家主导。外资与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官、民共融的投资模式。
(2)民间资本的积聚
所谓民间资本包括社会机构资本和私人资本两类,在现行的风险投资市场,民间资本很难涉足传媒市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中国市场拥有相当量的社会闲散资本在股票市场,2006年11月,国民存款总额已突破16万亿元。也就是我们并不缺少资金流量,而是缺乏将这种巨量的社会资金积聚成流,渗透于风险投资市场,使其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那么造成这种“有量无市”的原因在于:
第一,国人的风险投资意识淡薄。国人传统的理财观点根深蒂固。买国债、购保险、闲荡于股票市场是大部分人投资于银行获取固定收益后的主要资金流向,对于参与高风险、高收益的风投市场,赢取长线的增殖回报,尚没有形成强烈的投资意识。
第二,缺乏资金汇流的渠道。要将大量闲散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等业外资本引入风险投资市场,积聚财富的渠道是关键。一个成熟的风投市场应该有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家、中介机构组成,他们各司其职。而综观目前的风险投资市场,成熟度不够,社会风投机构数量少、作用低下,缺乏大量直接面对市场的投资者和专业机构。这意味着巨量的社会资本没有直接的释放途径参与到风险投资的市场营运中。
第三,政策对资金募集的限制。报业集团是事业性质的单位。所以政策规定了其社会属性,一是社会公益目的,不是盈利目的,二是国有资产,不是其他资本,因而,总体上作为一个事业单位的报业集团或者报社是不能吸纳业外资本的。虽然《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简称“44号令”),已于2004年11月28日正式实施,为外资与社会资本进人传媒市场开启了缝隙,在政策框架内,允许业外资本的进入。但是,目前的开放对资本需求庞大的报业市场而言。其力度明显不够。
所以,开掘大量闲散的业外资本,将其引入风险投资市场是解决目前风险投资市场融资主体单一、风险性强。增加放量的必然路径。
三、风险投资进入报业传媒的战略基点
风险投资要进入报业市场,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做贡献,它必定要经历从政策突破到市场孵化到投资意识的培植等多重壁垒,因此,只有选择恰当的战略立足点才能突破障碍,实现风险投资与报业传媒的真正联姻。
1 制度的供给
报业传媒的双重属性使然,其产业融资行为必定受制于政府管理,制度供给是风险投资登陆报业传媒市场的必要条件。按照道格拉斯·诺斯的界定:“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构成的,正式制度的制定、变动或修改,往往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执行时具有很大程度的强制性,非制度则是在特定历史阶段自发形成并为社会认可。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史,政府作为供给主体提供了一系列的正式制度,每一项新的重大安排通常会被作为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动力支撑。
对于报业传媒而言,最大的制度供给来源于产权归属,而产权的清晰度是制约风险投资入场的必要因素。中国报业市场正在推进的渐进式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就是传媒的改制与转型,即我们可以按照媒介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取向,将传媒市场分解为社会服务的“国家传媒”、充当社会瞭望哨的“公共传媒”以及实现传媒产业功能的“商业传媒”等几种形式,只有建立多层级、多元结构的传媒市场,才能消解在意识形态化与传媒产业化的两难抉择,产权归属才有最终落实的可能,风险投资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场。
2 发展报业投资基金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了《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总额近400亿元,投资项目数也高达741个项目。虽然我们明确感受到风险投资市场的增量与放大,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增量并没有惠及对资本融资需求程度高的中国传统媒介。
因此,我们建议大力发展报业产业的投资基金,专门致力于报业传媒的融资建设,借鉴美国传媒产业风险投资的基金模式,在专业领域里缔造由传媒融资家、传媒投资家与传媒项目的管理者构成的投资体系。
3 报业传媒风投意识的培植
一直以来,中国报业传媒推行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边缘突破的改革,报业传媒既是改革的触动者又是利益的既得者。所以。在触及传媒产权改革的攻坚战时,报业传媒虽然可以获得“自由身”,投身于市场的熔炉,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将导致传媒丧失政策的倾斜与保护,失去部分利益。所以。这从一个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涉及传媒改革底线的产权归属问题受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摇晃”。
风险投资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 企业投资 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企业投资活动重趋活跃,特别是各地纷纷推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更是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但当前经济的好转,政府的鼓励,并不意味着投资风险的降低。相反,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仍然很高。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的新趋势
1、跨国投资越来越多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日趋活跃,投资涉及的企业家数不断增多,投资的国家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额度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仅176.3亿美元,2007年为187.2亿美元,但2008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速达到63.6%,投资额度达到406.5亿美元。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数达到590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36.3%。投资的对象国增加到129个,投资的对象企业达到3125家。如表1所示,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跨国投资的行为日趋活跃。
2、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规模不断增大
当前,不仅国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各省(区、市)也纷纷举起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旗,纷纷掀起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如“十二五”时期福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增长目标都定在20%,如此快的增速,必然会催生企业大量的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与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快速成长相对应的是,我国的风险投资也日渐兴起。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创立,90年代的起步之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风险投资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7年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已经达到400家,部分企业也参与到风险投资这一阵容中。
3、并购参股等投资活动更趋活跃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的并购参股活动更趋活跃。2009年,我国并购市场共发生并购案例发294件,披露了并购金额的235家并购案例共涉及金额33147亿美元。2010年,国内并购市场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2010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生194件并购案例,涉及金额达到4809.63亿美元。与这种国内并购兴起相伴随的是,国外并购也风生水起,2009年,海外并购数38起,涉及的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发生海外并购案30起,涉及金额达到66.77亿美元(见表2)。由此可见,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的方式进行投资已经非常活跃。
4、微型企业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数量日益兴起
随着市场的更加完善,以及国家的鼓励,目前我国微型企业个人投资企业的投资活动日渐兴起。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超过一千万户,超过企业总数的99%,其中大量的微型企业。特别是随着《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的颁布,国家鼓励创业投资,以及淘宝等网络销售的兴起,目前我国个人投资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的风险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利率汇率风险、信用风险、要素价格上涨风险以及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风险等方面。
1、政策风险加大
政策风险加大,主要是指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性、针对性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当前为控制通胀压力,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从宏观上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自身缺乏技术优势,投资于传统产业领域资金压力异常强大,这就使得其投资面临抉择的难题。并且,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投资选择变得更小,甚至部分农民企业家会出现有资金没有项目的情形。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政策调整给投资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
2、利率汇率风险日趋增大
利率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2010年,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利率2次,2011年也还没有停止运营利率工具的步伐。这种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减小,从而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压力,不利于货款的回收,也会增加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升值的速度也在加快,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也较大,这就使得企业特别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面临相当大的财务风险,即使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也需增加购买衍生工具的成本。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利率汇率风险日趋增大。
3、市场信息不完善带来的信用风险加大
信用销售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一种常态,但信用销售需要完备的市场信息作为交易的基础,否则就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当前,我国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还较为落后,大量的信息掌握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中,但由于商业秘密等现实因素的存在,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这类信息。而要通过自身的市场调研来获取这类信息,企业需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并且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即使有限度的进行调查,也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言,即使对其进行调查,也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这就会企业的信用销售以及财务政策的制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4、要素价格的上涨给投资带来的风险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劳动力成本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势头,能源等要素的供给也日趋紧张。特别是沿海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荒等现象。在这种情形下,企业要聘用到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这可能相对于既定的投资预算而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投资的盈利能力。此外,国内能源等要素的价格也出现了上升的势头,企业进行投资时必须考虑这些风险。
5、国际环境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加大
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环境变化速度较快,部分国家内部局势不平稳,并且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或者投资的产品主要销往这些国家,则一旦发生社会问题,企业可能面临重大损失。如日本地震,阿尔及利亚、埃及的国内局势变化等,都给我国企业的投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国际局势的变化,还会对能源、原材料的价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会使得企业的投资成本出现较大的波动,甚至使得企业单笔投资出现亏损的情形。此外,目前国际贸易中绿色化倾向明显,贸易壁垒时有出现,这也会对进出口贸易有关企业的投资带来影响。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控制投资风险,可以从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投资的跟踪管理等方面着手。
1、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
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首先,要加强对国际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国际贸易中有关的贸易条件的变化,如对进出口商品的技术标准做出新的规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紧跟这些政策的变动,进行投资。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要积极研究国家鼓励发展哪些产业,未来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有计划、有选择的对自身的投资进行调整,以便不会被政策的门槛所限制。再次,要加强对区域政策的研究。除中央外,各地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制定了各种鼓励政策,企业要加强对区域政策进行研究,积极获取政府政策的支持。
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要有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并经过管理层充分讨论,再对投资行为做出决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要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形式,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减小可能的投资风险。其次,要进一步严格企业的财务制度。对于涉及企业投资所有的财务行为,包括调研费用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财务审批,以规范投资行为,减小投资成本。
3、加强对投资的跟踪管理
加强对投资的跟踪管理,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监督体系,要对投资的流向,投资后资金的运用等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各类风险。其次,要建立起应急体系,一旦投资出现失败,或者出现其他情形,企业应启动紧急程序防止损失的扩大。
参考文献
[1]陶表红.浅析企业投资的风险与控制[J].商业时代.2010(1):53-54
[2]刘难.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8):86-90
[3]李天鸥,王恭伟.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强对企业投资的战略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1-32
风险投资的方式范文4
1、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五点,它们分别是第一,投资只选择熟悉的项目,不熟悉千万别投。第二,选准正规的投资渠道。第三,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不要听一家之言。第四,坚持金融风险评估。第五,不盲目跟风投资。
2、正所谓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花言巧语,因而我们不加辨别就很容易造成重大损失。
3、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利益冲昏头脑做出冲动的事情。所以投资过程中我们最好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正规的、专业性的、有评估的意见,并且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被盈利与销售牵着鼻子走。
(来源:文章屋网 )
风险投资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国企 人力资源 培训风险 防范措施
一、国企人力资源培训投资风险的表现
1.挖墙脚的风险。国有企业职工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所用、推动企业发展,如果反过来为其它企业服务或者为其它企业“通风报信”,那么无疑是人力资源培训投资中最大的败笔。但是,总会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使用一些“挖墙脚”、“窃取信息”的卑劣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这个时候,其它企业向企业苦心经营和培养的人才抛“橄榄枝”,或者员工直接被挖到其它企业就职,那么跳槽的员工对本企业所掌握的“信息情报”和新知识技能无疑就给原有企业带来一种潜在的威胁。
2.投入无所值的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它与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等环节同等重要,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有风险的投资。那么企业、包括国企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投资风险又是怎样出现的,需要剖析开来:其投资风险主要源于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培训投资的风险评价,以及在对企业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能不能正确及时地评估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些企业就是因为没有正确评估这些因素,而导致相关的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学习也没有实现预想的目标,结果是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说投入无所值。
3.人才流失的风险。人才流失是国企经常面对的人力资源风险,尤其在石油企业中,经常有高端人才被私企或者跨国公司吸纳。人才跳槽或者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员经过培训后,能力和素质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个别企业服务意识较差和主人翁责任感不强的员工因为本领大了、眼界就提高了,面对更好的待遇和企业就产生了跳槽的意向。反过来说,国企在投资培训工作中是为了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力量和存量,而人力资源流失则为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企业在培训投资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挽回,从而导致企业承受着人力与财力的双重损失和戕害。
二、国企人力资源培训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技能与责任感同步提高。面对国企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风险,笔者认为培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提高素质、提高技能、科学研发等培训层面上,应该正视一下科学技术以外的东西。也就是在提高员工的硬素质技能的同时,还要时刻不忘提高员工的软素质技能,这个软素质技能就是员工的责任感、主人翁责任感。要经常性地在“爱企敬业”等意识上熏陶企业员工,讲述国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宣传王进喜、新一代铁人等石油战线的楷模,让受培训的人才深深爱戴自己的企业,高度景仰石油这一国家的神圣职业,那么,培训和培训后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2.强化企业竞争力。但凡企业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点,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发展,石油公司要生存,那么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并取得优势,是所有国企都应该正确面对的问题。那么最佳的答案是:利用企业强大的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利用企业强大的竞争力留住强大的人才。看似绕嘴,实际上道理非常浅显和简单,这一法则表明:人力资源投资是所有投资中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投资,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投资。所以说,企业要想留住人才、有效防止人才流失,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3.完善人才待遇制度。待遇是留住人才、养好人才的生命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石油公司企业的待遇高于一般性企业,但是与一些跨国企业和私企的待遇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在这一点上,笔者建议国企、尤其是国有石油公司,一定不要固步自封、盲目自信,待到人才流失时已经补漏不及。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要科学分析各类企业待遇,并给国企决策层提供相关建议,尤其是在特殊人才、重要人才的待遇上更要力争走到其它企业的前头。
4.规范人才培训机制。国企人才培训的投资之所以有风险,笔者认为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不规范、不科学等都应该是培训投资风险长期存在或者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如此,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就要想方设法地拿出一套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培训机制来,必须做到三个注意:一是注意培训人才的遴选;二是注意培训后人才的科学使用;三是注意人才使用中的考核跟进。只有三者并进才能实现国企人力资源培训和使用机制的真正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保民.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2007
风险投资的方式范文6
一、项目风险和项目风险管理
1.项目风险。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使其不确定性比其他一些经济活动大,因而项目风险的可预测性也就差得多。重复性的生产和业务活动若产生问题,常常可以在以后找到机会补偿,而项目一旦出了问题,则很难补救。项目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险,风险大多数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壮大,最大的风险存在于项目的早期,早期阶段做出的决策对以后阶段项目目标的实现影响最大。为减少损失而在早期阶段主动付出必要的代价要比拖到后期阶段才迫不得已采取措施好得多。training.mypm.net
2.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风险班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鲜明的总目标。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要求项目管理班子采取主动行动,而不应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应付。项目管理人员在认识和处理错综复杂、性质各异的多种风险时,要统观全局,抓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威胁转化为机会。
在国际上,风险管理已日渐成为投资项目评估和风险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加入WTO后,项目风险日益增多,至今我国还没有引入风险管理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风险估计与评价,这是造成我国许多工程项目投资膨胀和工期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推广投资项目风险分析理论的研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二、投资项目风险有效管理的方法
1.目标管理:就是根据投资项目的目的和任务的总要求,明确划分各阶段的分目标及其岗位责任制,并且给出评价分作为目标实现效果的标准,激励项目参与者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以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2.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科学的全面质量、全过程和全员的管理。它不仅要对项目产品质量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而且要对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它要求把项目的总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做到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使职责分明,在项目的各个时点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这样,投资项目就能顺利地完成各项目标,达到预期的投资目的。
3.激励机制的设计管理:投资项目的运行过程是所有项目参与人之间由利益冲突而引发的一个连续的动态博奕过程。对于某个已定的投资项目,由于每个项目参与者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即自利行为。他们的自利行为不仅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个人偏好,而且取决于资源的配置规则,不同的配置规则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如项目参与者在控制权大而剩余索取权小时,就会出现败德行为;在控制权小而剩余索取权大时,就会出现怠工行为等。对于特定的投资项目来说,项目参与者的个人自利行为准则是一定的。那么如何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项目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观行为造成的客观结果正好达到投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激励机制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上管理方法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降低投资项目风险,顺利地达到投资项目预定的目标,从而实现投资项目在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的收益下风险最小化。项目管理论坛
三、规避投资项目风险的策略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投资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利后果也比较严重,而且又无其它策略可采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来规避风险。如果通过风险测度发现项目或项目目标的实施将会给项目带来重大的损失,项目管理者又不能通过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控制风险,这时就应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如基本建设项目中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风险回避在消除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由风险带来的收益,而且失去了其他各种投资机会。因此,在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
2.风险控制。即在项目投资中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损失的程度。它是建立在对所有可能风险给予明确分析和测定后实施的对抗措施。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已知风险和可预测的风险而言。在实施风险控制策略时,最好将项目每一具体风险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单个风险减轻了,整体风险就会相应降低,项目失败的概率就会减少,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不可预测的风险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为了能够直接控制,可以把这些风险从将来移到现在。如为了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来保证建设质量,以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此外,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主要控制威胁最大的几个风险,因为有时高风险是由于风险的耦合作用引起的,一个风险减轻了,其他一系列风险也随之减轻。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又称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是通过若干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将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其他人承担。实施这种策略转移风险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可能由风险带来的利益。转移风险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出售。就是通过买卖契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资金,在让度给股东和债权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由他们分担了一部分风险。②发包。就是通过从项目执行组织外部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而把风险转移出去。如在项目建设期,将工程以一定的价格完全承包给承包单位,这样可以降低风险。③保险与担保。保险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只要该项目公司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在事故发生时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担保则是指其他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通过这种承诺,项目所有者就把由于承包商行为方面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转嫁给担保者。项目经理博客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投资者根本或局部利益的前提下,将风险自愿承担下来。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手段,是项目公司为承担风险损失而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努力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风险自留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是最经济的。当采用其它风险规避策略的费用超过成本时,可采用风险自留。
四、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各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同时也被应用到项目管理中,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规模宏大的长江航道工程、广州地铁项目、上海磁悬浮列车等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制定了风险管理方案,并成功地运用了风险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