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校劳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校劳动教育范文1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十分单薄,劳动技能欠缺;同时,家长也存在一定偏见,令人担忧。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意识。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劳动教育主要途径是:第一是学校、家长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3.3.2 资金设备投入。学校要通过各种办法筹措资金: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社会帮一点等以保障劳动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
技校劳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创新;发散思维
在很多年前的劳技课堂上,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挖掘学生身上的“创造力”,然而多年后,劳技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却见微知著。面对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全员创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全员创新”。我们,已占有了一个庞大资源体系的教育业,不应该在新的平台上扎扎实实地探究一下学科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问题吗?
作为一名从事劳技教学的老师,我深知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我研究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目的并不仅仅为了刺激“模仿”,而是希望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科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只有先寻根探源,才能找到促其生成的点。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也时常会问自己,我们的劳技课堂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平台,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和“良好的技术素养”了?然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习得的,主要是作品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在思维方式和精神高度上,缺少了独特的建设。因为,在这样一个有着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及成效目标的学习空间里,存在太多的“统一”要求。每一课,学生只能用相同的材料,按着书本上的步骤制作相同的作品,日积月累,学生心中的“求同感”“依赖感”会猛增,但这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必须允许“统一”变得“多样”,并想尽各种办法将其转化成可操作的方式,让它在劳技课堂的内外生根发芽。
一、细节,让课堂教学显创意
笔者认为,我们劳技课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课程内容解码,分解出操作技巧,并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个“创新能力”的推进器,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思维。下面就是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方法。
1.让“教学数据”实现多样性使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的形式,了解抽拉式衣架的制作步骤和准备工作,并完成《我的计划》这张表。备课时笔者发现,本课的配套视频中,对制作抽拉式衣架所需准备的五段金属丝,有明确的长度提示,但是书上却没有标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对衣架各组件做出长度的规定,势必能让学生对衣架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制作的难度,做出来的衣架也会更加匀称、美观。但是,教科书的编者更看到了提供数据带来的弊端:它会缩小创意制作的空间。如果孩子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制作,做出来的衣架不管是大小、形状肯定趋于类似,同时也没有了再创造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作为劳技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对书本或教辅材料中提供的制作参考数据进行“多样性使用”的指导。就像这个案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调整数据(加长或缩短五段金属丝的长度),在衣架的细节处做一些创意设计,这样就能做出更美观、更独特的抽拉式衣架了。
2.让“需要”指引多样性设计
五年级下册的衣架制作一课,是技术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课。本课分别安排了《抽拉式衣架》《防风衣架》两个课时,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笔者进行了思考:《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材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指出,我们的劳技课,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劳动创造世界,理解劳动的意义”这一过程中形成能力。再看这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抽拉式衣架还是防风衣架的制作,都是在指导学生针对衣架的不同功能开展的学习、制作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我们晾衣过程中遇到的小麻烦。正因为有了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有这样的制作需要,这就是《说明》中指的“劳动的意义”。所以,劳技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技术传授的层面,更应指导学生从生活的“需要”出发,去思考,去创新。为此,笔者设计了《做一个实用的衣架》一课。课中,笔者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在晾衣服时存在的问题,从而产生创新制作的需要,再引导他们通过改变晾衣架的形态或改换制作材料等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劳技课多方位,多角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设计、制作、介绍自己设计、制作衣架的过程中,收获了多样性的思考与成果。所以,只有切入“需要”的视角,才能凸显有意义、有创意的制作。
3.让“发散思维”引导多样性体验
20世纪60年代,从吉尔福特对智力的早期研究之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成为与创造行为关系最紧密的概念,然而,由于人们忽视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结果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没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笔者尝试将发散思维的训练融入劳技课堂教学。
案例(一):《创意相框》(四年级下册)
师:老师想请你们再看看,这些相框除了在制作方面存在一些不到位之外,它还有没有其他什么缺点?四人小组观察讨论,每组找1~2个缺点。
生1:框架单调。
生2:照片替换不便。
生3:支架功能不强。
生4:相框只能放照片,功能性不强。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框架单调、照片替换不便)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提出初步的改进策略。
师提问一小组:对于框架单调,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1:给它加一些装饰品,如小花。
生2:可以贴一些不同形状的东西,如,爱心、小草等。
生3:我们也可以在色彩搭配上动脑筋,让颜色更吸引人。
生4:我们可以在相框上面剪一些小洞,让相框与众不同。
生5:我们可以剪些不同形状的小洞,可能效果更好。
……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了“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想出了很多新的创意,很好!
借助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观察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共振,通过相互启发,使创造性的设想产生了连锁反应,你的想法,引发我的想法,让创造性的思维大量产生,并逐步延展,突破,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出了更多有创意的设想。
二、兴趣,让课外拓展做加法
其实,完成一个劳技作品,从材料的搜集准备,到创意设计,直至最后完成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学生课后一般都不会对课堂上的拓展延伸环节进行实践操作。然而,课外拓展延伸环节又是学生开展创意制作的良好平台,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外拓展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制作动机是关键:让学生对拓展延伸的制作内容感兴趣,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让这一项活动成为促成学生友好交往的推进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抓手,让课外拓展创新显实效。为此笔者在孩子们学完(五年级下册)中国结单元后思考着,如何才能在不增加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并尝试开展了一些活动。
1.游戏活动,提高制作效能
(1)创编赛: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用学到的编织技法,编一个作品
活动中,学生绞尽脑汁,创意多多:他们有的利用鞭炮结细细长长的特性,穿插编织成各种形态,一个个充满古韵的字体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用毛线编织了长长的平结,一圈圈绕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尽显美姿……
(2)中国结贺卡制作活动
学生尝试着将中国结固定在硬卡纸上,通过中国结与水彩笔的完美搭配,结构精巧的鞭炮结爱心、美丽的小花园,可爱的熊猫吃竹图……成了贺卡上最能传达美好祝愿的图案。活动结束后,他们互赠贺卡,传递友谊。
(3)“给你N个喜欢吉祥结的理由”活动:做多个吉祥结进行组合制作
活动中,有的学生将外观像花朵的吉祥结,多个整齐地排成一排,看上去就像美术课程中的多方连续图案,然后将它们固定在一布条上,一条美丽的腰带就诞生了。很多学生受到启发,也做了各式的手环与花环。
各类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进行劳技课外拓展实践的内动力,让他们突破了固有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运用老的技巧,求新,求变,在发挥“创意”的平台上,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寻得了发展友谊的渠道。
2.联想创造,重组生活资源
想要有突破常规的创造构思,就要让思维跳出现有的圈子,进行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联想。然而,我们经常习惯于将相近的、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不曾想过,很多时候,一些差距较大的事物也是可以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创造的。
中国结单元教学结束后,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看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结”由小变大,是否也有可能让它从平面形态变成立体造型。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是学生充满智慧的老师。有个学生看到妈妈在钩花,一根线来回编织,一圈又一圈,呈螺旋形钩上去,花就越变越大。他转身,也尝试着将编好的一条平结一圈又一圈地盘绕,不一会儿,一个立体的大圆盘就完成了,再在上面加两个鞭炮结,它就成了一只催人奋进的小闹钟。有的孩子看到了起支撑作用的汽车轮毂,也尝试取来一个金属小三角,沿着它将平结一圈圈地绕上去,果真,一个立体三角形也完成了。于是我们的中国结立体作品越来越多:可爱的小金鱼,神气的小雪人,美丽的小蝴蝶……联想创造的成功体验,激励着孩子们睁大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寻找着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偶然的发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形成的奇思妙想,付诸于劳技作品的创新中。无尽的源头活水,让劳技课程充满生机。
三、结束语
要想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不难,难在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与学生深情的对视中,养一养他们的兴趣,激一激他们的自信,看一看他们的需求,探一探他们的底气,寻找一条稍稍向上倾斜的路,并引领他们一路前行!
技校劳动教育范文3
一、创新教学形式
劳动与技术活动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越来越突显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劳技课堂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探寻新的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1.开辟劳技讲坛。
传统劳技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师讲生听”“师做生看”的单向教学模式。如何突破这种传统教学形式,让课堂换新颜呢?我们不妨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创新教学形式,开辟“小教师讲坛”,实现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对于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能让学生自己去教的,都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去发挥。开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坛”,请他们走进课堂,实现家校互动,使课堂别开生面。
如三年级《巧手折蓓蕾帽》一课的教学,站在讲台上的不再是同学们熟悉的老师,而是班级里的几位同学。“同学们,今天我来教大家折蓓蕾帽……”他们作为“小教师”,表现得让人惊叹:不慌不忙,不疾不徐,一步一步细心教导,讲清重点、难点,还不忘与同学们互动。有的模仿教师平时上课的样子来提问:“你们明白了吗?”有的学着教师给同学真诚的赞赏:“你折得真好!”……下面的学生也非常投入,学得格外认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课后,“小教师”们还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课前,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教爸爸妈妈折了许多遍。”“当时上台就觉得两腿发软特别紧张,觉得脑子都发蒙了,但讲着讲着就好了。”“我觉得上台的同学都特别勇敢,特别棒!”“我喜欢小教师上的不一样的课。”让学生走上讲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表达、交流的能力,让劳技教学更有情趣了。
2.开辟第二课堂。
传统劳技教学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教学活动基于课堂,依托课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劳技教学越来越突显其特殊性、全面性、科学性、实践性,仅依靠课堂教学已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劳技教学要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开辟第二课堂,扩大信息来源,延伸技术应用,在课内外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如成立十字绣、变废为宝、烘焙、泥塑、小制作、剪纸、编织、微种植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带领学生走进食堂,走进社区,走进农场,走进蔬菜种植基地,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将课堂搬出教室,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又如让学生在家自己洗衣服、烧菜、钉纽扣、缝补衣物、整理房间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做中学,学中做。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学科整合
劳技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多学科紧密联系,有其特殊性和优越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即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合到劳技教学中,或将劳技的知识技能拓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纸工、泥工、编织等与学生的艺术素养紧密相连,木工、金工等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密不可分,对作品的欣赏评价又与学生的审美素养息息相P,对知识的收集、整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材料的计算、测量等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不可否认的是,劳技教学还可与研究性学习相辅相成。如研究传统节日春节时我们可以学习剪窗花、做中国结,元宵节可以学习做花灯,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可以说,劳技本身就存在于其他学科中,又延伸在各学科之外,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和其他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以搭建起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
如在《涤纶彩球》一课中,一张正方形彩纸,制作成我们需要的涤纶件,需要借助自制的模板。而模板的制作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能,还要运用数学上三等分圆等知识。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具体的制作方法,并从观察中总结出绘制过程,体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又如在《纸风车》的教学中,教师预先设定了五项目标:了解风车的历史以及有关风车的故事,了解风车的制作材料、工具和工艺,学会自己制作纸风车,了解风车转动的原理和技巧,学会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很显然,这些目标并不要求在一堂课内全部实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到网上查找有关风车的资料,并将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集中整理,发给教师;课堂上,教师先播放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的课件,观看一些造型、选材各异的风车图片,享受视觉盛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拆、观、想等办法讨论探索纸风车的制作方法;接着请学生自主选材,动手制作纸风车。学生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素材
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教材不等同于课程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学会合理选择和增补。课程要结合校情、教情、学情,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
如结合环保校本课程,开展“微种植”系列项目学习。“绿芽成长记”让学生亲手种下一颗颗小种子,去触摸,去呵护。从播种到发芽、长叶、开花,甚至结果,学生在和这些小生灵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植物生长的神奇,培养了爱心和责任心。“水培植物小达人”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水培器皿,选取植物进行培植,了解水培植物的相关科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塑料瓶里的种植园”引领学生探索种植的奥妙,感受种植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广泛查阅资料,撰写活动日记,进行活动摄影……在“我是护绿小蓓蓓”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树牌,给鸟安家,认养绿树,撰写植物生成记录,征集护绿金点子……“小小微月美校园”引领学生走进微月的世界,了解微月的品种、栽培历史、种植方法,和微月进行零距离接触,赏微月、R微月、闻花香、画微月,感受微月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
又如借助“水地图”这一项目的学习让学生采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解湿地的相关知识,绘制水地图。学生之间要就“水地图”这一作品制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在交流和讨论中得出结论和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现实问题,学生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分析,单纯地依靠一门学科知识则无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亲密合作,形成“合作共同体”,从而提高各项能力,如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能力……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校劳动教育范文4
董家洼小学 王怀清
一、我校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校还把学生成绩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我校教育与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目的。
以下是现我校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设施短缺老旧
1.虽然我校有教学楼一幢,但厕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由于卫生条件制约,厕所置于楼外,且距离教学楼较远,蹲位又很少(基本在十个左右),对全校那么多师生来说,上厕所也是一种困难。
2.体育设施总体不够,只有篮球架两副,乒乓球台三张,单杠几幅而已,部分体育设施存在着安全隐患,学校操场也没有绿化。
3.实验设施较少,没有实验室。基本没有音乐教学设施。
4.虽然学校配置上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五个教室却只有三台触控一体机),却因无法满足所有教师上课需求。
5.图书量为1000册左右,大部分是一些较为破旧、久未更新的书刊、过期的杂志等。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师资水平低
都说一个好学校不能没有好老师。而我校教师队伍中,所谓的教学能手十分稀缺,而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在锻炼一两年后马上被较大的学校挖走,我校成为了新教师的“练兵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2.教师负担重
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口头的素质教育,实质的应试教育
在学校的老师、学生中,有90%的人对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提出强烈不满:学生要考得高,而老师更要教得出色,双方压力非常大!现行的素质教育只限于口头上喊喊,而实际行动仍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思想以深深的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家长和社会则过分看重于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教学结果,因教育部门对学校和老师们定指标、下任务,根据期末统考的成绩来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考核,排名次,考得不好的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影响奖金发放、评模,晋级等。
学生们每天不仅要完成应有的作业,还得去死记硬背那些乏味的课本知识,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成了个“读死书”的场所,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大部分人高分低能,将来就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学生自身素质低,生源不断流失
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我校教育的发展。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农村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学生较为任性,在学校里表现得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的制度,不尊重老师。农村的优秀学生都流失到城市重点中小学,在生源上,农村的学生相对上要不如城市的学生。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送孩子进城读书,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家长也因看到上学没有好出路,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更有甚者,小学便辍学回家。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制约其发展。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争取上级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因为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所以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我校要在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四.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技校劳动教育范文5
2014 年11 月6~8 日,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展评活动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经过全国组委会的初评,择优推荐了近1000 件作品入围本次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终评展示活动。最终,来自全国22 个省市800 多件优秀创新作品在太原展出。
与往届不同的是, 本届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展评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活动内容,除了进行中小学生“创新发明作品”评选外, 还重点展示了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优秀教学成果,增加了“工艺技术”类劳技创新作品的展评内容。
此次展评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主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山西省发明与创新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教部和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勾天)
技校劳动教育范文6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决定,做好市级党政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的脱钩工作,经北京市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对我市市级党政机关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范围
移交、撤销企业的人员应是2000年6月30日前正式录用,并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在册人员。
二、移交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移交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随企业一并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随企业去向安置,并与机关脱离行政关系;离休人员由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安置,不随企业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的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的有关政策,符合提前退休、提前离岗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提前离岗,不随企业移交。
(二)移交企业的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由于企业移交造成企业名称变化的,应变更劳动合同的企业名称;造成职工岗位、待遇变化的,双方应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移交企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8年第2号)、《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38号)、《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市政府令1995年第6号)、《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及有关规定,在企业移交前到企业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职工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等手续,并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若企业无力补缴,2000年12月31日前所需社会保险经费由企业原主管单位筹资解决。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移交后应继续向所在区、县社保机构缴纳各项保险费用,不得因移交而中断或拖延缴费。移交企业中凡编制在党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时,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的年限。
三、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撤销企业的职工,由企业主办单位本着“统筹安排、积极稳妥”的原则负责安置。
(二)撤销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劳动关系。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职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企业应将职工在原企业工作时间视同现企业工作时间。企业主办单位与职工就重新安置协商不一致的,原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比照经济性裁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撤销企业职工自谋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人一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费,安置费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四)撤销企业工伤职工伤残程度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主办单位负责安置。如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由企业按照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的规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五)已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大病医疗、工伤保险的撤销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到其他企业的,社会保险关系随同转移,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自谋职业的职工,可将其档案委托存放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人事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存档,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与存档前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失业的职工,可由企业将档案转到职工户口所在地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失业人员进行求职登记,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