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FTP;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决策优化

一、 引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已经建立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即FTP),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证明,FTP机制是实现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的有效工具(许一览,2012)。此外,FTP机制的运用范围与调节范围也非常广,Kawano(2005)在其研究中指出FTP的柔性机制可以为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所使用;王平和肖军(2012)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机制设计和内部收益率曲线建设的影响;在模式上,吴沭林(2016)则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FTP的现状,对比分析商业银行对于FTP管理系统运用的现状及不足,探索提出适用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商业银行FTP模式,此外针对FTP模式的研究还有Dimitriu(2010)和Pendse(2012)。针对FTP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有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风险共担与负债业务中的成本管理两个具体的问题,现有研究较少,且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以上述两个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实践过程中决策优化的可行性与具体途径。

二、 背景描述与参数假设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参数,解释如下:rd>0表示存款利率,是关于存款期限的非减函数,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制定存款利率时多以存款期限为主要依据,没有与存款额度挂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市场的竞争加剧,由于大额存款的议价能力较强,根据存款期限与额度制定存款利率是一种市场趋势。rl>0表示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不但与期限、额度相关,还与风险相关,同时考虑三种因素的贷款利率差别定价是一种未来趋势。针对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大小关系,我们有以下考虑,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但本文研究的背景为长周期利率市场均衡化的状态,由于利差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设rl>rd。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差别定价虽然给予了商业银行很多自主定价权,但是,闫肃仙(2009)通过对日本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资金定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发现经过长期的价格博弈,利率会回归,最终达到一种均衡态,在此情形下,存贷款利率主要决定因素是市场外生的。这是因为过于激烈竞争对所有竞争者的成本压力都会很大,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竞争状态。在本文中,为了更好的聚焦研究问题,我们认为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均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一种经过长期市场竞争达到均衡状态的外生变量。此外,ri>0表示同业拆借利率。用pd>0表示存款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pl>0表示贷款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本文中我们假设银行总行制定具体的FTP机制,在此机制下,总行与分行根据自己的决策变量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文中以符号?仔h表示总行的期望利润,符号?仔b表示分行的期望利润。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绘制了一个银行资产负债流程简图(见图1),图中红色线条构成的部分为银行的负债业务流程,绿色线条为资产业务流程。此外,我们认为,银行总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业务来调节其资金池的盈余与缺口。

三、 FTP中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文3

abstract: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because of its low operating costs, small risk, high income,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will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so develop intermediary business of china’s banks becomes the inevitable choice. in this paper, author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 in intermediary busines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策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intermediary business;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在我国,银行业界历来重存贷款业务而轻中间业务,因此,一般习惯性地把前两项业务称为传统业务,而把中间业务看作新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人行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九类: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1]。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1.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分析[2]

        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析。

        随着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日益重视,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14家上市银行2007年和2008年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占比

        14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体上增长较快,但表现出增长比例不协调情况,而工行、中行、招行、兴业银行甚至出现比例下降的情况。

        ②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分析。

        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但增幅差异显著。2008年, 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536·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1.97亿元,平均增幅为20.55%。

        从增幅来看,2008年各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不等。其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增幅超过了100%。从增幅差异程度来看,大型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低于中小银行,增幅最高的南京银行比

        3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发展 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以上部分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构造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基本上三足鼎立的局面,确保中间业务的长久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

        3.1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其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7]。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应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应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步伐,尽早改变中间业务过分集中在一些诸如结算类、一般类、银行卡类等为数不多的传统项目上的现状。产品开发创新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各级商业银行应根据主要服务区域的 经济 发展状况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产品同质化,细分客户群体,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要大力开展针对公司和个人的理财、信用评估、咨询、融通及债务互换等盈利能力强的中间业务。同时,商业银行要摆正在市场中的位置,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3.2 明确中间业务战略地位,完善其组织体系

        要完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就要:首先,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对中间业务组织机构的建设和领导,真正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者齐头并进的战略,形成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的思路,切实将中间业务发展起来。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高层中间业务协调组织以及专门的中间业务日常主管机构,强化对中间业务规划、开发和统一协调职责,并在各业务单元建立相应的机构、主管部门和专门人员,形成上下一体、协调统一的组织体系。再次,可以结合市场特点、业务发展和客户需要,成立某些中间业务产品专营的机构。此外,根据客户的具体特征,灵活运用任务型团队、专门的大客户小组等组织形式,提高包括中间业务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的综合销售能力。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为40.26%,法国兴业银行达到43.62%,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超过20%。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观念不新。银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营观念上只重视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营销和拓展。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主业之一,银行管理者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近年来虽然中间业务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方面的不完善,与国外银行比仍然差距巨大。造成管理者不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大体有:

(1)存贷收益过大,缺少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在存贷款利率上各银行缺少真正的竞争,虽然人民银行近年来不断调整利率,但存贷利差并未明显缩小。2007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加息后,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3%,一年期贷款利率6.84%,利差达3.51%,存贷款业务仍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起决定性作用。而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将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同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使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由此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收入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损失。

(2)目前我国的融资体制使商业银行暂无近忧。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2.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法规条例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监管,能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空间,尤其限制了中间业务在股票发行与买卖、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销售、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业务领域的发展。

3.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法可依。

立法上的空白使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而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2001年才公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言,仍有不少空白,而且有关中间业务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使得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缺乏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法律上的空白,造成了较多法律风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时增加了自由裁量权,使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罚均有一定的随意性。各商业银行则无法可依,商业银行和客户的许多行为在法律效力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更是混乱。

4.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中间业务涉及到有关银行、保险、税务、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企业财务、法律、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从事中间业务开发与经营的人员,在具备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求有敏锐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较广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商业银行正缺乏这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企业信用咨询业务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以电子技术、信息通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近年来,尽管商业银行对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电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系统覆盖面有限,比如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不足,还时常由于故障中断使用,客户服务系统滞后,网上银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受较大限制。

(三)改善发展中间业务的条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股改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 2%降到6.63%,商业银行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2006年末的100家。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的改善,为商业进行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水平看齐奠定了基础,为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条件。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因此必须从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下功夫,各商业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 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 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 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2.加强中间业务的法律环境建设。

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空间,但须尽快明确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与国际接轨,转化成真正的混业经营,这样才能极大的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真正激发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动力。另外对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具体细节,如收费标准等尽快做出规定,回避中间业务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创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维护竞争的公平性,解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后顾之忧。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间业务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银行业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拓展需要一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际经验丰富、勇于开拓、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间业务越往深度发展,越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人才的欠缺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加快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专门培训中间业务人才并建立人才备选库,鼓励员工参加资产评估师、工程造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和保险人、证券咨询人员、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各方面的专才,并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训,保证及时满足中间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2]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2006,(2).

[3]杜逸冬.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8).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文5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有资金,以中间人或人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经营活动。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缓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没有站在经营战略的角度把中间业务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一直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信用卡、收付、票据承兑等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收入占比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发展比较滞后,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在总收入的比重和西方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了很大发展。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中,有10家净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10%。最高的招行和中行也不过14.3%和12.3%,仍然远低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普遍水平。

(二)中间业务品种少、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收付、代客理财、发行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在利用其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尤其缺少咨询服务类、投资金融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已经达到2万多种,比较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中间业务产品定价关系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在观念、体制和定价模式方面存在许多缺陷。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定价机制逐渐完善,各中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了基于成本和风险溢价覆盖的定价模型和垂直管理体系,而中间业务产品的管理和定价机制还普遍存在着诸多缺陷。国内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定价上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未能实现全成本核算,中价业务产品的定价缺乏准确依据。由于一些中间业务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少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份额的手段,以至于在竞争和经营实践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方面。仅就前段时间跨行查询收费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其主要原因就是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

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战略地位。面对新的金融形势,要统一思想认识,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正确理解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和依托,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重要性,同时开拓、协调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像抓存贷业务那样抓好中间业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向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很多,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由于业务和产品的性质不同,定价决定因素不同,自主定价权不同,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并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积极发挥中国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改变过去中间业务收费偏低或不收费的现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环境。借助全社会力量,对银行的收费标准进行论证监督;出台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当慎重,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应该以银行投入的全部成本为底线,并且适当考虑银行合理利润、风险补偿和服务差别,最高标准通过银行业协会自律规定,并参考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为保证经营收益,银行必然要提高和增设银行服务收费,以弥补成本。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范文6

关键词: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出口、消费,以高投资、高出口、低国内消费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央决策层不断推出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方案,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收入,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为刺激我国内需市场的旺盛奠定阶层根基。随着民生财政政策的不断推进,藏富于民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内需市场。零售业务的发展将成为启动这个庞大内需市场的助推器。零售业务的发展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与个体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密切相关。

在改革开放前,商业银行基本上只有居民储蓄一项零售业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众的可支配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更新,金融投资意识不断加强,以居民为主的零售业务悄然兴起。特别近几年,随着理财业务发展,银行竞争白热化,各大银行争先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零售业务从最初单一的存款竞争,发展为涵盖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零售业务体系,中国目前零售业务的主要内容如表1-1:

表1-1 中国目前零售业务的主要内容

业务种类 零售业务品种

零售资产业务 抵押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透支;小额信用贷款等

零售负债业务 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信用卡存款、金融债券等

零售中间业务 银行卡业务;代收付业务;理财业务;保管箱业务;外汇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

1.零售资产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消费信贷为主,而消费信贷主要是由银行向消费者提供资金,以此来满足某种消费需求的信贷方式。在我国目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针政策下,人行也积极配合出台了刺激消费的信贷政策,如《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住宅建设和消费的通知》、《个人住宅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消费信贷规模整体增长较快,但在信贷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1)住房消费信贷增速较快,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居民用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比重还是比较低的,但伴随着我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增长迅速。(2)汽车消费贷款发展迅速,独立经营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汽车销售中,涉及汽车贷款的最多只有10%-15%,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达到了60%以上,因此我国汽车贷款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开展汽车贷款方面具有专业化的倾向,并且独立经营在成本核算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方面把汽车消费贷款独立出来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3)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有所缓解,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改进金融服务的方式,从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工商银行允许小企业在申请期限是3年之内的贷款时可有自然人给与提供财产担保并承担代偿责任。建设银行提出: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和信用评级制度;在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一级分行所在地区设立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中心等。

2.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负债业务自1984年以来得到长期稳定增长,并且在支持经济增长,吸收家庭储蓄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零售负债业务中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四大银行在2000年储蓄存款中的占比达71%,而到2005年上半年其储蓄存款的占比已经达到87%,到2013年,更是达到89%。近年来,随着股市分流速度减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储蓄增加。

3.零售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但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较低,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并且其利润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很低,同时中间业务主要以、咨询等服务方式为主,业务品种数量非常少。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零售中间业务以业务为主,各家商业银行为在竞争中取胜,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并渐渐把创新的重点转移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成本较低的咨询、保管箱等类中间业务上。例如:工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在开展零售业务时,工商银行在运用网络、自动柜员机等先进设备的基础上,逐渐突破传统存取款等储蓄业务的单一形式,不断满足居民的各种金融需求。工商银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零售中间业务已经初步形成以个人理财为品牌,以工资为龙头的8大类150多种业务组成的中间业务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年报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拥有136072万人,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907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增长10.1%。

表1-2 201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年末数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1070588 13.5

其中:住户存款 465437 13.5

其中:人民币 461370 13.6

非金融企业存款 380070 10.1

各项贷款余额 766327 13.9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 311772 16.3

境内中长期贷款 410346 12.8

2013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91644亿元,比年初增加13324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29721亿元,增加25401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26558亿元,增加719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03163亿元,增加18203亿元。

这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无限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块人人窥伺但发展却相对滞后的市场,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比重不到3分之1,和发达国家零售业务占比50%以上的比率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还是相当滞后。

伴随对公领域利润的削减,商业银行在强势的对公领域议价能力较弱,在零售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保持着传统的议价优势地位。民间企业家的融资难催生的高利贷,民间金融需求的旺盛与供给的极其不协调,引致个体经营户对金融需求极度饥渴。零售业务的发展恰好弥补这一融资领域的空白,于国于民都是重要的利好政策。因此各大商业银行追逐零售板块的利润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格局的重要风向标。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对解决民间融资需求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零售业务板块中的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贷,都是针对民间中的融资需求难而设计的产品这些商户大都为各城市的中产收入阶层。零售业务的门槛往往要求商户有房产抵押、净金融资产等准入标准,因此被商业银行遴选中的客户往往具有较高的信用标准。零售板块业务的利润率也远高于对公板块业务的利润率。

二、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存在问题

零售业务在国外银行已经有数百年发展历史,但是对于中国,还是一个相对新的银行业务品种,且我国阶段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商业银行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零售业务也带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不但表现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上,而且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上,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存在,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阐明了一国或地区最优金融结构是不同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最优金融结构没有可比性,适合经济、文化、政治状况是优化金融结构的内在显著变量。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经济增长趋缓,步入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转变的时期,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第一经济体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对内需重点依赖的趋势明显。因此,关注经济新变化和新趋势,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讨银行发展,特别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支持课题,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系统、有效支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缺乏有效供给。

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资产负债比率高、期限错配、负债主体分散、资产交易信息不对称性较强、外部监管严格等独特的行业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相比而言,要求更为严格。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具有银行公司治理的普遍特点,又兼具地方政府不同程度控制的特殊之处。在运营时期较短、基础较差、地方政府控制和干预较强的现状下,在转型战略确立和实施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需要解决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问题,形成体现自身功能定位和服务职能、统筹利益相关者均衡目标、契合内外资源禀赋、兼具现代公司治理规范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模式和机制。

三、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零售业务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农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农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