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临床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1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急性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24-02
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复杂,需要迅速抢救[1]。目前我国以中医补气原则为基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逐渐的被广泛接受。此次笔者探究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的效果,结果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96例,女86例;年龄39~78岁,平均(46.3±1.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观察组男49例,女42例;年龄40~80岁,平均(46.5±1.9)岁。对照组男50例,女41例;年龄39~77岁,平均(46.2±1.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呕血或者黑便,少数出现循环衰竭,胃镜确诊其主要的出血原因有溃疡、胃癌、肝硬化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包括补液和输血等。奥美拉唑40 mg静推,每12 小时一次[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组方:三七粉10 g,甘草6 g,乌贼骨12 g,大黄炭8 g,茯苓18 g,党参15 g,炒白术12 g,每日分3次温服。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效果分为三个阶段: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在3 d内呕血及黑便消失,OB试验阴性;有效:1周内以上症状消失,OB试验转阴;无效:治疗1周后OB试验依然阳性[3]。此外,在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进食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87例(95.60%),对照组仅有55例(60.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9,P
2.2 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进食时间
观察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进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病因素为脏腑失调和络伤血溢,脏腑失调后会导致血气不顺、脉络受损[4]。该病出血以上消化道为主,一般发生于食管和胃等,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等。该病发病的机制复杂,发展迅速,需要临床医生的迅速抢救。目前我国在治疗时,不仅单纯的采用西药止血,同时也结合中医补气原则,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有效的治疗,其结果理想,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对于消化性出血的患者,其治疗的最关键之处就是较为及时的止血。该病发生的病因一般是消化道黏膜被破坏,最后导致大出血。为降低黏膜的损坏,就要采取措施抑制其分泌胃酸,同时还要恢复破裂的黏膜血管。
正常人的胃部蠕动以及胃内的酸性对于消化道的出血是不利的。因为酸过度可以溶解血块。反流会糜烂食管的黏膜,导致二次出血。而奥美拉唑可以直接对血管平滑肌起作用,减小血流以及其中的压力。同时对胃酸进行抑制,进而保护黏膜。也可以改变胃的pH值,通过降低酸度来保护溃疡处血管,防止其被侵蚀。此外,还可以促进出血处血小板凝集,形成的血凝块帮助止血。但是尽管该药被广泛应用,仍有些出血不易控制。本次笔者探究的治疗方式是中西药的结合。消化道出血被中医定位“血证”的范畴,脏腑失调出现了血气不顺,最终发生血溢。所以本病的治疗以“止血益胃”为主[5]。本次的治疗是使用了中医以及西医的结合治疗。其中三七粉所起到的作用是止血生肌,大黄炭可以凉血祛瘀,甘草等能够健脾益胃,乌贼骨止血、护胃,炒白术专清胃火。诸药调和,标本兼治,益气补血。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于消化道的出血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开展,其结果明显优于西药单用,因为两者有互补的效果,不仅能够缓解病情,甚至能够完全的治愈。
综上所述,临床对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良好的效果,几种药物联合后,可以对该病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用的西药能够在短时间内止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易静,李美霞,李翠红,等.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3-34.
[2]毛荷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816-817.
[3]韩宴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7):906.
[4]曾少颜,覃晓岚,邹淑开.急性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65-267.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3
小儿急性中毒发生的主要年龄段为1~6岁的幼儿,主要是因为该年龄段儿童的好奇心强,活动力强,活动频率高,范围广,使接触毒物的机会增多,加上年幼无知,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往往拿到东西就放入口中。②意外误服是造成小儿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种类依次为药物中毒(52.5%)、化学制剂(32.5%)、鼠药(12.5%)、农药(2.5%),这些均为家庭中所用的药物及日用化学制剂,这与家长妥善保管不周及对孩子监护不力有关。③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常住人口家庭儿童中毒多因为误服家中的药物或化学制剂,而灭鼠药及农药类剧毒药中毒多发生在城市流动人口家庭中,这与流动人口家庭居住环境差、父母忙无暇监管及安全意识差(如用饮料瓶盛装,随意放置)有关。④本组病例的治愈率及存活率均很高,与摄入的中毒物质剂量不大及患儿家长发现及时、就诊早,积极抢救有关。⑤本组资料中,性别构成无差异,与许多文献报道不一致[2~4],笔者认为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独生子女的缘故,特别是城市里,对男女孩的同等重视使得女孩跟男孩一样活泼好动。体现了城市小儿急性中毒的又一特点。
作为预防的重点对象,应加强小儿急性中毒健康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可采取医院联合社区和幼儿园对孩子及家长共同进行健康教育[5],通过宣传栏、发放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宣传小儿急性中毒的知识、危害,教育家长家中药品、消毒剂、杀虫剂等应妥善存放,置于隐蔽或加锁保管。对于农药,鼠药米或滴有鼠药的食物不要随意放置于小儿容易拿取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安全的隐患。农药应储存在密闭瓶中,不可随意放在可乐类汽水瓶中,防止小儿当饮料误服。
更不能自作主张给儿童服药,加强对儿童特别是高发年龄段儿童的监护力度,随着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城市相关部门应重视城市里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健康宣教,鼠药中毒多发生在这类家庭中,本组病例占90%,鼠药中毒比较其他类中毒危害性更大,有文献报道,因接触灭鼠药致死者占首位,达死亡病例的70.27%[6]。社区应发挥重要作用,如今,社区健康教育,作为城市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在预防疾病、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在被人们所认识,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4
【摘要】为规范中医临床用药及处方行为寻找到了思路。并且按处方管理办法,对25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对处方书写、实付药物、用药合理性、剂型选择、药物的特殊用法、用药禁忌等几方面对中医处方进行了分析。其中是1425份处方不合规范,占调查总数的57%,90%以上的中医处方没有注明煎煮方法。可以看出中医处方规范率之低很有普遍性,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药重中之重。
【关键词】 书写规范 用药合理性 特殊处理 煎服法 剂型
中药的调剂工作,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实践不断整理和总结出来的,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知识及操作常规。为了合理用药,密切配合中医临床,开展临床用药服务工作,笔者随机对本院2010年和2011年合计25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考究,发现如下问题,现作报道。
1、药名[1]和书写格式欠规范化[1]
部分处方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处方污染。本应按药典规定使用正规名或常用书写名来处方,但有的用错别字、同音字代替。如胡椒写成古月,硼砂写成月石,炙百部写百部,牛膝写成牛夕等等。这类处方有428份,占调查总数的17.10%。
2、应实付药物不明确
在中药药名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比较复杂。有的不同品种的药物名仅有一字之别,如处方写丁香、牛膝,在配方时应付公丁香还是母丁香、川牛膝还是怀牛膝?又如处方写豆蔻,配方时应付白豆蔻、草豆蔻还是红豆蔻?处方对不同的炮制品也未注明,如处方写地黄,配方时应付生地黄还是熟地黄、是付地黄炭还是熟地黄炭?这类实付药物不明确的处方共125份,约占调查处方总数的5%。
3、用药不合理
中医处方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小病开大方、大剂量,或一方开服多剂。从历史来看,中医用药,一张方剂的疗效,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用量配比亦甚为关键。常言道:‘中医不传之妙在配伍,而不传之密却在用量’。中医用药历来讲究君、臣、佐、使[2]。配伍得当,立法严谨。可是现在中医处方用药一般都在十味以上,有的一方竟达二三十味之多,毫无君、臣、佐、使之言。其总量一般超过150克―250克,有的竟达500克以上,形成大包炒、大包围、一方医百病的情况。有的一方开服多剂,更有甚者一方开服10剂、20剂、30剂、60剂都有。同时处方中药物用量也越来越大,如北细辛10克、黄芪150克、茵陈100克、金钱草60克制、制川乌30克等等。很多药物的用量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用量的多少倍。总之中医现在的处方是形形。这类处方共700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28%。我们站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极大的药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药源不断减少,药材紧缺的情况下,用量逐渐增加,这将影响到未来中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极为重视的问题。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大,势必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浪费,并且又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这类处方是极不科学的。
4、剂型选择不当
药物治病除药物本身具有准确的疗效外,主要的还是与中医处方选择的药物剂型有关。如补益药宜服丸剂,急性病宜服汤剂。《神龙本草经》曰:“药性有宜丸者,宜水煮者,宜散者......”。我们发现在中医处方中,如安神剂,用丸剂比用汤剂效果持久。开补中益气汤而不用补中益气丸。处方中有芳香性药物,如冰片等,应开服丸剂或片剂等等。总之,应根据临床病情需要选择最适宜的剂型。像这类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共计6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0.24%。
5、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未注明
在进行处方调配时,往往会遇到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向患者交代。但在个别中医处方中却未见到特殊处理的要求。这里所指的特殊处理,其实是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和特殊服用法。难溶药物如矿石类、贝壳类、坚硬类、角类、有毒类等等,未注明先煎。易挥发类药物和易被破坏的药物,如砂仁、鱼腥草、薄荷、白豆蔻、肉桂、钩藤、大黄等,在处方中未注明后下。同时如需要冲服、化服的药物未注明服法。这类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而在中医处方中未注明的共计115份占调查处方总数的4.6%。
6、用药禁忌不明确[3]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饮食禁忌等.对禁忌使用的药物要禁戒,避免使用,故称禁用或忌用。如有的药物在确有必要使用时应当慎重对待,故称慎用。在审方和处方调查中,常发现用药禁忌的药物在同一处方中配伍,见大戟、海藻和甘草配伍。同时还发现,服用某些药物时,处方中未注明食忌。如服何首乌、生地未注明忌食葱、姜、蒜、萝卜;服茯苓未注明忌食醋;服土茯苓、威灵仙未注明忌饮茶;服鳖甲未注明忌食苋菜。在所调查的处方中用药禁忌、妊娠禁忌占比例比较小,需要饮食禁忌的处方中几乎百分之百未注明。在调查处方中也未忌食油腻、辛辣等‘发物’的提示。这类处方共计51份,占调查总数的2.04%。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建议中医处方时还是应该遵循古道。
7、煎服方法不详
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处方未注明煎服方法。中药的煎服方法对药物发挥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过:“煎药之法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古代医典都在每方之下注有煎服法、加水多少、用何火、煎出液多少、何药先煎与后下、服多少、日服几次,或一日一剂,或二日一剂,无不讲究。如中医处方中的人参是炖服、嚼服、煎服等并未注明,患者一概不知。顿服、频服、饮服、吞服、含服等等,在中医处方中很少见到。这些处方不注明药物用法、煎法,往往造成患者煎法和服法不当而影响临床疗效。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到而今全都丢光了,这必然影响中药的临床效果。
8、讨 论
通过二千五百份中医处方的调查,并同时走访了几家较为大型的综合医疗单位。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中医处方是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为,很有必要重申处方制度。中医处方应做到药名规范化、书写项目完整、字迹清楚、配伍精准、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控制开大处方和一方多剂。药物剂量一般不应超过药典规定。同时对中药的煎服方法、剂型选择要得当,应对服用个别药物注明食忌,真正做到用药专精。总之,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中药的当务之急,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真正体现中医药特色,使中医药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药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部 2005年.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5
【关键词】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临床应用
医院在临床工作中时常会接到医技科室关于病员“危急值”的报告,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医院层面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做保障,难以保障“危急值”报告的准确、规范和及时,临床在接到报告后是否及时处理、怎样处理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在"危急值"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医院有不同的危急值。同时,由于检验样本的分析前段并不都能由临床实验室所控制,故有时出现的"危急值"并不是患者的实际检验结果,患者并无相应危急症状,故必须灵活处理。
1 医学检验“危急值”有效管理
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要以制度和职责的规范做为基本保障,尽量避免个人因素造成的差异性管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医院层面的“危急值”管理制度正是顺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规范“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卫生部《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第二征求意见稿)》已新增并完善了“临床检查危急值报告制度”,卫生部《医院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009版)也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医院医疗业务主管职能部门,应该会同临床、医技科室一道,在相关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框架内,完成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工作。
1.1 做到准确及时报送检验检查结果
医技科室(临床实验室)是发现“危急值”的地方,应该对检验检查结果负责,并承担向临床通报“危急值”的责任。制度建立应指导医技科室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检验检查科室在完成“危急值”的报告后,对“危急值”报告的具体情况要专门造册登记,并明确规定必要的登记项目,以利于对“危急值”报告工作的事后监管和随访跟踪。
1.2 及时处置“危急值”报告并作好记录
临床科室在收到医技科室关于“危急值”的报告后,应当履行必要的查对措施,制度应明确规定需要查对的项目和查对的执行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不同的“危急值”项目制定程序性的应对、处理建议,规范处置行为,进一步提高处置水平和能力。另外,处置建议还应当包括复查和随访的具体要求,以证明和保障病员最终脱离生命危急状态,为“危急值”报告和处置的结束。同时要求负责查对、处置的医生在患者病历记录中作好详细记录,以此作为后续工作处理的重要依据。
1.3 规范医院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管理
明确规定医疗业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对各科“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临床、医技科室执行医院“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管,定期和(或)不定期开展分析总结,持续性改进“危急值”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危急值”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
2 医学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的意义
首先,增强了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检验工作者对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复查,并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减少了懒散情绪,加强了检验工作者的主动性,责任心。同时通过危急值制度提高检验工作者理论水平和临床实验室的学科地位,临床实验室的作用是为临床科室提供及时、可靠的检验信息。当出现危急值后,检验人员将结合临床诊断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审一个学习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会提高检验工作者的诊断水平扩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由于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临床医生大大减少了对检验工作的抱怨。增加了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临床实验室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检验医学提到了发展。
其次,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标本留取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标本的危急值的出现,是由于标本留取过程中存在问题造成的。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检验科必须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护理心中每周都会到检验中心了解上一周标本留取的质量问题,从源头解决标本质量问题。同时,临床实验室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培训护士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增强了服务临床的意识与沟通,当出现危急值并复查无误后,检验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临床科室联系沟通,增加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了对危急值执行的监管力度,最重要的是,由于我们及时沟通使一些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求治。
总之,医学检验是医学疹断的必要依据,建立健全医学检验“危急值”制度,有效管理了检验“危急值”的处置,能更及时地对患者给予准确的抢救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贵芳.王树辉.周湘红.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年08期.
[2]柴淼,罗晓慧,郭晶,孙权业. 试论临床检验中危急值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1(12) .
[3]黄海云. 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13) .
[4]袁春雷,王冬娥,任伟,陈健峰,彭建明. 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危急值报告、追踪制度[J]. 现代医院. 2009(06) .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19-02
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可以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势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08年遵义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此基础上,中心购置设备,加快与附属医院信息化平台的连接,实现信息适时传输,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合格验收,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非部属及重点院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建设是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和手段,模拟临床真实环境,是学生早接触临床的重要手段,以满足临床多专业教学需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卫生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医院建成了以电子病历、图像储存及传输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充分的信息资源,实现临床实验教学中心与附属医院信息的适时传输,使学习贴近临床,方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化建设功能设计
信息化模块设计思路:用现代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虚拟技术教学;将先进的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PACS/RIS系统直接运用于实验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
三、信息化功能模块建设
1.影像学模块建设,医学影像学实验室于2008年建立了全数字化影像图像教学系统,与附属医院的PACS及RIS网络系统连接,实现了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与实验教学无缝连接。该实验室具有图文信息传达清晰、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等优点,教师运用该系统可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影像学科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实验报告和临床影像诊断报告练习,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直接作出评价及修改,学生可以很快查到教师的意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临床为教学服务。
2.虚拟腔镜模块建设,虚拟腔镜训练室由腹腔镜手术模拟器和内窥镜诊疗模拟器组成。腹腔镜手术模拟器集合基本缝合与高级缝合训练模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布操作训练模块、妇科手术模块、直结肠手术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独立模块等;内窥镜诊疗模拟器包括上下消化道内窥镜模块、乙状结肠镜模块、基本支气管镜检查、诊断及急诊支气管镜检查、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紧急出血处理模块、ERCP模块等。借助这一平台,可进行多学科功能性临床技能培训。每个模块包括若干病例,难度逐渐增加。此外,该系统包含大量的教学内容,可在每次训练之前进行复习。虚拟腔镜实验室还对附属医院的住院医师、研究生、规培生、进修人员开放。使用腹腔镜手术模拟器和内窥镜诊疗模拟器,学员可以在一个安全、可控制的环境下练习器械操作,适应腹腔镜、内窥镜的操作界面以提高操作技巧,缩短了临床过渡期。
3.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系统,以多媒体编程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应用语义识别、TTS发音、动态图形识别和多种视频、音频素材将临床工作中涉及的大量信息进行整合,使其相互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诊断思维环境,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实施实验,具有创新性、交互性、智能性、仿真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虚拟实验室以病人为主体,系统管理员(老师)通过网络登录服务器后台管理,设置虚拟病人的各种体征参数。学生通过网络在客户端登录后,对已经设置好的虚拟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分析结果,判断虚拟病人的患病情况,从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诊断学知识的能力。该实验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一个仿真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诊断思维环境,彻底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是通过手术室的摄像机、音视频网络服务器、传输设备、接收设备等,将整台手术过程从微观到医生操作的场景进行同步直播,使学生或观摩手术者在手术室外的区域能同步观看手术的全过程。学生或观摩手术者不仅可以看到手术的实时画面,真实观看手术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观看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合作了解到手术过程中的实时情况及注意事项等。通过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能清晰地观看手术医生的操作过程和聆听医生的讲解,实现了标准化手术示范教学,提高了外科手术学教学质量,大大增加了学生观看手术过程的机会,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实验教学网站建设,实验教学网站建设可为实验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且是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支柱点之一。本中心建立了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以及各实验室网页,定期对网页数据及内容进行更新。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安排、视频资料等均实现了网络化,同时开辟了实验室开放预约栏目,设置了实验开放项目、开放时间等。通过网上平台,反馈实验教学信息,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与交流;加强了中心与实验室之间、各实验室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互通。
四、信息化管理
1.建立管理制度,为使中心在信息化管理上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实验室综合效能,因此,中心制订了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影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虚拟腔镜实验室管理制度、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管理制度、外科手术学视频直播系统管理制度等,以确保信息化实验室及各功能模块的有序运行。
2.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建立实验室开放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中心实行实验室定时开放、网上预约开放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面向社会开放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校园网络登录实验室网站预约想要进行的实验,使实验室教学资源得到了合理高效分配;同时,该系统还可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评价,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既节省时间,又大幅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充分应用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水平,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过程。我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实验室对数据和内容及时更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9]5号[Z].
[3]杨英慧,周振军.实验教学网站资源建设的设计及实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2-13.
[4]顾留华,夏海兰,党传升,等.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57-159.
[5]赵延红,习博,郭辉,等.对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平台建设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8):87-89.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教学教改革项目(F-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