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1
1.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疾病的预防、治疗疾病用药的副作用愈来愈重视。而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在这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从古到今重视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许多中药经研究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护理具有现代护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众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传统的中医护理知识。许多传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类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这些传染性疾病重在预防,而中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体会
一般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能在各级医院、基层、农村医疗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及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工作。而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护理人才,应该在掌握现代护理观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中医护理知识,更好地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中医的渴望,适应当前社会医学的形势。然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将中医护理学设置为考查课、选修课、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那么培养出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医学知识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难适应目前社会医学的形势。建议医学院校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本专业师资状况水平,逐步开设这门课程,并逐步将中医护理学列为选修课、考查课、考试课课程体系。
3.中医护理学教学体会
3.1 加强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教学与实践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知识领域。然而在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方面,中医传统治疗及护理方法例如针灸、推拿、刮痧等,疗效较好,较西医预防及治疗无明显的副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区的喜欢,已经成为康复保健治疗的重要部分。鉴于此医疗护理人员就需要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知识理论体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就应突出对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加大针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实践力度,可以到实习医院进行见习观摩。
3.2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即PBL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基于本科生思维能力较好,反应较为敏捷,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将中医内科疾病的护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学。具体是提前选出病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病案及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收集资料。几天之后进行病案分析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患者病因病性、辨证分型、邪正盛衰、治疗的原则,从而提出该病人护理对策、健康指导等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问题进行补充或纠正。
3.3 提到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大多西医院校将中医护理学设在西医基础医学之后,学生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实证科学之后,将会不适应中医的思维模式,认为中医难学、较为枯燥乏味、甚至认为中医是唯心的,缺乏科学性,对中医的学习缺乏兴趣。鉴于以上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得当及灵活性。一方面例如在导论章节强调中医存在的必要性,中医及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区别及各具的特长,阴阳学说的科学性、甚至国外医学专家潜心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现状,还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来激发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以及自发的对中医产生热爱,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医学的认同感。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上要下功夫,多穿插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例如在阴阳学说章节加入阴阳太极图,五行学说章节插入现实生活中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四诊章节中插入不同病人的舌苔、面容以及脉象的图片,中药插入讲中药的彩色图谱,方剂插入方剂中每一味中药的图片,以上这样就更加简单、直观的容易被学生所掌握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中医护理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好将西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2
大约成书于商末周初的《周易》是我国的哲学性巨著,几千年来,其原理渗透于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思想等各个领城,堪称“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说,其“同”的是认识事物之基础,如阴阳变化之理;其“通”的为看待事物之方法,如整体观、恒动观。确切的说,即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是在吸取了易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和象数思维模式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言习医如不研易,犹无根之木不得昌茂。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附翼·医易义》则有云:“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纵观《周易》全书,其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远影响的,是结合有三才论思想的阴阳理论;而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本文主要就三义来简要阐述《周易》对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
1“简易”之于中医阴阳
“简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则简朴平易,调护阴阳则是中医诊治疾病最简朴亦是最根本之原则。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即指宇宙的基本规律,此规律由阴阳构成。《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简要地指出了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外乎“阴”“阳”二字。成书年代较晚于《周易》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吸取其思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同样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来表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同样禀受阴阳二气而生,阴阳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根据阴阳分布的不同,中医在认识人体时,将五脏六腑分属阴阳,经络亦有阴阳之别。同时,疾病的产生同样需责之于阴阳之变化,阴阳不相协调,则疾病产生,阴阳离散,则形消神灭。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以上论述,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为调护阴阳,其最大目标则是将人体调整到一个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医家将此至简至要之理进行发挥,在诊断疾病时则将阴阳作为八纲的总纲,其将一切疾病性质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另外六纲则分别从属阴阳,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又将机体不同的病理表现归于阴阳,如多言为阳,无声为阴,脉浮大滑数者皆阳,沉微细涩者皆阴;而在治疗上,中医根据其时阴阳的状态,选择相应偏性的药物〈药物的偏性由阴阳所化,故亦有阴阳之分)或采取适宜的手法以调之。因而,张介宾在所著《景岳全书·传忠录上》中道:“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变易”之于中医阴阳
“变易”则是指世间万事均处于一种绝对变化、相对静止的状态之中,中医同样重视阴阳衡动论。
《周易"系辞上》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强调阴阳相易才能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则在《太极图说》中具体阐释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生焉。阴变阳合……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中医将此观点引申至生理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关键在于正常的“运动不息”,例如阴气滞浊,主降,阳气轻清,主升,故人体之气清升浊降,以达到机体气血充盈、精力旺盛的状态。因此,中医所追求的“阴平阳秘”指的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人体自身、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绝非一成不变。
在病理上,与《易·坤文言》中“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相似的,中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认为疾病的产生在于阴阳二气间运动的失衡,如阳气不升反降则病飧泄,阴气居上不下则生瞋胀。此外,由于阴阳消长、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运动变化,疾病产生后同样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当中,如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因此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相同疾病所表现之症状亦有所异,故在治疗上,中医提倡采用动态思维,讲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因而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案例。
3“不易”之于中医阴阳
“不易”是指尽管万物衡动不居,但其变化有其必然准则可循,即存在一个共同的变化规律,如日之东升西落,如水之潮起潮落。《周易》以最简单的阳爻(—)和阴爻〈- -〉为符号,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中医则将其发挥,总结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逆顺、阴阳离合、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一系列规律,并用以概括医学现象、成为医学理论。这些规律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操作思路,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在养生保健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出保持人体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即可健康、长寿。
此外,中医之“不易”尚体现于周期性上。《易·系辞上》曰:“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相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中医则认为,四季阴阳消长,主气有异,故主病不同,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针刺上则言“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冬刺井”,如此循环,一日亦如四季。
4小结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3
静坐属于气功的静功。静功虽有坐、卧、站等不同姿势,但以静坐最为普遍。静坐是最基本的修养法,也就是气功锻炼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中国慧莲功》中引《顿悟入道要门》有段对话:“问:夫修根本,何以修法?答:坐禅。禅定即得。”
静功一般是静中有动。静坐可以使人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清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能祛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迷妄,获得安乐。
静坐法除了上身应保持自然端正外,两腿、两手的放法各有不同。一般可分为平坐式及盘坐式。盘坐式又分为自然盘腿坐、单盘腿坐和双盘腿坐几种。至于两手的放法更有多种,一般是将两手仰掌,左掌安放于右掌上面(或右掌安放在左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放在腹前脐下;或两手合掌胸前,手指、手掌对应合拢;或用两手结成手印等。有的平坐式是将两手掌平放两大腿上。笔者根据多年的练功体会,并参考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手按膝部的静坐法(平坐式)既方便舒适,且功效亦甚宏大。
平坐式也称自然坐功,是身体端正稳坐在凳上,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脚平行着地,脚底踏平。
一、古代手按膝部的静坐法
1.南北朝时《昙鸾法师服气法》中说:“初,宽坐,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肢体……”
2.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第二》中说:“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
3.我国最大的石佛像是四川乐山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弥勒佛坐像,通高7l米,凿建在乐山市凌云山栖鸾峰峭壁临江处。这尊佛像是平坐(危坐)像,两手按于两膝,与其他盘坐佛像不同。
由上所举,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手按膝部的静坐法。
二、手按膝部静坐法的功效和意义
1.有利于上下相通,阴阳平调
上下相通,高下相须,是自然界和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上身属阳,下身属阴,并由于心脏在人体上部胸中之故,血液运行以上身较为旺盛,因此上身常较下身温暖。手按膝部静坐法可使上身阳热之气经膝部温通于下,改善下肢血液运行,避免“上热下寒”、“上盛下虚”,阴阳失于平调的病症;同时因膝部是下肢的大关节,膝部得到温热之气,可增强腿膝功能,防止腿膝疼痛无力等症。实为保健祛病的良法。
2.有利于“心肾相交”
心火下降,下交于肾;肾水上升,上达于心,谓之“心肾相交”和“水火既济”。这是医疗和气功锻炼的重要原则。手按膝部静坐法,可借手心劳宫穴(心包经穴位)之热气,使膝部经脉温通,达于足部涌泉穴(肾经穴位),并因调息、调心以激发和促进肾脏功能,促使肾水上升,而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3.舒适方便,老少咸宜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4
诚然,肿瘤患者确实需要合理地调理饮食,但盲目忌口,甚至过度控制饮食,最终不但不利于肿瘤的治疗,甚至失去人体自身正气抵御肿瘤的能力。而合理的调理饮食有以下三个原则。
胃喜则安
“胃喜则安”是我给肿瘤患者饮食建议的第一个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临床上不顾自己身体感受,信从食疗偏方的肿瘤患者比比皆是:有一住院胃癌患者有腹泻症状,柜子边上却放着一串香蕉;另有一门诊患者肠癌术后伴放射性肠炎,大便每天10余次,却大量地进食猕猴桃。这些生冷瓜果显然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样,有些患者家属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急于求成,给予大鱼大肉补充营养,反而加重患者的肠胃负担,治疗很可能事倍功半。
“胃喜则安”并非是有些患者理解的“嘴喜则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是吃“胃”想吃的东西。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名言“胃以喜为补”亦是这个道理,要相信自己身体的感受――什么食物吃下去舒服,往往就是合适的。不要偏信别人口中“维生素高”“高蛋白”的食物,你的身体会为你做最好的选择。对于正在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建议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佳,以偏温性的食物为主,少吃寒凉食物、生冷瓜果。
辨证用膳
现在很多患者都以食物金字塔作为自己饮食调理的标准,往往重视自己应该补充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多少微量元素,而忽视了食物的性味、功用。药物既能够调和人体阴阳,也会打破平衡。食物也是一样,若是不能分清食物的寒热温凉,过量食用与自身体质相悖的食物,反而会加重人体阴阳虚实的偏差,对肿瘤疾病的预后是极为不利的。例如有些脾胃虚寒的肿瘤患者,饮食生冷瓜果,性味偏凉的大米、白菜,会加重其胃痛、泄泻等不适症状。建议他暂停瓜果,多吃性味偏温的面条、馒头,其不适感自然消除。
患者对食物的选择也应当遵循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我常建议患者冬季少食性味寒凉生冷的食物以避免耗伤人体阳气,秋季少食辛热干燥的食物以避免耗伤人体阴液。当地的人吃当地产的当令的蔬果再合适不过,这就是“天人相应”。不同的肿瘤患者对饮食的管理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把主食吃好是最重要的,不要盲目进补。即使要进补,也一定是要在保证正常饮食之后再考虑。
慎食发物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5
2004年6月-2008年1月,笔者采用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6月-2008年1月间本院门诊患者中符合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胸痹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4±3.2)岁;平均病程(5.6±1.2)年;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10例、血脂异常22例。对照组4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4±4.6)岁;平均病程(4.5±1.6)年;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血脂异常2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情况、平均症状积分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属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心悸,舌质紫黯,脉弱而涩;次症:神疲气短,乏力,懒言。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内科学》[2]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排除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病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胆心综合征、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自拟益气通脉汤加减治疗。基础方药物组成:人参10 g,黄芪15 g,桂枝8 g,炙甘草10 g,当归10 g,川芎10 g,丹参15 g,赤芍10 g,茯苓10 g,菟丝子15 g,炒酸枣仁20 g,羊藿10 g。加减:胸闷重者加紫苏梗10 g、枳壳10 g,宽胸行气;胸痛重者加三七粉(冲)3 g、延胡索10 g,加强活血止痛之功;心悸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20 g、生龙牡(先煎) 20 g,养心安神。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40408),10粒/次,每日3次。
2组均以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调畅情志,禁恼怒,生活规律,忌过劳,保持大便通畅。
1.5 观察指标
1.5.1 安全性观察
一般体格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B超(肝、胆、脾、胰、肾)。
1.5.2 疗效性观察
①中医证候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记录症状计分,包括胸痛、胸闷、心悸、神疲、乏力、气短6项。没有此项症状计0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②详细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是否需含服硝酸甘油片以及数量。③心电图ST段及T波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1.6 疗效标准
胸痹证候疗效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心绞痛疗效评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实用中医心病学》[4]。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安全性观察
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查,结果3次检查均为正常范围,无任何不良反应。
2.2 疗效观察
(见表1~表6)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略)表4 主要症状疗效2组比较(略)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疗效比较(略)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硝酸甘油消耗量比较(略)
3 讨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中论道:“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由此可见,胸痹、心痛的病机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中医认为,气血是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凝。今心中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则鼓动血运无力,血滞心脉,不通则痛。其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阳气虚为本,瘀血内阻为标。治疗关键在于标本兼治,气血双调。治本以补助胸阳为主,辅助活血通脉以治标。益气通脉汤中人参、黄芪为君药,人参上可补心肺之气,下可补肾元,入心强心,和黄芪相伍,可增强益气活血作用,与菟丝子、羊藿相和,达心气、宗气、元气并补的目的,使血因气壮而行;桂枝通阳行瘀逐痹;当归、赤芍活血祛瘀而通血脉;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补心定志、安神宁心;茯苓益气健脾、安神定志;菟丝子、羊藿补肾助阳;炒酸枣仁养血安神;炙甘草补益五脏,利百脉,与桂枝辛甘化阳。全方通补兼施,共奏补气通阳、活血化瘀通脉之功。
本观察结果显示,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硝酸酯类药物应用次数,从而减少硝酸酯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4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74.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范文6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检测,探讨NOS活性与阴虚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型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NOS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NOS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阴虚证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和甲亢病患者的NOS可能对阴虚证有重要意义,NOS活性增强可能是阴虚证的病理基础之一。
【关键词】 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阴虚证;一氧化氮合酶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foundation and essence of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in TCM by investigating the activity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of the patients diagnosed as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in both non-insulin-dependa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and hyperthyroidism.MethodsThe activity of serum NOS was detected in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patients of NIDDM,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patients of hyperthyroidism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test was adopt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The serum NOS activity in the cases of both NIDDM-Yin deficiency group and hyperthyroidism-Yin deficienc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DM); Hyerthyroidism;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NOS)是一氧化氮(NO)的催化酶。NO是一种兼有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气体形式的自由基,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参与多种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包括免疫调节、松驰平滑肌、神经介质及细胞毒性作用等[1]。由于NO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半衰期极短(仅3~5 s),体内NO生成的主要限速因素是NOS,故依赖于对NOS的研究来了解NO的分布和量。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型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NOS活性的检测,探讨NOS活性与阴虚证的关系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503~08湖北省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0 例。其中2型糖尿病阴虚证患者30 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93±12.53)岁;甲亢病阴虚证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50±13.86)岁。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分别设为糖尿病阴虚组和甲亢病阴虚组。另收集健康体检者30 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6.10±14.17)岁,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均无急慢感染性疾病、糖尿病、甲亢及其它自身免疫病的家族史,设为正常对照组。
1.2 血清NOS的测定
所有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血并2 h内分离血清, -20℃保存备用并于2周内检测NOS的含量。NOS的测定根据NOS催化L-精氨酸和分子氧反应生成NO,NO与亲核性物质生成有色化合物,在53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的大小可计算出NOS活力。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其它分析方法
血清FT3,FT4的测定均采用化学发光法,由美国德普DPC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测定采用己糖激酶法,由东芝TBA-120KF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s表示,采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2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NOS,FT3 ,FT4,FPG测定结果
各组检测结果见表1。统计学分析表明,糖尿病阴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S有显著性差异(P
2.2 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2。统计学分析表明,甲亢病阴虚证患者体内NOS的升高分别与血清中FT3,FT4呈正相关(P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阴虚证是中医最常见、最基本的证型之一,因此,探讨阴虚证的实质不仅对阴虚证及其相关疾病的诊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临床意义,而且可作为全部证候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NOS是内源性NO生成的限速酶。NO是存在于细胞内外液中的气体型新型信使,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免疫调节、松弛平滑肌、神经介质及细胞毒性作用等[3]。NO的生成量与NOS的活力水平密切相关,体内决定NO含量的主要因素为NOS。
NOS为黄素类蛋白质,由两个相同亚基组成二聚体。NOS单体N端为氧化酶区,C端为还原酶区。NOS是多功能氧化还原酶系,分两类,三种同功酶:第1类为构成型NOS(constitutive NOS,cNOS)包括神经元型(neuronal NOS ,nNOS,Ⅰ型)和内皮细胞型 (endothelial NOS,eNOS,Ⅲ型);第2类为诱导型iNOS(inducible NOS,Ⅱ型)。nNOS和iNOS分布于胞浆,eNOS存在于细胞膜。cNOS活性依赖于Ca/CaM,引起NO短暂释放,主要在血管扩张和神经传导中发挥作用。eNOS产生的NO可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改变局部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平滑肌细胞增殖。nNOS产生的NO以递质形式参与神经信息传导和内分泌调节。iNOS活性不依赖于Ca/CaM,需要诱导因子如内毒素、γ干扰素、白介素-1等存在。iNOS的表达为时间依赖性,可引起NO长期大量释放,参与病理生理过程,在炎症、免疫反应中起细胞毒与细胞抑制作用。
根据中医临床实践,2型糖尿病和甲亢病患者辨证分型中以阴虚证较多见也最典型,两者的症状和体征亦大体一致。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其病理基础必有相同之处;同时,由于病种不同,两者同中定有异。本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NOS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Busse R,Minlsch A,Fleming F,et al.Mechanism of nitric oxide release from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1993,87(Suppl V):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