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陕西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
0.引言
商业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小企业的也在近几年蓬勃发展,所以,当前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必争之地就是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要素,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一直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借贷的一些政策也逐渐出台。但是,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也必须考虑自身利益,这一点无可厚非。所以,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信贷业务上也存在博弈。如何让双方在这样博弈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弹性空间,是双方发展的共同需求。
1.陕西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现状分析
1.1融资问题依然存在,融资形势依然严峻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陕西省中小企业已发展到133万户,2009年1―11月,全省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945亿元,增加值283614亿元,同比增长18.12%,实现利润总额52411亿元,同比增长16.23%[1]。从这个调查数据中可知,陕西省中小企业已经在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从这个调查数据中还可以看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动力。虽然,中小企业行业被看好,但事实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的资金短缺现象,融资仍然是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最大难题之一。而且,陕西省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关键是靠银行贷款,渠道的单一也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1.2金融产品体系不全,金融业务发展受限
从陕西省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形式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短期贷款上,大部分都是一年期内的贷款方式。但是,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不可能单纯依靠短期贷款,中小企业要完善企业自身的设备、增加企业人才等都必须依赖与商业银行的长期合作。而且,就目前陕西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业务来分析,商业银行并没有做好长期与中小企业合作的规划和设计。所以,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并不是完全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产品,商业银行对这些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做的还不够好。
2.完善陕西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体系对策
2.1健全企业融资平台
中小企业,就目前其发展状况来看,融资难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2]。其实,从中小企业发展之初,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融资难,这一问题虽然长期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之中,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和处理。要让中小企业不再感觉到融资困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一个健全的融资平台。这个融资平台不仅要实实在在的平台,更需要的是中小企业在今后的融资过程中,要走出以往的就模式,以企业为中心,牢牢把握信贷流程这一核心,时刻记住将信贷市场作为企业融资导向,坚持多项原则,从中探索出既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又能将商业银行风险降到最低,实现银行利益的新的融资道路。
2.2健全金融产品体系
陕西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导致其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3]。要解决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信贷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体系。同时,创新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使之能够完全地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建立健全的金融产品体系中,商业银行需要做的是,第一,制定与中小企业合作的长期方案,规划和设计好以中小企业发展金融信贷业务的长效机制,从而使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第二,必须确定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的事实,从而研制出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的方针,实现与中小企业的长期合作;第三,创新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形势,所以,选择的金融产品不可能始终如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不断推出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第四,银行必须做好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肯定存在一定风险,银行必须综合考虑,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才能适应银行与企业的共赢。
3.结语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问题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还是要依靠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双方的协作,从双方的管理体系当中去探索最佳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孙雅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研究――以陕西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4):34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小银行;未来发展;探讨
1.引言
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规模较小和缺少分支机构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商业银行的形式。它与商业银行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赢利为主要经营目的和主要从事信用货币方面的业务经营,近些年随着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在生存和发展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下面就主要困扰着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2.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盲目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的中小银行市场定位存在着较严重的盲从性,具体表现为产品和客户的定位盲从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主要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上,对于区域定位也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或者中心城市。缺少自己的经营和发展特点是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急需改进的方面,尤其是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改革和转轨步伐的时候,中小银行一定要明确自身的优劣确定合理、明确的发展方向。
2.2 激烈的市场竞争
自从加入WTO组织之后外资银行借助其完善的客户经营管理系统及广泛的业务网点给我国的中小银行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可由于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资产管理、资金业务创新等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使得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仅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信用度,同时还具有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不仅有覆盖全国领域的经营和服务网点同时还具有庞大的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和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此外稳定和客户群和完善和本外币结算系统,较高熟悉度的社会和人文背景也使得四大商业银行对中小银行的排挤变得更加激烈。
2.3 经营风险的提升
中小银行无论是在地域性还是在资金实力方面都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以及主要服务经营稳定性差、发展后劲不足及资产负债比高的中小企业,使得中小银行存在较多的客观经营风险。此外盲目的进行机构和业务范围的扩大,过分追求存贷款规模和其他的不合理制度刺激更是加重了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民生银行的发展现状就能很好的证明这一问题。
2.4 自身经营问题
制约我国中小银行自身经营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数人才问题,首先从招聘人才方面来讲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通过高待遇和高薪引进的人才并不具备相应的高水平,操作人员偏多和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中小银行的整体劳动力水平偏低。其次是对于人才的培训普遍存在培训体系和方式不完全的缺点,这就使得相关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补充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最后是对于人才的任用也普遍存在套搬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干部制度存在着不能平等、正确、积极的进行工作能力的评定和审核。
3.我国中小银行未来发展策略探讨
3.1 正确做好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
想要做好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首先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在应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挑战的同时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中小银行存在着专业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短缺的状况,所以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产品、客户、地域以及服务等四方面内容,最做到全面应对的同时还要确定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突破是中小银行的必行发展之路。
3.2 推行和强化大营销战略及无机构业务
大营销战略是指中小银行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来推行全行系统的营销,首先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其次要全面推行根据客户考核结果安排的客户经理制并实行严格的利润指标管理,最后是要形成全国系统的整体联动,即以总行开发为主各分行营销为辅。无机构业务扩张是指中小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一优势,通过独特设计的软件系统来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服务并最终实现无网点业务的扩张,这样不仅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同时还是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
3.3 解决中小银行的发展瓶颈和人力资源问题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瓶颈包括量性和质性两个方面,而联合发展不仅能提高几家商业银行的共同抗风险和经营能力,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营、管理成本的降低。此外对于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改革各级行长任免办法来真正体现行长负责制等两方面来进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就要具备系统性的教材、完整的业务操作和技能知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培训理念。
4.结语
通过上文对我国中小银行的自身特点和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简单介绍,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清晰到其未来的发展状况和前景。虽然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问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因素,但我们相信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一定能够使得中小银行的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楼文龙.中小银行改革发展稳健性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2(10):42-44.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3
一、中小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本充足率低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的总资本在其资产中的比例,其大小能够反映银行的偿债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拟定了新的国际金融监督框架――《巴塞尔协议三》。在《巴塞尔协议三》中核心资本的地位被大大提升,而相应的弱化了银行的附属资本,而我国监管机构为了与国际银行业监管接轨,同时也为更好的防止国内金融危机的发生,也制定了中国版《巴尔塞协议》。其中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与《巴塞尔协议三》的8%保持一致,但其核心资本要求达到5%,比国际版《巴塞尔协议三》高出0.5%,但由于我国中小银行业的一级核心资本受到其自身规模的限制,同时,由于相对较低的资产储备水平和较高的不良资产率,使得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难以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
(二)盈利模式单一
所谓盈利模式单一是指中小银行的利润来源结构单一化。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集中在存贷利差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涉足更多的业务领域,而且商业银行也无法利用闲置的资金像一般法人一样进行证券投资,而只能投资于风险较低,收益也相对较低的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等;同时受政府政策限制的影响,中小银行也无法开展更多的表外业务去优化自身的利润结构,所以对中小银行而言,盈利出现负增长也是有可能的。
(三)规模仍然偏小
中小银行规模小,一方面指的是其物理规模小,这主要表现在网点设置和基础设备方面。虽然中小银行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网点设置为例,一般规模较大的一家商业银行在同一地区的网点数量是一家中小银行网点数量的二到三倍。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服务能力的大小。显然中小银行的服务能力有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指的是资金规模小,受到自有资本和盈利能力的制约,中小银行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去开展新的业务,使得中小银行在日常运作中难以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无法快速增加资产规模。
二、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银行挑战
(一)增加额外保费支出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诞生伊始就实行差别保费,其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基准费率。一是风险差别费率。就基准费率而言,对所有吸储机构是相对合理的,原因在于其相同的储蓄余额,将面临相同的基准费率。而从风险差别费率角度看,中小银行面临更多的保费支出。风险差别费率的高低一般由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率、信用评级等指标而定,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自身的市场规模、资信与管理、资本充足率等较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先天劣势。因此,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面临着相同的存现余额却要交纳更多保费支出的局面。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保持以往的盈利水平,中小银行可以转嫁成本,但后果往往会使储户的交易成本提高、收益减少。由于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很强,成本转嫁的后果就是储户的流失。但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存在着规模优势,即使与中小银行面临相同的风险差别费率,也会通过自身的规模效应而使其成本减小甚至被抵消。所以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使中小银行面临着成本增加和储户流失的两难选择。
(二)大额储蓄面临流失
金融行业中有“大而不倒”的结论。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这种“大而不倒”的结论虽然会被逐渐打破,然而在非常时期难免会出现“大而不能倒”的情况,像1984年5月美国伊利诺伊大陆国民银行危机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担保了其所有存款,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在中国的任一大型商业银行身上。但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小银行业务范围小,受牵面窄,更容易被纳入市场竞争之中,其发生倒闭的可能性也就相对较大。所以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社会公众及企业往往更注重将大额资产存于大型商业银行。所以,对中小银行而言,不断增加的经营风险使其难以留住大额资金。
(三)存款保险制度加速金融市场优胜虏汰
存款保险制度在发挥维护金融市场安全作用的同时,也加速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逐渐使得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对利率市场的管制主要表现为存款利率上限没有完全放开。可以想象存款利率一旦完全放开,必然会使得存款利率上,银行存贷利差减小。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具有丰富的表外业务和资金优势,使得自身可以较长期承受利差缩小所带来的盈利减少、成本上升的情况。但对中小银行而言,长期的承受能力明显受到自身业务与资产规模及政府政策的限制,使得无法开展更多的高收益业务,因此可能面临着成本大于收入的局面。所以主要靠存贷利差为收入来源的中小银行发展极有可能陷入困境之中,破产也可能会成为常态。
三、中小银行应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以及抵抗风险的指标之一,在中小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不仅能够提高中小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还能提高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心,有利于中小银行吸收存款、开展业务。而且从存款保险角度方面也有利于减少风险保费的支出。为此中小银行应该扩大社会的股权融资,提高中小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同时利用金融市场工具增加其附属资本,扩大资本来源渠道。
(二)加强业务创新,增加竞争能力
创新是任何企业进步的灵魂,银行业也不例外。在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受到自身业务限制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竞争而往往处于市场劣势,所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要积极的开拓自身的表外业务与收费业务,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渠道。例如,加强信贷产品研发,积极开展咨询与管理业务。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中小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也有助于其累积更多的财力获得规模经济,更有助于避免因利润来源结构单一给中小银行转型带来的困扰。
(三)建立客户管理档案做好风险控制
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良资产的产生是任何银行都无法避免的。受到政策的影响,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般由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剥离,这大大减小了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的消极影响。但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以往积累的不良资产一直会影响到自身的资信与发展。所以为防止不良资产的不断增加,中小银行应该建立客户资料管理档案。做好对客户自身的风险控制工作,区别对待不同资信的客户,减少不良资产的增加。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中小银行 社区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36-04
纵观世界,社区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主流,但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小银行在其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机构设置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特点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美国的中小银行多以社区银行为主;英国的中小银行从业务上看只是零售银行业;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对中小银行采取放松管制的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界定与作用
同全球其他国家的银行业类似,美国银行业在经历大规模并购后,大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规模相对较小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社区银行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些社区银行在同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社区银行作为美国中小银行的代表,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地位明确。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小银行基本不承担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所以其发展也相对稳定。
从机构设置看,美国银行业独特之处是它不仅有数家跨国大银行,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社区小银行。这种二维银行机构体系的形成主要依据法律对美国银行经营业务的区域性限制。同时,这种二维结构也反映了美国少数几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大银行与其所服务的客户之间空间距离很大。随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出现,大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更多地依赖金融信息系统、电脑模型以及集中决策体系。相反,小银行则多是“关系银行”,依据个人对客户诚信度以及对所服务社区金融业务的理解做出决策。因此,这种二维银行体系可共同为美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从经济环境角度分析,美国不同地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是推动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社区银行在美国市场的分布看,经济繁荣地区的社区银行相对多一些。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符合监管当局统一的监管要求。社区银行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规模较小。从网点分布看,2004年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的统计,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在全美有36803个网点,这些网点有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有17%分布在城市;从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区域分布看,26%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21%分布在东南部,16%分布在西南部,18%分布在中西部,11%分布在西部,8%分布在东北部;从资产规模看,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10亿美元之间不等。截至2002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900家,其中一半社区银行的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这些银行的总资产只占整个社区银行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中等规模的社区银行总资产在1亿美元―5亿美元之间,数量占整个社区银行的五分之二,总资产占二分之一以上。虽然社区银行的定义主要考察其规模大小,但有时也会引起混乱。例如,一些专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可能被定义为社区银行,但却跨区域服务,相反,一些银行虽然为社区服务,但因为规模较大则也超出了社区银行的界定。
其二,主要服务于社区。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紧密相连。由于放松管制和并购行为,社区银行在数量上以及资产份额上都相对减少,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仍十分重要。在美国,社区银行服务于社区的重要性和存在理由不可小觑。例如,纽约市一家商人银行,有100多年的历史,总资产10亿美元,只有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资产的0.3%。在这家商人银行的贷款中,有2/3的贷款发放给与这家银行有10年以上业务关系的老客户。与同一借款人反复做同样的业务,非常省钱。因为信贷员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另外,对于许多小企业或者个人来说,不需要用10亿美元启动资金,不必要让一家有上百亿资产的银行满足需求,只要有一家能够恰好提供所需服务的银行,就可以运营很好。
截至2004年,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作用不可小觑。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得跨区域银行和超级银行发展迅速,而社区银行发展趋缓,全美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降至6900多家。尽管如此,美国社区银行对小社区和中部地区的融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农业服务。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银行则主要面向大公司。从资金运用看,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首先,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虽然,从数量上看,社区银行数量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居多,但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所占甚少,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量占整个银行体系的89%,但其银行办公占地只有34%,银行贷款占16%,存款占19%,银行资产占15%。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银行获得非存款性资金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和次级债券的能力远远小于大银行。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大银行组织的兼并,而不是由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竞争。另外,虽然从整体上看,社区银行只占整个银行体系很小一部分,但在美国某些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州,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郊区,所有银行机构占58%,存款占49%,但在市区则所占比重较小。在小地铁区域,其办公室占31%,总存款额占23%。
其次,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作用不断提高。美国社区银行对客户深入了解并相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贷款主要面向附近社区的存款者及相关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事实上,社区银行已经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许多社区银行在面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消费贷款、较低收费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和电子银行等服务。除了在小城市、郊区和中部地区提供服务外,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家族企业和中低等收入的存款人,社区银行作为小企业的贷款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小企业在国民总产值和就业增长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虽然,美国对小企业没有固定概念,但一般认为,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就是小企业。社区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更有优势:第一,贷款银行会充分考虑小企业的能力和贷款市场的现状,而大银行则必须根据评级体系来评估,不能正确对待小企业的优势;第二,社区银行很容易同小企业建立起长期关系。社区银行提供给小企业以其非居民房地产为担保的银行贷款,2002年6月,社区银行提供的100万美元贷款中42%为非居民房地产贷款,这表明,社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有优势;第三,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社区生活的成员,而大型银行的业务管理者则通常是衣冠楚楚地坐在远离日常客户的办公室里;第五,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因素,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是根据一些财务指标做出结论,基本上很少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因素,客户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些财务数据而已;第六,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而大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同时,因为这些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而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中小银行通常需要在开业3-5年之后才能盈利,需要经历艰苦的拓展市场、控制成本、完善制度等阶段,这些困难都是中小企业会面临的问题。因此,目前美国的社区银行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
此外,社区银行对农业贷款和零售存款服务作用增强。同小企业相比,农业贷款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因而不易获得贷款,而社区银行刚好可提供这种服务,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2年底,社区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为39%,其中三分之一为房地产贷款,一半为农业经营贷款。以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对于小企业来讲没有对个体存款人重要,美国分析家们认为,社区银行比大银行更能提供给中低等收入存款者更好的服务。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社区银行更多依靠零售存款人;其二,由于技术原因,大银行更倾向于非个人的交易性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24%的存款来自于零售存款,他们收取的费用也比大银行少,这对单个存款者很有吸引力。
总之,社区银行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正利用其相对发展优势,扩大其生存空间,并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绩效与发展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根据过去的信息和数据对未来收益做的决策已经不够准确,近年来,小银行的收益有所下降,至少在某些郊区的集中度降低。
首先,从存款、资产增长和新银行进入壁垒方面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的存款和资产总额比大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大银行存款和资产的增加多半是源于并购,在最近美国银行业理事会的一项调查中表明,90年代,小银行的绩效排名在1000名开外,大银行在1-100名,中等规模的银行则在100-1000名;在2004年,小银行的资产在3.3亿美元以下,大银行的资产在69亿美元以上,但除去并购的因素,小银行的增长比率比大银行大,小银行支付利息存款的平均比率高于大银行。
其次,从收益性方面看,社区银行收益水平同大银行的收益水平相对持平,但在过去的三年内有所下降,1990年底,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大银行,因为大银行仍处于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和业务贷款严重亏损的恢复期,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益差不存在,大银行收益变好,但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贷款违约增多,则情况会有所改变,例如,2002年底,大银行非流动性贷款比为1.5%,而小银行则只有1%。
再次,从信息收集技术的发展看,美国的一些银行分析家们认为,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经营良好,但未来的发展却有很大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关系借贷的相对优势,评级机构和信贷局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收集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并迅速传递给贷款人,另外,对信贷评级模型事后绩效的数据累计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这种对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信用评级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超过了靠人为调查获取贷款的效率。尽管如此,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小企业仍有不能通过大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检验的可能,这样,社区银行还是有利可图。
最后,从社区银行的收益看,网上银行的逐渐兴盛已成为社区银行继续发展的威胁。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银行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客户可以直接在网上转移资金,支付账单,申请贷款,不仅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而且一些网上经纪公司允许客户在网上买卖股票,进行转账如股票资金、债券资金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等可互相划转。所以据美国银行业协会分析,网上银行对社区银行更有杀伤力,那些大银行通过网络就可以吸收小客户的存款,而且由于网上银行的成本低,大银行可以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从而会使社区银行失去客户。但社区银行也可借鉴大银行的做法,提供网上服务,并相应地减少分支机构。
从发展趋势看,因为美国银行业市场已经相当开放、发展也较为成熟、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因此不排除未来社区银行通过并购出现数量下降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市场格局看,社区银行依然因为其独特的经营定位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由于技术原因和市场竞争激烈,社区银行还会有所下降,但会保持在几千家左右,不过,可以肯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上银行业务并不会也不可能消除以关系为基础开展业务的社区银行的作用。在美国,一些分析家运用复杂的统计技术试图通过对以前银行业机构模式分析来预测社区银行未来的结构模式,其结果表明,社区银行仍然存在,但会有所减少,始终维持在几千家左右。90年代中期的分析表明,由于1994年《瑞格尼尔法案》(Reigle Neal Act)对银行规模放松管制,并且允许跨州建立分行,使得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由1994年的7700家减少到2019年的3900家。再者,最近对1994-2000年间,银行业进入和退出障碍分析表明,资产在9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将从2000年的6100家下降到2007年的4300家。
三、英国和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特色
同美国银行业明显的二级机构体系相比,虽然英国银行从资产规模上讲也有显著的界限,但英国银行更注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不是银行区域和规模的划分。在英国,探讨最多的是银行零售业务,而无论银行的规模如何。因为许多英国银行,如国民西敏寺银行(NatWest)、劳埃德银行(Lloyd TSB)和巴克雷银行(Barclay)同英国大型的超市支付系统相联系,办理零售业务。甚至是许多银行的股东本身就是从事超市业务的集团公司。例如,莫里森超市(Morrison)、舒服味超市(Safeway)和阿斯达超市(Asda)等。英国银行十分重视零售业务的扩展,不断研发和推出业务新品种。因而,英国银行比较重视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和为个体客户的服务。从这一层面讲,英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可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借鉴。英国开展银行零售业务,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同大型超级市场支付结算业务相联系。许多银行的借记卡在超市中除了支付功能之外,还可以提取一定额度现金,为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英国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除了扩展市场,加强营销管理等业务外,还比较侧重于银行职员的培训与管理。英国银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如何,除了宏观指标外,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英国银行通常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许多培训机会。
德国的中小银行则是另类情况。一向以金融监管严厉著称的德国,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则较为宽松。德国金融监管当局根据最新巴塞尔协议修改草案,相应地制定并调整本国银行监管规定并在现阶段形成草案。按照新的“信贷业务管理最低要求”,对中小银行管制较严。但“最低要求”第二草案显示,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关键点上对中小银行网开一面,给予照顾。“最低要求”由监管局发文宣布生效,该准则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及风险控制硬性规定,于2004年起开始施行。根据该法,所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部(在此主要指销售部)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在行长层面严格分工。风险管理部在信贷决策方面有独立且不受业务部左右的否决权。信贷风险控制应归属该部,必须严格与营销利益脱钩,具有比业务部利益更高的地位。新草案不再要求至少在行长层面以下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这对小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照顾。德国监管局还发文指出,大银行必须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贷款需同时获得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的批准方可发放。新的信贷业务最低要求准则规定,在贷款风险评级和贷款条件之间应该存在合乎情理的关联。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发文中可以看出,诸多内容都在强调对大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而并没有将监管的着眼点放在中小银行上面,由此可见,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在中国,中小银行主要指的是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中,通过对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逐年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因为在经营地域上仍受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控股占大比重,内部治理结构待改善的空间很大,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东西部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差异很大,东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市民银行”定位不明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仍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上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趋势,很有必要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欧美中小银行,特别是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国际化,未来不同能力和规模的企业及银行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些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和经营能力相对差的企业和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这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性银行已有很大体现。而一些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能力也较强的中小银行是最优的资产,可能成为金融并购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市场开放后国外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而如果企业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但经营能力很强,就需要寻求新的资本补充,扩大资本实力和运作能力。当然,会有很多银行资本充足率足、而业务和经营管理能力也很强,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和业务规模,提升收益水平,做更长远的计划和发展。面对以上多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机遇,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迎接未来挑战。
作者简介: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5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在此次危机中,许多银行都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问题。为了复苏经济,重拾对金融业的信心,给予存款者一定的补偿,美国政府成立第一个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由此存款保险制度也随之产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世界各国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隐患也逐渐地显露出来,经营风险加大,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从此存款保险制度也被大家所接受。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有法律保护的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机构。但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我国一直在实施由国家担保的隐性保险,就是商业银行以国家的信誉作为担保。改革之初,在金融体系混乱、市场化不明显、经济水平有限、可投资的金融品种少的情况下,隐性保险曾巩固稳定了我国的金融业。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种隐性保险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银行基本上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完善,社会大众的参与意识也在逐渐增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作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也在加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具备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美国在早期由于金融体系不成熟,存款保险机构的内部职能不协调,曾出现了两个存款保险机构并存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了存款保险制度,由二合一,形成了单一的管理体制。目前,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是多头监管,共同履责,量化管理。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保障范围是储蓄账户,80年代是存单或者退休金,90年代范围扩大,包括支票、储蓄存单、退休金。其保障程度从2008年开始是基本账户每户25万美元。世界各地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即金融危机之后急需提高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成当务之急。世界各地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的公信力[1]。世界各地的存款保险制度都是非营利性机构,组织管理形式有三种:政府设立政府机构管理、银行业设立基金性组织管理、政府和银行共同管理。政府管理的形式体现了政府政策的权威和不可侵犯性,但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情况。银行业管理侧重于市场的灵活性,但市场风险较大。政府和银行共同管理则兼具了两者的优点。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从中小银行视角分析
第一,增强银行信用,维持公众信心。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增强银行信用,维持公众信心,使得金融业能拥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资金资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银行的破产问题,不仅有利于问题银行很自然地退出市场,更为重要的是防止了由一传多的劣性事件的发生。第二,促进中小银行高效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防范银行发生挤兑导致破产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促进中小银行的高效健康发展,从而防范金融风险。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将来,银行都会履行自身的职能,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且银行的存在对金融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随着金融业各种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增多,银行融资比例有所下降,但银行凭借着自身的优越性在金融业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存在着种种弊端,银行的安全会受到存款人挤兑的情况,并且某一问题银行发生的挤兑现象会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或者股票、债券等渠道蔓延到其他银行,从而对整个金融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2]。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抑制银行挤兑均衡的出现,并且不会影响到银行在经营中的资金流动性。第三,有利于中小银行与大银行间的适度公平竞争。从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国有银行凭借着资金充足,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明显优于其他商业银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在这种不平等的状况下,存款人在选择投保银行时,会盲目跟风选择国有银行,很可能导致一些小银行的破产倒闭。存款保险制度给予所有存款人承诺后,存款人就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银行,小银行或者其他商业银行就有了一定的机会。第四,推动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保障金融业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由此我国人民币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使得商业银行拥有了自由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的权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贷款的种类和用途、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和贷款期限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利率。这使金融业迸发出更多新的由市场定价的金融产品,不仅增强了金融服务的能力,也满足了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利率管制的放松,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存款成本的加剧。目前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也会逐渐放开,所造成的银行破产会更加严重,因此最起码的保证就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二)从存款人的视角分析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银行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银行的信誉程度、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银行的发展状况都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更多的存款人考虑的是利率的高低。特别是小额存款人,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有效制定出应对风险的对策。一旦银行的资金流动出现问题或者有破产倒闭的前兆,存款人一定会慌张,不能冷静分析,不知如何挽救自己的利益。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只要缴纳了保费,就会从保险机构那里领取到一定的补偿。投保银行遵照保险合同,可以从保险机构得到一定的援助,从而把破产的可能降到最低程度,存款人的利益也不会遭到过多损失。我国的存款人大部分的理财方式都是银行存款。随着利率市场化,我国城乡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逐年提高,但银行的内部管理及存款机构本身都是存在问题的,可能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在这种状况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破产之间的关系
(一)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处置中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股份制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一旦公司破产,影响到的只有债权人、投资者,一般不会波及更多的地方。由于银行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此一个银行的破产会影响到其他的银行乃至整个金融机构,使得更多的主体受到牵连,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渐增强,最终造成金融危机。随着经济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牵涉到的方面就会由一个国家到全世界,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风暴的事件就是这么产生的。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处置中至关重要。它可以防止危机的扩散,从根源上遏制危机的爆发。存款保险制度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减慢危机的蔓延。存款保险制度常用的处置方式包括三种:第一,流动性支持。当银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采取将存款存放到问题银行或者为其融资,加快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从而防止其出现破产的情况。第二,促进银行间的兼并和并购。如果银行出现了问题,面临倒闭的危险,可以通过大银行对其进行兼并的方式减少一定的损失。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如果两个银行都为投保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可以为兼并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使得兼并的过程更加顺利。第三,清算赔付。当问题银行破产后,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对破产银行的财务进行清算,处理剩余财产的分配,按照既定的规定进行赔付存款人。
(二)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小银行破产立法协调的关系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银行破产的法律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立银行破产法律体系框架的时候,应从下面几个角度出发:确保破产银行法律框架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明确监管力度与市场力量;给予和监督存款保险制度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监督,一旦出现问题,保证能够快速明确地采取措施。由此可见,存款保险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银行的立法协调。只有在这种分工合作、相互监督协调的制度下才能对金融的安全进行明确的分工,避免出现在银行破产处置中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关配套的法律,存款保险制度就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和效力。在建立存款保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对银行监管机构进行一般性监管,对存款保险人进行例外性监管。当银行破产时,监管机构要制定宏观对策,启动程序,存款保险机构则负责具体落实。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存款保险机构取得存款人权利后,在实行时扮演利益冲突的双重角色。由于系统性风险等原因已经不能成为阻碍银行破产的理由,必然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银行破产处置政策,其中包含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完善地解决问题,如何防止银行破产中的各种风险等。因此在立法协调中,不仅要考虑到存款保险立法的重要性,也要考虑到银行有效退出的协调性和特殊性。
(三)结合我国银行破产处置程序,有必要加强存款保险制度
通过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银行破产了,每一个存款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是最优结果,所以他们都希望得到赔偿,因此理性的人大部分会购买存款保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减少了银行挤兑现象的出现,使得金融秩序混乱降到了最低,从而稳定了金融体系。只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才能构建出最后贷款人的完整体系。最后贷款人是一种银行破产防范的法律制度,中央银行可以为问题银行出现破产前兆时提供资金援助,履行最后贷款者的职责。处置倒闭银行应该明确两个方向:第一就是要以最小成本为原则,第二就是以最快处置为目标。当出现银行倒闭的情况时,只有处置破产银行的相关内容越快,才能保证处置的成本最低,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蔓延降到最小。从我国处置破产银行的时间角度分析,主要采取的处置方式是援助救助式,不仅时间很长,并且处置的成本高,使得金融行业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将会导致更多问题银行的产生。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更加有利于银行的处置。
四、我国目前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有可能增加中小银行破产
首先,在存款保险制度未建立之前,都是国家担保。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意味着国家将不再为银行买单,银行要承担自身所面临的一切风险,因此引发中小银行破产变得很有可能。其次,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银行体系不够健全,内部控制不太系统等,都加剧了银行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流动性收紧,中小企业贷款这种高风险的业务成为中小银行争相的选择。这种高风险的业务给银行所带来的就是经营风险的加剧。有的中小银行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故意抬高其存款利息,吸收存款,最后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如1995年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破坏了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平衡关系。随后我国又发生了肃宁县的尚村农信社破产的事件。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为银行破产做制度上的准备。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增加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在基本情况下是指存款保险机构、存款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3]。存款保险作为银行破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会诱导储户忽略中小银行的经营情况,提高中小银行冒险的可能性,导致有关部门过度依赖存款保险制度而放松对银行的监管。对于存款人来说,在存款保险制度未建立之前,由于储户的财产安全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存款人会在是否存款的问题上进行思考。一旦储户决定将存款放到银行里面,存款人将会对银行的经营情况和银行信誉进行对比,从而选择一个更加稳定的银行,之后也会对存入存款的银行进行关注和监督,必将对银行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限制有利于中小银行的良性发展和金融行业的稳步运行。然而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下,如果银行破产,即使无法偿还存款人的存款,也还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形进行赔偿,因此存款人就建立了无论怎样都会得到赔偿的心理预期,就不会刻意关心自己所存银行的经营情况,只会去注重存款利率。这样,银行的约束力就会明显下降,银行体系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也会产生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引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对于投保银行来说,在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中小银行一般都会进行自我控制,稳固自身的发展,有效地经营,防范风险。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银行的破产赔付有了保障,因此为了更多地吸收存款,提高自身的收益,就会提高利率,进行高风险的业务,所以使得存款保险有了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会使得财务不平衡,资产和负债大幅度波动,抑制银行的稳步发展。对于存款保险机构来34黄河科技大学学报说,存款保险机构的保费是由投保银行缴纳的,一旦出现存款保险机构和投保银行密切联系,就会对存款人的权益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存款保险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延迟对破产银行的赔付处理或者没有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赔付,就会导致投保银行和存款人的双重损失,因此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增加。对于金融监管机构来说,可能金融监管机构会为了某一目的而对投保银行或者存款保险机构进行干预,或者监管标准不严,都会产生内在的道德风险,对宏观经济效率进行严重的冲击,影响合理的资源配置,阻碍经济发展。
(三)中小银行面临高额保费问题
国际上通用的保险费率制度包含两种:单一费率制和差别费率制。单一费率制的优点是低成本、易使用[4]。但是,如果对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都使用无差别的单一费率制度,会给中小银行造成一定的压力,产生一定的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雄厚,流动性强,在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单一的费率制度,将会对金融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差别费率制度瞬时值根据风险的不同程度缴纳保费。在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初期阶段,监管的力量不足,很难保证各银行费率指标的绝对保密。费率标准一旦泄露,人们就开始进行对比,很容易选择国有商业银行,而中小银行就会面临挤兑破产的可能。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存款都存放在了国有商业银行里面,无论是从资金数量、流动性、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四大国有银行都要明显优越于中小银行。如果实行差别费率制度,中小银行的核定费率要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会造成各银行间的不平等竞争。由于面临的风险不同,中小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更多,所以不得不提高自己的保费。
(四)信息披露制度的欠缺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问题。存款人无法了解投保银行的贷款质量,而隐性贷款会隐藏很长时间没有人察觉到,银行也能很快转变资产的风险构成情况,从而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一般情况来说,存款人是不希望投保银行进行高风险项目的,因为大部分存款人把款存进银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固定的收益及自己资金的稳定。一方面,从银行经理人的激励报酬分析,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都会使得银行经理人很难与股东的利益相契合,银行经理人可以很方便地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去考虑银行的长期发展。因此,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制度的欠缺都使得银行的中小股东很难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披露制度的欠缺使得银行的内部很难融洽地与外部监管相连接。此外,一些需要审批的文件不能很快进行,银行的股权交易不能快速流通,使得银行监管不能有效实施,银行的债权人也不能很好地行使其权利。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和信息不对称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五、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经济的良好发展,金融体系改革的逐渐完善,都为健全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奠定了一定的条件。但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剧烈波动等都暗示着在中国的金融行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要进行严密的准备和数据上的分析。虽然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但我国一直在积极准备。最早的存款保险基金的提出是在1993推出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之后,关于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起草也相继展开,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详细明确地阐述了有关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责范围及其他相关内容。健全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首先最需要的就是立法[5]。完善的法律可以为以后存款保险制度制定规则提供法律依据,也为社会大众树立有法可依的理论屏障。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存款保险制度,就很难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透明和实施,应该积极推动《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完善信用评级机制
要防范道德风险,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要与经济发展策略和金融业改革相协调。这样才能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首先要通过调研制定完善的制度,科学划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从分析研究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建立有完善制度的机构,明确不同种类存款的额度,从而建立最优担保范围和索赔金额范围的上下限。其次,要培养公众的思想认识和普及教育宣传。从宣传的角度让公众了解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表现形式及其相对于隐性存款的优越性,从而明确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中公众、投保银行及存款机构之间的联系和权利义务。最后,有计划地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进行试点,诚邀有代表性的机构和公众参与,广泛征求意见,从而不断完善。信用评级机构是保障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信誉的基础,为存款保险机构的费率制定提供依据,一旦发生银行破产,可以为其提供预防和发出信号[6]。因此,完善信用评级机制至关重要。
(三)建立合理的存款保险费率制度
我国应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费率制度。一方面,对于我国存款保险费率的保额可以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全额保护。全额保护对从一定程度上防止银行系统挤兑破产和维护公众信心都具有有力的影响。但是,由于实行全额保护,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的监管减少,会产生很大的道德风险,追求高收益的项目,存款保险基金的损失将会逐渐加大。截至2014年,只有少数国家实行全额保护政策。全额保护不仅加重了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负担,也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增加了一定的阻力和限制。另一种为部分保护。部分保护就是在银行发生破产时,限额之内进行赔付,限额之外的不予以赔付。这种保护从资金的角度给存款保险机构减少了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强制性保险和自愿性保险的选择也很重要。数据显示,大部分国家还是采取了强制性保险的投保模式。就我国存款机构的目前情况来看,强制性保险的建立更加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的银行内部体系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使得各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各不相同。从国有银行的角度出发,如果实行自愿性参保,会导致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基金资金出现短缺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存款保险机构的功能发挥,同时也会逐渐加剧中小银行的经营成本,竞争压力也会加大。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就是自愿参保。由于出于对政府的信任,大部分人都认为银行不会面临破产的问题,所以选择了不去缴纳存款保险。强制参保使银行间有一个公平的存款保险保障,也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由于单一费率制度和差别费率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弊端,所以把费率的高低和保险的限额相挂钩不乏为一个好的方向,费率高也就意味着高的限额。这些可以由存款保险人自由选择,不仅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也满足了存款机构的运营需求。综上所述,我国应该建立强制性参保和设定保险限额相结合的选择性差别费率制度。
(四)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外资银行开始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模式,从分业管制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的涌入中国银行市场,与国内银行业展开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更为激烈的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其实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会催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会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以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化服务,促进综合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不突出,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品种少,质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经营的是存贷款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并且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很慢,对业务产品的创新水平都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低,存在着高额的不良资产现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性。
(二)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产权结构上,由于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和不可交易性,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缺位,经济效率较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赢利点,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与国外银行存在极大的差距,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水平较差。同时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可能使银行与客户增加了解和联系,使商业银行错失投资、增加收益的机会。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短缺,导致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法提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网络银行经营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跨国经营规模,这也是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经营上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将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创新,使客户能够享受到存、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日趋完善,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跨国银行的设置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设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区于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加大,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
四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推进转型
市场定位是企业竞争的赢利点。为此,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按照“适度、理性、有效”的原则,有选择地开拓业务空间,并更加重视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还要进行对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大力推进引言业务资源的管理改革,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赢得更多的多元化的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混业经营模式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所拥有的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开发出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工具,采取渐进的原则,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金融接轨打好有利基础。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规模生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通过对银行产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丰富银行金融品种,经营方式要从以储蓄存款为主向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及中间业务综合经营转变,并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和理财业务为手段,带动个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四)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无外乎是一把有利的竞争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设置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进行个人业务存储、网络购物支付、引用卡业务办理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五)重视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跨国银行的增设都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和管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扩宽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技术,而且还能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有利人力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进行接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同时这种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科学的发展战略中稳健经营,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赢利点,提升银行业间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宏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12-13.
[2]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7-18.
[3]李钧锋;陆晖明;丁全喜;陈志英;徐君;;天津市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11.
[4]樊大志;;中小银行转型立足实际[J];中国金融家;201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