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经营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在的经营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在的经营模式

现在的经营模式范文1

【关键词】 对数正态模型; 饮酒房室模型; 配对t检验

饮酒房室模型实指一房室模型[1],主要用来研究血管外给药包括口服、肌内注射等多种给药方式的药动学过程。对数正态模型[2~3]常被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酶曲线的模拟,计算心肌酶的释放量,并以此估计梗塞面积。本研究将对数正态模型应用于血药酒精浓度的曲线模拟,并与一房室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比较。

1数学模型提出

1.1饮酒房室模型[1]饮酒血液中酒精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C= k0 Fx0V(ka -k) (e-kT-e-k aT)ka 为饮酒的一级吸收速率常数;k为酒精的消除速率常数;F为饮酒的生物利用度;x0 为初始的饮酒量;V为人体血液体积。 对于一个人体ka 、k、F、V均为常数,初始的饮酒量x0 也为常数,故模型可以变为:C=α(e-kT-e-k aT)其中α、k、ka 为待定参数。

1.2对数正态模型[2] 将酒精浓度C与时间T表示为如下关系:C= b T ·EXP ( ln T-c)2-2d2 其中b、c、d为待定参数。

2曲线模拟

利用以上两个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4]对饮酒驾车的血药酒精浓度C (mg/ml )随时间T( h )变化的数据进行曲线模拟,见表1。

表1 血药酒精浓度C随时间T变化数据(略)

2.1房室模型模拟房室模型模拟得到曲线方程为:C=113.4966(e-0.1831T-e-2.0293T)其模拟曲线为:

2.2对数正态模型模拟对数正态模型模拟得到曲线方程为:C= 218.0754 T·EXP ( ln T-1.6829)2-2.9016其模拟曲线为:

2.3可决系数的计算 对拟合效果的好坏程度用拟合的可决系数[5]R2 来评价,其计算公式为:R2 =1-(∑n i=1(Ci - ^ Ci )2 /∑n i=1(Ci - C)2 )两个模型计算出拟合的可决系数R2 分别为0.9829、 0.9884, 可决系数均大于0.95,拟合效果较好。

模拟图与可决系数显示,两个模型均能较好的模拟酒精血药浓度的变化过程。

3配对t检验

3.1利用模拟方程分别计算酒精浓度的估计值

表2 酒精浓度估计值(略)

3.2t检验考察两个模型模拟的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将两个模型的估计值C1 、C2 进行配对t检验[6]。Di =C1 -C2 ;μd =∑n i=1Di /n H0 :μd =0;H1 :μd ≠0在假设H0 :μd =0成立下的统计量为: T= |μd -0| Sd / nt(n-1)Sd =∑n i=1D2 i - ∑n i=1Di 2 /n /(n(n-1))根据以上公式结合表2数据,计算得到假设成立下的统计量:T= |μd -0| Sd / n =0.3987由 SPSS 计算该统计量下的P=0.9959,按α=0.05的水平,P>>α接受假设H0 ,即认为两个模型的模拟结果相一致,无显著性差异。

3.3峰浓度和达峰时间的计算峰浓度指饮酒后血液中酒精的最大浓度Cmax;达峰时间指酒精浓度达到最大时所经历的时间Tmax。利用拟合曲线方程结合软件分别计算出两个模型的峰浓度和达峰时间为:房室模型:Cmax=81.34Tmax=1.30对数正态模型:Cmax=83.71Tmax=1.26比较两个模型模拟结果的峰浓度和达峰时间基本相一致。

4结论

对数正态模型是统计学中应用的数学模型,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酒精血药浓度变化的模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房室模型的结果相一致,比较两个模型的峰浓度和达峰时间也基本一致。因此,其可以应用于一般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宗秀.高等数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5~327.

2 张恒久,于忠卓,孙庆丰,等.推断急性心肌梗塞大小的一种数学方法.中华心血管杂志,1987,15(2):128.

3 Sobel BE,Roberts,Larson KB.Estimation of infract size from ser-um MB creatine phosphokinase activity;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Am J Cardiol, 1976,37:474.

4 姜启源,邢文训,谢金星,等. 大学数学实验.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318~319.

5 刘定远.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0~201.

现在的经营模式范文2

关键词 薄膜 增亮膜 偏光片

中图分类号:TN14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薄膜技术与材料学科的密切结合,使得薄膜技术对新功能材料的需求大增,同时也带动了光学薄膜产品的种类、数量等迅速增加。从精密机械、生物化工设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数码产品,例如电子辞典、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平板电脑、手机等产品,光学镀膜无所不在。尤其是液晶显示器件(LCD)由于自身具有重量轻、外形薄、辐射小及功能耗低等优点已广泛地用于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PC机的监视器及彩电、儿童玩具等消费类产品,LCD在成为显示器市场最为活跃、很有发展前途的显示器件的同时,市场对于其上游关键材料类似光学薄膜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在整个液晶面板的生产成本中,光学薄膜所占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可见光学薄膜的重要性。光学薄膜的类型很多,按照用途、光学/电学特点等可以分为:金属/全电介质反射膜、偏光膜、增透膜、增反膜等等,而在制作液晶显示器时,其关键材料除了玻璃基板以外,就是增亮膜、背光模块薄膜、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下面就这几种薄膜在液晶显示中的应用简单分析:

1 增亮膜

增亮膜包括棱镜膜和反射型偏光增亮膜。其工业生产大部分被美国的3M公司占有,该公司生产的棱镜片和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几乎垄断全球增亮膜的市场。棱镜膜/片是利用微棱镜技术制成的光学薄膜,对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予以导正,从而改善整个背光系统发光效率。多功能棱镜膜则是更高层次的薄膜产品,具有优化棱镜膜和扩散片的作用,比一般的棱镜膜有着更高的发光效率。

反射型偏光增亮膜一般被安装在背光源和LCD下偏光片之间,它是利用几种不同介质折射率的材料制成的多层薄膜。光波中的P分量可以直接通过反射偏光片,而大部分的S分量会被其反射回背光源,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在经过背光源中的无数层材料后,两个分量变成全偏振光后从背光源中出射,可循环使用。因此,反射型偏光增亮膜其实是利用原先被系统偏振片吸收的50%光线来增加亮度,并且是全方位、全视角的增亮。与棱镜膜相比,反射型偏光增亮膜的增亮方式要好的多,不受方位的限制,因此它比棱镜膜更广泛应用于LCD TV这类对亮度要求很高的大尺寸产品。

与未使用增亮膜的系统结构比较,此结构可获得约130%的正视亮度增益。这意味着在同样品质画面时,将大大降低LCD功耗;或在不增加LCD功耗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亮、更美、更清晰的画面。

2 背光模块用薄膜

背光模块提供显示屏面板光源,主要由冷阴极管、棱镜片、导光板等组成。其结构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侧光式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直下式则应用在LCD显示器。背光模块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面板材料成本中占17%,是面板主要零组件之一。原料占背光模块90%的成本,关键材料掌握在日本、美国少数厂商手里,背光模块厂商获利空间约占10%。以15英寸TFT面板成本结构来看,背光模块占17%,为面板主要零组件之一,占成本比重仅次于彩色滤光片,故在TFT面板价格成本中,背光模块势必成为面板厂商极力要求降价的部件之一。由于原材料成本占背光模块成本的90%,利润只能摊到10%的组装及其它费用上,这样的成本结构,再加上来自面板厂商的价格挤压,在背光模块厂商数目较多的竞争状况下,薄利多销几乎成为业界通则。

目前平板电视正在朝着薄型化的方向发展,正逐步走向壁挂,这也是个大趋势。比如液晶电视,背光模块是决定液晶电视厚度关键因素之一,另一个是电源电路板。这两部分几乎占据着液晶电视的大部分厚度。若能将这两者的厚度大大减小,就能使液晶电视真正实现超薄化。背光模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为电源电路板只占到电视面积的一小部分,而背光模块则不同。它的尺寸和屏幕的面积大体相同,即只有当背光模块实现薄型化,液晶电视才能实现超薄化。

3 彩色滤光片

滤光片是在光学玻璃或其他光学材料上加入某种特别的染料制成,可以精确选择要通过的小范围波段光波,而将无需通过波段的光波反射掉。之所以能够制成不同颜色的滤光片,是因为加了染料以后,其分子结构和介质折射率发生了变化。彩色滤光片由像素和晶体管组成,依据三基色发光原理,每个像素又由红、绿、蓝三个子像素组成,每一个子像素就是一个单色滤光镜。由面板内的背光模组提供光源,再搭配驱动IC与液晶控制,形成灰阶显示,将光源穿过彩色滤光片的光阻彩色层,形成彩色画面。目前市场上的的电子书,都是灰阶,若要变成彩色电子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上彩色滤光片。

4 偏光片

偏振光片是液晶显示器成像的关键。它是将聚乙烯醇(PVA)拉伸膜和醋酸纤维素膜(TAC)经过多次复合、拉伸、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其作用是使不具备偏极性的自然光产生偏极化,成为偏极光,再由液晶分子的扭转特性,就可以判断光线是否可以能通过并实现控制,这样不仅提高的面板的透光率,也扩大了视野范围,达到防眩晕的效果,同时可以实现液晶显示高亮度、高对比度等优点。所有的液晶面板都是由前后两片偏振光片紧贴在液晶玻璃,组成总厚度为1mm左右的液晶片。如果少了任何一张偏光片,液晶片都无法显示图像。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成本的10%左右。由于其生产技术汇集了高分子材料、微电子、光电子、薄膜、高纯化学及计算机控制等多种技术,因此偏光片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偏光片也是比较“娇气”的产品,其外观性能和光学性能以及耐久性都比较容易受到影响,而导致其表面出现凹点、黑点或边缘翘起等不良的现象,故需仔细保管和小心使用。

5 结论

目前各种平面显示技术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液晶显示和等离子显示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从现状看来,液晶显示略占优势。而等离子显示利用优质的色彩能力来平衡价格所带来的弱势条件,例如,在动态影像表现方面比液晶显示更消耗电。即使是背投与等离子电视最擅长的大画面领域,就影像细致度、明亮环境下的辨视性、消耗电力而言,未来液晶显示仍旧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如果期望液晶显示器能够立于不败地位,那么就必须通过原材料的开发、生产方法的改善等方式开发出具有高耐久性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舒朝濂.现代光学制造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8.

[2] 王之江,顾培森.实用光学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3] 蔡立,耿素杰,付秀华.光学零件加工技术.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

[4] D.F.霍恩.光学生产工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5.

[5] 王策.料材质性薄膜的设计和制备.合肥工业大学,2008.

[6] 葛春桥,薛亦渝,夏志林.AZ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技术、光电特性及应用.真空电子技术,2004(6).

[7] 潘永强,卢进军,万菁昱.光学塑料真空镀膜附着力机理与工艺研究.应用光学,2003(3).

现在的经营模式范文3

摘要:主要通过p态和fc态的反射特征曲线来研究取向层的摩擦强度对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对比度的影响。随着摩擦强度的增大,器件的对比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摩擦强度为25.26mm时,器件的对比度达最大,约为5.66。结果表明,对取向层进行适当的摩擦处理,可以得到对比度较高的显示器件。

关键词:反射式;胆甾相;摩擦强度;对比度

中图分类号:TN141.9文献标识码:A

Effect of Different Rubbing Strengths to Reflective Cholesteric

LCD Contrast Ratio

WEI Zhen1,2,LV Guo-qiang1,2,3,LU Hong-bo1,3

(1.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Display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Hefei 230009,China;2. School of Instrument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3.Academe of Opto Electronic Technolog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We got the reflective cholesteric LCDs' reflectiv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their p states and fc states,the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ubbing strengths on alignment layers to contrast ratio was studied.The contrast ratio of the display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reduced to a constant with the rubbing strength enhanced.When the rubbing strength was 25.26mm,the display showed its best contrast ratio about 5.66 in value.The result told us that we can get a high contrast ratio reflective cholesteric LCD by rubbing the alignment layer properly.

Keywords:reflective display;cholesteric;rubbing strength;contrast ratio

引言

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必须采用背光源,器件功耗的80%都消耗在背光源上。因此,无需背光源、低功耗、重量轻的反射式液晶显示成为当今液晶显示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又以双稳态反射式胆甾相液晶显示[1]尤为受到关注。

双稳态反射式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是利用胆甾相液晶的双稳特性研制而成,其具有很多传统液晶显示器件无法比拟的优点:①采用零场双稳态显示,无需刷新,并且不需要背光源,真正发挥了液晶显示微功耗的优点;②采用Bragg反射光显示,易于实现彩色,并且在阳光下具有可读性,适用于户外显示;③不需要偏振片,从而大大提高了显示亮度;④在零电场下,显示器的每一个像素可以长期稳定在不同的反射态,加适当的电压脉冲可以实现不同稳态间的转换和灰度显示;⑤视角比传统的LCD的视角宽;⑥驱动电路比较简单,可以实现多层次高密度多路驱动。这种显示器件特别适用于电子书、电子窗帘和商业广告等领域。美国、日本、中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此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

胆甾相液晶的双稳特性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得到:其一是在胆甾相液晶中添加聚合物,相应的器件称为聚合物稳定胆甾相液晶[2](polymer stabilized cholesteric texture,PSCT);其二是对器件表面进行适当处理,相应的器件称为表面稳定胆甾相液晶(surface stabilized cholesteric texture,SSCT)。本文针对第二类器件进行研究,着重研究摩擦强度对双稳态反射式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多畴结构[3]的影响,揭示出摩擦强度对此类器件对比度的影响,这对制作双稳态反射式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1反射式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原理

胆甾相液晶有四种不同的分子排列结构,如图1。第一种是平面织构状态(planar texture),称为p态;第二种是焦锥织构状态(focal conic texture),称为fc态;第三种是垂直织构(homeotropic texture)或称为场致向列相,称为h态;第四种是短暂的平面态(transient planar texture),称为p*态。在零电场下,处于p态的胆甾相液晶具有周期性的螺旋结构,其螺旋轴基本与液晶盒表面垂直,如果入射光的波长λ0满足Bragg方程:

λ0=P0 (1)

其中是平均折射率,P0为液晶材料螺距,则光将被反射,反射光为圆偏振光,此时的p态是一个零场稳定态,反射的波长可通过螺距来控制。

对p态胆甾相液晶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场,则胆甾相液晶可以从p态转换为fc态,其螺旋轴分布杂乱无章,基本取向与基板平行。当此电场变为零时,fc态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了另一个零场稳定态。处于fc态的胆甾相液晶螺旋结构的周期性不复存在,呈现多畴状态,但每个畴内的螺旋结构仍存在,因此它对入射光产生散射。如果对液晶施加足够高的电场,液晶将变化到h态,此状态分子都沿电场方向排列,液晶是透明的。对处于h态的胆甾相液晶,当电压迅速降到零时,液晶分子回到p态;当电压缓慢降低时,液晶分子则转变为fc态。胆甾相液晶的这些状态中,只有p态和fc态在无外场时是稳定的。垂直排列态仅当有外场时才存在,p*态是一个具有螺距(K33/K22)P0类平面态,主要出现于液晶分子从垂直排列态向平面态过渡的过程中。p态时的反射态和fc态时的散射态构成一组对比态,这便是双稳态反射式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2实 验

显示用胆甾相液晶材料由向列相液晶和手性材料配制而成,对于反射式胆甾相液晶, 反射波长λ0可由螺距P0来控制。螺距P0和手性材料浓度Xc的关系[4]是:

其中HTP是手性材料的扭曲力常数(helical twisting power),由手性材料自身特性决定,当P0值一定时,手性材料的HTP值越大,Xc相对越小。可以通过调节不同HTP值的手性组分及其在液晶材料中的含量来改变螺距和反射波长,以获得不同的反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验所用材料是由石家庄实力克公司提供的BN1-12型向列相液晶材料和手性材料CB15混合而成,BN1-12型向列相液晶的清亮点为105℃,Δn值为0.2,CB15型手性材料的HTP值为7.9μm-1,旋光性为左旋。通过调节CB15的含量使得胆甾相液晶的反射波长中心为480nm。

图2是实验所用液晶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器件的上下基板是1.1mm厚的ITO玻璃,在ITO玻璃显示区域涂覆KP1-2046型聚酰亚胺(PI),在270℃固化40min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摩擦处理。液晶盒厚度通过Spacer控制,为5.9μm。

利用岛津公司的UV-25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液晶的反射特性进行测试、分析与比较,利用160倍率光学显微镜对液晶多畴结构进行观察分析。

3测试与分析

对器件表面处理的摩擦效果[5]可以用摩擦密度 ρ来衡量, ρ的定义如下:

N为摩擦次数,r为粘合绒布的滚筒半径(单位:mm),ω为滚筒转速(单位:r/s),v为平台前进速度(单位:mm/s)。摩擦强度S还与绒布压入深度h (单位:mm)相关,即

S=ρ・h(4)

我们主要通过改变绒布压入深度h来改变摩擦强度。

对液晶盒施加一个强度为60V、时间为110ms的脉冲电压后,液晶处于p态,而当对液晶施加强度为60V的电压后再缓慢撤除,则液晶处于fc态[6]。

图3是摩擦强度为25.26mm时的p态与fc态反射特征曲线,由图可知,p态时液晶在波长为440~520nm区间存在明显的反射峰,反射率达到43%左右,而fc态时,液晶的反射率约为7.6%。

反射式胆甾相液晶器件的对比度Cr可以定义为p态反射率值Rp与fc态的反射率值Rfc的比值[7],即

则图3对应的显示器件的对比度为:

Cr=43/7.6=5.66。

图4是摩擦强度与p态、fc态的反射率的关系。由图可知,当摩擦强度小于16.84mm时,器件P态时的反射率很小,约为8%。随着摩擦强度增大到25.26mm,液晶盒p态的反射率快速增大至43%左右,随着摩擦强度的进一步增大,p态反射率缓慢增加,而当摩擦强度大于33.68mm后,p态的反射率保持在了45%左右。fc态的反射率变化与p态不同,在摩擦强度小于25.26mm时,fc态的反射率在7.6%左右,当摩擦强度大于25.26mm而小于58.94mm时,fc态的反射率随着摩擦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即从约7.6%增加到15%左右。在摩擦强度大于58.94mm时,fc态的反射率在15%左右趋于稳定。

图5是摩擦强度对显示器件对比度的影响。当摩擦强度处于0mm和16.84mm之间时,对比度约为1。在摩擦强度为25.26mm时,Cr达到最大,为5.66。随着摩擦强度继续增大,对比度逐渐下降,在摩擦强度为58.94mm时,Cr降为2.65,之后则趋于稳定。由此看来,要得到较好的对比度,应选择适当的摩擦强度。

从理论上分析来说,器件的反射率主要与胆甾相液晶分子的排列情况有关,液晶分子在平面织构态的排列越规整,其反射率越高,反之就越低,而液晶分子的排列取决于取向层对它的锚定作用,在摩擦强度较小时,锚定作用较小,而在摩擦强度增加时,锚定作用也随之增加,所以导致不同强度下反射率的差异,当摩擦达到一定强度后,其对分子的锚定作用会达到饱和。

图6为不同摩擦强度下胆甾相液晶器件的p态微观结构。在摩擦强度分别为16.84mm和25.26mm时,器件表面的微观现象有较大差别:在摩擦强度较大的25.26mm器件表面观察到了清楚的晶畴结构,此时胆甾相液晶的排列较为规整。而在摩擦强度较小的16.84mm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由于取向层对液晶分子的取向作用较小,所以液晶分子排列较为凌乱。由此分析,在摩擦强度相对大时,由分子所受锚定作用等而形成的平面态晶畴是器件有较大反射率的主要原因。在摩擦强度更大时的75.78mm的液晶层表面,我们看到其也存在明显的晶畴结构,但是该微观结构与摩擦强度为25.26mm时相近,故而在上述测试中,两者p态反射率大小相近,分别约为43%和45%。

图7(a)、(b)、(c)分别对应于摩擦强度为16.84mm、25.26mm、75.78mm时胆甾相液晶的fc态微观结构。可以看到,图7(a)和图7(b)中分子排列的情况比较相近,此时平面态晶畴基本弛豫完毕,所以其反射率都比较低,在7.6%左右。图7(c)中弛豫的程度相对较小,还存在部分在p态时可以观察到的晶畴,从而致使反射率较高,在15%左右。

因此,为了得到较高的对比度,应当控制对取向层有合适的摩擦强度,使液晶在p态有较高的反射率的同时,在fc态有较低的反射率。

我们选择不同摩擦强度下的样品进行相应测试:在5min、15min、30min、60min后分别测试其p态、fc态反射率,结果发现,其各自的反射特征曲线均基本重合,这也就说明,我们所制作的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有良好的双稳特性。

4讨 论

本文通过对不同强度摩擦处理下的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的反射特征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了摩擦强度与器件对比度的关系。在摩擦强度为25.26mm时,器件对比度达最大,约为5.66。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摩擦强度下能得到较好的器件对比度,同时,经摩擦处理的器件亦具有良好的双稳特性。

参考文献

[1]王新久. 液晶光学和液晶显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庞继叶,黄子强.聚合物稳定的双稳态胆甾液晶显示器的电光特性[J].现代显示,2006,(4):49-52.

[3]张俊等.反射型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多畴结构的形成及相变的研究[J].光电子技术,2005,25(4).

[4]张智勇等.显示用胆甾相液晶材料发展现状[J].液晶与显示,2003(10).

[5]蔡秋萍.反射式胆甾相液晶显示器多畴结构形成及研究[D].东南大学物理电子学系,2004.

[6]李青等. 双稳态反射型胆甾相液晶显示的驱动方法[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0,20(4).

[7]杨登科.双稳态螺旋相液晶显示器[J].现代显示,1994,(2).省略。

现在的经营模式范文4

【关键词】妊娠风险预警评估;高危妊娠管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汉沽辖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妊娠风险预警初筛及二级医疗机构确诊的上报信息,以及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中汉沽辖区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数据信息分别进行分析。

1.2 筛查标准 风险预警分类标准 见表1。

1.3 高位妊娠管理流程 早孕妇女在建立《天津市孕产妇保健手册》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分类标准》进行初筛,确定风险类别,并在孕妇手册上加盖(黄、橙、紫、红)预警类别章,填写《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登记表》,以电子邮件方式上报汉沽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高危管理系统中进行信息录入及转诊,并告知孕妇转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复筛。确诊有疾病者按妊娠风险预警分类:红色预警类,疾病严重,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需由汉沽孕产妇抢救中心高危门诊会诊,根据病情提出医学意见,原则上转三级医疗机构诊治;橙色预警类,病情较重,对母婴安全有一定威胁,孕期需重点监护,条件允许可在汉沽孕产妇抢救中心高危门诊进行产前监护和诊治,并要求进行专案登记,其中严重合并症转至三级医疗机构进行产前监护,直至分娩;黄色预警类,病情较稳定可回社区规范产检及加强监护,并每月在二级医疗机构复诊和再评估;紫色预警类,为妊娠合并传染病应转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2 结果

2.1 应用《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分类标准》筛查结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人数2013人,使用《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分类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经二级医疗机构复筛确诊及二级高危门诊初筛上报共计716例,筛查阳性率为35.5%,其中黄色预警566例(构成比79.0%);橙色预警113例(构成比为15.7%);红色预警3例(构成比0.41%);紫色预警35例(构成比为4.8%)。见表2。

2.2 应用妇幼卫生网络信息高危孕妇管理系统筛查结果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二级医疗机构高危门诊确诊并录入网络信息高危孕妇管理系统共计748例,确定为轻度高危408例(构成比54.6%),中度高危91例(构成比12.1%),重度高危249例(构成比33.3%)。轻、中、重度高危因素见表3。

2.3应用《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分类标准》与妇幼卫生网络信息高危孕妇管理系统的高危因素顺位,前五位均依次为剖宫产史、体重≥70kg或BMI≥30、高龄孕妇年龄≥35岁、妊娠期贫血和不良孕产史,两种方法高危因素顺位基本一致。见表4。

2.4 汉沽孕产妇抢救中心高危门诊确诊,红色预警、橙色预警113例,根据孕妇病情程度转诊23例。三级医疗机构实际接诊38例,其高危因素除严重合症外有不孕史、异常分娩史和死胎史高危因素者孕妇多自行选择三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接诊高危情况 见表5。

3 讨论

3.1 本辖区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妊娠风险预警评估标准》确定高风险孕妇(红+橙色预警)共计116例,构成比16.2%,由汉沽医院(汉沽危重孕妇抢救中心)高危门诊依孕妇病情进行三级转诊,对病情稳定的高风险孕妇留高危门诊进行动态监测,避免了孕妇往返市中心三级医院的繁琐,及因疲劳加重病情的风险,同时又相对减轻了三级医院高危门诊的工作负荷,使医院资源得以有效合理利用。确诊黄色和紫色611例,构成比83.8%,紫色预警中病情较复杂的孕妇转往指定专科医院,其它紫色和橙色预警孕妇均转回社区服务中心做高危监测,并每月到汉沽医院高危门诊进行复诊和复评,随时发现风险因素升级,随时转诊。

由此可见“重点孕妇管理”正是将所需要关注的高风险疾病和高危因素筛查出来并进行登记、诊治和随访,对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有利,同时减少了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管理人数和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危管理的难度,节约了医疗成本,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母婴安全。

3.2 高危评分多年广泛应用于高危妊娠筛查。但高危级别确定为轻度、中度、重度高危孕妇,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高危因素高危评分相对混乱,并缺乏针对性。而且一些高危孕妇由于存在二种以上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在不同个体不同妊娠阶段存在差异,高危界线并不准确清晰,使高危管理人数增加,一级和二级妇保人员工作量增加,但效果并不理想。

3.3 应用《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分类标准》与妇幼卫生网络信息高危孕妇管理系统的高危因素顺位基本一致。

进一步说明应用《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分类标准》确定高危孕妇的可行性,而且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与传统的高危评分及高危因素的类别及其预警颜色,更能清晰地分辨出风险级别,对比特异性高,可以在减少管理人数的同时,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4 天津市自2007年建立了妇幼卫生网络化信息系统,各级医疗机构均可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的高危管理系统上录入和查看高危信息,防止漏管,提高了管理质量。但目前天津市尚未应用“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管理模式,全市统一使用的妇幼卫生信息网络高危管理系统仍延续高危评分法,以轻、中、重高危进行高危识别,若将《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标准》应用到妇幼卫生信息网络高危管理中,以预警颜色进行标识,可使我市高危孕妇管理模式更具优越性、筛查更科学、管理更严密、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晓萍.石门二路社区2009-2010妊娠风险预警筛查评估分析[J],心理医生,2011,4.

[2] 陈瑞英,秦敏,朱丽萍.上海市孕产期重点疾病筛查方法及初步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2777-2780

现在的经营模式范文5

关键词:排尿困难;不同护理方法;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在直视的状态下,通过尿道采用电切镜器械将前列腺增生部分完全切除,这一过程称之为前列腺汽化电切术[1]。笔者对60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并发排尿困难患者进行研究,并详细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共收治60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并发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63.5±4.9)岁,实际病程为3~14.7个月,平均病程为(5.3±2.6)个月,最大尿频率为(3.4±1.5)ml/s。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58~75岁,平均年龄为(65.3±5.7)岁,实际病程为3~15.2个月,平均病程为(6.4±2.3)个月,最大尿频率为(3.,1±1.6)ml/s。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首先按照排尿困难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然后与治疗方案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引导患者正确排尿,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展开一系列健康宣传教育活动,以推动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观察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综合评估,然后按照评估所得结果总结与归纳存在的护理问题,再通过查询取证手段来处理这些护理问题,同时还要总结与分析过去护理成功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资料数据库,这样才能根据患者的状况提出有效性护理方案,使患者的每个问题得到科学解决。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以采取正确的心理疏导措施,帮助其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3疗效观察指标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合理科学的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并通过不记名调查方式让患者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将调查结果有效划分为十分满意、较为满意和不满意,最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本组患者的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表示计数资料,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满意率为83.3%,说明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日渐成熟,该技术已开始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腺性膀胱炎、膀胱颈挛缩、前列腺结石和膀胱肿瘤等多种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2]。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与过去采用的前列腺摘除术比较,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出血少、不复发、恢复快和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术后有可能会引发急性尿潴留、慢性尿潴留、尿频和排尿困难等多种并发症,所以治疗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性护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率。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规划整个护理活动时,一定要准确地把患者愿望、科研结论和临床经验有效结合起来,以便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有利依据。循证护理把患者作为护理核心,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方案,同时综合分析患者愿望、临床实证和临床经验,以确保护理方案行之有效。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行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7%,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3.3%,说明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文献相符[3]。

总而言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并发排尿困难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率,这对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并发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小丹,邓金莲,罗碧华.126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蛇志,2010,22(02):163-164.

现在的经营模式范文6

[关键词] 广州城区 便利店 经营模式

便利店是一种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上世纪末至今,便利店做为一种较新的业态在广州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壮大。

一、广州地区便利店发展历程简介

全球便利店业界第一的7-11于1996年进入广州,现有店铺已超过150家;全球第二大便利店OK便利店在广州也有35家以上的店铺数量;联华快客在广州超常的发展速度紧随7-11,以超过100家的数量排名第二;C-STORE从2003年5月进入广州至今已有超过70家店铺。到2006年10月,广州便利店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尽管发展势头迅速,但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广州便利店已经到达瓶颈阶段,整个业态在广州面临着从运营方式、促销手段到物流配送、盈利模式的集体变革。造成广州便利店整体发展速度减缓和盈利状况不乐观的主要因素源自广州便利店经营模式的缺失。本文在借鉴便利店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发展特色提出了促进便利店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模式。

二、广州城区便利店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便利店连锁公司纷纷进入广州,现有上海联华快客、7-11、OK、可的及台湾的C-STORE等多个品牌,总店数超过500家。广州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在激起了各大商家高度关注,也使得区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广州便利店业态发展欣欣向荣的表面下,激烈的竞争、经营模式的缺陷导致了种种问题,单店盈利下降甚至亏损、核心竞争力缺失等问题屡见不鲜。广州市场便利店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数量只有500家,且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店铺资源稀缺、租金居高不下等原因令便利店发展受阻。其中规模最大的7-11,也只有150家左右。而上海和北京便利店的规模已分别达到4000和2000多家。

为了促进广州便利店的进一步发展,突破现在的行业瓶颈,笔者结合广州发展特色构建了便利店经营模式。

三、广州便利店经营模式研究

在结合广州本地特色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影响广州便利店发展的六项因素,合力打造“时间便利性”这一关键便利店生存的核心要素,从而构建了广州便利店经营模型。

1.选址

极其有限的店铺资源使得在广州城区开店成本过高。商家选址的眼光要具备动态性和长远性,现在广州消费者对便利店的品牌忠诚度不高,建议关注人流量大的区域,例如7-11现已在地铁站进行布点,还可以在高校内等竞争力度弱的区域开店。同时,还要注意在高尚社区广泛布点,既能把握高端市场,又能利用高端消费者的领导示范作用应开发跟随式消费。

2.商品

现在广州便利店平均商品种类在3000种左右。除了现在已有商品之外,还应继续为顾客提供即时所需的商品。例如快餐服务,要加强快餐的花色、种类等。同时可以考虑开发DVD、唱片、畅销书等吸引广州年轻消费者。同时,应开发更加贴心的服务。例如便利店和凉茶合作,形成优势品牌强强互补。同时便利店要引进新的便捷服务以适应激烈竞争。例如:送货上门、代缴各种费用、社区内房屋租售信息公告栏(BBS)、打印复印传真、充值羊城通、洗相、网上订货、免费打气等服务。

3.品牌

在广州,便利店的直接竞争对手并不是大型超市,而是存在于广州城区各个角落的士多店。士多店的竞争优势在于人情化的营销策略和低价策略,便利店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开展营销活动。首先,可以开展以便利店命名的社区活动,通过人性化营销拉近便利店和居民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其次,在促销手段上要实现多样化、体现时段性;最后,通过提高便利店人员服务质量、提供便民设备,形成方便、体贴的服务氛围,让消费者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

4.信息

强大、完备的信息系统是便利店实现盈利的必要保证。良好的信息系统,补单可以快速准确的解决业务等要求,更能够快速反映经营的情况和提供经营者的决策依据。信息系统是支撑便利店的骨架部分。

5.配送

配送的重要程度在零售行业中是最能体现配送的作用的,便利店的配送要求非常高。查零、快速、保质保量,高效是永远的追求目标。强大的配送能力是保证门店良好运转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门店和总部的运营管理成本,以及简化流程。

6.资金

便利店必须采用连锁的形式快速形成众多门店(在广州要达到40家以上的规模)才会有规模效益,在发展的前期必然出现亏损,商家要忍受可见时间内的亏损,这就要强大资金力的后援支持。

这六项因素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便利店发展的关键要素――时间便利。时间便利是便利店存在的核心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时间便利,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以及精力成本、体力成本,是广州城区便利店实现竞争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Akinobu Terasaka, Development of new store types-the role of convenience stores in Japan, GeoJournal 45:317-325,1998

[2]肖南方:广州便利店生态解读.连锁与特许,2004.3:46-47

[3] 张满林:中国便利店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