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1
旅游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旅游文化资源以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壮美的自然景观往往与历史事件和人物融为一体,使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文化的色彩。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结晶,它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独特的城市风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西方文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民情风俗,涉及到文化与管理的共生性问题。管理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水平、模式影响和决定管理的发展,而管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文化。在旅游管理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适合旅游管理的文化才能指导、促进旅游管理的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近年来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大大加强和改进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保护和利用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轻松愉悦的旅游过程中达到了巩固政治、发扬优秀文化以及全民集体教育等一系列目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的原则和现状
文化旅游管理需要遵循文化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首先,文化旅游具有非物质性。比如,桂林山水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愉悦。其次,文化旅游具有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文化旅游的服务性是指与其它产品相比,服务在旅游文化产品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可以说服务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最后,文化旅游是稳定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产物。旅游产品一经出现,就形成市场,有的旅游产品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城市旅游业和旅行社业务的主要来源。但是一成不变的旅游文化产品很难满足不断发展的游客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游客的需求,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旅游业向前发展。因此,我国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管理应当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独特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综合开发性原则。一是文化旅游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形成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二是文化旅游管理必须保护并尽可能地突出这些地域性与文化性差异,即要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的民族特色,增强地方特色,努力反映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三是在文化旅游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使旅游区宾馆、饭店、厕所等的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节约能源,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努力提高并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四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实现游憩、经济、社会和环境四大效益的统一。
传统文化的旅游管理理念
当前,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由于旅游管理中存在的欠缺,旅游业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且还没能充分挖掘旅游中的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如何正确处理好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二者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深人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要向娱乐休闲和专门旅游等较高层次发展,追求文化感受和精神消费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为了旅游者的需要,旅游区必须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深人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才能够创造和凸显自己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今后,我国广大旅游风景区经营单位要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及时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市场的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传统文化旅游新产品。产品的创新要围绕旅游者“新、奇、美、乐”的需求原则,把握观光型向度假型、参观型向参与型转变的市场趋势。
2. 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应当只是浅层次的展示存在的历史实物形态或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人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近年来河南开封古城旅游中开展了一些大型文艺表演,在书店街、马道街、大相国寺这一市中心地带,开辟文化夜市。发挥开封本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文艺活动特色优势,并对开封市有突出特色的豫剧、盘鼓、地方曲艺杂技进行包装和宣传,挖掘深层次文化的内涵,对主要戏剧茶楼进行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现有娱乐设施,同时注重对环境氛围的渲染。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果,它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如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等已形成具有世界遗产意义的“红色精神”,为我国人民、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提供了一个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伟人的怀念与敬仰之情的良好途径。
3. 实现我国文化旅游地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首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中,需要根据居住、商贸、金融、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差异,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文化旅游区布局调整力度。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在古城改造和扩建中,把生态项目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在建设项目内部,区域内部和城市周边区域要按照要求留足留够并建设好生态用地,严格“绿线”管理制度,确保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率达到国家绿色园林城市标准。其次,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规划必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区、跨年度的中长期计划。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尚未被旅游业所利用的潜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其产生效益;二是对现实的正在被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再生性开发,延长其生命周期,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凭借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创造文化旅游资源和创新旅游项目。最后,在旅游资源保护的立法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4.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理念的基础教育工作。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传统文化教育。今后,需要通过文化教育来普及文化传统知识,使国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识到所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遗产地居民和旅游者、遗产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期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有效保存和永续传承。同时,各文化旅游区需要把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宣传中的重点之一。通过举行文化旅游新闻会、推介会,散发精美的宣传册,制作光盘,在各旅游网站中专门开辟文化旅游栏目,策划文化旅游系列重大节事活动和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节目,结合中秋、国庆以及党建等重大纪念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好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我国传统文化旅游深人人心。
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2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和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来实现。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如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3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它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历史积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历经时代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的立足之本。
农工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多达138人。审视当今学校教育,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依赖师长,缺乏自立能力;习惯自我为中心,爱国精神缺乏;习惯被动学习,创新能力弱化;习惯功利性价值取向,传统美德缺失,等等。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如何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教育部2014年3月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的使命,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师更多关注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教学,似乎物理只是由一些公式、定理等死知识构成,学习物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物理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人格塑造、人文素养提升、科学精神培养的影响。中学物理教学应从历史的、文化的高度来展现物理学的魅力。
一、关注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绝大多数物理概念、规律、方法都以西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活动呈现。而我们的学生有自身的文化背景,有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习惯,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缺乏文化共鸣。这也是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懂的原因之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科学,但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艺术。中学物理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用心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物理文化氛围的“文化场”。帮助学生从自身文化底蕴出发,经历合作、探究、感悟、归纳、交流等活动,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逐渐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求实价值观及对传统文化敬仰之情。
比如在讲时间、时刻、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我国古代对时空观的认识,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生1:受宇宙观和元气论的影响,战国时期《管子?宙合》篇中,把时间称为“宙”,空间称为“合”,其中说,“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即万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内,而天地又包涵在时空的“宙合”之中。
生2:墨家对时空的认识又有了新发展,他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久。《墨子?经上》中说:“宇,弥异所也;久,弥异时也。”《经说上》中解释为“宇,东西家南北;久,古、今、旦、莫(暮)。”意思“久”就是像古今旦暮一样,是不同时间的总称,而“宇”就像东西南北一样,是不同空间的总称。古人用一个 “弥”字形容时间的悠远无极与空间的广漠无限。表明时空无穷的特征与连续性。
师:《经说上》空间为何不直接说“东西南北”,而表述为“东西家南北”?有没有同学了解 “家”的含义?
生2(补充):“家”是参考系,是“中心”,东西南北相对这个中心而言。这里“中心”可以随便定义,是相对的。西方人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就不如 《墨经》中准确。
(学生讨论归纳:在欧洲,直到20世纪初,才把空间和时间科学地统一起来。但在中国古代,远在先秦时期,就把空间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虑。)
师(补充介绍):对时刻和时间的认识,《墨子?经上》说:“始,当时也。”《经说上》解释为:“始: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古人认为,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有一定的间隔――“有久”,即现在所说的时间或时间间隔。另一种没有间隔――“无久”,即现在所说的时刻,近代微积分中经常使用的?t0表述。
课前通过创设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学生在了解古代时空观的同时,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扩展了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对爱因斯坦时空观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相对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做了很好的文化铺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设传统文化教育载体
1.增加中国物理学史的内容,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建筑、纺织等多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成就。特别是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提供中国物理学史内容,不仅拉近所学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物理成就在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文化认同。
比如,在讲牛顿运动定律时,需要解释 “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笔者增加了相关物理学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力”这个动力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公元前384~ 3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这个观点很符合人们的直接生活体验,所以统治了欧洲两千年。直到伽利略用理想实验的方法否认了这一观点,确立了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但是,在中国古代,与亚里士多德同时期甚至比他更早一些的《墨经》已经对力提出了准确的定义。《墨子?经上》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经说上》解释为:“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古代,“刑”和“形”两个字通用,指的是物体。在古代,“奋”用于描述物质的或精神的状态改变,如果保持原有状态,就不“奋”的。鸟儿从田野奋而起飞,古人从“奋”这个动作或状态来改变理解力的概念。结合现代词中“奋起直追”、“加把劲”,按照我们传统文化方式,从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中,意会“力”的含义。比起教师费尽口舌、枯燥乏味地解释“维持”与“改变”的区别,加入这段物理学史内容后,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产生了由内而外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感受到在确立“力”这个概念上,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和研究习惯的差异,增加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
2.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培育文化土壤,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设计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道德水平、文化背景,找准在实践活动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高一物理力学知识学完之后,笔者精心设计了“桥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有:了解世界桥梁分类、结构、力学原理;探寻中国古代桥梁建设成就,了解中国悠久的桥文化;参观南通市苏通长江大桥并了解相关建设数据,体验桥梁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研究世界桥梁发展趋势;进入社区做一次桥梁方面的科普宣传;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桥梁模型。
此项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弥补物理必修一力学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封闭单一的不足,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感受与“桥”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
3.开发特色选修课程,链接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开发校本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中学物理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本校课程资源、地方传统文化的因素,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掌握探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感知物理文化的同时,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高二学完电学知识后,笔者开设了《生活中的电知识》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以下七章内容:家庭电路设计、人体触电原因、引发触电事故的因素、触电如何急救、常用家电工作原理、家电小故障维修、家庭节电小窍门等。在课程设计时,笔者既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也会渗透科学探究、人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等人文素养,营造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特色物理选修课。
三、改革教学方法,感悟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近现代物理大多数成就都明显带有西方物理学家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而我们的高中学生,都是从小生活在中华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会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这就使得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常常感觉费劲。
物理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若能在教学方法上适时借鉴中国传统物理科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更易在文化习惯中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比如,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会经常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经常用到的类比有等效类比、关系类比、模型类比、对称类比等。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教师亦可使用类比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衔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将磁场、电场、重力场类比,v-t图、F-t图、P-V图、U-I图类比,场强E=F/q和R=U/I类比等,培养学生对相似问题的敏感性,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其实类比思维既是《易经》的根本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思维源泉,也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张晓光先生说,古代中国之所以长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一种浪漫想象的传统,之所以长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发明创造性,并且成就举世无双,这在相当程度上都和类比思维之擅长和保持相当大的活力有关,这种擅长与活力,不仅是想象力的源泉,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富于创造力的源泉。康德曾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让学生了解在物理发展史上利用类比的方法发现了许多新概念、新规律、新理论。比如卢瑟福借助α粒子散射实验,类比太阳系行星模型,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有磁场,法拉第用类比的思想探索发现磁生电,等等。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类比方法。类比推理仅仅依靠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来推理,其结论自然不可靠。中国人喜欢使用的类比思维乃是原始思维遗留的表现。自“李约瑟问题”提出后,很多有识之士在思考中国科技为什么在近代落后的问题。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包括杨振宁教授在内的大批学者认为,《易经》中“观物取象,以象尽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取象比类”的类比思维对中国古代科技既有积极的影响,也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进一步研究。中国人擅长使用类比法,比如熟悉的方块字本身就具有类比于事物而来的特点,中国人在类比思维方面天然的发达一些。而西方人更善于使用归纳和推演法。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要有意识综合运用类比、归纳、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感悟自身文化传统和思维特点的同时,借鉴近代西方科学研究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追求真理。
四、完善教学评价,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评价对教学有直接的指向作用。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受单一试卷测试的影响,教师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审美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通过改革教学评价指向,能引导教师逐步重视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的表述中强调:“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同时对高中物理课程评价明确要求:“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即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而且应该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由此可见,在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定理理解和应用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科学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评价,既是新课程对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形式,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理。培养振兴中华、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
比如,在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笔者布置了如下的作业:
任务一:参观我市华能电厂,了解发电过程,估算发电厂每日用煤量;
任务二:参观我市洋口港风力发电,参观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
任务三:调查本地发电总量,居民用电和工业用电情况,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任务四: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和我国风车历史、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情况;
任务五:对校园内用电情况进行分析,从节约用电、节约能源方面谈谈个人感想,并在小组内交流。
以上作业作为学习“交变电流”内容后重要的测试,学生通过以上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不仅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可采量位居第二,但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仅供开采100年。而且知道了我国有关风车的传统文化:风车在明清时期京城最为流行,是老北京的象征,百姓称它吉祥轮。风车起源于周,在民间风车代表了喜庆和吉祥,民间传说是姜子牙发明用来镇妖降魔的,原名八卦风轮。我国民间自古有“风吹风车转,车转幸福来”的说法。在现代企业文化中风车象征企业精神或为人品质,取“求真务实”、“去伪存真”的含义。代表着勇敢、勤奋、进取、忠诚、快乐、灵动和爱。从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来看,他们不仅知道了风力发电的原理,而且知道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安全、清洁、资源丰富,取之不竭,我们南通处于沿海,风能可长期为我们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自豪地发现,在风力发电方面,2001年我国自主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新型(H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并装机试验成功。2002年底至今,已在部队安装了多套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和风光互补系统,为国防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4
一、传统水利资源(景观)旅游开发现状
(一)传统水利资源界定
目前,中国水利建设都在强调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那么如何界定什么是传统水利,什么是现代水利。笔者对于传统水利资源的界定从水利现代化的概念入手。水利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传统水利是以建设各种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水利则是注重水资源的优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资源持续协调发展,水利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水利主要是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从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来判断水利工程传统与现代的属性。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是防洪、灌溉和排水、水力发电、航道和港口以及水土保持,笔者认为中国水利水利工程都是基于以上功能建造的,只有先修建具有传统功能的水利工程,才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传统水利旅游开发面临的困境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由于传统水利功勋的光环效应影响,加之水利观念的陈旧和滞后,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水利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导致了顾此失彼,三者之间互不协调,各行其道,甚至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各项投入逐年加大而总体成效增加不大的较不理想的局面。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可以发现传统水利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它没能顾及到水利对水资源的保护;二是它忽视了水利对气象因子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三是它还没有意识到水利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是传统水利没有能够注重综合效益的利用,通常只关注水利工程的灌溉、排水和发电等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其社会综合功能的使用。
二、鲍家屯水利旅游开发模式
(一)模式要素分析
鲍家屯水碾房日前被最佳遗产保护协会接纳为“精英俱乐部”成员,这是此项目继去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作为遗产,鲍家屯传统水利开发模式应考虑遗产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按照联合国对于遗产的分类,水碾房属于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遗产,因为水碾房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下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的生产与生活知识技能。其开发模式应采用博物馆模式和乡村旅游两种模式。作为传统的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虽然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有些难度,但是可以将其生产知识与技能所属系统进行旅游开发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新疆的坎儿井、四川的都江堰、三峡等都是作为独立的非遗旅游景区来进行开发的,但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规模,而“小都江堰”规模相对较小,因此鲍家屯在旅游开发模式上主要选用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式开发模式是非物遗产与旅游结合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对于生产生活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适用。旅游者可以通过博物馆陈列的“有形化”的物品来了解这项非物遗产,了解水碾房需要专业知识,否则较难理解其中的智慧。通过导游人员专业的讲解、图文说明、以及视频录像资料等深入理解这项非物技艺。博物馆式的开发模式能满足观光游客的需要,是一种大众观光旅游开发模式。目前的鲍屯已经有了博物馆的雏形,在鲍屯一间看似破旧的房屋内,许多老照片、石磨等物品陈列其中,这间房屋主要是由生活在外的鲍屯人捐资修建的,以前是鲍屯人集会的主要地点,从建筑风格来看属于皖南园林建筑。笔者认为可将鲍屯打造成为安顺青少年古代水利工程教育基地,传承古代农业文明。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静态的保护方式是不能够将此古老的技术传承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被使用,文明才能够延续。这间老房屋已经为博物馆模式提供了可行性。
(二)模式结构
博物馆模式具有的要素应包括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模型构建、不同历史阶段的资料搜集与总结、解说员与解说词。(见图)
古代水利工程模型的建造是最具有难度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专家的支持,不同历史阶段演变的过程以及原因也从资料中搜集与概括出来,同时为解说词做准备,再选择解说员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与志愿者机构合作,也可以考虑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的展开,又可以为遗产地提供高质的解说服务。
(三)模式运行的配套
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中,博物馆模式不可能单独存在,贵州是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与博物馆模式相结合是贵州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选择。但是,目前在屯堡地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长期以来,贵州地区在生活方面与发达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已呈现出来,原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设施还应为游客提供舒适环境和体验经历[]。
其次是旅游开发的合作模式。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中讨论较多的问题,作为遗产资源的拥有者,本地居民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收到尊重,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想法应该得到重视。蒂莫西认为社区民众参与旅游开发的开发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参与决策的制定以及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同样,旅游收益和本地教育以及公众意识培育活动有助于本地社区及其资源[]。参与制定决策意味着本地居民有机会就如何发展本地文化,尤其是遗产旅游表达他们的希望、意愿和担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专长为发展规划献计献策,从而在旅游组织与管理中拥有实际意义的发言权。从这样的层面上讲,“遗产管理者必须想法设法密切联系普通群众”,因为历史是普通民众创造和再创造的(皮尔森和沙利文,1995)。
最后是与屯堡资源的整合。笔者认为地戏是最有可能成为与水利工程协调发展旅游的资源。地戏代表屯堡人心目中的正统意识和理想人格,是屯堡村寨最为典型,最具标志性的民间习俗。地戏是屯堡社区内部的重要活动,也是屯堡村寨之间交流、认同的重要载体,跳地戏不仅是屯堡社区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屯堡传统文化的传承。鲍屯申请贵州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成功,使鲍屯的文化资源资本化具有了合法性。鲍屯的水碾房、古建筑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屯堡的一大特色。“屯田守军”完整的概括了屯堡最主要的两种文化,农业文明与军事文化。兴义的刘氏庄园主要展现的就是军事文化,并且具有一定的体验性,目前军事文化在屯堡地区还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与当地石头建筑可以很好的整合。
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5
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所造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至强至深。这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体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它使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的共同情感。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观念。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许多人已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没有被完全西化,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未曾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与国人相似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传,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着炎黄子孙,在广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前途和历史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汉字及其音义系统,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质。但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多样一体”的文化,既涵化着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着多种外来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同异质文化的碰撞激荡、选择融合、吸收借鉴、“和而不同”中发展起来的,是多种文化积淀的结晶。
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时,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具有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影响、改造对象。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消化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维方法而形成了崭新的学说――宋明理学。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与改造远远超出宗教的范围,广泛地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天文、医学、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纳,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现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极为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其次,缘于中华民族血缘成分的复杂性。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的部族发展而来,而是在许多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单一,文化也就不会是单元的。民族血缘的复杂,是形成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
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6
关键词:图腾文化;美术活动;创造力
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人类在幼稚期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瑞吉欧教育经验中的“一百种儿童语言”特别强调了美术这一特殊语言,它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且最能反映儿童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美术活动的契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创设图腾文化环境,增进幼儿对图腾艺术的的兴趣
1.资料收集
为了确立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帮助我更好地开展美术活动,教师也是学习者,我先到图书馆、文化馆、景区等地学习图腾文化,收集有关图腾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资料,包括专著、报纸、杂志、地方志、民间自编材料等,更好地成为美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园的孩子小,所以图腾艺术所选取的内容必须通俗易懂,接近他们的生活,不能有深奥的文化内涵,不能过分强调专业的技能。因此,为了丰富幼儿对图腾文化的知识和提高他们对图腾文化的兴趣,我还收集关于图腾文化的非文字资料,包括图片、实物、艺术品等进行环境创设,为幼儿营造一个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渗透图腾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最后为了丰富孩子的观感,使图腾文化美术活动更加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我还收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软件、磁带、光碟等,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发掘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潜能。
2.室内环境创设
陈鹤琴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环境创设将会为幼儿营造一个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渗透图腾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所以我对室内环境进行统筹安排、精心设计、艺术布置,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色彩,具有童趣的环境,幼儿融入其中,使他们处处感到心旷神怡、心境愉悦,使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吸收图腾文化氛围。例如,我在活动室的墙面贴满了阿拉斯加图腾柱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感受其艺术载体的线条美、图案美、色彩美、语言美、韵味美、灵魂美等。在活动室的一角悬挂许多非洲面具的手工作品,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并在活动室增设美术区域,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十分丰富,有水粉颜料、水彩笔、油画棒、回形针、牙签、牛奶盒、纸卷、一次性圆盘、即时贴、各种颜料的纸等,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方法,在绘画、剪贴、泥塑、工艺等多种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幼儿不仅可以随时观察美、欣赏美并且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同时我还为幼儿播放非洲鼓和非洲土著庆典的音乐和视频,其旨在给予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增强其审美能力。
二、图腾传统文化融于美术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1.图腾柱的创作
色彩能传达喜悦、悲哀……人类最丰富的感情,是沟通人类情感的语言,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为了使幼儿在色彩领域中获得自由,就要遵循色彩规律,逐渐使幼儿掌握水粉画技法,我选了阿拉斯加的图腾柱作为绘画题材。课堂上跟幼儿一起欣赏了阿拉斯加的图腾柱照片,了解图腾柱上面人物、动物的夸张表情以及神态等特点,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东西转变成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学习水粉颜料的运用、色彩的关系、冷暖色的搭配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说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烈;绿色象征希望;蓝色象征坚贞;紫色象征神圣;黄色象征权威;黑色象征邪恶。正是因为色彩能表达人类的情绪,幼儿在色彩画中混合颜料,构成画面时也是极具个性的。本堂课的绘画材料也比较特殊,用废弃的纸筒作为材料,而这些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每个幼儿都在快乐中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有没有真正喜悦,有没有学到一些文化、技法或思考方式的东西,有没有因为这一件作品建立更多的自信和兴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看见幼儿以一种快乐、兴奋、自信的心情毫无顾忌地、认真地涂画着,他们的色彩不受周围事物所限,真实的情感自然地流露着,画面颜色鲜明,造型新颖,异想天开。他们作画时的无拘无束,他们创造过程的轻松愉悦、画面传达的新颖、真诚的感觉使得我们情不自禁地羡慕他们,并受到启迪。
2.非洲面具的创作
为了发展幼儿剪、粘贴、捏、卷的综合能力,我给幼儿设计了《非洲面具》的美术手工活动。首先我给幼儿讲非洲土著人的故事,在非洲部落里,当他们庆祝节日时,会画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头上戴装饰物唱歌、跳舞,以表现自己的勇猛。让幼儿观看非洲土著人的视频和图片,激发他们制作非洲面具的欲望,让幼儿尝试大胆、有创意地使用牛皮纸制作非洲面具并体验动手创作的乐趣。教师作为主导者,首先把重点放在了鼓励幼儿大胆创新上,鼓励幼儿利用以往的剪纸的经验,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的非洲面具的头发和五官。我还注意幼儿的不同能力,对能力强的幼儿鼓励他们自己设计面具的五官,创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非洲面具,并赋予其含义;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我鼓励他们参考张贴在墙饰上的非洲土著人的图片,设计面具。通过非洲面具的创作,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发挥了幼儿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了许多千姿百态的面具,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了解图腾文化。
3.图腾服饰的创作
“线条画”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绘画形式。线条是最简单、最直接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方式,是在平面上表述客观事物或主观想象而使用的虚拟性、提示性、装饰性的视觉语言,所有幼儿的第一笔绘画都是由线条来表现的。因此,我设计了“图腾图案服饰创作”,让幼儿重点对古代图腾图案的点、线、面及构图等各个美术要素进行欣赏,认识了点、线、面,接触了基本的构图、基本的设计,了解了古代图腾的特点和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在欣赏完古代图腾图案后,我为了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给他们准备好衣服形状的画纸,让他们尝试运用各种图腾图案,以点、线、面及黑白颜色概括的线条画形式来设计自己的衣服。在绘画的过程中,我还播放非洲音乐,让幼儿通过音乐的韵律,去设计自己独特的、夸张的衣服。通过线的曲直、长短、疏密、粗细对比和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充分展示幼儿的个性,既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能力,又达到了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活动最后,我还创设的“图腾服装SHOU”的活动,让幼儿穿上自己创作的衣服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幼儿创作的兴趣,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