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提升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互动 策略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大学教学中英语教学的比重日趋增加。在现代社会对英语能力要求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的模式也由讲授式课堂向互动式课堂转变,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学实践。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提升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把自己当作管理者,控制课堂的一举一动。为了保证课上良好的教学次序,学生一般不被允许随意提出自己的观点,一切言论都要听从老师的指令。然而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起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难以建立起来。为了提升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应该成为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所以课堂上要树立起“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的观念,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互通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减少英语课程开班人数,提高互动几率
现在大学扩招,师生比严重下降,不少学校在开设英语课的时候都采用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中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给与充分照顾,上课时会相对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于那些课堂上不太活跃或者后进的学生往往关注得不够。课堂师生互动不均衡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开班人数过多,管理精力有限,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被“疏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或极少与教师互动。所以大学英语课堂应该适当缩减每个班开班人数,提高互动几率,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真实的互动首先源于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参与。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指出: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激活其参与课堂的兴趣,给予其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力。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生硬的提问回答式做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答案,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己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策略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嫉妒心理、自卑心理以及逆反心理都会使教师与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障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心理距离,这就会使数学教师很难真正做到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数学教学,同时学生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做出配合,那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也就很难建立,教师应当为学生努力创造出良好的、融洽的、宽松的教学气氛,教师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以及互相交流的关系,双方之间应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并做到互相理解。所以说,如果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应当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冲突较少、关系协调。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人际情感交流、交往互动、信息沟通以及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以及人际合作都需要彼此间的支持,平时应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这样有利于教师建立起平等、民主而又宽容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探索与猜想,教师才会引导学生逐渐培养起创新精神。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消除小学生自身的嫉妒心理以及逆反心理。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猜想、实验、观察以及推断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讲解、示范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交流与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增强。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也就标志着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发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以及点拨,对学生提问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指导。
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结合数学教材的相应内容,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发现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三、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活动课,数学教学应当通过活动来展开,以便丰富数学教学的多样性,调动起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为学生创设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是多么重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交流与沟通中来。在小组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敢放手,关系到数学教学课堂的成与败。教师应当敢于放开手,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但是教师应当敢于放开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猜想,同时还应当将活动的目
的以及目标告诉学生,防止学生在活动中漫无目的,甚至是做无
用功。
四、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给每个学生计分的方式,每周评选一名学习积极分子,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还应当对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不仅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做到掌握和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上应当积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互动性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精神,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3
1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与同学进行探究,在课程学习中达到对基础知识应有的学习,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不利于学生生动形象的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缺乏相应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局限了他们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就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他们应该培养的是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仅仅是做到知识的传授。教师观念落后,重知识的传授,而不看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营销,无法紧随时代的发展。教师依然以语言讲授的方式,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发挥出能动性,也一直处于被动的境地。进行习题训练时,也是更多地从教师直接获取,最后接受考试的考核。在整个三大教学步骤中,学生始终没有发挥出主体性。以往缺乏思考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在未来解析更具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教学观念的落后,使得许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数学素养对学生的实际意义,也尚未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鉴于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事先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课程导入,以及形象、简单的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策略上面,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策略的提出,最初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教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上面。优秀的教学策略应该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利用创新思维,与同学互相合作,培养更高阶层的学习能力。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教学策略都是由一个生活问题提出最后引入对课堂知识的内容,老师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题,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以追求课堂速度为主要目标。当下的教学策略大多数停留在单纯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的阶段。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层层渐进的过程。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各个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看到了其对课程的可理解性。现在的老师大多数太关注于课堂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一味地以基础知识灌输学生最后达到学习应付考试的效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2基于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一般都由一个生活问题引入,教师首先解答问题,之后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自然地引出知识点。学生在掌握知识重难点后,再将其运用到实际解题中。教师应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引发兴趣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开展自主练习,最后以测试的形式,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以发现,这一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的重点工作,主要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以在未来成为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所以,只有通过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对于本科目更加喜欢。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以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科素养。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之时,套用一种普遍的使用的模式,而且过于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以公式、模式化的实例等为解题方法传授的主要方向。但是这往往会让学生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发生欠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也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然会阻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引起学习热情,他们将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从该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底层逻辑,形成看待问题特有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他们也能够运用它来应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这正是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高效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们数学能力得到提升,逻辑思维得到发展。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经由学生思考再向老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课堂的教学虽然是以老师为传授者,但还是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判断标准,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思考如何让优等生向更复杂,更具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中等程度的学生如何通过教学与解答过程得到激励,坚定学习此课程的信心,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如何通过课堂收获成长,以明确今后的目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可以促进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进步。
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3.1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应当意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能够提升学科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所以,教师应当善于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扬弃”处理。懂得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时,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思考既定问题。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创新工作中,为学生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学会使用各种教学工具,比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用演示文稿、视频、图片等,让教学情境更加生动,使知识要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不能至关注速度,而要同时看重质量和效率。而学生的兴趣这一因素,也会决定他们的学习实效。所以,教师也要善于挖掘生活问题,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发散思维,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的用语——集合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通过有效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发学生对数学集合的概念思考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结构紧凑的教学素材,使得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思想意识更为明确、高效,进而深度开展学习与拓展活动,最终实现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任务。比如:教师要在“集合的概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什么是集合”?“集合的概念”是什的问题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逻辑性认知,促使学生的综合性数学思想逐步形成,以深度学习探究的方法对知识点展开全新的探索,全面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彰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另外,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课业特点,积极开展深度学习与探索活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思维认知,助力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记忆与应用能力,让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3.2使用情境教学法
核心素养指导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当尽量结合生活情境,以推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充满趣味、具有实用性色彩的情境中,学生得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并意识到使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构建平的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假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得出结论,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使学生丧失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模式”有效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科认知,积极开展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探索学习成效,养成良好的数学知识探究习惯,深度解读“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科思想逐步深化,从而开展高质量、创新性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巧妙运用适宜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为学生创新性、高效性发展提供助力。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对“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形象、深刻的解读,保证学生在知识探索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思想、形成学科认知,全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驾驭能力,进而更为深入、高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教师要结合具体数学教学课件内容,让学生进行思维意识锻炼活动,促使学生在“方程”、“不等式”的题目解析中,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特点与本质,有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效,积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意识,逐步拓展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3.3关注培养学科素养
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当前的教育理念推崇以生为本,而且学习不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而是学科素质的培养。核心素养是一种学生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时逐渐形成的,它与本学科相关的能力有关,此能力也会满足于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它具有连续性,而且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具备了个人与社会的系统化特征。实践证实,基础素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知识、态度、能力。其中,知识是最为基础的元素,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态度体现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喜爱程度,以及运用的技巧,能否在生活中加以灵活使用等。而能力是学生对知识的输出,是对知识的变现,也体现在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等。以往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不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思维的独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逻辑,系统学习该学科,可以让学生明晰自身的思维体系,使自身看待问题更加客观、辩证化,这对于今后正确三观的养成,也具有显著的成效。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提升学习的热情,增添学习的动力,以养成长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立体几何初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巧妙运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理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根据高中数学课程布局,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有效开展对“立体集合初步”的探索学习活动。比如: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立体集合思维,让学生对“空间”、“平面”产生明确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与驾驭能力,更为深刻、全面的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全面提高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逐步深化拓展,有目标、有方向的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解读,增强学生数学集合观的学习能力。
3.4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能力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4
笔者认为,上述“病状”的根源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甚至无视了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因素,以致于学生“人在课堂内,心在课堂外”.从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种种低效行为来看,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亟待重视.
当前课改的一个方向是教师要变“教知识”为学生“学知识”,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要达成这样的有效课堂,教师要调控好学生的心理,调动和激发积极的心理,抑制和消除消极的心理.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心理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
以“流体的压强和流速”新课引入时创设的情境为例,笔者首先演示:将乒乓球放入细口朝上的漏斗中,手一松,乒乓球落了下来.笔者故意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脱口而出:由于受重力作用.继续演示:把乒乓球放入细口朝上的漏斗中并用手指顶住,并设问:把手指移开,不借助于任何器材(包括水、胶带纸等),你能让乒乓球悬在漏斗中吗?学生被这个难题一下子激活了,经过热烈讨论、大胆尝试后,一致认同对着漏斗细口向上吸气可行.笔者“调皮”地反问:如果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又该向哪运动?大多数学生猜想:球将下落.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试试看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动手实验,而结果竟然与猜想相反!他们欣喜若狂,同时不解:为什么乒乓球不下落?至此笔者因势利导引出新的课题.正是得益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形成了新的认知冲突,唤起了对新知识积极参与探究的心理,完成了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教师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能为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能最大程度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
2把握知能落差,驱动学生的求知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知能落差是指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如果二者落差过小,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热情;落差过大,学生又力所不及,失去信心.
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先前已学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笔者设问:“人走路时鞋底受到的摩擦力是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由于理解还停留在前概念阶段,很多学生认为是动摩擦力,这时笔者请学生分析脚与地面接触时的运动情况.分析后学生激动地发现前面自己的观点错误,因为这时脚与地面相对静止,所以是静摩擦力.接着设问:“人向前走路,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前还是向后?”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向后”,理由是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笔者又请学生回顾刚才探讨的脚受到摩擦力的产生过程.学生思考后大喜,发现脚与地面接触时,脚有向后的运动趋势,所以静摩擦力应该向前.继续设问:“人走路时的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潜意识中,不少同学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就“照搬”人走路的摩擦力也是阻力.笔者再请他们联系自己在光滑冰面上走路时的感觉思考:如果没有脚下的这个摩擦力,你能向前走路吗?学生这才恍然认识到这里的摩擦力原来是动力,对知识的理解自然有了理性、系统、全面的提高.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笔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最有感触的是:三个设问始终紧扣着学生的思维缺陷,把准了学生的知能落差,找对了新旧知识的铺垫点,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间搭好了台阶,才得以迸发出足够的能量来驱动并维持学生的求知心理.学生不断获得“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新的发展水平”螺旋式的成长,并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逐步达成知能水平的提高.
3设置教学空白,引发学生的创造心理
教学空白,就是教学中教师未曾实说、明说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善而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对其加以填补.
物理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空白,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达成许多新的发现与收获.如在“大气压强”教学时,笔者曾遇到这个问题,把一个空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烤一会,然后倒过来插入水槽,会产生什么现象?有学生随即提出试管会炸裂,理由是热胀冷缩.又有学生认为试管壁会出现小水珠,原因是空气中水蒸气的液化.笔者没有立即评价也没做任何提示,巧设了一“悬而难决”的教学空白,只是请学生再仔细思考,并在下节课上实际做一做,结果做下来试管并没有炸裂,也没有出现小水珠.有学生分析,可能试管烧的时间较短.结果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加热时间较长,当试管插入水槽时确实炸裂了.这个“空白”不仅让笔者增长了知识,而且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不难看出,设置教学空白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但“空白”的设置,忌太多,多则显空;忌太长,长则显死;忌太虚,虚则显无.
4设计实验情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些重要的发现、猜想,都需通过实验来证实.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物理学特点,尽可能多地设计实验并借助奇妙的现象,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启发他们的好奇心理.
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有一教师凭空就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显得手足无措,只好漫无目的地乱思甚至不思.另一教师这样设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又让学生一上来就被塞得满满的,哪有空间感悟自己的东西呢?对于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景:将一只充气气球,放在一块露出一根钉尖的木板上,在气球上同时压上一块砖.“嘭”的一声,学生观察到气球爆炸了.再将一只相同的充气气球放在一块露出30根密布钉尖的木板上,重复上述实验.学生在担心“气球命运”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气球竟没有爆炸,只是被砖压扁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点爆了,炸开了锅似地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开始相互质疑和探讨.相比较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围绕学情设计的实验情景,既得益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有利于学生解决疑问.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创设活动的空间、搭建思考的平台,这样他们才能从“动中生奇”、“奇中获趣”、“趣中悟理”.
精心设计的实验情景,能让课堂中的学生享受到“课未始,奇已生;课正行,奇渐浓;课已毕,奇尤存”的愉悦.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5
一、理论丰富,内容全面
该书研究理论基础丰富,叙述内容完整,通过从大学的由来及发展、大学的改革方向等角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变革之路,从新时代授课对象的特征、授课大环境的变化、授课工具的变化等视角分析了新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为读者了解大学教学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另外,该书从大学课堂智能手机的应用、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课堂手机治理的困境等视角分析了大学课堂手机现象研究,实现了大学教育体系变革的完整论述。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能力培养、品格塑造和价值生成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和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更关系到学风、校风建设。在传统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智慧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偏重学生成长的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缺乏充分了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此外,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课程质量的指标及维度相对单一,未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变化进行综合管理,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完整度。
二、视角独特,解读深刻
该书研究视角独特,通过从大学课堂的沉默现象、大学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治理困境等角度进行论述,实现了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的完整解读。另外,该书解读深刻,通过从大学课堂后排现象概述、大学课堂后排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大学课堂后排现象的治理困境等多元视角,详细分析了大学课堂的后排现象,为当前做好大学课堂治理提供了有效支持。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为当前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智慧指引。大数据既是智慧技术,也是引发思维方式变革的原始动力。在当前开展大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目标规划、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时、智慧化管理,形成了精细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开展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时,通过引入实时互动、在线交流等反馈环节,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形态,改善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实现了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智慧升级。
三、关注应用,符合未来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6
一、注重设计思想品德课堂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既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其求知的内驱力。如“我和父母”这节课,我校有位教师的情境创设就非常巧妙,他向学生们展示了两段视屏资料:一个是公益广告《妈妈洗脚》:母亲非常孝敬老人,下班后不顾自己的劳累,给老人洗脚;幼小的孩子耳濡目染,端水让妈妈洗脚。另一个是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一个片段:女儿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给妈妈洗脚,可她又是消毒,又是戴口罩,让本来挺感动的妈妈非常失落。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个视屏展开讨论,谈谈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自己是如何人对待父母的,今后有什么打算。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发言十分踊跃,有的学生谈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时,激动得哭了起来。该情境激活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深受启发: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联系,为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此后,在情境创设时,特别注意情境的生活性:用“双汇事件”讲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用“北京奥运”来感受志愿者精神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指导学生探究,体会学习乐趣
自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和“填鸭式”的现象逐渐减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思想品德教师在潜意识里还是认为把现成知识喂给学生吃的教学方式简单并且有效。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探究,或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学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发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促进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彰显、觉悟的提高,而不是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如教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于所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将知识喂给学生,即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如果教师能放手发动学生自学,让他们主动通过上网调查、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途径搜集信息,并将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探究,继而得出结论,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不费口舌,学生却能将知识掌握得牢固扎实,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和乐趣,获得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门票”。
三、注重课堂有效互动,提升思维品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有时会生成一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些信息资源或陈述不清,或偏离方向,或存在错误。这时,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
要使师生互动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下进行,就应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质疑问难和互动活动推进教学,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强化体验,深化感悟。如,教学“诚信交友”一课,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后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纷纷道出他们的困惑:“对不诚信的人要不要讲诚信?”“好朋友向我借作业抄,我该怎么办”……学生把心中的疑惑释放出来,教师把问题一一简要板书于黑板上,不给予否定没有价值的或不值得探究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需要暂时搁置,留待课后或以后再探究。于无疑处布疑,最后灵活释疑,出奇制胜地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四、注重引导独立学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练习时,应该有一定的梯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五、注重语言风趣幽默,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幽默的哲理性话语,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授课,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教学语言时尚、幽默,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上课时运用时尚的词汇,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迷恋明星时,对他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学生情绪激动时,告诉他“要hold住”;学生上课睡觉时,对他说“神马都是浮云,难道只有睡觉才是王道”,这比干巴巴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