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1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 现代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一、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发展状况

民族元素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服饰装束、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广西的一笔财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有铜鼓、壮锦、瑶锦、绣球、花山壁画、苗族服饰等,比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苗锦、瑶族的瑶锦等做工精致巧妙,图案设计别致,色彩绚丽、各具特色,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数不胜数。这些民族民间元素经过世代相传,为人们接受和喜爱。如今,这些艺术珍宝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东盟博览会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常年在南宁举办,给了广西各民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民歌艺术节晚会的舞台就是用铜鼓等民族艺术元素为原型设计的,展示了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广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对广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提升广西知名度,发展广西的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广西各高等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包括专业艺术学院、综合类院校,甚至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这是因为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一些问题亦在所难免。

首先,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都还在实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模式,缺乏新意。许多院校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模式为主,不太符合我国教育需求。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教育观念、教学手段、课程结构较为滞后,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本质上仍是对西方的抄袭,所谓“中国设计”还只是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依然离我们很远。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如何获得认可。日本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经过吸收、消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世界设计独特的一极,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次,我们对自身所拥的艺术资源表现出的一种漠视。例如,我国独有的动物熊猫,其形象憨厚可爱,之前国内的设计师却几乎没有想到去运用它,反而是美国的好莱坞拍了动画片《功夫熊猫》,成功开发与应用了功夫熊猫的形象,使得很多人喜欢上熊猫的形象及其相关产品,如时尚的手提包、服装、电子产品等。然后国内相关各行业又开始了“复制”熊猫的行为。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也是来源于生活。高校人才的培养要不拘一格,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施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打破课堂的界限,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工艺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保留和提取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把本地优秀的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寻根溯源,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元素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语

高等院校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是民族的文化标识,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宗教文化,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现代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将极大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特性影响着现化设计的各个领域,在现代设计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是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提升现代设计理念的运用基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广西民族风俗艺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2]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J].武汉大学学术丛书,1997(5).

[3]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美术大观,2006( 4 ).

[4]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2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

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3

关键词: 民族民间艺术 美术教学 传承 创新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师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尤其地方民族民间美术在教学中凸显出自身的优势。民族地区,大多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我们发现,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是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之一,是拓宽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美术实践、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此,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充分认识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民间美术蕴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劳动者多层次的审美需求,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以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我们的下一代是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探索、发展民间美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将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一直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课本上规定的工具材料学生买不起,二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难以进入学校课堂。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艺术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促进地区素质教育发展成为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合理安排民族民间艺术

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美术教学,是在《美术课标》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合理调整美术教学内容。例如:地处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教材中有的内容要求购买贵重的美术用品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学生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易得当的本土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教学内容。有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如八年级下第四课《用电脑画山水画》,很多农村学校都不具备条件,我们就可以安排民间艺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对《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完成,例如以剪纸、泥塑、贴画、刺绣等民间方式进行表达,情感效果很好。乡土教学一般以课堂为主,以课外训练为补充,学校可以开设校本课程,开设泥土、剪纸、扎花、十字绣等课程,每周抽出时间开展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课本内容的外延。例如:《单色版画》、《一版多色版画》内容,我就是结合本地(中国民族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民间特色艺术—剪纸完成的。制版时运用剪纸的方式完成,效果很好。其次,利用地域的材料优势安排课程内容。如果泥巴适合玩塑,就安排泥塑课;稻草秸秆可以制作工艺品,等等。总之,本着怎样让学生喜欢而且学得好的目的,精心选择、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不断形成书本教学与民间美术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风格,使美术教学在课标要求下历久弥新。

三、师生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使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1.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美术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为美术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要加强研讨与交流,为不同地域的美术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参观民间美术教育成果交流展,开阔视野。“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直观交流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与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校内或本地区内,进行学生荟萃异彩的民间美术作品展示,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的方式比较多,如在美术课堂、美术室、校园艺术长廊、校园艺术节及各级各类美术作品展中展示学生的作品。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4

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传承人,使他们能招徒授业,这些遗产才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但目前的问题是,好多非遗项目招不到学徒,找不到可以传承的对象,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习这与时代相距甚远的东西,有些非遗已经消亡,实在令人痛心。难道我们祖先费尽心机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遗产要失传吗?有什么传承发展下去的路径呢?

我觉得我们有些非遗项目可以走进学校,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去认识这些它们,走进它们,在我们下一代中去寻找能传承发展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人。尤其像民间文学、民间戏剧、舞蹈、体育、剪纸、泥塑、编织等项目都可以走进学校,走进校园,让非遗走进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灵。要让青少年居高望远领略整体,惊叹我们传统文化之大美。

同志最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同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广大青少年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途径。

近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就为我们传承保护民间文化创造了及其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当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取得联系,采取各种灵活的保护方式,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把博物馆式的保护引向生活化、社会化,不断创新保护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流传,使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我以为,在中小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承民族地方语言

民族地方语言是一个民族传承思想、交流文化、记忆历史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是他们记录历史文化发展的唯一载体。但在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的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耕时代在短短几十年内结束,我们迅速进入了工业时代,这直接导致了原来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精神面貌同时也发生了变异,而其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原来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消亡。现在的普遍现象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民族语言(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在逐步消亡,那么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血脉也将不复存之。因此,在中小学推广、使用本地区的民族地方语言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民族定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说普通话的同时,保留学生学习地方语言的权力,可以上课说普通话,下课说地方语言,也可以开辟固定时间让学生用地方语言讲故事、演讲,互相交流,这样就可以保护传承民族地方语言,为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民间艺术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外在显现,它在民众的生活中起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还没有来得及作好准备时,西方的各种文化就来到了中国,它们这种带有商业行为的文化形式拥有更多强大的资本,对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而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断去追求时尚、追求新潮,这种浮躁的行为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这些曾经优秀的民间艺术是民族记忆延续的载体,是民族历史的记录,是维系族群发展的核心动力。现在全国大多数非遗项目中,尤其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其传承面临着在青少年一代出现断层的危险。因此,将其尽快地收集、整理,编写相应的教材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之中,并以其为非遗教育的切入点进而挖掘其他的民间艺术,可以将民间文学、民族服饰、民歌、舞蹈、戏剧、器乐、编织等内容走进中小学校,使当地学生更加熟知自己的民族地方文化,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找到他们应有的民族民间归属感。

三、参与传统民族节庆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不同性质的节庆活动,比如我们汉族的端午节、中秋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三月三等等,它们展示了各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参与到本地区和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中,真实地融入民族生活,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发挥民族节庆的教育传承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在广大中小学开展的“我们的节日”活动,培养和树立了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5

关键词:民间艺术;小学美术;民间艺术教学;艺术熏陶

所谓的民间艺术,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的通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内容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游戏、民间节日、民间民俗习惯、民间饮食文化等。它是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的专业美术技能学习下自发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例如,年画、剪纸、木雕等。而这些艺术作品都给人以质朴、稚拙、和谐的感受,体现出简洁、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熏陶的意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应该充分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民族文化来教育下一代,并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因此,如何把带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内容,随着教育渗透给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种子,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话题。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中,例如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只要学生用心去调查、捕捉,就能挖掘出许多民间艺术素材。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民间艺术

从学校宣传橱窗上,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民间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的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艺术作品,例如,介绍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来历、习俗,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能自主地欣赏、回忆民间艺术作品,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体验,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

例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了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了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就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民间艺术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布置上,创设小学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在专用教室里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版画、泥塑、布艺、扎染等,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民间艺术作品、初步体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愫。

从班级环境建设上,可以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小组。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民间艺术操作材料,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民间艺术,积极地提供机会与条件。同时,班级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民间艺术主题的板报和班报。

2.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民间艺术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一件件平日生活中的器具,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民间艺术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它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历史起源、艺术价值等。当学生通过对自己家的作品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妙用民间艺术题材发扬民间艺术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主动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去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例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是关键,很多美术老师会准备大量的图片资料去欣赏民间艺术作品,但是学生看完了、讨论了,就结束了。学生只是匆匆忙忙地欣赏了一遍,感受了民间艺术的美,但是实际上什么都没学会。所以,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同时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制作工艺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民间艺术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能描绘形容的,所以,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民间艺术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民间艺术作品。

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不仅使民间艺术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萌发了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美和表现民间艺术美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掌握了民间美术的基本技能技巧,并且能够初步运用民间艺术技能技巧进行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活动,同时让学生理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并借此引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出他们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和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李锦璐.谈民族民间美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4]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6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基层艺术学校特色教育的必然选择

蒲城县是一座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境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辉映着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蕴藏着丰富灿烂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们留下了丰富多彩、极其精湛的民间艺术。有剪纸、刺绣、皮影、泥塑、面花、麦秸画、民间绘画、木版年画、血故事、社火等民间制作工艺和技能;有秦腔、盾户、道情、走马戏、皮影戏、腰鼓、麻鞭、尧山大鼓、得胜鼓、梅花鼓、神龙花秋千等民间音乐舞蹈:有尧山圣母庙会、婚丧礼仪等民俗文化空间;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述文学。这些民间艺术是基层艺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资源。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当前基层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也必将培养出具有独特技艺的复合型人才。

(一)可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许多基层艺术学校教育仍采用传统教材授课,致使教育与当地实际和市场严重脱节,学生不懂、不会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不了解或很少了解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毕业的学生不会唱地方戏曲,不会跳民间舞蹈,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升地方的特色文化影响力。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基层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市场需要的特殊技能。

(二)加强了民族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让蕴藏着艺术教育重要资源的优秀民间艺术进课堂,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蒲城县的石羊道情,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其表现风格独特,伴奏乐器古老,唱词通俗口语化,节奏比较自由,表演诙谐生动。其有的曲目和伴奏曲牌,还保存着民歌小调的痕迹,像“割韭菜”、“绣荷包”、“银纽丝”之类很明显是原先的民歌,有些也吸收了迷胡和碗碗腔的音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央电视台对此曾专门做过采访和报道。组织学生向民间艺人学习,使学生普遍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在深刻认识这一传统文化的同时,并因此掌握了又一门技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基层艺术学校的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资源,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力度,并成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技艺传承人。基层艺术学校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民间技艺传承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一)编写特色校本课程

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每一个地区都有三五个或七八个独特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近几年,各地的文化部门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并申报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的还编辑出版当地民间艺术书籍,收录和记录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重要资料。基层艺术学校可根据各地实际,以这些重要资料为依据,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有侧重地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课程。如笔者所在的蒲城,民间戏曲类,可侧重挖掘石羊道情、走马戏:美术类,可侧重挖掘木版年画、剪纸、杆火彩绘等;音乐舞蹈类,可侧重挖掘尧山大鼓、八仙板、五子梅花鼓等。据此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培养独特技艺的人才。

(二)邀请民间艺人授课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基本靠口传身授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传承。大量的民间珍稀艺术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此,要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以技巧和经验见长的蒲城石羊道情曲艺、蒲城木版年画、蒲城尧山大鼓更需要民间艺人在课堂上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手把手地进行示范传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参加当地的民间文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