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1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3]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2
关键词:中医学思维导图中药教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3-02
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思维导图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许多学科教育实践中。中药课堂教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中药学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分散,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相对较为枯燥,因此历来成为中医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思维导图在近些年来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被受到广泛的重视。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思维导图作为放射性思考模式具体化的一种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通过图像的形式来勾画出对具体事物的形象,从一个中心点向外延展,形成四周放射的分支链结构。人类大脑思维能力是复杂的,而思维导图实质上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基于人脑对成象画面的整体模拟,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简化思维模式,活动较高的记忆效率。
1.1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型。分析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型,与人脑神经元模型具有相似性,我们在探讨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时,将人脑与森林建立对比,人脑中的神经元犹如森林中的一棵棵大树,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人脑,大树相互盘结形成森林,其中,每一棵大树都有树根,每一棵树都有枝杈,而神经元就是大树:轴突,大树的枝杈就是神经元之间的树突。由这些神经元共同组成的大脑,实现了对“链接”信息之间的记忆,从而形成一张无限的信息网络,借助于生物电信号来传导我们的“思维”。为此,思维导图将教学中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主题词或者特殊的影像构建成思维“链接”的网,由此放射出的多条线条,末端就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每一个节点又是另一个中心点的节点,从而延展至无穷各发散的知识点网络。也就是说,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对知识点之间的发散与扩展,与大脑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似性特征。
1.2思维导图的优势分析。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征来看,思维导图能够将枯燥的信息通过相应的转变模式,融入规律性的、彩色的、易记的图画,使得图形图画比枯燥的词汇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多种色彩、线条、搭配、梯度信息的运用中,还有助于激活右脑皮层,实现对右脑思维能力的开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从空间、色彩、节奏、及想象和整体意识上来传递智力信息,而思维导图的在学科知识中的应用,正好符合人类开发右脑潜能的需要,从而将繁杂冗沓的支离信息,转换成直观、清晰、有序的图形图画,便于认知和记忆。思维导图从自由联想出发,强调对传统线形思维的突破,凸显思维的重心和层次,并将思维进行分解,从而形成网状思维逻辑。特别是对于记忆大量主题词的中医学药学知识,不仅可以节省记忆时间,还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层次清晰、色彩鲜艳的快速高效记忆。
2思维导图在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知识是中医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为记忆量大和密度性强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的考察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在中药学中对本章节不同药物性能、功效等的分析与概述,以及与其他章节相似功效药物的比较分析,简单从知识点的识记上来算,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记忆效果。为此,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理念,从对应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建立节点链接,并从药物的性能、功效的差异上放射出不同的线条,再对各功效相似的药物与之建立延伸,对于不同功效的线条可以通过线条颜色来区别。由此来建立的中药知识点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融合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还能做到层次清晰,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2.1在中药学总论中的讲解应用。总论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框架,不仅包含中药学的发展概述,中药采制工艺和技术,还有对各类药物性能、配伍、应用等知识的概要介绍。为此,依循传统中药学知识讲解方法来分析总论,从中药的特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中来阐释其用法及用量,很容易搞混。为此,借助于思维导图理论,将中药进行划分为寒、热、温、凉四类基本特性,从其特性来看,温热性质的药物对寒凉性质的疾病具有疗效,而寒凉性质的药物对温热性质的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各类药物从味道上再进行划分为酸、咸、甘、苦、甜五味,而每一味药物又可以通过归经来发挥其对脏器的作用,如对某经络发生的疾病则需要选用该类经络药物来治疗,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升、降、沉、浮来说,不同的药物对于调节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又有其相应的规律和特点。
2.2在中药学各论讲解中的应用。从我国常用中药的种类来看约有400多种,又按照药物的功用来进行划分,以章为单位,章下分节,从而对不同来源的不同药物的药用部位进行了再次划分,体现了药物疗效的特殊性和广泛性。各论的重点是对药物功效、性能及应用的详细分类和说明,结合中医学辩证论原理,对于各种药物的基本疗效和适应范围的划分,通过引证必要的方剂,从而体现了药物应用的实际法度,也为方剂学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3在讲解解表药中的应用。从思维导图的应用来看,重在帮助学生从药物功效的基础上来增强记忆。以解表药为例来看,对于中心主题词:解表药,向往分散出两条对应的曲线分支,分别标注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再结合各次主题词来画出分散曲线,如结合“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标注”的方式来逐步提炼主题词,逐步形成以辛温类和辛凉类为中心的放射性曲线。需要说明的是,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尽量减少文字的使用,并对主题词的个数把控在3-5为宜,对于标注也尽量精简,从而让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
3结语
思维导图在中医学的应用与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带来了新的尝试,同时,思维导图以人脑思维模式为基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放右脑潜能,还能够从知识点的刺激、学习、记忆中增强脑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结,从而将学习过程与思维训练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3
【关键词】中医文献岭南医学特点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4管季耀.伤科学讲义·自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4
一 治疗建议
[1]毒邪犯肺证
主症: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
证机概要: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柴胡10g,黄芩12g,炙麻黄6g,炒杏仁10g,金银花10g,连翘15g,牛蒡子15g,羌活10g,茅芦根各15g,生甘草6g。
加减:咳嗽甚者加炙枇杷叶、浙贝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柴银类口服制剂、银黄类口服制剂等。
[2]毒犯肺胃
主症: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或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
证机概要:毒邪犯及肺胃,湿浊内蕴,胃肠失于和降。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和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葛根20g,黄芩10g,黄连6 g鱼腥草30g,苍术10g,藿香10g,姜半夏10g,厚朴6g,连翘15g,自芷10g,白茅根20g。
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蝉蜕。
常用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类制剂、鱼腥草类制剂、双黄连类制剂等。
人禽流感的轻型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感染、以及疑似病例表现为以上两种证候者,可参考以上进行辨证论治。
[3]毒邪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黯,舌黯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
证机概要: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瘀闭肺,故口唇紫黯,气短喘促。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炙麻黄9g,生石膏(先下)30g,炒杏仁10g,黄芩10g,知母10g,浙贝母10g,葶苈子15g,桑白皮15g,蒲公英158,草河车10g,赤芍10g,丹皮10g。
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肢体抽搐者加羚羊角、全虫、蜈蚣等;口唇紫绀者加黄芪、三七、当归;腹胀便闭,躁扰不宁者加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常用中医注射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重症患者临床上出现继发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可参考本证候进行治疗,贵在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可取效。
[4]热入营血证
主证:高热,神昏。出血倾向(斑点隐隐,甚者吐血、便血、尿血、发斑),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脉数。
证机概要:热入营血,灼伤血络。迫血忘行,溢出脉外;或血热生风。
治法:清营凉血,活血通络。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水牛角30g,生地30g,赤芍15g,丹皮15g,金银花15g,连翘15g。
加减:热渐退,但出血明显,尿少肢凉者加红人参、麦冬、五味子;出血加重,四肢厥逆,汗出者,出现了脱证,当参考“脱证”论治。
常用中药注射剂:血必净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秦注射液等。
重症患者临床上出现急性弥漫性凝血(DIC)高凝期及消耗性低凝期可参考本证论治。特别注意早期征象,早期治疗。继发纤溶期多并发休克等,属中医学“脱证”的范畴,可参考“脱证”辩证论治。
[5]脱证
气虚阴脱证
主症:神情恍惚,面色潮红,口干欲饮,皮肤干燥,舌红而干,脉微细数。
证机概要:气虚欲脱,真阴亏涸。
治法:益气救阴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人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
常用中药注射剂:生脉注射液、参脉注射液。
元阳暴脱证
主症:神志淡漠甚至昏蒙,面色苍白。冷汗自出,四肢不温,甚者逆冷,声低息微,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微弱。
证机概要:元气大虚,散乱欲脱。
治法:益气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人参30g,附子15g。
常用中药注射剂:参附注射液。
重症患者临床出现休克者,多属于中医“脱证”,在积极采取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可参考以上两种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以上诸证,若出现尿少或尿闭并发急性肾功能障碍者,
在积极的血液净化治疗基础上,可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有一定的疗效。
基本方及用量:大黄20g,丹参30g,牡蛎20g.蒲公英20g,制附片15g。保留灌肠每日1次。
[6]正虚邪恋证
主症:低热,口渴,心烦,纳差,干咳,痰少而稠,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证机概要:余邪未尽,正气未复(正虚邪恋)。
治法:轻透余邪,滋养肺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桑叶10g,北沙参15g。麦冬10g,天花粉20g,玉竹15g,法半夏10g,芦根10g,炙甘草6g。
加减:身热加金银花、连翘、薄荷、栀子;咳甚加丝瓜络、桃仁、地龙;倦怠、气短加用黄芪、太子参、鳖甲、山甲。
恢复期患者临床出现以E证侯时,可参考本型辨证治疗。
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5
学生自由组合,6人为一个讨论小组。各小组对舌象分析、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其对舌象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给出舌象的正确诊断,使学生心中初步形成机体在舌象上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标尺,有助于中医思维的形成。笔者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认真筛选,病例涵盖各论疾病中标准的病、证的舌象和病、证演变后的舌象及治疗后的舌象变化。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性问题,讨论课前将附有舌象图片的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在讨论课中,围绕病例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新问题,分析解疑,最后总结归纳。在此过程中,教师控制讨论节奏,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例如,小儿咳嗽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但常因辨证不准确而影响疗效。为了让学生掌握辨病辨证要点,笔者在完成讲授肺系疾病课堂内容后,安排2学时的讨论课。预先将在临床拍摄的咳嗽患者不同证的舌象及病例信息发给学生,并给出问题:该患者诊断什么病?易与何病混淆?诊断什么证?易与何证混淆?诊断依据是什么?选用何种治疗方法?如何谴方用药?舌象为你提供哪些判断依据?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咳嗽与感冒、肺炎喘嗽的鉴别要点;养成观察舌象、以外推内的思维习惯,认识了咳嗽中风寒证、风热证、痰热证、痰湿证、气虚证、阴虚证的辨证要点,逐步形成中医的临证思维方式。
将进入中医儿科学教学的2006级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两个班级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人采用舌诊的PBL教学法,对照组28人采用传统方法授课。期末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考核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评价。我院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中医儿科学为考查课,以往学生常轻视本课程。采用舌诊的PBL教学法的观察组学生无旷课现象,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师生互动交流积极,学生思维活跃主动,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照组学生时有缺席,教学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热情不高,不易发现学生知识漏洞。
学生评价。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两组教学问卷调查意见比较见表1。3.3成绩比较见表2和表3,期末两组学生同时完成病例分析和理论知识考试,均按百分制计算成绩,成绩分为四等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0~59分为不及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学生病例分析成绩的优良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学基础概要范文6
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每次25 mg,每日2次;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蠲痹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88.90%,对照组有效率占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蠲痹汤;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
On the Treatment of 36 Case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Juanbi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Methotrexate and Diclofenac Sodium
Zhao Wei-ga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juanbi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methotrexate and diclofenac sodium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Methods:7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thotrexate tablets orally,10 mg each time and 1 time a week,diclofenac sodium orally,25 mg each time and 2 time a day.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and apply juanbi decoction on the basis of treating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88.90%,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72.22%.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was better than that with western medicine only.
【Key words】 arthritis,rheumatoid;juanbi decoction;methotrexate;diclofenac sodium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失调,导致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的全身慢性炎症性疾病[1]。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会面临致残、致畸的困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西医传统治疗药物大多属于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的副作用,停药病情易复发,中医学治疗风湿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而且副作用小。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笔者采用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和双氯芬酸钠治疗RA患者3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RA患者72例,其中男30例,女42例;年龄22~60岁,平均(45.5±10.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3.8±3.1)年。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对甲氨蝶呤和/或双氯芬酸钠过敏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2]。中医证候诊疗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指导原则及《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的诊断原则。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每次25 mg,每日2次;口服治疗。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蠲痹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①内服:蠲痹汤(组方:黄芪、鸡血藤、薏苡仁、丹参、寻骨风各30 g,忍冬藤、青风藤、威灵仙、海桐皮、木瓜、桑枝、牛膝、秦艽各15 g,川芎、当归、桂枝各10 g,生甘草6 g)。加减:肩臂痛者,加天仙藤、姜黄;颈项僵硬疼痛者,加葛根、金毛狗脊;脊背疼痛者,加乌梢蛇、蜈蚣;关节变形者,加全蝎、蜈蚣、炮穿山甲;肿痛者,加银花、黄柏;伴发热者,加生石膏、知母、牡丹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②外敷:蠲痹汤煎服后,取药渣再加水适量,煎沸30 min,滤渣取水,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40 min。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2.2 疗效评定标准 评定指标包括: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综合患者和医生的共同评价,依据《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3]进行评定。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实验室指标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实验室指标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实验室指标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 30%;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综合患者和医生的共同评价及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 疼痛、 压痛、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检测 ESR、CRP。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占88.90%,对照组有效率占72.22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6个疗程后,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病情改善明显,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CRP、ESR等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白细胞减少,考虑甲氨蝶呤所致,停用甲氨蝶呤,余治疗不变,白细胞逐渐升至正常;有2例有胃肠道反应,考虑双氯芬酸钠的不良反应,停该药后症状缓解,无消化道出血、 肝肾功能受损和其他不良反应;无1例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对照组有3例有胃肠道反应,未见其他的不良反应。
4 讨 论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以对称性、多发关节炎为主要表现,致残率高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该病病程长、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甲氨蝶呤是近年来国际上公认的治疗 RA有效的慢作用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及甲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尚能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免疫抑制和迅速的抗炎作用,为RA活动期治疗的常用药物[4];但肝毒性和骨髓抑制比较常见 ,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可产生严重毒性,限制了其长期大量应用,故有必要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RA属中医学“痹证”“痹”等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发生是因人体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邪正交争,正不胜邪,致邪气深入经络、筋骨,流注关节,使营卫闭塞,郁久则化热、炼痰、成瘀,以致痹阻脉络,或湿浊黏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关节、经络[5-6]。证属本虚标实,多为寒热虚实错杂。笔者所处地区靠近沿海,气候大多潮湿、闷热,风寒湿热之邪素来偏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在不断改变。而且,当地人素来嗜好海鲜、啤酒及生冷之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虚湿盛,久则成痰成瘀,痰瘀交阻经络、关节,致使本病缠绵难愈。证型多属风寒痹阻(夹湿)[7],治疗当补虚泻实,攻补兼施,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益气补血、补肾壮督为法,蠲痹汤中黄芪、鸡血藤、川芎、当归、丹参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熟地黄、牛膝补肾活血,强筋壮骨;薏苡仁、忍冬藤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威灵仙、秦艽、青风藤、海风藤、鸡血藤、牛膝、木瓜、海桐皮祛风除湿,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甘草和中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威灵仙具有抗炎镇痛和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秦艽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薏苡仁含脂肪油,有解热、镇痛作用;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等作用;当归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具有增强作用,此外还具有镇静、镇痛、抗炎缺氧、抗辐射损伤等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RA治疗组在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5),且副作用没有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RA,既发挥了西药治标的长处,又体现了中药辨证论治的特点,特别是中药煎服和外敷,疗效独特。坚持按疗程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5 参考文献
[1]施桂英.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26.
[2] Arnett FC, Edworthy SM, Bloch DA, 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1988,31(3):315-324.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4] 韩星海.现代风湿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8-179.
[5] 姜容华.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合字的理解[J].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