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1
中医基础学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学科,是学习中医学,针灸学,骨伤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由于是学习中医的入门学科,其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无论是教师讲述,还是学生理解都深感费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本人介绍如下几个教学事例
事例一:学生李某,家庭环境优越,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一般社会生活常识了解不多。
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学科,用生活小常识来启蒙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李某进行一些小常识的总结,加强与其的相互沟通。
例如:在讲解阴阳概念的理解时,先从阳光的向背来讨论,再从温度的高低入手,再次从昼夜的交替阐述,最后在这些常识的基础上,使张某对于阴阳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
提炼方法:联系常识,加强沟通。
事例二:学生张某,学习刻苦努力,常废寝忘食,但成绩不佳。
中医基础学的许多内容相似,又都需要记忆。但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在一定的了解内容,适当扩展的前提下,来记忆的。针对张某的特点,教授其在先阅读,再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
在这样的图表法的基础上,张某对于津液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提炼方法:注重讲解,对比记忆。
事例三:学生李某,上课认真听讲,但课后总结归纳能力较差。
中医基础学的脏象学说,条目林立,内容繁多。学生课后总结整理起来困难重重。在了解了李某的问题后,采用分清主次,重点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脏腑生理功能时,对于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多课时的重点讲解,与此同时对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主要讲解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与五脏之间的差别。这样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学习内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炼方法:脏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学生王某,聪明伶俐,迷恋网络,但上进心极强。
中医基础学中的个别章节,因为其内容简单枯燥,教师即使费尽心思也收效甚微。知道王某的情况下,与其沟通后,在结合其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不单单使王某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经络的讲解采用电化教学,用网络上特有的动态人体经络图进行教授。在学生的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炼方法:网络互动,直观明了。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2
关键词:针灸推拿 人才培养 特色 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5-0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在目前院校教育模式盛行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针灸推拿人才培养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并把特色转化为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竞争优势,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当前针灸推拿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的适应度
针灸推拿医学以其无毒、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1]以及在健康保健方面的优势,为针灸推拿传统疗法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接受和欢迎。1987 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标志着针灸学科成为国际医学大家庭之一员[2]。1997 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的针灸疗法听证会公布了43种针灸有效病症,明确起源于中国的针灸推拿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广泛应用[5]。近年来国家医改政策的层层推进,医保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各省市医疗项目收费标准的调整,针推医学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但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各中医院校培养的针推专业人才,在中西医专业综合知识、针推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尚存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已经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中,病房工作时间较长,部分针推毕业生难以适应,也有部分带教老师有负面的反馈意见。可以说住院医师培养政策的改变,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必须掌握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医师资格的考核,并取得此类证书;同时,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又必须掌握针推操作的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只有对上述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够适应临床工作(特别是病房工作)的需要,但从目前的培养方式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看,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以及特色优势的竞争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2 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
人才质量评价有社会评价参照,也有学校自身评价内涵。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及教学法的创新等。
2.1 生源质量
目前的高考招生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割苗子”现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医药院校的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特别是近几年“北约、华约”等院校的招生宣传攻势,中医药院校在招生宣传上应加大力度,争取优质生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基础。
2.2 师资力量
“名师出高徒”,优质师资及名师的数量和质量是体现一个学校教学力量的最直接的资源,博、硕士比例等教师学历结构各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但对年轻的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如何培养更应引起高校管理层的关注,我校启动的教师发展中心培训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运作模式,特别是本学期安排的教师培训、教学法观摩等,对我校教师在教学法创新、研究及实施等方面掀起了一个,受到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欢迎,这为促进我校教师教学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切实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精神等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2.3 教学条件
目前各中医院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硬件设施如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大多具备,且十分重视投入。但对其它教学条件,特别是配合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和研究的设施和软件建设存在不足,如实施PBL教学法、研讨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所需的教室等相对简陋或数量上不足。这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2.4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世界知名大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势头,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急需改革的就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可以说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而相对于国内其它高校,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理念又偏于保守和落后,这严重影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特色,学校应加大在该方面的投入,并出台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措施。近年我校对青年教师教学法的培训,特别是派遣教师赴台湾、上海等地进行PBL教学专题培训,邀请浙江大学师资来校进行PBL教学示范等措施,也充分说明了我校对教学法创新改革的重视和着力推行,这对我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针推人才培养如何保质,如何把特色转化为优势
3.1 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首先明确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根据前期对我省针灸推拿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能力分析和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初步调查,确定我院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中西医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注重中医针灸经典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特别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微调,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单列,增加中西医技能实训,针灸推拿手法课程前置,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践、课外义诊、见习、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等的学时比例和考核要求,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3.2 在新生阶段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
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导论课,课程设置有针推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优秀针灸推拿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针推专业五年制教学进程解读、如何适应创新教学法、中西医理论及思维模式、如何练好针灸推拿手法等。让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对将来五年的学业安排有明确的了解,并给学生指明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五年学业规划。特别是有关针灸推拿手法技能的联系,能使学生早准备、早入门、早动手,为我院针灸推拿人才培养质量及特色打下基础,新生们普遍反映良好。
3.3 技能训练把好质量和特色关
针灸推拿学是一项医学理论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实践医学,其中针推实践技能和功法练习尤其受到重视。针刺操作和推拿手法不仅要强调动作要领,而且要通过练功,锻炼“内劲”和“气力”,要通过“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才能蓄积能量,增强体质,即通常所说针灸推拿要强调“功力”。我院十分重视学生针推手法和功法的练习,特别开设《推拿功法学》课程,指导学生练功并进行考核。同时,发挥学生针灸推拿协会学生社团的作用,过教师带教,让学生练习中医传统功法,如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功力,对学生手法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院将功法练习纳入到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且落实到实处,这是保证针推人才实践技能培养质量和特色的重要举措。
当前,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旺盛,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院针灸推拿毕业生的中西医理论水平及针推技能水平已具备一定的质量特色,在就业竞争中已显示一定的优势,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等方面尚存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叶耘峰.弘扬国医精神振兴针灸推拿产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704-2706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3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医学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到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中医学基础》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展的现状。[1]
一、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联系临床经验
一般医学类的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1.2 突出难点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挑选出重点与难点。对于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将文章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体会。[2]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是针灸专业,教师可以集中讲解针灸应用的案例;如果学生是中医戒毒专业,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戒毒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中医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很多概念、观点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结晶,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中医学中生涩的名词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甚至觉得有些迷信,所以学生有时候会感觉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将中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中医学在现代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美容等各方面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护理、中药药剂、中药市场营销、西医临床医疗、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对中医学上的基本知识、技能、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1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上,适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音频、文字、动画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一般中医学上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所以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课程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网络教学主要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2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同样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发言中,因此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改变为: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分组讨论成绩+课余作业成绩。经过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的目的。[3]
二、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1.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根据教学的最终结果显示,参与《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学生经过教学评估后,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超过10分,而且整体学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多数学生更积极、乐观、主动、认真地面对考试,顺利完成学业。[4]
2.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影响较大
根据追踪调查结果,《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期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许多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业的过程中,《中医学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从自我发展以及责任感上,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心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结语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关于中医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国中医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 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2] 李如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J] .中医教育,2000,(6) .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4
【关键词】温针灸 前后交叉韧带 膝骨性关节炎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对我国老年健康及其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临床表现有关节酸痛、胀痛、晨起疼痛或僵直明显等。目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疗法有多种。但都不乏有针刺穴位过多,增加患者痛苦或内服非甾抗炎药(nsaids)产生严重的胃肠道反应等缺点,这都给患者增加心理及经济负担。现代医学认为,穴位是针灸施术的基础,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对于同一穴位,又可因针刺的深度,方向角度的不同,所涉及的解剖组织结构有所差异,从而在临床上所起的治疗作用也不一样。为了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掌握有关解剖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自2007年—2010年采用单纯针刺内膝眼、外膝眼直达内、外交叉韧带的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8例,此法不仅用穴少,而且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病例均为我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推荐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①在就诊前1个月膝关节痛天数≥14d;②膝关节活动时有摩擦响声;③x线片示膝关节骨端边缘有骨刺形成;④膝关节周围有肿胀;⑤膝关节晨僵≤30min;⑥年龄≥40岁。具备①、③或①、②、④、⑤、⑥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①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关节间形成骨桥连接而成骨性强直者;②急性关节损伤、膝关节骨关节结核、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年龄>80岁,病程<10年者。
2 治疗方法
选内膝眼、外膝眼为针刺点,患者取坐位,双膝屈曲90°:如果取仰卧位针刺,需在患者膝下垫上一个高枕,使患者双膝呈自然屈曲状,也要求保持在90°。充分暴露患膝,定准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用3寸毫针与膝关节矢状面成60°方向刺入2—2.5寸直达前后交叉韧带,如遇阻力可把针退至皮下再重新进针。此法进针要求:1)与膝关节矢状面成60°方向,2)不提插捻转,3)刺入前后交叉韧带。
如进针成功,期间没有任何阻力可直达前后交叉韧带,患者得气后,在针柄上插一条长约2cm的清艾条,由下端点燃,燃尽后再换1炷,每次灸2炷。为避免烫伤,针柄上的艾炷与患者的皮肤应相距2~3cm,过烫时用硬纸板隔垫。留针30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参照《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关标准拟定,显效:患膝疼痛及僵硬消失,关节活动时摩擦音消失或偶见,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计18例,占64.3%。好转:患膝疼痛减轻,关节活动摩擦响声存在,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计8例,占28.6%。无效:患膝疼痛、僵硬等无明显变化,活动功能无好转,计2例,占7.1%。总有效率92.9%。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45岁,干部。因右膝关节疼痛、肿胀2年,再发加重5天,于2008年8月19日就诊。2年前无任何诱因下出现右膝关节疼痛、肿胀,行走困难。曾多次到我市中医院、人民医院针灸科就诊,病情有所缓解后停止治疗。5天前再发右膝关节疼痛、肿胀,行走困难,经人介绍前来就诊。查右膝关节肿胀、微红,轻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数。诊断为右膝骨性关节炎。遂用上述方法治疗,当即疼痛明显减轻,行走有所改善,治疗5次症状明显好转,3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属中医“痹症”范围。多因体虚,风、寒、湿三气杂至,侵入肢体的经络、肌肉、关节,日久迁延不愈,复感寒湿经络闭阻或劳累损伤,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治疗主要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明朝《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及,必灸之”。温针灸具有刺法和灸法双重作用,可利用艾绒燃烧时温热效能产生热量,通过针体将热能带入关节囊深处,直达前后交叉韧带,一般物理治疗方法难以起到这种作用。前交叉韧带(antenorcrueiateligament,acl)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erueiatehg~nt,pcl)是膝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的主要稳定结构。acl与pcl共同保持股、胫骨间的正常滑动、滚动及维持旋转范围与轨道。如膝关节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由于解剖结构发生变化,膝关节载荷重新分担,应力重新分布,从而引起膝关节其他结构损伤,进一步导致严重的关节不稳,从而严重影响运动功能。灸法的温热刺激通过针体直达前后交叉韧带,能有效地控制前后交叉韧带炎症,使病灶血管通透性增高,减少炎症刺激,加快局部病理性废物的祛除能力,可明显改善痛症。同时温针灸通过温热效应透皮吸收,可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消除炎症,能使受损的前后交叉韧带功能迅速恢复,从而达到减轻膝关节疼痛、稳定膝关节和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的目的。
本临床研究证实通过不同的角度进针,把针刺入一定的深度直达前后交叉韧带,配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见效快,疗效好,减少进针数目,减少患者疼痛,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谢莉莉,刘光谱.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55.
[2]娆作宾,任国良,陈明法.前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9;7(3):141.
[3]吴明霞,李俐,洪昆达,等. 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6):37.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5
传统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常用的方式有艾条灸、艾柱灸、温针灸等。但传统灸法存在明烟明火、操作复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弊端。
可以贴的“灸”
湖南绿之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传统灸法理论为依托,克服诸多弊端的同时,还集中了中华民族先祖们在中医学、经络学、阴阳学、养身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巨大成就,研发并推出了灸系列产品,并在1月20日隆重上市。
据了解,灸疗法是在传承“中医精髓”传统灸法的理论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采用独特的发热技术和透皮技术,直接贴敷病灶或痛点,直接地、迅速地穿透真皮层以下,清除病源,标本兼治,完全打破普通膏药只能达到真皮的弊端;并合理加入磁疗和远红外疗,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该疗法是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的内病外治创新疗法。
六大核心技术
灸系列产品上市一个多月,得到市场诸多好评,其方便、安全、优效的特性被大部分人认可。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市场反响,与灸拥有的六大核心技术密不可分。
自动无烟发热技术:3~5分钟内快速发热,无明火明烟,使用安全、方便。
自动温控技术:温度控制在46℃~56℃,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持久不断地保持高于体温的温度给身体穴位提供热能,其发热时间长达12小时。产品内含有温控贴,可将温度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植物精油及中药提取物与现代灸法的首次完美结合:灸应用中药提取物及精油的技术,精油分子的结构为草药分子的1/50,能迅速渗透皮肤,挥发性极强,吸收率达90%以上。
稀土软磁提炼技术及远红外的运用:700高斯的生物磁以及红外线作用于人体穴位,点状热源集中冲击经络系统,可改变气滞血瘀状态,快速祛风散寒、去肿除湿、消炎镇痛,从而疏通经络系统。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6
1教学内容多,学时安排少
中医学是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西医院校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中医类课程,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浓缩精炼而成⑺。这些课程在中医类院校安排约55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至48-74学时。按现有的学时上课,教师不得不高度概括、删减大量的内容,从而影响了中医在学生心目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中只能简单地介绍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中医诊断学只讲望诊、脉诊、八纲和脏腑辨证;中药和方剂学只是举例式的讲解40味中药和20首方剂;针灸学只能用4学时了解经络概论;中医内科学只能串讲4个疾病。加之学生无古汉语的基础,中医概念和理论深奥晦涩,内容跨度大、连贯性差,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故他们感觉中医枯燥乏味,整个学习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目标:西医院校的临床本科生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学习,要熟悉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髓,初步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等基本理论;并通过对诊法、辨证论治、中药、方剂等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2注重现代医学观,轻视中医辨证论
中西医都以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形成迥然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现代医学是在近代医学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以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为认知特点;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而中医学则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形成了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的认知特点;在辨证思维、演绎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这两种体系认识生命的思维方式不同,诊治疾病的手段也迥然各异。
中医学课一般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生经过两年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较全面地掌握了现代医学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因而学习中医学时,常受到现代医学理论的影响,习惯性地将中医的“心”、“肝”等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心”、“肝”等器官对号入座,对“心藏神、肝主疏泄”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难以认同;习惯于用现代医学的组织结构、细菌、病毒等知识来分析中医的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为玄学。在现代医学脾为免疫器官,而中医的脾为消化器官,与人体的口、涎、思考、四肢肌肉等形体志液的功能密切相关,感到茫然。中医的整体研究、以外知内的思维方式无法确立,从而感到中医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甚至在学生的调査中,认为中医学为伪科学的观点比例达10%。再加上学时紧张、内容跨度大,走进中医就很难,能用中医辨证论的模式去认识、防治疾病就更难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只能是一种理想。消除排斥心理和对脏腑名称对号入座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转变看法和思想,相信中医,走进中医,用中医的理论防、诊、治疾病,是中医学教学的一大难题。
3校园内营造祖国医学的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积淀了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和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显示出中医证治体系的巨大活力和兼容性,以简、便、验、廉为其显著特点。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炼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医乃仁术”的高尚医德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家,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对医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了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4教学中未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所在。中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承教学:①实践优势。学生通过跟师,直接参与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既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专业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书本的死知识变成自己理性的真知;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②直观优势。许多刚接触中医的人,认为中医很抽象深奥,难以入门;当跟师临床以后,中医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实实在在,生动具体。只有通过对无数病人脉象的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浮脉如鱼游水面,滑脉如珠走盘”等脉象的生动描述。通过师带徒的临床学习,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缩短了学习期限。从辨证到诊断,从方剂到药效,前后贯通,浑然一体,易学易懂,生动活泼,是久经考验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中医教育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讲授、啃书本、背概念,不去研读中医四大经典或著名医案。老师在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补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进展。而且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只有走马观花似的对中药、中医诊断、针灸等简单的、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也无中医临床见习和实习,造成中医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很难实现中西医临床的结合。
5教师注重临床工作忽视理论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特色和重点。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从事临床与教学的双重工作,故教师的精力、时间有限,加之资历不同、所学各异,有时难免落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以致教学枯燥乏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造成教“难”和学“难”的恶性循环㈨。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无法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