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 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 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风险防控 金融监管

为有效解决河北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等问题,河北省从2008年开始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机构数量明显增长,经营规模稳步扩大,信贷支持“三农”作用逐渐发挥,有效缓解了村镇“金融抑制”问题,促进村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与运行特点

(一)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2008年6月13日,河北省首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开业,标志着河北省村镇银行设立步伐正式开启。在经历前期的摸索后,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带动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在9个地市发起设立23家村镇银行。

(二)经营管理情况良好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建村镇银行前期投入资金较多,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开始盈利,已盈利的村镇银行也大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并已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经营模式的村镇银行。

(三)支农效果初步显现

村镇银行遵循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宗旨,开设多档次的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方式,丰富贷款品种,在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选址多在经济发达的县城

1.受县域金融资源的分布影响,村镇银行均设立在县城,尚未向下设立分支机构,并未真正深入到村镇地区。

2.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环京津及沿海地区成为设立村镇银行的首选。

(五)区域性银行仍为村镇银行发起主力

1.区域性银行成为主力军。由于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机构跨区设立分行的监管尺度收紧,众多城商行、农商行已经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实现跨区经营的主要途径。

2.省外区域性银行积极性高涨。银监会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政策后,外省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大增,开始布局村镇银行网络。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主发起行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1.主发起行资质不高,管理能力差。

2.异地机构发起设立多,管理难度大。异地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主发起行不重视,未进行专业化管理。部分主发起行未设立专门的村镇银行事业部进行专门管理,而是由其他部门代管。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监督乏力

1.组织机构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大多数村镇银行虽已成立了“三会一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由主发起行员工兼任,不是专职人员,也没有常驻在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缺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股本设置欠合理,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大多数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于50%,股权的高度集中可能会使村镇银行成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机构,丧失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吸收存款难度大,存款结构失调

1.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低。

2.网点机构少,覆盖范围小。

3.结算渠道不畅,银联卡发行难。近一半村镇银行没有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且村镇银行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不具备开具票据、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业务发展受限,经营前景不乐观

1.受制于资本约束,业务难以有效拓展。部分村镇银行资本金低于3000万元,受资本充足率、单户贷款占比、存贷比等多项指标限制,注册资本金较小的村镇银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与当地信用社基本重合,而信用社成立时间较早,占据了先发优势。村镇银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金融创新不够,大大降低了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

3.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度较大。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比例相对较大,因而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利率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致使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性存在很多问题。

(五)抗风险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信贷风险集中,抗风险控制能力弱。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民,而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极易形成风险。

2.机构扩容快,监管力量薄弱。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机构的迅速扩容必将成为发展趋势。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随着监管办的整合,部分县已无监管部门,有监管部门的县(市)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快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发起行作用,促进机构发展

1.适度扩大资本金规模。资金雄厚的主发起行要根据业务发展状况,注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资本金。

2.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网络支持。主发起行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村镇银行依托发起方网络优势,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3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

江苏沿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策略要点——以社会视角的考量

分工发展理论的三种视角及其述评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和新趋势

开放民间资本创办民资主体中小银行刍议——以泰隆银行为个案

村镇银行经营行为趋势与发展方向——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制度的思考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演化机制分析

新医改中政府投入对降低个人自掏腰包支出的效果分析

农户结算卡是粮食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手段——基于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镇的调研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民工权益保护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产业政策局限性分析

论企业文化区域性及其形成机制

从文化产业到精神经济

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事件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机遇——兼论上海世博会留下的无形和有形发展空间

面向行为引导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构建——突破我国高层次人才创业瓶颈期的政策设计

论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问题的研究困境

社会资本与“经济人”是补充还是替代

绿色投资、绿色资本及其价值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应对

中美能源合作的成就、分歧与对策

珠三角、苏南、温州区域品牌演进比较研究

长江三角洲村域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后发不均质大国技术“圈层进步”战略构局

民营企业裂变性创新应用中的经营风险防范

论企业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及影响因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基于流程的分析框架

经济波动、税收政策与结构性减税

“避税天堂”的危害、整治与发展趋势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立背景、经济影响与发展对策

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安排

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事一议”制度困境与重构

大城市郊区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郊区(县)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转移——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

中国能源发展的契机与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理论回顾

全能管制型 经济发展型 公共服务型——30年政府管理模式之转变

资源型经济摆脱“资源诅咒”的财政调节机制

论跨国企业资本弱化的税收对策

生态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论剥削和劳动者权利

消费外部性的效率损失及其治理

促进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策略探讨——国际货币历史演变规律角度的分析

医疗保险市场中骗保行为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新形势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

工业绿色化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

反垄断法中与新经济行业相关市场的界定

国际服务外包新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

政府构建创新环境机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各国财富基金运作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SCP范式的中美信用卡市场竞争的比较分析

江苏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与发展趋势探析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4

与此同时,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大连新的经济增长点,踏上科技内涵层次更高、竞争力更强的高速发展阶段。大连未来金融业态势如何规划蓝图,笔者日前专程采访了大连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曹煦。

发展总部经济 提升行业水平

B:从大连长远战略发展着眼,大连市政府十分重视推动包括金融在内的总部经济发展,大连目前的金融总部有哪些?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c:一个城市金融总部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了这个城市的金融资源的聚集程度和对外的辐射力,因此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大连的金融总部包括:国内最大、连续六年交易量位居世界前10位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已相继开设天津分行、北京分行、沈阳分行、正在筹建成都分行,经营空间布局不断拓展的大连银行;全省惟一的综合类证券公司,重整后健康发展的大通证券;进入二级公司行列,全省惟一、全国仅有的6家全牌照信托公司之一的华信信托;东北惟一一家,并已开设6家省级分公司的合资法人寿险公司――首创安泰保险公司;东北惟一一家,并已开设上海分公司,正在筹建广东分公司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日本财产保险公司;东北首家内资法人寿险公司――百年人寿保险公司也已获批筹建,预计2009年上半年将正式挂牌营业。大连在东北地区独特的区域定位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已经显现出她发展的总部经济的巨大潜力,大连的各金融总部发展势头良好,可以说是方兴未艾。

B:据了解,大连金融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运行质量高,金融业人才济济,其整个行业管理水平比较高,有什么具体体现吗?

c:仅以银行、期货、保险业和金融利税贡献水平四个方面为例:银行存贷款实现突破,各项指标位居东北第一。截止2008年底,我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5500亿元和4000亿元,达到5535亿元和40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21.6%,是200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存款指标首次超过沈阳,各项金融指标全部位居东北第一。

大连市保险业快速增长,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7.5亿元,同比增长31%,成为继深圳后第二个保费突破百亿的计划单列市,保险深度2.78%,保险密度1755元,抵御风险的各类准备金超过300亿元,各项指标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全年保险业理赔给付41.4亿元,同比增长24.5%,提供就业岗位2.95万个,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了200亿元风险保障。

全市期货业迅猛发展,交易额翻番增长。2008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实现期货交易量6.4亿手,同比增长71.9%,实现期货交易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倍,分别占全国的46.8%和382%。交易量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交量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世界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量排名中,大商所连续6年位居前10位。全市金融业利润快速增长,税收贡献大幅度提升。其中,银行业实现净利润83,3亿元,同比增长52,2%。金融业累计上缴税金39亿元,同比增长53%。

B:去年金融风暴以来,大连市政府应对金融危机运筹早、反应快,从增加常规贷款和小额货款等资金支持入手,实施了一系列保增长、拉内需的举措,实际运作效果怎样?

c:大连市政府适时出台了鼓励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激励政策,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决策部署,建立了全市信贷资金调度工作机制,引导各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推动银团贷款、银政合作、银企对接,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全年新增贷款投放732亿元,同比增长21.5%;签署银政合作协议690亿元,新增四大产业贷款272亿元,新增基础设施贷款75亿元,新增涉农贷款34亿元,新增小企业贷款35亿元。同时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297万元,完成省政府发放任务的277%,位列全省第一。

多措并举促发展

B:上市企业在一个地区企业总数中的占比,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的活力指数,其中公司的融资水平还关系到上市公司此后能否持续性发展,过去一年,大连市政府对上述工作的推动都有哪方面的进展呢?

c: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建立了促进企业上市的政策激励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和绿色通道工作机制,2008年直接融资同比增长50%。全市先后有华锐铸钢、天宝绿色食品、础明集团、北港信息、金港安迪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大连港集团发行公司债券30亿元,国电电力发行可转换公司债39.95亿元,资本市场直接融资82.98亿元,是上年的15倍,位列辽宁省第一。

此外,建立起500家拟上市企业后备库,新增拟上市企业15家,12家企业获得市区二级上市补贴850万元。

B:大连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沿海开放型城市,其发达的综合性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城市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大连市政府支持农村和农业的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开展的如何呢?

c:2008年,大连市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全市新设立了庄河汇通、瓦房店长兴两家村镇银行,占全省已开业4家村镇银行的一半:设立甘井子恒通、庄河北方、开发区汇银、花园口信达4家小额贷款公司,占全省首批5家获准开业的80%。

农信社统一了县级法人,全额兑付了30亿元央行专项票据,全额处置了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位居全省第一。村镇银行的初期工作实践证明,与常规银行贷款审批流程及周期相比,审批简便、贷款到位周期短等村镇银行优势效应社会反响大,有力地推动了村镇经济的发展。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展

一直以来相比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存在盈利空间小等问题。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经济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普遍较小、农村经济边缘化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推行力度的加大,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看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市场自由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很多金融机构都将发展方向转向了尚未完全开发的农村金融市场,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一重大机遇,但是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金融机构的发展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农村金融市龅某ぴ犊焖俚姆⒄咕哂兄匾意义。本文的写作思路是:首先通过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描述其发展规模及特点;进而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展的建议。

一、金融市场概念界定

(一)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金融市场的理论发展可以追溯到肖和麦金农学者提出的关于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结合肖和麦金农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待完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可以结合农村市场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和不断调整金融发展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调控水平,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与金融风险类似,农村金融风险指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可能会对农村金融资产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通过分析并且制定一系列措施规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对于解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针对这一点,我国政府可以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对金融产品进行针对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覆盖范围。同时对于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农村资金供给和金融产品的研发等,政府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1.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有限以及对金融机构了解的匮乏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复杂背景。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翻盖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格局还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当得到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2.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点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点首先表现在金融机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自从2006年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放松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以来,社会各部门都大力倡导遵循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村镇银行的网点数量截至2014年末已经超过3000个,并且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相比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速度相对来说较为缓慢,两者数量合计为63个。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是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

其次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像银行理财、支付等服务都是重要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主体。为了适应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本身的需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针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推出相应服务。就拿村镇银行来说,产品的多元化及差异化是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相比市场上大型的商业银行机构,村镇银行有着规模小而灵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以及当地的人脉资源、公关渠道等大型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不断推动产品结构的差异化及多元化,促进金融机构自身长远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机制的差异导致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以及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同。下面就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来分别分析其面临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风险管理现状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作形式可以描述为以下流程:首先由加入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以存款的形式将资金缴纳给互助社,然后互助社将这些资金以贷款的方式发放给社员,并且要求接受贷款的社员在一定期限内归还贷款,最后互助社将资金的盈利通过分红的形式再返还给社员。农村资金合作社的参与主体有社员、互助社以及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政府,相应地,风险也可以分为三大类。

1.互助社社员的还贷风险

互助社社员的还贷风险包括社员的信用风险、社员的市场波动风险以及突发事件的风险三小类风险。首先信用风险是任何金融机构都会面临的一种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社员的贷款普遍用于农业的生产过程,社员贷款同质性强,申请及归还贷款的时间较为集中。相应地,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比较大。突发事件则是指由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造成了还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的一种情形。

2.资金互助社的运作管理风险

主要包括互助社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互助社管理者违反信贷的规章制度造成的资金损失;管理风险则指互助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从而导致的管理素质的缺失。

3.政府操作管理的风险

政府操作管理的风险由道德风险和监管风险组成。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而间接影响资金互助社的资金运作过程。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还不完善,在很多面临管理风险的情形下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道德风险具体表现为政府在互助社需要政府资金注入的时候没能及时地给予资金支持从而导致互助社资金断裂的情形。监管风险则是指由于政府监管的缺失造成了互助社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二)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随着地区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定位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我国宏观政策制定的波动导致的政策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发的风险、民营银行准入门槛的降低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等。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较低、成立时间不长等原因造成的。因为村镇银行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注册资本低等特点,一旦村镇银行的资产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风险。

3.定位风险

定位风险主要表现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宗旨是服务于三农,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逐利的特点,发展方向逐渐偏离农村业务,转向城镇业务,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服务于三农的宗旨。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则因为很多村镇银行都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员工专业素质低培训不足等问题。再加上一些村镇银行管理人员的“兼职化”的倾向容易造成管理和监管的不到位。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操作风险不能够及时地被发现和处理。

(三)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管理现状

与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一样,贷款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首先是风险防控能力较差,一些服务农村地区的贷款公司存在着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在发放贷款前,缺乏对借款人的资质、款项用途以及贷中和贷后的追踪管理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经营风险。

四、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直以来相比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存在盈利空间小等问题。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经济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普遍较小、农村经济边缘化等问题。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金融机构的发展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长远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加强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②完善市场监督管理C制;③加快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④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导。下面针对各点具体分析。

(一)加强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而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就是农村居民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因此,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必不可少的,机构通过对农村居民以及农村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级别判定,其贷款限额将会受到信用级别的影响。其次是在全国农村地区范围内加快建设统一的信用机制。除此之外,严格的贷款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可以要求借款人在借款的同时需要有可靠的担保人进行担保。

(二)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有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之分,但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监管机构不同于城市金融监管,在监管上应当差别对待。首先,三级监管之间的差异应当尽可能被缩减,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各级监管之间的反应时间。此外,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复杂性,监管部门的权力应当得到合理的划分,比如,可以适当加大省、市一级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权力,从而使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利得到适当地划分。

(三)加快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

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作为能够有效分散金融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新型金融机构所推出的金融产品相对较为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比如,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创新性地推出与农户以及农村地区中小型企业的金融需求所匹配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需求。

(四)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导

目前虽然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由试点逐步进入到蓬勃发展期,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仍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指导,从而为塑造一个更为公平有利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比如,国家可以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信息不通畅、成本较高等问题,针对性地完善对“三农”的补贴政策,并且可以辅以适当地税收减免政策,进而能够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国家对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应当进行妥善的处理措施,如重组或者其他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发放贷款的安全性,进而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于农户声誉机制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6):128131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微观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1--0092-03

一、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县域微观金融窘境

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宏观经济金融层面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房市股市持续升温,信贷增长过快,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县域微观金融层面,由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和体制、机制上的固有缺陷,金融资源在城乡间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也在加剧,微观经济金融发展正受到多方掣肘。

1、受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影响,资金由县域往大中城市迁徙的趋势不断加剧,金融资源分化态势日趋明显。2006年以来,由于股市持续火爆,居民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大量县域资金涌入股市,进一步加剧了县域资金向大中城市迁徙的趋势。以福建南平市为例,仅2007年上半年就新增股民约2.1万户,同比增长163%,流入股市资金约13.5亿元;基金销售量大幅攀升,销售基金达15.8亿元,同比增长378%,几乎是上年增量的2倍。同时,由于近几年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地产的增值效应在不断放大,极大地提高了县域居民投资城市房地产的热情,相当部分县域居民纷纷在大中城市、特别在省会城市购房置业,大量县域资金通过房地产市场流入了大中城市,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该市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少增17.89亿元,减幅高达77%。由于大量储蓄存款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大部分县(市)储蓄存款出现了持续负增长。

2、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国家已经明确了鼓励和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导向,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却使得县域中小企业不像大中型企业一样有着相对便捷的直接融资渠道,县域经济难以分享到资本市场发展的好处。为了有效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政府提出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由此,近二年来,我国企业上市得到了极大的提速,直接融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优质、规模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由于城乡经济结构和质量上的差异,以及体制和制度上的固有缺陷,目前的直接融资制度安排显然不利于小地方、小企业上市融资,资本市场的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但对于小地方、小企业来说,这样的融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我国虽然早在2004年就在深圳建立了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直接融资方式,但是这个市场实际上只能解决部分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难以成为中小企业的常规直接融资渠道。因此,目前金融市场结构上的缺陷,在流动性过剩推动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县域来说,其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资源向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倾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3、地方金融机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需求也日趋多元化。随着居民投资需求的日趋旺盛,居民资产证券化呈快速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变化,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电子银行、银行卡业务、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方面有着地方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中间业务收入已逐步成为其盈利的重要手段。而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在信息技术、网点布局、资产规模等方面的劣势,在发展中间业务上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盈利的主要方式仍旧放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上,在房市股市持续升温,县域资金不断向大中城市迁徙的大背景下,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明显吃紧,资金组织与投放都受到制约,地方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正受到挑战。

4、受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影响,县域资金借贷利率水平不断提高,民间融资成本正在上升。民间借贷是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式。随着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从2006年到2007年,居民通过投资房市股市的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相当可观,由此无形中加大了居民的投资回报预期,民间借贷资金利率水平随之也水涨船高,县域融资成本正在悄悄上升。据福建南平定点监测显示,目前,南平市各县(市、区)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约为12-15.04‰,比银行同档次贷款利率高出50%。县域中小企业面临银行贷不到款,民间借不到或借不起钱,自身积累难以支撑企业发展的局面,这显然是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5、由于经济金融持续升温,国家在宏观调控上的频率和力度也为近年来所罕有,但每次调控,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却总是县域经济。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近二年来,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频率和力度。但无论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是提高利率,还是金融主管部门的窗口指导,作为实行一级法人制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成本和效益层面考虑,要压缩信贷规模理所当然首先紧缩的是县域机构,这点作为一个市场化条件下的企业来说完全无可厚非。因此,纵观历次调控,最先感受到贷款难的无疑还是县域。从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到贷款授信的减少,县域企业的间接融资正一次一次感受来自宏观调控的压力,这显然是管理层所不愿意看到的。

二、对策与建议

微观金融层面出现的这些问题凸显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应坚持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同步,从政策、机制和服务体系入手,创新金融制度,完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

1、进一步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组建步伐,构建县域微观金融多元主体。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新设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吸纳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这一规定对发起人资格进行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地区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的组建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应逐步解决金融市场资源垄断问题,允许有实力的企业出资兴办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只起协调发展和指导监督的作用,对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放宽对发起人资格的限制,企业法人、自然人只要具有规定的注册资本金和相应的资质就应能有条件成为发起人。同时,地方政府应出台财政、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吸纳鼓励多种资本参与进来,尽快促成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的组建,从而在县域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微观金融组织体系。

2、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支持和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上的创新。鼓励与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及农村各种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在以林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地区,搭建与培育林权流转市场,完善林权流转体制,建立农村林权担保制度;结合《物权法》的实施,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与融资的可行性,通过优化农村资源,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开发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小额票据融资、半成品和成品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有效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3、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市场建设。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并获得企业做大做强所急需的一系列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对当地金融资源的分流,减少县域企业的融资压力。因此,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应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避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扩大资本市场的作用范围,为更多的成长性企业、龙头型地方规模企业在创业板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4、加快和完善区域性的县域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做到中小企业不能上市也能挂牌融资。中小民营企业迫切需要有一个产业融资和权益流动的平台。无论是政府还是风险投资,都需要有一个进入和退出的平台。从政府方面来讲,这些年来一直持续的招商热,也反映出各级政府有一个选择企业平台的需求,因为它要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企业、找项目。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板和境外的资本市场来讲,在中国寻找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也需要能够在比它低一个层次的资本市场里面集中寻找。因此,在我国,加快建立区域性的县域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都是应时之需,是资本市场建设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5、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融资租赁融资的优点在于:一是限制条件少,能迅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能使中小企业保持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发行股票、债券或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相比,受到体制、企业规模、信用等级、负债比率、担保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较少;二是融资风险小,中小企业有权选择自己最需要的设备,掌握设备及时更新的主动权。由于租赁期内设备所有权属于出租人,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有购买或归还租赁设备的选择权,设备过时的风险就由出租人承担了,有效规避了设备的无形损耗风险。中小企业出现经营不善无力交付租金时,出租人只能收回设备。与债务融资下的破产清算相比,融资租赁的财务风险更小;三是保持中小企业财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一方面,避免了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过多占用,增强了中小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与股权融资相比,融资租赁融资可避免对股权的稀释,对优质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融资方式尤其具有吸引力。

6、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可以考虑从县域开始加大力度,使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管理上更具灵活性。可考虑加大在县域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力度,完全放开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要让县域金融机构在资金组织与投放上有更多权限与空间,通过金融产品的灵活定价,以及市场供求关系,来合理配置资源,调节资金流向。

参考文献:

[1]产权交易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DB/OL].省略.

[2]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DB/OL].smedd.省略,2007-7-9

[3]中小企业不上市也能挂牌融资[DB/OL].省略 ,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