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1
[关键词] 农资物流;问题;策略;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Problems for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in Jilin Province
LIU Ziyu, XIAO Jing
Abstract: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the study finds out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low marke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low degree of logistics organization, high logistics cost, low informationization degree, and imperfect market regulatio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in Jilin provi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operation model to modern model,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logistics park,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informatization degre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problems, strategy, Jilin province
随着全国物流业的发展,农资物流很少问津。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资物流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物流。调查显示,吉林省农村地区真正从事农资物流的企业很少,而且从事农资物流的科技含量也较少,基本上还是利用传统的物流运营模式,这不仅阻碍了吉林省农资物流的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吉林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吉林省农资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吉林省农资物流的发展现状
资料显示,吉林省已经成为我国对农资需求比较大的省份之一,但是却存在着与之不相匹配的农资物流发展滞后的现象。表现在农资物流的效率和效益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点比较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新技术在农资物流发展过程中很少应用,服务理念不完善,服务意识淡薄,流通渠道不畅通,市场运营效率比较低,市场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加快吉林省农资物流业的发展,并构建适合于吉林省发展的农资物流发展模式,对于优化吉林省农资物流的相关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有很多从事农资物流的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了农资物流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需要“互联网+”的参与,需要农资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物流理念,需要合理严格的监管机制,需要公平合理的物流经营环境。
(二)吉林省农资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流通效率低
吉林省现有的农村公路大多数还是我国前些年“村村通”留下的水泥路,这些水泥路有些路段在建设的时候水泥的标号不达标和道路的年久失修,导致有许多路段的路况很差,严重影响了农资物流的发展。另外,物流企业内部的设施落后,特别是有些农资物流企业的运输、信息等服务设施不配套。老旧的农资物流运行模式不合理,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还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标志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这大大障碍了吉林省农村的发展。
2.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根据调查,在吉林省农业组织中,98%以上还是以个体商户为主,表现形式以规模小、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实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等特点,根本形不成合理有效的物流组织。类似于吉林省榆树市泗河镇凯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吉林省富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吉林省大安市民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有组织的合作社很少,而且发展起步晚、水平低。更没有农资物流方面的合作社,有些涉及到农资物流方面的合作社也是有组织化程度较低,入社农民数量少,承认度不高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个体户经营农资物流的资金匮乏、信息不流畅、经济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更谈不上连锁经营的模式了。无法与大的农资公司进行有效对接,增加了农资物流的运营成本。
3.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吉林省的农资物流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式在经营。农资企业既进行生产经营,又进行销售运输和仓储,还进行物流配送,需要大量的物流装备,有的虽然不进行物流运输,却把这部分业务让给农资的需求者――农民,这就导致了农资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再加上农村物流信息服务的不完善,就会无形中增加农资的仓储、配送、运输等成本。再有就是农民从各级分销商处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农资,又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4.信息化程度不高
吉林省物流信息化还不健全。农资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更低,吉林省的农资信息网还没有完全与各级政府、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再加上有些农民居住在交通和信息都不畅的山沟里,农户居住比较分散,物流资源难以共享,农户不能完全享受到物流信息技术带来的恩惠,农民也不能把相应的信息反馈出来,基本上形成了信息在村乡的断层、沟通渠道不畅的局面。
5.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广袤的农资市场上的个体经营业户逐渐增多,庞大的农资经营业户的出现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监管机制。但是现阶段我国农资物流市场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农资物流市场管理比较混乱,流通状况不是太好,农资物流的运营效率比较缓慢,监管部门比较多,有的地方会增加农资物流经营业户的负担,有的地方还会存在着监管的盲区和漏洞,农资物流经营户的市场竞争不公平。
二、吉林省农资物流发展的运营策略
(一)由传统运营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转变
吉林省农资物流的现有运营模式仍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自营模式。传统的农资物流自营模式规模小、投入成本高、经营分散、信息的沟通慢。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也难以满足农户对农资的及时需求。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下,吉林省的农资物流应该向现代物流模式转变,政府机关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和鼓励有实力和有竞争力的农资企业来负责经营,鼓励现有农资企业的兼并、控股、合作、联合等多种形式的进行资产重组。
(二)加快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
吉林省的各个地市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农村所辖范围设立重点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应该能够满足和适应当地区域范围内一定时间的农资服务要求。在农资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规划区委,该区应满足道路通畅、运输便利的要求。然后还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规划过程中既要满足物流运营流程的需要,还要考虑农资物流的运营成本,同时还要考虑各环节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从而保证重点物流园区的合理、通常、绿色、环保。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资物流因其独有的特点更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吉林省偏远地区从事农资物流的主体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有效运营的保障。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与现代农资物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吉林省的乡村公路和村村通等路网建设亟需完善,物流节点的建设也要重新规划。除此之外,农村的网络问题、农资物流的包装问题、和支线运输问题等都需要有效的解决。
(四)提高信息化程度
吉林省应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提高农资物流信息化程度,建立采购自主化的电子物流系统平台,完善农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吉林省农资物流信息的对等与交流,提高吉林省农资物流的整体竞争力。
(五)提高从事农资物流人才的素质
吉林省从事农资物流的相关群体的整体素质不高,急需物流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应该鼓励各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兴业,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既懂得物流运作规律,又熟悉农业生产资料特点,还具有开拓精神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专家加入到吉林省的农资物流运作中来,发挥他们的物流优势,政府还要给予这些人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实现吉林省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结语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要提高吉林省农资物流的水平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的农资物流体系是现代农资物流持续发展的保障
吉林省需要一个完善高效的农资物流体系,这个物流体系应该适合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涵盖种子、化肥、绳套、农药等内容,包括科学合理的进行仓储、配送、运输、包装等物流功能。为了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农资物流体系,吉林省各级政府应该把它作为未来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吉林省的农资物流体系。
(二)信息网络平台是构建现代农资物流体系的关键环节
现代化的农资物流发展需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需要展现出来的是农资物流的低成本、高效和快捷物流活动,不仅需要完善的农资物流体系,更需要吉林省建立农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可以把相应的信息通过该网络信息平台展示出来,不仅为农户、农资物流的从业者、农资企业信息提供载体,同时也为这些主体获得相关农资物流信息提供网络平台,从而促进农资的各个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并提高相关部门的反馈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国权,李春好,孙承志.吉林省物流发展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3(5):105-116
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2
二00四年是全省邮政实施“二次腾飞”发展战略和“求真务实年”活动的开局之年,按照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我局积极优化业务发展结构,拓宽业务新增点,以新措施、新思路造就发展空间,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实现了稳步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各项经营目标。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找出不足,根据市局要求,现对2004年工作作出总结,对2005年工作作出安排: 2004年基本情况 2004年我局深入贯彻省市局第六次邮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经营工作的总体部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落实作为第一举措,把效益作为第一目标,紧紧抓住经营这个中心不松劲,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的目标。 一、 调整思路,务实经营,各项业务再创新佳绩 2004年,我局通过强化经营意识,调整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方式,努力拓展邮政业务市场,成效显著。1-10月份共完成业务收入1092万元,完成计划的86%,同比增长30.3%,上交收支差、管理费及折旧费共计647万元,占计划的93%,同比增长64%。其中:储蓄收入930万元,同比增长34.94%;报刊收入50万元,同比增长8.79%;特快收入50万元,同比增长2.51%;物流收入50万元,同比增长46%。 (一)积极推进传统业务转型 应对储蓄规模扩张步伐,加大储蓄结构调整。储蓄1-10月份共净增余额4500万元,净增额度占全县总净增额的72%,完成市局下达计划任务的60%,总余额量达到3.7亿元,市场占有率达36%,邮储规模超全县总储蓄量1/3。农村网点中最高余额达到3183万元,为全市农村最高余额,消灭了400万元以下的低产网点。储蓄活期通过开展竞赛,加强考核,所占比例较年初增加5%,达到29%,18个网点中有12个网点活期比例超40%,天红所活期比例达到60%, 积极应对报刊发行新市场,在巩固党报党刊发行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包销报刊与畅销报刊的发行。2004年报刊发行市场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九江日报》、《浔阳晚报》退出邮发渠道;二是社会报刊发行站恶意征订报刊。面对不利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划、收订方案和激励措施,全县分成三个组,个人实行包销买断,600元挂靠考核。用争先创优的激励措施运用到发行工作当中,对揽订的业绩进行日常通报与重点通报,并在邮政大楼入口处制作了私费报刊揽订十佳精英榜,对揽订业绩排列前十名的,张贴照片通报表扬。目前,征订报刊完成105万元。 积极应对集邮市场低迷,在巩固套票市场之余,大力发展个性化邮品。先后采取办邮展,小范围邮迷联谊,赠送猴小版等措施调动集邮用户的积极性,使新邮预订基本达到往年水平,完成预订套票400套,同时,与县梅花鹿保护局、县政府达成开发个性化邮折1500册协议。 (二)创新了新型业务经营模式 创新了物流业务经营模式。 以“先农”牌良种、迪种宝微肥为物流分销重点,围绕“上规模、调结构、增效益”的总体发展思路,认真组织和开展好农资分销的“四大战役”活动。在农资分销第一战役和第二战、第三战役活动,均获得第五小组第一名. 创新了保险经营模式。按“吸引、贴近、介绍、解忧、赠礼”十字方针,采取“提前支息,有奖办理”的新措施,广泛开展保险柜台营销,充分借助邮保达到40% 。二是努力提高汇兑市场份额。以短程竞赛为切入点,抓好重点季节、重点区域的汇兑业务发展,要不断地分析调查市场,多渠道扩大汇兑收入,并做好上门服务。三是努力做强保险。保险是我局今后的发展重点,实施持证上岗是今年的工作重心,进一步健全流程,规范、有序、协调发展。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强强合作,选择市场热销的险种销售,加快效益型保险产品的发展,使规模和效益齐头并进,确保2005年代收保费突破3000万。 以“开发市场,抢占先机”的思路发展物流类业务。一是建设农村代办点,完善邮政分销网络,增强分销能力,扩大影响,达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邮政业务的目的。二以农资分销为主攻方向,打好农资分销的月度竞赛活动。三是抓好城区配送,以鲜奶、纯净水、酒类配送为切入点,组建城区配送队伍和网络,发展同城配送。 以“面向客户、定向开发”的思路发展集邮类业务。一是抓住亮点,做好个性化服务业务。要以彭泽风光、龙宫洞旅游景点、重大会议和活动为主要题材,主攻有宣传需求的部门和单位。二是抓结合点,做好关联性邮品营销。加大与收藏有关的工艺品、纪念品、钱币等方面的开发与营销力度,发展集团消费,拓展经营领域,拓宽创收渠道。 二、强化管理,夯实邮政事业发展基础 完善财务制度,开源与节流并举。一是加强收入管理,准确下达财务计划,健全收入稽核制度,减少资金沉淀,提高收入质量,确保收入数据真实准确。二是规范费用支出,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为切入点,逐步探索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财务预算方式,完善成本费用定额,统一成本费用支出项目,压减可控管理费用,杜绝不必要支出。三是结合财务核算一体化改革,继续抓好往来帐目的清理。盘活闲置门店。严格职工借款、差旅费借支等其它应收款的管理。 资产盘活,注重实效。首先要明确在建工程清理和资产盘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本着全面清理、分类处理、限时完成的思路,真实反映经营成本的目的。其次,在加大资产盘活的同时,要注意依法办事,规范操作,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杜绝一切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三要将资产盘活与邮政改革结合起来,加大资产减债力度,规避经营风险,推动资产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制定资产盘活补贴政策,通过调配、出租、出售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 争取部门配合,维护行业正当权益。一是全面宣贯江西邮政条例。以保障公民通信权利为核心,落实关于邮政普遍服务的规定;以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为目的,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以积极推进企业依法经营为目标,培养依法办事、遵循规范、讲究诚信的风气。二是治理市场秩序。以打无证经营邮资票品,打非法低面值销售外来邮票为重点,依法争取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支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良好形象。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邮政信誉品牌。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储汇资金管理,严禁违规挪用,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强营业收寄、邮件运输等生产作业安全管理。严防利用邮政渠道从事非法活动,重点做好防火、防盗、防事故,确保人身、邮件、资金、设备的安全。特别是对邮政资金票品安全的检查要做到警钟长鸣,确保万无一失。二是加强支局所、班组管理,防止“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狠抓规章制度落实,开展基础管理达标活动,提升支局所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行星级化服务,定期进行考评,落实奖励政策,形成争优创“星”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职能监察管理,积极防范职务犯罪,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确保企业健康有序进行。四是加强服务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服务与
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认真抓好营业窗口和投递的规范服务,认真落实服务承诺,通过进一步改善服务来增信誉、树形象、促发展。要严格执行对外服务考核办法,及时解决社会反映的邮政服务问题,为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用邮环境。 三、深化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 改革营销模式,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机制。变关系营销为方案营销,将满足客户需求作为营销的基本原则,协调、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建立大客户“绿色通道”,抓好客户接入流程、营销流程、内部作业流程、投递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为大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实施差异化、个性化营销,区分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采取不同策略;区别客户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的满足。制订大客户服务学习、考核制度,不断提高营销水平,充分调动营销积极性。 四、加强建设,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加强三项建设,为邮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班子作风建设。要自觉接受上级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主动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紧紧抓住“第一要务”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要继续加强党的建设,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干部工作作风,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提*部的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和防腐拒变能力。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公道办事,廉洁自律,敢抓敢管,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贪、不法之事不为,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教育失误者,追究诬告者,惩治腐败者,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确保三项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创造邮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让多数职工享受到发展成果。要健全职工保障体系,确保大多数职工得到的、看得见的收入适度增加,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职工自觉地将自身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二是让企业核心员工享受到成长机会。要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企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是让全体干部职工享受到合法权益。企业的各项改革都要从实际出发,确保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做深做细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江西省彭泽县邮政局 王斌
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3
全省实有耕地面积813万亩,其中水浇地占33%,山旱地占67%。根据省农牧部门去年调查,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74.5万亩,耕地撂荒面积16万亩。剖析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因自然条件严酷、农村生产基础条件差导致撂荒。我省三分之二的耕地为山旱地,自然条件严酷,生态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降水稀少,“十年九旱”,交通不便,一部分坡耕地远离村庄,耕种条件差,产量低而不稳,从而导致撂荒。二是因农村人口外迁、劳动力不足导致撂荒。种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弃耕务工”、“弃田经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村一些年轻力壮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赚取劳务收入或其它收入,向城镇迁移的人数急剧增多,耕作方便的田地由亲戚朋友代种,一些离家远、耕作不便的田地只好任其荒芜。此外,一些人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方便子女上学举家外出,撂荒现象日趋明显。三是因种植效益差导致撂荒。随着物价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不同程度上涨,农民种地成本急剧上升,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效益高。特别是一些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是农牧区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四是因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撂荒。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能流转”的现象,进城农民宁荒不转,导致农民身份改变,土地经营权不变的现象。除上述主要因素外,水源断流、难以灌溉,水电成本过高、种植不划算,土地盐碱化、无法耕种等也是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
二、耕地撂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耕地撂荒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成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的进程,在影响耕地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到耕地数量的稳定。二是影响农产品供给。耕地撂荒面积扩大,随之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减少。按照XX年粮食平均单产247公斤计算,全省16万亩撂荒地减少粮食产量近4万吨。三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我省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耕地撂荒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会缺乏有力支撑。
三、减少耕地撂荒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把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种地热情。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措施,确保各项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做到“多种多补、少种少补,谁种补谁”,撂荒农户决不允许享受各种种粮补贴。调整和完善耕地保护策略,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效益,确保撂荒地尽快恢复耕种。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切实加大农资监管力度,防止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种地成本上升而出现撂荒。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要鼓励推广现有经验,探索新的办法,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四是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撂荒地突出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打捆使用,逐步改善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增强抗灾能力,防止出现新的撂荒。
五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应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鼓励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将农民的种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将减少或避免撂荒与巩固退耕还林草的成果结合起来,达到合理解决和充分利用撂荒地的目的。
六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的积极性。要大力开展针对撂荒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使之扩大种植面积,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强解决撂荒地的科技支撑力量,减少农村隐形撂荒。
峰峰矿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调研报告
总工会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市)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卫生局团委现状调研报告
县医患矛盾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高中生在校现状调研报告
人事局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
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暑假园区发展历程和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山区税源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 质量安全 监管
1,前言
一直以来,农产品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之一,它不但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还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促进农产品贸易,农产品引起了社会的重点关注。从现实来看,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种植水平、消费观念及信息、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析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具有现实意义。
2, 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2.1,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现状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据2010年的统计显示农业的产值占我国GDP比重11.5%;农产品一直都较盛产,据调查发现,到2010年农产品市场占据整个市场的46.2%。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
2.1.1,农户的意识比较淡薄
在我国生产农产品并不是大规模的,而是个体户分散生产。虽然农民都在生产农产品,但是大都规模较小,加之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对生产安全的农产品意识较为淡薄。如今无论是何种农产品交易都是论斤,因此农户种植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农药、化肥几乎伴随着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农户只在考虑如何提高产量,根本不考虑安全、环境、生态等问题,尤其是一些个体户片面看重利益,违反国家禁令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食品添加剂、激素等,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比如2011年4月,有关单位查处广州某腊肉鸭作坊,该作坊使用敌百虫、工业盐等腌制问题猪肉。同样是2011年4月的沈阳“毒豆芽”事件,生产豆芽工厂为了增加豆芽产量使用尿素、恩诺沙星、6-苄氨基腺嘌呤、无根剂等违法添加剂。
2.1.2,生产农产品的投入不足
如今很多人看不起种植业,认为那是一条没有出路行业。总体来看,对生产农产品的投入不足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①种植劳动力缺乏;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大小城市处于开放状态,很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到城镇之中。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农村有46%以上的劳动力已经投入到了城镇建设之中,承担农活的劳动者60%为农村妇女,有一些地方甚至高达80%。
②资金投入较少;现在的农产品交易价格还是较低,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将种植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支出除掉所剩无几。因此农户对种植看得较轻,就不会投入过多资金在种植上。
2.1.3,缺乏科学的市场管理,农资经营较混乱
为了给农户带来实惠与方便,农资经营上全面开放。当然目的确实达到了,但却为农资的生产与监管上带来困难。现实之中,出售农药、化肥的部门可谓五花八门,农技部门、农资部门、个体户以及走街窜乡的小贩都可以卖,出现各种伪劣、不正规的农资产品。不但给农户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还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
2.1.4,经济利益的影响严重
2011年,“毒豆芽”“瘦肉精”等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件,一件一件的发生。经过曝光之后,胡乱使用添加剂被全社会所关注。总体来看,出现这么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个原因是为了经济利益,另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诚信。比如,使用“瘦肉精”喂猪花费较小,却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2.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事实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仅是农户生产问题,质量安全监管上也存在不足之处。
(1)监管对象较为分散;如今我国有7.236亿左右农户,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且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都比较分散,要想全面监管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2)监管的依据不足;虽然我国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之中,明确的指出了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但却没有对那些分散的农户规定执行措施。而农业部门仅仅具备监测权力,没有处罚的权力,严重影响监管的效率。
(3)缺乏有力的监管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我国的检测手段无论是涉及面还是效率,都大有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的品种繁多,且生产的主体数量较庞大,加之许多质检站(或检测中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应的费用,致使检测与监管脱节。
(4)监管力量较弱;要做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必须要到基层控制其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现起步较晚、底子较薄,根本么有做到这个要求。
3,加强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的措施
只有具备合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够确保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要针对现状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应对措施。
3.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
相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让生产经营者明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在宣传的同时还要加大教育力度,让生产经营者树立生产安全农产品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懂法、知法、守法并依照法律规范生产。当然,宣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杂志以及广播等方式,宣传的时候要采用正面与方面相结合手段,播放一些反面的例子,给生产经营者敲警钟。
3.2,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技术要求
要严格规范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科学使用国家规定的兽药、农药、肥料、饲料等等农资物品,规范出售这些药物的渠道,严格防范污染农产品的产地。对于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更是要加强市场监管,一旦发现就要紧追源头连根除掉。
在包装、存储以及运输农产品中要科学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以及添加剂等,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强制性技术执行,不得冒用、伪造无公害的农产品标志。
3.3,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由主管部门来组织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间分工合作,实现各种资源之间的共享,构建出完善的监管组织体系。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要清醒认识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的重心在基层,必须要深入到基层,尤其是镇、村。要安排具备专业农产品生产以及质量安全的专业人员,深入到镇、村一线进行指导和监管,弥补过去一线无人管的现象。一级一级的监管,构建出省、市、区(县)、镇、村五级联动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的网络体系。
3.4,管理源头,转变农业的生产环境
必须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下狠功夫,对农产品的健康安全进行专项整治,重点要从农药、肥料以及种子等方面做起,要坚决查处高毒高残留的药物使用。对于农资实行专卖制,实行统一购进与供应。同时,还要着力推进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的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与农业产业化的水平,确保产出安全高质量的农产品。
3.5,强化市场准入制度
农产品几乎都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必须要狠抓市场这个交易平台,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行种植养殖的组织化,根据各个产地进行编码管理,对食用的农产品发放相应编码卡,为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打好基础工作。
农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要采取市场自检、相关单位抽检等手段严格把关,将不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阻挡在市场之外,一旦发现某地区同一产品3次抽检都不合格,就要给予严肃处罚。当然,在制定市场准入制度时还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制度才具有实际意义。
4,结束语
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关系国泰民安,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根据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挖掘出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结合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贾学新,王显安.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督的思考[J].新农村,2010(05):69~73.
[2]李恩普,陈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04):35~39.
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5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
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销售;销售渠道;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2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E-commerce Platform in th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armers in Shouguang City of Weifang
YANG Yan, GAO Min, LI Jun
( Yantai Institut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67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taking 130 farmers in Shouguang city of Weifang as questionnaires, analys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of onlin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agricultural e-commerce platform as example by using the various logistic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farmers were influenced by some factors when making the channel decision-making, including the transport distance of product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buyers on product quality and pesticide residues. It concluded that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 channels was restricted by the above factors, and then explores the role of e-commerce platform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Key words: e-commerce platform;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sales channel; Logistic model
1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现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10―2014年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662%,市场成交总额年均增长9.996%,农产品综合市场及摊位数量年均增幅分别为0.456%,1.305%。随着近年来“互联网+”趋势热潮的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阿里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阿里平台共完成农产品销售额(阿里研究院GMV统计)695.5亿元,经营农产品卖家数超过90万个,其中零售平台占比97.73%,1688平台占比2.27%,涉农产品类目增长率为49.79%。5年间仅阿里一家电商平台对全国农产品交易总额贡献率由当初的0.353%增长为3.115%,贡献率年均增长28.92%。
2016年农业部先后出台《关于印发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的通知》《“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旨在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实现农民创收。
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业态前景可观,形式多样。从平台角度对农产品电商模式(引自《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洪涛、张传林)进行分类:一是政府涉农网站;二是涉农期货市场网络交易平台(含中介平台,以B2B、B2C模式为主);三是专业性涉农批发交易网站(含B2B、B2C、O2O等交易模式);四是涉农零售网站(农户自营、有专属农产品基地)。此外,生鲜配送成为农产品电商领域新“蓝海”,成套自建园区,基地和物流体系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
笔者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例,研究影响潍坊寿光农户销售渠道决策的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最终得到114份调查结果。
2 寿光农户销售渠道选择行为分析
2.1 寿光农户销售渠道
通过对114份问卷的数据统计得出表1的调查结果,当前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以批发市场,合作组织和销售大户收购为主,个人零售,中介及网络销售所占份额较小。
2.2 影响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因素
通过初步调查,得出影响寿光农户销售选择行为的因素有运输距离、利润、品质要求、农药残留要求、合同关系、购买方信誉度、结算方式等。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意愿如表2所示,大多数农户对网上销售农产品持观望和否定态度。
2.3 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意愿的实证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建立多项Logistic下的Logit模型,研究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意愿。
2.3.1 变量的选取及显著性检验 选择运输距离、利润、品质要求、农药残留要求、合同关系、信誉度、结算方式等调查结果作为被检验解释变量(X),农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Y),研究影响农户销售选择行为的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标准下,对被检验解释变量进行似然比检验,最终只有3个变量通过检验,分别为运输距离(X1)、品质要求(X2)、农药残留要求(X3)这3个变量在SPSS17.0的赋值,如表3所示。
模型拟合信息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为76.034,Sig值为0.000,模型通过检验;Cox-Snell、Nagelkerke、McFadden 3个伪决定系数分别为0.084,0.097,0.044,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利用SPSS17.0得到3个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见表4。
2.3.2 建立Logit模型 Y取3个值,即1=愿意,2=不愿意,3=不确定。SPSS选取“3=不确定”作为参考类,得出2个Logistic函数:
g1(x)=LogitP1=ln=β01+βi1xi
g2(x)=LogitP2=ln=β02+βi2xi
当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很大时,Wald检验值的估计标准会膨胀,Wald统计量变得很小以致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会增加。本应拒绝零假设却未拒绝,从而接受零假设,导致错误的结论(Jennings,1986;Menard,1995)。虽然表4中的Sig值存在大于0.05的情况,参考似然比检验结果,3个变量仍可以被选入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可进行如下估算。
例如,一个人X1=1、X2=1、X3=1则g1(x)=-1.383+1.057-0.962+1.362=0.074;g2(x)=-0.226+0.639+0.144+0.580=1.137。对于参考类,模型中的所有系数均为0。所以g3(x)=0。
再由(y1)=(i=1、2),
所以P(y1)==0.21;
P(y2)==0.60;
P(y3)==0.19。
因此,当面临农产品运输距离较远,购买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农药残留要求较高的情况时,农户愿意在网上出售农产品的概率为0.21,不愿意的概率为0.61,不确定的概率为0.19。利用以上模型,电商从业者可以计算出不同情境下农户选择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概率,制订应对措施,实现电商平台在农产品销售中的推广。
表4中系数正负号表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正负相关关系,分析得出在长途运输、购买方对产品品质要求较低、对农残要求严格时,农户更倾向于通过电商平台出售产品。进而得出电子商务平台在解决农产品运输和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监管上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拓宽销售渠道的结果。
3 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销售中作用探究
3.1 解决农产品运输问题,实现物流配送专业化
当前我国有60%~70%的农户需要自己解决农产品运销问题,在产品流通环节损失利润每年高达200亿元。而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农产品供求双方的中介,减少了中间环节不必要的损失。生产者根据所获准确的市场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产品流通过程中依靠专业集约化的供应链,避免因产品积压导致的超额运输、储藏和损耗,克服了运输距离过远对农产品销售造成的不利影响。如顺丰优选凭借顺丰物流配送优势,迅速占领生鲜配送电商市场,货源产地直采保证品质,专业冷链物流确保运输时效。
3.2 实现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农产品具有易腐烂变质、不易存储的特点,加之农业产品在标准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没有一致的市场标准致使当前农产品交易市场出现卫生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的现象。农产品个体销售者受限于文化水平,生产经营模式单一低效,阻碍了农产品市场规范化运作。同时,我国多数农业企业缺少品牌意识和品牌的市场化操作实践,制约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而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的销售过程进行规范,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保障了产品质量。农产品电商平台中,吉林省通榆县采用的“通榆模式”非常注重品牌,不仅将该县农产品商标注册为“三千禾”,还进驻天猫旗舰店,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协会监管,聘请第三方主体实现高效运营,并在全程产业链(包括采购、包装、运营、配送、售后等)上进行标准化运作。
3.3 节省交易成本,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
据国际通行方法核算,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可节约直接成本15%,节约间接成本75%。其中包括信息获取成本、摊位费、产品摆放及询价议价交易成本以及信息迟滞带来的风险成本。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冲破了时间和地域,为农产品结构性销售瓶颈提出了应对方案。在此方面,“遂昌模式”具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县级农产品馆,还依靠其独特的麦特龙分销平台聚合了当地千余家小卖家,走平台化发展道路,节约了交易成本,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
4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建议
(1)政府不仅需要加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资金投入,更应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引入有利于竞争、合作和发展的农业信息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多种所有制资本参与网络运营和信息资源开发,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基础建设。同时也要做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建立大型涉农平台及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2)建立专业物流配送体系,充分重视农民物流主体的培育,提高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能力。
(3)注重特色产品品牌开发。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商标注册和专利保护意识。
(4)提高农产品本身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以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同时应积极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及时农产品市场信息。
(5)建立可靠安全的支付体系,保障农产品网上交易的安全运行。同时还应注重电商人才培养,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输送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洪生,栾费明,杨建荣,等.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和发展策略研究――以井陉县天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案例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8(1):93-94.
[2]安玉发,张浩.果蔬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洪涛,张传林.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中国商贸,2015(5):44-54.
[5]赵一夫.中国生鲜蔬果物流体系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陈亮.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6):58-64.
[7]任昊天.食品类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分析及建议[J].中国食品,2014(23):46-48.
[8]胡天石,傅铁信.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5):23-27.
[9]王成,罗斌.信息化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模式分析与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6,6(1):56-59.
[10]王鹏,朱苏加,韩宪生.电子商务区域化进程中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3,30(3):68-70.
[11]任保才,马新明.农资电商平台发展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198-202.
[12]张胜军,路征,邓翔.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评价及建议[J].农村经济,2011(10):103-106.
[13]张浩,黎宏,杨浩雄.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2):178-181, 185.
[14] 司俊磊,赵毅,王振霖,等.论农资电子商务新模式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5(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