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的困境范文1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一次家访就是一次让孩子进步的机会,会让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倾心奉献,把课外访万家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作为我们XX小学因为地处济南市的近郊,所以生源比较复杂。有许多孩子是外来务工子女,其中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外加家长学历水平整体不高,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还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繁忙,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习惯。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家访让我感受颇深:
第一,全面的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家访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全面的家访,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第三,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第四,家访也给教师本人上了一课。 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四十六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家访走出服务第一步。
劳动教育的困境范文2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困境范文3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家访老师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家访老师心得体会1班主任是扁担,一头挑着学校期望,一头挑着学生心愿;班主任是大海,海纳百川,心里盛着学生的苦与乐、管理的艰与难。班主任的工作除了显性的在校忙碌,还有业余时间的家访奔波。
20--年,由于学校工作需要进行人事调整,我跨学年接手完全陌生的高三四班,这对我来说是众所周知的艰巨挑战。过渡期是班级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段日子,虽然牵扯了我不少精力,但我以为这恰恰可以让学生在彼此试探的过程中流露真性情。粗暴的高压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继母”难做,我需要做的是耐心观察和了解。
M同学安静沉默,好学上进。一日课间,我因急事要回班处理,结果撞见M同学与一男生举止甚为亲密,由于他俩太专注而没有发现我。进退之间略加犹豫,我选择了原路返回。当时的念头是如果直接戳破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毕竟我这个“继母”还不了解学生的性情与底细。我决定家访。
M同学自幼在姥姥家生活,与老人相依为命。而姥姥对我述说的内容只有一个:她的外孙女是多么好的孩子!我酝酿多日的谈话内容几度欲言又止……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家访结束后,M同学坚持送我,她主动提及那个男生,并表示她会理性结束这件事情,努力学习。我说我相信她。
在传统教育中,家访是很多老师的“杀手锏”。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在乎在老师心中的形象,他们害怕家长和老师联手揭发他们的“老底儿”,自然对家访心存畏惧。如今,一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思想早早地让父母深感家庭教育的无力。在校不断违纪的学生不仅不怕老师,更不会害怕家长。一旦不遂心愿,他们动辄拿离家、绝食、跳楼等相威胁。这些都是摆在我这个新班主任面前棘手的难题。
G同学在班级成绩稳稳倒数,上课吃零食、讲话、乱扔垃圾、看课外书、迟到等是家常便饭,甚至高二还因为“老烟民”的身份受到学校警告处分。G同学太扎眼啦,接班第一天他独坐,全天一直歪倒在桌子上,两条长腿伸在过道,桌面几乎空无一物。一度我以为他的身体有隐疾而不能正常坐立呢。我尝试着和家长电话沟通,得知他的父母忙于开店,已经好几年吃住在店铺里,只留G同学自己在家。父母之爱从钱上找平衡,妈妈言语里满含着对儿子的愧疚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这个新班主任又能指望家长做什么呢?我自己想办法!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
家访!我再次想到了家访。每个学生代表着一个家庭,我想去了解这千差万别的个体。G同学听到家访后很认真地告诉我他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我说,我不想看到别人,就是想去看看他课后生活的地方。他想了想说:“老师,你十一之后再来我家吧,要不我爸妈忙,没有时间收拾家。”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啊!原来你在家不叠被子不洗脚吧!没看出来呀。”G同学忙掩饰说不是那样的。我说:“赶明儿,我得好好看看你座位卫生,座位要是又脏又乱,估计你家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出来了。”好吧,家访成了师生之间说不清楚的小秘密了。
我不敢奢望一个缺少父母正常关爱的高三男生能把个人卫生打扫得多干净,但让我欣慰的是尽管此后G同学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并没有立刻改掉,但当他看到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桌面或地面上时,他的反应速度越来越迅速,收拾卫生的动作越来越敏捷。事实说明他知道干净的环境是一个人的脸面,此前他缺少督促和坚持,今后他愿意为此努力。有时候我也善意地提醒他早上是否忘记叠被子了,他一边回答一边检查自己的座位是否又出现了问题,之后朝我开心地笑着。而我,一直走在去G同学家家访的路上。
我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没有万能的教育良方,唯有充满智慧的爱才是有生命的教育。家访早已不再是悬在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家访依旧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只有因势利导的家访,才能有更多因材施教的教育。我会将家访进行到底!
家访老师心得体会2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一次家访就是一次让孩子进步的机会,会让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倾心奉献,把课外访万家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作为我们--小学因为地处济南市的近郊,所以生源比较复杂。有许多孩子是外来务工子女,其中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外加家长学历水平整体不高,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还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繁忙,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习惯。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家访让我感受颇深:
第一,全面的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家访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全面的家访,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第三,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第四,家访也给教师本人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四十六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家访走出服务第一步。
第五,家访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建议家长要严格要求和爱的鼓励相结合;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协调好家庭成员内部的教育力量;要多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及时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注重发展长远利益,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着想。
家访老师心得体会3当接到家访这个任务时,让我感到压力很大,同时也让我感到有些害怕,在我心中有种冲动不想去做;但我知道我不能这么做,因为我知道这是这个责任,我必须去完成。确实这家访对我们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一可以了解孩子的个别情况,兴趣爱好等。二可以了解一些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并且我们老师又能与孩子建立更亲切的关系…
在家访时我们确实要面对很多问题,有的家长很希望我们去家访,但有些家长不喜欢我们去等很多问题,还有在访中有家访会问到一些问题让我们预想不到的一些问题。而这次家访一开始我真的很害怕,也很紧张,但最后慢慢的调整了过来,也是这也是家长们热情与大方的关系吧!让我感到很亲切,在沟通中也慢慢的放开去谈了。确实很多事情,只有去做了才知道,自己也可以去完成。有时候没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也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害怕。
这家访真的对我们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就拿去访秦兆阳小朋友来说,阳阳小朋友是新来的小朋友,也许是一开始不适应吧!每天早上就来哭一会,可当我们去他家家访时,一开始很害羞,后来他开心的跟我们玩…经过跟家长沟通也了解到了他在家的情况等!第二天来幼儿园时他就很开心的,也不哭了…还常和我们老师说话。而去过家访的小朋友,他们都很开心,来到幼儿园了还常叫我们去他家…我们与孩子们的关系也更加亲切了。
九月二十三日那晚家访,让我感触好深。刚到他们家们口,家长就很热情的欢迎我们;还说:“我们老师关心他们孩子,开学不到一个月就家访了,真是辛苦你们呀!”还说我们老师很有责任心,当听到家长这么说,心里感到很安慰,再苦也值得了。而一开始我们就聊一些幼儿的情况呀!聊着聊着,那小朋友的妈妈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聊了,还说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当时好想去安慰,却不懂怎么说好,就静静的听着他们诉说,相信说出来了会好些。最后我们还是有说有笑的聊,在回来时候她还说有时间再去她家坐坐,一起说说话等。这位家长让我到到了一种格外的亲切与友好。同时这次家访也让我深有感,原来我们跟家长也可以那么的亲切与友好。
家访也接近尾声了,而在这次家访中我学到了不少;同时与孩子们的关系也更加亲切了.....
家访老师心得体会4教育是个大家庭。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各施其职并互相促进。
为进一步搞好学校教育,协调各种教育力量,本学期末我校开展了全面的家访工作。现将本次家访所得简述如下。
一、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
1、家长具有把孩子教育好,培养其成才的心理。
现在的家长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很大,具有将孩子培养成才的强烈愿望。因此家长往往能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包括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购置充足的儿童玩具,提供广阔的学习渠道和媒体。有的家庭还为子女布置了专门的小房间用于学习。
2、现代家长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内容。
现在的学生家年龄都在30—40之间,他们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并讲究教育的方法,经常帮助子女解决一些在学习上的困难,这对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兖作用。
二、现代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
1、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从而使孩子形成了骄纵的心理。
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爱哭闹、懒散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
2、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劳动等教育。
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学校教育孤掌难鸣,某些工作开展不开。
3、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
有些家长虽然将其子女交于父母管束,可是爷爷奶奶不是宠爱有加,便是有心无力,管束不下,徒劳无益。这更助长了孩子的骄纵心理,他们变得越来越野,使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而学校与家长联络也往往是徒劳而返。
4、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以与学校教育融合。
有的家庭成员缺乏对教育下一代的正确认识和协调意见。往往出现“爸爸动手打孩子,妈妈忙着护孩子,奶奶出来拉孩子”的局面。家庭成员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彼此埋怨、指责、争吵,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分不清是非曲直,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从而养成了说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等不良品质,给学校教育增添了许多难处。
5、现代社会学习渠道和媒体的多样性使学生有机会获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这是好事。
可是诸多媒体如电视、vcd、书报杂志等中不乏黄色、暴力等糟粕。孩子因为得不到家长正确的监督和开导(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而不知隐蔽),而形成了暴力模仿倾向和不良的心理品质。这是学校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又一严峻的问题。
三、克服家庭教育弊病的方法
1、家长要严格要求和抚爱相结合。
2、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条件。
3、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4、适当开辟学习渠道和提供合适的媒体,并加强监督和引导。
家访老师心得体会5家访是学校老师深入到学生家庭里,与其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条件与习惯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家访促进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20--年9月13日,我们几位老师冒着大雨到了提前预约的学生家里。通过了解,这个学生是父母外来务工的子女,租住在学校附近。父母在附近工厂里打工,爷爷奶奶靠收卖废品挣钱。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从他们谈话中,感觉到他们对生活的妈祖和幸福。尤其是爷爷在谈到孙子的学习的时候,他说,孩子每天放学都是先坐到窗口的桌子边把作业写好,然后读书给爷爷听,有时候还与爷爷互动,谈谈书里的故事,说说学校里的表现。爷爷是革命后代,给孙子也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看到爷爷满脸洋溢的笑容,我们老师心里也高兴,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很重要。
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教师能更好地提醒家长;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劳动教育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 社区矫正;矫正管理体制;完善
一、社区矫正制度概述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将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和减少重新犯罪的一种措施。它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可以减少狱内交叉感染,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现状分析
(一)社区矫正的内容
1.管理方面。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矫正干部的监督管理、监护人的监督管理、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以及社会积极力量的监控等。实施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有效控制,规范他们的行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非监禁刑刑罚的有效执行。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员专职化不够、责任不明确。
2.教育方面。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教育、个别谈话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和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帮教培训、实践活动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矫正对象提高对所犯罪行的认识,认罪服法,接受矫正组织的教育矫正,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思想上、素质上、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上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人格的重新社会化,顺利的回归社会。教育方面,各地有许多好的经验,但缺乏国家层面上的系统总结,缺乏规范化和考评机制建设,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3.公益劳动方面。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通过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改掉不良恶习,认罪服法,回报社会,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时间每月不少于12小时。实践证明,这种规定可行有效,关键要靠进一步落实。
(二)社区矫正的方法
我国社区矫正的方法总体来说处于探索阶段。社区矫正的方法主要有从事公益劳动、实行定期羁押、到犯人教育中心进行教育等。从事公益劳动就是被判刑人员于一定的期限内、在医院、养老院等场所为一定数量的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工作。实行间歇拘禁就是让罪犯在特定的时间里,如上周末或者晚上被监禁,另外的时间,如工作时间,允许享有正常的社会自由。到犯人教育中心进行教育就是把犯人送到指定的犯人教育中心接受教育,学习一定的工作或生活技能。社区矫正方法与矫正内容相辅相成,矫正内容不丰富、不规范反映到矫正方法上来就是矫正方法不丰富、不规范,这种状况与我国社区矫正起步晚有很大关系。
(三)社区矫正制度的管理体制
1.社区矫正的决定机关。在中国,目前缓刑和假释的决定权都由审判机关行使,从实践中来看,审判机关在决定缓刑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很大。审判机关在决定假释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是审判机关远离刑罚执行机关,对服刑罪犯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作出的裁定准确性不高。
2.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我国现行的刑事执行体制很不健全,弊病甚多,尤其是刑事执行权的配置科学性不足,职能混淆、专门化的非监禁刑执行机构和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尚未建立起来。执行机制的不顺畅,严重制约着社区刑法的适用。在我国将这种刑罚执行工作交由公安机关来完成的规定,正是我国“重打击、轻防范”,“重惩 罚,轻矫正”的刑事政策的反映。这一刑事执行体制严重制约了社区矫正功能的发挥,亟待改革。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几点思考
1.理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管理体制。在中国社区矫正的发展中,应当建立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执行社区矫正的体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在中央一级,应当在司法部内建立与监狱管理局并列的社区矫正局。目前,司法部已经在基层工作指导司建立了社区矫正处,这种机构设置在社区矫正发展的初期是可行的,随着社区矫正的发展,相关的事务和业务会不断增加,一个处是难以胜任管理工作的。其次在省一级,应当在省级司法厅(局)内,设立与监狱管理局并列的社区矫正局。负责社区矫正事务。再次在县一级,应当在司法局内设立社区矫正科,负责本辖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最后在街道、乡镇,由司法所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在这个体制中,应当着重加强县级和街道、乡镇执行机关的建设,包括充实力量、完善制度、加强设施等,使社区矫正制度真正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各级社区矫正机关设置完善后,社区矫正执行机关专职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拓展社区矫正的内涵。将社区矫正的重心回复到矫正上来,现阶段,现实中我国社区矫正的重心是监管而不是矫正。监管是必要的,但社区矫正的重心应当是矫正而不是监管,这就要求我们将社区矫正的内容真正拓展到或者回复到矫正上来。矫正的方式很多,不能一谈矫正就将它局限到集中劳动、集中教育学习上来。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虽然成本更大,往往会收到振撼罪犯心灵的效果。
3.探索多种社区矫正方法。(1)建立全程化网络管理和监控制度。有必要在司法部社区矫正局内设立社区矫正信息网络中心,该信息中心应该将全国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料输入,保证执行主管机关及有关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全国的社区矫正执行情况,地方社区矫正工作站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看有关资料。(2)建立刑罚易科制度。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关于限制自由刑易科其他刑罚的制度,建议我国《刑法》做出以下规定:对于违反社区矫正刑判决、执行的有关规定,或逃避社区服务劳动的,应该给予警告、行政处分等,对于个别违法违规性质严重、或恶意逃避社区服务劳动、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可以规定以拘役或有期徒刑来替代,并规定替代的计算方法,从而使社区矫正刑与短期监禁刑能够相互替代,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严密性。(3)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制度。我国现有规定只对各类社区矫正罪犯外出经商做了禁止性或限制性的规定,但是对与经商有着区别的外出打工行为没有做出规定。我认为,一律不允许被管制、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等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经商或打工是行不通的,也不利于社区矫正对象适应社会生活,很有可能使其生活陷人困境,使其因缺乏谋生的条件和环境,而重新违法犯罪。建议有关部门建立一套系统的法规规范和完善这一制度,如可以规定犯罪人员外出打工的期限,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当地社区接受定期审核等。
4.充实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使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着很多法律空白或者法律障碍,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发展。应通过修改现行法律或者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等途径,确立新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我认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社区矫正环境各不相同,试图在全国迅速全面地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并按照统一的立法模式执行,是不切合实际的。各省(市)根据本地不同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区矫正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矫正地方性规范和制度,可先行一步。
参考文献
[1]冯卫国.构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9]倪洪兰.社区人口管理模式噬待转型[J].新华日报.2003(11)
劳动教育的困境范文5
关键词:德育教育 “无形” “有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62-02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德育,都给人一种无形的感觉,不知从何抓起,如何让这无形的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并转化为有规有矩的言行,确实给德育工作者出了个大难题,德育是不能口授的,我反对那种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徒劳而无功。只有把它孕育于有形的德育教育中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看得见、摸得着,正所谓德育教育所倡导的“身教胜于言传”、“潜移默化”、“此处无声胜有声”等等。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方能悟出德育的真谛,理解教育者的一片苦心,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1 德育的无形存在
现代学校德育是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的德育,是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自由发展的德育,是培养人的改革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人的素质的德育。德育工作一直被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它是育人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努力向全体师生展示一个有境界、有智慧、有个性、有创新、有实效、有魅力、有滋润的德育新天地。德育是丰富的,是贯穿人的一生,维系一举一动的品德行为教育,德育不仅仅是教育他的心,更重要的是规范他的行为。培养学生不仅仅是培养成绩,还要培养品德行为。以往德育是高高在上的,很神圣的,从上至下的教育,很多学生觉得“无法触摸”,乏味,不耐烦。说起来很大很空,很多德育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让人觉得是这么回事,但却不知从何学起或从何入手。德育的东西往往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看不见又摸不着,德育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可以传授,它主要是靠自身体验获得的,德育的“虚”就缘于此,存于“无形”。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可以通过种种途径来诠释它的存在,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就不知从何处下手,要么是不说、听之任之,要么就是在教育学生时满口都是空洞乏味的大道理,那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无形的东西很难量化,无法用一个具体的数据要衡量它进步了或退步了,正因为它的不可直观性,才使得许多年轻教师看不到它的细微变化,没有做到防范于未然,往往等事情发生了才去处理,充当救火队员,忙乱而无成效。所以,德育的无形就要求我们老师多走动、多深入班级和学生、多留心、多观察,见微知著,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困难想在前面,对于班主任来说尤其如此。
2 德育的有形存在
我们常说“事事是德育、处处皆德育”,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体现着德育人的思想和方法、凝聚着德育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所以说德育又是有形存在的,透过德育常规管理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德育的效果,一个班级的教室内外是否干净整洁、班级队伍是否安静整齐、班级的课堂、课间纪律好不好以及班级的文化布置我们都能一目了然。德育工作不是喊口号,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充分认识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创新模式,做好德育的困境突破,选择好适合学校的德育建设路径。强调德育各个方面的有形存在尤为重要,凡是眼所能见之处、耳所能闻之地,我们都能深深地感觉到德育教育的存在,它的有形存在时刻都为全校师生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没有目标和方向的德育是残缺的,是断断续续的,既不存在逻辑性,也没有完整性。鉴于此,笔者将我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调整,结合昆山市教育局的相关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引导,摒弃“假大空”的口头说教,把德育落到实处,变说服教育为体验德育。如我校对照“五好”要求和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做一个文明守纪的陆中人,根据学校常规管理的要求紧抓班级的卫生工作、广播操及文明用餐等等,通过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宣传栏、班会课及黑板报大力进行正面教育和宣传,每学期一次的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走进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祭奠革命先烈、爱心义卖、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活动来强化德育的有形存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德育,在“做中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醒目的标语、文化长廊中的名言警语、国学经典篇章更是直观的有形的德育,此所谓在“看中学”。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如“阳光长跑”、男女排球队、足球队、舞龙队等等,此所谓在“玩中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模式,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将学校的德育理念融入到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去,逐渐将其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德育的有形存在为学校德育指明方向和目标,把无形的德育教育转变成有形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去体验德育、去领悟德育正是我们引领学生走上“正轨”的有效的途径。
3 无形与有形协调统一、相互依存
劳动教育的困境范文6
关键词:改善德育;和谐;中职校园
先秦时期,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讲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旨在说环境对人的成长的作用。当前改善德育营造和谐的中职校园,将对培养合格新型社会人才具有非常重的作用。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把“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可见德育在人成才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综合素质更加高。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职院校是培养企业一线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校园的和谐环境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加强中职德育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生源问题带来的德育挑战
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观念误解和政策偏颇等影响,当前国内中职学校生源多数是初中学业的所谓“失败者”。中职学校学生伴随过去学业的挫折,学生的道德、行为也有所偏差,这些“问题学生”是当下职业学校难以回避的事实。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给中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经济发展对中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德育加强能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和谐校园环境,才能使得本身处于竞争劣势的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三)构建和谐中职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中职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意义可以用传统的“泡菜理论”来解释:泡菜水的味道,决定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学校文化氛围深深影响着学生。前教育部长周济在2003年就强调,学校环境和学校氛围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极具品位、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合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现代化校园。[1]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陈旧,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德育方面的新要求不相适宜,造成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无法和社会衔接,德育课程形同虚设,或者没有意义,学生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当今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也日趋发达,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也多元化了,陈旧的教材无法和人才目标培养相适应。
其次,多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还采用集中理论灌输的方式,脱离了企业对人才德育的新要求,也否定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就形成了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应付的现象。
第三,德育教育存在政治教育多,品德教育内化少,德育实践少,教师多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平等感情交流少,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的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第四,中职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能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和当前社会相适应,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当下还存在一些职业学校忽视人才和企业需求相接轨,只重视智能和技术教育,忽视德育情况。这就产生培养人才时间成本加大,甚至出现拒绝招用的现状。
三、如何改善德育
首先,是改善德育内容,詹万生认为德育的内容横向结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要素”[2]的统一。以上五个方面不可分割,一个人尤其心理健康是其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
中职德育多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防止学生的破坏行为,而强调法纪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而忽视甚至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心理教育。一个人成长与成才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是复杂而长期的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程,德育不能强调某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其他方面。
第二,注重科学的德育原则进行道德教育,学者柳海民关于德育的原则是这样总结的,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2.知行统一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5.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7.教育影响的连续性[3]。坚持德育的原则,构建和谐校园,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三,道德教育也应“因材施教”,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实事求是地开展德育工作。如针对缺失家庭关爱的很多学生来说,应进行心理综合辅导和生活指导,综合性的方法或许比一味的说教更有效。对于聪明调皮的孩子来说,存在的只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不良习惯问题,采用启发疏导法,让其把主要精力用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这样会更恰当。那些和人打架,甚至破坏公共财产的学生,采用心理换位模拟法,就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明确其人生目标,从而让其更好成长。学习不用功的学生,采用榜样示范法和环境熏陶法,更易其走上学业提升的道路。
第四,改善教育途径,多数学校多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开展直接道德教学,教材无趣,学生抵触情绪严重,德育效果可想而知。间接道德教育也不失为好途径。如通过各科教学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社团协作活动、劳动教育、学校互联网宣传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德育教育。当前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关系越来越密切,让企业一线在职工定期到学校进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或者让学生到企业定期实践体验都不失为很好的德育方式,让学生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好准备。
四、改善德育构建和谐校园应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德育的效果,多取决于老师对德育信息的控制能力。只有对德育信息进行合理控制,所得信息才能转化为一种积极性的资源,德育才会有效果。否则,若失去对德育信息全面地处理控制,德育就会陷入困境,更难谈营造和谐校园。
第二,德育也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向教育的过程,老师不能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视对自身的要求,榜样的积极影响力,更有利德育目标的实现。改善德育只是构建和谐中职校园的重要方面,加强环境对学生成才的正面影响是重要的,教师自我严格要求,提升自己业务能力和品德修养也是构成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外界积极地影响力和学生自主教育能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总之,改善德育为中职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只是从环境积极影响角度提供的一个重要的提升人才素质的途径。中职改善德育构建和谐中职校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没固定有效的模式。事实上改善和加强德育,营造和谐中职校园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形成健康机制坚持下来,才能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合格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