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 马卡连柯 劳动教育 现实意义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 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90后的中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受到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骄娇”二气十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注重享乐,奢侈浪费,早已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根本不知“稼穑之苦”,不会搞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等现象随处可见。从2007级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反馈的信息,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尤其是以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劳动者为己任的职业学校教育。
一、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性
“所谓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教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劳动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劳动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在学生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形式的劳动教育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劳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即“通过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喜爱某项劳动,培养其志向(不是对决定专业预先做出的选择)”,获得一种精神财富。在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张、勤奋、努力的状态有助于其性格和能力的形成。
学校劳动教育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劳动的项目、时间和强度都有严格的控制。在学校里,劳动教育主要是一种集体教育的方式,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特点。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具体活动的设置要在结果中能明显的表现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实施中要以社会的、创造的和审美的目的去激励学生,使“每个人都极力的要给集体的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集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集体尊重热爱劳动的感情越强烈,对每个人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普及性和集中性。
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养弱了”,“他们既不尊重动,又缺乏对劳动的爱,同时对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劳动这一点,似乎也缺乏明确的理解”,时至今日,学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在许多学校,劳动教育写进了工作计划,但却没有按规定执行。加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卫生打扫等全部承包给清洁公司,在学校里学生根本不用劳动。课内、课下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素养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
劳动课教学的物质基础,诸如设施、基地等不能保证。劳动课作为一门不纳入考核的“副课”,其软、硬件条件根本无人过问。物质基础和教师指导的匮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对劳动课感兴趣的学生,也只能将其当成课下的“游戏”。同时。劳动课教学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评标准。
2.教育方法不合理
现实的学校劳动教育中,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师劳动观念扭曲,把劳动当成了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如有的班级在班规中写上违反某条纪律,罚扫教室或清洁区;有的学校对清洁区、教室、宿舍卫生检查采取负分制,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三、有效实施学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1.为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学校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从不同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现时代需要学校教育培育出‘心灵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头脑发达’却‘笨手笨脚’缺乏‘行动能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强烈的责任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肩负起教育的社会使命。第二,保障劳动教育的软、硬件条件。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劳动课指导教师,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育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定的劳动基地,配备相应的基本设施。第三,保证劳动课教学的时间。将劳动课列入课表或设立劳动周,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中劳动时间和强度的控制。第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可以在黑板报、宣传栏中设置关于劳动教育的专栏。
2.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在班风评比、学生个人操行评定方面,劳动的态度和行动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参加考核,学校期中和期末可设立“劳动积极分子”奖,对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奖励。
3.教师以身作则,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做好榜样。在组织学生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因为学生们“对自己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与其说是在理解,不如说在感觉”。这样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引导到超过教学大纲以外的世界。第二,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渗透,不歧视差生,不要因为学生劳动表现不好,就不让其参加劳动,更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学生。第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劳动本身并不能带给学生兴趣,相反,在劳动中学生首先感到的是失望,而后是厌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意义。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平凡的小事入手,诸如擦玻璃,看谁擦得又快又干净,并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劳动,比如打打扫教室、美化校园、植树绿化等活动。
4.教育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学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即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到劳动中的幸福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围绕学生的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实践等内容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内容的选编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艰涩难懂,但又不能太过简单,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
5.培养学生劳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学生往往只将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学校劳动教育要抓住关键时期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劳动课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自己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和学习,把劳动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一件作品诞生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成果,劳动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中自我教育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在别人身上表现了出来。班级中成立的劳动技能小组之间进行技术交流,会的同学教不会的,“一个孩子,当他越深刻的感受到他在教别人时,他本人想学习的愿望就越大。”通过教会别人,学生自己也感到了一种自豪和光荣,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推动中职又好又快发展,2008.4.3.
[2]孙俊三,邓身先.家庭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程万里.劳动教育诸问题研究[M].汉口:中南人民艺术出版社,1954,(7).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3
主持人提示: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加强课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估。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课开展方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劳技课的开展要有一个较完善的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评制度。针对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学龄的学生,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应区别对待;建议对劳动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劳动设施设备、劳动实践活动的经费等要得到保障;建议每个区(市、县)属地要有一个条件较成熟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支“能文能武”的稳定的劳技课教师队伍。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是学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标之一。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是“诗意校园”的重要内容。学校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把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体力劳动拓展到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之中。例如:学校开设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自制果酒、插花与花语、茶艺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爱劳动、会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学校重视建立班级劳动考核制度。本学期,组织开展“课前一扫”活动,各班级在上课前,完成本班在校内公共区的包干劳动,全员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中。检查劳动态度和效果,每周班级常规评比,将卫生包干劳动常规化、制度化。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根据实践性原则,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家校结合、定向培养等劳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感知――实践――导行,即通过教师对劳动技能的介绍,初步感知所学劳动技能的内容;通过教师小步子多循环的实验演示,明确每个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相应的劳动技能;通过教师创设与所学劳动技能相关的活动,验证学习效果。家校结合模式: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各项教育内容均可利用此模式进行。比如学校在劳动课中学习做简单饭菜,课后就可以利用家庭这一延伸的课堂,进行实践性操作。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沟通,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养模式:主要用于毕业班级。每年学校对毕业生都尽可能提供就业帮助,学校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一旦确定,学校就依据用工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工作。
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为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想深入开展,必须触动内心世界,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劳动教育要和坚韧品质、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结合。劳动实践本身就是艰苦的,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某些艰难困苦和曲折磨难,非常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逐步养成坚决果断、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要和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孩子虽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孝敬长辈,有义务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培养孩子们自觉为学校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精神,承担包干区保洁,为社区做义工等。同时,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他们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强化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这对于实现中国劳动教学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种植、管理,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因此,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开课;还要狠抓考核评估手段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教考核评估手段,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最基础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我校的劳动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以特色主题活动、特色课程设置等渠道进行,充分创设体验情境,教育方式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品尝劳动的成果,逐步养成热爱生活、感悟道德、热爱劳动、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学校秉着“行胜于言”的精神,坚持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活动与每年的“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按时开展,使之常规化。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进行,固定课时、场所,开发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学校在“行胜于言”的探索与实践中,使劳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生活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日益成熟。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校内
主持人提示:劳动是一堂大课,它的教室是全社会。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还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张艳红:学校的课堂,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而课外、校外是无限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和校区优势,打通校内与校外的屏障,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比如,我校和洋河集团联合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深入到酒厂的酿造车间、灌装车间,了解到一瓶酒要经过粮食原料的粉碎、配料、加曲、发酵、糟焙等24道工序,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生们在包装车间亲手贴好酒瓶上的标签,把它装进包装箱,亲身感悟劳动的幸福和价值。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亲眼见、亲耳听、亲自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劳动技能,养成了劳动习惯,突出了劳技教育的实践性。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4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5
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和要求,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要围绕三级课程,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北京市规定,各学科要拿出10%的课时用于实践,不管是语文数学也好,还是物理化学也好,都要有10%的课时在课外实践中完成。相应地,我们有了语文开放性学习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是要依托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2008年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一个资源平台,吸纳了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需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资源单位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书,定期推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用好平台资源,既要集体组织做好“四个一”这样的活动,又要就近就便、创新形式用好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自行走进。
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范文6
摘 要:农大精神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农大师生奋发进取、积极有为并发展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本文从农大精神的内涵、具体表现和具体途径方法对农大精神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大精神,教育,学生
山西农业大学是有着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一所著名学府。山西农业大学1907年由孔祥熙投资建校,1951年10月1日改名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列为全国重点院校。在百年的学校历史上,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主要科研方向,在一代又一代农大人对农业科学研究的艰苦奉献中,形成了农大“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
一、“农大精神”的内涵
山西农业大学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作为精神支柱,它的发展面向“三农”一直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崇学事农,艰苦兴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要崇尚学习,从事农业劳动,用我们的艰苦奋斗来使母校更加强大。
崇学事农――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作为一所农业高等学府,农业理应说它的最大特色。虽然我校现在已经发展成一所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发展的教学型农业大学,但农业科学永远是我们山西农业大学的灵魂所在。那是无数农大前辈们在农业科学上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理论联系实践的成就。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前辈留下的优良作风,奋发图强,用功读书,坚持向着以农业科学为主的方向前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艰苦兴校――农大今日的辉煌不是一撮而就的,辉煌的背后,是农大百年走过的曲折道路,是农大人为之辛勤劳作的智慧、毅力与血汗。我们的前辈为我们创造了一所知名海内外的百年学府,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身为农大人的骄傲,“现在我以农大为荣,将来农大以我为荣。”
二、“农大精神”的具体表现
1、硕果累累,体现农大精神
山西农业大学从建校至今,共培养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科研成果丰硕。2002年5月,23只南美羊驮首次引进中国,农大校长,博士生导师董常生教授主持的国家“948”项目――“羊驼的引种,繁育和推广技术”第一次将羊驼规模化引进我国,填补了我国羊驼养殖业的空白;2003年9月,我校杜俊杰教授培育的“农大钙果”通过了省作物委员会审定;2005年3月,我校张光星教授成功育出“甜红1号”胡萝卜杂交新品种,远远超过了引进的常规品种,填补了我国胡萝卜杂交品种的空白等等,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更为贫困山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丰硕的成果,体现了百年来农大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代又有一代农大人不屈的开拓进取精神,更加体现了出了农大的精神的光辉业绩。
2、投身农村,传承农大精神
历代农大人发扬“崇学事农”的农大精神,投身于建设农村的事业中,把心血和汗水挥洒奉献给乡村,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牺牲,赢得了社会的美誉。山西农大立足三晋,服务三晋,到田间选题,送科技下乡,走出了一条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也出教材的新路。近20年来,农大向省内外推广科技成果200多项,为全省农村培训各类技术人才40多万人次,创社会效益60多亿元。
在山西农大,无论是年逾花甲的老教授,还是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在谈及科研成就时,无不对深入基层找选题津津乐道。80%以上的科研课题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来自生产实际,使山西农大的科研教学活动更具活力。不仅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更加体现了“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
三、对大学生进行农大精神的教育具体途径和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校教育”和“校史教育”,开展校史讲座
对大学生进行农大精神的教育,首先一开始就要对大一新生进行爱校教育。如果一个学生不热爱自己的母校,更不要去提农大的精神了,早就抛之脑后了。只有真心热爱自己的学校人,才能领会学校精神的灵魂所在。
我们这所拥有百年辉煌的历史名校,利用这一笔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校史教育,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全校人心,激发广大师生校友爱校热情。青年学生只有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爱,才能充分的理解“崇学事农,艰苦兴校”这八个字的内涵,才能继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
大一新生刚来的时候,校史馆经常人来人往,让新生知晓农大历史,但是,校史教育不能只针对大一新生,要经常性地分阶段、有计划的经行校史教育讲座,使每一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能对校史耳熟能详。
2、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落实“劳动周”的效果
热爱劳动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劳动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劳动习惯。而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部都是90后,是被捧在手心里的一代,从小没有从事过什么体力劳动,甚至是害怕劳动,厌恶劳动,认为劳动是无能的表现。我校是以农业科学为主导的综合性院校,农业劳动是我们艰苦兴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踏踏实实的劳动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使命。因此,在我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我校的“劳动周”是很有特色的劳动教育的方法,然而现在“劳动周”的效果却不尽理想。学生劳动十分被动,没有认识到劳动的真正涵义,只是为了学分,认为学校为了省钱,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了。应当正确的认识劳动,宣传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换个角度去领悟劳动。选择的劳动项目大多数不具有代表性,无法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起不到劳动教育的作用。应适当去养老院、探望老一辈革命烈士,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们。
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成功校友的宣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尤其是现在的青年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从政或从商获取更大的权力和高额的利润,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权利和金钱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而农业只能一步一步走向腐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因此,对农业科学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在农业科学上艰苦奋斗。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科学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业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才能使大学生主动地接受农大精神的指导,热衷于农业科学的学习,真正做到“崇学事农,艰苦兴校。”
山西农业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有用型的专业人才,在农业各个领域都创造出不菲的业绩。我们要加强对这些成功校友的宣传,邀请成功人士回校传授经验,使在校的青年学生认识到,农大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农业科技一样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农大精神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能想到的每一个细节去影响他,指导他,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农大精神、领悟农大精神和传承农大精神。(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雪芹,房培平.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1)
[2] 崔创,刘星.略论当前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
[3] 张建中,程喜中.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