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1

关键词: 技术代码;技术转化;生态化技术;人性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6.003

工业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进步,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劳动异化问题。对于工业文明中所产生的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人们从价值理念、经济理念和政治理念的变革等维度进行了诸多的批判与反思,并展望着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本文尝试从技术维度着手,在分析技术代码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在解放自然维度和解放劳动维度中实现转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这种转化的具体内涵和实现转化的具体途径。

一、技术代码与技术转化

技术是人根据自己的目的,在自然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设计、制造和运作各种人工事物或人工过程的活动,是工具性的物性要素(机器、工具、材料等)与价值性的人性要素(人的目的与价值)的组合与显现,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某种程度的统一。在这点上,海德格尔正确地指出了技术与目的性、价值性的联系。他说:“一件用具不能用,这就暗含着:‘为了作某某之用’指向‘用于此’的指引构架被搅乱了。”[1]

技术代码,就是多样的物性要素在占主导地位的特定人性要素的“指引”之下而形成的一定“构架”,是物性要素的配置规则与人性要素配置原则的综合,是“技术关系网图”与“社会关系网图”的交叉。技术代码中的人性要素包含不同的组分,其间有冲突,也有权衡。技术转化,就是指在特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要素的“指引”之下,多样的物性要素进行相应的组合与配置,体现出不同的权重之别,从而使现实中的技术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正如拉普所言:“技术领域中一切事物是人创造出来,因而,取决于特定时期的人的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和目标。”[2]多样的人性要素与多样的物性要素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即意味着多样的“技术可能性空间”的敞开。技术的现实世界就是从多样的可能世界中转化而来的一种,同时又蕴育着技术未来转化的多样可能性[3]。如20世纪50年代,汽车设计的尺寸变大,重量增加,并配有各种小配件和沉重的保险杠,就是因为作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效率要求,让位于成功和物性威力象征的社会符号价值[4],从而影响了其物性要素的配置权重。

忽视或者否认技术代码中人性要素的存在及其“指引”作用,就可能得出技术中立论或技术自主论的观点。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只是遵循着物性的因果必然性规律,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工具体系,生态危机问题和劳动异化问题与技术无关,从而否认了技术转化的必要性。技术自主论实际上也是只看到技术代码中物性要素的作用,认为技术具有一种内在的自主性和扩张性,能够并且正在将整个世界塑造成为一种被控制的对象。“自主技术意味着技术最终依赖于自己,它制定自己的路径,它是首要的而不是第二位的因素,它必须被当作‘有机体’,倾向于封闭和自我决定:它本身就是目的”[5]。“科学技术严重地打乱了,甚至可以说正在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6],而且更是造成了对人的总体控制和对社会的极权统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否认了技术转化的可能性,在实践中往往求救于“笨拙的农村田园诗歌”式的“自然宗教”[7]。

现实中的技术体系,都是多样的物性要素在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要素的“指引”之下配置而成的总体构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物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经济理念和伦理观念等人性要素,插入技术的物性因果链条之中,就会影响物性要素的配置方式与相互作用方式,从而使技术的转化成为可能。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和劳动异化问题的实际存在,既表明了现行技术体系转化的必要性,也为这种转化指出了总体性的方向,即解放自然维度的生态化技术和解放劳动维度的人性化技术。

二、技术的生态化转化

我们知道,任何技术产品一般都具有基本属性、环境属性、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等指标。基本属性指标,主要指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等最基本的性能参数。环境属性指标,主要指水环境指标、大气环境指标、土壤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固体废物指标等。资源属性指标,主要反映着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有效利用程度。能源属性指标,主要反映着能源利用的效率。经济属性指标,主要指生产成本、用户成本和社会成本等。社会属性指标,主要指与文化、道德、人伦等相关的一些因素[8]。这些属性可以从总体上概括为物性要素和人性要素。人性要素中多样的价值追求,如经济的、生态的、道德的、审美的等,会使产品的这些属性之间出现不同的权重之别,从而使不同的产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与功能。

“生态化技术”,就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维度上,能够节约能源和资源,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技术。技术的生态化转化,就是指将生态效益始终作为诸多人性要素中的核心原则,去指引技术系统中物性要素的配置与构架,以自觉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始终突显产品或工艺的环境属性、资源属性和能源属性中的一种或全部。人性要素中不仅存在着生态性追求与经济性、审美性等追求之间的冲突与博弈,而且即便同样是追求技术的生态效益,也仍然存在着人们对于能源利用、噪音污染、废物排放等属性指标的不同偏好。这些具体、不同偏好之间的权衡与统一,恰恰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化技术,也表明了现实中技术的“生态化”程度总是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动态性,技术的“生态化转化”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就此而言,技术的生态化与否,与技术的经济效益无关。尽管技术体系中总是凝聚着人性要素中的经济性追求,技术的具体应用也会产生无法剔除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其它的一些效应,但并不是说只有追求“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最优的四大效益有机统一”[9]的技术,才是“生态化技术”。理想状态的“生态化技术”,追求的是“最大的能源和资源节约,最小的环境危害或无害”;而技术的经济效益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则是“最少投入,最大产出”。所谓“四大效益有机统一”的“生态化技术”,在理论上仅是一种虚构,在现实中也并不存在。

技术的生态化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方式的综合应用与相互促进。首先是政府法规的强制性方式。政府关于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宏观政策与法规,既要兼顾经济效益,更要突显生态效益;要根据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承受能力,从资源产业到制造业、废物处理业等进行长远的生态规划;规定一些环保方面的最低技术标准,迫使企业在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生产加工、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实施技术的生态化转化。其次是市场激励的诱导性方式。要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等手段构建生态消费市场,引导各类经济实体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自觉进行技术的生态化转化。再次是舆论引导的伦理性方式。要通过各种大众媒介宣扬生态伦理,提倡生态文明,并内化为社会公众的内在信念,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强大的社会舆论,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技术创新者、决策者和应用者作出有利于技术生态化转化的评价、选择和决策行为。

三、技术的人性化转化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用技术手段全面控制自然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的控制,对自然的统治必然通过技术的统治影响到对人的统治”[10],因此,自然的解放与劳动的解放具有内在的关联,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技术转化,不仅包含解放自然维度上的生态化技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劳动维度上的人性化技术。

谈到劳动解放,人们一般将其与异化劳动以及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联系起来。“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11]。但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异化包括劳动产品异化和劳动过程异化,仅仅止步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以及劳动产品的异化,是不能够真正彻底解决劳动异化问题的。如果说,变革所有制的政治革命是消除产品异化,实现劳动解放的重要历史前提,那么消除具体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也是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步骤。

我们知道,作为技术之体现的机器体系,并不仅仅是一套单纯的“工具”,它实际上还意味着一系列的分工原则和操作程序,就像刀叉之类的器具还意味着一系列的就餐仪式与程序一样,技术也是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的统一。技术的分工原则,使工人成为技术体系中的齿轮。在空间上,他们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一个生产部门,受之束缚,听其剥削,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中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环节。在时间上,工人的劳作、用餐和休息等活动,按照时钟的机械摆动被切割成细密的时段,受到流水线式程序的严格控制,并保持高度的紧张。劳动在工人那里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是强制的、非自愿的活动;工人在劳动中感受不到自在和舒畅,而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这种机械、片面、异己的劳作偏离了工人最初的意愿,生成和塑造出片面的劳动者和生产关系,并且最终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源于技术的应用而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力控制现象,不像传统的政治权力那样是为某一个资本家所拥有,也不是仅仅通过去除产品异化的所有制变革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一种能够消除具体劳动过程中的控制和奴役现象,实现人的解放的人性化技术。这种人性化技术,就是在任何形式的生产方式之下,要求作为技术之体现的工具、机器体系,在使人适应、服从具体劳动过程中,能够不危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使人舒适、方便、省力,并感受到劳动的自由和舒畅;就是在技术体系的人性要素中,始终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去指引技术体系中物性要素的构架与配置。

如何使劳动者感受到劳动的“感性的光辉和诗意”,实现技术的这种人性化转化,马克思从变革生产方式和旧式分工、人人参加劳动、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说:“不言而喻,没有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了快乐。”[12]但是,如何解决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问题,是马克思当时思考的重心。由此,在理论上马克思将分工和私有制等同起来,在实践中则更加注重消灭私有制和废除产品异化现象。“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3]。至于如何消除具体劳动过程中技术体系的奴役和控制现象,并不是马克思当时关注的焦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主要是进行了一些原则性的描绘,并将其推至遥远的未来社会。马尔库塞也主要是从着眼于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宏观角度,来探讨消除劳动者的“单面化”现象,展望技术未来规划的。他说“如果能把生产机制组织起来和引导得满足根本需要的话,那么它的控制力可以很好地集中起来;这个控制力将不妨碍个人的自,而是使得这种自成为可能。”[14]

我们认为,解放劳动维度的人性化技术,其实现与转化路径,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要进行生产的社会化变革,消除产品异化的社会根源。通过这种马克思意义上的所有制变革,消除阶级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经济、政治不平等现象,并克服作为技术控制之基础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片面分工。要变革生产机制,使生产的目的服从于满足人们的根本需要,而不是将生产作为人的目的,将财富作为生产的目的。

其次,通过政治的民主化,扩大广大劳动者在技术选择和劳动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权利和资格,克服技术精英的霸权统治,并且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所提供的智力资源,为技术选择和人性化转化创造条件。

最后,对应用于具体劳动过程中的现行技术,变革其技术代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引和配置技术中物性要素的核心原则。在具体微观的劳动过程中,变革管理理念,强调劳动者的有效参与,改善工作环境,注重劳动安全,关心劳动者的身心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并落实于从技术设计到技术应用的每一环节。

四、结 语

生态化技术强调的是人类在利用技术行为,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时,要注重生态效益,不打破自然界自我净化维持平衡的生态阈值。这样的技术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必然是以人的终极价值为目的的技术。人性化技术强调的是人在适应技术规则的具体劳动过程中,要注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这样的技术实际上是将人的身心平衡与协调发展当作“自然生态”一样去关注。两者契合与统一的内在依据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和意义追求。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87.

[2] Friedrich R.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Dordrecht: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1:141.

[3] 巨乃歧.技术可能世界的哲学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3):55.

[4]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5.

[5] Ellul Jacques.The Technological System[J].Trans.by Jouchim Neugroschel. Continuum,1980:125.

[6] 普兰.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信文化[M].冯 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7.

[7]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1959:240.

[8] 刘志峰,许永华,刘学平,刘光复.绿色产品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9):17-20.

[9] 彭福扬.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1.

[10] 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M].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80:20.

[1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9.

[1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1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1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 峰,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

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Ecotechnology and Human Technology

FAN Hong-f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Jiangsu,China)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2

关键词:能值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保护;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57-03

Agro-ecosystem Conservation Strategy in Sichuan Based on Energy Analysis

SHU Liu1,WANG Bo1,ZHOU Shun2

(1.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Deyang618000,Sichuan,China;2.Chengdu Industry College, Chengdu611730,China)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value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e in Sichuan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nergy analysis system. The protection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was put forward. It is suggested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be increa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n energy value release. Moreover, output stru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tect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Key words:energy analysis; agricultural eco-system protection ;evaluation; strategy

能值是由美国生态学家Odum提出的新的科学概念和度量标准,是将一种流动中或被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能量数量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形成过程的投入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值。能值理论是基于系统生态学观点提出的能量价值理论,从根本上定义了自然资源拥有的真正能量和价值。由于各种资源和产品的形成都需要太阳能量,因此以太阳能为基准能够衡量各种能量。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矛盾的日益凸显,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主要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反映生态与经济能量值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效益的双重评价。但由于不同性质的能量不能直接相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业生态系统不同于简单的自然资源能值分析,其不仅要求输入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同时也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输入劳务、机械、化肥等非自然属性能量,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管理就是通过上述投入的管理来实现的。

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值应用

总体来看,能值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资源能值评估。能值分析能够提供评估环境价值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更加关注货币的作用而忽略环境和生态的因素,由于市场的不完备性和环境外部性,GDP和GNP也不能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水平。但能值分析能够同时衡量人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更好衡量某一地区财富标准的是创造经济财富的太阳能值。根据Ulgiati等[1]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能值评价,15年鲸鱼的平均能值的货币值高达2.6亿美元,可见从生态能值的角度讲,越稀有的物质形成需要越多的能值投入,因此对应越高的价值。此外,Ulgiati等[2]还指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评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及其与外部资源、经济及环境之间都存在错综复杂的物质关系、货币关系以及信息关系。如何在分析系统中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目前仍然是生态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原有的投入产出分析等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及能量分析等生态学框架容易将各种利益分离讨论,无法完整反映系统的内部机理和动态过程,能值分析则是在对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定量分析方式。第三,国际交流能值评估。自然资源自身所含有的能值要远远高于购买该产品所付出的的货币价值,因此,从能值角度来看,当一国大量出口自然资源产品时,国家受到了巨大的财产伤害。因为原始产品的能值比较高,而出口产品的价值通常仅仅是对为取得该产品而付出的劳务价值的补偿。

2四川农业生态系统指标及能值分析体系的构建

2.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根据Brown等[3]的理论建立能值转化基本模型,太阳能值M=B×T。其中,T为太阳能值转化率,B为可用能量。在此基础上根据计算结果建立能量体系和能值系统,并根据一系列衍生指标对四川地区生态农业系统进行评价。所有数据均来源于要《四川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农业全书》(四川卷)。

2.2四川生态系统能值指标体系的建立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分,是承接华南、华中以及西南、西北的重要交汇点。四川位于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其土地面积为48.6万km2。从投入产出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对四川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别评价。其中,对投入的评价主要考虑3个方面:环境能值投入,包括太阳能、风能、雨势能、雨化学能、地球旋转能和土壤损失;不可更新辅助能值投入,包括化肥、农药、机械和能源等后期非自然投入;可更新辅助能值投入,包括有机肥、农膜、种子和人力。对产出评价主要按照行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4类[4-6]。选取2012年四川省相关年度数据,综合上述指标对四川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值进行综合评价。

在指标计算方法上,按照能量(J)概念对各类投入产出要素进行能值列示,然后以太阳能为基准对其他投入产出要素能值进行转化,其中太阳能转化率(T)为1,其余按照能量关系给予相应的转化系数。宏观价值=该投入或产出的太阳能值×四川省2012年农业总产值/总能值。根据上述方式,计算出四川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能值指标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3基于能值体系的四川农业生态系统评价

从四川农业生态投入情况来看,不可更新辅助能值所占比例较高,约达50%,这主要由于四川省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地形特征所决定的。四川省属于盆地,太阳辐射密度较低,积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同时,盆地丘陵地形也决定了四川地区农业难以进行大规模农机投入,因此,在不可更新辅助投入中更多的是化肥等。此外,从太阳能值角度分析,四川地区农业生产中环境能值投入与可更新能值投入比重基本一致,各占约23%,这一环境所占比例与传统经济学中认为的环境因素对产出的贡献率在10%~20%的经验数据差异不大。但从宏观价值角度来看,产值分类中环境投入与不可更新辅助投入所占比例则为41%和32%。四川农业生态系统中环境投入与不可更新辅助投入所占比例较高的特征说明,四川地区农业产值仍然较大地依赖其自然环境,四川地区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进行了较好的经济补偿。

从四川农业生态产出情况来看,种植业仍然是四川地区农业的主要形态,产出能值所占比例超过50%,其次是畜牧业,约占37%。种植业与畜牧业在产出能值中所占比例的高企对投入特征进行了有力解释,在4项考察的子行业中,种植业与畜牧业均不仅要求自然资源投入也要求后续不可更新资源的投入。

4四川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通过对四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能够从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了解农业生态体系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投入产出情况、运行经济效率以及环境负荷程度[7]。应该根据上述能值分析体系中指出的四川农业生态体系特征,对四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完善的保护,因此提出如下保护策略。

1)要增加科技辅助能值投入,优化系统能值的投入结构,从而实现产出效率的优化。由于四川地区盆地地形环境复杂,适宜居住和生产的农业用地相对较少,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加之工业辅助能值投入能力偏低,从而制约了人力能值效用的发挥。同时,低人力效率也导致了对环境开发的低效率和浪费。四川省地形沟壑纵横,海拔高差较大,太阳辐射密度较低,水土热的配合存在一定问题,加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能值与产出效率均较低。因此,要积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方式提高辅助能值投入的效率。

2)要积极调整系统能值产出结构,提高系统产出效率[8]。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四川省农业产出的主要方向,其中种植业所占比例超过50%,成为引领四川省农业经济的主要动力,畜牧业虽然近些年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其所占比例远远未能超过种植业,林业与渔业所占比例较低且发展水平不高的特征表现更加明显。考虑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会不断上涨,应该继续加强畜牧业的能值投入。此外,四川盆地地区林地资源丰富,林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发展林业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调整四川地区农业的发展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农业带动当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针。四川地区应当以现有林地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林地面积,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同时也能够实现防风固沙、遏制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的保护作用。提高环境资源质量对实现四川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能值的双重提升。

3)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扭转当前四川生态环境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能值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四川农业生态系统虽然整体上较为健康,但仍然存在不可持续的因素,不可更新辅助投入所占比例过高,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对自然资源中的水、土壤均形成恶性和难以逆转的破坏,未来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不足以及耕地退化等不利的生态结果[9,10]。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加强环境资源保护,逐步减少不可更新辅助投入中化肥与农药的投入,依靠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树立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ULGIATI S,ODUM H T,BASTIANONI S. Emergy use,environmental loading and sustainability an emergy analysis of Italy[J].Ecological modelling,1994,73(3): 215-268.

[2] ULGIATI S, ODUM H T, BASTIANONI S.Emergy analysis of Italian agricultural system: The role of energy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nputs[A].BONATI L.Trends in Ecological Physical Chemistry[C].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3.

[3] BROWN M T,ODUM H T,JORGENSEN S E. Energy hierarchy and transformity in the universe[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4,178(1):17-28.

[4] 武志杰.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及其产业化[J].中国科技成果,2003(24):23-26.

[5] 张雪萍,郭艳清,高梅香,等.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9):651-654.

[6] 董孝斌,高旺盛,严茂超.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4,59(2):223-229.

[7] 杨国栋,孙立宏.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1):62-64.

[8] 陈艳.湖南省土壤污染现状与修复[J].湖南农业科学,2002(6):31-33.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3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经济区;发展战略;理论准备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40-02

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生态战略、经济战略、区域战略、流域战略等在内的复合战略,它的产生具有广泛的理论准备。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资源削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提出的,即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责任,并有相应的道德水准。其理论特征表现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 使传统发展观从以单纯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转向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全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1]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手段、任务、意义等方面考察,可持续发展观是贯穿整个战略的一条主线,两者要求是一致的。如从战略意义看“努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这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这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上的一些忧虑、怀疑和误解,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展示作为大国负责任”,树立了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仅此即可以看出,它与可持续发展观意义是相同的, 都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论为理论依据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来看,生态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是对立统一、彼此依存、不能分割的。因此,既要尊重生态原理,又要尊重经济规律,保持两者协调发展。生态子系统是经济子系统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子系统是生态子系统发展的转化器,可以使生态子系统产生巨大的效益。生态经济系统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它的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再生性、修复性和递增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富有弹性和代谢功能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可以在压力不超过生态阈限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身功能和负载能力,不断增加产量,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优化的生态效益,但当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使经济发展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便打破了系统内部的平衡机制,即外界干扰一旦超过生态阈限,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甚至瓦解。”所以,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通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自的运动及循环渠道进行耦合,达到维持平衡状态,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有序性,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通过技术中介,使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化成为可能。

正是依据以上原理,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方面,生态系统具有可开发、可利用的价值,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有利于用更多的财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两者互相产生正向乘数效应。”

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两者平衡和良性循环,其理论依据就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论。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和谐社会理念为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体现了我党的政治智慧和传统的人文思想。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从开放的视角看,既包括单纯社会领域内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平公正和谐,又包括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协调及各自内部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自身和谐等。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期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和谐社会理念为价值目标。从经济角度看,和谐社会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奠定物质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体现了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坚持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影响生产力的整体布局和发展。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已制约和谐社会构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区域价值目标,就是实施中部崛起,使鄱阳湖区成为承东启西的枢纽、东西互动和南北合作的支撑点,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

3.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自然成为人们征服的对象。和谐社会理念人既是社会人,又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应该把人还原到自然中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休戚与共家园的价值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把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作了诠释,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生态文明之路。

由此得之,和谐社会理念的目标,从经济角度看,就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价值目标。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统领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江西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是要遵循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把生态和经济两大命题有机统一起来,把开发和保护两大主要任务有机统一起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下决心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江西在科学发展的同时,环境更优美。

2.科学发展观决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本质内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这一本质内涵从内容到形式都受科学发展观所决定、所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决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必须把发展作为核心。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不能只讲保护,不讲发展,不能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特色是生态,突出生态就是为了更好节约和有效利用。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科学性,决定了必须转变传统发展不科学的方式,使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江西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能不能很好地转变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破解经济发展必然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世界难题,使江西人民既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

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处于指导思想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蓉,梁云,田双全.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EB/OL].http://省略/moba.aspx?id=324.

[2] 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N].江西日报,2010-02-26.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4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生存环境压力。因此,循环经济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随着人与自然环境冲突的加剧,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循环经济中到底蕴含着哪些环境伦理思想,这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环境伦理思想源自环境伦理学,它研究和讨论的是生态环境中的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和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来对待自然和保护生物,从而更好的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环境伦理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及在资源与环境方面达到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等思想都在循环经济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在循环经济中的运用

循环经济为试图解决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也同样认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建立在自然可持续性存在和发展之上的。环境伦理思想关于自然的价值和权力的论述为:自然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其中自然的外在价值是指自然事物作为资源,能满足人和其他生命的需要,符合人和其他生命的利益。自然的外在价值对人们来说有功利意义,被人所广泛接受,并且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但作为自然价值的内在价值却长久被人类所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是指生命和自然界自身生存的意义,它富有创造性,创造了地球上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创造了地球基本的生态过程、生态系统和生态物种,同时表明了生命和自然事物按客观自然规律在地球的生存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地球产生于46亿年前,而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却仅是大约300-700万年前。虽然人类社会相对于整个地球的产生甚至生命的产生是短暂的,但人在生命层次序列和生命组织的序列中却处于最高位置。人是环境道德的主体,也是环境道德的人。但由于人类的狂妄自大,人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疯狂的掠夺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直至造成生态危机。自然开始用它最原始的方式开始报复人类,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比如土地严重沙漠化,洪水淹没了人类的家园,各种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等等,此时人类才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人类开始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员,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以往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只注重自然的外在价值,人类生态价值,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共同利益,即自然的自身价值,从而导致大自然的报复,这是造成地球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而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就要明确人与自然不仅以相互利用方式存在,而且也以相互依存的方式维持着地球自然的生态稳定。作为生命序列最高级的物种,却扮演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不称职的调控者。在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环境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基本判断的道德依据,我们对自然所赋有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最大限度的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责任,就是恢复和保存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自然的权利,从生态整体主义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认识到自然内在价值及权利基础上所提出的人类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在明确了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学习生态系统的智慧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它正常运转.所有输人生态系统的物质都可通过生态食物链一级一级的转移,所有物质都在循环中运动转化。一种有机体被利用后,转化再生为另一种有机体可以利用的形式,几乎所有物质都在循环中被利用。生物圈的物质生产过程就是一种废物还原和废物利用的过程,一种无废物生产的过程。循环经济就是把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过程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它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它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即资源在第一次生产出产品后,其剩余物是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仍有剩余就再作为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废物,以对生物和环境无害的形式排放,能被环境中生物吸收和利用。

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循环经济中的伦理思想体现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里的生态化转化,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价值。

二、循环经济中体现的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它运用一种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实现着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一)循环经济中的代际公平思想分析

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能力永久的改变或毁坏地球,而且当代人的活动会对后代及未来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热带雨林的大面积消失、臭氧层的空洞、土地沙漠化严重等等都将危及后代及未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对于这种把危害和危险留给后代,是对后代的一种不公平。环境伦理思想中提出的代际公平要求本代人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至少要留下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例如保护自然物种的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环境质量等。环境伦理把关怀的对象由代内进一步扩展到代际,就好像为后代人建立一个大的资源与环境的储蓄银行,当代人应只消耗由储蓄银行产生的利息,而应将本金留给后代,以达到代际之间资源与环境的公平分配。人是可以通过理性把握历史的行动,可以通过理性来超越现在,接触未来,所以需要提倡代际正义,有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思维,循环经济正是这种面向未来的价值思维的产物。代际公平是循环经济的伦理取向之一,循环经济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要求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物质量,要求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的治理。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厂就要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工艺流程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减少废弃物排放,提倡消费中多次应用。这种生产中减量化、消费中多次运用的做法,不仅符合经济学规律,更是一种对自然和资源的保护,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公平式做法,是代际公平的一种表现。

(二)循环经济中的代内公平思想分析

作为代际公平的前提和基础的代内公平,对现今的环境保护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代内公平,要求资源和环境在代内要公平分配,强调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高于暂时和局部利益。当代的代内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比如,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利用殖民手段大量剥削能源和资源,不顾后果,目前存在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这种行为的积累。而且现今发达国家仍是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的主要生产者。他们以占世界总量四分之一的人口,消耗掉占世界总量四分之二的能源,木材的85%,钢材的72%,其人均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9-12倍。不仅如此,一些西方国家还采取了转嫁生态危机的做法,把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以转让技术,扩大投资和提高援助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直接把有毒的工业和生活垃圾甚至核废料输送到发展中国家来处理。当然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只顾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顾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采用“杀鸡取卵”的行为也是代内不公平的一个表现。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5

1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元素

1.1生态圈

所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就是由人工掌控的土地经济系统与土地生态系统两者结合构成的。地球是由生态圈所构成的,其生态圈总共分为5个部分,在地球的表面,各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土地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其中子系统主要包括林地、矿地以及园地等。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土地生态系统位于较高层次。从人类出现开始,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资源,人们就开始人为的对土地资源实施利用和干预。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类活动相应的增加,对土地资源形成了过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状况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生态问题,土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2经济产品

现阶段的土地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殆尽,原有的纯粹土地生态系统已经不复存在,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之间是通过的生产、消费以及分配等方式来构成相应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劳动力劳动的作用下,可以将相关的资源和物质输入到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中,从而实现资源和物产的循环,最终演变成为经济产品,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然而,在土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就使得这些经济产品的生产量也逐渐的减少,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相应的下降。

1.3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将土地生态经济当做是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石。通过土地经济系统和土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往复,不断的实现能量的转换以及价值信息的传递。土地生态系统相对土地经济系统来说,其排在首位,而且有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要想使得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连接,就需要合理的针对土地资源实施开发和保护,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推动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有效结合的最佳动力源泉。所以,要准确和合理的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在保障土地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确保土地资源可以实现更为合理的应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土地经济系统的生产率,使得土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高效的改进,进而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终极目标。

2概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系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6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呼和浩特市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生命支持产品(如食物、原材料)和服务(如废弃物同化)。通过货币化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和效益,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巨大价值,将会使人们更加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维持与保育生态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间接价值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已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焦点,是当前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的交叉前沿领域。

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的呼和浩特市,自2000年初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加速转变,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对土地需求日益旺盛。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大。各方面矛盾日益突出。本项研究希望通过对全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35’~41°25’。东经110°31’~112°20’。该市除市区外还辖有4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1旗(土默特左旗),人口约214万。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2.5℃。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本区北部为大青山中低山地和北麓丘陵。中部为土默川平原,东南分布有山地和黄土丘陵。其中,山地、丘陵、平原各占总面积的39.4%、37.6%和30.6%,海拔995~2280米。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等地带性植被类型。

二、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2000年和2004年获得的TM遥感资料为基本信息源,参照1:25万地形图选取地面控制点(GCPs),在PCI软件的GCPWorks模块下进行几何校正,误差控制在3个像元之内;结合野外调查数据,确定合理的土地分类系统,并采用标准假彩色的图像合成方案,利用EDARS及ArcVJew软件进行室内人机式交互解译,并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对两个不同时期的矢量数据进行叠加运算;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是在ArcGjs9.1、Excel及Fragstats3.3软件支持下完成的。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1997年,Costanza最先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以每种生物群落单位面积上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乘以该生物群落的总面积。得到每种生物群落的服务价值总和。由于Costanza的理论成果存在着一些不足,2003年谢高地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参考Costanza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

研究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公式和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对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公式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式中,V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元);Pi为第i类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功能总服务价值(元/hm2);Ai为研究区内第i类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面积(hm2,n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目,Ai采用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

三、结果与分析

(一)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

结合表3可以看到4年间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利用转变情况:

1、耕地相对比较稳定。在转出方面主要为草地和林地,占了总转出量的96.45%。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同时在转入方面有686.29km2的草地转化为耕地,说明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林地变较频繁。在转出方面主要是转化为草地有175.56km2,在转入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草地和耕地。分别为950.59km2和260.16km2。

3、草地转化为林地和耕地的总面积为1636.88km2,而林地和耕地转化为草地的总面积仅为738.38km2。这是导致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建设用地的变化动态度也比较大,这也说明了呼和浩特市建设用地的空间转移比较频繁。建筑用地转化为其他用地很少,在转入方面主要是草地和耕地,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城市的扩建,建筑用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草地。

5、未利用土地基本没有转入,再转出方面主要为耕地和草地。分别为45.13km2和15.34km2,反映了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6、除耕地外,其他几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动态度都比较大,说明呼和浩特市人类活动非常频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