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概论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1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 发展进程 发展特点

日本堪称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现代职业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从出现最早的近代职业教育学校到将其正式纳入学制系统,使职业教育制度得到确立,日本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短短的30余年,日本职业教育迅速从落后的学徒制发展成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为社会提供了各级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使日本的经济在战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让人们在现实层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威力。回顾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思考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汲取有益的养分。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日本职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治维新时期(1853―1911年),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2--1945年,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迅速发展成长;二战后(1945年至今),则是日本职业教育获得根本性改造和完善的时期。

1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1853-1911年)。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学制令》,规定开办工业、农业、水产、商业等实业学校,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1874年设在东京开成学校内部的“制作学教场”可以看作是日本第一个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机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萌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初始体制化,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初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扩充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此时,职业教育形式主要有徒弟学校、实业学校、实业补习学校、各类学校和专修学校、实业专科学校。实业学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专业结构上,分工业、农业、商业、商船和水产;在授课形式上,有全日制的实业学校和业余的实业补习学校;在设置上,又分为公立的、私立的。可见,其系统趋于完善,其类型和结构愈益多样化。

这一时期各类职业学校一般只限于中等程度教育。1903年政府颁布了《专科学校令》,增设各种职业科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1907年创立了的一所私立的高等工业学校――明治专科学校。但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

可见,在明治中期。日本确立了国家主义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也在此框架内初步实现制度化;明治后期,随着国家主义教育的扩充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也基本形成。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成长(1912--1945年)。

这一时期日本职业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度化、完善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高移,此时,高等职业教育和补习教育迅速扩充,得到大发展。

一战后。产业界出现倒退,实业教育一度结束了扩充的趋势。“”的爆发,使日本工业发展出现转机,摆脱了萧条的局面,再度出现繁荣,实业教育也摆脱了衰退的困扰。从1932年到1940年的8年期间,甲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5所,乙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所,增加的重点是工业类学校,甲种工业学校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增加了一倍。

1915年。实业补习学校有8909所,学生数为498178人:1925年则增加到14232所,学生达9960905。1935年,工业学校有145所,学生数49250人;1945年则有471所(增长幅度达275%),学生数285180人(增长幅度达480%)。

为了满足战时需要,除增加招生人数外,高等、中等工业学校总数和学科的设置都得到了全面的扩大。从1919年到1924年,一举创建了11所官立高等工业学校。就工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看,从1900年的35所公立工业学校的51个专业,到1921年发展到87所学校237个专业,1942年更是高达222所学校681个专业。以1940年为分界线,在高等和中等工业学校中出现了学校和专业的全面扩大。

各类学校开始向高等教育发展。随着工业学校的全面性扩充。以重工业部类的学科为中心的各类学校骤然增加。

此时,企业内技术教育开始变得突出,原因在于一般的实业学校特别是徒弟学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企业内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扩充,是从实业学校令制定以来逐渐开始的。

3 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造与完善(1945年至今)。

与之前的两个时期相比,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果说日本在二战前职业教育发展是对欧美职业教育体系的“复制时期”,那么二战后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个性发展”时期。二战后,日本对战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以实施高级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的。根据这个法令建立的新制高中,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综合制的推行导致全国范围内对高中进行了调整与合并。此时,日本职业教育受到严重的削弱,以致于难以适应产业界的需求。企业界强烈要求改革职业教育,使教育更紧密地为经济服务。

1951年日本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成为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职业高中由衰退转向发展,中等教育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化,日本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个发展的新。综合高中不断减少,职业学科纷纷从综合高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科职业高中。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重点整顿高中职业技术教育,目标是使之多样化。进入70年代,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产业界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明显降低,职业高中呈现衰退的迹象。80年代,日本政府为了谋求经济的继续发展,把“技术立国”定为经济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特别重视对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整顿与充实,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学科设置的集合型和学科内容的综合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等。

90年代以来,为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呈现以下的新趋势:一是强调职业科高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二是充实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三是把一部分“各种学校”升格为短期大学性质的专修学校,作为广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环。

二、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纵观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呈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显著的特点:

1 内涵扩大:确立“大职业教育观”。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我国自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技术教育”统称为“职业教育”,一直沿用至今。长期以来,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的理解都比较狭隘,其表现是:职业教育 常常被等同为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总让人联想到学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总是泾渭分明的:而职业教育的院校与各类职业培训总是缺乏联系,甚至存在对立等。

在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ehnle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可见国际上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理解是: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作准备的手段;是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可见,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确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

2 取向转变: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

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下,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传递人类社会经验、文明,帮助学生挖掘、发挥自己内在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轨道。职业教育的目的被狭隘地理解为训练学生掌握专门技能、技术和技艺等,以达到求职的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训练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具,而不再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工具”,职业院校俨然是一个个的“人力工场”。

日本经济学会于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这种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是对以往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做法的反思。它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强调以关注人的终极目标的发展取向是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应该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本性而进行。职业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要,真正做到为人们“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创造更公平的机会”,并“使人们一生都能享有这些的机会”。

3 时间延伸: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70年代被提出以后,就受到广泛的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把“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作为会议的主题。这届大会的其中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技术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特殊的位置,它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是火车头,是关键所在。

日本职业教育为了应对未来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终结型教育模式向终身教育模式转化,逐步建立起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体系。战后60年来,日本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体系。从办学性质上分,有公立与私立;从办学的类型上分,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基础和核心;从办学层次上分,有职业高中、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其中职业高中、专修学校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同时适当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提高了职业大学的地位: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学制有长有短,灵活多样、互相补充。

注释:

①“各类学校”是指区别于按教育令规定设有完备学科的学校,进行相当于学校教育的教育部门。

②根据1976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专修学校”是指修业年限在1年以上,授课时数超过文部大臣规定的授课时数,学生经常保持在40人以上的学校。

③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96,

④[日]细各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29,

⑤[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41,

⑥[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30,

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6l

⑧陈杰华,现代教育目的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⑨转引自肖凤翔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1998(5),

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仕琦译,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10),

参考文献:

[1]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2

关键词:陶行知 儿童戏剧 综合素质 教学做合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今社会许多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缺失,追求物欲,躲避崇高,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和道德感,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幼师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1],陶行知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夯基人,所以幼师学生首先要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

陶行知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无论是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他在《晓庄的第二年》文中提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其中一条是:“美术的兴趣”,而且他主张“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早在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就成立了晓庄剧社,积极开展了戏剧的教学做合一的活动,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育才学校于1939年成立了戏剧组,开设课程有:表演、发音、化装、舞蹈、排演、戏剧讲话、舞台技术。后来逐步增设戏剧艺术、艺术概论、中国新剧历史、表演艺术论、世界戏剧史纲、导演艺术论、剧作概论、心理学等。教学设备除购置不少书籍和道具外,还自制了一些道具。

幼儿师范学校非常注重音乐、舞蹈、美术的学习,学生学会欣赏艺术,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中,唯独缺少戏剧课程。老师进行儿童戏剧教学各凭兴趣,无章法可寻,学生学习止于戏剧鉴赏。即使是有童话剧的表演,没有系统的知识做支撑,也仅是自娱自乐。

“戏剧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举凡剧本写作、形体训练、表演技巧、舞美设计与制作、导演方法、组织管理、策划演出、戏剧理论、戏剧史等等,都可纳入教学”。[2]在幼师学生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如唱歌、绘画、跳舞、弹钢琴等,而戏剧教育的内容里本身就包含这些课程的内容,同样也可以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对于幼儿师范的学生来说,没有时间学习完整的戏剧史和戏剧理论,利用好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戏剧学习,设置合理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在儿童戏剧的创编过程中,师生认真研究儿童心理,设计合乎儿童审美心理的情节和语言;在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运用美术、音乐、舞蹈、儿童文学等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学生不仅可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掌握更多指导幼儿进行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并可以运用到日后的教学中去。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要是“活”的人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立人”,“戏剧创作的集体是人,它在舞台上所展现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3]戏剧的创作来源于人的生活,“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正是戏剧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一个反映。

儿童戏剧表演增强了学生对儿童的理解,了解丰富的人物角色性格,学会观察人物内心的变化。并且在戏剧排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真诚地理解人和尊重人。使幼师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有更直观的理解,与幼儿师范专业美育功能相契合,造就懂得真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4]“教合做合一”主张“以教人者教己”,意思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应在“做”上学习。因此,教师不要为教而教,要在“做”上教;学生不要为学而学,要让其在“做”上学要对学生实施“做”起来的教育,必须让教师本身先“做”。在儿童文学中实施戏剧教学,一方面幼儿师范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会组织儿童戏剧表演,必须对戏剧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戏剧可以让老师与学生共同创编与演出,共同学习,促进发展。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的戏剧活动,并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较窄,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够理想,如果采取学生表演学生评分的竞赛式表演效果会好很多。学生合理分配导演、编剧、演员、舞美、场记等工作,并扮演评委和观众进行评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熟悉剧本创作到舞台剧表演的全过程,联系专业、注重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以一次童话剧教学活动课为例,分析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戏剧教学是如何“教学做合一”的。

活动内容是将安徒生童话《夜莺》改编为童话剧。学生阅读原著并将童话按剧情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改编童话剧剧本并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运用、探究和建构知识。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幼师学生的专业、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注重合作,各团队都有创意创新,有智慧的闪光点。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点评,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并根据老师给的评分标准,提出整改方案,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儿童剧排演的活动,学生将儿童诗、儿歌、童话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并能将已学的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同时,学生在排演童话剧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儿童审美心理,比如在构思台词时,学生们会注重语言的韵律,使之具有节奏感,念起来生动活泼。并且会考虑到儿童的视角,包括儿童在现场观看的视角,比如表现剧中“它已经被提升到‘左边第一’的位置”这一段,学生特地将假夜莺放在国王的右边,原因是学生考虑到小儿童还不懂得镜像的原理,他们在台下看,他们的左边才是左边。虽然是一个很细微的动作,但可以看出学生对儿童心理的做了充分了解,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去研究完善童话剧的每一个动作。

学生们在儿童剧的创编与排演中还运用到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夜莺》中有死神出现,所以学生们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尽量淡化死神的可怕,将死神卡通化,以一种较可爱的形象呈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死神最终也被夜莺的歌声感动了,所以学生学生觉得死神并不应该是一个冷酷的角色。

通过这些儿童戏剧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儿童戏剧的创编与演出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还在实践过程中完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审美趣味,可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当然,对于儿童戏剧的教学和幼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一种教学模式就可以完成的。生活在变化、历史在发展,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我们的教学需要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想》[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郑薏苡,《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M],2012年6月第1版。

[4]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注 释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页。

[2]同上P400。

[3]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P21。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 关系 存在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教育。

二、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美术教育是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一)功能和价值

美术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作为工具而言的使用价值,二是其作为修养而言的本质价值。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表现有:

1.文化功能,包含艺术知识的获得、艺术鉴赏力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2.创作功能,通过美术技能和创作的练习,丰富其想象力,体验制作和创造的意义。

3.生活功能,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增强用视觉交流与沟通的可能性。

(二)审美创作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充分发挥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心理获得极大的自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独特性。

其次,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美术作品是画家运用美术这一媒件,表达自身体验,感受生活所升华的情感、认识、思想、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的创造性产物。美术接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美术接受,去感受、理解、阐述美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美,同时去体验艺术家的情感、气质、思想和审美价值,使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接受,把学生领进一个特定艺术境界中,在美术欣赏中引出联想,加强审美意识,激发思想情感的波澜和对美术作品的重新审视,进而获取、填补或创造新的形象。

三、美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面临新的转型,美术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将美术教育的实用价值和本质价值相统一,在完善美术教育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化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同美术教育相比,美术素质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美术素质教育向学生传授的是基础的美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是审美基础,同时美术教育是全面的、结构优化的、层次递进的发展过程,具有系统性。

(二)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合作性。教师是主体表现在既要设计与决定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向学生进行美术文化与审美修养的传递,授业解惑,又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认识与提高美术文化与审美素养,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与运用,实现教学互动。

(三)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

学生自身素质各不相同,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所谓的以点带面,是指通过“判断”来选取典型,再通过“典型”对症下药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进而收到普遍的、全面性的教学效果。

四、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素质必然提出新的要求。以往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下,学校只片面地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与基本审美能力欠缺,更谈不上真正鉴赏艺术,树立真正的审美观。

(一)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

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修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是学校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也说明了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以直观教育为最佳,而美术教育恰恰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并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美术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可以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2.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教育已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已不再趋于形式,它更注重美的内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多讲解和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端正思想品质,提高识别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的作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只有那些会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人,才会去描绘美,才能体验美,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具有独特意义。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的作用:美术中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中的视觉记忆,是人们对事物形状的大小、色彩造型等方面的认识―保持―再现。这种记忆过程的训练,是对学生的后思维的训练,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记忆和思维表现,使眼、手、脑得到协调发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其智力也会得到有利的发展。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的作用:美术教育能增强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本身对生活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它融会了艺术家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是艺术家将生活中收集的素材有目的地取舍选择、提炼后的再现重组过程。

(二)素质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模式是人类教育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理想的教育体系,而美术教育则突出其审美和素质的教育功能。如果说素质教育意味着知识的统一性和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无法忽视学校的美术教育。

1.美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人的各种潜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内容比较广泛,它潜在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特别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情感心境和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纯自然的教育,发展美育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观,陶冶人的情操。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实施的教育,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美育是一种关于人的自我教育,是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丰富而崇高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和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自身的需要,又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理想的教育体系。如果说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落实就不能忽视学校美术教育。我们需要更强的视觉形象阅读能力和更精致的审美眼光。充分实现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将体现素质教育的巨大潜能,把人们从眼前的、功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眼光投向未来、投向世界。

五、美术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美术教育迅速发展。诸多因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每年的高考中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基础差的考生涌向美术专业,许多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而是由于他们文化基础底子薄弱才报考美术专业,对于一些文化课本身相当好的爱好美术专业的学生,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导致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文化课底子薄、基础差的现象。

不同的美术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实践,正确的观念会引导美术教育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而错误的观念就会引向误区,也正是由于上述观念的影响,在大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着重视技能素质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对待专业技能课与文化素质课的态度上看

重专业技能课而轻视文化素质课,大家总认为技能的学习训练是主体,甚至是全部,只要学好技能就学好美术,却没有考虑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文化课包括很重要的美术史和艺术概论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学生把功夫和精力都用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上,而文化课则及格了事。

(二)从课程的设置上看

人文科学即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对美术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学科知识的了解掌握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些课程不可能都进入授课范围去讲授,但通过选修自学等途径去学习是完全可以的。

(三)从教学的效果上看

学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由于重技能训练轻文化素质教育,虽然技能的训练掌握有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无疑同培养全面的合格美术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参考文献: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桂林:桂林出版社,2007,VOL21,(3).

[2]黄吉淳.美术教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科汉,盖纳著.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8).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项目教学法 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的发展及内涵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许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由于师资的缺乏,又没有对电子商务专业的长远规划,加之各个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又相互模仿,难以清晰地界定电子商务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就业方向,从而造成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问题。

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没有自己的就业特长,眼高手低,进入企业后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导致用人单位不愿到职业院校招聘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而是宁愿选择社会招聘或自己培养。这是造成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在供求结构上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变动性很大,教学计划性强,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随意性,在电子商务专业教材的选择上也未达到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要求,经常是每年都要更换教材,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应。此外,所开设的不同专业课程之间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使得学生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无法全面掌握应有知识,学科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3.师资不足

由于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许多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招生人数也快速增加,但师资力量却极度缺乏。很多非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转岗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这些教师自身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还有一些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只是经过了短期培训就上岗,然后照本宣科,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进行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近几年来也有许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电子商务行业的从业经历,对企业真正的实践操作环节并不熟悉,也难以把握我国电子商务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他们除了教一些基础理论和简单的技能外,并没有更多的经验和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4.教学软件与真实环境有很大差距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非常高。很多职业院校虽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但大多数只是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软件以供学生模拟学习使用。我们知道,商务行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如果事先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事实上已经与书本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了,因而难以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模拟软件中的大量信息都是随意填写的,与现实中的商业行为有很大出入,再加上许多实体环节无法在虚拟的模拟环境中展现,这样就进一步降低了模拟软件的实效性。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鉴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笔者认为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1.了解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需求,明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目前电子商务行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如下: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各种应用,正确评价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决策以及电子商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将上述内容与企业最新的电子商务应用实践联系起来。

毋庸置疑,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了解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态势,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需求以及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并熟悉岗位需求。为此职业院校应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长期培养规划,制定的教学计划应能很好地体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2.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创建规范的学科体系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详细的电子商务教学计划,并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通过对现有不同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课程设置可分为以下两大模块。基本理论模块主要介绍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交易与网络银行、物流基础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和法律保障等;操作技能模块强调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主要包括常用网络软件的应用、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安全技术的应用、网上购物与支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电子商务专业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形成规范性和系统性。教材的选择应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要轻易调换教材。当然,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也可以适当调整教材。

3.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

首先,要加大对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让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接受系统的培训,特别是对转岗来的教师可以采用到大学进行全日制培训的方式。相信随着培训力度的加大和持续,教师的师资水平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提高。

其次,对专业教师的培训除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外,更应该强化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老师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再次,除了把教师送出去进行培训外,还可以把实践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专家请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更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快地解决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尽量创设真实化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这并不是靠安装一套简单的模拟教学软件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职业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完成各项任务,更加真实地感受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及过程,为今后尽早适应环境做好准备。此外,职业院校还可采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打造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置身于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

四、电子商务专业改革方向

一是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植入工作岗位需要的新知识,如电子商务物流、移动电子商务、新商业文明等内容,并在各章后增设案例题。

二是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课时比例,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技能实训课,减少理论课。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支付的课时可多一些,电子商务法律课时则可少点。

三是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尤其是相关软件的学习及应用,要让学生多上淘宝网,掌握相关的规则,学习相应的技巧。

四是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职业品德及工作习惯,鼓励学生创新。

五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争取与知名的电子商务学校或企业联合办学。这既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外出培训提供平台,又有利于学生聆听实战型专家的经验教学,同时可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五、结语

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并结合具体课程有所突破。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灵活、高效、适应面广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合作,熟悉工作流程,达到学习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的欲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所以,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一项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振江.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J].都市家教,2012(3).

[2]吴清烈.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于阳.电子商务教学方法现状与发展[J].电子世界,2012(24).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5

[关键词]旅游英语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

一、太仓旅游业发展的前景

中国的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之后高速成长,现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2003年,总理强调要“把旅游业培养成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中国正一步一步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入镜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持续增长,三大市场快速发展。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大背景下,太仓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据太仓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太仓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8.48万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景点接待16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客房出租率达64.2%;星级饭店营业收入9833万元,增长10.8%;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32110人次,增长16%;全年实现旅游收入9.22亿元,增长18%。2006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77万人次,同比增长19%;其中景点接待24.66万人次,同比增长35%;星级饭店经营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0%;客房年平均出租率达60%;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38812人次,同比增长2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20%。2007年太仓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78.04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总收入达21.53亿元,同比增长14%。2008年全年旅游总收入26.17亿元,同比增长16.6%,旅游外汇收入955.12万美元;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207.4万人,同比增长18.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0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8.1%,接待境外游客1.32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客房平均入住率为50.9%,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26.9%。2009年,全市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入共计8.19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232.8万人次,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28.7亿元,增长10.8%。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太仓的旅游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旅游业既充满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从旅游人才资源方面来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都将成为制约太仓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太仓旅游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1.结构供需失衡,旅游人才缺口大。旅游业中虽然各个细分行业由于经营模式的不同,在人力资源战略上有所差异,但整体来说产业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率高,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

在旅行社领域中,导游类人才应当算是知识性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门面和核心人员,如此重要的位置从需求和供给上来看,却非常尴尬。从目前需求看,太仓急需的导游人才是出国领队、专业素质过硬的中初级导游员,而目前的供给状况是,旅游本科院校越是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到旅行社做导游工作的可能性越小。每年获得导游证的人不少,但质量和人才结构不能满足旅行社的需求。

在酒店服务业中,到2009年底,太仓的星级饭店已达13家,其中5星级宾馆2家(花园酒店,锦江国际大酒店,),另外,即将开业的宝龙喜来登大酒店也准备上5星,4星级3家(陆渡宾馆、世代大酒店、娄东宾馆),3星级6家(太阳城、青草湖、桃园度假村等),2星级2家,床位数达到近三千张,按照星级酒店床位员工比约为1:1.5,员工编制总数约为四千五百人,领班、主管级的基层管理人员约为员工总数的11%,编制数约为500人。

由于总量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星级酒店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和员工流失率过高的情况。2009年太仓全市星级酒店约有35%的基层岗位空缺,员工流失率高达28%。省内虽然有十几所开设旅游专业的大学,但不愿意在旅游系统就业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而愿意来太仓酒店工作的毕业生就更少,就是有来的,也往往由于培养定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酒店实际要求脱节较大,亦或由于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他们往往难以长效就业,有效发展,很快从本专业流失,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供给。

2.行业人力资源水平偏低。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对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我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学历普遍低。总体上,在导游队伍中,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以上学历只有48.3%;旅行社经理队伍中,大专以下学历者超过73.1%,本科以上只占26.9%。从导游等级结构来看,低等级导游(具备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太仓也不例外。

据调查,很多酒店、旅行社和企业,对高职校学生非常欢迎,他们认为高职校学生理论知识虽然没有本科生扎实,但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自我定位比本科生低,而且,高职校学生往往已被灌输了许多关于这个行业的现状的东西,有了较充分的准备,很容易在实习和工作中进入角色,属于比较务实的一类,可以弥补酒店、旅行社和企业基层需要高素质员工的缺口。目前,太仓有13家星级酒店,但是,大部分酒店的服务员主要以旅游中专生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高中生为主,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全面,外语水平较差,酒店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加大我院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其定位是符合太仓及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

三、如何构建我院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人才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模式的构建,就是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建设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目前理论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体系呈“金字塔”型。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在研究生院、本科院校培养。因此,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旅游业的技术应用型、复合管理型人才上,以培养导游业、酒店业等企业的中层、及中层以上的管理人才为主。因此,高职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当前很多的旅行社、宾馆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有关方针、政策、具备较好的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2.专业设置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旅游英语专业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市场,贴近市场。因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是否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学专业方向及其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拥有当前旅行社、旅游饭店所需的知识结构。太仓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跨国公司来太投资日益增多,世界排名前500位的跨国公司已有多家来太落户。此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考察人数持续增长。因此,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3.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力求做到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

为适应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现场管理、导游等技能,就业后能很快上岗并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一是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课程模式的目标去向是“人格本位”,即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旧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旅游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三是专业课程要强化从业能力,大力倡导以工作过程分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酒店方向开设前厅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餐厅管理与服务等三门核心能力课程,以培养酒店基层管理者的应接、培训、物料管理、质检、前厅服务、餐厅服务等7项能力课程体系;导游方向开设导游实务、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三门核心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与服务等6项能力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逐渐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

4.培养途径要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产学结合。因此除了加强实训室,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社会岗位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既抓英语教学又抓专业实践。旅游英语专业的特色应是“英语+专业+职业技能+个性特长”。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要加强英语教学,特别是注重口语教学和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旅游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建立“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现场”,在教师的指导下,到模拟现场进行较为逼真的口译和导游专业训练。专业教学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厅等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实用性专业技能训练。(2)开展“订单培养”。所谓“订单培养”就是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专业实践课主要由旅游企业派出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授课,学校负责把经过专业学习、培养的合格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按时送到企业。(3)尝试“工学交替”。“工学交替”就是学生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从第二学年起就到相关的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第三年又返回学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再去就业。工学结合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4)加强就业服务指导。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很多是抱着对旅游的热爱,抱着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概念选择这个专业的,如果没有进行就业上岗的心理承受教育,往往会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觉得自己应该是旅游企业未来的高级白领,是未来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实际上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自己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要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人才供应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有了结构性的变化,在整体学历水平上升的将来,即使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也会相应有更高的学历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让学生懂得“服务也是一种职业”。

5.逐步构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选择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旅游专业的教师任教,二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任教。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培养合格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根本保证。“双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两个途径:一是把现有的英语教师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或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证书;或安排理论型的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并有计划地选派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并使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二是从社会或旅游企业招聘专业技能型人才,充实实训教师队伍,同时,还可请企业业务部门的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这些兼职教师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技能教育培训。

四、结语

随着太仓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酒店、旅行社、社会餐饮等行业的经营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太仓唯一的高职院,我们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模式做到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适应太仓市场需求的旅游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3,(6):91-96.

[2]邹照兰.试论高职经贸英语人才的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03,(6):156-157.

[3]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