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1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案导入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水肿

1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同时,中医内科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中医临床实践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实现“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中医内科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最大限度发挥其德育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之一是“实事求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其实就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通过思政课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进一步学好临床专业课也具有重要意义[1]。青年学生朝气自信、好学上进、视野宽阔,是祖国发展的栋梁。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尚待建立完善,他们的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同于思政课教师,以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的传授者,能够更好地从中医专业领域,通过行业的切身感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2,3]。所以探索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结合生动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势在必行。

2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前期中医学相关课程上的理论课程。往往在开展中医内科学教学时,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完成,因此内容上有许多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的地方。如肾系病证中的“水肿”,历史沿革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等论述在内经选读等课程中已有详细解读;其病因病机与内科病证中部分内容重复较多;分型论治中的选方用药,如真武汤、实脾饮等在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中已重点讲解。此外,仅就《中医内科学》教材涉及的病证种类及证型而言,典型且固定,难以将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载录其中,这也是理论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3]。以上种种原因,容易使学生感到教材内容枯燥乏味、陈旧重复、与临床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对中医内科学甚至中医药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为之努力奋斗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总结性评价通常以纸笔考试作为考查知识点的唯一评分标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能够满足一定的教学需要,通过复习考试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为方法,参与度较低,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4]。一方面短时记忆不能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没有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医临证思维。学生无法从课本知识的学习中获得中医专业自信,严重影响今后的职业规划。从教师角度看,教师长期教授相同内容,每天单调的重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此外,中医院校课程较重,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考查,往往以业务能力及考试成绩为主,这也造成了师生对于思政教育理念的淡化[5]。

3病案导入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医内科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性很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因此,病案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学时,以病案为基础,在学生充分准备后,阐述对该病案的看法,教师给予评价分析,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医案是中医临床思维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示了古今名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因而案例教学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的有效途径[6]。病案导入教学法中病案的选择是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挑选合适的病案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原则:(1)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因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多,教学目的是使本科生初步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治,因此疑难杂症病案不利于学生抓住要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考虑病案中疾病的进展、变化,因为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这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但案例的选择、编排应注意先易后难,逐步深入,便于学生理解。(2)紧扣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教学大纲中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的要求,病案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应知应会内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3)来源丰富,激发兴趣:病案的选择还应注意具备多样性,可以是古代名家医案或是现代国医大师等名家经典医案,可以是成功诊治案例或是失败案例,可以是文字形式或是视频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管在病案导入教学中,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到病案的讨论,但如何组织教学,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病案时,教师应针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围绕该疾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等知识,紧扣医案,精心设计问题,难度适中,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到有关信息为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解答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面,建立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学生发表对该病案的观点后,教师还应给予点评,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由此,教学过程中围绕医案,从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变为师生双向沟通、互相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

4以中医内科学中水肿为例的具体实施

“水肿”是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中的一个重要病证,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涉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心源性水肿等多种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利尿剂对症处理,往往反复发作、收效甚微,久病不愈甚至进展为癃闭、关格(慢性肾功能衰竭),很快进入肾脏替代治疗阶段,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水肿确有疗效,对于本病证的讲解,有助于为学生树立应用中医药特色治病救人的理念。参考教学大纲,需要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熟悉水肿的概念、鉴别要点,了解水肿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我们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病案来介绍。“汪某,男,37岁。初诊:患者浮肿月余,省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曾应用激素60mg/d,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现尿蛋白(4+),遂来中医门诊治疗。现症见:浮肿以下肢为甚,按有明显凹陷,腹胀,腰酸痛,尿少色黄,尿意难尽,食纳平平,口干苦,舌苔中部黄腻,底白质紫,脉小弦数。证属湿热瘀阻,气不化水。治宜益气利水,清化湿热,活血通络。药用:生黄芪20g,木防己12g,炒苍术10g,黄柏10g,萆薢15g,六月雪20g,五加皮10g,茯苓15g,猪苓15g,大腹皮10g,石韦15g,泽兰10g,泽泻15g,鬼箭羽10g,车前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7日):服药后浮肿显减,尿量有增,小腹不胀,腰仍酸,右耳闭气,舌苔黄中后部薄腻、质紫红,脉小弦。尿检(-),效不更方,治守前方。原方7剂,水煎服,每天1剂”[7]。我们设计问题一:“本案辨证为阳水还是阴水,辨证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及前期学习内容,对需重点掌握的水肿辨证要点,进行辨证诊断分析,训练其基本技能。问题二:“本案处方由防己黄芪汤及二妙丸加减而来,试分析其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方剂学、中药学等相关内容,对需要重点掌握的治法方药进行分析,与教材中典型证型辨证论治进行比较,训练其迁移学习能力。问题三:“本案配伍泽兰、鬼箭羽等活血化瘀药,试述它们在水肿治疗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拓展课外阅读,学习名医经验,以名医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问题四:“西医治疗肾性水肿多用利尿剂、激素,那么中药在治疗水肿有何特色”,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查阅文献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树立中医治疗的信心。通过列举当代名医诊治“水肿”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医药在“水肿”诊治中确有疗效,坚定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以前辈为榜样,钻研医术,救死扶伤。正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强调“医者仁心,仁心仁术,大德成大医”。在实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将责任感、创新性、大局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8]。

5总结

高校育人应该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从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角度认识教育的根本地位和重大价值。在“德医交融”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以病案导入作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之中,对于专业课教师提升素质修养、发挥育人职能,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赵进喜,徐蕾,等.中医学术,突显哲学智慧;临床治疗,重视标本先后[J].环球中医药,2019,12(12):1854-1857.

[2]崔莉,迟海涛,刘春娥,等.课程思政结合PDCA循环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73-77.

[3]谢寒,明荷.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医学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6):23-24.

[4]彭海燕,周恩超,方祝元.基于多学科合作模式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5):30-33.

[5]申琪,刘卉,马潇瑶.中医院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10-12.

[6]孙丽霞,薛博瑜,汪悦,等.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中医药,2014,46(1):71-72.

[7]傅文录.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7-239.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2

[关键词] 传统古方;化疗相关性腹泻;辩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5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c)-0025-04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LI Yufeng CHEN Zijun

Prescrip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Pharmacology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has become a common adverse reaction of cancer chemotherapy pati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has achieved a good clinical efficacy and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s, which can not be replaced by western medicine. The author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frequent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 recent years, focusing on the angle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achieving more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腹泻是肿瘤患者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1-3],称为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ID)。近年来随着大批化疗新药的面世及应用,CID以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和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引起的腹泻发生率最高,可达80%[4]。化疗诱发的腹泻不仅会使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血容量减少,增加感染的发生率,而且还会降低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导致化疗被迫中断[5]。国际上对于CID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6],大多是以止泻为主的被动对症治疗,没从根本上调理肠胃功能,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7]。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传统古方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取得较好的疗效,展示出中医药在防治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方面的独特优势。中医认为化疗相关性腹泻属“泄泻”、“下利”等病证范畴。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认为化疗药物耗伤人体正气,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不化,内生湿热,而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发病[8]。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在治法上,多用平调寒热、益气健脾、温阳健脾、健脾渗湿、调和肝脾等方法。笔者特对此类古方加以整理,从古方的出处、方药组成、功用主治、辨证要点等方面做以下综述:

1 临床研究

1.1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为治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临床以心下痞满,呕吐泄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9]。

张若燕等[10]运用半夏泻心汤辨证治疗寒热错杂型化疗所致腹泻有较好效果,提示半夏泻心汤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腹泻优于西药思密达。张梅等[11]发现加味半夏泻心汤能预防伊立替康所致的迟发性腹泻的发生,化疗前1天开始服用中药,75次治疗中,14.67%出现Ⅰ度延迟性腹泻;2.67%出现Ⅱ度延迟性腹泻;无Ⅱ度以上延迟性腹泻发生。贾立群等[12]研究伊立替康每化疗周期前3天开始服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水煎液,直至第10天,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明显预防化疗所致迟发性腹泻,并且抑制呕吐等不良反应。

1.2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10味药组成,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临床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9]。

李刚等[13]将3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分别给予参苓白术散和氟哌酸治疗,发现治疗组的腹泻症状、结直肠黏膜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郭军[14]临床观察发现,参苓白术散能改善对化疗后腹泻,同时减轻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脘腹痞满等副作用。王彩琴等[15]将5-氟尿嘧啶(5-FU)化疗患者48例分别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和思密达治疗,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参苓白术散能有效缓解5-FU化疗引起的腹泻。张燕军等[16]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化疗难治性腹泻,起到扶正固本、标本兼治的功效,可快速缓解化疗药物毒性所致临床症状和伴随症状。田艳萍等[17]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21例,对照组给予易蒙停,治疗组给予易蒙停加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治疗15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西药合用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明显改善腹痛、腹泻、便血等临床症状。

1.3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出自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9]。

谢少坤[18]对化疗引起的10例腹泻患者给予痛泻要方治疗,最长服药15 d,整体的大便次数减少,食欲增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陈宇鹏[19]研究痛泻要方合四神汤能有效降低伊立替康肠毒性的发生率及腹泻的严重程度,对照组化疗前不做中药预处理,治疗组在化疗前2天服用中药,15 d后观察腹泻发生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刘俊涛等[20]运用痛泻要方结合针灸治疗结肠癌术后迟发性腹泻,患者入院时排便≥15 次/d,水样便,服药针灸后,第2天便12次,第5天排便2次,之后基本恢复正常,共治疗10 d,患者排便均属正常范围,顺利完成化疗。

1.4 芍药汤

芍药汤出自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9味药组成,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临床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9]。

程淑红等[21]将42例化疗所致腹泻患者治疗组给予加味芍药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加味芍药汤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寒热错杂型腹泻有较好的效果。

1.5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5味药组成,功用为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9]。

沈伟生等[22]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给予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5-FU)化疗前后服用附子理中丸,对照组给予单纯FOLFIRI方案化疗,结果化疗加中药组腹泻总发生率(Ⅱ级以上腹泻)为10%,对照组腹泻总发生率为66.67%,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证明附子理中丸对伊利替康引起的腹泻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葛根、甘草、黄芩、黄连4味药组成,功用:解表清里,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为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临床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9]。

梁翠微等[23]采用葛根芩连汤辨证治疗湿热型化疗相关性腹泻,每日1剂,每日2次,连用5 d,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大于50%,性状接近正常。对于化疗后的湿热型腹泻,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运用葛根芩连汤清利湿热,可以达到减轻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2 实验研究

国外有研究已表明,剂量依赖性化疗药物严重破坏了肠黏膜屏障系统,造成肠黏膜炎症,最终导致腹泻的发生[24-28]。国内围绕传统古方的实验研究日益深入,王文明等[29]运用伊立替康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迟发性腹泻模型,证明加味半夏泻心汤预防伊立替康迟发性腹泻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IL-15有关。邓海燕等[30]研究发现,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致大鼠迟发性腹泻模型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黏膜有关。付晓伶等[31]探讨固肠方对化疗药物致肠黏膜屏障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IL-6的表达,减少化疗药物致肠道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肠黏膜损伤有关。丁军利等[32]研究参苓白术散对伊立替康致大鼠迟发性腹泻模型的预防作用,与血清中IL-6、TNF-α、IL-10的水平有关,抑制炎性反应并改善免疫功能。

3 小结与展望

根据目前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传统古方在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中显现出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化疗肠毒性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且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研究发现,在给药时间上,化疗开始前加入中药预防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化疗开始后再治疗的效果。伊立替康致腹泻多用参苓白术散和半夏泻心汤治疗,患者多属寒热错杂、脾虚湿盛型腹泻;5-FU致腹泻多用痛泻要方和真人养脏汤治疗,患者多属脾虚肝旺、脾肾虚寒型腹泻。不同化疗药物致腹泻作用机制可能存在特异性和不同辨证特点,但相关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较少,仍然处在探索阶段。

由于中医传统古方成分和配伍规律复杂,需要严格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临床对症给药,同时疾病成因复杂,也使该方面的药理实验研究存在一系列的困难,特别是对动物模型的建立,只能单纯的建立疾病模型,不能准确的模拟人体复杂的证候情况,使得辨证以及古方的合理施治存在较大困难。今后应探索寻找准确的作用靶点,深入到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层面做出积极研究,对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要不局限于前人的研究范畴,积极寻找更优的动物证候模型,并对该疾病可能影响的肠道各个环治疗寻找更好的方法,以而为探索其作用机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Gibson RJ,Keefe DM. Cancer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oea and constipation:mechanisms of damage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J]. Support Care Cancer,2006,14(9):890-900.

[2] Richardson G,Dobish R. 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J]. Journal of Oncology Pharmacy Practice,2007,13(4):181-198.

[3] Sharma R,Tobin P,Clarke SJ.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vomiting ,oral mucositis and diarrhea [J].The Lancet Oncology,2005,6 (2):93-102.

[4] Kornblau S,Benson AB,Catalano R,et al. Management of cancer treatment - related diarrhea Issue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00,19(2):118-129.

[5] Cherny NI.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eatment-related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 a review [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08,36(4):413-423.

[6] Saltz LB.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J]. The Journal of Supportive Oncology,2003,1(1):35-46.

[7] Arnold RJ,Gabrail N,Raut M,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chemotherapy - induced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J]. The Journal of Supportive Oncology,2005,3(3):227-232.

[8] 王文成,郭勇.中医药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述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0):79-80.

[9]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0] 张若燕,李利亚,张培新.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腹泻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738-738.

[11] 张梅,李平.加味半夏泻心汤预防伊立替康所致延迟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08, 12(11):1073-1074.

[12] 贾立群,李学,万冬桂,等.中药预防CPT-11腹泻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C].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

[13] 李刚,赵宜红.参苓白术散加昧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腹泻[J].临床医学杂志,2006,26(8):85.

[14] 郭军.中药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08,14(7):531-532.

[15] 王彩琴,蔡亚丽,李波.参苓白术散加味缓解5-FU化疗中引起腹泄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12):40-41.

[16] 张燕军,崔大江,雷宝霞,等.健脾渗湿为主结合辨证论治化疗致难治性腹泻36例[J].陕西中医,2011,32(8):1001-1003.

[17] 田艳萍,王旗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2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11):21.

[18] 谢少坤.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化疗引起腹泻10例[J].蛇志,1995,7(3):50.

[19] 陈宇鹏.痛泻要方合四神汤预防治疗伊立替康所致延迟性腹泻68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1):42-43.

[20] 刘俊涛,韩红,周文波.痛泻要方联合针灸临床治愈结肠癌术后化疗后迟发性腹泻1例报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111-112.

[21] 程淑红,宋纯东.加味芍药汤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腹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11):1286-1287.

[22] 沈伟生,邓立春,袁明,等.附子理中丸防治含伊力替康方案化疗相关性腹泻30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53-1154.

[23] 梁翠微,杨兵,杜均祥,等.辨证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2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3): 32-34.

[24] Ornella L,Catherine B,Albino B,et al. Efficacy of CR 3294,a new benzamidine derivative,in the prevention of 5-fluorouracil-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mucositis and diarrhea in mice [J].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2010,66(5):819-827.

[25] Zhen-Qian W,Xiao-Dong H,Yu W,et al.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reduced apoptosis and attenuated intestinal mucositis in a 5-fluorouracil chemotherapy model in mice [J].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2011,68(1):87-96.

[26] Tsuji E,Hiki N,Nomura S,et al. Simultaneous onset of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sepsis‐like symptoms and intestinal mucosal injury after cancer chemotherap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03,107(2):303-308.

[27] Maria LP,Melo,Gerly A,et al. Role of cytokines(TNF-α,IL-1β and KC)in the pathogenesis of CPT - 11-induced intestinal mucositis in mice:effect of pentoxifylline and thalidomide [J].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2008,61(5):775-784.

[28] Stringer AM,Gibson RJ,Logan RM,et al. Gastro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mucins ma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5-fluorouracil-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mucositis [J].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09,234(4):430-441.

[29] 王文明,李平,张蕾.加味半夏泻心汤对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模型血清IL-15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8,12(7):590-591.

[30] 邓海燕,贾立群,潘琳,等.生姜泻心汤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实验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6):344-347.

[31] 付晓伶,王文海,周荣耀.固肠方对氟尿嘧啶致小鼠肠黏膜屏障损害的保护作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4):62-66.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3

【摘要】就近年来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方面的情况做一综述。按照文献分为两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对中医治疗手足口病进行总结。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辨证论治;专方专药。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其特点: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对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述评,以便更好地治疗并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 病因病机

中医基本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医宗金鉴》认为:“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心疳则见面红目脉络赤,壮热有汗,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干燥,渴饮生疮”,皆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症状、尤其疱疹之形态进行了要点描述。

二 中医对症治疗

1 辨证分型论治:经对332例患者的病证分析,认为手足口病病邪性质为温邪夹湿,普通型病位在心、脾、胃,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主要根据湿热轻重分为两型辨证施治,重症患者以热毒内陷厥阴、心包,病位在心、脾、肝,关键在于根据“热”、“瘫”、 “痫”证的不同以专方风引汤辨证治疗。普通型(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化湿。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药物: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普通型(湿热交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中医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重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皮疹,高热,无汗,烦躁,嗜睡,烦躁,易惊,或伴肢体痿软、瘫痪,舌红,苔白腻或黄腻。中医治法:清热化湿,镇肝熄风。方药:风引汤加减。药物:大黄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蛎10克,生龙骨10克,干姜3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症加减方案:热势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体阵挛重,加用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腹泻减大黄,减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体软瘫,加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丝瓜络(湿热条辨方);后期热退减石类药物,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中医药诊治的文献较多,文献报道的大多为普通型病例,我们治疗的病例以心脾积热和湿热交阻型多见,中医药退热、缓解口舌疱疹和消化道症状,疗效突出。

2专方专药:①中药注射液杨兰芳等[1]以清热解毒燥湿法运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86例,并设立对照组78例(对照组予以抗炎、抗病毒治疗)。结果:中药穿琥宁注射液在缩短治愈天数、减少患儿痛苦方面较西药抗生素疗效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杨兰芳,赵洪岳.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86例分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2):179.

[2] 王培养.莪术油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7):437.

[3] 张明凤,双黄连治疗手足口病30例.中国社区医师,2001,17(11):43.

[4] 赵宏宇.敖东银翘解毒水口服治疗儿童手足口病45例.吉林中医药,1999,19(6):54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4

【摘要】 脑中风病位在于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但肺功能失调在中风发生、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气血逆乱是中风的根本病机,应责之于肺功能失调。

【关键词】 脑中风;气血逆乱;肺;脑

Abstract:Cerebral stroke locates in brain,closely related with heart,kidney,liver,spleen and lung,esp lung exerts key role in development of stroke;disordered Qi and blood is the basic root of stroke,owing to disharmony of lung function.

Key words:cerebral stroke;disordered Qi and blood;lung;brain

1 脑与肺的君臣关系

脑居高位,在颅内,由髓汇集而成,五行属水,为奇恒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称之为精明之府。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卷一》说:“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明·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从理论上提出了脑为元神的观点。近代医家张锡纯总结前人经验,提出脑主神明,认为脑为元神,为统帅,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意识思维并支配其相应行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脑之下,心肾肝脾六腑之上,《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称之为相辅之官,姚绍虞注:“肺之为藏,上通呼吸,下复诸脏,亦犹相辅之职,佐一人以出治,而为百僚之师表也。”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佐元神调节气血的运行,张介宾注:“肺主气,肺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肺如宰相之职,上可助君主神明、行血脉,下可治百官行使正常职能,如制将军之肝,不使阳亢,以主疏泄、藏血,生肾水,充精血,养肝木;助仓官脾土,养宗气,运化水谷,行血化湿等,同时肺负责人体与四季的同步变化,天人相应由肺来落实,气候骤变而脑中风当责肺失治节[1]。

2 脑中风当重责于肺

脑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口角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证的脑血管病,其具有高发、高致残高致死的特点。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及五行学说,肺功能失调在脑中风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更为重要。

2.1 气虚

肺主气,肺气虚,失于宣发,宗气不足,不能运行全身,血行不畅,阻于脉络;或肺气不足,子盗母气,脾胃受损,健运失职,水湿不化,聚而为痰,阻于脉络。

2.2 气滞

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等阻滞导致气机不畅,肺失宣通,血行滞涩,脑脉瘀阻;或肺失宣发,卫外不固,风邪外袭,直中经络。

2.3 气逆

肺气上逆,肃降失司,肝木失制,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木火刑金,烁津成痰,血随气逆,上犯于脑,扰乱神明;或肺失肃降,腑气不通,浊气不降,上犯脑窍。

2.4 阴亏

肺为水之上源,肺阴亏虚,金不生水,肾水不足,肝木失养,木郁生热,内风旋动;或肾水不足,精血难生,脉道不充,遂脑脉痹阻,发为中风[2]。

3 脑中风当从肺论治

从肺论治中风是根据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观,恢复肺的主气、主治节功能,实现对心、肾、肝、脾的调解,使气血条达,各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3.1 若患者半身不遂,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当补益肺气、活血化瘀,方选补中益气汤、补虚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多用黄芪、党参等大补肺气。

3.2 若半身不遂,发热或畏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为辨证要点,治宜宣肺利气,活血通络。方选小续命汤、桂枝汤、越鞠丸等加减。

3.3 若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神昏痰鸣,高热,大便不通,舌苔黄腻或绛紫脉洪有力为辨证要点,当以降逆通腑,平肝熄风,豁痰开窍为主,方选大承气汤、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等肺肝同治,痰热两清。

3.4 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细涩辨证要点,治宜滋肺补阴,养肝清热,活血通脉。方选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同时因中风痰瘀贯穿始终,在治疗过程中兼用化痰祛浊通脉活络作用的虫类药物。而且脑中风与其他脏的关系亦相当密切,故治疗时亦应注意,不可偏废,应灵活辨证用药。

现代医学认为脑对氧最敏感,肺的呼吸功能正常,脑与全身组织的氧供给正常,脑的正常功能活动及精神活动得以维持。如果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脑的血氧减少,由于脑血管舒缩的相对局限性、脑组织的高流量性、高耗氧性等特点,脑组织又不能利用脂肪酸氧化供能,导致脑水肿脑充血,严重造成脑神经不可逆损害。另外,全身的静脉血都要经过肺循环再流入体动脉,肺具有重要的血液过滤作用,经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纤维蛋白、聚集的白细胞、血块等阻拦在肺血管中,另一方面肺还有代谢功能,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不仅作用肺本身,调节呼吸功能和肺循环,还能释放入血,影响全身,肺能合成前列腺素、组织胺、肝素、缓激肽、血管紧张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物质,肺通过这些物质不仅调节自身的平衡,如前列腺素G2、血栓素A2等使气管与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前列腺素E则能使气管与血管平滑肌舒张。还能通过呼吸以外的途径对其他系统产生作用,而其他系统的病变同样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肺的非呼吸功能[3]。这与肺主治节、主气以及肺与其他脏腑关系的认识非常相似。

4 体会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运用复方治疗是中医独特的优势。从肺论治脑中风,正是着眼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观,恢复肺的治节、主气功能,实现对五脏的调解,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提示我们应对治疗“肺”与“脑”的治法方药有机的组合调整,相互渗透补充,从整体角度治疗脑中风,必将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4445.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5

本次课程的教学对象是08中西医临床1班,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伤寒论》原文为载体,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联系临床实际,讲授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训练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伤寒论》的理论体系,系统掌握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诊治能力。

在第一章绪论部分,讲解伤寒学的概念及学科确定的基本要素,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了解《伤寒论》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了解《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了解《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了解《伤寒论》一书的作者、成书年代、沿革,明确伤寒这一概念的涵义,了解《伤寒论》的证治范围,学习《伤寒论》的现实意义,了解《伤寒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伤寒论》的学术地位介绍和后世医家特别是现代名医如何重视研究《伤寒论》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伤寒论》的学习。

第二章太阳病篇,重点讲解太阳病的概念、提纲证的基本脉证,了解仲景所立六经提纲证的用意,明确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机理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了解太阳病传变及预后。掌握桂枝汤证及其类证的异同点,并能以八纲、脏腑经络等理论解释其不同的病理机制。掌握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法度、用药方法及其意义。理解伤寒表实证与麻黄汤证的关系。掌握麻黄汤证及其类证的异同点。掌握麻黄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在太阳病兼变证方面,明确外感病与表证之间的关系,掌握变证治则,深入领会中医“辨证论治”的含义,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掌握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治则,熟悉栀子豉汤类证证治,掌握白虎加人参汤证、麻杏甘膏汤证、葛根芩连人参汤证,掌握心阳虚证、阳虚水气证、脾虚证、肾虚证中各种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重点学习原文内容所揭示的辨证论治活法。掌握黄连汤证证治。掌握蓄水证的成因及证治。掌握蓄血证证治。掌握结胸证证治。掌握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掌握表里同病的治疗方法。掌握痞证的病理机制。掌握各类痞证的证治。

第三章阳明病篇,要求熟悉阳明的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掌握阳明病的概念、病理、分类及其治疗原则,了解阳明病转归。掌握“胃家实”的涵义及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意义,熟悉阳明病病因病机,掌握阳明病脉证,明确阳明病与太阳病的关系,理解“阳明热证”的特点涵义。掌握栀子豉汤证(结合太阳病篇)、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证治。掌握猪苓汤证证治。掌握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辨证活法。理解“阳明实证”的特定涵义。掌握阳明实证的病理机制及三种治疗方法。鉴别三承气汤证证治,了解阳明三急下证病明确急下的意义。掌握脾约证的证候特定、病机、治法和方药。掌握阳明发黄证的分类及证治。了解阳明蓄血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

第四章少阳病篇,一般讲解少阳生理、少阳病病理、少阳病与太阳病、阳明病及太阴病的关系。掌握少阳病病证特点、治疗方法和治禁。理解小柴胡汤证与少阳病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讲解小柴胡汤证证治及小柴胡汤的临床活用方法。掌握少阳病兼变证的证治。了解热入血室证证治。

第五章太阴病篇,掌握太阴的生理、太阴病病理、太阴病主证及治疗方法、明确太阴病的证治范围,掌握太阴腹痛证证治,了解太阴病转归。

第六章少阴病篇,了解少阴生理、少阴病病变特点、少阴病与太阳病的关系。掌握少阴病证候分类、治则。掌握少阴寒化证的病机、证候表现及治疗方药。掌握少阴热化证的病理机制及治疗原则。掌握黄连阿胶汤证病机、治法及方剂的临床应用。掌握猪苓汤证证治。了解少阴三急下证的病理机制及与阳明三急下证的区别。掌握四逆散证的证治。了解咽痛与少阴的关系并掌握几种咽痛的治疗方药。了解少阴病的预后。

第七章厥阴病篇,熟悉厥阴的生理、厥阴病的病理特点。掌握厥阴病的证候类型及治疗原则。深入领会厥阴病篇中列述多种厥、利、呕、哕等病证的精神。掌握提纲证主证及其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理解提纲证与乌梅丸证的关系。掌握乌梅丸证的病机、治法。掌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的证治。熟悉麻黄升麻汤证证治。掌握厥阴热证寒证证治。了解厥热胜复的病理机制。掌握厥证的总病机、病变特征。对寒厥、热厥、血虚寒厥、水厥证的辨治作了重点讲解。明确当归四逆汤的配伍规律。掌握白头翁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掌握厥阴吴茱萸汤证证治。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9-0031-02

急性脑梗死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中西医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两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病人,均符合中医中风―中经络(排除中脏腑)且均有急性脑梗死的症状和体征,符合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全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辩证加舒血宁组和维脑路通组,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6岁,平均60.2岁。其中重型病人18例,轻型1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63.4,其中重型病人17例,轻型13例。两组资料比较,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脱水,脑细胞保护剂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在上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右旋糖苷300 mL+维脑路通注射液1.0静滴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加用中药辨证汤剂加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舒血宁注射液10 mL静滴14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停用。3~5天用第二疗程,两疗程结束后接受疗效观察。

1.3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主症均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謇或失语。伴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舌暗淡,苔白、脉细结或促,归属气虚血瘀型;以补阳还伍汤加减治疗,主症伴有烦燥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绛或暗红,脉细促,归属阴虚风动型;以大定风珠汤加减治疗,主症伴有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弦滑、结,归属风痰阻络型;以大秦艽汤加减治疗,主症伴腹胀,便干,头晕目眩,痰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归属痰热腑实型;以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一月一个疗程,一日一付水煎服。

1.4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序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序为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依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现代医学治疗目前主要是扩容抗凝,溶栓,但在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且大部分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时已超过最佳溶栓治疗期的时间窗,抗凝应用也较少,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适合基层应用也乐于为病人所接受。

中风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情志过急、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几方面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形成本病[2]。我们的辨证分型正适合中风发病的病因病理,用此方法辨证并配合中医治疗更符合中风病人的个体特点。结合舒血宁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舒血宁注射液可以降低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毒性作用,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而降低丙二醛的含量,从而有效拮抗过敏氧化损伤,消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和减少细胞凋亡[3]且大量研究表明,银杏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故临床上用于防治脑卒中、记忆力减退、头晕眼花等疾病的治疗;也可作为抗痴呆、怕金森病的辅助用药[4]。本研究提出中药辨证施治配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明显提高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