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思考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推动档案管理机制创新,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以档案安全保障理论为指导,综合技术、管理、人员、活动,建立动态调整的、独立的、开放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档案终身安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频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速、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大量产生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军队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敌对势力窃取我军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近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档案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威胁档案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从军队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军队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支撑要素来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一、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

军队档案馆(室)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室)建设,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室)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和军队有关档案馆(室)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把档案馆(室)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要严格遵循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消防、温湿度监控、恒温恒湿、周界防护、电子巡查、通讯、计算机安全等系统建设的新要求。全面构建和实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军队对档案文献遗产长期保存、有效利用的控制力,从根本上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技术整体水平。

二、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军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能有“椰子效应”,即在政策的“硬包装”之下存在一个执行的“软内核”,从确保军队核心信息资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影响的能力。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灾害、突发社会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制定出方案,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每年不定期按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加强《档案馆灾害防治工作指南》的宣传贯彻,用以指导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重要档案备份制度,是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俗话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的制度,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加重视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开放和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对突发灾害、事件以及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档案损毁的,一定要尽快对破损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加强对各项抢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落实档案抢救制度的关键所在。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电子文件是一种易被改动、易被窃取、易于传播、易于消失的信息,特别是它还是一种不能直接识读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被读取的信息,必须在不断攻克相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密、保存、读取等巨大难题。

三、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争取实现基于高起点、实现高目标、开拓新局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等较为宏观的要素。

档案安全保障属于档案管理和档案维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需要渗透到档案形成阶段、保管阶段和维护阶段,也就是整个生命周期。充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防灾减灾策略、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技术方法、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和长久保存方法、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攻关,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如对于档案保管单位来讲需要进行系统的档案安全现状的普查工作,了解档案的种类、损坏程度、档案保管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档案安全数据库平台。摸清家底会对档案安全总体状况有个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可以从整个军队的层面制订相应的档案安全保障长期策略。这就使得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更加具有整体性的把握及其长期的计划性,以至实施保障技术措施时更加具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正如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所说:在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档案安全的最大保障是人的认真,档案安全的最大危险是人的疏忽。许多档案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源自于人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疏于防范;许多自然灾害中档案损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重视档案安全并采取了有效防范与抢救措施。因此,确保档案安全,对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来说,是本职、是天职、是称职;相反,则是失职、渎职、不称职。若是由此给军队造成重大损失的,还要免职、撤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提高军队档案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造就一支责任意识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现代条件下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决定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它围绕档案主体工作而形成的,包括档案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安全保护活动组织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事业发展支持能力、档案技术力量培训能力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档案机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积极配合。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构建、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档案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朱华.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J].信息安全,2009(3).

[2]王爱红.一种安全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信息,2007(1)-(3).

[3]王谦,陈放.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保障体系[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04).

[4]杨冬权.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09-6-26(1).

[5]杨安莲.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4).

[6]马芳.国外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回顾与前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6).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2

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

0引言

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属于军队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若能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不对官兵消费服务条件和水平,对于军队财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其属于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而笔者也对其主要内容以及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分析,具体如下。

1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内容

1.1建立基于国有银行机构的资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基于国有银行机构的资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军队本身就是驻防在全国各地,在对其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难度十分大,为了更好地保证军队资金管理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借助地方银行网络资源,安装相应的网上银行系统,以此来构建资金安全防控平台。这样还能对军队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真正提升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1.2建立基于国家信用机制的军费支出消费服务体系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基于国家信用机制的军费支出消费服务体系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军队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其既包括了集体性的活动,也有大量的个人行为消费,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军队支出消费可以需要依赖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满足消费需求。为了更好提升其服务质量,可以对相应的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具体内容可以在采购方面实行军地联网,同时对公务卡支出消费制度进行严格督促和监督,这样就能保证其支出的合理有效性。

1.3建立基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军人商业保险制度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基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军人商业保险制度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在军人保险管理过程中融入商业保险这一模式,能够将军人保险管理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相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进行保险制度的完善。

1.4建立基于应急应战需求的随军银行及储备金制度

在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财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基于应急应战需求的随军银行及储备金制度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随军银行属于军民融合式财务保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情况下,随军银行是在难以完成资金保障任务过程中所设立的临时性资金保障机构,其主要担负对作战部队或者是军人个人进行经费保障,以此来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建立基于应急应战需求的随军银行及储备金制度能够和合作银行定期召开会议,以此来分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资金保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就能及时提出保障需求,进而就能及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及时有效的资金保障渠道以及方式。

2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加强对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防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将协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真正的重视起来,这样就很难得到有效地发展。因此,在发展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把握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财务保障服务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

2.2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的度

在发展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其两者之间的度。在军队财务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军队有些机密事宜以及核心保障能力是不能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共同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者是政策,以此来确保其安全运行,保证军队财务保障安全独立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这一目的。

2.3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高低层次

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高低层次,毕竟军队财务保障职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融合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可以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和规划,从战略上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2.4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试点与推广的衔接

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试点与推广的衔接,毕竟军民融合式财务保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现行的模式可以套用,为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探索,以此来保证其科学合理性。要想真正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合发展,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布试点,然后再将其推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依法融合这一原则,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的利益,以及各方利益,真正做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对于我国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加强重视程度,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将其合理的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这一目的。参考文献:

[1]朱湛.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分析[J].经济,2016,14(8):00305-00305.

[2]樊恭嵩,杨学忠,帅秀伟.军队财务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11,33(3):5-8.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3

1.1 建设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需要。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促进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国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贯穿于职业院校档案工作的全过程,是实现档案利用功能的前提,是档案管理始终如一的目标,是职业院校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和第一要务。

1.3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同职业院校档案工作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六种状况:(1)档案馆(室)作为隶属校办或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组织,不具备核心位置和关键岗位,引不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2)档案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一人分管多项工作且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档案工作的稳定;(3)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缺乏;(4)传统纸质档案能集中保管,但电子文件不能有效归档为电子档案而得到妥善保管;(5)档案管理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管理手段不能得到充分利用;(6)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信息化技术水平低。这说明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 保障跟上是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关键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关于档案安全的最高法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关于档案安全管理性标准规范等标准规范性文件已有多份,为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2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制度建立健全是落实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安全制度是落实安全工作的保障,各级综合档案馆关于档案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职业院校档案馆(室)可借鉴和运用这些成熟成果,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易行的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 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档案人员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要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安全技能演练。

2.4 经费保障是建立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根本保证。档案馆(室)负责人应知难而进,主动争取,大声呼吁,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想方设法将档案工作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列入院校每年正常的预决算中,有专项资金可用。同时,也可借助馆(室)测评等机会,争取资金,改善硬件设施。

2.5 馆舍和物资设施保障,是建立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条件。职业院校的档案馆舍应借助院校新建、扩建等机会,严格遵循《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按照因校制宜的原则,合理地确定馆舍的建筑规模和水平,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具有发展潜力,充分满足档案安全的需要。

2.6 技术保障是建立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诸如指纹识别、红外报警等,确保档案安全保密。另外,纸质档案还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3 措施有效是实现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途径

3.1 组织建设是前提,从大环境来讲,要在国家档案局和中国档案学会的领导下,在各级学会组织成立专门的职业院校分会,把职业院校档案室的分管领导和馆(室)负责人囊括进来。从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和国家档案局层层建立档案安全管理体系。

3.2 针对档案安全工作的特点,应建立并完善检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保证档案安全工作落在实处,扎实推进,切实有效。

3.3 档案安全工作应实行工作考核制,纳入年度考核和目标考评。

3.4 职业院校在抓好档案安全的日常工作的同时,应注重档案安全的前瞻性。即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有效确保档案的安全与完整。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4

一、继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一)组织实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启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规划建设,召集局直单位联合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文化市场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切实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组织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局人动情况,及时调整局应急委员会,推进局应急委成员单位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人员,完善制度。

(四)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与突发事件隐患评估与防范对策会商机制、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风险分析制度、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水平。

二、推进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组建局应急管理专家组,定期开展工作研讨、要情研判、隐患评估和案例分析活动。

(二)加快应急平台建设。整合专项指挥平台,推进局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与县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应急网站,建设预案法规库、救援队伍库、专家数据库、物资数据库、典型案例库等。

三、切实加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工作

(一)建立健全值守应急工作体系。在全局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值守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转体系,确保值守应急工作标准一致、运转高效、形象良好。

(二)提升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水平。紧紧围绕“第一时间”上报和“第一时间”落实这条主线,提高信息报告的速度、精度和质量,突出抓好领导处置意见的传达、办理和反馈环节,牢牢把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动权。

(三)实施督查考评和责任追究。对局直单位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工作开展督促检查、情况通报,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杜绝应急值守脱岗、漏岗和突发事件信息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等现象。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一)加大应急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监管制度,加强应急设备和装备配置。

(二)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局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增强战斗能力

(三)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推进局机关和局直单位分层级、分区域、分领域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储备和专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五、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和预案演练工作

(一)完善局应急网站建设,争取开展1次以上应急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这个宣传平台,扩大应急宣教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局预案指挥部年度内开展两个专项应急演练不少于一次,通过演练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5

关键词:客运专线系统工程安全保障体系

Abstract:Applyingthetechnologyofhigh-speedrailway,thesafeandpunctualoperationwithhighspeedofSHI-TAIdedicatedpassengerrailwaylinewillbeensuredbythemeticulousdesign,implementedconstruction,high-standardinfrastructuresaswellashigh-qualitytechnicalequipments,theimprovementofsystemandmanagement.Inviewofthecharacteristicofdedicatedpassengerrailwaylineandcombinedwiththeforeignadvancedexperiencesofhigh-speedtrain,thearticleputsforwardthesafetyassurancesystemofdedicatedpassengerrailwaylineandintrudesitscompositionandcontents.

Keywords:DedicatedPassengerRailwayLine;EngineeringSystem;SafetyAssuranceSystem

1绪论

保证旅客和货物的安全是运输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要求。铁路运输有运量大、路程远等特点,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安全成为铁路运输的生命线。当铁路处于低速阶段时,铁路发挥的功能远远未达到极限能力,不安全因素较少,无论是人还是设备都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事故或突发事件,通过依靠设备技术条件和维修保养标准与限度,依靠人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指南,可以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转。然而当铁路在高速运行下,运行速度通常是普通铁路的2倍多,无论是人、设备还是环境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剧增。一旦发生设备异常、违章操作和外界环境的突发事件,可供纠正和避免事故的时间很短,可供选择的方式也很有限,所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自1964年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高速铁路已经遍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累计运送旅客上百亿人次。当安全、快速、舒适成为时代对于运输业的要求,高速铁路因此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我国客运专线均采用高速铁路的技术体系,保证列车行车安全是客运专线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系统开发和运营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借鉴国外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经验,构建我国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外高速铁路安全保障体系

世界各国在设计、建设和运营高速铁路时,均把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和行车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技术作为高速铁路的重要技术加以系统研究、精心设计并在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运用之中不断完善,通过实现基础设施高标准、技术装备高质量、运行管理自动化和安全监控实时化,来保证高速列车安全。

2.1日本新干线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日本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注重系统性,将安全保障的概念融于整个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系统之中。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在其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发生一起旅客死亡事故,其安全保障体系功不可没。日本的新干线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列车自动控制(ATC)和调度集中(CTC)

日本铁路在既有线列车上装备了大量的ATC设备,接收和处理列车当前位置的有关信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东海道新干线1964年开通伊始就使用了CTC,完成集中控制、列车运行集中监视和信号设备故障监视等功能,实现以调度所为中心对列车安全的保障。

(2)计算机辅助的运营管理系统(COMTRAC)

1972年新干线岗山枢纽开始使用COMTRAC系统,并在随后20多年中不断地开发和完善。COMTRAC系统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系统,包括运行图生成与变更,车辆安全与运用、列车运行控制与监视、旅客引导信息控制等运营管理功能以及CTC、电力调度、车辆、接触网、线路状态检查、灾害监测等安全功能。

(3)计算机化的安全、维护与运营系统(COSMOS)

1995年东日本铁路公司成功开发了COSMOS系统。COSMOS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几乎所有与运营和安全相关的系统综合起来,包括计划生成、运营管理、维护作管理、设备管理、电力控制、中央信息监视、车辆管理和车站作业管理8个子系统,是一种全新概念上铁路安全、维护与运营系统。

2.2法国TGV列车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法国高速铁路创造了当前世界轮轨系交通的最高试验速度515.3Km/h,运营速度也达到300--320Km/h,其安全保障体系以TVM--430机车信号自动控制系统为核心,依靠车--地之间可靠的通信将列车、沿线设备和控制中心联系起来,还增加了设备监测和报警子系统,进一步强化列车运行安全的保障功能。车载设备包括TVM--430机车信号、故障监测和诊断装置、车载局域网等;沿线分布了接触网电压监测、热轴监测、降雨监测、降雪监测、大风监测、立交桥下落物监测等各种监测设备;控制中心主要包括行车调度、电力调度和中央维护监督三部分,并通过网络传递信息。

2.3德国ICE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德国高速铁路不同于日、法两国,属客、货混运型,且隧道约占线路长度的1/3,因此,隧道内的行车安全成为其安全保障的重点,除了采用安全监测系统外,还制定了严格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运营措施。德国ICE高速列车在高速线上采用了防灾报警系统(MAS90),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功能强大的车载故障监测和诊断系统,通过无线通信与地面维修中心构成集行车控制、故障监测、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除可监督线路装备的运用状态外,还可识别和及时报告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以及移动设备发生破损的情况。

3国内铁路安全保障现状

随着RITS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在铁路紧急救援与行车安全领域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研发,相应技术在铁路上得到了探索性的应用,其中典型的是沪宁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1)行车安全监测系统:行车安全监测系统定期、经常性地对固定设施、移动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测,建立起“车对地”、“车对车”、“地对车”、“地对地”的行车安全监测闭环系统,使与行车安全有关的装备处于监控之中。

(2)行车安全信息系统:行车安全信息系统由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和安全信息管理中心构成。传输网络将采集到的人员操控、设备工况以及环境状况等数据,传送到安全信息管理中心,由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并评定其危险等级,供行车、维修、救援等部门决策。

(3)救援维修支持系统:利用监测信息和管理系统,为维修、救援等提供决策支持,并进行维修体制创新。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铁路安全防灾的研究仍停留在局部性和理论性研究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动态性的良性局面。而铁路已有的安全监测体系的信息准确性、实时性差,不能满足铁路客运专线运营管理的需要。因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适合与我国铁路客运专线运营管理模式及自然环境的安全保障体系方案,是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4构建石太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

石太客运专线连接河北、山西两省省会,是全国“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骨架网之一,是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一条主通道,对促进河北、山西两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保障国家重点物资运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客运专线全长189.79公里,采用高速铁路的技术体系:设计为近期兼顾货运,行车速度200km/h以上,电力牵引,动车组高速列车,SS9中速列车,DJ1货运机车;采用融资、建设、管理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的新模式。

石太客运专线桥梁和隧道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仅隧道就占总里程的39.3%,且地质情况多变,技术复杂,安全问题也随之加剧:(1)客运专线运行速度高,行车密度大,对控制设备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对线、桥、隧和通信信号等基础设备设施要求也更加严格;(2)客运专线沿线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变化将会给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且客运专线的事故往往涉及到人员伤亡;(3)石太客运专线设计初期采用客货混行,其行车组织影响因素较多,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

4.1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法,它从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总体目标的需求,以计算机为工具,综合集成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建设。

目前,我国普通铁路在车、机、工、电等方面都开发了相应的安全保障系统,如自动停车装置、热轴监测系统、滑坡监测系统等等,然而大多数安全保障技术却没有完全实现相互的协调,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石太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涉及到高速列车的机车车辆、弓网关系、供变电、线路轨道结构和桥梁隧道、运输组织、列车控制、行车指挥、设备维修养护、环境监测、现代化检测技术、动力学、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以及管理人员和管理理念等,是以现代化高新科技为依托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石太客运专线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客运专线技术的各个方面,可以将石太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认为是人(人员)--机(设备)--环(环境)--管(管理)四为一体的系统,即一个以“管理”为中枢、“人”为核心、“机”为基础、“环境”为条件组成的总体性的安全保障体系。

(1)人员因素:在石太客运专线生产和运营中,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管理人员身上。根据安全相关理论,人的差错率在10-2--10-3左右;有关统计数据也表明,在1989--1998年间,我国铁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行车重大、大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2.2%;如2006年4月11日两辆列车在京九铁路广东境内发生的追尾事故,造成20余名旅客和工作人员受伤,列车机车受损,主要原因也是机车乘务员违章作业造成的。因此,“人”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对待安全工作的态度和具体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客运专线的安全状况。

(2)设备因素:设备的差错率一般远低于人的差错率。但是由于客运专线设备多且复杂,设备数量基数大,导致其发生事故概率也较大;而且客运专线运行速度高,行车密度大,对控制设备的依赖性和对线、桥、隧、机车和通信信号等基础设备设施要求也更加严格。石太客运专线所保障的是人身安全,因此其设备设施是安全的基础保障。

(3)环境因素:外界自然环境(风、雨、雪、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异常变化,会危及客运专线的行车安全,并诱发安全事故。如大风会破坏列车的车体,积雪将影响道岔的正常工作;又如2006年4月12日T70次列车被困乌鲁木齐“百里风区”沙尘暴将近33小时。石太客运专线要追求“零事故率”,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尤其是恶劣气候对客运专线运行的影响,建立灾害快速反应系统,突出客运专线在灾害天气下运输的优越性。

(4)管理因素:“人”、“机”、“环境”往往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而“管理”看似是间接原因,但追根溯源却是根本的、本质的原因。石太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只有在管理要素的作业下,与“人”、“机”、“环境”的有机结合下,才能保障客运专线的安全。

4.2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借鉴国外高速铁路运行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结合客运专线安全因素分析,构建石太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石太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图

(1)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子系统是石太客运专线安全运营的基础保障,包括轮轨系安全、列车机车安全、列车制动安全、牵引供电及弓网安全和路线、桥梁、隧道设计及施工安全。主要应用国内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对基础设施和设备设计、建设的安全技术进行管理,对机车、车辆、线路等行车过程中的执行“元件”实行安全控制以保障石太客运专线的安全,即实现石太客运专线的硬件设施的安全可靠。

(2)综合安全保障子系统以人的管理为核心的,集成环境控制、设施设备监测与诊断、自然环境等监控,以及风险预测、紧急事件处理和管理的综合系统。通过行之有效的行车调度指挥,对行车有关的固定设施、移动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监控、预测和防治,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救援应急预案以保证石太客运专线运行的安全。

(3)安全评估子系统对石太客运专线的安全保障系统进行评估、预测并找出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对事故预防工作做指导;对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考核,通过一系列的奖惩机制切实保障石太客运专线的安全;对发生的事故安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找出应对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案。

5结论与建议

石太客运专线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集成基础设备设施、安全技术硬件系统和人员、管理软件系统的复杂大系统。目前,客运专线相关的工艺和技术已日趋成熟,因此在管理理念、管理人员选择、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等软环境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规章制度是对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所作的规定,是全体管理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在安全方面的行动准则,也是石太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太客运专线应制定系统的安全制度,规定组织、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安全要求,使各级管理人员在安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使安全工作做到统一行动、统一指挥,最大限度的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客运专线的正常运行。

(2)强化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客运专线行车事故和影响行车的自然灾害(风、雪、雨、洪水、地震等)一旦发生,将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石太客运专线应建立对风险事故的研究,对风险进行等级合理的划分,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一系列的应急救援预案,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3)加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客运专线要把安全生产提高到安全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构建具有客运专线特色的企业文化,使石太公司管理人员从安全生产的深层次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把安全生产诸要素通过机制形成责任链条,突出人在安全载体中的调整作用,强化了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激活了人这一安全主体的原动力。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唐会)

参考文献:

[1]张新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6,(2),71-74

[2]王山,孙全欣,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系统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69-71

[3]穆恩生,高速客运专线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J],世界轨道交通,2005,(3),20-22

[4]何宇强,毛保华,大规模客流条件下铁路车站旅客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17-20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策略

电力工程属于国家重点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安全问题发生几率较高。安全管理是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重点,是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电力工程具体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应急预案的缺乏等,解决上述问题,是新形势下,社会对电力工程的主要要求,是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1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分析

1.1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特点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各领域对于电力资源需求量以及供应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受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的影响,电力领域多种机型均已被逐渐淘汰,大功率、大容量的机型成为了当前电力工程中应用的重点机型[1]。上述变化的出现,导致电力工程对施工质量及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强,施工过程中,交叉作业、高空作业等作业量增加,提高了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发生的几率[2]。调查显示,高空坠楼、触电伤害、机械伤害等,已经成为了电力工程现场施工常见的主要风险,无论对电力企业而言,还是对施工人员而言,都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了电力领域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3]。

1.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于电力领域本身、社会及施工人员而言,都极其重要。(1)对于电力领域而言,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及企业的信誉与形象方面。施工现场一旦发生危险,导致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电力领域的形象必定会大打折扣,处理后续事项,如施工人员的赔偿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成本,对电力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受施工人员数量减少的影响,工程的工期同样会发生延误,对电力领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分不利[4]。加强安全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维护电力领域信誉与形象、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2)对于社会而言,电力领域施工完成速度的加快以及完成质量的提高,均能够确保其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用电。如施工现场发生了安全问题,导致工期被延误,社会各领域的正常运行,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加强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3)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发生,对施工人员的影响最为严重,轻则容易造成其身体上的损伤,重则容易导致施工人员死亡。加强安全管理,可使施工人员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进而避免其发生高空坠落以及触电等风险发生,是保证其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的关键。

2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内容的管理工作,为确保管理有效,应加强上述内容之间的联系[5]。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上述管理内容联系不强这一方面,部分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仅仅注重对物资的投入与管理,并未注重对人力资源安全性的管理,这是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责任制未落实,会导致不部分管理人员管理积极性不高,同样容易增加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

2.2无法有效识别风险

目前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仅注重对风险的解决,并未重视对风险的识别,因此无法从根源处降低风险发生几率[6]。危险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危险源,而不同的危险源,其所引发的风险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电力企业未增强对风险源的识别与控制,因此也就无法识别风险,无法判断种种风险的发生几率、无法明确风险的发生所带来的影响。上述问题长期存在,会极大的拉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其信誉与形象,对其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2.3缺乏应急预案

建立风险应急预案是确保风险发生时,可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解决的关键。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预案缺乏的问题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风险发生时,无法及时有效的组织存在危险的施工人员撤离。以坍塌为例,坍塌事故破坏力较大,容易影响到大面积施工人员的安全,如未采取应急措施,施工人员的撤离必定十分混乱,从而加重损失;②风险发生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最终导致工程期限被延误。

2.4缺乏安全措施

电力企业中,安全措施的落实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所带来的威胁。安全帽、护目镜、安全标语等,均属于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需主要采取的安全措施[7]。但就目前来看,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佩戴安全帽等现象十分常见,施工现场虽存在安全标语,但数量过少,无法对施工人员及外界人员起到警示作用,因此安全问题往往频繁发生。

2.5缺乏安全检查手段

加强安全检查是确保安全措施有效落实的关键。缺乏安全检查手段,是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缺乏检查与监督,施工人员作业的积极性与严肃性降低,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下降,受此影响所导致的事故,在电力工程事故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

3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为全面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切实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保证社会各领域可正常用电,必须妥善解决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对此,文章主要提出了以下措施:

3.1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是解决安全管理问题。提高施工安全性的主要策略,可采用以下方法完善安全保障体系:①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施工需将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源加以重视,将施工人员的安全,作为施工现场考虑的重点问题,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的基础上,将以“人”为对象的安全管理措施,纳入到安全保障体系中,提高体系的完善程度;②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有关部门应加强联系,确保安全问题发生时,工程能够迅速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得到补充与支持,避免延误工期的问题发生;③落实责任制:需在各部门落实责任制,发生安全问题时,应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提高责任人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3.2加强识别风险

加强对风险的识别,是预防风险发生的关键,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分析风险源,视其容易导致的风险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可接受的风险源与不可接受的风险源两种;②针对两种风险源所引起的风险,进行归类,按照材料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能源风险等,对其加以整理;③建立信息系统,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将上述风险发生的特征,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补充在系统数据库中,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对数据库内容加以补充;④采用信息化系统,对风险加以识别,在发现风险发生的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抑制。

3.3建立应急预案

可采用以下方法,建立应急预案:①全面分析可能发生的种种风险,并提出具体应急预案,例如,针对坍塌风险,需从建立施工人员疏散与撤离安全通道的角度出发,完善应急预案;②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通知可能遭遇危险的人员及时撤离,由安全管理人员或者相关负责人,亲自带领其从安全通道撤离,切实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③风险发生后,及时将受到创伤的施工人员送到医院,以最大程度挽救其生命,确保其人身安全不受影响。

3.4完善安全措施

应从完善安全措施的角度入手,全面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①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必须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装,戴好护目镜,尽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其所带来的伤害;②补充安全标语: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应增加安全标语,如“高压危险”等,将安全标语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保证施工人员以及外界人员均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标语,以对其起到警示作用;③召开安全大会:可定期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召开安全大会。安全管理人员应成为会议的主持者。管理人员需全面分析上阶段施工过程中在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另外,需将会议的重点放在如何预防安全问题发生方面,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保证其可积极谨慎的作业,减低安全问题发生几率。同时应向施工人员宣传安全问题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以减轻事故的发生,对施工人员所带来的伤害。

3.5强化安全检查手段

强化安全检查手段,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问题发生几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采取以下手段进行安全检查:①建立安全检查小组:施工企业组织有关人员,建立安全检查小组,小组中落实责任制,选出负责人;②划分安全管理区域:将整个施工地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小组进行检查,如发现某一区域发生安全问题,需及时追究相关小组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各小组安全检查力度与严格性;③落实奖惩措施:针对安全检查情况落实较好的小组,应给予鼓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针对安全检查落实情况较差的小组,可从经济上给予惩罚,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问题发生几率较大,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与安全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以及风险识别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对施工企业及施工人员均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应将安全管理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在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风险的识别、提出风险应急预案、完善安全措施、强化安全检查手段,以全面降低安全风险发生几率,切实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敏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16,(6):154.

[2]宋明辉.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182-183.

[3]程虎.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J].电力建设,2004,(3):46-48.

[4]吴国军.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实践[D].华北电力大学,2010.

[5]邓卫民.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研究[J].机电信息,2013,(3):152-153.

[6]杜志坚.电力系统基建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5):185-186.

[7]皮林.电网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分析[J].通讯世界,2017,(9):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