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1

【关键词】博山窑儒家文化民间陶瓷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理念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76-03

博山窑亦称“淄博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美学思想以及民间艺术独特的造型审美观念,它所表现的是多层面、立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而后各种陶瓷器物的质地、造形、装饰手法,基本与宋代的窑村窑相似,大部分是碗、盘、杯、罐、枕、盏等民间生活用品,造形一般都朴实厚重、富有变化。釉色以黑釉、青釉为主,也有白釉以及用化妆土剔刻纹饰或白地黑花纹胎等装饰。其中工艺成熟的青瓷叠花,以浅浮雕方式将各种图案纹样巧妙地印制在碗、盘器皿的内部,釉色明快,线条清晰,具有简朴健美、流畅活泼的装饰艺术效果。从明到清,是博山窑的昌盛时期,博山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制瓷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又因“饮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从而发展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博山窑民间陶瓷带有粗厚色浓的特点,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和谐统一的内蕴,传递着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儒家文化思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民间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它是一种立体的民间文化载体。这些民间陶瓷艺术作品,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摄人心魄的博山窑陶瓷文化大型史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凝聚着民间艺术创作的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儒家文化美学思想;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同时,给人的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立足于儒家文化思想,用“和谐”理念指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让这一承载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古老载体再次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整合作用

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理论基础,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儒家文化思想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广泛吸收了其它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也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美学思想等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整合。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完美融合,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陶瓷美学思想,也树立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艺术风格,内容上的真实、健康以及臆想的以物寄情,反映出浓郁的儒家思想的人文特征。

儒学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之本的人学,儒家始终是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来思考审美问题。儒家文化认为强调美的实质是社会理性,只有社会理性化育出来的感性、积淀而成的感性,才称其为美。儒家美学思想的根据在于人,在于人的伦理人格,当这种伦理人格具有了一定的感性形式,能够给人一定情感体验的时候就构成了美。儒家文化审美的基本观点是美的本质——理义;美的形态——中和;美的功能——成德,这是儒家美学体系的主体结构。博山民间陶瓷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儒家美学观点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陶瓷艺术创作的审美观念中,其审美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如博山窑黑、酱釉类作品(模印鱼纹罐、福寿纹扁形酒壶、黑釉猫枕、双鱼形扁壶、龙首葫芦形模印纹扁形壶)。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儒家美学思想各种美的形式在民间所表现的形态,其作为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造物形式,它直接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它不仅表现在功能与审美的一体化,其审美形态创作思维模式,艺术风格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本质具有质朴的语言风格,有着儒家之美的审美诉求,在取材、加工时遵照自然规律的态度,不过分修饰,不做作,流露自然本色,质朴、纯真的心灵是民间陶瓷艺术形成风格特征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根源。这就是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的根本整合作用。

2.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社会作用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满足传统艺术审美情趣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社会需求的功能性满足和对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的责任,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品外表形式的粗犷、简洁或是细密繁缛总是与百姓内心的纯真一致。它所显示的是民间陶瓷自身的内在特征,是率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象征化的以物寄情,艺术表现题材、纹样、色彩等成为特定观念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儒家思想审美象征寓意的“符号”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最为普遍。其寓意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寓意手法为“谐音”、“象征”,常见的动植物题材图案纹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被赋予象征寓意,如:龟、鹤、龙、凤、梅、竹、松、柏等,还有像连(莲)年有余、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喜(鹊)上眉(梅)梢等,都是取谐音,讨吉利。作为自然界的视觉色彩也同样具有寓意吉祥的象征意义:黑、白、赤、黄、青五色被视为“正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灵(龙、凤、龟、麟)并称,也可反映出人们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关系以及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因此,儒家美学思想在民间艺术中的人文导向,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在博山窑民间艺术中常常赋予作品以吉祥寓意,无论从元素内容到精神功能,从立意到实用主题分配,从本身的表义内涵到陶瓷之间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陶瓷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作为博山窑民间陶瓷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合的烧造方式,并力求保持一个合乎儒家文化审美情理的制陶工艺流程。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的遵循了这些儒家思想文化的理念,同时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特征起了决定性的社会整合作用。

从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关系中,看到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升华,最终成为自然情趣与儒家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理念中看到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看到了儒家文化思想对其审美理念的整合作用和社会作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陶瓷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体会到了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核心理念,积淀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还将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二、儒家文化思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特征

1.儒家文化精髓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美善相乐之美

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进行了文化奠基,架构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美学方向。儒家美学经常把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统一。所以“礼乐相济”、“美善相乐”,便是儒家审美的中心话题。善是对人性的普遍要求,善而达到美的程度,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美德是带有理想成分的人格精神。善表达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美则是其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乐论》)在“美善相乐”的境界中,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乐”是一种审美属性,“善”而达到“乐”也就具有美的性质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也是荀子所说的“美善相乐”的高尚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美善合一,给“善”赋予具体的生动的美感形式,需要一种艺术风格的美来贯彻,强调一种质朴自然、平淡有味的风格美,反对华丽纤巧,刻意造作。博山民间陶瓷艺术含有自然而然的韵味,强调将给人精神愉悦的感性形式与内在伦理道德的理性要求和谐统一。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充分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思想的造型审美特征,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通过具有深刻象征寓意的造型、图案、色彩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注重的是传情达意的形式美。它通过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生活、艺术、社会文化、民俗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中“美善相乐”的追求。例如,“黑花青黄彩带盘花鸟纹合碗”呈现出一幅变形较甚的“喜鹊登枝”纹图案,后来在某些县乡成为邻里乡亲为新人“送饭”的专用器皿;“白底黑花蝙蝠纹碗”是件白釉黑彩纹大碗,手拉坯成型,内底留色圈,外壁绘大写意蝙蝠纹,蝙蝠形象抽象概括,如撇兰竹,只三两笔便成,表现出画工的大胆和自信;“青花黑彩花开富贵纹酒坛”全器满绘梅、兰、竹、菊及牡丹等各式花纹,层层叠叠,绘制用心,这是博山陶瓷审美意趣上极贴近民众心理的产品,这种“美善相乐”之美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重视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立足于寻找有意味的外观造型,在外观造型和色彩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力求从传统器物造型和民间色彩中寻求灵感,这样既能满足大众对美的特殊要求,又有助于建立和丰富设计风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崇尚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对高雅与高尚之美的形式情有独钟,创造了儒家文化思想“美善相乐”的崇高之美。

2.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自然朴素之美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体现了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是儒家文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标志,给人以强烈震撼,具有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器物的材质能给人的欣赏带来美妙、丰富的心理和审美感受,因此历代的能工巧匠,在对器物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既注意保持材料的自然质地和纹理,又巧妙的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丰富材料质感和纹理的变化,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材质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给人以“自然”、“评说”、“平易”的意味,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生活风貌在博山窑民间瓷器传统审美理念中,只有自然、朴素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例如:陶艺作品“青釉双鱼变形壶”是用粗陶制成的鱼的形式,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寓意着“年年有余”,和民间的吉语风俗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人性的渴望与眷恋,带来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面对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博山窑陶瓷民间文化中的凤戏牡丹、喜鹊登梅、鲤鱼闹莲、莲生贵子等象征阴阳相生的手法,多表现为一种繁衍、生殖、联姻的思想,在陶艺作品中强化那种对生命繁衍的意象崇拜。陶艺作品《阿福》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中写意创造的根本,以写意传神为宗旨,形成一个具有民间喜庆、吉祥色彩的娃娃形象,这也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特征和体现。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从用料到造型,无一不体现质朴的风格特征,由于对材料自然特性的格外尊崇,朴素反而使它们更具有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有崇尚自然的传统,体现到造型设计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民间使用者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崇尚自然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自然、朴素是指万物的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而雕琢是指人为进行的装饰,儒家文化思想崇尚自然与朴素的审美原则,它认为一切美皆出于自然朴素,认为美是事物本身未加修饰的自然纯粹之形态,让质地本身放光彩,才是真正的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是重内容、轻形式,追求朴素适宜之美的审美特性,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自然朴素之美。

3.儒家文化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谐统一之美

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是贯穿中国美学自始至终的特点,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和谐”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之美。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文化思想内涵对博山窑民间陶瓷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陶瓷——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民间陶瓷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博山窑陶瓷与民间的自然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机结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念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顺应自然:董仲舒认为天之美,在于大自然之美,人类能“得天地之美”,就是要顺应自然,按照四季之变和万物生长的规律,实现人体之美和生命之美。博山窑民间陶瓷从选材制作到民间应用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谦逊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其他文化都未能超越的造型、纹饰及图案。博山窑陶瓷在和谐统一之美的创作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技艺,都有新的探索、新的汲取、新的时尚、新的变化。彩绘方面更出现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成本低廉、迎合当时兴起的市民阶层喜爱的新手绘。博山窑陶瓷最醒目之处莫过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自然、自由、和谐的生活风貌。活蹦乱跳的游鱼、悠闲自得的牧童、负重如牛的农人樵夫,以至育儿的婆婆、纳凉的瓷枕、烟花柳巷的三寸金莲、水烟袋等全都表现着百姓生活的实况和大众对和谐之美的向往。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百余年间山乡村落生活的历史长河,似乎能听到犬吠蓬户、鸡鸣于埘、女喧溪岸、蛙噪池塘,看到男耕女织、婚嫁迎娶、豆棚瓜架、请神送鬼。那横扫千军的线条笔画,无所顾忌的色彩对比,坚如磐石的块面结构,简约传神的形象描绘,处处洋溢着一股冲天豪情。从画面看,它虽然没有南方窑系的精致俏丽、妩媚淡雅,但是其宏大的气度、遒劲的风格、恣肆的想象及天马行空的笔触,却是同时期其他窑系所不能望尘的。这构成了博山艺术和谐之美的特色,并使之傲然屹立于世界陶艺之林。董仲舒的以自然为美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博山窑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时儒家美学思想对自然的关注,对天地自然形态之美的追求也无不影响着博山窑陶瓷。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博山窑陶瓷艺术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作为陶瓷装饰主要装饰手法的陶瓷绘画,利用中国绘画的成就,在陶瓷表面开辟了不同于颜色釉的另一种美的境界。祥瑞题材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表现,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与和谐。因此,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和基本的文化特征。儒家文化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亲和的关系,赋予花、鸟、虫、鱼、兽等以祥瑞寓意,这便是儒家文化思想亲和关系的特征表现。要欣赏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儒家美学思想精神,否则,很难把握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特性。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2

关键词:休闲农业;民间艺术;生活性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4—0167—05

休闲农业是晚近出现的新事物。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休闲与消费取代了生产成为现代生活的关键词,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具有旅游、娱乐、教育、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农场,学者称这种以服务功能取代生产功能的新型农业为Agritourism,我国台湾学者将之译为休闲农业。就国内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郊区逐渐出现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休闲农业的初级形态;最近十年,休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大中城市附近发展了休闲农业,而且中小城市周边也兴起了休闲农业。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休闲农业已经由“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初级形态发展为高度集群化的产业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面貌。由于休闲农业是从外部植入农村地区的,实质上是都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扩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休闲农业是否有利于保障、发展乡村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好民间艺术,而不是破坏固有的文化生态,然后再迎合都市消费群体的文化想象去构造一种伪乡村生活。

一、休闲农业的性质与审美品格

休闲农业的兴起并非农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消费社会中都市文化消费的衍生物,与其说它是农业,不如说是休闲服务业。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休闲农业的性质与品格,首先得深入理解休闲的本质。

在消费社会中,休闲必然是都市大众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一方面技术革新不断解放劳动力,都市大众的闲暇时间日渐增多。以国内为例,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渐形成了相对富足的市民阶层,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日制度,自此公众普遍享有全年114天国家法定节假日,2008年1月1日开始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小长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5天,而学生和教师群体享有的节假日更是高达150余天,充裕的休闲时间是休闲群体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不管是工业社会,还是后工业社会,都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必要劳动基础之上的,分裂、异化是现代精神难以

愈合的创伤,人们渴望从“囚禁”状态中“假释”,而且最好能够忘记这只是一时的“假释”,暂时拥有一种完整的、自由的日常生活,这是休闲业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休闲必须满足这种社会心理,这决定了现代社会的休闲不同于古代社会中的消遣、娱乐,而具有一种现代性特征。正是基于对休闲现代性的认识,我们认为,休闲不仅是社会学问题、经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美学问题。

首先,休闲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暗含着对单向度追求物质财富积累的生活态度的反思,意味着对非生产性的充满游戏精神的生活状态的期盼。一切工作都不可能是无目的性的,达到目的固然令人兴奋,但在达到目的的漫长过程中往往紧张、焦虑、身心疲惫,人们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与价值。与此相比,人们在游戏中却总是喜不自禁,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能充分体验到无目的性的生活过程的快乐。德国的席勒、荷兰的约翰·赫伊津哈都非常令人信服地论述过游戏在人类文化与文明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赫伊津哈,他认为游戏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没有游戏精神,就没有真正的文明①。这直接启发了后世的西方休闲学者,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休闲的游戏性本质及其意义。

其次,休闲的游戏性决定了它必然指向自由、自在的生存境界,具有审美的品格。杰弗瑞·戈比在《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指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②,休闲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快乐,更是为了寻找、体验、确证生命的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休闲意味着将人们从具有奴役性的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必要劳动之余获得自我发展,是对人的异化状态的一种主动摆脱。因此,“从根本上说,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③。当然,就休闲实践而言,也有层次高下之分,但“越是高层次的休闲越是充满了审美的格调,越是体现出休闲主体对自我生命本身的爱护与欣赏,也越是能体验到生命——生活的乐趣”④。

休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而且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境界,这就要求休闲农业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在审美品格上大做文章,不能停留在猎奇性的观光与娱乐层面,而应该让消费主体能够沉浸在自在、自由、自得的审美体验中,暂时摆脱压抑的、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呢?休闲农业必须以农业以及千百年积淀的农业文明为其落脚点。因为休闲农业的性质固然由休闲决定,但其不同于其他都市休闲方式的特殊性却在于其依托农业与农业文明。

乡村生活亲近自然,亲近生命,本身就具有审美特性。如果说现代都市也有某种审美特性的话,那就是作为人的本能与力量的象征能给人一种瞬间震惊的效果,但是,作为纯然的人造物,它缺乏大自然的灵气、神秘性与丰富性,人在其中不像鱼在水中、鸟在林中一样自由、舒畅。而在乡村中,可以“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可以听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可以畅想“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休闲农业的第一要义其实就是要让物质丰富、心灵干瘪的现代都市群体重新在古老的农业文明语境中获得生命的更新,体验海德格尔所谓的“源始单纯的生存”⑤。

与一般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山水旅游相比,休闲农业审美品格的特殊性在于它独特的人文景观:一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对象与结果的田野,且不说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梯田与垛田,就是最普通的田野,在油菜花开的时候,在小麦熟了的时候,也是极具观赏性的;二是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如耕耘、收割、采摘等,诸多休闲农业项目中都设置了菜花节、采果节,就是为了让都市大众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的喜悦;当然,最为重要的乡村人文景观是那些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包括村舍民居等建筑艺术、各种工艺美术、民俗艺术、游戏性很强的民间体育艺术以及节庆、农闲时的歌舞、曲艺表演等。民间艺术是农业文化高度凝练的形态,蕴涵着独特的审美经验,最能体现休闲农业的地域特色与审美品格,可以成为品牌形象的识别码。国内早期乡村旅游知名景点往往是有着独特民间艺术资源的地区,如乡村民居建筑艺术保护较好的安徽西递、宏村,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等。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非遗”理念的传播,民间歌舞、戏曲传承较好的地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如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传承地鄂西乡村、“花儿”与信天游传承地西北乡村、道情传承地苏中农村等。随着休闲农业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一些缺乏知名民间艺术资源的大都市近郊则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然后再通过包装、宣传,使其成为自身的名片。如南京的“汤山郄坊”就挖掘出了“七坊”传统民间工艺和历史传说中的遗迹,从而跻身于作为南京市休闲农业代表的“江宁五朵金花”之列。

二、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的互动

民间艺术是乡村生活审美理想的直观呈现,是乡村生活区别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核心符码。如果说休闲农业的要义在于承认现代性框架中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存在互补性,那么,休闲农业就应该大力挖掘、彰显农业文明的精神内核,也就是充分保护、发展民间艺术,使得休闲农业在精神气质上更具乡土气。事实上,国内休闲农业一直比较重视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但是,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且开发、利用的层次比较浅,一般停留在作为景观展示层面。

与欧美国家的休闲农业相比,国内休闲农业对物质层面的重视一般胜于对精神层面的重视。以江苏为例,最近十来年形成的知名的节庆类休闲农业项目,如江心洲葡萄节、盱眙龙虾节、南京农业嘉年华、常州长荡湖湖鲜节、徐州西瓜文化节等,大都以美食与农产品采购为中心。即使是那些重视精神层面的休闲农业项目,如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溱潼会船节、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鸿山葡萄文化旅游节、南京高淳油菜花节、淮安国际精品花卉节等,也一般选择以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景观为看点,而不是以开发与利用独特的民间艺术资源为中心。个中原因有三:一是认为缺乏独特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二是认为传统的地方曲艺、工艺早已过时,连本地人都已经不再喜爱,更不足以吸引都市消费者;三是认为开发民间艺术资源不如开发美食、购物、生态景观资源容易成功。

事实上,任何区域都不缺乏民间艺术资源,缺乏的是对民间艺术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目前休闲农业着眼点在于可看性,在开发实践中一般热衷于打造景观,迎合都市消费者猎奇的目光,因此,往往寻找独特的民间艺术资源,而忽略了一般的民间艺术资源。其实,休闲农业的要义在于打造出在精神内核上区别于现代都市生活的乡村日常生活情境,就此而言,民间艺术资源是否独特并非要紧,关键在于通过深度开发民间艺术资源,彰显出内在的乡土气质,只有这样才能够长久地吸引都市消费群体,使休闲农业走出以节事为中心的一次性消费的困境。以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为参照,我们发现其消费群体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⑥因为“他们选择乡村度假,不是为了收费低廉,而是在寻找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传统文化氛围”⑦。我们相信,国内休闲农业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将超越观光、购物层次,进而追求精神层面的体验。

作为精神生活与审美经验的高度结晶,民间艺术在休闲农业视域中永远不会落后、过时,其当下处境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暂时性危机。在都市文化冲击下,民间艺术确实后继乏人。由于都市话语的强势,造成了民间艺术文化身份的自卑,甚至农民自身都认为民间艺术落后、土气。贵州从江县小黄村的侗族大歌在20世纪80年代就名扬海内外了,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被编进歌队,按男女分开,由歌师带领唱侗族大歌,从中学习文化、传统和礼仪,长大后个个能歌善舞,但是,调研表明,当他们进城打工后,就很少唱这些土气的民族歌曲了。在文化转型时期,由于价值观念的混乱,产生这样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精神需求逐渐多元化,文化理念更趋成熟,乡村生活的文化记忆必将成为都市生活群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其时,乡村居民也许会在都市群体“他者”的镜像中再度肯定自己的文化身份。比如,在2006年央视举办的青歌赛上,四川阿坝州羌族歌手仁青、格洛兄弟组合获得了“原生态”唱法铜奖,这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仁青和格洛成了村里人的榜样,这里的年轻人又开始爱上自己祖先的歌了,晚上,村民会来到记者住的地方,放声歌唱。”而在此之前,“寨子里面的音乐生活,外来的音乐占了四分之三,他们的传统音乐就只有50岁甚至60岁以上的老人在固守”⑧。

一方面民间艺术作为乡村文化的灵魂,应该成为休闲农业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随着休闲农业开发实践中对文化维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休闲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恢复与发展。首先,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改变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是民间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像是一位年迈的母亲,尽管有很深难舍之情,但是,面对都市生活的诱惑与乡村日益没落的景象,年青人还是义无反顾地流向城市,这导致诸多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境,而且诸如“非遗”保护等文化政策也并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个危境。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变革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把乡村真正纳入现代化框架中,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让乡村留有人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才有基本前提。事实上,如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早就制定政策,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从而保持乡村文化的传承。⑨其次,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度假、短期或长期生活,这不仅有助于发展乡村经济,而且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契机。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青年人外出打工、都市流行文化入侵等原因,甚至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厚的民族地区也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而较早启动乡村旅游的一些地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却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湘西德夯是一个峡谷深处的小山村,只有100多户人家。由于其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以表演苗族传统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苗族民俗文化风情园”,在2002年又组建了一个含有80多人的演出团队,除每天的例行演出外,还推出周末演出的苗族民间艺术主题晚会,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不仅使得土著居民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激发了自身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由德夯这个案例可以发现,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可以建构起一种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但就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而言,二者之间也存在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保护的矛盾

休闲农业就其性质与审美品质的内在要求而言,它与民间艺术保护具有一致性。但是,休闲农业毕竟是一种经济形态,在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它不会把文化内涵与社会效益置于首要位置,有时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甚至会不惜破坏固有的乡村生活场所及其文化生态,从而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产生矛盾。

生活性是民间艺术最重要的本质规定之一,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态,不管是剪纸、年画、面人、泥塑玩具,还是乡村音乐、舞蹈、曲艺,都直接产生于生产、生活需要,而且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需要。民间艺术深深地扎根于在场的生活,它的乡土气就根源于它产生的特定场所,一旦从具体的时空中抽离出来,其地域性的、群体化的审美经验就会丧失根基,成为一种假面。但是,在休闲农业开发实践中,为了方便都市消费群体,往往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将多个区域的民间艺术进行集中展示,一种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由此变成了舞台艺术。吴晓对湘西德夯的描述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德夯景区入口处,每当有旅游团队入门时,便有欢迎仪式,即苗鼓表演。入门后至景区中心地带的沿途,陈列了大小不一的各种苗鼓。在停车场旁,有一苗族艺术展演大厅,这里是以苗族歌舞形式举行欢迎仪式的地方。一般表演的节目内容是:苗鼓、苗歌、苗舞、苗族恋爱习俗、苗族芦笙、苗族求雨习俗、苗族竹竿舞,外加一些邀请旅游者参与互动的游戏性节目。而民间艺术最集中的出场是名为《山风鼓韵》的主题晚会。……按照现代舞台叙事模式,《山风鼓韵》共分为序曲、山风、鼓韵和尾声四个章节,共12个节目,演出时间90分钟。除后勤、后台工作人员外,直接参加演出人员共68人,演出场地在一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圆形跳歌场。”⑩白居易提到民歌时说,“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与文人艺术相比,民间艺术无疑是稚拙、粗糙、土气的,为了让其适合舞台表演,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就得努力提升其审美性,殊不知这种经过美化、艺术化的舞台上的民间艺术形态早已变质、变味。民间艺术固然追求审美性,但其真正的力量却并不在于审美,而在于身心融入地参与其中所体验到的团结感。尼采对酒神力量的描述最能说明民间艺术的这种力量,一旦融入其中,“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融洽,甚至融为一体了……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飏……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他如此欣喜若狂、居高临下地变换,正如他梦见的众神的变换一样”B11。

在休闲农业开发实践中,对乡村进行过度开发也会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产生矛盾。比如,为了恢复、再现、模仿某些历史场景,或是为了整体景观效果,迁移原住居民,重新打造一座迎合都市人消费想像的村庄。这样的乡村不再是人类生产、生活、繁衍的场所,其实已经丧失了乡村性,变成了都市生活嵌入在乡村的一个场所,没有生命,没有生气勃勃的景象,只有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服务。在电视剧《北京青年》第34集中就再现了这种休闲农业场所,那里有林荫道、池塘、田野……景观非常赏心悦目,但由于没有劳作的村民,没有现实生活中乡村的景象,让人觉得仿佛是走进了一个主题公园,而不是回到了乡村。这样的过度开发无疑破坏了民间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得民间艺术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鱼。欧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避免这样的矛盾,它们往往非常重视民众和社区的参与,从规划到实施,几乎每一步都让当地人加入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兴起的“造乡运动”中,也“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由当地居民做起”B12。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间艺术不仅是当代乡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保护立场出发,应该严格限定商业开发,淡化其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公共事业投资,强化其社会效益。但是,如果没有休闲农业等现代经济形态的介入,乡村不能尽早纳入现代化框架中,就会不断衰败,成为老、弱、愚、残的聚集地,又何谈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呢?因此,不能以否定休闲农业来解决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应该探寻如何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既能有效地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又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休闲农业不是打造景观以迎合视觉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城里人到乡下来“找乐子”,而是要保护性地建构出不同于都市文明的另一种生产、生活空间,来丰富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在日本的“造乡运动”中,高柳町是一个姑娘都不愿嫁过去的穷乡僻壤,家家盖的是茅草屋顶,当地居民就以茅草屋顶作为品牌,居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到了高柳町的游客无不沉浸于茅草屋顶、围炉而坐的亲切安宁的农家氛围之中。因此,休闲农业的开发不一定要大资金投入进行大工程建设,而应该因势利导,以充分彰显乡村性为核心,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建设出充满生机、洋溢着生气的新农村,在这方面,四川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有着典范性。

其次,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突出其日常生活性,而不是观赏性。只有把民间艺术还原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才能避免民间艺术发生安东尼·吉登斯所谓的“时空抽离”的现代性危机。日本“造乡运动”的开拓者千叶大学教授宫崎清特别强调民间艺术开发植根于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他在指导三岛町建设时就开展了生活工艺运动,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游客只要交纳一定费用,便可以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如用快轮拉坯、用小窑烧陶等等,并有专人进行指导。B13

总而言之,生活性是民间艺术的灵魂,在休闲农业开发实践中,只有努力保护民间艺术赖以生发的空间,包容创造与传承民间艺术的原住居民,提倡融入性的生活体验,才能减少与民间艺术保护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②[美]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成素梅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③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④潘立勇、陆庆祥:《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4期。

⑤[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第86页。

⑥转引自张环宙、许欣、周永广:《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⑦张环宙、许欣、周永广:《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⑧央视“新闻调查”:《原生态:历史与现实》,http:///20061107/n246241420.shtml.

⑨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求是》2007年第1期。

⑩吴晓:《乡村旅游语境中民间艺术的在场与形变——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3

一、我国民间艺术网站网页设计的现状

在登陆了若干个与我国民间艺术相关的网站之后,笔者发现其绝大部分网页的设计与其想要达到的商业或非商业的宣传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尚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以大陆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网站盘长结艺网、中国皮影网和中国泥塑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乡土艺术网站为例,在审美及内容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如今我国网页设计上的四大普遍问题:长、闪、挤及花。“长”是指页面过长,甚至超出了浏览者所能忍受的长度。无论是综合性网站还是专业性网站,只要有内容,能做多长就做多长,没有内容,抄袭别人内容也要做长,以至于不少实力有限的网站只是首页很长,到了二级页面就简陋得可怜了;“闪”则是因为页面上动态因素过多,动画、图片交替、弹出窗口导致整个页面到处都在不停地闪烁,使浏览者的视线受到极大的干扰;“挤”是由于文字行距过小或是由于中国网页中习惯性地保持文字下划线导致的,当然也不排除汉字相对于拉丁字母本身的复杂性;“花”主要说的是色彩,中国网站的色彩之绚烂,几乎无以复加。各个栏目摘要排放在首页上,通常每一个栏目都会有一种主色调,还有网页设计师为了表明自己工作用心,会给每个子栏目的标题部分设计一个很具有特色的背景,这些再与数不胜数的图片、动画和各色文字交相辉映,使得用户可以在一个页面上将电脑可以显示的全部色彩尽收眼底。网页设计师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绞尽脑汁为页面设定主色调了,所有的页面色调都已经设定好了——彩色。同时,也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专门介绍宣传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网页,事实上却独独少了那份最应该被强调的“乡土味”,一眼望去,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内容方面都与其他主题的网页一般无二,繁杂堆砌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见缝插针的广告更是让造访者望而却步。总之,或是因经济收益问题,或是因设计者自身的问题或是其他什么因素,导致了现在民间艺术网页设计呈现出这样一种不尽如人意的状态,民间艺术的独特性问题在这里完全被忽略了。一件作品的独特之处也就是它的吸引人之所在。失去了自己特点的网页就像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好像随便看哪个都一样,这样就不能起到网页宣传的目的,这也是对自己的用户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众不同的首页设计才能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提升网站的形象,促进网站运作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民间艺术之于中国人是重要的,它们古老而又传统,但却是时髦而又富于时代精神,它们所蕴涵的文化与精神需要我们永久地继承与发扬,失去了它们,我们将会迷失自己;它们是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符号,失去了它们,全世界的人们也可能会迷惑于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又文明在哪里,古老在哪里。因此,对我国民间艺术通过互联网进行大力的完美的宣传推广,意义重大。然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我国现阶段的民间艺术网页设计都完全不能承担以上之责任,对它们的改造与优化工程势在必行,这正是我们这些从事相关设计的人员所应该关注的。

那么,针对我国民间艺术网站首页设计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变得让受众更为赏心悦目,同时也能更多且有效率地接收上面的信息,使受众对这些网站留下很好的印象,进而促进网站自身的良好运作呢?

二、根据一般艺术审美规律对民间艺术网站首页设计进行改造与优化

首先,从人们对所登录的网站的一般需求看,就需要设计者从审美的方面入手,结合使用方便的要求,制作出清晰、整体性能好的页面,使人浏览起来心情愉快,接收信息也会更加容易。其实除去页面上一些动态的因素及为链接而作的特殊设计,网页设计和平面设计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此对于一些形式美的原则,二者是通用的。运用一些平面设计中美的基本形式到网页中去就能使网页更加富有美感,例如将节奏与韵律和骨格的形式融入到网页中,会使内容繁多的页面上更加有条理,也会使人浏览起来主次分明。当然这种美首先应建立在页面内容充实而且实用的基础上。一个内容空洞的网页即使做得再漂亮也不会吸引人,顶多赢得几声赞叹,没有实用性的东西是不会具有生命力的。在网页中加入美的因素,也要遵循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在信息特别发达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需求,对于网页设计,客观上将其推向了更高层的表现境界,去追求一种和谐的单纯,即追求清晰的视觉冲击力和巨大的张力,这是网页设计的必然趋势。下面简单列举几个非常贴近网页制作的形式美的规则,以及它们在网页中的运用。

变化和统一,变化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统一是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的图形设计,形式上要丰富有条理,组织上要有秩序而不单调,不混乱。在我们把大量的信息塞加到网页上去的时候,需要考虑怎样把它们合理地用统一的方式来排布,使富有整体感的同时又存在变化,这样的页面才会更丰富,更有生气,受众看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我曾登录过的盘长结艺网,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到位,整个页面整整齐齐排满了同等大小的图片,横平竖直,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文字信息几乎没有,真的是规矩有余,活泼不足。当然,有图片可看固然是好,可面对这样规矩乏味的图片,应该很少有人在点击了一两张之后还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是违反了变化与统一这种形式美的规律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所以要充分地运用变化来改进它,从排布的形式上或是颜色上都可以。

对比和调和,对比是为了使主题画面具有变化和生气而运用的方法,而调和是构成美的对象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网页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对比的因素,例如文本的排布,字体的大小、粗细、颜色,图片的宽窄、比例的反差及位置的安排等,最终目的就是要如何取得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不光如此,还要恰如其分地找到调和的因素,即构图的联系点,使整体感突出,不至于仅仅因为对比而造成割裂的感觉。只有做到对比和调和的相辅相成,才能使网页页面鲜明突出,更好地传达出设计者的意图。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美的规则,如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等,都是在网页设计中必然要遵循的,只是在一个页面中主要采取哪一种规则,需要设计者应该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做出正确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以增强页面视觉冲击力,满足受众的视觉愉悦与信息需求为前提的。

三、从色彩和造型方面突出民间艺术网站的独特性设计

如何解决网页的独特性问题呢?这不仅仅是审美的形式问题,设计者更应该站在网站本身的高点上来考虑,综合自身的整体形象,如网站的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等,因为这些方面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如果将这些经独特设计的关于自身经营理念的东西融合到网页设计中去,怎么会与人雷同呢?谈到民间艺术网页的独特性设计,就不能不从我国民间艺术自身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有特征说起,而在民间艺术许多的独有特征里,它的审美性、地域性和民俗性可以说是决定其网页设计独特性的主要因素。下面以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艺术和盘长结艺术为例,从色彩和造型两方面谈谈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如何才能表现出其网页设计的独特性。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4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学美术;教学

一、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在美术课堂上渗透民族文化

民间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将民间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课堂中,能够让学生迅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涉及的历史、哲学、民间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贴春联、剪窗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所以说,在美术课堂上引入民间美术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该艺术形式以其多样化的造型风格诠释着当时的文化背景,属于活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皮影、刺绣等民间美术作品赋予了>:请记住我站域名/<<a class="insidelink" href="/html/jiguandanwei_tag/laodong/" target="_blank" title="劳动">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体现当时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所以,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和鉴赏民间美术的精华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并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传承与创新民间美术奠定坚实基础。

3.有利于促进学生多重能力全面发展

民间美术形式既包括平面造型类,又包括立体造型类,具备形式多样化、造型多变化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引入民间美术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从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上锻炼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手工制作民间艺术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民间美术的艺术审美特性较为鲜明,在图案、色彩、造型、符号、地域文化等方面,均体现极高的欣赏价值。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民间艺术美就在身边,给予学生真实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二、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1.优选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民间美术特色,合理选择民间美术资源,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贴近自己生活的民间美术材料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增进对当地文化艺术的了解。如,搜集淄博的琉璃、年画,河南的木板年画,曲阜的木雕,湘西的印染,陕北的剪纸等。此外,教师还要将美术教学紧密联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民间美术形式,让学生主动接触民间美术,喜爱民间美术。如,教师可在春节期间在教室内创设春节情境,让学生写对联、剪窗花;在元宵节前期,美术指导学生制作花灯等。通过选择合理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从而拉近学生与民间美术的距离。

2.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在诸多现代设计作品中均蕴含着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体现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彰显现代设计作品的个性、新意。为此,教师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中的各类元素,包括造型、图案、色彩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民间美术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如,在民间美术鉴赏中,教师可将刺绣、木雕、扎染作为鉴赏主题,对比分析这三种艺术的制作过程、造型特征、装饰颜色等。而后,引导学生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这三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如在服装、文具、教室内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又如,在陶艺制作课上,教师先向学生提供现代陶艺作品的相关素材,再讲解一些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让学生在陶艺作品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使作品富有寓意性,通过动手实践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艺术的认知。

3.巧用材料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民间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将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造型技巧,能够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材料是民间美术的呈现载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美术材料是固定不变的。 为了培养对学生民间美术的创造能力,教师也运用变通教学方式,巧用材料组织教学实践活动,适当变换和拓展民间美术作品所用的材料。如,在陶艺课上,若学校未能购置陶泥,教师也选用黄泥代替;在民间玩具制作课上,若没有竹篾、苇辊,也可用一次性的方便筷子代替;在民间美术作品着色上,鼓励学生使用现代的颜色,如荧光色、水粉

等。在民间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去实践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通过变通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美术作品创作技巧,体会到民间艺术就在身边。 4.创设教学情境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性认知和形象认知。教师可将民间美术作品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真实的作品,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如,教师可将年画《门神》、风筝、彩印包袱布等带入课堂,让学生对比实物与课本图片,而后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赏析实物。同时,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在教学有关中国民间美术的评述课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动画短片,将繁杂的民间美术作品资料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民间美术教学效果。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5

论文关键词:民间艺术,皮影,设计艺术,视觉符号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都有他们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传统和习惯受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根基于该地区人民的审美取向和哲学思考,被当地道德伦理传统所束缚,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被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这些形式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特点、审美特征而形成独特的审美符号。 他人看了这些审美特征明显的视觉符号,就会把它和特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这些符号也就愈来愈多的凝缩着这一地域的文化审美特点。

当我们把这一地域放眼于陕西时,我们便不难找出陕西这一地方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形式,我们不妨先把这些形式作一个大概的巡礼。

1、华县皮影

华县皮影是以牛皮或驴皮经过压膜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它继承和借鉴了剪纸艺术,运用刻镂透光效果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cssci期刊目录。它的造型多以陕西秦腔中的戏剧人物为主,同时吸取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经过上百年艺人们不断总结概括、不断创新终于形成现在华县皮影线条流畅大方,造型精致秀丽皮影,色彩稳重鲜明艺术特色。华县皮影雕刻造型,分阳刻和阴刻两种,对小生和旦角面部造型刻画上,以阳刻为主,突出角色年轻、儒雅、文静的气质特征,脸部造型抽象化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嘴、细眼眉,人物身材的造型则多以细长消瘦为主,手指修长。对花脸和丑角等角色则多选用阴刻为主,刻线就是脸部造型线,在刻线与刻线之间的牛皮上进行施色,因此阴刻皮影的脸部造型非常丰富,感染力很强,在这些花脸和丑角的脸部,造型被抽象化为高额头、圆鼻梁、粗眼眉、红嘴唇等特征。

2、渭南“面花”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是陕西渭南民间一种以面为原材料,通过特殊的和面、蒸馍工序,把面捏制成各种栩栩如生、形象夸张、造型可爱的一种民间工艺,然后点缀上鲜艳的颜色,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由于“面花”在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地都有,且各具特色,其中渭南的“面花”以造型复杂夸张,色彩明快简洁为特点,多出现狮、虎等动物造型,多应用于婚庆、祭祀、小孩满月、祝寿皮影,礼节性审美大于实用。

3、陕西民间布艺

陕西民间布艺是在以布类为基本原材料,把不同颜色的布、线缝制成一个立体或平面的艺术形式,它属于民间美术“母体艺术”中的一项综合性艺术。中国的民间布艺有很多种,而陕西的则以造型夸张粗犷,颜色艳丽醒目而独具特色。其种类繁多,有布玩具、娃娃耳枕、童鞋童帽、荷包、肚兜等,这些民间布艺多在实用的基础上,表达了陕西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对亲人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陕西妇女对美的理解。这种布艺大都以虎、五毒等为主,造型丰富多彩,手法以抽象夸张为主。

当然除以上几种还有很多极有特色的陕西民间艺术形式,如凤翔泥塑、陕西木板年画、合阳提线木偶、陕北的剪纸、秦绣、户县农民画、陕西草编、马勺脸谱、木偶、面具等。所有这些现代人所谓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很多人看不起,是下里巴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被认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可是它们承载了陕西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生活的理解,它是地地道道的陕西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陕西人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很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在这种不断前进的历史文化车轮下,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不合陕西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于这些“本土语言符号”,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知道民间艺术形式只是当地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在陕西历史文化的沉淀中皮影,这些符号承载了很多本土的文化,承载了很多陕西人对形式美的理解,当这些符号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在继承其内在审美精神的情况下,把这种经过千百年才形成的文化,以一种现代的设计方式、现代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使这种新的“本土语言符号”继续传达陕西人对形式美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

这里我们不是要复古,不是要我们的设计师回到陕西的以前,不是把以前的民间工艺形式再一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当然更不是阻止我们的设计师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只是希望我们的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要多考虑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将来设计文化的持续发展和陕西人对应用美的理解。

当我们从陕西设计师作品中,看出它不是湖湘味或者岭南味,而是真切的陕西味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设计师抓住了陕西本土审美的精神了cssci期刊目录。如果只是仅仅以为了解陕西民间工艺的各种形式,而且很浅层面地去重组它们,表现它们,这是不能完全反映出陕西文化艺术设计的本质的,也不能完全表达陕西人民对美的理解。作为一个设计师,特别是在致力于陕西的文化建设的情况下,就应该多透过这些陕西民间工艺品,去发掘其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才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皮影,才是可以表现陕西人特质的。

那么如何透过这些民间工艺形式,归纳出这种特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陕西的“本土语言符号”,从渭南华县皮影到“面花”再到凤翔泥塑,又诸如剪纸、农民画、木偶、木版年画、等等,若看它们的形状,则大都造型奇特夸张、格调豪放不拘小节;若感受他们的色彩,则大都以高纯度的色彩为主,且对比强烈刺激鲜明;取材上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农村生活等为主,且多以抽象夸张的手法表现。如秦绣的鲜明色彩、古朴简约的形象、精巧细腻的加工和苏绣的精巧细致、淡雅素洁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凤翔的木版年画的其粗犷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等等。从这许许多多的陕西“本土语言符号”里我们不难总结出这里的“本土审美思维”。

首先,从民俗文化来看,陕西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意识和民俗心态,这种独特性主要也体现在对情的表达、对生的愿望、对福的追求。也就是说陕西的民间工艺都具有极强的功用,这种功用首先体现在对情的表达上,陕西人的“情”是以“礼”来表达的,“礼”多以具有“本土语言符号”民艺形式体现出来,因此这种的“本土语言符号”无论是送给子孙的耳枕、鞋帽、肚兜还是玩具,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传达了陕西人对“情”的理解。同样,渭南“面花”(礼馍)、泥塑、年画等无一不体现这一以 “礼”传“情”的特点。在陕西民间工艺造型中多有反映人民多生命繁衍的渴望、对长寿多子的祈求。无论是秦秀中的“鱼戏莲”、“瓜瓞绵绵”、“石榴”、“送子观音”还是泥塑中的各种人物动物造型,都象征着陕西人民一种质朴的人生观念。对福的追求应该说是陕西先民一代代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把这种理想用一系列谐音成语、寓意纹样、象征图式等表现出来。这种地域性民俗特征对我们研究本土设计的形态表现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可以使我们开发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同时又符合这种审美文化的设计品来。

第二,从造型特点来看皮影,陕西的民间工艺品造型特点主要以粗犷豪放、大胆夸张为主。这种特点来源于陕西上千年文化的积淀,来源于陕西人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经过陕西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和精巧的手艺后所形成造型形态cssci期刊目录。从华县皮影那种夸张流畅的造型到不拘一格、删繁就简的泥塑,再到格调豪放、刀法简练概括、线条刚进有力的凤翔木版年画等等,陕西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以不同的形态不断的出现造我们周围。当然它也正等着我们当代的设计师继续发掘,从新的角度、新的技术、新的形态形成适合当代审美的地域性设计。

第三,从色彩应用来看,陕西民间工艺艺术用色以概括性、象征性、装饰性为主,陕西民间艺术家喜欢用鲜艳、对比强烈、简练、经过概括的色彩。如华县皮影的用色具有象征性,颜色大多以红、绿、黄、黑为主,多以平涂,很少用过渡色,由于有黑色和白色镂空的调和,使之看起来极具张力但又及其稳重,显得丽而不艳,民族味浓厚。再如陕北剪纸颜色的纯正、凤翔泥塑色彩的浓郁热烈等都给我们的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陕西本土设计的色彩应用开辟了一条鲜明的路径。

如今,在全球经济多元化,文化艺术发展多元存在的今天,陕西很多的“本土语言符号”都远我们而去,有一些符号,现代的青年人都不知道它曾经存在。作为一个陕西本土设计师,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陕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大省,有很多的工艺设计作品曾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皮影,如果我们否定它们,那么我们就很难在世界文化多元存在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在“一体化”的趋势下人云亦云,使陕西失去原有的文化魅力,也不能纯粹复古,恢复一些已不合时宜事宜的民间工艺形式,而应在继承陕西“本土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陕西民间工艺艺术的民俗特点、造型特点、色彩特点,把这种特有的审美用一种符合时展的形式再现出来,做出体现陕西文化并为广大陕西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设计来,不是抛弃这种精神,去仰视所谓西方设计大师的作品,并把他们那种和陕西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的设计语言不加分析地应用在本土,那样只能会让这片土地失去自我。

参考文献:

[1]叶细细.西安有礼[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2]政协华阴市文史学习委员会.华阴民间艺术[M]. 陕西:陕渭文出批字第3号(内资),1997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冯文博.陕西华县皮影造型浅析[J].新西部,2009(18).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6

论文摘 要:民间文化传统决定了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多方面影响了原创动漫的人文精神、审美品格、题材来源、艺术手法等,探究民间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寻找与动漫创作的契合点,能够为创作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原创动漫精品提供借鉴。同时,动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传播媒介担当着传承民间文化的功能,因其跨媒介性、兼容性和受众全龄化等优势,通过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实现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和大众化传扬,对民间文化的推进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二、民间艺术为动漫创作提供广阔的生命空间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诞生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民间艺术题材广泛而丰富,囊括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浓郁的地域化色彩,体现了民间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动漫原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现代的动漫创作虽然是专业创作者艺术思维的结晶,但根据创作意图,在创作中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或从民间艺术中撷取素材,从民间艺术传统的宝库中挖掘精彩的“动漫原型”,用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组织以达成新的意境和情趣,创作出具有中华风格气质的动漫形象,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漫艺术和民间艺术难以割舍的源流关系,首先表现为动漫作品取材直接源于民间,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野史传说等的基础上,对民间叙事原型进行整体重现、改编和创新而成的。如中国的《哪吒闹海》、《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等,国外的《白雪公主》、《埃及王子》、《大力士海格力斯》、《小美人鱼》、《阿拉丁神灯》等,这类成功的动漫作品比比皆是。其次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类型的借鉴与生发。民间艺术具有自发性、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民间叙事因出自集体口头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久地传承下来,使得同一“故事核”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中的人群里流传时,组接故事的元素既保持了原有的基本形态,又会发生丰富的变异,进而形成“叙事类型”,如灰姑娘型、小红帽型、魔法宝物型、王子复仇型、异域探险型、三兄弟型、两姐妹型,等等。情节类型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于世界各地,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种稳定性来自它具有人性共同的心理构架、情感需求和艺术鉴赏基础。在原创动漫中,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经常是以现代的演化形式而出现,不禁让人感叹民间叙事永恒的艺术魅力。比如近年来风靡世界的魔幻潮,就有千年的民间魔幻文化根基,将善恶冲突设置在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原型中,对魔法、精灵和怪物等幻想元素进行整合、改造,引起了当代观众渴望打破平庸、超越现实、追求奇特的心理共鸣。 

原创动漫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颖的形象和独特的创意,这依赖于角色设定、画面效果、拍摄手法以及在叙述时对节奏的控制和把握。从根本上讲,一个好的剧本是这一切的基础,没有好故事、好形象,再高明的技术制作也不能创造经典。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漫艺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一些动漫创作者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含量,在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幼稚化、雷同化、性格特征不突出、模仿意味较重、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问题;不论在文化定位的整体把握上,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动态刻画上,都缺少感人至深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科学技术是动漫发展的血脉,人文主义则是其灵魂。只有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使动漫发展处于协调状态。曾在国内外获得极高声誉的优秀动画片《三个和尚》,取材于一句古老的民间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它采用最简单的故事、线条、结构、形式来表现,无人物语言,寥寥几笔就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连音乐都被精简成了几声木鱼,制作的技术简单到最普通的逐格摄影,但它却成为中国动漫的原创精品。究其原因,就在于民间文化和民族传统激活了原创动漫的生命。场景具有水墨山水画的味道,气韵生动,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在角色塑造中,将西方现代漫画表现手法融合在本民族风格中,随意洒脱却又神情具现;在音响效果上,把佛家色彩与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作品的故事取材、人物设计、场景设定、背景音乐和叙事表现手法都极具民族性,将民间生活的哲理在动漫的写意与诗化氛围中充分表述出来。

三、民间文化构成了动漫艺术的生命画卷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有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而且每种艺术形式,从创作手法到美学风格都极具个性化和地域性。有的朴素豪放又俏丽多姿,如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相声、魔术、杂技等;有的造型古朴、色彩明丽,如青铜、石刻、建筑、彩陶等;还有的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美不胜收,如民间皮影、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雕刻、民间绘画等;更有那些存在于神祀祭拜、四时节令、婚丧嫁娶、物象装缀中的“生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生活”,如民间服装、民间玩具、民间饰物、面塑泥塑、木雕砖雕,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景象,为动漫在形象设计、表现手法、配音效果、艺术造型、背景道具等艺术创作上提供了滋养。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艺术形式已经运用到动漫艺术中,创造出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哪叱闹海》借鉴山东民间年画的造型;《九色鹿》的造型风格则完全取自于敦煌壁画;《草人》模拟民间粘贴画和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渔童》、《金色的海螺》等成功地使用民间剪纸的叙事思维和动作造型,简洁地讲述着民间最质朴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则第一次运用中国水墨淡彩的绘画手法来绘制,整部动画片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清新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此后的《牧童》配竹笛、《山水情》配古琴,更是将水墨动画发挥到极致,每个场景都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画卷。但令人遗憾的是,刺绣、陶瓷、书法以及民间工艺等民间艺术宝藏尚未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多变、色彩丰富,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可塑性,具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的空间。将民间艺术造型中鲜活的传统元素融入到动漫角色设计中,能使观众感受到新颖而又亲切的视觉体验,能在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领略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对民间文化的弘扬升华了动漫艺术的生命价值 

 

动漫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信息,带有民俗文化的特征。原创动漫从对民俗意象的领会、对民俗事项的再现和创造中汲取灵感,构筑艺术时空;从对民俗文化凝聚的深厚历史内涵进行现代化的感悟中,丰富动漫艺术的深层意蕴;从对传统民俗文艺的置换、变形和创新中,将创作个体的情感倾注于群体文化模式,使民俗文化在动漫作品中达到升华和重建。动漫艺术也因此获得艺术生命的力量,长久不衰。创作者借动漫来诠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期望,寄寓着生活感悟、人生冷暖和社会变迁,给动漫赋予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因素。受众则由此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耳濡目染,寻找到情感、梦想和精神的家园。文化符号不一定是这个民族最精髓的思想,但一定是最直观、最易被世界接受的形象。如提到中国会想到茶叶、瓷器、饺子、中国红等,尽管这些已经不再是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全部,但这些符号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引起共鸣的元素。动漫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创一种品牌,是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基础,它更是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那些代表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就成了赋予角色生命力的“点金棒”。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也正说明,强大的民族文化支撑才是动漫艺术生命不息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喜羊羊和灰太郎》,关注当下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用冷笑话、流行语、热点问题等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还融入了春节、牛年故事等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元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原创动漫的成功就是要植根于民间文化沃土,生长成流淌着民族文化热血的鲜活生命体。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化,准确、深刻、具体地表达其文化本质,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强有力手段。优秀的动漫作品具有深刻的寓意、波折的情节、充满哲理的想象,是老少皆宜的。动漫产业的本质是形象产业,动漫文化也是通过动漫形象体现的,动漫形象通过跨媒体传播体系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众喜爱这个动漫形象的同时,实质是接受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特质。那些经典动漫形象永远不会衰老,永远精力充沛,被动漫所承载着的民间文化也永远生机勃勃。动漫是具有很强兼容性的综合性艺术,不仅综合了传统艺术,而且把现代艺术纳入其中。它囊括象征、比拟、变形、夸张、神化、虚构、合成等手法,用其想象力的无极限成像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渴望但不可及的审美范式;它糅合多种成熟的艺术手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集中成了独特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价值;它又是一个由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构架的“产业化的艺术”,是用艺术作为灵魂,借助技术的外形,乘着多种媒体的翅膀飞腾起来的。在动漫的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民间文化先后被吸纳进来并为其服务,同时民间文化也通过动漫异彩缤纷地呈现出来。 

中国动漫不断将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动漫形态的创新,使民间习俗和民间文艺得到经典化的保存与流传,对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的特性也使动漫具有民间文化的色彩,网络动漫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开放、普及和互动所带来的参与和交流,具有了草根性、平民化的民间文化特色。随着“三网融合”的来临,原创动漫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将更为突显,其文化渗透力将不可估量。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以动漫产品和服务为代表的资本输出,文化的渗透力已经开始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消费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而寻找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实现文化的自觉,成为动漫原创的文化担当,原创动漫本身也因此获得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中国动漫艺术要立足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间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分解、还原、抛弃,把他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动漫文化体系,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身份。这样,随着原创动漫形象在全球传播的将是这些动漫形象所携带的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思维。对于当代原创动漫来说,民间文化早已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积淀,其中既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果以科学的精神探求民间文化的主体意识,高扬民族精神之优长,反思民族精神之缺失,在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振兴中,动漫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