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1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突出普职渗透特色。如,组织学生到邮政局,实际体验报刊发行的系列程序和技巧;到银行体验开户、存款、取款、销户;到旅行社、百货商场、超市进行调查体验,学习接待顾客、真假币识别、收款机使用、点钞、理货等专业技能。其间,学生的礼仪素质、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逐步形成“课程性实习―认识性实习―操作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良性实习体系。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2
一、忽视劳动教育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不健康非主流的思想的侵袭,人们贪图安逸享受,就业以“白领”而骄傲,以“蓝领”而自卑;学校层面,众所周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劳动课或者实践课程基本被考试学科占用,名存实亡;家庭层面,家长(包括隔代亲)“护犊”情深,不愿小孩受苦,凡事包揽包干,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灌输的是“只要学习好,就能考取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的思想。
二、阐明劳动的意义所在
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
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们不仅要自己转变观念,同时也要向孩子说明劳动的重要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成就了社会的发展。说过,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责任要求祖国的下一代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
从个体发展来说,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孩子通过劳动能早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有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劳动促进手脑的协调发展,既增强体质,又发育智力;通过劳动能促进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心理更加稳定,有利于健全人格;通过劳动促进良好道德养成,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品质,有利于思想境界的提高;通过劳动促进孩子文化成绩的提升。劳动可以激发一定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孩子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劳动奠定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操作点
1.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
小的时候,尽早培养孩子自己穿衣、穿袜、洗脸、刷牙的能力,父母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看着,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也可以让孩子做递递抹布、倒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大一点,要灌输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思想,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洗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整理自己的卧室;再大一点,可以教会孩子做饭,帮父母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替父母分担家务。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把“劳动做家务”作为处罚性措施,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对孩子要进行耐心的技术指导,多鼓励少批评,要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积累,要加强督促检查。
2.培养孩子的专门劳动技能
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客观实际,利用家庭现有特长进行专业性培养。如有的父母烹饪手艺好,可以加强孩子厨艺的培养;有的父母喜欢种花养草,可以培养孩子的园艺,还有诸如手工编织、绣花、电器修理等等。农村的父母,还可以劈出专门的自留地给孩子种植。
在这一环节,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安全,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带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一定要注意做好防范。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引导。要把劳动技能和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去解决问题。
3.拓展孩子的劳动教育
鼓励孩子走进社会进行劳动的教育。在一些欧美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家长也普遍支持:“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不仅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家长可以动员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可以结合职业规划参加职业体验活动。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生 劳动技术教育 育人作用
恩格斯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的产生;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的发展;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美好的今天;同样,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人类灿烂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劳动者努力工作,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大多数家庭获得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子女一辈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艰苦创业、吃尽千辛万苦的父辈们,给了子女莫大的爱,甚至爱的没有了理性的思考。于是乎,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出现了,父母只盼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即使他们在家中“为所欲为”,父母也心甘情愿,在两代人的呵护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最简单、最轻松的劳动也与之无缘了。
去年,我曾遇见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农村寄宿制中学校门口,一位母亲请求保安让她进入校园。保安问何事,她说:“女儿在家中自己连鞋带都没系过,都是我给系,现在在学校住宿,实在不放心,来看看”。我们也常见新闻媒体这样的报道:新生入学,校园内车水马龙、道路堵塞,几代人送子女报到,前呼后拥,办手续、扫宿舍、理床铺,一切父母代劳。开学后,衣不会洗,地不愿扫,自己照顾不好自己的大有人在。
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吗?能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吗?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吗?能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吗?因此,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不容忽视,应充分认识它的育人作用。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需要。《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我人民民主,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国内封建思想余毒、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等仍在不断地侵蚀部分人的灵魂。而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免疫力差,他们很容易走上邪路。如果不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意识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势必导致他们四体不勤、好逸恶劳,品行不端。这样的人,怎么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怎么能担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呢?
其次,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期,可塑性大,在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劳动教育和锻炼,可使他们从小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树立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从小养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他人同甘共苦的习惯;自觉地把“劳动作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而不是被迫地参加劳动。如开展“小手洗大脚”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体验父母一日的辛劳;开展“割麦一日行”活动,体味“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情感。若在青少年时期忽视了劳动教育和锻炼,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会鄙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成天躺在父母舒适的臂弯里享清福,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社会的包袱,要么是社会的罪人。
再次,劳动技术教育是拓展脑力劳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学生从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大都是抽象的。如果能在课内组织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课外、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促进学生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充分认清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我们还要注意纠正几种错误的做法:
其一,要纠正部分教师认识上的一种偏见。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抱着应试教育的固有思想不变,只盯着学生考高中、考大学。认为参加劳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只要学生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这种只重智育,轻视劳动技术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如果在教师身上不转变,怎么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怎么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其二,应纠正部分家长的错误认识,消除他们的溺爱心理。有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到学校是读书的,不是来劳动的。看见自己的孩子参加劳动,心疼得不得了,还振振有词的说:“我的孩子在家里都没干过活,哪能在学校里干这样的活?”个别家长甚至主动帮自己的孩子做值日,完成劳动任务,让自己的孩子到一边去玩。更有甚者,看见自己的孩子劳动积极,竟然教训孩子:“你真笨,就不知道少干点?”我们不妨想一想,这样的家长、这样的思想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学校、家长委员会讨论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错误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4
一、单纯搞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近年来中学生安全事故频发。据教育部通报: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临沧市、宁夏青铜峡市、湖南省涟源市、河南省商丘市、甘肃省张掖市、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新疆阿克苏市、海南三亚市、新疆吐鲁番地区、海南儋州市、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曲沃县、长治市长治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等地先后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煤气中毒事故及踩踏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亡。
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各地各校也都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学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策层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致家长一封信、开展主题班会、跟踪家访,社会各部门也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尽管如此,学生安全事故还是不断发生。
学校及教师在强势的安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有些正常的活动比如春游、运动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只要涉及安全隐患因素和力量型的项目纷纷取消,甚至农村学校体育课也徒有形式,学生自由活动,搞搞无安全隐患的项目打打小球、跑跑步等,致使学生成了“笼中鸟”和“读书机器”,身心发展不平衡,客观的需求与主观的教育手段严重脱节,甚至冲突,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学生在学校获取不了的东西,他们有可能也必然去校外去寻求,比如野游、骑车比赛、探索自然的神奇。
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文件中、会议内、口头上,检查资料记录里,还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可操作的安全教育模式。比如,学生爱游泳,学校在水域面积多的地方就要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游泳课,让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会游泳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学生爱骑车,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骑车技巧,同时告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找不到潜能释放的活动,得不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安全隐患就深埋其中。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安全教育只能是盲人摸象,尽管安全教育抓得紧,抓得密,抓得强,抓得严,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悲剧再次发生。
单纯的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二、安全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于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其内容显示学校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履行安全监督和管理职责。
安全教育目的就是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只有在这个目的下的安全教育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过犹不及和作茧自缚都是误区。
三、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
1.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防火、防电、防毒、防震、防爆、防辐射、防污染、防溺水等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活动安全,网络安全,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等。人身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的内容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有所涉及不再赘述。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习交通法规,熟悉交通信号(信号灯、手势)和标志,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切实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2)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掌握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严禁违章操作,能正确识别并学会使用各类灭火器。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和用药卫生,严禁食用过期、变质、有异味的食物,不买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菜,防止食品污染、有效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防止其他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如:发芽的马铃薯、没煮透的四季豆、鲜黄花莱、认不准的蘑菇等。
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有关信息,及时向学生通报,特别是各地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要求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这可以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3)活动安全教育
包括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体育课的安全、游泳、滑冰、野外活动与游戏、放鞭炮、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安全等。
要教育学生遵守体育锻炼规则,作好运动前准备,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游泳要有组织和安全措施,严禁私自下河游泳,杜绝冒险行为。
要教育学生外出、乘车注意安全,管好钱物,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
(4)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
包括水火灾、暴风雨、雷电袭击、地震等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5)社会治安教育
包括盗贼、骗子、抢劫、挟持、绑架、黄毒等。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被坏人拐骗和伤害。
(6)意外事故处理教育
要教育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老师,掌握安全应急常识,牢记应急电话。
(7)性安全教育
性骚扰和害是生活中对中学生构成性安全威胁的主要形式。
女中学生在与熟识男生交往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不单独和熟识男生相处过久;不在一起看爱情片,更不能与熟识男生一起看“少儿不宜”的黄色影片、光碟、书刊等;不与熟识男生谈论有关身体隐秘部位的敏感话题;衣着得体、不佩戴首饰,不化妆;举止沉稳,行为朴实、严格要求自己。
当遇到熟识男生向自己提出非分要求时,应保持镇定,用理智的态度坚决拒绝,态度鲜明,并尽快离开这个尴尬之境,应坚守圣洁的身体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人格信念。
女中学生与成年异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拒绝与陌生成年异性单独会面;未经家长同意,拒绝接受任何成年异性的礼物;不搭乘陌生成年异性的车辆;独自在家,拒绝陌生异性进门。
女中学生要约束、保护自已,必须做到:
上学、放学或外出游玩,应结伴而行;不独自一人到河边、山坡、树林等偏僻处读书、写生;不在深夜单独一人在偏僻小巷行路;不到营业性歌舞厅、茶座、咖啡屋、录像厅、通宵电影院等潜伏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娱乐。
2.安全教育的范围
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可知安全教育涉及学校和公安、文化、卫生、交通等多个政府部门。从学生生活的空间来分,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校安全教育的范围当然局限在学生在校的生活及学校周边环境。那种无限制地追求学校安全教育的责任范围是不合理的,同时也是推诿塞责。家庭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学生的监护人承担和负责,社会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除学校以外的公安、交通、文化、建设、工商等政府部门承担和负责。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有一种认识: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的安全教育也要学校及教师去管理和监督,承担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无限责任,这是很危险的说法。家庭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学生节假日的安全教育中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安全教育上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食其果。这才是依法执教、依法治国的表现。绝不能以地方长官的意志取代法律的规定。
3.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1)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安全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教育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出行的时间、地点和接触的人,消费的食品和饮用水,使用的交通工具、网络及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会不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一旦出现安全威胁,怎么办?多反思这些与安全有关的问题,无疑会潜移默化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告诉学生记住家庭及父母电话、班主任及学校电话、火警、交警、公安报警、消协投诉等常规求助电话,以便他们在遭遇危险时方便求助,从而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2)编写课程,科学系统地实施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已经成为共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读本也能在书店看到,有些学校也课外选修了。但那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编写的,也进不了课堂的主渠道,仍然是选修读本。我们期待教育主管部门把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编成教材,安排课时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
(3)加强实践训练,把理论变成能力
把学生掌握的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那就要求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合理组织训练。防震、防火、防电等演练可以在学校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交警部门联系,让学生亲历行车环境,熟知违章行为和处罚手段,进而掌握正确的行驶知识和行驶方法。食品卫生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甄别合格食品和不合格食品,拒购不合格食品,禁吃不合格食品,,将相关知识转化成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4)和家庭、社会协作与沟通,多管齐下,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
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学生从家出发到校,或者从校出发到家的过程,很有可能滞留社会某个处所,这也构成我们安全教育的危险地带。虽说社会有许多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但社会是面,不像家庭和学校是点,范围太广,容易疏忽,况且部门多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反而出现无人过问的尴尬局面。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多协作和沟通,信息共享,互通音讯,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不妨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探头等现代传媒技术构筑学生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的活动置于我们的网络系统控制中。学生离开家家长可以给网络平台发短信、拨电话,学生到校网络平台可以给家长发短信告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和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负责学生行驶道路路况在网络平台。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让学生的活动留有真空地带,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安全教育才真正安全。
四、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因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使一些学校负责人如履薄冰,感染了“安全事故”恐惧症。为了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有不少学校干脆取消了一切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活动。正因为学校生活死水一潭,不敢组织学生开展有益身心的校外活动,学生自己才会去做,比如私自游泳。其实,避免安全事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开展素质教育,教会孩子认识危险,躲避危险。
第一,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地位平等的教育。
在安全教育此起彼伏的声势下,学校及地方有割裂安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的做法。有的学校公然抛出“只要安全,不要其他”的做法,有的学校认为“安全只是形式,升学仍是第一”,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但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做。”其实,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都是一样的教育,地位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有人认为,安全教育涉及学生生命健康,没有生命安全了,其他教育就无从谈起。诚然,安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会影响其他教育的开展和延续,但过分强调安全教育,或取代其他教育的做法是因噎废食,不是正确的做法。既要安全教育,又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把它们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安全成长、健康幸福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的内涵会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培养目标也会随之变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搞的应试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适时提出素质教育,其培养目标由德育、智育、体育发展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其目标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可见,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既不能把安全教育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也不能把安全教育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
第三,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真正安全成长的教育。
既然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等。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不能拔高,也不能忽视,更不能走过场。安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生命健康保障,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安全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道德支撑、体质准备、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和劳动需要的价值倾向。没有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也无从实现,没有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安全教育也是单一平面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多维教育目标。只有把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提高安全教育的层次和梯度,提高安全教育的含金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安全成长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伟.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5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2012年)第15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16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然而八小时的教育学习时间、八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相对于一个月来说八小时的“底线时间”规定是否合理?同时有调查显示:海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从1992到2006年底止累计收押近1000名未成年犯。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在押犯总数的3.7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9.12%,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约占1/2。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 1700 多名未成年犯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600多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广东省对近几年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发现, 每年约有85% 以上的未成年犯在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前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山东省少管所有调查显示,在收押的未成年犯当中辍学学生占了70%以上。
那么,排除正常的矫正时间,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当中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针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比例较高的现象,我们对未成年犯或未成年社区矫服刑人员,该如何进行矫正?仅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内的教育矫正能否达到社区矫正的目标?若不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这样的矫正方法是否符合“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多方参与”的矫正格局?《实施办法》中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特殊规定”的相关条款也未能给出答案。笔者做出假设:能否让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并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使“刑罚权”与“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相结合,使“限制自由”与“享受自由”相结合。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矫正新模式。本文将从国内外实践、理论、法律、新模式具体框架建构依据等四大方面来论证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可行性。
二、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含义
文中所指的新模式主要是在结合上海市社区矫正实践情况基础上所提出的,具体是指: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所实施的社区矫正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继续接受文化技术学习、矫治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教育矫正模式。新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对象: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年满14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2.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后才能在学校接受教育(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社区内接受矫正);3.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二)执行主体:1.社区矫正执行小组(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2.学校帮教小组(校长、教导主任、政教组组长、班主任等组成)。
(三)领导小组:在执行主体之上设立区县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隶属于区县级政府),受市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领导(隶属于市政府)。
(四)新颖性:新模式是把社区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笔者推崇的方式分为三部分:1.周一至周五,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集中、个别、心理、劳动教育等的时间应多集中与周六、周日(内容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3.对社区矫正及学校教育具体时间的安排与调动由矫正领导小组决定。
三、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实践依据
(一)上海市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及不足
从2012年上海市委政法委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至今,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构建了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等五个板块的基本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总体实现了社区矫正的规范运作。然而其所构建的社区矫正工作尚存很多有待完善的部分,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出台的《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第10条指出:在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第11条指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满3个月后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分为一级矫正、二级矫正与三级矫正等3种矫正级别。初次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其中在一级矫正中,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必须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二级矫正中,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两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应参加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三级矫正阶段中,社区服刑人员每季度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社区服刑人员可不参加除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集中教育;经司法所(科)同意,社区服刑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公益劳动场所,每月参加公益劳动不少于10小时。纵观《规定》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集中、个别、劳动教育时间,抑或三种教育时间之和。它们与社区矫正非监禁时间相比,都显得微乎其微。而这正好给学校教育引入社区矫正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时间
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了矫正工作的基本内容:将矫正工作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和期满宣告阶段,针对处于分级矫正阶段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矫正内容。在初级阶段要注重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在分级矫正阶段除应加强日常管理外,要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以模块教育为基础,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在期满宣告阶段应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回归 教育。社会功能教育模块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并督促其完成义务教育;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可以鼓励其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参加高中(中专)、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种文化教育的自学考试,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然而《意见》中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定却存在以下三处明显的缺陷,从而使该规定的现实效果大打折扣。1.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执行主体没有规定;2.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在社区矫正期间内还是之后;3.“鼓励”一词不当。很难想象受到过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能够凭一己之力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实践当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社工探索与相关学校建立联系,给符合特定条件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有学者指出:教育矫正质量是检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首要标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将中学教育纳入到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体系中,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矫正的教育作用。使社区矫正中的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必定能够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
(二)美国社区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成功结合
美国社区矫正中也真实出现了把学校教育纳入矫正体系的实践措施。如:学校型缓刑。帕特里克·格里芬等人指出:“近年来,这个国家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少年缓刑官们正在离开传统的地区,正在走进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建筑内——在学校内监督他们负责的缓刑犯。”在缓判官的监督下,少年缓刑犯能够更好地到学校上学增加他们在学校中获得学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未成年犯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2]朱久伟,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J].法律教育出版社,2012.
[3]朱久伟,李光勇.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教育出版社,2012.
[4][中]王珏、王平、[加]杨诚.中加社区矫正概览[M].法律出版社,2008.
[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张筱薇.比较外国犯罪学[M].百家出版社1996.
[9]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04-03
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可以看出,培养素质全面、生动活泼的基础性人才,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校,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适应竞争、主动谋求自身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今,特色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元素。学校只有办出特色,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彰显学校的品质,提升学校的价值和声誉。自治区教育厅于2011年1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我区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试点范围、特色定位、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因此,准确把握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特色学校发展观,厘清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路,确保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特色学校的内涵
一般来说,特色是指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有专家认为,“特色学校”则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能够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独特性,即在共性基础上创建的学校整体的独特个性;2.优质性,即优质是个性的基础,个性是优质的外显,特色学校是优质学校;3.稳定性,即特色学校的特色是稳定、成熟的,在一定时期内得以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4.文化性,即特色学校具有显著的整体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得到社会认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国外,特色学校一般是指“好学校”“品牌学校”,如著名的英国公学,作为一所私立中学,其以培养的学生具有“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英国古老文化的堡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特色学校”既非专指某种专门学校(如艺术学校、外语学校等),也不是那些“贵族学校”;不能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混同。我们必须把握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事实上,从概念的外延上看,学校特色包含于特色学校内,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子概念,反映了学校的局部性特点,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初级阶段;而特色学校是指学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是学校特色的发展方向。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从明确和形成学校特色做起到成为特色学校需要经历抉择、阵痛、反复的磨难。事实上,学校的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内涵,不断选择与修正。
(二)阶段性原则。特色学校是基于共性,在传承本校优良传统、顺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创建的。一般而言,特色学校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办学规范、文化建设、特色凝练;特色发展也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文化)―特色学校”三个层次。
(三)整体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以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创建特色学校不是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几个特长项目或者争取在某一领域学生获奖多一点,而是坚持面向全体与培养特长并重,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并重原则,为全体学生搭建均衡发展的平台,做到“点面结合”。
(四)校本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站在学校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基于学校,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深入、全面的校本论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目标一旦确立,就应成为全校师生持久的共同追求。
三、国外特色学校若干案例简析
(一)英国: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的贵族子弟学府,由亨利六世创建于1440年。毕业生中产生了19位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7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名校,代表着英国“绅士文化”,是“精英的摇篮”。古老的建筑、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等级分明、“伊顿公学口音”是该校的显著特征。
伊顿公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该校“五项原则”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信、热情、宽容、团结、正直、沟通合作的品行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校长称:“很高兴本校的学术水平不是英国第一,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句话值得中小学校长深思。
(二)前苏联(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
也许多数人对这所学校的名称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很多人就会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3年,其中有22年担任校长职务。正是他把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成为一所“快乐学校”。
时至今日,帕夫雷什中学依然秉承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劳动教育,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绿色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的精神生活。学校坚守“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的教育信念,建立完善合一的学校-家庭体系,努力让学生成为热爱母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书籍的人,成为一个无私、高尚的人。
(三)新加坡:工商小学
新加坡工商小学是一所传统的华文学校,创办于1920年。2001年学校获得了新加坡生产力和标准局颁发的ISO9002证书,开创新加坡中小学获得该项证书的先河。谁能想到,这所学校在20年前是一所只有百多位学生的小学,如今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世界名校。
学校以“给每个孩子成长的机会”为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的利益顺序,参照企业化办学模式。学校将礼仪教育排在第一位,这和新加坡的社会评价体系紧密相关。在新加坡,评价一个人首先看重的是人的礼仪是否到位。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深入人心的、优化个人涵养的教育,旨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四、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策略
1.观念先行。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必须坚定创建特色学校的信念(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准备。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需几任甚至是更多任校长的努力并且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的持久战。
2.系统分析。特色学校建设不是拍脑子工程,不是见风使舵的项目。需要学校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校的家底,结合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做出选择。为此,学校要对生源情况(含学生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师资队伍甚至是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趋势和走向作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从众多可能中筛选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需求。
3.稳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需从学校特色培育开始,切忌跨越、跳跃式发展。急功近利办不了特色学校。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民主、正义、公平的校园氛围,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这里,研究制定科学的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并保持规划的相对稳定是工作的重要前提。
4.关注评价。特色学校不是学校自我吹嘘,也不是教育部门内部评定出来的。最有发言权的是家长和社会。只有群众和社会认可的学校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正如上述的英国公学、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和新加坡工商小学都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特色品牌学校。事实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
5.制度保障。既然特色学校的创建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位校长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度保障和个人自觉就很有必要。特色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一旦成为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就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继任校长能够自觉、继续实施规划。否则,特色学校建设将难以突破学校特色建设的初级层次。
五、创建特色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1.重特轻规。不能为了“特”而忽视了规范管理。必须明确的是,特色学校建设是建立在规范办学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规范办学,就没有特色学校。如有号称德国最严格的学校之称的德国萨勒姆王宫中学就把严格公正的纪律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他们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从自我规范而来。
2.两极分化。避免在突出“特色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劣势”。特色学校创建是整体推进的,是“扬长补短”。虽然不能说各方面“齐头并进”,但也是先后而已,绝非“扬长弃短”、“顾此失彼”。要科学统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两极分化。
3.处处开花。特色学校创建重在“特”字,“特”事特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工作重心、主要资源投入到“特色”建设中,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处处开花”不仅难以达成,也会分散精力,影响特色创建。
六、创建特色学校的建议
特色学校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论是在什么区域,只要是立足当地,努力达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最终都将办成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结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办学状况,可考虑以下特色建设的方向。
1.快乐教育。在我国,读书被看成是件“苦差事”,有“苦读”“十年寒窗”之说。实际上,如果能够转变观念,把读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那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国外的一些知名中小学(如前所述的帕夫雷什中学、英国的威坎伯阿贝女校)的快乐教育特色就很成功。在那里,学生自由而快乐地学习。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需要校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尤其适合在小学和幼儿园实施。
2.精英教育。传统上,精英教育是我国的优势,可谓是“根深蒂固”。但这里所讲的“精英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首先,“精英”不单是指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人才。我区的一些优势学校、示范性高中可以向这方面努力。
3.为人(礼仪、劳动)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学生在为人处事特别是在基本礼仪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缺失。不仅城市学校的学生,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出现不懂农活、不愿干农活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孩子由于缺少必要的礼仪等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城市(城镇)生活,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建议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加强以劳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特色的为人教育,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