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1
一、村镇银行设立与发展现状
为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便捷性,为加大对于农村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为缩小城乡差距,我国于2006年允许相关的资本进入运作,许多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将业务延伸到农村经济,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也纷纷开始投资设立村镇银行,截至2016年年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概有1500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呈现出积聚在东部沿海地区较多。以下是主要的发展现状的概要:
(一)增长速度快,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民间
自从2006年国家允许设立村镇银行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村镇银行的数量已经接近1500家,各种资本积极投入到村镇银行的\作之中来,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民间资本,主要是一些股份制企业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居多,如南充市商业银行设立发起的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中国银行出资设立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等。
(二)信贷速度快,手续便捷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所以针对农村经济的特点,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速度比较快,相关的审批手续简单便捷,额度较小一般为2到5万元不等。更加有针对性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三)布局不合理存在偏差,集中于经济发达的
我国村镇银行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速,中部发展停滞,西部缓慢的趋势,就是现在所谓的“东快中西慢”,这个现象几乎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几乎是一样的。我国开放村镇银行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最突出最矛盾的就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城乡差距小各种金融体系机制健全,所以我们说布局分布不合理。
二、村镇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村镇银行的出发点还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普惠中小型企业,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借贷双方信任问题
我们从各大门户网站以及报纸中不难看出,村镇银行出现了很多的信贷员跑路的现象,导致很多的存储户钱被卷走,再者由于媒体的大肆渲染,原本想要存储在村镇银行的资金转而到了大型的国有四大行以及其他城市银行商业银行之中。在农村由于经济的不发达,信息的闭塞问题,交通的不便捷,存储户处于对于信贷员的信任直接将资金交与信贷员,导致信贷员卷款跑路。
(二)权力制约机制模糊,追责机制难以落实
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就本着服务三农,简化审批的原则,导致了贷款的审批较为简单,村镇银行职员由于自身业务能力以及为了追求业绩盲目的贷款,往往对于信用评估走形式,导致很多村镇银行的贷款成为了呆账、坏账、烂账。村镇银行吸纳资金由于相较于传统城市银行不具备传统优势,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总行或者其他股份公司的投入,吸纳资金原本就不足,信贷风险所导致的资金入不敷出,大股东撤回资金导致村镇银行难以为继。
(三)人才招聘存在缺口,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村镇银行的职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高层一般从总行调入,基层人员采用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与农村本土信贷员相结合的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是业务流程并不熟悉,作为新人一方面由于薪水,工作环境预期偏差,离职率很高。社会招聘的农村本土的信贷员人际关系是开展业务的关键,但是这部分职员专业知识不足,而且人情观念比较重。
(四)营业网点少,结算不便捷
既然服务三农,那就要解决汇兑的问题。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打工,工资的结算由于异地汇款手续费的问题,农民往往不选择村镇银行,选择传统的大型银行,这样村镇银行就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的顾客群体,服务三农也就大打折扣。
三、村镇银行的合理化建议
(一)股权多元化,建立可以信赖基石
目前的股权主要是商业银行一部分以及一些民间资本一部分,农民看不到政府的担保,所以往往对于村镇银行望而却步,所以建议进行改革,政府至少要参股,有了政府作为担保农民愿意把钱投入到村镇银行之中。当地政府与出资的商业银行以及民间资本共同经营,环环相扣,确保资金来源明细,保证去向清晰,信息公开透明。
(二)建立有效机制,留住精英人才
制约村镇银行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建立健全相关有效机制,从职员晋升到工资福利应该向总行看齐。要想建设好村镇银行应该全方位的引进人才,无论是从高校招聘还是社会招聘都应该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通过层层筛选选用符合村镇银行条件的职员,建立晋升渠道,完善考核机制。做到选、育、用、留。
(三)出台相关法律,确保信息畅通,借鉴相关经验
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相关的运行机制,目前村镇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村镇银行的有效运行缺乏有效的保障,相关政策也难以有效落实。针对与目前所出现的贷款收不回来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信用审批程序,另一方面要建立追责制度。农村的信贷可以成立借贷小组,联名贷款,一方违约,多方追责,用亲情,乡情将违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石立岩.大力推进村镇银行稳健发展[N].金融时报,2012 (10).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148-01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 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 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3、2 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 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恩施
一、村镇银行对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推动效应初步显现
州内两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行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农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截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2033.8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179.56万元,初步显现了在增强县域金融竞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三农”方面的成效。
1、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
由于农村金融与其他金融形式相比,属于“薄利金融”,长期以来各金融主体大多不愿参与,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始终围绕农村信用社展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建立村镇银行,初步打破了现有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给农村金融市场加入了新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由于村镇银行的准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广告宣传,改进服务流程等。如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审批权限从以前的50万元增加到了200万元,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同时还改善了服务条件,改造了营业场所,增加了服务措施等。
2、有效增加了对当地的金融供给
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各项短期贷款余额6156.9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97.66万元,票据融资余额625万元,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余额3891万元,农业贷款余额2265.9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97.66万元,客户信贷资金满足率达到了约60%,有效地支持了农民的创业增收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贷款难”问题。
3、确保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了借款成本
因为金融机构的稀缺,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正规的发展渠道,以各式各样的“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由于村镇银行贷款准入门槛低、手续简、费用低、发放速度快,使以前急需资金而又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民间高利贷用户转而寻求村镇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村镇银行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入则有效打击了当地的地下高利贷,减轻了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减低了民间高利贷而引发的资金风险,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大大增加了借款人对村镇银行的需求效应,并降低了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减轻了借款人负担(见表1)。
4、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了人才交流
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均由江苏常熟市农商行控股,同时有交通银行、部分发达地区企业等股东。村镇银行的成立吸引了发达地区的资金,使人才向西部山区流动,并带来先进的金融经营管理理念,促进了对外金融、商贸、投资、人才等各方面的立体式交流。
5、村镇银行的运行为县域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是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了创新信贷服务。咸丰、恩施村镇银行成立后,先后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资产转让等业务,解决了当地6000余万元的资金流动性需求问题,提高了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资金使用率,提高了部分县域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村镇银行的出现开拓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促进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二、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主要梗阻
1、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村镇银行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发挥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需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目前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得到的支持有限。一是村镇银行缺乏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不利于其持续、健康的开展各项支农业务,激励和引导作用不够。目前,农村信用社享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而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增强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为首要目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却无法享受这些政策,这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主动性、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削弱了其预期效应。二是农业保险仍然停留在商业保险领域,政策性保险没有开展起来。特别是由于农户贷款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贷款容易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
2、村镇银行定位与赢利偏好存在矛盾
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现有金融机构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但是,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农村贷款利率一般都可以上浮20%至50%,农民融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如果选择“薄利”的竞争策略,至少在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不会有很大提升,这会给经营者造成很大压力。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仍然亏损62.41万元。因此,选择“厚利”还是“薄利”的经营策略是目前村镇银行决策者们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外来的商业银行,还必须得考虑生存成本问题,而村镇银行是难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运行的,必须依靠利差收入才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商业银行要维持生存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只能选择与较大的客户进行交易。因此恩施市村镇银行设在主城区,主要业务是提供企业和个人存款服务,并向农业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向出口型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和结算业务服务,并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3、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
对于缺乏投资、储蓄观念的农村居民来说,在提供信贷支持时帮助其寻找投资项目,在项目实施获得收入后引导他们定期、少量储蓄,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的手段,更是帮助农民掌握储蓄和资本积累方式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也可以为村镇银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但是,目前的村镇银行还仅仅停留在为农民提供贷款上,而缺少支持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方法。由于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4、业务发展受到政策性因素制约
一是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仍不能办理银联业务,快速的支付结算受到影响;同时,两家村镇银行都只有一个营业网点,更加大了客户办理业务的不方便性。二是不能享受民族贸易企业利差补贴政策。目前村镇银行所办理的信贷业务包括了民族贸易企业的贷款,但由于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不能享受利差补贴,使村镇银行很难留住类似的优质客户,对村镇银行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业务开展影响甚大。
5、农村地区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不高
虽然监管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媒体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政策进行了宣传,但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农村尚未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大部分群众对工、农、中、建、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比较信任。另外,很多群众曾目睹和亲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对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抱怀疑和观望态度。通过对咸丰县高乐山镇大田坝、白地坪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约40%的村民认为村镇银行信誉不高,担心钱存进去后拿不回来,不愿意将钱存入,其中约30%的村民表示会将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约50%的村民表示愿意将钱存到实力较强的农村信用社。仅有约20%的村民认同村镇银行,愿意将钱存入。由此可见,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很难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竞争。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的存款虽已达12033.85万元,但储蓄存款仅1818.33万元,其中定期储蓄616.32万元,存款的稳定性极差,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可能还难以改变,并将影响其今后的业务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1、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公共财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如税务部门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县级财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村镇银行风险基金专户;财政、社保、房管等部门要允许涉农资金、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险类资金在村镇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部分资金,以扩充村镇银行负债规模,等等。
2、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细则,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宽松的运行环境
一是人民银行需在村镇银行的金融统计、利率浮动、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可行性规定,支持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民族贸易企业利差补贴的营运范围,让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同等享受利差补贴的待遇,以达到稳定客户,稳健经营的目的。二是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特别是要允许一家发起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区域性银行,增强村镇银行的生存活力。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
引导村镇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面向农村、面向普通大众,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引导村镇银行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与农户建立良好互信关系,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人手,逐步积累经验,稳步发展信贷业务。同时,要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让群众了解村镇银行,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投资和建设。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4
一、山西省村镇银行建设概况
山西省村镇银行设立起步于2009年,受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大量民间资金转向参股设立村镇银行,极大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截至2015年一季度,全省共设立村镇银行41家,网点54个,设立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覆盖面广,地区集中
全省11个市均开设有村镇银行,最多的分布有11家,最少的设立1家。网点开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村镇银行较多,如图1所示,吕梁、太原、晋中等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其他地区增长较快,成为村镇银行扎堆的主要原因。
2.机构增速由快转慢
2009年至2015年3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数量逐年增长,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5年村镇银行年增长速度经历了2013年的最高点,全年增长11家,随后下降至年增长7家。村镇银行设立速度受山西省经济状况影响,同步波动。在村镇银行准入门槛低,扶植政策较多的刺激下,村镇银行成为民间资本转型较为青睐的对象。
3.主发起行类型较为集中
山西省村镇银行股东构成中,农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持股比例最大,仅有一家村镇银行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本地农商行成立村镇银行占比较高,达到48%以上,外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山西设立村镇银行有5家。农商行与民间资金合作共同设立村镇银行,不仅扩大了经营地的范围,更为获得政策支持开拓了多元化的道路。
4.核心业务系统依托主发起行建设
由于受经营规模、资本投入、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虑,独立开发行内系统不成为村镇银行的选择方式,41家村镇银行均采用通过主发起行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通道或系统模式构建自身行内系统,具体合作形式又分为“银银平台模式”、“分支机构模式”两种。“银银平台模式”是村镇银行租用主发起行业务系统,定期缴纳一定费用的合作形式,村镇银行自主发展业务;“分支机构模式”是村镇银行视作主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免费使用发起行业务系统,业务发展统一由发起行负责管理。
二、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支付系统主渠道作用明显
在支付系统接入方式上,村镇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间接参与者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跨行跨地区资金汇兑业务。从2013年至2015年3月末的支付系统业务量统计(右上表)来看,村镇银行支付系统业务量占比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村镇银行支付系统共发生4.55万笔、427.71亿元资金交易,占总业务量的0.1%;2014年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至28.13万笔、1209.3亿元,较2013年增长1倍之多;2015年一季度业务量超过2013年全年,达到2014年的一半以上水平,占总业务量的0.38%。
2.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尚处于起步初期
村镇银行受经营规模小、客户集中度高等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并不广泛。票据业务仅以支票业务为主,本票、汇票虽已获得人民银行制版批准,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开展此类业务。具备发卡条件的村镇银行有30家,已发卡的村镇银行有5家,且只发行借记卡,信用卡业务暂不能办理;银行卡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至2015年一季度,5家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交易量增长了37%,基于银行卡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也逐步开办,业务量逐步提升。银行结算账户规模较大,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达到2.1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0多万户,占账户总量的96%。
3.支付服务与“三农”紧密结合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作为市场定位,为农村客户提供了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有效地解决农民存取款难、汇兑手续多等问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推进存折小额取现业务,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同电信部门展开合作,在农村便民服务点同时开展通信费的缴纳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村居民,使农村便民服务点社会服务效用最大化。依托银行卡产品为农民打造“便民贷”、园区贷,为小微企业提供“工商通”、“乡情通”等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村贷款难题。
三、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瓶颈
1.业务同质化严重,资金渠道狭窄
由于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受发起行影响较大,运营模式、内控管理、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个性化产品不突出,与村镇银行职能定位相矛盾。由于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使用发起行的旧系统,对二代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人民银行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无法对接或报文信息无法识别,限制了村镇银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性,严重制约了客户资金的灵活使用。
2.社会认知度较低,“支农”效能发挥不充分
村镇银行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成立时间短,机构规模小,人员数量和业务配备能力较弱,对农村地区形成的影响力不够深入人心,客户对其信赖度偏低。从网点数量来看,村镇银行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不足5%,且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的县城,尚未延伸至乡镇或行政村,服务对象主要青睐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履行服务“三农”的金融职能。
3.发起行管理不到位,日常监督出现真空
村镇银行在硬件设施、营业环境、内控制度、应急预案等制度基本沿袭发起行的管理习惯,但又相对独立与发起行自主进行人事管理、业务发展,对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管基本靠村镇银行的自觉性,主发起行不能及时了解经营运行情况,信息传递也容易出现阻隔,再加之两者地理距离较远,村镇银行的日常业务监督出现真空。
4.运行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在资金运作方面,村镇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受经营范围所限,客户数量、种类、存款意愿、存款能力显著低于城市,抵御流动性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村镇银行以信用贷款模式作为农业信贷的主要经营方式,担保措施脆弱,甚至无担保物,交易遭受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的冲击,贷款风险无法把控。在行内核心系统建设上,村镇银行科技水平有限,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器摆放在发起行,营业网点通过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业务数据也集中存放在发起行服务器,数据备份只能在营业日终实现,实施日间数据备份尚未建立,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数据恢复存在时间差,容易形成资金风险。
5.结算手续费偏高,客户满意度较低
村镇银行的资金结算业务中,支付系统汇划业务成为主要途径,由于其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基本都是跨行跨地区,按照《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收费标准,对公客户要承担5元至200元汇划费,个人客户要承担2元至50元的汇划费,超出了农村客户的承受度。部分村镇银行为维护客户资源,对某些客户实行手续费减免,又造成经营成本增大,结算收入贡献率降低的双重压力。以朔州村镇银行为例,2014年村镇银行结算收入15.23万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远无法弥补系统运行费用。
四、村镇银行支付服务持续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1.构建专业化清算渠道,加快资金运动速度
村镇银行可规避个体规模小的劣势,集合组建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形式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专业化资金清算中心集体优势以“一点接入”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业务系统,各村镇银行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完成系统对接,实现支付作业流程化、集中化处理,加强资金清算风险抵御能力,解决村镇银行差异化系统接入模式和业务处理不规范问题,提高系统管理水平,优化结算渠道,提升清算资金管理水平。
2.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弥补渠道短板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蓬勃发展,经营项目涵盖线下收单、网上支付、预付卡等多种支付业务,且资金结算渠道灵活。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农村资源丰富、优质项目多,可充分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功能优势,以强强联合的形式发展农村特约商户。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化解银联入网费用过高的困境,又可通过为客户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形成资金沉淀,提高存款比例。另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有助于优化村镇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产品,为农村提供线上、线下多样式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发展特色支付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应在接地气、重民生上下功夫,围绕农村经济做文章。一是可通过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围绕农村特色发展产业、养种植产业、家庭作坊、农业合作社等,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支持三农、扶植小微”发展的业务基地。按照农户结算需求,提供适宜的结算服务,以拓宽支付市场。二是可通过开展城镇个体商贸调查,致力于满足转型农民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金融需求,让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商户发展的致富摇篮。如依照辖内村镇银行推出的“商易贷”系列金融产品,聚焦县城蔬菜农贸市场、商贸市场等,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培育支付、信贷市场,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4.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形成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此种模式在资金供需双方间建起了超越传统银行服务的新渠道。村镇银行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步伐,为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村镇银行可通过市场细分,挖掘客户需求,结合本地产业主流及当前政策热点,探索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合作,扩大资金募集规模,村镇银行以融资性保函形式为农村客户提供资金担保,实现“输血+造血”的资金循环流动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为农村网上商贸交易提供银行账户服务,实现客户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完成农资销售和购物的经济活动。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村镇银行;资产负债;小微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6)-0058-03
一、引言
随着监管部门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人政策,逐步将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从6个省(区)扩大到31个省(区),全国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陕西省村镇银行也得以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陕西省西安、宝鸡、渭南、商洛、延安、榆林6个地区相继成立了村镇银行。截至2013年末,陕西省共发起成立村镇银行10家,占陕西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119家)总数的8.4%。从成立时间及发起人看,陕西省村镇银行基本上是2010年以后成立的,主发起人是国有商业银行的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3家,外资银行1家。
从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村镇银行作为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从村镇银行在地方法人金融市场的业务和利润份额看,陕西省村镇银行存贷款业务量小,对农村金融格局的影响微弱,涉农资金市场份额少,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还需要大幅度提升。本文以陕西省8家村镇银行2010-2013年资产负债等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及配置情况、经营特征及制约发展因素,以期为陕西省村镇银行提升经营能力、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发展策略。
二、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
历经七年多的实践,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验逐步成熟。陕西省8家村镇银行2010-2013年的资产负债数据分析显示,资产负债结构及其变化总体表现为资产负债变化的统一性,不同形式机构之间略有差异。
(一)贷款规模增长拉动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从资产总额看,村镇银行资产总额快速增长,四年内资产总额实现倍增,无论是资产绝对额还是增速均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从资金结构看,资产结构中的贷款总额规模不断增加,占资产总额比重经历先扬后抑的小波动后趋于稳定。8家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贷款总额最小增长1.15倍,最大增长2.7倍。从统计数据看,村镇银行在成立1-3年内,由于业务开展和推进,各类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会逐步增加,之后又因资产规模扩张或其他资产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略有下降。2012、2013年7家村镇银行的各类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在30%-60%之间。数据表明各类贷款规模的快速攀升带动了村镇银行总资产的快速增长。
(二)存款规模增长拉动了负债规模快速增长
从负债总额看,总负债规模与总资产保持了同步扩张的态势。8家村镇银行负债总额呈现了成倍增长,增速略低于资产总额的增速。大部分村镇银行的负债总额均实现了1.19倍以上的增长,最高增长倍数达到2.45。从负债结构看,各类存款是总负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2010-2013年8家村镇银行各类存款规模不断增加,各类存款占总负债比重在60%以上,这说明各类存款是村镇银行总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另外,委托及负债业务、向中央银行借款等是村镇银行的相对重要资金来源。
(三)所有者权益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率高
从资本增长和资产负债结构看,村镇银行所有者权益快速增长,存贷结构总体稳定,资产负债率相对高。具体表现是,从所有者权益规模看,2010-2013年8家村镇银行的所有者权益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个别村镇银行在成立两年内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了10倍左右增长。从存贷结构看,存贷比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存贷比变动区间不大,4家以上村镇银行存贷比在66%以上。从资产负债结构看,资产负债率超过50%。
分析表明:从规模上看,近几年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及所有者权益实现了快速增长,总体上资产增速快于负债增速。资金配置上看,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增速快于吸收存款的增速,存贷比逐渐升高,存贷结构总体稳定;从资金结构管理上看,资产负债结构需要优化。
需要关注的是,无论在融资渠道、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内部自身发展,还是政策扶持、竞争优势等外部发展环境方面,陕西省村镇银行都有着制约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第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陕西省村镇银行主要成立于2010年以后,设立时间短,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受成本费用制约,服务网点少。同时,缺乏品牌号召力,存款增长缓慢。二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第二,交易成本高、流动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范围相对单一,缺乏规模效应,工作成本高,盈利空间小;存贷比偏高,流动性不足会抑制贷款业务的开展。第三,财务状况不尽人意。村镇银行成本收入比远远高于农合行、农信社水平。第四,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竞争优势不强。村镇银行税率高于农商行、农合行以及农信社的营业税,又缺少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导致在与农信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进一步劣势的地位。
三、政策建议
为解决陕西省村镇银行现存发展问题,改善村镇银行金融环境,提升小微金融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认为,应在明确市场定位、强化内部机制建设等夯实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从内部创新发展和改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进行突破发展。
(一)自身创新发展
一是拓展资金来源。从支农信贷为突破口,村镇银行依据再贷款相关规定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壮大资金实力;利用村镇银行经营灵活及融入农村的优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拨的政策性补贴、涉农资金等由村镇银行来办理业务,优化负债结构。
二是创新信贷模式。利用经营灵活和政策宽松的优势,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错位竞争。
(二)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建议对村镇银行在税率征收上给予一定幅度优惠,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3-5年内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或延长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期限。
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支农补贴等,可以通过村镇银行来发放,给予村镇银行必须的政策性支持。
(三)监管部门推动发展
一是实行差别监管。根据发展情况,将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网络系统,提高村镇银行的资金清算效率和服务能力;对发放支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在再贷款和利息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
参考文献
[1]蒲蓉.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0):146-147。
[2]曲小刚.村镇银行双重目标的困境[J].银行家,2013,(7):82-85。
[3]吴治成.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0,(2):17-19。
[4]张军.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在我国农村金融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13,(10):100-102。
[5]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77-79。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and Small Finance from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Rural Banks
LIU Yajun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1 引言
村镇银行的发是新型农村机构的主力,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解决良策。村镇银行的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正式挂牌以来,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建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作为新生事物并处于农村并处于试点时期,其发展还是收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理清了其面临的问题并完善其解决方法,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的发展。
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由我国境内外的金融机构和境内的非金融企业法人、以及境内的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还处于一个滞后状态,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农民的贷款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在于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过度管制,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新的金融机构无法进入,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自2007年以来,我国村镇银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48多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主导思想,积极发展联保贷款,创新金融担保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长期供应不足、金融服务产品短缺的问题,在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全面的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增速太慢,同时制约因素太多。为此,应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展资金来源、降低违约风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村镇银行发展。
2.2 发展村镇银行所存在的问题
2.2.1 社会认同度低
在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的时间尚短,且大多设立在中西部的县域,经济金融较为落后,因此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比较低,甚至存在误解。储户对于资金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害怕将钱存放村镇银行会不安全,储户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农村银行社会认同感低,其市场竞争力就比较差。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导致当地居民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办理金融业务。同时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开展面临诸多困难,这样村镇银行就更难吸收到存款了,资金来源渠道变得狭窄,业务的发展也收受了限制。
2.2.2 资金来源缺乏
由于村镇银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并且设立于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在发展初期难以迅速形成规模,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公信力,社会公众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够等原因,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同时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这就致使资金来源短缺,难于吸收存款。虽然“三农”政策对村镇银行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结算系统不畅、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限,资金来源匮乏。。相比较来说,其他的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时间长,其服务的水平更全面和完善,特别是国有四大银行,这样农民就会选择这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来进行储蓄。
2.2.3 自身市场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分布出现了不合理的局面,虽然拥有较多的金融机构,但是运营效率却相对低下,运营效率与资产负债规模出现反比例增长的趋势。在客户定位上,由于农民和小型企业的经济较弱,创收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它们却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以农民和小型企业为主。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的。因此,村镇银行现行制度因素、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导致自身市场定位不准,难以主动去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的特点。村镇银行将客户定位于县域的一些中型企业和具有优质资产的龙头型企业,对于真正需要资金运作的小型企业和贫困的农户却忽视,甚至对于无法提供担保的农户不予贷款,这就造成了村镇银行客户定位的偏离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上以中高端客户群为重点,对于无担保能力的客户群,往往忽视,这也脱离了原有设定的以农村小额信贷为主要产品开发的方向。
3 完善村镇银行发展政策
3.1 加大形象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并了解村镇银行,如可以通过组织“普及金融知识,便民金融服务”等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对银行标志、营业厅网点的设计,利用银行网点向客户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形象宣传,从而达到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的效果。
3.2 拓展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在国家原有的资金支持上,要努力降低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减少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更多的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了解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和意义,让其了解村镇银行所开展的业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3 制定精准的市场定位
只有立足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优势,凭借本地化从业人员在当地的社会人际关系,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不但能够避开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还能够巩固自己在农村地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3).
[2]Berger A N,U de U G F.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351-382.
[3]夏春萍,李中金.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个案调查[J].经济纵横,2012(7).
[4]廖继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趋势与发展方向――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