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1
上市当日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作为我国第一个场内利率衍生品,国债期货上市标志着我国期货衍生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国债期货寄予厚望,认为其发展空间宽广,对实体经济意义重大,在未来甚至可能代替股指期货成为期货市场的王者。但是,刚刚获得新生的国债期货还很小,上市首日成交量不足4万手,远远小于此前预期,到9月16日成交量和持仓量均创下上市10天以来新低。不过,由于银行、保险等市场主角迟迟还未登场,现在的国债期货交易更像是大戏开场前的一段预告片。
谨慎开锣
尽管之前发生了“光大乌龙”事件,国债期货还是如约上市,只是管理层采取了更加谨慎的策略。
根据中金所9月2日的《关于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5年期国债期货各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暂定为合约价值的3%;从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中旬的前一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暂定为4%;从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旬的前一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暂定为5%。保证金均高于此前公布的“2%、3%和4%”的比例。
目前机构投资者大部分还不能入场,尤其银监会和保监会还未对银行与保险机构如何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指引”,债券现货持有量最多的两大金融机构都还无缘登场。而根据证监会此前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指引》,基金参与国债期货的投资策略以套期保值为主,严格限制投机,而且对其投资比例做出严格限制。
对此,上海耀之资产管理中心衍生品主管熊赟向本刊记者表示:“中金所以先把这个产品稳定推出的策略为主,现在不仅是银行和保险,所有的特殊机构法人户都不能参与,只有券商自营户和少数以普通公司名义注册的一些私募机构账户可以进来,所以总体的参与者相当有限。”
这造成了上市初期国债期货交易冷清的局面。从交易量看,熊赟以9月10号上午为例说明:“主力合约交易到上午为止3000手不到,如果按照5%期货公司给出的保证金来算就是15个亿,再看远期合约交易量也就几百手,大概也就六七百万元的资金在里面交易。”
“我个人觉得有券商的自营户在里面,个人投资者占比相对少一些,定价还是券商自营话语权多一点,虽然大银行没有进来,但是价格没有偏离理论价格太远,说明还是有比较理性的机构在里面。”熊赟说。
由于国债期货联通多个金融市场,限制机构参与可以防止金融产品之间发生连锁反应,引发金融市场波动。因此,中金所目前就是让大家都来试一下,如果交易平稳、交割等技术规则都没有问题的话,再逐步把机构放进来。就接近市场的人士透露,目前较高的保证金比例也是暂时策略,当交易平稳运行之后会慢慢下调到更合理的水平。
至于国债期货重新上市后表现冷清的情况,其改善有待于中金所将交割机制放得更灵活以及重要机构投资者的进场时间。从宏观角度看,国债期货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工具,如果市场活跃度不够也会影响金融改革的进程。因此,如果交易量出现下滑,将不排除推出相应措施,以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场。
今非昔比
此次国债期货上市,似乎怎样谨小慎微都不为过,原因就是因为有18年前的惨痛失败教训。
早在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曾经开放国债期货交易,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但之后不久爆发了著名的“327国债事件”,造成“中国金融教父”管金生的悲剧。1995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我国第一次国债期货试点失败。
如今市场环境已经与多年前大不相同,制度设计也更加完备,我们是否已能够避免多空绞杀的投机行为?
国金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江明德向本刊记者表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当下国债现货市场基础已经更加成熟。目前,我国国债市场规模约为6.4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亚洲第二大的债券市场,操纵体量如此大市场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1995年国债市场总发行量不过约1000亿元的规模,其中百分之七八十还不能交易。市场中资金多于现券,是造成数次 “多逼空”投机行为的基础。
中期研究院金融研究部(北京)研发负责人宋楚平从制度设计上向本刊记者分析,18年前国债期货的保证金只有1%,杠杆率更高,现在的保证金提高到3%,而且越接近交割日保证金还会逐步提高,这也让操纵市场的可能性变得很小。另外,上世纪90年代时国债期货交易系统有漏洞,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买卖交割,现在规则更加完备,类似的漏洞都已堵上。
此外,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除存贷款基准利率外,国债发行利率、回购利率以及银行间同业市场拆借利率等都是透明公开的,这让市场对政策的可预期性变得更高,没有了成为投机市场的土壤。
随着期货市场近20年的发展,从各类商品期货到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期货产品,投资者经验更加丰富,市场基础已经更加成熟。金融市场的发展让债券持有机构对能够对冲利率风险的衍生品需求更加强烈,使国债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具备了更加现实的基础。
未来可期
到今年7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持有记账式国债为51464亿元,占托管总量的68.91%。根据当前的国债存量测算,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国债市值便下降约3000亿元,其中将近70%的损失都将属于银行。
市场普遍分析认为,我国未来5?10年的利率水平将呈逐渐走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债投资者急需一个产品来对冲利率风险。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国债期货是专为银行解决利率风险设立的对冲工具也不为过,只是目前主角尚未粉墨登场。
“机构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非常强烈,在利率方面我们缺少做空工具,这是造成债券市场交易不活跃的重要原因。当利率市场化后,如果和利率相关的产品交易不活跃,利率市场化就推动不了,放开利率管制的意义也就不大。” 熊赟说。
我国债券市场上原来有一个可以做空的工具,叫做利率互换。但是由于互换门槛太高,需要银行授信,还要签交易商协会的主协议和一系列文件,交易手续复杂,所以市场上基本都不用。
比较而言,国债期货则更具优势。首先,在交易所交易可以规避信用风险。利率互换是和某个银行签协议,万一对方出了问题就会有风险,这也是机构不愿意做的一个原因。而国债期货投资者都是和交易所做对手方,即使有一方出现问题,有交易所可以控制风险。其次,国债期货做空相对容易,5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开一个交易账户。但如果做利率互换要银行授信的话,没有几个亿的现金流基本是不可能的。
另外,国债期货的重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无风险利率多了一个流动性好、使用便利的市场化定价工具。这是近期其他金融创新的基础,也是海外投资者接受人民币作为储值货币的理由之一。” 熊赟说。
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机构,银行间市场也是债券交易的主要市场,占全国债券交易额的90%以上,因此银行注定会成为国债期货的主要玩家。那么,未来国债期货的定价权是否会完全掌握在银行手中,从而垄断利率的定价权呢?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2
【关键词】国债期货 全面风险管理
一、时代背景
国债期货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多元配置是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这对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投资者金融工具的选择,防范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期货市场制度不健全、投资者自律意识薄弱以及监管层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我国期货市场因“3·27”国债事件的爆发而处于长期关闭整顿的状态。当今,我国国债期货所处的时代背景已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国债市场规模庞大,参与者众多,品种齐全。同时,市场制度与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趋于完善。重推国债期货,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
2013年9月6日,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这意味着我国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一步。
二、国债期货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美国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2004年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该报告通过三个维度的立体框架,深入分析和控制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复杂问题。参考COSO报告,我们认为整个国债期货的风险管理分为三个不同层级的风险要素,不同层级的风险要素构成整个国债期货风险管理体系。各层级相互制约、交叉管理,根据风险的来源、类型、影响程度等因素,能够全面准确地管理整个国债期货所面对的风险,确保国债期货平稳发展。
(一)国债期货全面风险管理三个维度的立体框架
依据《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划分以及风险特点的不同,国债期货面临的各类业务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三大风险共同构成第一层级的要素;依据相关主体所处的不用地位以及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国债期货市场分为市场参与者、交易所以及监管层三类主体。三大主体共同构成第二层级的要素;借鉴COSO-ERM框架的管理要素,我们认为国债期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八个模块组成。模块共同构成第三层级的要素。同时,根据不同主体的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危害性、可控程度等因素综合考量,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档。
(二)国债期货不用层级的风险要素
1.第一层级的要素
(1)信用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交易对手没有及时履约而导致的风险。主要分为交割前风险和交割风险。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实行交易对手双方的保证金制度以及逐日结算制度,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但并不排除由于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或交易方自律意识薄弱而产生的风险。
(2)市场风险
主要是指因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其价值发生变动的潜在风险。目前,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是国债期货的主要市场风险。价格及利率的不利变动,会使相关主体产生较大的价值损失,严重时会导致对手方发生违约。
(3)操作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系统设置不完善、人员操作失误或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内部原因或是外部事件影响造成的业务错误而产生损失的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操作风险存在于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因此发生频率极高。由于期货交易系统的复杂性,操作风险一旦发生,对整个市场的冲击很大,且难以恢复。
2.第二层级的要素
市场参与者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规避由此带来的各种潜在金融风险,机构投资者成为参与国债期货的主力军,是国债期货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公募基金作为我国国债的主要持有机构,由于其巨大的头寸及风险敞口,其对利率浮动的敏感性最强,利用国债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动机也最强。私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计划及QFII等理性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因资产的多元化配置策略而部分持有国债等低风险品种,其投资国债期货的动机也多为套利。部分风险偏好强的机构投资者、较大的散户进入国债期货市场,多为投机心理,其操作风格灵活多变,善于规避监管,是国债期货爆发潜在风险的主要源头。
交易所
我国国债期货的主要交易场所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主要交易品种为面值1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3%的名义的中期国债,以百元净价报价,最小变动单位为0.002元,每日最大波动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2%,最低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2%。
考虑到历史因素及控制市场风险,我国国债期货保证金标准较高,期限套利成本也响应提高,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投资者的交割数量,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限制投机者的风险,降低市场参与者的违约率。因而,交易所层面的风险因素并不大。
监管层
国债期货重启之后,其规模存量、交易规则、参与主体等都与之前有了较大差别,同时,《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以及《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已相继出台。
巨大的存量规模意味着一旦风险爆发,其危害必然巨大,而交易规则的不确定,意味着风险的不确定,同时,市场参与主体更多,操作手法也更加复杂多变,这加大了监管难度。各个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要求监管当局积极学习,努力掌握新的监管要求与方法,这也对监管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积极适应新的制度,将造成市场无序,进而爆发风险。
3.第三层级的要素
(1)环境与目标设定
环境设定包括外部环境(市场、法律、文化等)和内部环境(组织架构、参与者等),是国债期货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外部环境决定了市场的交易背景,内部环境决定了交易的稳定性。
目标设定是国债期货交易的前提,这包括了参与者、交易所及监管层三者各自目标的设定。参与者要考虑目标收益,交易所更注重交易的公平有序,监管层的目的在于有效防范风险爆发。
(2)风险监督与识别
如今,国债期货所处的监管环境已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且由于交易本身的复杂性与灵活性,需要相关主体同步掌握交易规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快速、及时地把握市场动向,发挥持续监管效力。
同时,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交易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风险类型也产生了较大变化,这也要求监管方需熟悉各种类别的风险,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判断、识别,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事前预警和合理处置。同时,市场参与方为有效控制风险,风险识别也是重要一环。
(3)风险评估与处置
国债期货的风险评估需要根据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在内部评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状况,定量地计算出某一风险要素爆发的可能性,这能够为之后的风险处置提供有力参考。
处置可以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根据风险要素本身的风险信用等级,确定风险爆发的性质与影响范围;其次,根据风险模型定量计算出的结果,精确处置风险。
三、结论及应用
国债期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模型包含了国债期货三种维度下共计九种风险类型,涵盖了国债期货运行过程的前、中、后各个环节。能够较为全面的防范、发现、分析和处置风险。由于不同维度层面整体、同一维度不同个体之间的风险溢出水平各不相同。不同维度、不同风险类型的组合构成多种风险情形。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严格遵循事前、事中、事后的次序,防范在先,监管及时,处置合理。
(一)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及交易机制
(1)政府、交易所及行业协会等相关管理计划应相互协作,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颁布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法律条文,保障参与各方的权益。(2)要构建公开、透明的交易体系,全面披露各个环节的信息,使得交易双方信息对等。(3)要健全保证金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大户报告制度以及分级结算制度等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设定保证金比例及持仓量,提高交易双方的违约成本,降低投资者信用风险。(4)要加快培育国债现货市场,扩大现货市场规模,丰富现货品种与期限结构,为国债期货市场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波动预期,从而抑制市场过度投机行为。
(二)遵循先定性,后定量,再处置的风险应对原则
首先,根据风险爆发的特征,判断风险爆发所属的业务类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相关主体(市场参与者、交易所、监管层等)及模块(环境与目标设定、风险监督与识别、风险评估与处置等),将风险在每一个维度上合理归类,大致估计风险爆发的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计量模型及实际影响,使用压力测试,计算出最好和最坏的情形,将风险锁定在一个量化的范围内,定量计算产生的损失。最后,结合风险性质、影响后果及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机构和责任人,进行合理处置。
(三)引进事后评价和改进机制
在风险事件结束后,根据问题的源泉、发生地点、风险类型及影响范围,对此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维度的风险因素逐一进行评价。相关责任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及业务技巧教育,尤其是要培育整个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文化,引导各方理性参与市场。逐步完善国债期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模型的各个模块,定期将对比模型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并做出相应改进,推进其理想化、合规化进程,使得整个模型不断的自我纠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保证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平稳、持续、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邱刚.我国国债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6).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3
期货、基金、私募三方运作
据悉,青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称“青骓投资”)继2012年4月通过华宝信托,发行了信托获批股指期货交易业务资格以来国内第一只阳光私募发行的股票量化全对冲产品之后,再次成立国内首只引入国债期货作为对冲工具的债券对冲管理型产品“青骓1号债券对冲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该产品系青骓投资联手国泰君安期货及某基金公司子公司推出的一款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金已募集完毕并到位,于2013年8月14日正式宣告成立。
值得关注的是,该产品涉及到三方平台,由多个管理人联合操作。基金公司子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青骓投资公司作为投顾主要负责产品的投资策略,国泰君安期货资管部门作为基金专户资产受托人完成国债期货端的交易。
分析人士指出,基金方作为特殊法人单位在期货公司开立资管账户,并引入外部投资顾问参与、主导产品的设计和投资运作,这一合作模式在期货资管领域尚属首例,有望开创机构投资者合作参与期货资管业务的热潮。对于特殊法人单位参与期货资管业务的模式也是全新的尝试。
引入量化对冲策略
青骓投资作为长期专注从事债券和量化对冲领域的机构,在现券交易、利率策略、量化对冲和程序化交易平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储备和优势,目前就等国债期货上市,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参与投资。股指期货上市初期曾为投资者带来了非常可观的低风险收益,青骓投资也希望通过第一时间参与国债期货帮助投资者分享创新业务带来的丰厚收益。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4
期货交易品种的作用
期货交易品种的发展,是由期货交易品种在期货市场上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选择什么样的期货交易品种,最终取决于期货市场上投资者的客观需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期货交易品种的多样化。各个行业的风险组成了市场经济的整体风险,期货市场就是为不同行业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期货交易品种来分散和转移风险。期货交易品种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期货市场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风险管理作用,因此,需要上市更多的期货交易品种。
2、期货交易品种的多样化,对广大投资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期货交易品种是进行期货交易的载体,是期货市场的生命线,是期货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选择不同的交易品种,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受益的不同偏好。在理性投资的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例的,多样化的期货交易品种,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使期货市场对投资者的适应性大大增强。
3、期货交易品种的差异性,可以加强期货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不同的期货交易品种,或不同规格的同类期货品种,会形成不同的期货价格,其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使期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期货交易品种可持续发展构想
期货市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市场,它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交易品种来满足广大投资者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只有有效满足了这些需要,整个市场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期货市场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增加大宗商品期货品种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余年发展,一些大宗期货品种如小麦、棉花、大豆、玉米、铜等运作较为成熟,基本发挥了其应有的经济功能。2004年,我国全年期货成交量为3亿多手,成交额14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3%和35.56%。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共有15个,挂牌交易的只有9个,同国外成熟的期货市场相比,交易品种显得十分匮乏,这就导致我国期货市场不能满足各行业投资者控制风险、获取收益的需求,从而资源配置效率无法达到最优状态。我国是一些大宗基础性产品如农产品、能源、矿产资源等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大宗品种有较深厚的现货基础,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期货价格具有代表性,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服务。同时,一些基础农产品和原材料都是国际化的商品,如能上市这些期货品种,我们就不至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尽快研究推出新的大宗期货交易品种,如白糖、大米、石油、线材、食用油等是目前期货市场中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
尽快开展金融期货交易
国际期货市场自1972年推出金融期货以来就逐步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金融期货已成为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主流。金融期货主要包括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及外汇期货三大类。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金融期货在其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经济功能和作用。它首先通过对资本进行最有效、最经济的分配和运用,使资本投向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其次它通过转移金融风险,使企业和机构更有效地进行套期保值,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第三,它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应尽快推出金融期货品种,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股市持续低迷,不活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者没有套期保值手段,如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给市场提供分散风险的机制,就可以大大提高股市交易的安全性;随着我国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银行及金融机构对分散利率风险的需求将愈加强烈,应根据国债市场发展情况适时推出国债期货交易,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很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此过程中必然面临如何回避外汇风险的问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将在国际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与国际货币市场的联动将增强,价格变动的风险将加大,因此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势在必行。
推出适合中小投资者的品种
期货市场是高风险的市场,要使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相对稳定的流动性,才能促进期货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开发和推出适合中小投资者的低风险品种,使市场参与者只要付出相对较低或少量可知金额的风险代价就可望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如国外许多交易所为适应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需求,设计开发了一些小型期货合约,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保值和投资工具。国外成熟期货市场还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开发并推出低风险的期货基金,这些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将其中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期货市场等高风险市场以期获得高收益,其余部分投资于有固定回报率的市场。我国也应学习其经验,适时开发小型期货合约、期货基金等新产品,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的品种结构,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扩大期货市场的参与者范围,以此促进期货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早日上市商品期权
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期权是一种运用广泛的风险管理工具。近几年来,全球期权交易发展较快。期货市场是一高风险的市场,如能发展减少期货市场风险的期权交易,利用灵活多样的期权交易策略为广大市场参与者提供进一步的投资避险工具,不仅有利于投资心态的稳定,更有助于完善期货市场运行机制,提高期货市场运行质量,促进期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从国外商品期货市场现状来看,几乎所有商品期货都有相应的期权交易。期权以期货为标的,是期货的配套管理工具,它也是一种低风险的品种,能为投资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投资避险工具,比期货交易具有更大的魅力。期权是期货的再保险。为了保证我国期货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应早日推出现有商品期货的期权交易,以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和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加强相关期货品种的研究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如果能开发上市与现有品种相关联的品种,一方面开发难度小、准备工作所需时间少,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配套的期货交易品种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现货相关行业规避风险的需求,促进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和行业自身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现有期货交易品种体系,满足相关行业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我们应加强相关期货交易品种的研究,即研究与现有期货交易品种关联度高的品种,如小麦期货,已推出了普通小麦、优质强筋小麦,若再研究推出混合小麦期货交易,就可以进一步健全小麦期货市场体系;又如在现有大豆、豆粕期货交易的基础上,再推出豆油期货交易,可以完善大豆期货市场体系;在现有铜、铝期货交易的基础上,再研究推出锌、铅期货交易,可以完善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体系。
建立适应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品种上市机制
期货品种匮乏是制约我国期货市场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建立适应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品种上市机制又是解决品种匮乏的关键之所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期货交易品种的上市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成立期货品种上市审批委员会。
期货品种上市审批委员会由期货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协会的代表组成,他们以投票的方式审批交易所提交的拟上市品种设计方案,审批机构应该为常设机构,并定期召开审批会议。
逐步实行上市期货品种核准制。
国外期货市场上市新的交易品种,实行市场化原则,一般由交易所研究决定,报监管部门备案。如美国上市期货交易品种,只要交易所证明其新上市品种合约是用来发现价格和生产经营者套期保值之用,且不会损害公众的利益, 报美国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备案后即可上市。我国期货市场在品种上市方面,也应逐步建立实行上市期货品种核准制。即由交易所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市场对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需求强烈、具有投资价值的期货品种,设计出科学的标准合约,制定出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品种的发展潜力做出合理的预测,报经期货行业主管部门核准后即可上市交易。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5
关键词:国债期货 风险管理 产品设计 市场推广
CME集团国债期货新品种概况和初期运行情况
(一)新品种“Ultra 10”概况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以下简称“CME集团”)于2016年1月11日上市利率类新品种“超级10年期美国中期国债期货”(Ultra 10-Year U.S. Treasury Note Futures),并以“Ultra 10”作为新品种的代称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新品种推出后受到市场参与者的广泛欢迎,参与者数量日渐增多,日均成交量和月末持仓量的绝对数量及在全部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中的占比都取得了稳定而迅速的增长,较好发挥了风险管理功能。
CME集团的“超级”(Ultra)国债期货与对应的原有期货品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可交割国债的到期期限。使用“超级”(Ultra)一词除了体现新品种在满足特定风险管理需求时的优越性,也是为了吸引市场关注,从而更有利于推广新品种。实际上,在美国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线上,CME集团并非第一次采用“超级”这个词汇。2010年1月,CME集团推出“超级美国长期国债期货”(Ultra U.S. Treasury Bond Futures),将其可交割券期限确定为25年以上,而将原有的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冠以“经典”(Classic)字样,并将经典长期国债期货的可交割券期限从“15年到30年”调整为“15年到25年”。
2016年1月上市的新品种“超级10年期美国中期国债期货”(以下简称“Ultra 10国债期货”)被设计为可交割券的原始期限不超过10年、剩余期限不少于9年5个月。由于美国财政部每3个月发行一期10年期国债,所以实际上只有最新发行的3期10年期国债可以用于交割。例如,可以用于Ultra10国债期货2016年3月合约交割的国债只有2015年8月、11月和2016年2月发行的3期10年期国债。与之相比,原有的10年期国债期货的可交割券应当满足原始期限不超过10年、剩余期限不少于6年6个月。与经典长期国债期货不同的是,原有的10年期国债期货并未因新品种推出而调整可交割券期限。
虽然Ultra 10国债期货只能使用最新发行的3期10年期国债交割,但最新发行的国债是最具有流动性的,按照当前的发行规模可以保证有充足的现券用于交割。在当前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水平下,Ultra 10国债期货的最便宜可交割券(The Cheapest To Deliver,以下简称“CTD券”)到期期限为9年5个月,能够较好地对应10年期利率风险。与之相比,原有的10年期国债期货可以用新发行的7年期国债现券进行交割,CTD券到期期限也接近于7年。因此,两个品种可以分别用于收益率曲线上10年期和7年期的利率风险管理。
Ultra 10国债期货上市后,CME集团拥有的美国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概要如表1所示。
2.CTD券到期期限为CME集团提供的“当前CTD券到期期限”数据,时间点是Ultra 10国债期货上市初期。
资料来源:CME集团
(二)新品种的初期运行情况
Ultra 10国债期货上市第一周,CME集团即宣布新品种取得开门红:上市最初4个交易日成交60968张合约,超过80家客户参与交易,2016年1月14日持仓量达到20041张合约。在全球3个交易时段里,成交都很活跃。最早的成交发生在亚洲时段开盘时间,当时芝加哥所在时区的时间还是1月10日(周日)下午,这一点体现了金融期货市场的全球性。
根据CME集团历次公告的信息:2016年2月26日,Ultra 10国债期货累计成交量已经超过100万张合约,创造了CME集团170年历史上新产品成交超过100万张的最快纪录;同时,已有来自美国、亚洲和欧洲的超过200家客户参与了交易。2016年5月,Ultra 10国债期货已有超过260个全球参与者,其中至少持有2000张合约的席位有25个。而到了2017年1月,全球参与者数量已超过300个,至少持有2000张合约的席位达到48个。
图1和图2展现了Ultra 10国债期货上市以淼娜站成交量和月末持仓量,以及在全部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中的占比。
从图1来看,首先,Ultra 10国债期货挂牌上市以来,日均成交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2016年1月的约1.7万张增长到2017年1月的约9.9万张,最高值为2016年11月的约14.8万张。由于CME集团以3个月为周期挂牌中长期国债期货新合约,所以各品种的交易活跃程度也表现出周期性,发生主力合约移仓换月的2月、5月、8月和11月的日均成交量明显高于前后月份。其次,虽然Ultra 10国债期货日均成交量在全部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中的占比仍比较小,但是相较于自身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从2016年1月的0.6%增长到2017年1月的3.4%,最高值为2016年12月的3.7%。
从图2来看,Ultra 10国债期货月末持仓量及其占比的增长趋势,相较于日均成交量更加显著。Ultra 10国债期货月末持仓量从2016年1月末的约5.6万张增长到2017年1月末的约31.3万张,最高值为2016年11月末的约31.6万张,在全部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中的占比从2016年1月末的0.7%增长到2017年1月末的3.4%,最高值为2016年11月末的3.7%。
Ultra 10国债期货的产品设计
(一)推出新品种的市场背景
CME集团推出中长期国债期货新品种意图解决的问题是:原有的10年期国债期货(根据其彭博代码,以下简称为“TY品种”)与经典长期国债期货(以下简称为“US品种”)的CTD券到期期限的差别在2015年6月合约上突然大幅扩大,留下收益率曲线上很宽的一个区间没有期货品种覆盖(见图3)。美国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线的整体均衡性遭到破坏,不利于投资者使用国债期货产品有效管理利率风险。
上述问题的产生源于美国财政部在2001年早期至2006年早期暂停发行30年期长期国债。这个5年发行缺口带来的影响是,US品种2015年3月合约的CTD券到期期限约为15年(2030年到期),而其2015年6月合约的CTD券到期期限却一下子跃升至超过21年(2037年到期)。同时,TY品种的CTD券到期期限在两个月份的合约上均为6年6个月。于是,TY品种和US品种CTD券对应的利率期限之差,即两个品种管理的利率风险期限之差,从大约8年6个月突然扩大至大约15年。由于市场上缺少期货品种对7年期和21年期之间的利率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CME集团需要设计一个新的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来填补这个缺口。
(二)新品种设计方案的对比和取舍
CME集团新品种的设计目标是,在美国国债收益率继续保持低于6%(CME集团中长期国债期货标的物的名义息票率)的情况下,使得新品种(以下简称为“TN品种”)对应9年6个月期限的利率风险,原有10年期国债期货(TY品种)对应6年6个月期限的利率风险,经典长期国债期货(US品种)对应21年5个月期限的利率风险,从而让三者在收益率曲线上形成更好的平衡关系。
为此,CME集团设计了3种中长期国债期货产品原型。3种产品原型在合约规模和最小报价单位方面都与原有TY品种相同(分别是10万美元和1/32点的1/2,参见表1),关键差别在于可交割国债篮子的到期期限,其中:
原型A的可交割国债篮子为:原始期限为30年的长期国债或者原始期限为10年的中期国债,其剩余期限应当不超过15年且不少于9年5个月。
原型B的可交割国债篮子为:原始期限为10年的中期国债,其剩余期限应当不少于9年5个月。
原型C仅仅允许使用最新一期的10年期中期国债交割,即“单一CUSIP码”模式。CUSIP码是美国统一证券辨认委员会确定的证券编码。
可交割国债范围的宽窄决定了3种原型各自的优点和缺陷:
原型A的主要优点包括:一是在不同收益率环境下,新品种(TN品种)和原有10年期国债期货(TY品种)共同确保了10年期利率风险能够被覆盖,而两个品种管理的利率期限又不会彼此重合。当国债收益率低于6%的名义息票率时,TN品种对应收益率曲线上9年5个月的点(接近于10年期),TY品种对应6年6个月的点;当国债收益率高于6%时,TN品种对应15年期的点,TY品种对应10年期的点。二是预想有种类更多、发行规模更大的国债券种可以用于交割,具有更强的抗市场操纵能力。
原型A的主要缺陷包括:一是较早发行的具有更高息票率的长期国债可能成为CTD券。一方面,这些旧的长期国债交易不活跃,可能对交割带来困难;另一方面,这些券种的息票率较高、久期较短,与最新发行的10年期国债具有不同的风险特性,使得TN品种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出现偏差。二是相当一部分的可交割长期国债已经进入本息分离交易1或者被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账户(SOMA)所持有,所以实际可交割规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原型B的主要优点包括:一是CTD券必然是最新3期l行的10年期国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10年期利率风险,因此使用TN品种管理10年期利率风险的效果更好。二是CTD券不太可能被SOMA大量持有或者大量进入本息分离交易。三是可交割国债篮子不会受到长期国债5年发行缺口的影响。
原型B的主要缺陷包括:一是相对于原型A,可交割国债规模较小。二是当市场收益率高于6%的名义息票率时,TN品种和TY品种对应的可能是靠近10年期长端的同一个CTD券,造成两个品种对应的利率期限重合。当市场收益率显著升高时,为了在整个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线上形成平衡,可能需要将可交割国债篮子向原型A的方向扩展。
原型C的主要优点包括:与原型B类似,最新发行的10年期国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10年期利率风险,并且可交割国债篮子不会受到长期国债5年发行缺口的影响。
原型C的主要缺陷包括:一是每个合约只允许单一CUSIP码国债用于交割,限制了供给量,容易造成市场操纵和逼仓。二是为了降低纵的可能性,需要设置非常低的持仓限额,使得TN品种无法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功能。
比较3个原型的优缺点,可交割国债范围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抗市场操纵能力与跟踪利率风险精确性之间的取舍。可交割国债范围越宽,则抗市场操纵能力越强,但是可交割篮子中的债券差别也越大,更容易出现CTD券与新发行10年期国债风险性质差别过大的情况,给精确管理利率风险带来困难。反之,可交割国债范围越窄、越接近新发行的10年期国债,则跟踪10年期利率风险的精确度越高,但是存在由于可交割国债规模不足而引起市场操纵和逼仓的风险,同样限制了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
最终,CME集团在广泛征求国债期货市场参与者意见的基础上,基于原型B完成了产品设计。相较于原型A和原型C,原型B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同时兼顾了抗市场操纵能力和跟踪利率风险精确性。CME集团认为,基于原型B的新品种在当前收益率环境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10年期国债利率风险,较好地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如果美国财政部保持当时的国债发行规模和频率不变(连续3期国债的总供给量大约为1770亿美元),那么CTD券规模将会足够大,从而克服抗操纵能力不足的缺陷。CME集团未来也有可能在收益率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合约设计,如将交割篮子向原型A的方向扩展。
需要说明的是,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是在交易所与市场参与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的,既体现了产品研发人员的智慧,也是市场参与者意见的集中反映。这一点将在下一小节进一步说明。
Ultra 10国债期货的市场推广与交流互动
(一)产品设计阶段充分征求市场意见
新品种的需求来自市场,最终使用者是国债期货市场参与者,能否充分获取和准确解读市场参与者的意见决定了新品种的成败。因此,CME集团针对中长期国债期货新品种所作的市场推广与交流互动,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开始了,重点在于将交易所的原型方案和设计思路广而告之,以及充分收集广大市场参与者的反馈意见。
CME集团介绍设计中的原型方案时,所采用的是称为在线研讨会(Webinar)的特色方式。研讨会主要包含一段配有语音解说的幻灯片演示视频,幻灯片详细介绍了3种原型方案以及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并在最后请求市场参与者就尚未考虑到的缺陷和可能的其他设计方案给出反馈。市场参与者可以在研讨会结束之后随时回到这个网页反馈意见,除了选择自己更加偏好的产品原型之外,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提问或者提出新的产品设计方案。
(二)新品种上市后的持续推广
Ultra 10国债期货上市后,CME集团网站为其设计了醒目的“Ultra 10”文字标识,开辟了专门的主页,通过专门主页、官方新闻稿和投资者教育栏目为国债期货市场参与者持续更新Ultra 10国债期货的相关信息。
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多次公告Ultra 10国债期货上市后在成交量、持仓量、参与投资者数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增强市场信心。第二,宣传Ultra 10国债期货能够为市场参与者管理利率风险带来的益处。第三,具体介绍利用Ultra 10国债期货可以实现的交易策略。
启示与思考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覆盖股权、利率、农产品、金属、能源和化工等领域的期货及衍生品体系,但是仍然无法充分满足实体经济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虽然我国当前的期货品种上市制度与美国市场有很大不同,但是仍然能从CME集团的Ultra 10国债期货案例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一,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美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已有将近170年历史,金融期货发展也有超过40年历史,已经是全球最为成熟的市场。但是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美国期货市场上的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至今仍然层出不穷,不断满足着广大市场参与者千变万化的风险管理需求。本文案例中的Ultra 10国债期货就是为了应对原有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不能精确管理10年期利率风险而设计推出的,是对原有品种线的创新性补充。同时,只有3期最新发行国债可用于交割的设计也较为独特,产品实际运行情况也打消了关于可交割券规模不足的担心。
第二,成功的金融产品创新来源于市场主体的真实需求。例如,本文案例中原有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线所管理的利率风险期限间隔扩大,需要新品种来更好地管理10年期利率风险。脱离市场需求推出的金融产品很容易沦为炒作工具,造成市场风险。
第三,期货新品种的设计开发需要与市场参与者充分沟通,并且可以与市场推广工作相融合。市场参与者是期货产品的终端使用者,CME集团尽早邀请他们对产品原型方案给出意见建议,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市场智慧,选择最适合大多数终端用户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在新品种上市前引发广泛讨论,汇聚市场人气。
第四,期货新品种的市场推广工作应当紧紧围绕服务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需求。虽然一些境外交易所在新品种推广阶段会向最先参与交易的会员提供奖励或者手续费优惠,从而有助于形成初期流动性,但是新品种的流动性能否长期保持并稳定增长,关键还在于能否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需求。本文案例中,CME集团积极宣传新品种在管理10年期利率风险方面的优势,并分享关于交易策略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市场参与者更有效地使用新品种管理市场风险。
对我国期货产品创新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期货产品体系,便利国债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
一是在评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推出中短期和更长期限的国债期货产品。目前我国已上市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对收益率曲线中段形成较好覆盖。而我国财政部也在发行短至3年、1年,长至30年、50年的国债现券,这些现券的投资者也需要相应期限的期货产品管理利率风险。二是借鉴Ultra 10国债期货的设计经验,提升跟踪利率风险精确性。我国的10年期国债期货可交割券期限范围较宽,在特定的收益率环境下也可能出现与美国原有10年期国债期货类似的问题,即无法管理10年期利率风险。
(二)在期货新品种预研阶段充分吸收市场意见,并积极开展形式灵活的市场推广
一是采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在产品设计开发和上市运行全过程中,保持与市场参与者有效沟通。借鉴CME集团在Ultra 10国债期货产品设计中与市场参与者交流互动的经验,我国期货交易所也可以采用更有效的媒体、更鲜活的语言、更具互动性的活动加强与市场参与者的交流,借助市场智慧不断完善产品。交流应当注重双向互动,避免一味单向传播。二是使用更加醒目的词汇为新品种冠名,提升产品推广效果。本文案例中,如果想在名称中把新品种与原有品种的具体差别反映出来将过于复杂,而“超级”(Ultra)这个词汇既能吸引市场关注,又能体现新品种在管理特定风险时的优越性。借鉴这一经验,对于市场瞩目的新品种,我国期货交易所可以将市场对其“俗称”美化或者自创引人注目的新鲜词汇,在推广活动中积极使用。
(三)推进期货新品种上市制度改革,优化新品种上市流程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6
359
2015-4-6
投资者报
近20年来,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工程学和金融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量化交易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逐渐被广大投资者认识、接受。据统计显示,在美国的证券市场中有60%的指令是由程序发出的,占比十分可观。
从国内外历史经验上看,量化交易的持仓周期一般较短,频繁地进出操作,要求交易标的必须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并且价格波动较大以便获利。
期货合约作为交易所上市的标准资产,往往具有极好的流动性,而且支持做空和T+0结算,交易手续费低廉,是量化投资的理想对象。如国外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美国国债期货、布伦特原油期货,国内的股指期货、塑料、白糖、PTA期货等,都是量化交易者青睐的交易标的。
几种典型的期货量化交易策略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期货量化交易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较大的发展,诞生了多种不同思路的量化交易策略。
1. 期货期限套利策略
期限套利是最常见的期货套利策略,赚取现货和期货的瞬间价差,以股指期货为例,当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显著高于现货时,可以做空股指期货,同时买入沪深300一揽子股票,等待价差减小后将期货和现货头寸平仓。同样对于商品期货,也可以有类似的期现套利操作。笔者在实际应用这种策略操盘时发现,当基差扩大至30基点和负基差时,可明显观察到有大量套利盘平仓。
采用这种策略操作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套利策略相比单边投机策略风险较小,但若期货和现货价差继续扩大,则头寸将面临损失。另外,一手股指期货对应的是100万元左右的现货资产,加上股指期货的保证金,一个套利头寸的建仓成本在115万元左右,仅适合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
2. 跨品种统计套利策略
在期货市场往往存在统计相关性较高的期货品种,如大豆和豆油、豆粕,原油和塑料,菜籽油和菜粕等等。若当前价差显著大于或者小于历史水平时,可以建立头寸,等待二者的价差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期限套利相同,统计套利也面临着当价差扩大后头寸面临损失的风险。
3. 趋势跟踪类策略
与主观交易经常预测未来行情走势不同,趋势跟踪类策略往往不预测也不预见,它们以价格为基础,每当价格有所变动发出趋势信号时,就跟进追涨杀跌。比较经典的趋势跟踪型策略有均线交易系统、MACD交易系统、布林带交易系统等。量化交易员往往使用不止一个指标来识别趋势,并利用多种过滤方法来过滤虚假信号,提高胜率。
4. 事件驱动型量化交易策略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增长,出现了基于舆情挖掘的交易策略,量化交易者的服务器会在互联网搜索任何与该期货合约有关的文本的信息,基于搜集到的信息判断该合约在短期内的价格走势。
5. 高频交易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基于K线交易系统的交易速度,已经无法满足量化交易者的需求。从而产生了以Tick数据为单位的高频交易策略,现有的高频交易策略包括自动做市,订单流跟踪,统计套利等。高频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交易速度,为了追求极致,高频交易者往往不惜花重金在期货交易所周边购置服务器,以图达到最快的交易速度。
主观交易VS程序化交易
关于主观交易和量化交易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投资界争论的话题。从经验上看,若交易方法得当,辅以不错的手气,主观交易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由于投资者在主观交易中经常违背交易纪律,不能做到坚决的止盈和止损,“净身出户”的例子屡见不鲜。
与主观交易不同,量化交易的交易纪律是由计算机程序保证的,若价格运行到程序设定的止损点位时计算机会坚决止损,不会出现主观交易者常犯的“死扛等反弹”的情况,其收益曲线一般较主观交易者更为稳定。除了维护交易纪律,量化投资者对比主观人工交易者还有以下几点比较优势:
1. 体力与精力
受制于体力和脑力,主观交易者无法时刻保持最旺盛的精力,进而影响交易绩效。而且当前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纷纷推出了夜盘交易,这更对主观交易者的脑力和体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2. 交易速度与滑点
主观交易者在投资决策前需要用肉眼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思路整理,进行必要的计算,最后打开软件下单,即使是最富有经验的交易员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平均也需要5秒左右的时间,对于以日内短期交易为主的期货交易来说,5秒延迟的滑点成本巨大,严重影响交易绩效。而由计算机执行的量化交易从收集信息到执行交易,仅仅需要毫秒级别的时间,滑点成本显著小于主观交易者。
3. 理性与感性
按照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存在各种认知偏差。如损失厌恶偏差,自确认偏差、参照点偏差、过度自信偏差、后悔厌恶偏差等等,这些负面的认知偏差往往令主观交易者在金钱与身体上面临双层煎熬,而计算机执行的量化交易显然无需考虑此问题。
近日,微量网和国内某媒体合作举办了“首届全国期货全明星人机大战实盘争霸赛”,通过对比主观交易组和程序化交易组的成绩我们发现了有趣的结果。大赛排名前十名的选手中主观交易和程序化交易各一半,其中前3名全部都是主观交易选手,但在11名到50名的选手中,程序化组的选手却占到70%以上,而且即使排名靠前的主观交易选手大都是身经百战,程序化交易选手的平均回撤率也显著小于主观交易选手,达到8%之多。
量化交易发展空间巨大
2005年之后,伴随着量化投资的传播,程序化交易开始出现在内地市场。在开始阶段,量化交易主要利用模型辨别交易信号,并以手工下单为主。
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后,由于市场流动性好,交易信号明显,成为程序化交易的主要标的,但参与量化交易的仍然以机构投资者居多。2011年至2012年,市场上涌现出文华财经、交易开拓者、天语等交易软件,他们大多使用简单,上手容易,推动了程序化交易的普及,使采用程序化交易的投资者数量快速增加。2012 年开始,随着期货资管的开闸,私募基金开始大量利用程序化交易参与到期货市场中,程序化交易技术和成交量均得到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