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市场前景

银行市场前景范文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客观有效地评价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引导其抓住机遇,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获取竞争优势,不仅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稳定我国金融环境、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以商业银行竞争力和市场定位相关理论作为分析依据,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市场定位状况,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市场定位因素是当前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基于C-A-P模型对其市场定位策略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市场定位 竞争力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在我国大量出现,银行业趋向于形成本土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等相互竞争的格局。随着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和跨区经营获得批准,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市场定位因素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

市场定位理论认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方面主要是产品、服务、渠道、员工等。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主要指标为流动性、盈利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度、公司治理、管理状况、创新及技术和业务结构。在城市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中,不管是流动性或是盈利性还是资产质量的各类指标均与银行所提品类型、销售业绩密切相关。存贷款的数量和结构,产品的销售业绩和盈利能力,员工素质及相关服务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指标也显示市场定位因素与竞争力密切相关。

(一)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压力较大,不仅有国有商业银行不断细化业务带来的挑战,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带来的压力,还需要不断关注外资银行的发展动向。

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及保护,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轻,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员工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更容易采纳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早,拥有地缘优势,经营网点密布,业务细化,能更好地提供便民服务业务。与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对所在区域的市场有深入了解,有利于业务开展以及降低经营风险。

但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起步较晚,资金、规模、技术、信息网络、业务品种和人才等方面都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和相比也是客观现实。城市商业银行的网络大多局限于所在区域,也没有国家专门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因而其补充资金的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在品牌、产品以及管理上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 市场定位是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 所在区域或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有了迅速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一定程度受制于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也使得其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程度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

根据《银行家》杂志发表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状况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前的多是区域发展较快的地方银行,例如山东省莱商银行、江苏省南充银行;或是城市经济活力较强的地方银行,如浙江省温州银行、宁波银行等。如何通过准确的区域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能有效抓住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契机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选择。

2. 城市商业银行产品的便利性及创新能力。

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深入地方的竞争压力,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其地缘优势去赢得竞争。充分发挥其服务所在城市居民、员工本地化程度高等相关优势,推出各种高便利性的产品或服务是重要手段之一。便利的产品往往能吸引大批普通居民成为银行的客户,从而能一定程度降低其营销成本,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和竞争力。此外,适度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也能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声誉的提升和业务的增加。

二、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总体是依照“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原则进行的,但还存在各种问题,主要集中于定位不足和定位混乱两方面。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定位不明确

目前,大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几乎所有业务领域、所有市场机会上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从各个方面积极参与竞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目标,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针对性不强、个性不足,与大量的投入相比,并未赢得理想的竞争优势。

同时,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具有雷同性。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对自身金融环境和综合实力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更没有严密的市场细分,而是笼统的定位于“三个服务”或是与大型银行市场定位一致,追求大型企业和项目。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我国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在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业务等业务上开展得较少。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只有约22%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这样就无法满足客户高效、快捷、多样化的需求。

2. 定位与执行不一致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为自己定位于“三个服务”,但事实却一味追求大客户大企业,并未真正执行其市场定位战略。

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充分发挥机制优势集中资源实施可保持竞争优势的特色定位战略,而是无视与国有大银行在制度结构,信用保障、资金规模、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偏离了自己的战略宗旨和方向,那么这种市场定位不合理将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纵使侥幸得到一些眼前利益也无法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 原因分析

1. 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1)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绝大多数是以本地城市信用合作社、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少数地方性金融服务机构重组改制后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承接不规范经营时期形成的大量高风险资产外,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银行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在演变和发展,内部风险控制有待加强。

(2)急于发展的心态较重。银监会已批准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和上市,这使得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以不断扩大规模和扩展营业网点作为发展目标,倾向于追求大客户和项目,偏离了服务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初衷。

(3)管理等方面有待加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还不完善,尤其是战略制定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调查;与国外类似的社区银行相比则有业务不够专业,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获取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意识不够强烈等不足之处。

2. 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各种金融机构间竞争不断加剧,城市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不断加大的竞争压力,还必须考虑自身的发展和转型。由于金融行业整体而言前景较好,产品需求量大,金融机构成长性和盈利性较好,因此易产生过高的市场定位。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高,为了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显得过于谨慎。

(2)缺乏指导。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其市场定位往往脱离所在城市的发展需求,一味求大。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得到地方政府与上级监管部门的指导,从而充分利用其地方政府的关系与城市或地区发展取得共赢。

三、 基于C-A-P模型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建议

C-A-P模型是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定位策略的模型,通过该模型能够比较全面地从客户、区位和产品三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定位进行阐述。

(一) 客户定位

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应当重视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个人客户的发展,系统地执行其成立之初就确立的“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

1. 坚持“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

首先,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其成长性良好且融资需求旺盛;其次,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限,若执着于独立为大企业服务,不仅资金难以满足其需要,而且面临着因贷款集中度过高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最后,大企业一般只能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获得的边际收益较高,对于大企业不接受的高利率,多数小企业却能接受。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不健全且贷款担保不完善,选择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风险较高,但如果等该市场发展完善的时候再寻找客户,市场可能己经为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所占领。

2. 重视社区发展和个人银行业务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一定程度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中蕴含很大的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考虑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做大个人银行业务。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对传统个人金融业务的改造,在全面整合个人金融产品、应用渠道、定价机制和营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也要注重战略合作,在银行、保险、证券业务日益交叉融合的形势下,积极寻找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索和拓展合作领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二) 区位定位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局限于地方的界限已被打破,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否跨区发展仍需谨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营网点为社区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金融和信息服务。

1. 服务地方

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立足点,抓住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和都市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大力开发适合本地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强化经营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对地方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

2. 适度跨区发展

随着其业务和所在地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固守某一区域是不符合其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的。但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发展不能盲目,必须与所在城市发展紧密结合。

当前我国部分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已经走向全国,如北京银行,此类银行应找准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现阶段都处于区域级发展级,业务以所在城市为中心扩展至所在省级或周边区域,这应该是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进行区域定位,即有所侧重又有所发展;也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还局限于所在单一城市,此类银行更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制定合理的区域定位,先在单一城区内获得竞争优势再寻求业务范围的扩大。

(三) 产品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像大银行那样从事“金融百货公司”式的综合性业务,其必须形成一定的业务特色。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性。在进行产品定位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按照自己的市场定位来推出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要注意区分面向机构投资者和面向居民个人的金融产品。批发业务的投放应更注重效率而零售业务则应突出便利性和自身特色。

四、结语

城市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中,既要大胆汲取国内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营经验,也要认真根据本地情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只有选择合理的市场定位,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根据C-A-P模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市场细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求做实区域细分市场、做强社区产品的定位战略,将其拥有的优势资源融入到与对手相似的竞争业务中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定位战略,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跃祥,唐洋军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彭建刚等.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 李镇西.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 靳振刚.论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5] 张梅.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银行市场前景范文2

一、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特征及现状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存在的差异较大,这些差异的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运营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信用扩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与资产证券化进行的,我国影子银行信用扩张的方式则是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与商行表外业务进行的。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银行体系外部所有可以创造信用的机构、业务与工具,如小贷公司、VC与担保公司等;以商行为依托的银行业内部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及其他金融工具;民间金融体系,如典当行、民间借贷以及地下钱庄等等。

2.不同的监督强度。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西方发达国家尝试对影子银行采取阶段性的监管措施,但在整体上,影子银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受到的监管强度依然不高,其特征也表现为试探性;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却一直处于金融监管的范畴中,并且在监管统计口径中也纳入了银行理财产品。同时,信托公司的各项业务也遭受严格的监管,具备信用创造功能的其他金融机构也处于法律规范的监督之中。

3.不同的杠杆倍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商业银行资产与影子银行发展规模大体相当,并有着高达40倍平均杠杆倍数;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规模要远远大于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几乎没有任何负债经营现象。

据有关影子银行的统计表明,2002年到2012年期间,社会融资规模中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从93%下降到了58%,可见影子银行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我国2012年末期的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93.7万亿元,而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就高达25.1万元,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6.79%。促使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信贷需求不断增长,但信用供应却一直受到抑制;第二,虽然储蓄水平较高,但在转化为投资时的比率却相对较低;第三,虽然社会闲散资金较为充足,但投资在产品方面的资金却十分缺乏;第四,金融监管环境的不断严格化,促使金融机构希望通过创新的方式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监管套利。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就是监管套利与金融创新,这种情况和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发展相似。

虽然影子银行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类别不同的影子银行产品和机构的发展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信用衍生品、货币市场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业务发展缓慢;银信合作产品的发展由最初的爆发式自由发展,逐渐转变为监管制度下的稳定发展。银信合作发展的契机主要得益于2005年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开办,从最初的信托产品发展到后来的“打新股”产品,再后来又发展成为迅速膨胀的融资类产品,乃至近几年来银信合作业务不断的升级与转型,其产品也逐渐成为代表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典型。

信息合作的发展永远离不开金融监管和创新两块核心内容。在当今全新监管策略的驱动下,银信合作可以对产品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组合或投资类型的产品面目重新出现,从而规避国家对这方面的监管;或者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到银信合作之中,从而避免融资业务的限制比例;同时,银信合作还能够在股票授权的情况下出现,利用风险资本系数的改变来节约占用资本,从而规避银监会对风险资本的限制。

二、影子银行理论模型设定与均衡分析

1.理论模型设定

假设模型存在的两个不同阶段,为t=0、1,t=0为信托期起始阶段,t=1为结束时期。模型的主要对象有投资者与信托公司两类交易主体,以及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与银行等服务机构。交易主体主要负责开发信托产品,并以此将理财产品销售给相关投资者,从而充分吸收理财资金;担保机构负责资金池担保业务,增加信托公司的信用等级;信用评级机构则负责对信托公司的资产进行信用评级。

在t=0时期的初始禀赋为ωinv,效应函数可以表示为U=Eω[C0+C1,ω]

上面公式中,C0表示的是t=0阶段的消费,C1,ω表示的是t=1时期的经济在ω状态下的消费。ω的状态主要分为三种,即增长状态(g)、衰退状态(d)、低迷状态(r),这三种状态组成状态空间Ω={g,d,r},不同状态下的资产不违约概率是π。

信托公司方面,假设信托公司利润最大化时的风险是中性的,当t=0时初始禀赋ωtru,此时信托公司在从转让公司得到收益权之后,构建资金池(资金池加权收益率为A,则预期收益率为Eω(πω,A));通过信用增加等手段,将受益权分为优先和次级两种,并向银行出售优先级受益权。银行再据此进行理财产品设计,并向投资者出售理财产品,从而募集到理财资金。当t=1时,信托产品就被信托公司收回,以保证银行投资收益。此时,将优先级受益权记为S1,次级受益权记为S2,并将二者在t=0阶段的价格设为p1,p2,将t=1阶段的收益率分别设为R1,R2。

信托公司应当支付的税费总额是构建资金池的一阶函数,公式为f(I)=α0+α1I。α1表示税费比率,主要由银行中间费、担保费用以及税收支出等各项费用构成。

2.对理论模型进行均衡分析

使构建的模型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进行工作,此时将信托公司为记为j,然后分析信托公司的最大化利润。当t=0时,信托公司的初期利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I=[ωjtru+Dj?rDj?(α0+α1Ij)]+[Eω(πω)AIj?Ij]+[p1(S1,j?TS1,j)?R1(S1,j?TS1,j)]+[p2(S2,j?TS2,j)?Eω(π2,ω)(S2,j?TS2,j)]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信托公司预期利润的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信托公司融资成本与产品发行费用,购买资金池时的现金流,信托公司优先级与次级受益权带来的预期利润。同时,当t=0时信托公司还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条件,分别是:信托公司自由筹集的资金;信托公司要在最坏状态下拥有足够能力募捐早期资金;信托公司发行的产品规模必须小于资金池总额。

因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为了在经济状态最差时获得收益,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所以我们能够认为,投资者关心的主要是最坏状态下的经济收益。

当市场状态达到均衡化时,由于基准利率不再对信托公司构成限制,所以信托公司可以完全操控定价权,从而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定价。[6]所以,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信托公司就可以确定风险利率是由S1的未来收益与市场价格p1之比得来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在构建资金池之后,将分层受益权发行出去,当市场状态达到均衡化时,信托公司的产品只能在影子银行体系之下进行交易,此时将特有风险消除之后,再对风险进行有效分配,从而提高了社会福利;当信托公司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后,就可以将影子银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使其不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

三、银信合作环境下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典范,对扩展金融机构、丰富产品种类以及加速资本流动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从上述模型分析可知,我国影子银行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并且对金融市场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7]不仅如此,由于信托产品的交易范围只在影子银行体系之中,因此只要将传统商行与其之间的关联切断,影子银行的发展就不会出现集聚风险,并且还可以将各自的特定风险有效分散出去;另外,信用评级机构如果为了得到更多利益,进而调整信用评级,就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这将对影子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对影子银行的规范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我国影子银行的内涵与地位,明确各部门具备的监管职责;推动资产证券化的逐步深入,切断传统商行和影子银行的联系,可以防止兑付问题的出现,解决期间出现的此类问题;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必须做好各类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工作,尽可能地防止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

银行市场前景范文3

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为了分析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我们从理论角度提出几种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实证验证。

第一、流动性差异假说,我们认为对股票溢价最简单的解释是流动性假说,结合该假说,我们考虑股市的情况是,相对于B股,A股存在溢价,反映了相对于交易不甚活跃的B股,A股有着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动性。这种溢价现象的存在并不要求,国内投资者或国外投资者有不同的资产基础价值和不同的风险规避程度。

这种假说可以放在扩充的CAMP模型来考虑,考虑流动性风险,CAPM模型变为:R=Rf+β(Rm- Rf)+ω,其中ω为由于流动性成本存在投资者所要求的额外收益。从该模型来看,由于存在流动性成本(一般流动性越低,则成本越高),投资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从而对价格较低的股票才有需求。同时、相对于A股投资,B股投资的交易成本更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们也可以从实证角度来论证该假说,我们用同一公司A股价格与B股价格之比来反映A股溢价水平,用同一公司A股的月平均交易量和B股的月平均交易量来测量A、B股流动性差异。实证的结果是A、B股流动性差异显著地到他们的价差。B股相对于A股的流动性越低,则B股投资者就会承担额外的流动性成本,仅从这一点看,B股的投资者要求的收益必然要高于A股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而收益和价格成负相关关系,所以A股相对于B股有更高的溢价。

第二、信息非对称假说,我们认为A、B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非对称,即A股投资者掌握的信息比B股投资者更多,由于存在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所以,B股投资者要求的收益会更高,从而出现了B股价格存在较大的折扣现象。一般地,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知名的大公司的信息往往容易获得,而知名大公司一般也在信息别注意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给投资者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预期规模大的知名公司或资本化比重较高的公司A、B股价格之差较一般公司来得小。这在我们的实证中得到了验证。

我们用公司的资本化规模(即流通实值)和A、B股价差的相关性来反映两类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其中A、B股价格的相关性越强说明信息在A、B股之间传递的越快,非对称信息程度越弱。我们的实证结果支持信息非对称假说,即信息非对称显著地影响到了A、B股的价差,而且信息非对称程度越强,A、B股价差越大。

第三、需求价格弹性差异假说,A股相对于B股的溢价反映了国外投资者对B股的需求曲线较为水平,即弹性较大,而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曲线却有明显的向下倾斜的走势,即弹性较小。在中国股票市场,国内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A股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他投资工具较少,所以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而国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B股的份额并不高,而且他们的其他投资工具很多,所以国外投资者对中国B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所以综合来看,A股的供给所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而B股的供给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高的需求者,从垄断差别定价的角度看,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从而造成了A股的价格要高于B股的价格。许多学者在讨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限制性股权和非限制性股权价差的模型及实证结果都表明了这一假说的成立,即可观察的股票升水反映了非限制股权的供不应求。但是限于条件,我们的实证结果暂时无法验证这一假说,但从实际的观察看,该假说确实成立。

第四、投资理念差异假说,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与国外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技术角度来解释,就是两者的风险规避系数不同。从现实情况来看,A股市场的投机性更强,这可以从极高的市盈率看出,所以A股投资者有着比B股投资者更低的风险规避系数,或者说前者更喜好风险。这样在获取相同收益的情况下,A股投资者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即表现为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

这一假说也得到了我们实证结果的验证。我们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A、B股价差的回归关系来验证两类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理念对A、B股价差的影响。实证的结果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A股溢价越低,即说明A股投资者相对与B股投资者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不看重,正因为如此,才产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A股价格变化不大,而B股价格会提高,从而使A股溢价降低。

第五、风险报酬差异假说,该假说源自于资本资产定价。在一个简单的折扣现金流模型中,国内投资者的资产溢价来自于相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的更高的预期现金流和更低的经过国内风险所调节的要求报酬率。假定A、B股支付相同的红利,国内和外投资者所面临的所的税和资本利得税没有过分的波动。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导致不同要求报酬率水平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有A、B股投资者面临不同的汇率风险,风险以及不同的利率风险,由于这些不同的风险因素,可能存在国外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要高于国内投资者的情况,最终导致A、B股价差的产生。

二、B股市场投资前景预期

对于B股市场未来的方向,很多人认为A、B股市场合并是必然趋势,从而A、B股的价差会消失,不管他们的价格变化的方向如何,在A、B股市场间无风险套利机会总是存在的,最近投资者对B股投资的极大热情也反映了这一认识的广泛接受程度。我们不否认这一趋势的最终到来。但是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近日说A、B股市场在未来5—10年内不会合并。看来A、B股市场分割状态暂时无法消除,那么A、B股之间的价差在B股市场对国内人开放的政策出台后如何变化,以及B股市场未来的投资前景如何,这是我们以下的重点。

第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没有消失,A、B股的价差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我们前面分析了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据此,我们认为在B股市场对国内开放以后,A、B价差形成的因素会产生一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B股的流动性会增加、投资者的需求弹性会变小、投资理念向A股投资者看齐,这些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B股价差,而其他因素基本不会变化,比如信息非对称仍然存在,因为国内的自然人投资者也就是一般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获得并不见得比原来投资B股的国外投资者多;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差异也不会变动。所以,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到那些因素变化了,而那些因素没有变化以及他们对B股市场产生何,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更理性的投资B股。

第二、在开放政策出台以后,对B股投资会有一过度反应过程,即在利好消息带动下,B股价格会有一急升态势,然后在更长期时间内,它的价格会回落到合理的价位之上。过度反映在很多股市都存在,我们认为B股开放对B股投资者来说是一重大利好消息,投资者对B股价格上升的预期形成了共识,加之股市各种消息的推波助澜,会刺激投资者纷纷投资B股,在短期内B股价格将一过度反应方式上升,但是长期内必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所以说投资者短期介入的风险很大。

第三、投资B的国外投资者可能增加。在政策出台以后,国内投资者会进入B股市场,从而会增加B股的流动性,这样,国外投资者会考虑到,在B股流动性提高之后会降低他们额外承担的流动性成本,所以会考虑进场。这样以来,B股市场受到国外股市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加深。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B股时,必须具备更宽广的眼光,既要认清国内经济环境也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同时,国内投资理念也会受到国外投资者理念的影响,从而使得B股市场能更健康的发展。

银行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私人银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不断完善,中国的GDP已悄然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高端客户,为私人银行发展的天然土壤。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私人客户的门槛定义为“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根据美林公布的2011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国拥有100万美元净资产的富裕人士达到53.3万人。在《2012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中,对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也十分看好。总之,从高净值人群的规模上看,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前景都显得十分广阔。

2007年私人银行在中国生根发芽,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各大银行纷纷增设这一业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目前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究竟应该如何发展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氛围

虽然传统的信贷业务仍是银行的核心,但是私人银行业务同样可以给银行带来十分丰厚的利润,因此不失为银行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但是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他们凭借着先进的技术、经验、设备等不断抢占市场同时,国内银行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也纷纷向私人银行业进军。这都将导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更加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二、不断加深的中外合作关系

任何企业想再一个地区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还必须要对该地区的文化有详尽的了解。一方面,虽然外资银行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第一时间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市场的私人银行业务很难十分顺利的开展。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具有本土的文化背景,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民众心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效应。但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因此,中外金融机构为了更好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相互扶持,在品牌文化、产品研发和业务经验等方面将积极的展开合作。

三、更多的专业人才需求

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对于私人银行业来说,更多专业的人才成为了发展的关键。因为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私人银行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在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之后,能对客户准确的做出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客户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熟知法律、掌握外语、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在各领域中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是现阶段私人银行更为之迫切需要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功营销到高端客户,并给私人银行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会大力培育自己的私人银行人才,并用更完善的薪酬机制来争夺更多的优秀人才。

四、服务的地区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将会在我国变得更为普及。目前各大银行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财富人数进行战略布局,从数据上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五大城市是各家私人银行首选之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沿海港口城市如青岛、大连等城市延伸,但主要还是以东部重点城市为主。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原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已导致主要城市市场饱和,如何能快速准确的发掘新的中小城市拓展为新的市场,成为私人银行发展的又一个趋势。

面对这些趋势,我国商业银行想在私人银行业务上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应实现以下几个营销上的转变。一是实现从银行本位向客户本位的转变。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保证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把营销的重点转移到客户,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坚持“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保证银行经营有效的基本行为准则。二是实现从等客户上门到主动访客的转变。在传统的银行经营中,银行经营中,银行营销推行以银行为本位的营销观念,在营销行为中表现为“等客上门”。近年来,由于银行竞争的加剧,以“客户经理制”为代表的主动访客制已被银行所接受,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真正体现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显得营销理念。私人银行更应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以实现开发客户、巩固客户的目标。另外,在完成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后,应更加重视售后服务工作,做好客户的信息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不断为其提供服务。三是实现大众营销向差异营销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早起实行的是一种大众营销,不进行市场细分,用同一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特别是私人银行业务,更应该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通过细分银行客户,发现优质客户,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牢牢占领客户。形成自身特色,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促进银行差异化产品的开放,全面提升竞争力。四是实现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私人银行业务更多体现的是向顾客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产品,它体现的是银行对顾客的承诺。因此,品牌营销比产品营销更重要,商业银行更要注重品牌建设,可通过电视财经频道等媒介向目标客户持续连贯地强化私人银行业务的宗旨,树立银行在客户心中安全、稳定的良好形象,提高品牌竞争力。五是实现单一渠道向多元渠道的转变。私人银行的营销渠道不仅包括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商业银行,也应包括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机构。随着经济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如金融服务超市、网络私人银行、职业顾问等等新型分销渠道的应用,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

因此,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必然可以促进多元化的经营步伐,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高端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晓艳. 浅谈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15).

银行市场前景范文5

关键词:银行客户;客户分割;营销策略

前言

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我国将银行划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大类银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也不断的有国外银行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银行业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到了买方市场,各大银行经营着同质化的商品及服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的发展下去,成为了每个银行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多种多样的营销手段开始应用于银行业。那么从银行客户需求出发,对银行客户采取切割营销无疑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决胜的一大法宝。

1.正确认识银行客户切割营销

所谓银行客户切割是指银行把整个金融市场的客户按一种或若干种因素加以区分,使得区分后的客户需求在一个若干个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以便银行采取特定的营销战略来满足这些客户群的需要,以期顺利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也就是说,银行客户切割是指银行经营者根据银行市场的某些分割变量(即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特征因素)把整个目标客户群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分目标客户群体,以利于银行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服务对象、确定目标经营市场的过程。比如银行利用渠道对客户进行切割营销,对喜欢“足不出户,享受服务”的白领采取电子渠道切割营销,对中老年客户需要传统的柜面服务采取物理渠道切割营销。在采取银行客户切割营销时首先必须要抓住广泛的市场调研工作。对银行而言,同样是融资需求,客户所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风险控制点不同、贷款用途不同、还款来源不同等等,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也应有所差异,因此市场调研是前奏曲。然后再通过切割市场,确定产品的有效市场,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切割产品,确定产品的定位差异,使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最大化。这样,银行产品才会更加贴近市场,才能更具有竞争力。

2.银行采取客户分割营销策略的意义

任何一种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往往不易发现问题,进行切割,才容易使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客户需求是千差万别的,银行试图用自身的产品去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是不可能的,所以银行必须选择合适的目标客户群体,对客户进行切割,实现银行产品的准确定位,满足目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只有通过切割,银行才能发展、创造和整合并充分发挥其内部资源优势,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1)可以帮助银行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银行,还是国内银行,他们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地位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买方市场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几乎每一家银行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急于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要想找到与银行战略目标一致且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市场机会,就必须以客户切割为起点,变酸葡萄为美酒。

市场机会是指市场上存在的“未满足需求”。在任何一个银行市场中,只要认真进行客户切割,都能够发现“未满足需求”的市场机会。但是并不是通过客户切割后所发现的所有市场机会都与银行的经营模式相适应,都能够为银行带来良好的收益。这市场机会能否成为银行所要进军的分市场,还要考虑银行是否拥有开发这一市场的资源,如资本、人才、技术、设备等。由于很多银行受自身条件所限,一些市场机会并不适合自己发展,这样的市场机会只能舍弃。因此,客户分割可以让银行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分市场符合自身要求,哪些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2)可以帮助银行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在20世纪末,银行业的竞争还不是那么激烈,不需要进行客户切割,整个行业对目标市场的选择都是盲目的。但是现在国内银行市场的竞争随着新兴银行的出现和外资银行的进入逐渐激烈,如果银行不进行客户切割,还是盲目地选择目标市场,就容易沦为市场的追随者,很难深入了解各个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自然也就无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而对与每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银行的最佳营销策略只有一种。银行必须通过客户切割,掌握目标市场的需求状况,综合考虑自身实力,比如资本、人才、产品等,制订出最佳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比如银行根据自身特点在一定区域内同商家协商承办分期付款购物业务,并根据这一业务推出一系列的营销组合策略和宣传活动,像分期付款购车零利息,刷卡消费可抽奖等等组合策略。

3)可以帮助银行跟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各个分市场的空间相对比较小,分市场的需求旺盛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市场在一定时期需求会突然增大,有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正在萎缩。银行只有认真收集各个分市场的变化信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占据需求旺盛的分市场,才能以有限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比如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银行总是骆驿不绝的人在拿着卡排队存钱,这个信息反馈给我们的是如何让消费者快速存款?如何减少消费者购物时的烦恼?一方面可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把传统的取款机器增加功能为存取款一体机;另一个方面这是信用卡的广泛推广的良好时机,就可以解决24小时网店不关门,24小时卡里都有钱的问题。

4)可以帮助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占据竞争优势,他们的竞争能力总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存在着差别。如果银行对市场的竞争情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有的营销策略都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客户切割,每一个分市场上竞争者的优劣势就显现出来,银行只要看准市场机会,就可以利用竞争者的弱点,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用较少的投入占据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进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例如很多地方性的银行,通过客户切割发现银行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帮扶,对当地收费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和收缴,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存款数额,另一个方面又增加了顾客来银行的概率;再一个方面又提高了银行的知名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已经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银行在这个市场变革中也应该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所以,银行必须选择合适的目标群体,实现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位。这有利于银行深入的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大量的机会,采用更有效的营销策略。特别是近几年,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外资银行银行业务的逐步延伸,银行面临着愈来愈多的竞争压力,中资银行必须实施客户切割,准确的进行银行定位,确定适合银行发展的目标客户群体,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兆强:银行产品营销发行:绩效、挑战与发展策略[J],策略市场导报,2009

[2] 黎小枫:论银行客户分割“互持”的合理性[J].国际金融,2011

[3]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

银行市场前景范文6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严格操作程序等至关重要,只要商业银行在此项业务上做到人员到位、管理到位、结算手续到位,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便能得到有效的防范,真正使其成为优良资产。

一、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1.选择项目的风险。一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所选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本身存在严重问题,具体来说又包括如下情况:一是规划报建手续瑕疵。如因土地出让金未交而未领《国有土地使用证》等,这些房地产项目极容易在购房户和开发商之间产生集体纠纷,现实中这种纠纷往往造成购房户集体拒付个人住房贷款,对这种项目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将给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二是该房地产开发项目事先未做好市场分析,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该项目本身根本就没有市场前途; 三是开发商自有资金不足,或者开发商缺乏经验,没有高素质的人员组成的管理队伍等,出现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烂尾”或不能如期交房,如果银行不慎选择了这样的项目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则该贷款从开始就面临成为坏账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针对的商品房类型不同面临的风险有较大差别,一般来说以投资为目的的客户的违约风险大于以自我居住为目的的购房户的风险,商业房大于住宅,而住宅中易于成为投资品种的小户型和酒店式公寓大于一般住宅。

2.开发商引发的风险。一是开发商的欺诈行为。一些开发商利用当前法制不健全的空隙和一些工作人员执行制度不严的机会,以其关联企业或有特殊关系的个人名义“购买”其开发的房产,用以筹措资金,甚至伪造购房人诈骗银行资金,行按揭贷款之名,作套取乃至诈骗银行资金之实,一旦资金到手,就挪作它用,甚至携款潜逃。二是开发商将购房款入账后,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楼盘烂尾,或因经济、地价、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自筹资金等情况的影响造成不能按时交楼,由此引发购房人停还银行借款,使银行被迫陷入纠纷。三是由于开发商所建楼房存在质量缺陷,不符合合同要求等原因,购房人以开发商违约为由要求解除购房协议不再履行按揭贷款协议。四是开发商所开发楼盘没有取得合法使用权或伪造使用权证,无法取得房产证或开发商违法预售等原因,导致银行风险等。

3.借款人引发的风险。一是借款人由于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或无力偿还贷款,被迫放弃所购房屋从而给商业银行利益带来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职工工作频繁变动、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变等,都会影响借款人收入的稳定,影响还款计划的顺利执行;同时,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对楼市的预测也相当困难,较难对借款人资信的真实状况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借款合同订立时,信贷资产表面上是安全的,担保也靠得住,但随着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变化,尤其是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私下的房产交易盛行,使银行贷款担保失效或悬空,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二是购房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失踪,继承人或财产代管人不再或不愿继续履行协议。三是购房人存在欺诈行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如个人收入证明、营业执照等。四是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借款人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而形成贷款风险。

4.假按揭造成的风险。一是开发商通过个人虚假购房套取贷款。开发商以其亲属、内部员工、关联企业员工甚至民工的名义按揭购房,套取银行贷款用于自身资金周转,并负责按月偿还贷款。二是开发商虚构购房行为或伪造相关手续套取贷款。通过伪造借款人身份证或购房合同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或以伪造的产权证明作抵押进行虚假按揭。三是开发商与购房人或银行员工串通套取贷款。(1)开发商为解决部分购房人首付款不足问题,尽快达成交易,在售房合同中将房屋实际价格提高一定比例,再向购房人出具首付款收据,在没有真实首付款的情况下套取按揭贷款。(2)开发商与购房者相互串通,以高于同地段的房价进行购房交易,通过购房者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并分期向购房者归还超出真实房价的贷款本息。(3)开发商与银行员工勾结,向虚拟借款人或没有真实购房行为的借款人发放按揭贷款。

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变化的原因分析

1.银行管理不善,形成不良贷款。一是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贷款管理力度不够。由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近几年才开办,开展时间不长,加之部分贷款到期,一些银行规章制度尚不建全,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跟不上,形成贷款不良。二是信贷人员重贷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信贷人员对于逾期期数较短的贷款认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催收,向借款人发出了拖欠银行贷款也没人管的错误信号,不利于贷款的按期回收。三是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不健全,还款能力难以控制。在涉及个人还款能力评估时,虽然银行要求借款人出具本人及配偶的工资、收入证明,但其真实性、有效性及还款意愿的好坏,只能主观被动地去评定,缺乏统一的标准格式和制约措施,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忽视了第一还款来源的合规性。

2.购房人违约,形成不良贷款。一是购房者由于投资方式的失败拖欠银行贷款。近年来,由于房价的上涨,购房者对市场的估计不够,采取以租养贷等方式进行投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无力偿还贷款,这种情况多在“第二套住房”借款人中出现。二是购房者由于收入水平下降,无力偿还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中长期信贷,其还款期限通常要持续2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中个人资信状况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个人支付能力的下降导致信用缺失的情况很容易发生,使银行的贷款形成不良。

3.潜在风险。商业银行一向把个人住房贷款当作一种低风险业务来发展,只看重利润,而忽视了潜在风险。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不规范,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放宽对贷款的审批条件,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二是个人住房贷款因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纷争,潜在着不确定的风险。

三、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对策

1.加强项目前期评估工作。通过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严格客户的准入标准,可以选择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从而避免项目选择风险、销售价格不实风险,和开发商恶意套现风险。个人住房贷款前期评估工作包括的基本内容有:通过对按揭项目的建设条件评价、市场前景分析、开发商素质和业绩评价、项目的财务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可以判断项目是否具备给予按揭支持的条件,从而择优挑选好项目。

2.加大力度严防假按揭。拟提供贷款支持的按揭住房的期房价格进行市场评估,经银行确认后,确定合理的贷款成数。对期房价格的正确市场评估,以避免开发商高价销售策略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同时,通过评估还可以部分避免开发商的恶意套现风险。因为即使开发商组织假的购房者办理了按揭手续,套取了银行现金,但个人住房贷款毕竟拥有了合法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品――住房抵押,在开发商仅能获抵押住房的公允市场价格的七成贷款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根据按揭住房在建项目的形象进度,预留开发商对购房者的保证金,以保证在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开发商终究会想方设法按月代替虚假的购房者归还贷款,否则银行一旦处分抵押住房,加上银行预留的保证金,应该可以使贷款风险降到最低,而开发商则得不偿失。对期房价格的市场价格评估,还可以避免抵押住房的资本价值风险。

3.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建立独立、公正、权威的资信评级中介机构。该机构应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能够调阅各商业银行的电脑网络资料,出具的资信评级结论在各商业银行通用,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并可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随时调整其个人信用等级,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可以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个人资信等级。建立个人存款实名制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通过这两项制度的建立,可以掌握个人真实收入和财产,评价个人的还款能力。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资料都存储在该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的信用情况时,个人资信评级机构通过个人信用实码可以查询所需资料,从而评定信用等级。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将目前个人收支以现金为主,改为以个人银行账户转账收支为主,个人只有零星的现金收支。这样,银行对个人的货币化资产、不动产等非货币资产(通过转账和税收确认),个人收入和到期偿付能力就可以全面掌握并进行评估。

4.健全法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涉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修订和完善房地产抵押法律制度、房地产转让和预售法律制度,通过制订物权法、个人破产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可以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手续在合法有效的基础上更加完备、简明,使抵押住房不存在权利瑕疵,保障抵押权人拥有能够顺利、合法地处分抵押住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