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1
关键词:民宿;民宿酒店化;优势;问题
一、民宿酒店化的基本认识
民宿源自于日本的Minshuku,在日本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民宿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省,21世纪初,台湾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王显成(2009)认为民宿是民宿主将一部分的住宅出租给游客,部分民宿在提供住宿服务之外,还提供基本的餐饮和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温馨体贴的家庭式服务[2]。尽管对于民宿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民宿最基本的概念应该立足于把自家空余的房间整修后能够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随着现在的沙发客、短租等特色住宿方式的流行,我们不应该再将民宿的概念局限于乡村,城市中的民宿业也是民宿中的一项重要的产业类型。
民宿的发展有些是由于本土的文化氛围浓厚,然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或当地景区。邹益民、董艳琳(2006)的研究指出游客选择民宿的动机有 5 个,分别是寻求特色体验、追寻人文环境、体验服务口碑、享受自然环境和追求实质效益[3]。陈春燕(2015)提出民宿吸引游客的4个要素,即文化主题性、服务温情性、主客互动性、体验参与性。民宿的核心资源就在于在这样的环境和服务中与主人的互动和深层次的体验,时刻向游客传递人文情怀。民宿不需要豪华的设施,只需要有干净整洁的房间和温馨的家庭式服务,客房的布置和装饰上,向客人展示着家庭的故事和主人对人生的态度。
随着民宿业的蓬勃发展,很多的酒店品牌也开始注意到这一强劲的产业形态。尝试在民宿中引入专业化酒店管理品牌进行连锁化管理,将传统民宿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民宿酒店化的概念是指将酒店管理模式融入到传统民宿,追求服务的标准化和经营的规模化,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于农家乐等传统的民宿或酒店,通过保留原有的乡土外部风貌、配套标准化内部设施的方式,将当地民居改造成标准化酒店,并以此为特色吸引游客入住。但民宿酒店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做精品酒店,牵涉到很多方面,因而就有很多的利弊问题。
二、民宿酒店化的优势
首旅酒店与山里寒舍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首旅寒舍,成立“山里寒舍”和“山里逸居”品牌酒店,截至2015年2月中旬,已经开业项目有3家,分别为北京密云干峪沟项目、北京密云黄崖口项目、苏州吴江黎里项目,计划未来3年打造300个这样的项目结合当地特色做出差异化的产品。首旅这样的尝试是在民宿中引入专业化酒店管理品牌进行连锁化管理,将传统民宿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游客想要住宿不需再费心在村子里选择农家乐,而是进村后直接找到该村乡村酒店的前台去订房间,或是之前就在网站上进行预定。民宿统一运营,降低成本和费用,发展精品民宿、开发高端产品,能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民宿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虽然因为它的独特的文化特性受到很多游客的推崇,但在服务、卫生、管理和餐饮等方面受到游客诟病。民宿酒店化将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引入传统民宿,注重服务质量,规范民宿的发展。保证客房安全,给游客一个卫生舒适的住宿环境,在服务标准、卫生等方面起引导作用。
借用酒店的管理经验和平台,实现民宿的连锁化经营。民宿的所有者是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体化的经营形成的效应有限,民宿酒店化借助酒店的管理经验和平台,实现民宿的连锁化经营,以规模化经营的方式面向游客统一运营,连锁化经营资源共享,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共用预定系统,节省成本和费用,提升经济效益。
提升民宿的精品化程度,建立中高档民宿。当下的民宿经营投入少,入行门槛低,大多的民宿还停留在低端水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程度严重,产品质量不高,价格也上不去,除去经营成本,利润空间所剩无几。另一方面,随着游客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精品高端的民宿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追寻。因此,打造精品是很多地区乡村民宿发展突破的关键,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创意向精致化、高端服务化方向发展,满足多元需求,提升民宿促进乡村居民创收的能力。
实现串联营销,降低营销成本。传统民宿因为资金、技术有限,没有办法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民宿酒店化实现了串联营销,降低营销风险和营销成本,充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统一对外公布信息进行促销和形象的认知推广,打造民宿整体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塑造良好形象,吸引人们的消费关注度和消费热情。
三、民宿酒店化中的存在的问题
民宿酒店化难免会与当地居民之间产生利益矛盾,一方面,民宿酒店化会对周边没有加入规模化经营的民宿主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更加挤压个体民宿主的生存经营空间,导致个体的民宿业主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另一方面是民宿酒店的经营业主和民宿主之间的矛盾,农户把他们的承包经营权分离出来,分离给第三方,也就是一些民宿酒店经营业主等,让他们去经营,这就很容易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各自的利益要求不同。旅游经营者往往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在承包或租赁期内获取最大的利润,所以很可能会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不惜损坏当地的资源,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获得短期利益,使得当地居民的利益和当地的民俗风情受到损害。此外,当地农户在民俗酒店化中由于缺少法律、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势单力薄往往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民宿酒店化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惠民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酒店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资本化,资本都是一味的趋利的,很少有经营业主会自觉地去关注非经济效益,过分的趋利就会损害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得经济增长变成一次性的,不能很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商业化在民宿中加入的都市文化,破坏了乡土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规模化下生产的产品雷同、单一,没有特色,也就失去了民宿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服务的标准化使得民宿的服务不再温馨,没有了和民宿主之间的互动,感觉服务不再温馨,缺乏人情味,民宿本来更多的是向客人传达民宿主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感悟,民宿的酒店化的服务将不再有这样的生活的气息,反而更像精品酒店,标准利落却死气沉沉,原来温馨亲切充满人情味的民宿变得冰冷。
因此,在民宿酒店化的经营过程中,应当在保持原有的民宿状态下,保留各自的特色,共用部分的资源,如预订平台,营销平台等,注重文化的原真性,富有乡土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保证服务质量的状态下追求服务的个性化。打造精品民宿,并不是简单的标准化而应该是精致化和高端化,结合当地文化的特色做出产品的差异性来,使得民宿的创收功能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 民宿管理办法.[2001-12-12[2008-10-10].http://.tw/law/law_show.asp selno=52.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2
自2016年9月15日起,厦门市旅游局在旅游系统发起“行业自助互救,加快景区对外开放”活动,共发动局机关、旅游质监所、行业协会、旅行社、景区、导游等8000多人次开展灾后景区救援活动,力促成熟一个营业开放一个,缩短景区停业时间。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灾后重建是场持久战,接下来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灾后重建和旅游市场监管并重,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今后旅游市场经营规范有序,同时进一步立足旅游供给侧改革,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此次双台风过境带来如此大的影响,给厦门政府、旅游企业、居民以及潜在游客都带来较大困扰,应如何尽快恢复美丽鹭岛的昔日风光和海上花园的旅游城市品牌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基于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政府角度
首先,旅游部门统一部署,完善旅游安全预警。完善预警胜过灾后补救,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政府应更加重视气象预报与预警工作,将预防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系统。预报和预警工作主要由国家气象局和地质调查局负责,前者主要负责天气预报和主要河流的流量水位监控,后者则通过密集的水文站网检测并分析水文数据。之后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实时向公众传达。专门的气象服务电视频道和专业气象网站都要24小时提供有关服务;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支持旅游景区、建筑企业,分别从财政、税收、金融方面对相关受灾企业给予扶持,助力相关旅游企业快速恢复灾后生产经营;再次,政府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增强社区恢复力。建立社区伙伴关系,使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学校等力量形成合力,以推动社区防灾减灾的进行。对于一个经常受灾害困扰的社区,建立社区伙伴关系,将为长期落实社区防灾计划创造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政府的防灾救灾专家进行咨询评估,以社区内的灾害评估为依据进行计划制定和策略安排;推动建立“防灾型”社区,充分宣传,切实推广(可参考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管理办法),加强社区防灾救灾功能建设;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推动建立相关法律,完善有关灾害保险法等法律法规。
二、旅游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旅游企业之间要强化旅游安全预警和安全防范工作,加强气象、国土、通信等部分的合作,进一步畅通旅游安全预警和安全防范信息渠道,建立旅游综合信息平台,有效引导游客出行,完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游客满足度;组织相关商家、企业协会加入灾后重建,共同承担责任。譬如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到辖区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住所及相应物资接纳受灾群众等;旅游企业积极做好灾后恢复工作,抓紧修复受损的设施设备,确保市场经营规范有序,同时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准备,认真贯彻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的要求,根据自身接待能力的实际情况,优化接待、服务方案并认真实施,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三、市民角度
灾害发生前,市民要提高对灾害预警的重视程度。很多人并不知道各种颜色所代表的级别,或者即使知道级别,也并不知道这个级别意味着怎样的危险性。因此,个人应急意识、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演练,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公共教育提高人民的备灾危害知识,训练基本自救能力、安全消防、救援、医疗业务等,做到理论与实践将结合,加深个人对防灾减灾的认识,提高个人应急素质;灾害发生过程中,市民要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远离树木、围墙、地势低洼处,检查门窗、阳台,备好水和干粮等。灾害发生后,疫病防治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市民应该配合做好自我防护和环境修复,减少患病风险。牢记吃熟食、喝开水和洗净手九字口诀,平时多关注这方面的科普宣传,来努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四、旅游者
出行前周密计划,出行中增强防、减灾意识。对于外来游客,出行前要做好旅游计划,事先要对旅游目的地有充分的了解,制定旅游的时间、路线、膳宿的具体计划,带好必需的旅游物品。应尽量避免到受害严重的景区游玩,查看限行道路等,提前做好卫生、药品等方面的准备;在旅行过程中,要牢记旅游安全,尽量结伴而行,牢记安全事项。尽量做到文明旅游,任何时间、场合,都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自觉尊重当地文化,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3
1 巴州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现状
1.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到2011年,全州香梨总面积约4.9万hm2(含农二师),总产量49万kg,产值20亿元。元公害生产基地1万hm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0.33万hm2,出口注册果园86个0.34万hm2,有机食品果园正在认证当中,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1.2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全州从事香梨生产、贮藏、加工的较大规模企业40余家,大型冷藏库近百个,贮藏保鲜能力40万t。全州香梨贮藏保鲜率达到80%以上。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占年产量的85%,已在北京、广州、昆明、武汉、兰州、上海等70个内地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在国际市场上有“中华蜜梨”、“梨中珍品”、“果中之王”、“梨后”、“梨中王子”的美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是巴州出口最早的果品之一。
1.3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果
开展了库尔勒香梨品种选育,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出新梨1号、新梨6号、新梨7号、香酥梨、新香梨等优良品种;运用芽变育种方法,选育出沙01、新梨2号、芽变6号、芽变9号等品系。开展了矮化砧木选用研究,密植栽培研究,树形研究;同时开展了苹果蠹蛾、介壳虫、叶螨、春尺蠖、梨木虱、树干腐烂病、梨叶黄化病等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制定了《库尔勒香梨标准体系》。这些科研成果对提高香梨品质和综合生产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1.4品牌建设取得较大发展
1996年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库尔勒香梨原产地商标;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中国香梨之乡”。曾连续获“昆明世界博览会”金奖、“优质产品”奖、第四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中华名果、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最佳果形奖”、“优质产品奖”、第五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名优果品、中国驰名商标、有机食品认证等多项认证及荣誉称号,创出了“沙依东”、“艾丽蔓”、“2+8”、“东方圣果”、“天梨之乡”等10余个名牌产品。
1.5香梨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调查,香梨主栽区香梨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6.6%,香梨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库尔勒市阿瓦提乡4大队果农司马义种植的5.3hm2香梨园,2008年667m2产量达到2.8t,667m2经济效益7200元,总收入57.6万元,去除生产成本纯收入达到39万元,较2007年增收7万元。
2 巴州香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产管理不到位,品质和效益下降
一是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差。大风、沙尘、低温冻害、花期高温、霜冻频发,造成果树减产或绝收。农民种植香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冻害造成的损失。据研究资料记载:自1967年以来,库尔勒香梨产区发生过7次较大冻害,每一次冻害后均会引发腐烂病大流行,致使果树死亡、伤残,难以恢复,产量效益下降。农民在应对这些自然灾害过程中,缺少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预防措施不到位。
二是间作、施肥、灌水不合理。氮肥施入量大、施入时间晚,磷钾肥比例低,造成果树徒长,木质化水平低,抗冻性下降。在香梨生产实际中,梨农为了增加前期收入,普遍采用“棉梨间作模式”,这种模式对香梨生长非常不利,香梨水肥需求规律是“前促后控”,而棉花后期大肥大水,造成枝条贪青旺长,冬季和早春很容易遭受冻害。
三是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虫害、病害逐年增加,仅从20世纪80年代后,库尔勒产区香梨上就增加了5种害虫,如香梨优斑螟、梨小食心虫、梨喀木虱等。与此同时,腐烂病、黄化病、药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造成树势衰弱、果品质量降低,甚至使果品丧失商品性,造成极大损失。
四是果园防护林网建设不完善。由于片面追求土地效益,香梨产区农田防护林体系落后于基地建设,大多数果园防护林面积占农田面积低于要求的12%,林相不齐,防风效果较差。库尔勒地区春秋两季5级以上大风频率较高,灾害性8级及以上大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对香梨的生产危害较为严重。花期遇干热大风,降低授粉率。采前大风,造成落果减产,重者绝收。而目前果园林网化程度较低,小网格、窄林带模式还不健全,小气候还未完全形成,对香梨抵御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五是种植区域布局有待调整。从历年冻害分析,除北四县种植香梨风险大外,库尔勒周边的兰干乡、上户镇、28团、29团、30团、绿宝农场种植带,每逢冻害年份,重灾区均分布在这一区域.因此种植应慎重,有待调整。
六是采摘抢青造成品质下降。香梨总体产量小,销售企业为竞争产品。不到成熟季节就提前收购。部分果农为提高产量,在采摘期灌水施尿素,造成果实耐贮性变差,黑心比例增大,品质下降,风味变淡,影响了品牌信誉。
2.2科技支撑薄弱,制约香梨发展的技术瓶颈尚未得到真正解决
由于研究机构人员、手段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发展中许多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品种退化、品质下降,龟背果、宿萼果、畸形果多,石细胞多.果心大,贮藏期黑心病等问题,新品种选育、配方施肥以及香梨有机果品生产技术尚未成熟,深加工开发等问题有待突破。
2.3产业链不完善,转化增值能力低
一是产后处理落后。产后果品清洗、分级、打蜡、包装跟不上,果品参差不齐,缺少精包装,没能体现出优质优价,始终没有跳出“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也影响了香梨的市场美誉度和品牌形象。
二是物流基础薄弱。远离国内消费市场,导致出疆果品运输成本非常高。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果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现代化冷藏贮运基础设施滞后,特色果品冷链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全疆还不到10%的鲜果在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鲜果在运输过程中腐损率较高。
三是果品监测体系不健全。缺少果品监测机构,林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低,出疆林果产品因食品安全原因遭拒现象屡屡发生,难与国际市场接轨。
四是缺少深加工。发达地区一般果品加工比例在60%以上,而巴州在四大林果产业中,唯有香梨基本只有鲜食,缺少深加工,加工增值效益未得到体现,每年采收期有5%~25%的等外品、残次品被浪费,梨农收入减少。
2.4行业服务不到位,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香梨协会和香梨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运作水平低,在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等方面服务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香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与现代化大市场极不适应。
2.5规模化发展不到位,产业基础薄弱
“十一五”期间巴州就提出了发展6.7万hm2香梨的建设目标,而目前全州香梨面积只有4.9万hm2.近几年又呈下降趋势。就一个产业而言,香梨规模太小,产业基础不牢,发展空间和潜力远未得到发掘。
3做大做强库尔勒香梨产业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3.1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增强驱动能力
香梨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投人大,单靠农民个体的力量,发展困难较大,近几年又出现滑坡现象,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引导力和驱动力,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香梨的积极性。一是对香梨种植户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补贴。二是为避免间作对香梨造成的危害,对1~5年幼龄果园结果前期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停止间作棉花。三是香梨从采收到贮藏,时间短、资金用量大,应为收购贮藏企业流动资金的贷款提供方便。四是对绿色果品基地、有机果品基地建设、出口注册果园给予补贴,促进果品上档升级。五是探索启动林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利用政策性保险制度优势,降低香梨生产中大风、冻害、高温、霜冻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3.2优化产业布局,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做大做强香梨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基础。根据库尔勒香梨不同区域多年栽培的表现情况,香梨产业以库尔勒市、尉犁县、轮台县适生区为重点,以国家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为依托,按照巴州林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力争使总面积达到6.7万hm2,无公害面积达到90%,其中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占20%以上,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10%,出口注册果园认证面积达到20%,总产量达到60万t,扩大产业规模。
3.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科技贡献水平
一是要完善科技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科技服务机构,巴州林业局成立林果管理科,市县林业局成立林果科技推广中心,乡级成立科技推广站,村村都有农民技术人员,户户都有技术能手。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重点要增加在科技项目组装配套、科技培训与科技推广、科技人员奖励等方面的投入,真正把科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强化科技协作与联合攻关。以市场化利益机制为纽带,政府部门积极搭建平台,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的联合攻关,形成合力,力求在香梨产业中带有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方面形成重大突破。四是对香梨生产瓶颈问题持续不断开展研究。在新品种选育和香梨石细胞多、果心大、宿萼果、畸形・果问题及在配方施肥、有机生产、生态果园建设、果品贮藏保鲜等主要难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力争形成有效的、成熟的技术成果。
3.4大力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
一是加强基地认证工作。以优质、安全、营养栽培为理念,推广生态安全健康果园栽培技术,加大绿色果品、有机果品基地建设认证工作力度。二是大力推广香梨标准化生产技术。针对目前香梨生产管理水平,邀请有关香梨栽培、植保等方面专家举办培训班,搞好对技术人员和果农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香梨产业经营管理水平。
3.5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引进培育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以果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增加残次果的处理能力,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对龙头企业扶持的广度和深度,在技改、税收、贷款、用地、用电等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与扶持政策;给予龙头企业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二是搞好果品产后处理。加快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冷藏、包装现代生产线建设,重点搞好果品分级、小包装、精包装,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提高果品商品化水平。三是加快现代物流建设。以搭建物流快速通道为目标,依托现有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加强果品的贮藏设施、流通加工、理货操作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传统的交易功能基础上向物流配送、加工包装、综合服务等多项功能转型,实现市场功能的延展和扩大。同时,大力推动交易方式的创新,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四是建好产地市场。鼓励和支持四大林果产业带建设和改造一批特色林果专业批发市场,使其成为果品流通主渠道。对于果品批发市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用地、用水和用电等方面要给予优惠。五是建立安全监测机制。成立果品安全监测机构,逐步建立健全果品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索证索票、溯源和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着眼于果品全过程可追溯,加强果品包装识别制度建设。
3.6完善社会化服务,提高组织化水平
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农场、大户牵头,组建一批香梨产业协会和专业营销组织,吸引更多农民进入组织,搞好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进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采摘、统一分类、统一收购、统一包装标识、统一检验检测及分户经营管理的“六统一分”模式。二是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要在合同契约明确规范生产、加工、销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果品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方式与果农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三是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加快果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既能为果农提供果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呆农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信息平台。
3.7强化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以构筑灾害综合防控体系为核心,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一是加强果园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小网格、窄林带”模式,防护林比例不低于12%,以减轻风沙灾害。二是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预测预报监测网络,及时香梨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范围、程度,为果农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强化果园冻害防范工作。合理施肥灌水,秋季要严格控制氮肥水平、增施磷钾肥,提前浇灌冬水。提高果树木质化程度,增强抗寒能力。冬季防冻要做好根基培土、树干涂白、主干包扎等基础工作。四是搞好市场信息服务。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重要媒体,搞好香梨市场信息工作,让果农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五是探索建立林果政策性保险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将巴州特色林果业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获得国家财政扶持。同时,要尽快研究启动自治州特色林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开展林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紧研究制定自治州特色林果业保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把林果业保险业务落到实处,减低果农风险损失。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4
陈 媛在上海一家企业从事财会工作,由于经常网购进口食品,她在商品比价、交易信息方面颇有心得,并自诩为“资深买家”。但即便这样,陈媛还是会买到冒牌的进口食品,比如,有一次明明买的是从美国进口的“好时”巧克力,但打开包装发现产地竟然是广东。
事实上,在网上搜索“进口食品”,关于“假冒伪劣”的指责就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吐槽,这是“康帅傅”要做进口食品的节奏。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3500多批次,约2.4万吨。然 而,市面上能买到的“进口食品”远不止这些,随便登录一个电商网站,就能搜索出多达十万种以上的“进口食品”,每种乘以库存量,其数量远远超过从海关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食品。
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进口食品”是否名副其实? 它们到底通过怎样的渠道流向了消费者手中?
暧昧的商
“来吧,不串味。”刘宇给记者递过来一个巧克力球,一边说着,一边往自己的嘴里也塞了一个。
刘宇的手头,有数十种包装各异的巧克力,据他介绍,生产方还能提供相关的“QS生产许可证”。根据许可证上的文字,包括生产地、制造商,以及保质期和条形码等信息一应俱全。
刘宇所说的巧克力,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而它们的生产地之一则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生产这些巧克力的食品企业既有藏身于郊区乡间、用横幅遮挡厂名的小厂家,也有设置在工业开发区的现代化厂房。
这些厂家并非来者不拒,如果有陌生人到来,厂家经常会问,你是怎么找到我们的?
如果“话不投机”,厂家应付陌生人最好的推辞往往成了,“我们的产品主要用于外贸,不做电商的路子”。
来自福建省晋江市的商王松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据他描述,这些厂家的销售渠道基本由商掌控,但厂家只认可熟悉的商作为生意伙伴。
显然,刘宇和王松都是厂家认可和熟悉的商,而网络则是他们售卖“进口食品”的主要渠道。
刘宇和王松的客户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婚庆市场,特别是江浙一带。凡是订婚和结婚,都要给亲朋好友送一盒喜糖,而那些包装上全是外文的“进口巧克力”就显得特别有档次。
彭方从事婚庆行业已近5年,他说,是不是真的“费列罗”完全视客户的需求而定。若要分辨真假,可以从进货的“价格”上看出来,这在行业里并不算秘密,“比方说预购的5粒装只要20多元,而正宗的‘费列罗’肯定没有这么便宜。”
王松说,这些“进口巧克力”除了由商在网上销售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食品批发市场“集中批发”给买家。
批发市场的秘密
福建省晋江市,就是这些山寨进口食品集中流向的地区之一。
晋江(社店)食品批发市场集中了50多家食品批发商,市场中不仅可以发现“费列罗”巧克力的身影,也能找得到薯片、咖啡、肉条等各种款式和包装的进口食品。
这些“进口商品”往往“价廉物美”。根据该市场的行情价,一盒20粒装的所谓“费列罗“批发价格为60元人民币左右,而“hellokitty”牛奶棒棒糖,其百粒装批发价也不过50元出头。
但顾客想要成功购买这些“进口食品”,一般要先面对商家的两个问题:你想在哪里卖?你是来干什么的?
第一个问题的实质在于,商家希望卖到福建省以外的地方,并且青睐于来自网络的客户;第二个问题的原因,则是商家试图规避自身的法律风险,因为之前曾多次发生正品的食品生产企业派遣法务人员“卧底”并在市场取证。
但在顾客表达出想要购买的想法时,更多的商家愿意让你相信,店内商品陈列柜上的“进口食品”来自于“原产地”。
该市场一家名为“壹加壹”的商铺中不仅陈列了多种款式各异的进口食品,其中还出现了我国对核辐射管控地区的食品。
根据外包装上的图文字样,这些重量为50克的薯片生产地为日本茨城县,而制造商则位于东京新宿。外包装上的制造商、名称和原料均为全日文标注,就连“保质期”也采用日文的通常用法,即“赏味期限”来描述。
商家坚称,该薯片完全采用了日本的 原料,而且“全进口”。不仅如此,商品柜台上还陈列了原产于“韩国”的乐天扁桃仁巧克力豆。与前者不同的是,“乐天巧克力豆”被贴上了“中文标签”。
该商家表示,如果进货量达到一定规模,又用作网络销售,可以在薯片的外包装上贴上类似的中文标签。
事实上,市场上四处可见缺少中文标签的“进口商品”。即便如此,商家也能在零售的过程中,现场提供在外包装上贴“中文标签”的服务。
一包标注为“产地泰国”的“黄油饼干”也因此拥有了进口食品的“中文注释”。而在商家内部甚至发明了一套基于言辞的“解释体系”,用来应付各种检查。
比方,“样品”一词就会频频出现在商家的口中。
它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签”,显示为“饼干”的进口食品包装盒为什么是空的;至于散装的“进口糖果”,之所以既没有袋包装,也无中文标签,那是因为仅仅用来给顾客品尝的。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口食品必须贴上中文标识,并注明原产国或地区名称以及依法登记注册的商、进口商或经销商信息。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贴上中文标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假冒伪劣食品,另一种是走私或者个人私自带进来的。
化装术与造假产业链
事实上,除合法渠道外,通过走私和个人私自带进内地的进口食品数量毕竟有限,因此很多打着“进口食品”旗号的实际上是山寨和高仿的。
“贴标”是高仿“进口食品”最常见的“化装术”。
王松透露,要想完成“普通巧克力”到“费列罗”的变身,可以更换“普通巧克力”的外包装,以及商品标签等。
如果是真品的费列罗巧克力,每一粒都是用金色纸质包装,并且包装上还印有“FERREROROCHER”商标的椭圆形金边标签。但对于这些要求,王松表示其“化装术”不仅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加之口感接近,“可以当作真品来用”。
除了“贴标”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厂家出货时,在外包装上不贴任何商标和LOGO,然后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贴标,“想贴哪种牌子都可以”。
按照其他几名商的说法,他们经营的巧克力产品,在生产地,包装盒、外观标志物已经形成了“生产链”,因此不用担心到手的不是完整的货物。
王松称,还有一个“自助生产”的办法。那就是可以向厂家批发散装的、有包装纸的巧克力球,购买后可以自行组装,至于盒子、商标之类的“原料”,则完全可以在网上找到卖家。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一款知名巧克力的组装。
一名在批发市场中经营进口食品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商家有能力实现多样的生产渠道。比如,进口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其实在当地都能生产,其包装模板在设计上并不困难,只要提供真货,基本上可以由生产厂家直接依葫芦画瓢,生产链较为完整。不论是在福建晋江,还是广东江门,均能找到这样的“产业链”。而与正规渠道的同类型进口商品相比,假冒进口食品的利润至少在一倍以上。
至于发票和财务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直接从厂家拿货,一般不开具发票,因为货品在物流过程中一旦被查扣,厂家就能规避相应的责任。“在这些高仿进口食品进入网络销售渠道后,你或许可以明白,为什么商家要询问陌生顾客所谓的‘销售区域’。”该“业内人士”说,完全是为了规避被查获的风险。
一方面,作为正品的生产厂家正饱受“不正当竞争”之苦,各地也曾多次查处仿冒进口食品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假冒的进口食品因为没有出厂记录,又缺少质检过程和发票提供,一旦进入流通领域,追查将变得十分的困难。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5
一、通道县旅游农特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2015年4月,《通道县城北物流集中经营奖励办法》经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执行。通道县城北物流中心是该县60周年县庆项目,项目建设总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一期建筑面积为9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现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
通道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民间素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与传统,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良之地。全县21个乡镇全部种植有中药材,品种有27个之多,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从高到低有青钱柳、铁皮石斛、黄精、百合、勾藤、茯苓、金银花、鱼腥草、葛根等。
由于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许多农户常根据市场现价来确定自己的种植品种,或自己主观判断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利用边角薄地零星安排种植,面积普遍较小,且容易形成一缺就上,一上就多,一多就下,一下就缺的怪圈,往往是赚少赔多。加之生长期长的,投资大见效慢;生长期短的,效益相对较低,因而难以形成种植带动效应。除此之外,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种植基地。一是现在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药农对实施规范化种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龙头企业对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通道虽然有充沛的药材资源,但基本上由客商上门收购,市场资源整合不力,开发工作相对滞后,市场管理和服务工作也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周边县市药材市场相比,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辐射带动作用很小。 农特产品方面,2017年1月,通道县源田生蔬菜有限公司源田生农产品集散加工共同配送标准化试点项目入选怀化市物流标准化试点项目。截止目前,通道重点食品农产品企业为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3家。
当前,县内农产品生产经营大部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也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分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难以完善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而且,小生产经营和大市场需求无法对接,生产者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特别是农产品产销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各类农产品产销协会发展尚欠不足,营销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够强,导致主导产业不突出。 旅游物流是新兴产业,对于旅游者来说,还没有意识到购买旅游与旅游物流關系重大。 一般旅游者会随身携带一些小的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或是送人,而没有考虑到旅游物流的强大后盾。旅行社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也亟待加强。
二、通道县旅游农特产品物流发展建议
在旅游扶贫背景下,在通道县找到旅游农特产品的产销有效路径,基本思路是以旅行社组织的大型推广活动客源为第一客户群体,带动农副产品生产与消费,结合旅游电商平台推广,实现当地旅游精准扶贫脱贫目标。采取旅游+互联网+农产品的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依托旅游电子商务实现信息查询服务、在线预订服务、客户服务,资金通过网上结算方式直接付款。旅游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掌握旅游目的地的资讯,种植户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管理农产品存量与销售情况。
具体而言,建立一个通道景点、侗族文化习俗、特色农产品、特色中草药材等认证销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上群众路线,建立微信群,印象通道电子商务微信公众号,及时农产品、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实行订单购销。旅客通过扫码、下载APP,便可了解一切自己所需的旅游信息,根据信息安排自己行程,随时随地可以在线购买旅游农产品,并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送货上门服务,实现网上支付与实体流动的有机结合。对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了解游客的行为习惯,针对每个客户进行单独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旅游服务水平,培养对旅客的忠诚度。
为了更好地实施落地,以县旅游局为主导,应完善县内特别是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例如对贫困村实施全村 WIFI热点覆盖、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办网店;推出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游客来到扶贫帮困村,扫一扫村里的二维码指示牌,便可通过手机指引到达村内其余景点,了解村内的民宿、土特产商店等信息。
民宿经营的风险范文6
关键词: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综合利用;夏刘寨
夏刘寨村隶属安徽省宿州市,人均收入曾不足千元。1999年,该村两委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集中了500亩成片的土地,进行集团化经营,创新了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探索出中国农村的新途径。目前该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被国家评为“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相关学者称其为“夏刘寨现象”。
一、“夏刘寨现象”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期,农业生产陷入低谷,一些农民放弃土地,远赴他乡,但更多的农民由于对土地的依赖,甘愿守着土地过清贫的生活。一些村庄带头人看到外出打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开始想方设法促进村民外出打工,并在村庄规划中对本村劳动力作出了“走出去”到“引回来”的长远构想。
夏刘寨村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共有2226余口人。土地总面积5158亩(可耕地面积2000多亩),山地面积近万亩。由于地势低洼,村庄经常遭受洪涝、干旱灾害,受灾后土地抛荒严重。1999年前后,夏刘寨村家户式的分散经营无力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夏刘寨村出现了普遍的地不够种且收成不好的情况。
二、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举措
(一)“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
1999年,为了带领全村百姓奔小康,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思考,决定借鉴农场经验,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村支书王化东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多年经商积攒的钱组建农业公司,每位村民自愿租1亩农地,由公司进行成片种植、规模经营;所有农税、提留和公差勤务由公司承担,年终如果有盈余,则与村民分红,如果亏本,则由公司单独承担;农民可在公司打工,实行工资制。
王化东提出这一设想时,夏刘寨村每亩农地的纯收入在300元左右,农村各种税费提留最多时达到每人280元。粮食价格持续走低,把土地租给公司可以免除公差勤务,80%的农民都很赞同这种做法。在镇司法所的监督下,公司与村民订合同、摁手印、办公证,保证了土地流转过程的公平、合法。土地集中后,公司积极挂接科研部门,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发展订单农业。
模式实行后第1年,由于错过播种时节,遭受连续降雨,亏损了5万多元,公司履行承诺,上缴了所有税费。2001年,公司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种植技术,小麦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上升到550公斤,在缴纳税费后,仍然盈利5万元。2002年,公司盈利10万元。
土地租给公司后,青年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纷纷外出打工,村民收入得到提升。留守家中的劳动人员成为公司的农业工人。公司在可吸收30余名农民经营旗下的土地,农业工人按日工作,每天工资平均为30元。
2003年,国家进行税费改革后,公司把原来用于缴纳农业税的钱“返还”村民,用于为全村农民的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免费供种、免费机播。2005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公司采用“五个统一”的模式,即对全村2700多亩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所有费用由公司承担,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统一经营的土地范围扩展到了3000余亩。2008年,合并成立了新的夏刘寨行政村,公司可控制的土地面积扩大到8000亩。
(二)绿化荒山,开发可利用土地
皖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低山残丘,拥有丰富的石矿资源。周边村庄大都兴建采石场,靠销售石材获取利润。拥有近万亩荒山荒坡的夏刘寨村,采取了更为科学的发展战略。从2002年起,夏刘寨村两委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果树,大力发展干杂果业。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由公司拿出50万元资金,先后引入80余万株树苗,栽植面积近万亩。村集体免费为村民提供树苗,按照“谁栽谁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使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当年栽植成活率达90%以上。2007年,干杂果喜获丰收,农户每亩金太阳甜杏可收入2000元以上。夏刘寨村开发荒山的工程是在村两委统一规划之下,由公司提供所需资金,并将山地承包给农民,农户领取树苗后自主种植、管理、销售,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
(三)整理宅基地,利用“沉淀土地”
夏刘寨村时刻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村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2006年,省城专家对夏刘寨村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进行了15年发展规划。规划中创建的“农民新村”,按照以夏刘寨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村庄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旅游休闲、民营企业发展集聚区。
2004年,夏刘寨村决定兴建“农民新村”,逐步将全村百姓搬迁至“农民新村”居住,并对原居住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如今,新村的土地已经平整出来,3批新房已基本建成,村民已陆续入住。村两委已利用3年的时间进行“农民新村”建设的准备工作,他们还将用3年的时间,让全村农民入住新房。此工程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将村民住宅面积由200多亩减少至60亩,节约的大量土地可以进行复垦和招商引资。
兴建中的“农民新村”充分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规划建筑的新房分为3种,不同层次的住房有不同的价格,而村两委只收取原材料费用,这就保证了村民有能力入住。“农民新村”是完全按照街道规划进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集贸市场,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三、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经验
(一)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
夏刘寨村坚持“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双向发展理念,1999年创办农业公司。2001年,组建建筑公司;同时创办食品加工厂。2003年,创办轧花厂。2004年,承包区科技示范园。2005年,承包镇香稻米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香稻米获国家有机食品认定,香糯玉米、优质面粉两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定。2007年,引进辣条厂、手套加工厂等。
夏刘寨村以公司为载体,不断壮大公司规模,成功转移了村庄剩余劳动力。公司作为夏刘寨村的集体经济体,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扶持。同时,公司一方面统一经营农地,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农民一部分被公司所吸纳,另一部分外出务工,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公司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桥区委2006年调查显示:夏刘寨村2005年共投入46.78元用于村庄建设,其中公司投入近45万元。
农业公司运营成本高、风险大。良种繁育项目不适合经济作物,也难以开发高科技产品。公司下一步计划改革为股份制企业,农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也可以以现金或其他形式入股。这样农民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对企业来说,可以吸纳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吸引农户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监督,使企业和农户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基层村两委要成为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
所谓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即一个好的村级政权。要成为承载“反哺”的“有效载体”,必须要具备3个条件:它是合法的、是民主选举的;它要有相当的实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它有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村两委,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和较强的能力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还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为村民办实事。夏刘寨村这些年来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农田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村委会在资金的筹集、村庄规划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只注意发挥农民家庭的个体作用,把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全部分到农户,使得集体财产被天然分割。这就导致了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集体负债沉重,基层组织缺乏财力支持,运转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国家的最小组织单位――村这一级调优、调大、调强,是摆在基层工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夏刘寨村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示范村,与其村两委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三)土地集约经营
面对农地分散不易耕种这一困境,夏刘寨村集中了500亩土地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模式,有效利用了地边地界等“沉淀土地”,提高了机械、能源及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在规模化的农地上,公司以“五个统一”的形式对可控制的土地进行集约经营。以前分散经营农地时,施肥、打药、杀虫不统一、不同步,很容易造成粮食减产歉收。夏刘寨村实行“五个统一”后,充分调动人力物力,统一行动,统一步骤,真正保证了“田无草,地无虫”。实践表明,大面积统一管理田地,粮食平均亩产可增加100多斤。
(四)挂接科研部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土地集中伊始,夏刘寨村两委就决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公司主动与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寻求指导,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随后,公司又与安徽省农科院、烟草公司等部门联姻,创办了小麦良种示范基地、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宿北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园,大力开发品牌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已实现每年生产优质面粉1.8万吨、糯玉米加工800万穗、有机香稻加工10万公斤。挂接科研部门,提高了夏刘寨村农业的科技含量,在大幅提高产量的同时,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也很高,小麦、大豆等均作为良种由种子公司回收,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四、“夏刘寨现象”解析
夏刘寨村在坚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核心,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500亩土地成功流转集中之后,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同时对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五个统一”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收益后,集中土地的收益归公司所有,村民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将所得收益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和公共事业。在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的同时,夏刘寨村采取两项措施开发可利用土地:一方面,依托公司对近万亩山地进行绿化,发展干杂果业;另一方面,对村民原住宅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在夏刘寨模式的始终,公司在村两委的监管和支持之下,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夏刘寨模式属于“两田制”的范畴,“两田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成了土地与劳动力的合理结合与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机制,“两田制”中的“口粮田”(夏刘寨村的村民自留地)设计满足了农民稳定占有土地的普遍心理,而“责任田”(夏刘寨村集中的500亩土地)设计则满足了政府与社区的利益追求,因此从根本上减少了均田制度之下的不确定性与人为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夏刘寨模式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驼友生等.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1).
2、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