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高中劳动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工作世界;硬技能;软技能;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王琴,女,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职业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1-0056-05

21世纪,伴随着大量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的涌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技术的升级,人们未来的工作世界发生了很大改观,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从专人任务到团队的沟通与合作,从本地就业到全球人力资源竞争,从大型企业分工明确到小型公司多类任务,从工作稳定到频繁更换岗位,从“一张文凭用一生”到“终身学习”,等等。这些变化对未来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硬技能,而且要具有不断学习、与人友好相处、负责、独立、勤劳等良好的软技能,成为能够应对社会变革需求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为此,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变得更加灵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了解迅速变化的工作世界的需求,包括技能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并有能力与工作世界进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职教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上,而不只是为了某一职业类别而进行培训。必须教导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条件,而不是把他们限定在具体的工作和技能岗位上。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所指出的,“21世纪的劳动市场是个更加多变的市场,职业转换频率加快,我们不仅要为受教育者第一任职岗位提供充分的职业准备,还要为受教育者未来的晋升、转岗、再就业、再培训做出一定准备,创造比较便利的条件。” [1]

一、快速变化的工作世界对未来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新要求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使得企业的需求与时俱进,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前瞻性发展眼光,业务人员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即使是传统观念中较为保守的会计职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他们具有资本运作的商业意识,能够不断进行业务的创新。总之,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备必要的硬技能,而且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软技能。

(一)硬技能和软技能的涵义

所谓硬技能,指人们在某专业或某领域从事工作或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的必要能力,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通常具有可见的,可计量的,可客观比较三大特征。在专业知识方面,通常学历、专业资格认证是个人专业知识的一个表征和反映,诸如有些客户在选择财务总监时,要求对方具有中级或者以上会计师职称、研究生学位。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企业还看重专业技能,即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比如,财务专业通常要求熟练操作相关财务软件;数理统计专业一般要求熟练操作 SAS或者SPSS数据分析软件;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土木建筑等理工类专业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等等。硬技能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软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操作技能而言的非技术技能,是个人内在的和人际间的,促进技术技能和知识应用的工作技能,具有无形的、感性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软技能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也可称为个人的综合素质。诸如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团队合作能力,还有一些可开发的潜质和能力。

(二)硬技能加速发展并不断更新

21世纪,大量引人注目的科技正在涌现,社会变革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世界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特别是社会生产对从业人员的硬技能将提出新的要求,不少职业岗位技能的内涵和外延经常处于分化与复合、提升与发展等等变化之中。

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在先进制造业生产条件下,单纯的操作技能被机械化、自动化所替代,员工从体力上的操作劳动向脑力上的信息处理转化,从具体的机床操作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以模具生产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前,模具制造采取的是传统的、钳工师傅为主导的技艺型手工生产方式,许多工序是手工操作,钳工的活儿比重高。现在,随着合资和独资企业的介入,国内铸造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术在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掌握CAD/CAM一体化技术,快速制造优质模具。

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兼顾。随着企业生产力层次的不断提升,生产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大,某一单项技能很难满足企业要求。如上海宝钢,技术工人工作岗位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培养区域工和多能工成为宝钢优化岗位配置的重要措施,从原来单一岗位向“大工种”乃至向“区域工”,一岗多能、综合技能交叉化方向发展[2]。

在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如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对护士的学历要求至少大专以上,一些三甲医院则要求本科学历,除了要求他们有毕业证书和执业证书外,对实习经历、英语水平也很看重。

伴随生产的现代化,企业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用户给货物的交付期限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低。为保证按期交货,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已成为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对于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如一汽铸造模具厂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质检、库存、统计、核算等,普遍使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厂内各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信息。

可见,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企业的一切都将通过智能软件运行,日常工作越来越自动化。企业生产对普通一线操作工人的需求减少,部分机器操作员将转型为机器维护员。他们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善于思考以便操作机器。正如一位经理所说,“以前我们从没期望员工懂得工厂如何运行,只要操作就可以了。现在如果他们不懂工厂运行的理论背景知识,又如何能期望他们理解新计算机系统里各种变量的含义,还有这些变量如何关联?”

(三)软技能成为决定职场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

硬技能是进入职场的入场券,但硬技能必须与人们在特定地方特定时间有效性使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一起考虑。也就是说拥有软硬技能的雇员才最有价值。

在现代社会,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加快,客户需求更加多样化,企业须有对新问题的解决处理能力,从而抓住发展机遇和规避各种经营风险。员工如果缺乏良好的软技能,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等硬技能来因循守旧的工作,势必无法创造一流业绩。Stanford研究所和Carnegie Melon基金会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 长期工作的成功, 75%依赖于人际间的技能或软技能, 只有25%依赖于技术技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有若干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重要因素构成,技能本身催生新的技能,软技能是赢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团队化工作方式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各种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需求的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经很难完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工作任务。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不同部门人才的高度合作,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差别,彼此取长补短,才能使企业获得新的组织优势。

在未来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惜时如金,容不得半点误解,交流沟通成为最重要的工作方式。畅通而有效的组织沟通,不仅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充分流动和共享,有利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民主管理,而且对促进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企业招聘员工,非常注重良好沟通能力的具备,包括技术职位的招聘也是如此。

社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的快速变化,从而造成社会就业的不稳定,为了适应不断变更的职业岗位的要求,人们必须善于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既学会“学习的方法”,又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和拓展知识视野的强大能力。可以说,未来社会一个人能否自立,事业能否有成就,主要决定于他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动力。

总而言之,沟通、合作、不断学习、自主创新以及自我管理技能、组织领导等软技能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在职场的成败。软技能高的人,当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或环境变动时,不会因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能在变化的职业和环境中寻求新的起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职教师资队伍的素质尚不能适应变化着的工作世界的要求

尽管工作世界的技能要求正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然而,大量事实表明,职校教师对目前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情况不甚明了,对行业企业需要什么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了解,对未来工作世界的变化趋势更是知之甚少,职校教师的素质还不能满足未来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专业教师技能不强,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硬技能

由于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实习指导课教师严重缺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硬技能的培养。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中职教育生师比为25.8:1,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但对照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设置标准》规定的20:1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的增长仍跟不上发展需要。[3]

从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来看,很难有效培养学生未来工作世界需要的技能。在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专门培养中职教师的机构,每年培养的师资大约l万人,占到教师增量的20%,其他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占到了80%。[4]这两类毕业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往往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为改变这一状况,职业学校纷纷采取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统计资料显示,尽管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3.7%,远低于30%的标准要求。实际上,即使一些教师拿到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属于所谓的“双师型”,但跟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从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来看,其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不少学校的生产实习教师只能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而实践操作完全交给实习单位。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职教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举措,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以增强教师对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情况的了解。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时间难以安排,以及下企业期间教师的收入待遇等等问题让这一政策在实施中遭遇一定困境。

对在职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是帮助职教教师了解工作世界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由于职教教师数量不足,其职业活动的重点始终是校内日常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难以脱身参加考察和专题学习。一些教师即使参加了相关培训,但有关企业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统计显示,2011年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培训主要以校级培训为主,占比为60.8%;培训时间较短,一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占比最高,达80%。[5]职校教师普遍反映“专业教师课时重,很难再安排下企业锻炼或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充电不及时,受训面不广”;“专业课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太短,培训内容较偏重理论的培训,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等。可见,职教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并不多。

再者,从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来看,主要是有关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容,企业组织和技术发展变化情况并不占主导地位,职教师资的培训未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二)兼职教师来源多样,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聘请兼职教师不失为优化教师结构,弥补在职专业教师不熟悉工作世界的一项良策。近年来,国务院有关文件指出,“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此,各地、各职业学校纷纷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并进行资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兼职教师的聘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就上海地区调研情况来看,2011年兼职教师中来自企业的仅占31.9%,很大比例的兼职教师是中职学校退休教师、高校教师和毕业生。50岁以上的兼职教师占兼职教师的一半以上。[6]事实表明,企业骨干人员能够长期在学校兼职的并不多。

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想聘用的兼职教师在企业也属业务骨干,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未必能有固定的空余时间到职业学校任教;同时,其上级主管领导也会顾忌其商业或技术秘密等原因限制或不允许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另外,兼职教师的薪酬不高也可能成为制约他们到学校去兼职的积极性。

一些学校即使从企业聘请到了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能否有效培养学生企业需要的素质还是个未知数,教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知其所以然”,更要“教其所以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具备了本专业较高的技术水准,但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技能培训,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对教学规范不太熟悉,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了解不够,在能力上、时间上、精力上难以满足教育教学要求,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学校往往由于考虑成本和有些专业教师比较难聘等原因,对其缺乏严格的考核。

事实上,聘请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世界自我更新知识奠定基础。很显然,目前兼职教师的聘任还未能达到这一目的。

(三)忽视学生软技能的提升,普通文化课教师逐渐边缘化

由于对未来工作世界的要求缺乏了解,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片面强调与企业岗位对接的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沟通、合作、责任、学习进取等软技能的培养。各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其目标偏向于培养某专业的员工或技术人员。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工具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受到重视,基础课给专业课“让路”,一些通识课程被专业课程给挤掉,专业课需要的就教,不需要的就不教,大多能够提高学生“软技能“的课程被设置为选修课。调研显示,企业普遍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敬业诚信、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和学习进取等方面尚未达到企业用人要求。相对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硬性指标”,企业更加关注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个人素质等“软性指标”。然而,对职业院校的调研却显示,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当前最主要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然后才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思想品德和诚信教育。这样,造成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中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缺乏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与基础课不受重视相对应的是,文化课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其专业发展受到某种程度的忽视。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放在一起,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这样,职业学校难以吸引高水平的文化课教师,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堪忧。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素质,强化学生软技能的教育和培养。

三、改进职教教师招聘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职教教师不熟悉工作世界的要求和发展变化态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来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作为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缺乏与行业企业人员进行广泛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新入职教师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对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缺乏了解。因而,有必要改进职教教师的招聘培养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让每一位职教教师都能有机会了解变化着的工作世界的需求。

(一)改革职教教师的任职资格制度,增加专业实践经历的要求

研究表明,良好的职前培养能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国外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都有严格的要求。德国职业学校理论教师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日本规定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给予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丹麦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最少要有两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教授职业科目的教师要接受过相关的学徒培训,并且接受过职业相关的继续教育,有至少五年的工作经验。这样,教师具有大量的工作经验,可以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内部在岗培训的最优化互动。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有必要提升我国职教教师的入职要求,取得职教教师资格者除了具备相应的学历要求,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外,还必须有一年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二)完善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我国的行业协会成员多由已退休或正在岗的行政领导、专家学者、技术骨干、蓝领精英等组成,他们或管理经验丰富、或理论颇有建树、或技术纯熟精湛、或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有很独特、很广博深邃的造诣,而且他们对本行业的技术和入力资源状况非常熟悉。[7]职业学校应积极加强与这些行业协会的联系,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支持下,拟定兼职教师选聘标准,选聘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专业结构与学校设置的专业相适应;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教学能力相对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校需要与聘任的兼职教师签订明确完善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和工作职责,对知识产权、技术保密要求等敏感问题做出严格的界定和要求。建立兼职教师电子档案和教学考核制度,保障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聘任管理的有效性。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有关评教评学、经验交流、教案展示等教研活动,提高其教学能力,把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传授与学生软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制定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和办法,体现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

职称评定事关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符合职教特色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可以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更加热爱职业教育,从而提升教学实效。首先,应把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单列,与普通高中文化课教师的职称评审相区别。现行的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内容和模式与普通教育的文化课教材已有很大区别。职业教育文化课既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搭建知识平台,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需要。

其次,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课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在评审中,更加注重教师教育教学实绩,而非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重点关注文化课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关注教师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沟通、合作、不断学习及组织领导等软技能的意识和能力。

(四)密切校企沟通合作,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研发、实践锻炼的保障措施,并加强过程监控

首先,构建校企沟通合作平台,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话周”,在市级、区级、校级等层面开展企业代表与学校专业教师的对话和互动。主要就现代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企业视野中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其次,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工作现场来更新其职业技能,并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配套措施。(1)把教师下企业锻炼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专业教师申报副高或中级(包括中级初定)职称的,必须有累计半年下企业锻炼的经历,并把下企业锻炼经历作为“双师”素质认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2)待遇保障。教师下企业锻炼期间,学校给予郊区、交通、午餐等补贴并视考核结果发放一定的津贴。(3)严格管理。为确保教师下企业锻炼效果,对教师下企业前、下企业锻炼期间、下企业后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过程监控。

第三,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安排专职教师与企业带教人员一起研究制定学生实习计划、指导学生实习、评估学生实习结果,参与实习指导和管理,从而保持与“工作世界”的良好互动,跟上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

(五)开展覆盖主要专业大类和主要文化课程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重点培养教师了解变革着的工作世界需要的技能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职教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培训内容的安排。在德国,各州的法律或条例中都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接受在职培训,同时州教育文化部有责任确保提供适当的培训项目。培训的目的是保持和拓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帮助教师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大部分职校教师的在职培训都是与专业有关的,为了实施技术知识和熟悉技术发展,而教育学方面的问题往往是最不受重视的。德国开展的职教教师教育的研究表明,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需要采取新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组织要以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承认技术、教育、培训和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8]。这种职业的专门化课程,其目标是在工作过程领域和不同职业领域的背景下,在社会技术发展中培养教师的技能与专门知识。

针对我国职教教师培训的弊端,有必要进一步创新职教师资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使培训专业基本覆盖职业教育的大类专业,力争让所有的专业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除了进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现代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用人要求以及未来的变化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卡尔·达尔曼.发展终身学习,提高中国竞争力[R].世界银行2007.

[2]杨黎明. 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J].职教论坛,2012(12):1.

[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Z].内部资料:70.

[4]闫志刚等.透视中职师资“困境”[J].教育与职业,2011(34):37.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Z].内部资料:72.

[6]胡秀锦等,上海市中职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机制研究[R].上海中等职业教育2012[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