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 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2

一、大学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价值

1.美学素养的本体价值

首先,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具备高度的审美素养,其生活就会充满常人难以企及的情趣体验。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我们人人都具有审美本能,但是感觉器官久不得用就会麻木,而麻木的民族是没有任何情趣可言的[2]。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水平,就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广阔无限的视野来审视周围世界,从中发现美的事物,从而愉悦身心,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自身品格的发展。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形成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怀,从而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扰,以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和创造自己的生活,通过精神生活的不断充实,使自身的生活境界不断得到攀升。还有,一个具有审美素养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教学活动,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枯燥的重复劳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自己感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通过审美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2.美学素养的教育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赞赏与鼓励中不断获得进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以审美的态度发现学生的美,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3]。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作者创设的情境,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文章的形式美与思想美的理解。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的重要精神产品,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够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进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二、大学语文教师内质美的基本内涵

1.情感美

情感是美的本质特征,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都认识到情感对人类审美的重要作用[4]。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就是情感”;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著名文学家巴金则说得更为动人:“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情感,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无穷无尽的感情”。

既然情感对美文如此重要,大学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语文并有丰富的情感,否则将无法进入审美境界。试想,一个感情淡薄不爱好文学的教师,很难将《祭十二郎文》《陈情表》《与妻书》等文章讲好的。相反,古文学家林琴南在讲授《祭十二郎文》时,仅“呜呼!余少孤”五个字就足足讲了两课时,在场的学生无不为之真情感动。人类是有文化、懂感情的动物,人类进化的过程亦是自身情感进化的过程。鲁迅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爱心是创作的不竭动力。同样,大学语文教学中,以美文传递情感,以教师引导情感,学生则会动之于情,以“情”的操作达到“情操”的生成和心灵的洗礼,正是审美化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然,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情,并不是任由情感在课堂上泛滥。首先,情感要积极向上,这在教材本身已经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发掘与引导了。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真挚、坦荡、宽宏的情怀,不隐蔽和伪装自己的感情,通过真诚、执着、向善的独特感情宣泄,产生出审美感染力。

2.智能美

知识谓之智,能量谓之能,智能也就是依靠丰富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显然,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匮乏的人,很难谈上与美有缘。文学作品作为人类创造性智能的结晶,如果没有相应的智能结构,是很难对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进行感受、再现与评价的。例如,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儒道墨释、诗词歌赋、俚语歌迷、服、建筑、人情世故等,应有尽有。面对如此复杂而美观的文学世界,如果不具备高度的智能修养,怎么能欣赏这部宏伟巨著呢。因此,对语文教学中美的感受和发现,特别是美的评判和表现,均离不开智能的鼎力支持,智能因素是构成大学语文教师审美修养的重要内容。

大学语文教师的智能美不仅是量的积累,更要质的升华。古代有很多读书人,一生博览群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作用平庸,名不见经传,更谈不上创造力发挥了。因此,要提高智能水平,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有鉴赏与批判意识,注意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接合”,从广博的知识海洋中寻求最有营养的“珍品”,这对于提高语文审美能力和审美技巧是大有裨益的。例如,钱钟书作为国学天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不同文化元素经过他的焊接,往往能够新意迭出,启人心智。在当今某些潮流的冲击下,部分大学语文教师迷恋功利,图虚名,装门面,甚至沽名钓誉,忽视了对内质美的追求,这无疑是值得忧虑的。

3.哲理美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饱含思想的,这种思想意义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饱含着形象和感情;二是作品承载有深刻的哲理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乃至宇宙的根本性原理。因此,文学作品的底层是生活,中层是感情,上层则是思想和哲理。为了区别于普通文章中的思想,我们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称为“美学思想”。大学语文教师要将这些“美学思想”传递给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哲理修养,以透彻分析文学中哲理的表现形态。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论述了学者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其站在词的最高层,既不粘于原词,也不脱离原词,可谓高瞻远瞩、透视人生、别具慧眼[5]。我们由此可以领悟到,文学作品中的哲理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其次是要有探求意识;再就是要有那种豁然开朗式的顿悟,能够把握人生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哲理宝藏,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勤加修炼,博学多读,才能真正体现师道尊严。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大学语文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讲解,传输哲学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严肃的人生观。此外,这种哲学意识的审美传输,可以使大学生跳出当前负面流行文化的羁绊,从而认识到琼瑶的“俗”和汪国真的“浅”,从而迈向一个更高的文化和精神境界。

三、大学语文教师内质美的修养途径

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重要的美育任务,要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既需要美学理论修养,更需要审美实践历练。

1.系统学习美学理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要欣赏艺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艺术造诣的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理论知识,这不仅是美学修养的指针,也是美育入门的向导。

首先,学习美学知识,要有系统观念和反思意识。从空间范畴来看,美学可以分为西方美学和东方美学;从时间范畴来看,主要有古典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启蒙美学以及现代美学等,所有这些都要有个大概的了解。我国在空间范畴上属于典型的东方美学,面对西方美学的输入和传播,我们不仅要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摒弃其中不健康的因素;在时间范畴上,还要处理好传统美学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一方面发扬传统美学的中和、含蓄的特点,同时也要吸收现代文明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其次,学习美学理论要与美育同步。大学语文教师要系统掌握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懂得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注意与其它四育相互融合,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还要懂得环境的熏陶、教材的组织和教育艺术的运用对美育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学情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语文特点创设身临其境的美育情境,让学生获得亲身体悟到内化的体验过程。

再次,学习美学理论要有开放视野。从本质上来讲,美学是一种艺术的哲学,其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形象思维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征,但是具体门类众多,特点又各有不同。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学艺术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美学是一种边缘性学科,与哲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要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水平,离不开对这些相关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同时要对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的涉猎。没有对生活和艺术的兴趣,没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对新的科学方法的热情是不可能学好美学的。

2.积极参与美学实践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依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而美育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培育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积极参与美育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首先,大学语文教师要通过美育实践,培养感受美的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美感受不仅是感觉器官的感受,还包括比较、联想和想象等理性因素以及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的缺乏,会阻碍人们发现周围世界中的美。为了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创造来锻炼和培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二是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发展自己对美的事物及其属性的比较、想象和联想能力。三是锻炼自己对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通过类似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陶冶情愫,还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感受的培养仅是审美素养培育的第一步,其最终都要体现在表达和创造美的实践上去。培养、磨炼自己表达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培育和提升艺术能力,比如文学鉴赏力,文学创造力,口语交际力,艺术欣赏力等,掌握其基本技能和表现形式离不开实践。同时,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习惯,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创造美的环境、养成爱美的习惯等实践活动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也称为审美趣味或审美鉴赏力,主要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赏与评价。审美情趣所呈现的并不是个人的生理需求,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着时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风貌。审美情趣与美学鉴赏不仅与社会、历史、民族有紧密的联系,还与审美主体个人紧密相关。对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首先,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对美的事物抱有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高尚和纯洁,不健康的低级趣味则会使人变得庸俗不堪。既然审美情趣的培养与个人素养有关,我们就务必要重视理论修养,开拓审美视野,防止个人审美情趣的偏M化。

其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都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这种要求被系统化之后就成为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生观的不同,审美理想也表现为高尚或庸俗。此外,审美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胸怀,睿智的思维,紧随时代的步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审美思潮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这方面的具有敏感性,才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审美思潮,分辨不同层次的审美活动,自觉识别美与丑。

四、结语

美育是当今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而语文作为蕴含着丰富审美资源的学科,其与美育的融合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审美素养才能发现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审美元素,并通过审美化的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感知、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实现现代大学教育对语文美育的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为审美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4,03:76-81.

[2]莫先武.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的三条路径及其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16,05:61-70.

[3]周均平.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110-115.

[4]赵焕亭.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养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6:196-197.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欣赏课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

在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这对开展正常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带来了困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现对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作一些探讨。

1明确教学任务,增强美育意识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因而,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

2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只注重于“纸上谈兵”。无论你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或是采取了其它方法丰富了教学活动,加大了信息量,也比不上直观教学带给学生的信息,从根本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主动研究、探求知识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时,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之美。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能够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 讲究教学艺术,探索正确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的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比如,《20世纪外国绘画》这一课应该说学生会比较难以理解和欣赏。我们可以采用先让学生诉说自己曾经有过的觉得最有趣的梦境的方法来进入课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也不妨暂且做一回周公抑或弗洛伊德,诠释梦境与人的潜意识的关系,然后联系到用绘画作品来表达。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生动活泼又紧扣主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攀升,而且能够针对一些表现手法对号入座,逐步理解和学会欣赏。当然课题引入阶段的时间不宜过长。

4 丰富实践活动,锻炼自主能力

现行的美术教材有一些选学单元,这使我们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验活动。当然,不应忽视我们的教学初衷,主要以加强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为目的。为切实理解和加深兴趣而对一些绘画操作做一简单的接触,注重创造力及想象力,不把绘画水平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另外,应该适时地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展览及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此外,还要和家庭美育活动、社会美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欣赏课教学的成果得以巩固、提高和拓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伶武.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4

作品中的情感,感染听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听众与自己产生相同思维和情

绪的体验。在声乐演唱中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完美的歌唱技巧同等重要,只

有两者统一,才能把声乐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自己真实的去呈现声乐作品

的内涵,更加完美的演绎和诠释声乐作品。

关键词:艺术修养;文学修养;声乐演唱;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05-02

声乐作为音乐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乐器加上语言的色彩所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音乐可以更直观的传递思想感情和语言信息,比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好的音乐是种精神食粮,我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那些优美的旋律,然而对于那些专业从事于它的人来说,把一首声乐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做到声情并茂,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想把歌曲完整的唱好,达到声乐作品的基本要求,除了要具备很好的音乐天赋、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以外,艺术修养的沉淀也是每个歌唱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 什么是艺术修养

1.1 艺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曾写到:"若想逃避这个世界,再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那么,到底何为艺术?"艺术"这一概念,在很早以前就问世了,只是人们对"艺术"这一词的解释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里将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简要加以解说。

《辞海》对"艺术"的解释:人们以想像和情感为特性去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现实和情感理想通过审美去体现,在想象中达到审美客体与主体的互相转化。

《辞海文学分册》对"艺术"解释:艺术是经过形象的塑造去体现社会生活,反映人类感情思想的一种形态意识。以上解释,从各个角度揭示了艺术的内涵,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全面认识。简单概括为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艺术是高超技巧的结晶

第二、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凝定

第三、艺术是有规则的形式系统

第四、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化体现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给艺术作出如下界定:艺术是凝结着艺术家高超的技巧性和思想情感性,艺术是艺术家以一定规则的形式将现实生活转为审美化形象的表达方式。

1.2 修养:该词运用范围很广,在不同条件下的解释均有差异。"修养"一词也可分开解释,"修"是指提升、学习,"养"意为养育、培养。两者组合在一起的解释很多,包括对一个人品行、情操、言谈举止等方面的锻炼和对知识、才华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考察。综上所述,"修养"一词包含以下的四个方面:

第一、"修养"所涵盖的范围广,指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修养"的主体是人,是完全的自我教育、反省与提高。

第三、"修养"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与锻炼等来达到一定的水平。

第四、"修养" 是一种方式,用来培养人的能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的,而社会上的知识自然也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人们就需要从客观社会中不断吸取利己的各种知识信息、文化精神来弥补自身的缺点,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所以,取社会文化知识之精华来充实与完善自身已成为人类进行内在修养的必备条件。

1.3 艺术修养。当今的艺术界对艺术修养一词有不同的理解。(1)王宏建觉得"艺术修养"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娴熟的运用到达的一个崭新的高度,取得一定的水平和成就,并且很熟练的开发自己的大脑去创造好的作品。(2)梁玖则认为"艺术修养"指的是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运用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表现出的艺术水平的不同程度。对"艺术修养"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第一、艺术修养主体是人,客体是艺术。是人对艺术的认知、审美和特殊感受。

第二、艺术修养是一种能力、技能,多与实践操作相关,修养则多与精神挂钩,是它的艺术涵养。

第三、艺术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由"修养"含义中衍生出来的,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

2 如何培养"艺术修养"

怎么才能培养艺术修养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

2.1 对艺术的鉴赏来培养艺术修养。人们可以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从而受到启示来提高艺术修养。

(1)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审美的意识的控制下,调动一切审美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作用,从而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不同的体会和理解。通过艺术鉴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赏析不同的优秀作品,感受不同艺术作品中内在的艺术美,领悟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乐趣。

(2)培养艺术精神。人们常说: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境界。艺术作品中也一样,优秀的艺术作品描写的艺术不仅具有清晰深刻的形象,更能激发起人类对于艺术精神的赏析情趣,从而去培养艺术精神。虽然时代在不断改变,但是人本身具有的对美和真的追求确实永远不会改变的。通过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能追求崇高的理想,也可以让自身的心灵得到净化。

(3)积累艺术知识。在我们欣赏优秀作品中,可以增长欣赏知识,比如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鉴赏,可以丰富艺术发展史、艺术风格等有关知识。

声乐演唱者的艺术修养与才华的培养模式大致相同,需要演唱者不断的循序渐进,进行长期有效的学习和积累。这种学习体现在借鉴不同艺术家们的经验教训,学习在社会科学、政治理论、艺术领域等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不断的积累,艺术修养才会底蕴深厚。一个拥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在歌唱中仿佛如鱼得水,情感的处理会恰如其分,美不胜收。

2.2 在听取他人建议中培养艺术修养。

一个优秀的作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别人给自己好的建议,就应该去接纳和采用,它对培养艺术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世间万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当我们在欣赏作品或者演绎作品时,会出现很多想法,自己感觉良好,但在其他艺术学者看来或许并不认同,他们可能会认为把作品原有的意图和目的抹掉了,听起来别扭。这时,自己就应该理性的去思考问题,听从旁人的建议,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去领悟和深入了解,慢慢积累,总会有进步和提高。所以声乐演唱者要随时去倾听生活、感受生活,把自己的五官融入大自然,用心体会那些美好的画面,加深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领悟到艺术作品中作者的初衷,从而进行深刻的表达。总之,听取他人建议,提高艺术的感受力和理想思考能力,能推动人们培养艺术修养。

3 "艺术修养"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艺术修养这一因素对歌曲内涵的体现起到了直观的作用,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和技能因这一因素的存在使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完美的呈现的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

深厚的艺术修养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思想。声乐歌唱者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用自己的歌声感染别人,艺术修养和深厚的唱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如果对艺术作品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只把重点放在基本的歌唱技巧上,从而忽略了歌曲本身表达的意义,听众会觉得整个歌曲失去了感彩,没有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能够感染他人的歌声不是单一的技能技巧,而是在它的层面上去分析声乐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歌词意义、旋律节奏等环节,从而更全面去展现作品。把握住音乐的灵魂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情感思想,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我们必须先从它的艺术内涵分析,让歌唱者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层次和节奏,逐步深入角色。其次要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本意,查阅作者创作的时间、背景和初衷,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艺术修养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形式反映,有利于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技能技巧,加深艺术形象的树立和情感的流露,它是丰富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流露歌曲情感的重要环节。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如果没有真感情的流露是不完美的,这也是作为艺术修养所具备的基本因素。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全方位把握、分析声乐作品,根据不同作品的需求去处理和设计,使得艺术组品的体现更加贴近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意图。所以说,艺术修养对每一位声乐爱好者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每位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想迅速达到优秀的演唱水平是不可能的;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都是经过不断地积累、思考与纠正才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客观上说,除了需要时间的磨练,更需要演唱者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因为艺术修养主体是人,通过对艺术的认知和感受,在实践中不断去提高和巩固,从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所以说,艺术修养在声乐演唱中起到推动作用。

4 如何在声乐作品中运用自身的修养

我们了解到艺术修养能够帮助演唱者提高声乐演唱的技巧技能,但是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这一重要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作为声乐学习的爱好者,应该怎么去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呢?

每一个歌唱者都是艺术修养的一种体现,歌唱者除了要重视自己的声线、表演、音量、技巧外,更应该加强艺术的修养。艺术修养包括演唱的文化修养和技术修养两个层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缺少。优美的声线、巧妙的歌唱手法、音色与位置的统一除了靠先天的优越条件外就是后天不断的努力获得的,这些都是每个歌唱者具备的。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可以使歌唱者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它是一种境界,更是歌唱者唱好歌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培育自己的艺术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好的艺术修养去完美诠释艺术作品。

4.1 音乐修养。

(1)音乐理论知识。每首作品都是由不同的节奏、节拍、调性等部分组成的;大调式歌曲的特点一般是铿锵有力,明亮大气的;而小调式的歌曲则是委婉柔情,比较深沉。速度的快慢与节奏的强弱都需要控制的恰到好处,这是对演唱者基本功的检验,一旦脱离了基础乐理知识的这条轨道,演绎出的歌曲会让人心灰意冷。所以作为一位声乐演唱者,具备牢固的基础乐理知识是必要的前提。

(2)审美能力。美感必须是悦耳动听,使人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欣赏音乐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地去联想让自身的情感与作品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中国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讲述了玛依拉这位性格活泼可爱的姑娘在夜深时想起了心爱的人儿,情不自禁的唱起情歌的情景。该歌曲节奏欢快,曲调鲜明独特,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演唱该作品时,要求歌唱者抓住新疆地区风格的曲调特征,自己扮演玛依拉的角色,把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从而产生共鸣去诠释作品。

4.2 文化修养。

声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将会使声乐作品演绎的更加生动,歌词中的感情基调与文学艺术是息息相关的,透彻的了解歌词意义与深厚的文学功底密不可分。在声乐演唱中,还有一类歌曲是不可避免要碰到的,那就是歌剧选段,如《伤逝》中的优秀唱段《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等,在演唱这类曲目时,首先要对剧情有深入的了解,把握好男女主人公的心境,以便在演唱过程中灌入饱满、丰富的情感。因此,文学和音乐史联系到一起的,无法分开,想要更好的明确作品的内涵必须要有广泛的文学知识,开拓眼界、提高个人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演唱的作品才会更有深度和感染力。

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再现,还需要加入歌唱者自己的二度创作。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时,不能立即、毫无修改的去演唱,需要通过自己所知道的文化知识与艺术的修养对艺术作品中创作的时间背景、表现技巧等先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最佳的理念去设计和安排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处理。所以,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必不可缺的,如果我们不去提高文化修养或者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会在这博大的声乐艺术中变得华而不实,只会停留在表面、在最肤浅的层面上徘徊不前。

艺术修养不仅可以提高演唱技能还可以让歌唱者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更加完美。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音乐与词的结合让确定性的文字与优美的旋律相融合,引发人的联想,从听觉上引起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去表达的。歌者声容并茂,听者感人肺腑,说明艺术的魅力无以类比。由此看来,我们不仅仅要理解艺术修养、文化修养,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思想,然后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样能更完美地演绎和诠释声乐作品。

总之声乐艺术博大精深,所以声乐演唱绝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声乐作品理解的表面或者非常浅显的层次上,一个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表达声乐艺术。从而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更好的去演演绎每一首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丹枫《浅谈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学术期刊《消费导刊》, 2010.4.

[2] 王玉苓:《艺术概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 梁玖:《艺术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1.

[5] 肖复兴.音乐笔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

[6] 王硕《浅谈声乐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学术期刊《保山师专学报》2007.1.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5

关键词: 中国文艺伦理思想 生活伦理 生命伦理 后现代主义

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都追求“尽善尽美”的神韵境界。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在创作和欣赏好的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得到了艺术和道德的满足。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历代志士贤能,罕有不精于诗词、音乐、文学、书画等一项或多方面才能的。近年来兴起了探讨艺术和道德关系的文艺伦理学。然而就有关资料来看,系统论述文艺伦理的,只有谢建明的《艺术伦理学论纲》和赵红梅、戴茂堂的《文艺伦理学论纲》,就是这两本论著,也多侧重于西方的文艺伦理思想,而没有对中国文艺伦理思想作出论述。

要确立一门学科,首先就要确定它的研究对象。迄今为止,文艺伦理学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顾名思义,文艺伦理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古希腊,伦理(Ethika)表示风尚、习俗的意思。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概念,主要是指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习俗和惯例的学问。而在古代中国,“伦理”的意思基本上是儒家所提倡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我国伦理还包括道德与规范的意思。本文所探讨的文艺伦理观念不仅包括儒家,而且包括道家和佛教,后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更甚于儒家。由于文艺伦理学是以道德和艺术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与美学、文艺哲学在很多领域是重合的,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美学和文艺哲学。文艺伦理学的重点在于探索文学艺术背后的伦理精神,而美学则主要是研究审美领域,文艺哲学则是研究各种哲学对文艺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对善和美在人心灵深层次耦合的研究,能树立一种人生艺术化的理念,对心灵荒芜、伦理观丧失的现代社会起到某种精神疗治的效果。

现代学科把真、善、美划分在三个互相独立的领域,并独立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本身就值得商榷。任何事物、知识和观念,都必须通过我们心灵的认识才具有意义。一切事物没有与我们的大脑认识进行综合,那就没有多大意义。文艺和伦理也都是我们心灵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感受而已。善和美是心灵深处的一种愉悦状态。古人常常把它们当作是一种素朴的浑沌状态。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了各种价值判断,有了善恶、美丑的区分,就需要进行抽象分析。赵红梅、戴茂堂通过对西方美学史的考证认为道德与文艺的契合点是情感,[1]也有学者认为是感受,还有人认为是欲望,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中国文艺伦理的实质。中国文艺伦理更为强调的是“明心见性”,“文以载道”。“性”和“道”是什么?就是个人人格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感情和欲望中那些只满足人的低级欲望的,在儒、释、道三家那里都是坚决摒弃的。中国文艺创作讲究“澄怀味象、体道观物”,讲究的是个人的心性修养。徐复观说道家体现了纯艺术的精神,庄子的“虚、静、明”的心,实际上就是一个艺术心灵,艺术价值之根源,即在于虚、静、明的心。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不仅要消解由生理带来的欲望,而且与物相接时还不能让心对物作知识的活动。[2]中国的文艺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心性修养的学问,作品的层次就反映了作者内在精神修养的深度。

以往的学者在谈到文艺伦理的时候,都基本上局限于儒家的伦理美学,没有研究过道家和佛家的相关理论。对于佛道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超越境界,他们没有把其当作文艺伦理研究的对象,而仅仅限于哲学的范畴。张世英先生就指出:“审美意识的天人合一,其核心在于感情的真挚,真正的诗人都是最真挚的人,其活动不是出于应该,而是出于自然的真挚,故有许多诗哲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3]在这里,我觉得应该把这种境界称为生命伦理境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道德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作为义务的道德。社会是一个有机组织,为了维持和形成社会,乃是离不开种种规则的,而道德义务就是用来维持社会团结一致的一种手段,表现为一种非人格的、专断的压力。一种是抱负的道德,它不是出自社会所必须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超越了只关心个人和团体的狭隘利益的现实道德而把自己投向全人类,甚至还拥抱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道德。[4]联系到冯友兰的人生境界,也应把天地境界看成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审美状态下的天人合一应该是超越了一般世俗的道德境界而达到了生命本质的道德境界。为了区别二者,我们暂且用生活伦理与生命伦理来区分这两种文艺伦理。儒家所探讨的文艺伦理更为注重生活伦理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佛、道两家则更强调体悟了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理后的生命伦理状态,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

儒家极为重视现实生活的伦理,并提倡文学艺术要贯彻道德精神。孔子崇尚西周以来礼乐教化传统,用“六艺”教育弟子。孔子提出君子为学,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也一再强调了诗、乐、文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合符仁义的无邪之志、无之情、无私之言,才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5]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教育的终点和起点都是艺术,并将“成于乐”作为君子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之所以将德、艺并举,并且高度重视,是因为他认为道德和艺术是相通的,都是本于人的性情。《礼记・乐记》对此有比较集中的概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文艺是根源于人的本心,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人的感情上的愉悦之感,儒家更注重强调的是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论层次上的“乐”,有严格的政治、道德和艺术标准。所以《史记・乐书》指出:“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儒家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比德的文艺伦理。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要以善来消融、取代美的意思,而是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状态,所以《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高度重视形式上的审美,明确提出文质不可相胜,只有朴质和文采并重,才算得上是个君子。这种“尽善尽美”的状态,后来学者称之为“孔颜乐处”。

在儒家看来,中和是天地万物的“大德”,“天命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圣人体会了天命的中和之性,才能制定出雅和正的礼、乐来,才能产生高雅的艺术。儒家文艺伦理思想的终极追求就是中和之道。至高的道德和艺术都是中和心态而来,都是这种深层次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儒家那里,文艺在道德伦理层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首先是与政治伦理相通,“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礼记・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乐记・乐本》),不同的政治状况反映在声音之中。儒家特别强调用诗歌舞的文艺教育来达到教化民心、实现理想政治。其次是在人格修养方面,可以移人性情。儒家提倡乐教,乃是因为“德音之谓乐”(《乐记・魏文侯》),“乐者,通伦理者也”。在上古时代,国家的治理是真正实行内圣外王之道。《尚书・舜典》就明确将乐教的目的确定为培养“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中和”人格。最后,大乐具有终极的宇宙论的本体意义。一方面,制礼作乐必须明了天地之道,“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记・乐论》),另一方面,制礼作乐可以昭明天地之道。“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乐记・乐情》),文艺作品也要了解宇宙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道理。后世往往忽略了儒家文艺伦理中的生命伦理境界,往往把文艺变成纯粹宣扬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政治工具,出现了严重异化。

道家似乎只关注生命伦理领域。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尽力嘲笑孔子的仁、义、礼、乐是“道”的堕落(《老子第三十八章》),甚至认为包括“五音”、“五色”、“五味”、田猎等都是在戕害人的本性。庄子的思想可以和老子相互发明,在《庄子・外物》中,庄子说:“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小善而自善矣。”也是极力反对人有“机心”和“小知”,认为其犯了所知障,没有达于大道,而“至乐无乐”,只有心性修养到了虚、静、明的状态,唯道集虚,才能获得道德的完美和艺术上的极致。但是道家为什么要极力反对世俗的道德和礼乐呢?最关键的还是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人为造作,容易对人的心灵造成蒙蔽,妨碍求道的进程,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为此老子提出要“为道日损”,把一切的欲望和知性都排离出去之后,才能获得大道。对宇宙和自己的生命有了根本的认识,才可以处理好一切事务。徐复观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一切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正是可以完全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因而使自己的人生、精神上的负担,得到解放。”[6]在这种获得了生命伦理的境界里,确实是不言道德却又合乎道德,因为达到这种境界的途径就是要澄汰嗜欲、杂欲,以得到精神的纯洁性与超越性,这种过程就是个人人格修养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当然是合乎伦理的。

佛教的缘起性空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中道圆融等佛教伦理观念,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其中禅宗即心即佛、明心见性的思想对中国文艺的影响尤为巨大。它不同于道家对现世伦理作深刻的批判,而是承认现世的伦理的合理性,但是又认为现世伦理所作的价值判断是有限的、间断的,必须进入到外化内不化的本体境界,排除人的贪、嗔、痴、慢、疑等习性,去除分别心,才能证悟宇宙和生命的本质,才是真正成就了至善至美的最高人格,文艺作品也因此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现般若智慧的魅力,表现出悠闲飘逸、心泰神灵的意境。整个东方的文艺,都因为佛教的理论而变得深刻和洒脱。弘一法师晚年从事书法不复有相可得,实际都来源于佛学的修养,已经进入了中道实相的生命伦理境界。到了这一阶段,整个心灵都已进入了“无分别智”的洒脱状态,艺术创作的过程乃是作者之无意识去唤醒对象、进而与对象合二为一的过程,不用刻意追求技法,不用刻意追求道德,作品自然达到善美结合的境界。

按照河清的说法[7],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西方当代艺术完全丧失了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的道德精神,已经走上了邪路。当代艺术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工具,而国人却常常将那些粗俗和搞怪的后现代艺术奉若神明,文艺作品也因此走向了轻狂与放纵,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尤其是此般文艺作品会败坏年轻一代,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未来。很多学者发出了“艺术家要补道德课程”的呼声。当今社会已是德波所说的景观时代,文学和艺术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艺作品必须坚持善美结合的创作原则。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第1版):225.

[2]徐复观著.李唯武编.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435.

[3]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241.

[4]柏格森著.王作虹,成琼译.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90.

[5]方铭.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关系.湖北大学学报,2006,(1):72.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6

关键词:高校理工科 学生 语文 素质、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为革除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挖掘人的潜能,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社会适应性,独立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和考试为目的,单纯围绕考试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知识教育,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处于薄弱地位,而且在智育方面,也只是偏重于分数,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人才的素质也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先导;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体现,身心素质是载体,四者缺一不可。现在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倾向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造成部分学生辩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水平低,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残缺,道德行为失范,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社会适应能力低,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等等。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在全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下,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人文关怀,强化人文修养,重建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充实的精神生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

一、为什么要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育

第一,为完善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

首先这要从理工科学生本身的素质缺陷说起,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中时期就有了文理科的区分,虽然近些年有了一些改变,但文理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造成了理工科学生严重的人文素质缺陷。许多理工科学生在中学的时期就开始偏科,除了应付高考这个表面的现实原因外,更深层的就是认为文理分家理所应当。还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看新实旧的观念的影响,使理工科学生虽有缺陷反以为荣。使好多在校的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学好就可以了。

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教学很容易落入“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陷井,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校大多急功近利,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砍杀人文课程,人文教育为本的格局尚未形成,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乏可能造成人才素质结构的严重缺陷。全球化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人才。这就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使学生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语文教学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其他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理工科学生口头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1 可以促进理工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的敏捷和系统性。口语表达的目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用最精练的语言迅速、准确地把自己要想发出的信息传达给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既要考虑场合,又要考虑对方心理接受力和要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最恰当的口语达到最佳的效果,应用写作一般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快速作出反应,快速成文。这些就需要快速的思维能力。怎样说好、写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反复训练就能促进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主要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用的是逻辑思维,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它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思维上方式是统一的,搞文学的人,首先要进行非常细微的考察,然后才能天马行空,浮想联翩;而搞科学的人则要多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先大胆假设,而后进行严密论证。所以说文学创作中的想像、灵感,幻想等活动对科技工作同样有帮助。

2 可以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个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也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这个工具,才能理解学的内容。而且,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递途径多样化,所有的信息媒体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传播和储存的,没语言文字能力,是不可能在浩口的知识海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是自学中必需的。自学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培养这几种能力。

3 可以通过语文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来弥补和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大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文学是人学,是人心文学,是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和感情,是一种学问。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带给欣赏者的愉悦和享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修心养情。还能使学生得到审美愉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是对人自身素质深层次的开发。审美素质教育就在于使学生认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欣赏和评价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发展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培养审美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文学、艺术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专长而在于通过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艺术审美知识与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 学艺术修养,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想像能力和评价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发展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培养理工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进而更有利于塑造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他们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理智的、正确的、豁达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走好自己的人生。

二、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校有为数不少的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口语表达能力差,许多学生不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明白地告诉对方;开座谈会时一言不发,怕讲不好;发言时没有完整的思路,面对老师和领导的发问面红耳亦,语不成句等等。(二)书面表达能力差。经常出现错别字,写字不规范。不会用标点符号,词不达意。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作业上、论文中甚至便条上常常出现,并且不是个别现象。毕业生写不好毕业论文,做不好毕业设计,连求职文书都需要别人帮忙。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贫乏,对常用的实用文体知识知之甚少,写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不能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把“请示”写成“报告”,把“通告”写成“公告”,甚至把“启事”写成“启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再加上字迹潦草,语言不通,真的给人以“大学文凭小学水平”之感觉。(三)文学鉴赏能力差。在很多理工科学生中,男生喜欢看武侠、侦探、恐怖小说,他们被武侠和侦探小说所吸引,对侠客们行侠仗义,铲恶除奸,对他们的情与义、悲与欢,通过想像到了如幻如梦的境界。而女生们喜欢看言情、幻想等侧重情节的小说,她们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的不能自己。他(她)们从这些武侠、言情等侧重情节的小说中获得了某些满足。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心理,也能领略到趣味和审美的享受。但是,这种满足是浅层次的,渲泄的,不是把握人生与社会后的满足,而是一种虚拟。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虚拟和浮躁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算过分。”学生们离优秀文学作品越来越远,看小说只是一种消遣。如此种种现象说明:大学生整体文学艺术鉴赏水平低了,文化的底蕴越来越薄了。改变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现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三、如何加强理工科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课。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使自己能听(音)得懂别人的话(书)。能清晰明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进一步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