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1
关键词:村镇银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发展迅猛,但仍与监管部门规划有较大差距。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在已组建机构中,有473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60%。已开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
截至2011年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30.5%,总体上运行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我国村镇银行机构设立增速是十分快的,分别为378.9%、52.6%、135.8%和50.2%,年平均增长率为154.4%。但是,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明朗,大中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热情不高,村镇银行数量增长缓慢,与监管部门规划的2010年村镇银行大提速、2011年成立1,027家的目标相去甚远。(图1)
(二)注册资本金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9月之前,在6个试点省市成立的前12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为1,060万元,最大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最小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截至2009年末,正式成立的148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上升为4,930万元,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村镇银行有14家,最大注册资本规模上升为2亿元。2010年6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名号已归东莞长安村镇银行所有,注册资本3亿元;2010年12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记录再一次被刷新,河南南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宣告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表1)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做大贷款规模的冲动。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最大贷款规模为注册资本的10%,注册资本越大越易争取县域内资金需求量大的大中型企业。未来,不排除有注册资本达到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要求的村镇银行出现。
(三)盈利能力较强。农村地区旺盛的资金需求为村镇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从已开业村镇银行的运行状况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01.6亿元,贷款余额34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10亿元。以较早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除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开业的2007年出现亏损外,2007~2010年间,3家村镇银行都实现了盈利连续增长、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有偏离“三农”倾向,发展偏离政策初衷。“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村镇银行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从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来看,除先期试点的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现将总部设在乡镇,先后通过开设分行和搬迁总部的方式“回县城”,其他村镇银行大多将其总部设立在经济发达的县、市一级。从客观来看,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更有甚者,大部分村镇银行都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将目光放在了贷款金额较大的小企业上,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二)总体设立步伐较为缓慢,与监管规划差距很大。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村镇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为539家,与《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截至2011年末村镇银行总数达到1,027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监管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目前村镇银行设立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难找。截至2010年末,全国村镇银行中,由国家开发行及四大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7%,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10%,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50%,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起的约占30%,外资银行发起的约占3%。在现有体制下,村镇银行对于大多数大中型银行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是目前成立村镇银行的主力,但受制于自身资本规模和管理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能力有限。
(三)存贷比过高。存贷比过高是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造成存贷比过高的原因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而发放贷款易。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汇兑结算难。村镇银行多数未纳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与央行结算系统不畅,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与外界相关机构和发起行也没有实现相应的网络连接,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因而不敢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吸引力小。
(四)人才瓶颈问题。人才问题也是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瓶颈因素之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家银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由于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相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其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信用社转来的,来自大银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很少,即使一些大学毕业生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入行”的兴趣,因此村镇银行业务急需专业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坚定“支农”、“支小”的发展方向,立足于长期价值和长远发展。村镇银行及发起人应立足于对长期价值的追求,不能为了当前利益而“紧盯”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走进同质化发展的“死胡同”。各家发起行务必立足长远,以追求长期价值为目标,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确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还应力求在“农”、“小”领域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是村镇银行的成立之本,发展之源。村镇银行要不遗余力地专注于“农”、“小”领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强化客户细分和差异化管理、不断推出高度契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产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等举措,打造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力争早日形成“支农”、“支小”特色品牌,实现银行与客户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主发起制度应适当改革,从制度上推动村镇银行设立步伐。目前,对于村镇银行能否实现商业可持续,仍需在实践中摸索。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资本无疑可以担当重要角色。但目前的监管制度束缚了民间资本的能力。同时,银监会在2009年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为村镇银行,但转制除了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外,还要满足村镇银行股权的有关规定。这等于是民间资本在经营几年后,若想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就得将控股权拱手送出。上述出于风险考虑的制度设计,限制了民间资本在激活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能力释放,也从机制上束缚了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作用发挥。
要想推动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切实发挥在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可从制度上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目前,江浙地区出台的村镇银行具体规定中,有的已经对银行控股的最高比例进行了适当的限制,以保证村镇银行的机制优势得以真正发挥。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应允许转制后的控股股东可以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尽可能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三)多策并举,提高业务发展水平,缓解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可信度,并适时设立分支机构,以充分吸收当地资金来源。同时,主发起行应在系统网络、产品提供、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有力支持,解决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技术“硬伤”,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同度;监管部门应从制度上解决村镇银行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和征信系统、加入银联系统、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获得支农再贷款、村镇银行存款保险等问题,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技术、系统和机制上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和筹集资金提供支持。同时,建立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置机制,确保在村镇银行暂时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可以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或争取其他资金支持。
(四)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村镇银行应当加强员工培训,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鼓励、支持村镇银行组建既懂信贷业务又了解市场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信贷业务管理团队,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村镇银行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日常业务培训;支持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习,帮助他们练习和培训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向,贺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6.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2
关键词:金融改革;民间金融;温州金改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20-04
《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2012年3月28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发展改革正式启动。面临改革带来的多重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需要秉承创新与风控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与民间金融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做好温州金融改革的“推动器”和“剂”。
一、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政策解读
(一)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1、《方案》鼓励民间资金介入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商业保理和民营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从政策层面降低了小微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旨在探索民间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可行路径。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状况,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至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提出2009~2011年间批准建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计划,但实际仅完成70%左右的目标任务,离预期差距较大;截至2011年底,温州也仅有6家村镇银行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如预期中快速发展,进入门槛较高是原因之一。《方案》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为数量巨大的民间资金介入小微金融市场提供了一条路径,也旨在利用充裕的民间资金探索小微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同时,《方案》支持商业保理机构发展,为缓解温州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探寻出路;鼓励发展民营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是探索民间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物流和资金流周转的另一尝试。
2、《方案》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进一步拓宽了民间资金介入小微金融市场的通道。创业投资是解决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方式。2011年11月,温州市出台了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发展的“1+8”政策,其中就包括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举措。《方案》允许民间资金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是对温州上述金融创新改革的一种肯定,旨在将股东及关联人的自有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将部分民间资金引上地面,有利于抑制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对规范和加强民间资金有序和有效管理有积极意义。
3、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是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核心,也是以存量改革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困境的举措。相对于新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小微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存量主体。但是,小微企业不能按照传统放贷评估机制进行评估,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和技术优势的发挥,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创新,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即是《方案》提出的改革方向。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现有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实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微企业的发展瓶颈,比如以融资租赁业务满足小微企业机械设备购置及更新需要。
(二)推进金融创新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政策亮点
1、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被认为是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亮点,不但拓宽了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也是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的一次改革实践。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温州个人、企业的境外投资热情极高。但境内个人投资境外企业,目前合法途径只有QDII,审批手续繁琐,不利于把握商机。2011年初《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因“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而暂缓实施,此次改革再次提出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其意图不但在于疏导温州数额庞大的民间资金,也在于探索性推进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步伐。
2、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旨在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是政策层面对地方发展资本市场的一次回应和尝试。2011年以来,各地要求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次改革提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产权、文化产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农村土地承包权和林地流转等产权交易,有利于拓宽温州小微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机会,体现了国家一直提倡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路。
3、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又一解决方案。2011年10月,银监会“银十条”补充通知,其中着重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相关统计显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拟发或已发行的小微企业金融债总计已达2800亿元。相对于信贷和股权融资,推动更多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可以说是最方便快捷、最安全的方法。《方案》还提出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债券发行提供增信支持。不难看出,政策层面为小微企业多渠道融资做了周全的方案设计。
4、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探索保险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困境的辅助政策路径。
(三)健全金融管理体制机制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制度保障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困境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其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影响金融机构正常的授信评级流程。而在民间金融市场,小微企业往往凭借的是个人信誉,一旦经营环境遭遇“寒流”,对于借贷双方都将带来致命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2011年10月,国务院就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此次温州金融改革特别提出信用体系建设,不但是缓解小微金融市场融资困境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也是国家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实质举措。
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是防范金融改革风险的配套制度设计,也是国家建立分层次监管体系政策意图的体现。在以国有大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完成之后,金融创新与改革的重心就转移到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上来。随着温州成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区域,小微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将获得快速发展,各类金融组织的产品创新活动将日渐活跃,跨业经营范围将不断拓展,这些趋势将对当前分业监管体制形成挑战。创新金融监管体制,构建分层次监管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以及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就成为现实需要。
二、温州金融改革实施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及策略探讨
(一)温州金融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多重业务拓展机遇
1、鼓励金融创新的诸多举措,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在拓展传统业务方面,《方案》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信贷业务,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机制的改革任务,为商业银行创新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新型信贷产品,提升在县域和农村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拓展新兴业务方面,《方案》提出要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开展多种类型产权交易以及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将为银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养老金业务、债务融资业务以及开展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在内的新型产权交易市场咨询、顾问等中介服务等创造出巨大机遇。
在发展综合化业务方面,《方案》提出发展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支持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业务。对于正积极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的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温州金融改革为其在温开拓专业保险市场和融资租赁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2、多元金融机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商业银行间接拓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小微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根据2007年银监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和2009年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应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也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因此,民间资金无论是想直接投资组建村镇银行还是参与小额贷款公司转制,都需要商业银行作为合作伙伴,相应地为商业银行借力民间资金力量开拓小微金融市场提供了契机。
其次,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健康发展也需要商业银行的积极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于民间,具有服务“三农”的天然优势,然而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缓慢的瓶颈因素之一是融资困难。在相关扶持政策完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不失为间接拓展“三农”金融市场的途径之一。
最后,民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展牌照类投行业务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无法直接开展牌照类投资银行业务,但商业银行在非照牌类投行业务领域积累的客户甄别、风险管理经验与民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资金优势形成良好的互补,两类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私募股权及相关业务具有广阔前景。
3、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建立,为商业银行降低业务拓展风险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风险无疑是商业银行服务小微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方案》试点推出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服务中心、商业保理机构,鼓励农村保险互助社提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新险种、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为社员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增信支持等改革措施,有益于优化温州金融生态环境,为商业银行借助相关机构的专业力量,降低市场拓展、业务创新及贷后管理等环节的风险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温州金融改革也为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竞争压力与挑战
在《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与支持下,规模庞大的民间资金有望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微金融机构快速发展。这些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需要成立的专业金融机构,相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具有熟悉当地客户、体制机制灵活等特殊优势,将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基层金融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使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形势更趋激烈。
目前,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正处于“开疆括土”阶段,资产管理是各家银行积极寻求拓展的业务领域,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给商业银行的在线支付等业务带来了现实挑战,商业保理机构也必将与商业银行争夺保理业务的市场空间。《方案》推动民间资金积极介入资产管理、第三方支付、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行业,在为商业银行提供间接业务拓展机会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在温拓展相关业务增加了竞争对手。
(三)温州金融改革实施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策略探讨
1、理性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积极参与新型金融机构体系培育,主动寻求业务合作机会。当前,在拓展小微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拥有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优势与民间资金拥有的资金和信息优势恰好形成互补。对于欲扩张在温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来说,吸纳民间资金联合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是入股合适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推动其转制为村镇银行,都具有节约投资成本和降低客户信息获取成本的双重优势。
同时,在小微金融机构体系日渐完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联合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发展前途的项目提供再融资服务,甚至联合小微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推出多方合作型融资业务,更有效率地推动相关业务发展。
2、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积极进行适应小微企业和“三农”需求的全方位业务拓展与创新。传统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挖掘小微企业和农村潜力市场、支持温州金融改革的首要着力点。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倾斜性政策和温州民营企业集聚的现状,扩大信贷抵押和担保范围,创新推出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农户联合担保贷款、政策性担保贷款、个人声誉担保贷款、二次抵押贷款、结构化小企业集合贷款、供应链融资、产业集群融资等新型信贷产品或业务。
新兴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空间则涵盖债券、年金、非牌照类投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多个领域。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政策鼓励债券类产品发展和再担保体系完善的机遇,大力拓展企业债、短融债、中期票据等债券承销发行业务;利用政策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机遇,积极开拓当地规模庞大的民营企业年金业务市场;利用政策鼓励发展多类型产权交易的机遇,探索碳金融业务、产权交易业务等非牌照类投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利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着力营销当地客户,特别是具有跨境贸易关系的民营企业家群体,进一步丰富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线。
温州金融改革也为商业银行创新和探索集团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体制机制提供了试验空间。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政策扶持相关业务发展的机会,探索与创新有利于推动总分行、境内外业务联动及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在温业务潜力,并根据业务实践检验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效,以待条件成熟时向其他地区推广。
3、创新管理思维与流程,切实注重风险防控,避免过度创新。由于适用于大企业、大项目的业务处理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特点的信贷处理和风险管理流程、方法与技术,比如建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委托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服务中心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将贷后管理外包至商业保理机构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切实防范过度创新风险。无论是参与创建小微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门槛还是简化业务流程,都必须加强政策研读和全面风险评估,务必以风险可控为基本前提,严防以风险换效率和市场的行为。
4、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及中介机构的合作。在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制约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拓展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信息获取问题。地方发改委、工商税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部门,掌握着较为全面的市场信息,行业协会、评级机构等非官方组织也相对拥有更为丰富的客户信息,商业银行加强与上述机构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客户信息及其动态变化,可为其政策拟定、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作为全国金融改革首个试验区,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为推进改革实施,有望推出系列后续配套政策与制度安排,也可能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商业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当地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不但有助于对政策变化作出更快反应,也可能推动某些倾斜性政策出台,助推小微金融业务拓展。
三、推动温州金融改革、规范治理民间金融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开辟多元民间投资渠道与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是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内在要求
1、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需要积极开辟多元民间投资渠道。金融业是资金、技术、人才都较为密集的行业,即使降低政策门槛,也并非所有民间资金都有能力或者意愿介入,在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采取联合、入股等方式成立合作制民间金融组织的同时,需要加快拓展多元民间投资渠道,将民间资本形成的“国内热钱”引导到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上来。一方面,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降低民间投资进入的门槛,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指导,特别是要通过倾斜性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实体经济增长引擎行业以及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加快推动个人海外直接投资发展步伐,支持商业银行高收益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为民间资金提供尽可能多的高收益投资选择。
2、破解小微金融主体融资困境亟需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小微金融机构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优势,是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弥补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的重要力量。但是,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业务创新能力不容忽视。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也是服务小微金融主体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破解小微金融主体融资困境,需要充分发挥大型银行、小微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的合力,形成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产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服务需求。要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中应充分发挥鼓励、引导和协调作用,积极参与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创新,适时提供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多层次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
(二)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管的体制机制是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基本保障
首先,应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民间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在强化一行三会监管合作的同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力求把民间金融风险管控纳入宏观金融调控视野。其次,应尽快建立全方位的民间金融监测、统计和预警体系,包括建立民间金融活动备案和信息登记制度、建立科学的民间金融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对放贷大户的跟踪监测调查制度和民间借贷群发性异常变动情况调查制度、鼓励民间金融中介组织和机构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开展民间金融业务普查公证等,对民间金融的规模、投向和风险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放开民间金融的问题上,应以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为限,强调“管字优先、开放有度”,在甄别分类的基础上,将监管水平和能力覆盖范围内的民间金融形态先行阳光化和规范化,对不具备准入条件的民间金融形态要从严治理、限期整改,坚决取缔以谋取暴利或其他非法目的为导向的民间金融活动。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叶聃.从制度变迁看温州金融改革[J].中国金融,2012,(9):18-19。
[2]潘正彦.温州金改亟需宏观金融配合[J].上海国资,2012,(5):46-47。
[3]邢少文.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赞与忧[J].南风窗,2012,(8):16。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3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构性质不明晰,严重影响业务发展。根据《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设立、经营和终止受到《公司法》的规范。这就使小额贷款公司成为依照《公司法》经营金融产品的公司,经营上只能按照普通企业的标准缴纳所得税和营业税,而不能像农村信用社一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予以减免,也不能像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这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样享受中央财政给予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同样,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因而无法获得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从商业银行融入资金时,即使商业银行同意贷款,也会按照一般工商企业贷款利率执行,享受不到在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加点执行的待遇,融资成本较高。这显然不利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二是后续资金缺乏,制约经营可持续性。按照《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发放小额贷款,其资金来源有三种: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不超过自身资本净额50%的融入资金。从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发展情况看,各地来自捐赠的资金基本没有或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姑且不论额度限制,仅从小额贷款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不明考虑,商业银行贷款给小额贷款公司就多有顾虑,造成其融入资金困难或融资额度不大。如辽宁全省14个地市中仅有3个地市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了从商业银行的资金融入,全省88家小额贷款公司从商业银行融入资金仅占实收资本的7.2%,而安徽省84家小额贷款公司从商业银行融入资金也仅占实收资本的8.8%。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依靠自有资本金开展贷款业务。随着贷款业务的迅速开展,受自有资金规模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缺乏问题非常突出,如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已占资本金的119%,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也占到资本金的101%,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出现“无款可贷”的局面。后续资金缺乏使其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三是利润空间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意见》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做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由于业务比较单一,利息收入基本上成为其唯一的收入来源。小额贷款公司囿于放贷资金的规模限制,融入资金少且成本较高,再加上《意见》对其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收入增加受到制约。并且,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普通企业,经营中需要缴纳各项税费,包括5.5%的营业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这都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据调查,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利润率不足10%,大大低于一般商业银行超过15%的资本利润率水平。目前地方政府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发展上,但与其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并未出台,即使有的地方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补助和贷款补偿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空间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造成增资扩股困难,融入资金不易,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四是监管部门不明确,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根据《意见》,省政府金融办成为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主管部门,并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但省政府金融办在各县市无直属派出机构,因此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所在的县市政府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并承担风险处置责任,而当地政府没有明确具体的负责部门,就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在当地缺乏有效的主管部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还涉及到金融办、工商、银监、人民银行等多个主体,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监管。
与此对应的是,无论从自身状况还是发展环境来看,小额贷款公司都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从小额贷款公司自身来看,注册资本金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作为新生事物,在设备配置、内部制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等方面,小额贷款公司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调查,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既没有商业银行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也没有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系统,贷款审批过程中缺少客观可靠的技术分析,贷款风险不容忽视。此外小额贷款公司缺乏优秀的金融管理人才,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贫乏的问题,由于人员有限,导致内部人员兼岗严重,风险防控水平不高。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环境来看,小额贷款公司业务主要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他们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布局分散,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所处区域往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落后,相关配套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这都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潜在风险,给其可持续发展埋下了较为严重的风险隐患。
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明确法律地位,完善有关政策规定。除《意见》外,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特征,制定适应其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完善有关政策规定,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方向、资金融入等提供依据,创造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小额信贷基金。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批发性贷款等来设立小额信贷基金,负责批发资金给小额贷款公司。二是提高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比例。对依法经营、发展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考核评价后可以提高融资比例。三是有条件开放金融市场。向合规经营、考核合格的优秀小额贷款公司开放各类金融市场,使其可以从货币市场获得资金。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4
关键词:微型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小额信贷;互联网金融;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1-003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1.06
国际上一般把对小企业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称为微型金融(Microfinance),其业务类型包括小额贷款、微型保险和合作医疗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小企业和低收入者难以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所需的服务,故催生出大量如微型金融在内的非正规金融。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认为,信息生产是银行的重要功能,基于此可将贷款分为“关系型”和“交易型”两大类,发放关系型贷款有赖于大量“软信息”,微型金融生产“软信息”的成本明显低于大金融机构[1],微型金融更愿意也有能力为小企业及低收入者提供融资服务,国内外微型金融的发展和成功运作则为上述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2-3]。
一、典型微型金融成功运作的共性经验
19世纪后期,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浪潮之中,众多微型金融的理论和实践者顺势推动了微型金融在全球的发展,其中包括拉丁美洲的Soto和东南亚的Yunus。Soto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并长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Yunus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在1976年创办了全球首家乡村银行,即现在的微型金融典范——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GB),除此外,全球还诞生了印尼人民银行(Bank Rakyat Indonesia,BRI)、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等多个典型微型金融组织,这些机构获得成功有其共性经验。
(一)带有人文理念与客户开展多元化合作
典型微型金融的出发点大多为提高低收入者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主的收入和发展。这些机构所实施项目具有以下特点:贷款对象较固定,和客户保持长期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实行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灵活,有累计贷款和自愿储蓄等制度安排(见表1)[4]。
BRI的目标客户定位于非贫困人群,BancoSol客户群中有小部分贫困者。GB则秉持“贷款和食物一样都是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经营理念,并在1984年4月将该理念制度化为“16条决议”,在决议的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人文理念的金融服务。例如,退休基金计划、提供奖学金和高等教育贷款、开放式储蓄等,2003年还推出了免息的“求存者(乞丐)贷款计划”。GB的分支机构已遍及孟加拉全国近七万个村庄,2010年5月在纽约开设分行,实现了国际化经营。从表1可见,GB的贷款利率约为其他典型机构的50%,“福利性经营”和其财务可持续形成了冲突。这也是BancoSol和BRI曾经经历过的困惑,后来通过分拆盈利性和非盈利性业务、设计新产品及探索高效的运行机制等途径,使目标冲突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并实现了财务的可持续。
(二)持续探索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1.对融资渠道的探索。微型金融传统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捐款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有限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GB在1995年停止接受捐款后,通过成立借款人留存基金,吸收公众存款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途径。GB2012年年报显示,年底储户存款余额为17.13亿美元,占总资产的82.59%(存贷比约61%),资产规模和净利润同比增长13.18%和112.83%。BRI通过向客户发行储蓄产品募集低成本资金,然后由高利差的贷款产品实现盈利,上级行对基层行的超额存款提供高利息激励,这极大地提高了基层行的吸储积极性。由此可见,开展存款业务为这些机构实现财务可持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对风险分担机制的探索。各微型金融在发展初期都大多采取了“小组联保”的方式,GB是该模式的发明者,该模式在解决借贷双方的规模报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效果。但GB并未固步自封,第二代GB与上一代的转变标志之一就是主要针对个人放款,并且较少使用联保模式。BancoSol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对该模式进行了改进,例如联保成员可以同时获得贷款,联保不是放款的必要条件,该行小额贷款已占到全国银行体系同类贷款的33%,每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3.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微型金融与目标客户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严重不对称,成本费用支出巨大,上述典型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如GB实行了“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即贷款者可以同时为该行的存款者和持股者(每人限一股),小股东可以通过累进投票制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会成员。2012年,该行约95%的股权份额为存款和借款客户持有。
BRI公司治理的特点在于:一是建立四个层级的组织结构,以4046个独立财务核算的基层银行为核心;二是BRI建立了一套透明的会计核算体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审计;三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行有放款决策权(不包括村级服务站),利润的10%用于绩效分配,行内提供超额存款激励,这些措施提高了基层行吸储和授信管理的积极性[5]。其运行机制如下:
BRI通过不断地改革完善了治理结构,持续改革创新对该行的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2003年11月在国内上市,同年在美国证券柜台交易市场(OTC)挂牌交易,被《亚洲货币》评选为当年度最佳上市银行。截至目前,该行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国际金融、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三)政府扶持和管理为主,辅以社会化监督
从国际共性经验看,微型金融所处的制度环境对其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各国在鼓励成立微型金融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会考虑到微型金融较难形成规模化经营,一般会提供税收优惠和融资便利等激励措施。如英、法等国对农村金融机构等实施了免税政策,为微型金融发行债券提供担保等;印度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向中央银行及世界银行等申请贷款;BRI发展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改革,其背景是印尼在1983年和1988年分别实施的两轮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力地推动力所在区域的微型金融发展。
据中国(海南)与拉美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披露,随着政府扶持和管制放松,全球微型金融业的资产规模已从2006年的310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1310亿美元,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拉美和南亚等国的微型金融行业危机。为了提高监管效率,这些国家引进了如惠誉和穆迪等评级公司对行业进行社会化的评级监督,评级范围包括:社会使命、战略及领导力、客户关系、社会表现及影响力、人力资源和环保责任六方面。评级信息为微型金融的投资者和借款人提供了投融资的决策依据,也为内部管理者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新形势下国内微型金融发展的现状
微型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发展势头迅猛。在2005年以前,主要以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扶贫基金形式存在;2005—2006年,监管层开始倡导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微型金融,微型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典当业在国内的发展历史较长。目前,商业银行、新型微型金融组织、外资银行(汇丰、渣打)及电子商务公司等是国内微型金融业的主要参与者。行业市场竞争力度加大,各类创新也不断涌现。
(一)传统微型金融组织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微型金融的目标客户快速发展带动了行业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在2012年对GDP和税收的贡献分别超过60%和50%,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6]。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中小企业频现倒闭潮,这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十随即提出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务院亦指出银行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人民银行则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和建立征信平台等方式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作为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政府对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也惠及到传统微型金融的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披露,全国设立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在2012年底达到939家,其数量和贷款规模分别是2008年的8.5倍和69倍;截至2013年三季度,小贷公司数量比2008年末增长了15倍。传统微型金融的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均取得快速增长,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国城乡各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改善了金融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
(二)正规金融机构加入微型金融市场竞争
在国内金融深化改革的环境下,银行、信托及证券等正规金融机构加快了成为微型金融服务商的步伐。尤其是2010年后,监管层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和审慎监管政策,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压力加大,各机构迅速调整经营理念,积极拓展微型金融业务,并进行了产品创新。
各大型银行纷纷设立“中小企业事业部”,并针对性地开发了金融产品。如中国银行将对小企业授信融入“IT蓝图”系统开发,该行2012年发放的小微贷款较上年增长37.67%;农业银行在2012年的小微贷款也较上年增1212亿。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率先将“成为小微企业的银行”作为发展战略目标之一,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在“软信息”收集方面,注重从客户的“三品、三表、三流”等方面入手,衍生出识别客户经营特征的非财务指标。该行在2012年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额达2506.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9%。
在面临着来自大型银行的竞争压力之下,各区域性银行亦力争保持与小微企业合作的传统优势。2013年一季度,全国14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中,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36.86%。除直接的信贷支持外,这些银行还致力于联合信托和证券等机构为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国内微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参与深度都前所未有,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的商业性微型金融竞争正变得白热化。
(三)创新型金融在个人微型金融领域涌现
国内正规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参与微型金融市场的力度,这与其所处的特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加之这些机构在“软信息”收集等方面仍受到诸多制约,真正投放到小企业的贷款比例仍较低。例如,2012年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1.58万亿元,占信贷总规模的18.41%,这与小企业对GDP和税收的贡献有较大差距,各地广泛存在的民间借贷市场也折射出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旧突出。在个人微型金融领域,正规金融机构有额度控制及硬担保等要求,民间借贷市场又缺乏规范性,使低收入群体的融资需求并未得到改善,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下,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创新型金融不断涌现。
目前,互联网金融开展的业务包括:支付结算、网络保险、众筹融资及P2P小贷等,其中的P2P小贷业务结合了小贷公司的经营理念,其本质是民间借贷的信息化。互联网金融相对其他微型金融机构更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具有投融资运作效率较高等特点,同时还搭建了一个广泛的民间个人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支付及投融资服务模式形成了冲击,也对当前的货币及监管体系也形成了挑战。随着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和居民观念的改进,创新型微型金融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三、国内微型金融在实践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国内微型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结合国外典型微型金融的共性经验,国内的微型金融在“服务范围划分和产品设计”、“微型金融组织自身规范化经营”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仍有待继续完善。
(一)目标客户的选择和金融产品设计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国内微型金融发展迅速的大多集中在商业性领域,目标客户多为小企业,存在“目标偏离”和“交差重叠”等问题。目标偏离是指金融资源难以惠及低收入者,交差重叠是指传统微型金融的客户在商业性领域与银行形成了重叠。相对而言,国外典型微型金融的目标客户群相对固定,如GB和BRI专注于乡村个人小额贷款,BancoSol服务对象一般为城镇小微企业。
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逻辑,只有目标客户确定后才有助于业务创新,国内微型金融创新主体主要为银行和网络平台,而传统的微型金融组织创新步伐滞后。国内微型金融产品较注重外延式开发,而国外相对注重内在开发。如BancoSol针对客户需求制定了详尽和灵活的贷款分类,平均额度为1700美元的小额住房贷款,期限在1-60个月之间,分成120个还款区间[7]。GB根据客户的贷款用途确定贷款利率:投资类贷款利率为20%,住房贷款利率为8%,学生贷款利率为5%,求存者贷款免息。鉴于此,国内微型金融机构需结合其比较优势,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分,体现出差异化竞争,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并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二)微型金融组织的规范化经营
定位目标客户以及研发金融产品都需要微型金融组织以规范化经营为前提。同国外一样,国内发展微型金融的政策出发点也在于提高小微企业主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和发展,而快速成长中的国内微型金融产生出了一系列“大额贷款”、“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改观,将会使微型金融远离政策初衷和行业发展的市场基础。
P2P等创新型微型金融准入门槛较低,监管和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的缺失极易诱发风险,这些机构出于监管套利等目的自身也缺乏规范经营的意愿。该类问题在传统微型金融领域一样突出,如江苏省的小贷公司在2013年第三季度达555家,居全国首位;贷款余额与净资产比率为129%,居全国第二位(浙江为138%)。江浙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凸显了行业不规范经营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利用微型金融组织发放大额贷款,通过分拆借款主体突破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额度的监管限制;二是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及典当行等共同对难履约的客户提供“资金周转”服务,使客户被动接受高利贷的现实;三是违规吸储和发行理财产品,自主将存量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为应对上述问题,需要增强各微型金融的规范化经营意识,加大行业协会及评级机构等的社会化监督力度;更需要监管方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建设。
(三)建立适合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国内微型金融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国内外行业发展初期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与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在国内,微型金融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建设已滞后,表现在:一是对行业还未形成统一的法制和监管框架,已有的监管政策有不相容问题,如监管层对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及资金互助社的性质认定还未统一;二是金融监管的专业性要求高,因微型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如民政部、地方政府作为监管者,其监管经验仍有待积累;三是监管主体和制度缺失,国内100多家的非盈利性微型金融及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未明确,央行在2007年初开始牵头拟订《放贷人条例》,该条例历时七年仍未正式出台。
国内部分微型金融投资者注重短期利益最大化,这与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有关,监管者需设计明确的行业发展和退出路径。首先,选择具有“正向激励效果”的发展规划,使微型金融主动规范经营,对业绩好且管理规范的机构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如允许优先转为民营银行等。对此,印尼的做法是,1988年颁布的PAKTO法对微型金融转为正规金融出台了细则,制订了《微型金融法》及推行存款保险计划,明确行业监管主体为中央银行。其次,制度建设应涵盖对“问题类”微型金融的及时清理整顿,探索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路径,对于问题严重的机构允许其破产重整或清算,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的市场退出机制。
四、结论和启示
微型金融相对正规金融有“软信息”生产成本低、融资效率高等优势,发放“关系型贷款”有助于发挥其比较优势。国内微型金融正向“商业化经营”转变,其趋势符合行业的国际发展方向。随着正规金融机构的加入,国内商业性微型金融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传统微型金融需细分目标客户通过专业化发展与正规金融进行市场竞争。
微型金融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立足长远,追求适当的收益率,主动提升规范化经营意识。在金融服务中,积极践行并推广信用文化,在自身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投资者和借款人的宣传,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微型金融健康发展有赖于政府扶持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据财政部统计,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累计向3800余家农村微型金融补贴77.26亿元,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国外还需加强,方式也需更灵活一些;在提升监管效率方面,监管层可借鉴国外的分级持牌银行监管模式,对行业实施差异化监管,使微型金融真正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殷孟波,翁舟杰:关系型贷款和小银行优势论述评[J].财贸经济,2007(6).
[2]Banerjee, A.V.,Besley, T.,Grinnane,T.W..The Neighbo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J].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09.
[3]Marguerite Berger,Lara Glodmark, Tomas Miller
Sanabria.An Inside View of Latin American Microfinance[Z].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6.
[4]Jonathan Morduch.The Microfinance Promis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9(12).
[5]农业银行国际业务部课题组.印尼人民银行在农村的商业化运作[J].农村金融研究,2007(10).
[6]李佳霖.求解中小企业发展之困[N].经济日报,2013-07-19.
[7]李东荣.拉美小额信贷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研究,2011(5).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5
所谓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首先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更为便捷、迅速,更适宜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群体的资金需求。与民间借贷相对而言,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尤显规范,实际贷款利率定价仅处于偏高水平。
一、内控机制初步完善,外部监督基本到位
5家小额贷款公司均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三会一层”搭建规范,职能部门设置合理。明确了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制定了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管人员,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截至10月末,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从业人员32人。5家小额贷款公司建有必需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有符合银监、人民银行、公安等监管部门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5家小额贷款公司能遵守金融企业财务准则和会计制度,依法接受富民县人民政府(富民县金融办)监督管理,并自觉接受人民银行、银监办等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和调查。
富民县金融办已指定农行富民县支行为5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开户行,并委托县农行监测5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现金流和贷款资金流向,县农行已定期将监测报表和材料报送县金融办。5家小额贷款公司已按规定编制相关财务会计报告,并按时上报县金融办。截至10月末,5家小额贷款公司均接受了严格的外部审计。
二、资金来源合理规范,经营管理渐入正轨
(一)资金来源符合规定
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均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合计注册资本金2.73亿元。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未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5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已有3家向人行富民县支行申领了贷款卡,另有2家尚未申领贷款卡。从5家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出资比例来看,其股权结构相对分散,股权结构设置较为合理,入股主体均为合规。
(二)注重公司产品创新
小额贷款公司是“准金融法人企业”,基于其只贷不存的特点,与商业银行相比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均清楚地认识到:要在日趋激烈的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分得一羹汤水,就必须发挥自身“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优势,着力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出狠招、下重力。5家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推广农户联保、工商联保、小额授信等特色贷款产品,并按不同期限、不同偿还本息方式对信贷产品进行了再创新。同时,在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也应加快创新步伐,形成一系列适宜于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特色产品,逐步增强了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彰显服务“三农”特色
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一直坚持小额贷款的经营取向,长期立足于县域和乡村,切实树立了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的意识。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近几年来关于农村工作的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精神,自觉担当起支农的责任,持续加大涉农小额信贷投入,积极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同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关注和支持。二是把握当前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5家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各自业务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支持县、乡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把农户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信贷着力点,大力推动发展小额信贷,有效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机制。三是着力抓好利率定价、贷款审批、信贷风险防控等核心工作,切实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和资源配置力度。5家小额贷款公司能主动加强与地方行业协会、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等的沟通和联动,因地制宜地创新适合富民县域“三农”和小微企业需求特点的信用模式,逐步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
(四)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来源全部为公司股东投资资本,其注册资本和贷款规模相对较小。每位公司高管均树立了这样的风险意识:一旦管理不慎,或经营不善,公司便会有灭顶之灾的可能。因此,5家小额贷款公司逐步健全了科学、严谨的风险防范体系和严格、完善的内控制度,并能有效地加以执行和落实。首先,5家小额贷款公司均有健全的贷款管理制度,能不断细化、优化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业务流程。其次,5家小额贷款公司均完善了内控和风险防控机制,对突然劣变的贷款能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深挖源头和个中原因,并按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指标要求,充分计提呆账准备金,切实增强自身对贷款风险的抵补与自救能力,有效防控和化解贷款风险。
三、贷款营销特色显现,“一高三大”态势凸显
(一)利率定价
小额贷款公司利率定价水平高。其利率水平明显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但低于民间贷款利率平均水平。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上限未超过国家基准利率的4倍。从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浮动状况来分析,小额贷款公司利率定价主要按照客户的风险情况、资金状况、征信记录、抵押品等实行差别利率,其实际利率平均水平是国家基准利率的1.5倍-2.2倍。
(二)贷款对象
小额贷款公司个人贷款占比大。其贷款发放坚持“小额、分散”原则,贷款主要投向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能恪守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和对单一企业法人授信余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的放贷底线。自富民县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营运以来,农户和小微企业等群体一直是其信贷投放的重心所在,截至10月末,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发放个人贷款余额为2.64亿元,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91.99%,其中,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占8成以上。
(三)贷款期限
小额贷款公司短期贷款占比大。其贷款期限以短期贷款为主。其中,又以6个月~1年期的短期贷款为多。截至10月末,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短期贷款余额2.85亿元,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99.3%。其中:3个月期限、6个月期限和1年期限分别占短期贷款余额的0.42成、0.58成和9成。
(四)贷款方式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贷款占比大。其贷款方式主要采取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等4种方式,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较大。相关贷款期限和贷款偿还条款等合同内容,由借贷双方公平自愿地协商确定。就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10月末的贷款状况来看,其贷款方式以信用贷款为主流,信用贷款余额1.4亿元,占其贷款余额4成以上,其他3类贷款方式的贷款余额均占小额贷款公司各项贷款余额的3成以下。
四、公司经营自成一体,企业文化逐见雏形
经过4年有余的探索和磨砺,富民县5家小额贷款公司已相继建立了适宜自身业务特点和经营规模的信息公开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和正向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并完整地反映公司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同时,逐步培育了一个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模式和产品互信共荣、相依相存的信贷群体,5家公司治理日趋完善,贷款营销尽显人性化。富民县辖内5家小额贷款公司已从成立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脸”,质变成了今日昂首阔步向东去的融资壮汉。5家小额贷款公司陆继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并逐步建成了一个稳定、健康的小额贷款市场,小额贷款公司企业文化已在富民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中悄然形成。
五、发展困境及突破路径
(一)发展困境
1.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严峻,直接影响金融业机构的资金扩张度。就2013年以来而言,受制于信贷资金供需状况的微妙转变,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普遍呈现“一上三下”态势:营销成本不断上升,整体业务量不断下滑,贷款利率不断下调,营销利润不断下降。就近期形势来分析,整个市场的有效需求也在下滑,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对优质、高端客户的挖掘已形成了“踏破铁蹄无处觅”的事实。以西方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宏观经济形势与银根松紧状况是直接影响金融业机构资金扩张度的主要因素。在近年宏观形势整体疲软的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实际上是较为充裕的,信贷需求者从商业银行获准贷款的门槛事实上已被充裕的资金供应链无形地拉低了。在商业银行资金相对充裕、利率水平相对低的背景下,大大小小的优质贷款客户自然流向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低洼之地”,小额贷款公司对于这部分黄金客户只能是望洋兴叹。
2.资金来源渠道窄小,是困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一指“阳穴”。随着小额贷款公司向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度浸透,其资金来源渠道越来越显窄小。目前,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来源方面已基本处于“内无救将,外无援兵”的状况,小额贷款公司对资金来源的饥渴与客户对贷款的强烈需求状况始终未能得到根本缓解。在“只能贷不能存”制度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以股东投入的自有资本放贷。就富民县而言,因县域农村金融资源长期处于稀缺状态,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成立、营运一段周期后,其资本金就步入告急状态。在主动向各商业银行发出资金求援、示好合作的各种暗示或明示后,商业银行基于审慎经营和同行相斥的思想,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这份友好和“甜点”大都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处而待之。目前,就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状况来看,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已基本上是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链上甚至已接近弹尽粮绝的窘境。
3.盈利水平偏低,负税沉重。小额贷款公司盈利水平偏低,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财务杠杆率低。绝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实际上仅仅是公司股东投入的自有资本金,目前,既不能吸收存款,又暂无法从商业银行融资,显而易见,其财务杠杆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小额贷款公司的股权回报率也并不尽如人意。二是无任何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扶持政策。到目前为止,国家或地方均未出台任何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扶持政策,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一直延续着参照一般工商企业税收政策执行,即:25%的企业所得税和5.5%的营业税及附加。
4.内控乏力,“球”现象偶有发生。就全国的整个小额贷款市场而言,极少数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经营方面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违法违规行为和内控管理乏力的问题。一是管理乏力。存在内控滞后,财务核算不规范、科技支撑匮乏、信贷管理相对混乱、风险管理疲软等问题。二是员工履职能力亟待提高。大部分普通员工无银行业从业资格,更无银行业从业经验,员工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较为匮乏。三是利率定价水平偏高。少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定价水平过高,甚至已接近或达到民间高利贷水平。四是贷款投向出现偏离。少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存在向其他公司提供注册验资贷款,甚至向“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发放贷款的情况;存在暗箱操作委托贷款业务;存在涉足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现象。
5.贷款存在明显的分散性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且分散”的贷款方式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小而散”确实是其在县、乡两级农村金融市场立身显能的法宝,但也存在较大的成本叠加和明显的风险隐患。
6.监管薄弱,凸显力不从心。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营部分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其从事的准金融业务,并未纳入各级银监或人民银行的监管框架,而是由各级地方金融办来负责监督、管理。就目前金融办的监管状况而言,实为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往往流于形式,过于粗放。据调查统计,昆明地区县级金融办已相继成立,但每个县(区、市)金融办的正式人员仅为2-4人,在现有的监管人员中,持有金融专业证书或有过金融业履职履历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
(二)突破路径
1.放宽资金源头。一是逐步放大转贷比例。对公司治理完善,依法依规经营,且公司利润率高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考虑逐步放大其从商业银行获得批发贷款的比例。即:将原最多不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0.5倍的批发贷款比例放大到1倍以上,3倍以下,以此有效缓解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趋于枯竭的问题。二是探索小额信贷债务平台试点工作。在经济发达、地方财政充裕的地方设立小额信贷债务平台试点,切实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融资难,难融资”的致命问题。三是鼓励商业银行批发贷款。国家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并鼓励商业银行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贷款,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考虑改制试点。一是逐步扩大温州模式。2012年4月,确立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十二项主要任务中,国家已明确: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以及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等等。这是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温州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核心部分。二是按照部分高层人士的设计,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金融公司。但不论是把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还是将其改制为金融公司,顶层必须首先厘清的是一行三会与各级地方政府在监督、管理公众金融业机构方面的相关职权和侧重点,关键点有两方面,一方面,着力避免重复监管,另一方面,坚决杜绝监管出现真空区。总而言之,小额贷款公司的改制前景与发展方向值得民间期待和憧憬。
3.严控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是当代金融业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衍生,风险管理已从后台逐步走向前台,并交融到整个金融业经营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到目前为止,小额贷款公司并未获得央行征信数据库的直接支持。征信风险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一大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在获准当地人民银行征信部门征信查询支持的前提下,必须在贷前审核、贷款流程控制等业务关键点强化管理和再监督,切实提高自身对业务操作风险的防控水平,并借此提升自身竞争力。笔者认为,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防控关键点主要有:(1)贷前。对贷款者征信记录、业务状况、市场前景等真实信息的核实情况。(2)贷时。大额贷款集体审批制度执行情况;质押物、抵押物核实情况;(3)贷后。对贷款者的回访、再核查情况;月结息制度执行情况;对信贷员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的防控与问责情况。
4.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强化公司内部管理与自身建设。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加强自控、自律建设,严格按照《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额贷款公司工作的通知》等管理办法和通知要求,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和自律建设。侧重点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落实激励与约束机制、执行信息公开制度、严格风险防控、规范经营管理、坚持支农方向、建设企业文化等。二是强化行业外部监管。各级金融办要加强对自身监管队伍的建设,逐步引进高学历金融专业人才,吸引有金融从业经验和金融监管履历的人员到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队伍中来,并强化对现有人员监管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行家管金融”的监管局面。同时,加强与各级人民银行、银监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国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有关监管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监管机制。既要从呆账准备计提、资本充足率、利润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核心指标进行精细化监测分析,又要从资产分类、资本补充、风险控制、约束机制等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科学、有效的现场指导和监督检查。
课题组组长:李双明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范文6
“中国要建中小企业孵化器,要扶持企业,首先肯定有个框,就是高新技术。我不是高新技术,但是我能养活十个人,就没资格吗?”李繁过去创办的手机维修店鼎盛时期“一个月净利润十多万”,但生存环境的恶劣把他逼到了死胡同,只能关掉给别人打工。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不说小微企业,连中小企业都没有融资渠道。我EMBA的同学就是一家银行支行的行长,他跟我说没抵押谁给你贷款,除非是找大型公司做担保。”
老李一副过来人的世事洞明,“也可以贷,有楼有房,有财政合同,和大企业、政府签的合同,越是这种越好贷。或者找什么温州商会、潮州商会,剩下的就是地下钱庄高利贷。没有融资管道怎么办,朋友都不借你怎么办,那就要倒闭了。”
据宜信公司的《2011小微企业调研报告》显示,筹资扩张困难占小微企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及率的44%,在小微的“烦恼”中排名第二位。从融资金额需求来看,多数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较小,受访者中有64%表示其日常资金短缺额度在10万之内,94%的企业资金短缺额度不超过50万。
小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草根。他们不会出现在500 强的榜单上,也不会与上市、IPO 有关联,就是身边的小商铺、小工厂、小作坊,但他们贡献着GDP,他们成长也需要“雪中送炭”。
炭从哪里来?据银监会测算,中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微型企业。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远远无法承担小微企业融资重任。
也许只有草根才能拯救草根。资本的天性是嫌贫爱富,因此小微企业与资本的对接也不得不门当户对。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认为,中国小企业融资难解决的出路在于建设中国草根金融体系,只靠某一个方面的机构和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地区的努力是不可能的,需要通过草根金融体系建设来提高整体的城乡金融服务能力,根本改善中国金融结构的失衡局面。
贷款有多难
银行也爱“傍大款”
当“老李们”为找不到钱心焦气躁甚至心灰意冷时,另一些人却在发愁手里的钱是该炒股还是买楼。难道就没有一条通道,连接起沙漏两端的巨大财富和资金渴求,让钱在两类人手里合理流动吗?
银行的作用不正在于此?但是在小微企业身边,鲜少见到银行的身影。在江浙经营一家企业的刘军,年收入不过百万,“每天都能接到各种担保公司的电话,利息高得吓人。”但从没有一家银行叩响他的门。
“这不奇怪,因为银行要赚钱,瞄准的都是优质客户,不是资产几万、几十万而是几千万、几个亿的人。全世界的银行都一样,都瞄准优质客户,只有小银行才能为有几十万的客户服务,所以小银行为小客户服务,大银行为大客户服务,这是银行自然的分工。美国的银行大部分都是社区银行,有8000家,就是两条街上一个很小的门脸,为周围十来万人服务。中国解决这个问题靠大银行没希望,要靠小银行。”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数字商业时代》采访时谈到。
“在中国,四大行对企业客户的网点基本上是5万~7万家,而中国有数千万家中小企业,杯水车薪。美联储有经济学家分析,大小银行对企业借贷模式有区别。大银行往往会注重硬的信息,比如通过看财务报表决定信贷,中小银行往往通过软信息,比如通过信贷员跟客户进行直接接触,也就是说个人信息来决定。”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同样认为。
银行借钱给企业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还要“挑三拣四”,因为商业银行自身也有风险和盈利的考量。
“银行也愿意傍大款儿。对大企业、大老板,我们服务有面子,而且风险小,交易成本比较大,给这样的小企业服务,就挺费手脚,而且风险比较大。”即使是在中小企业融资“先锋”的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看来,“愿不愿意贷,敢不敢贷”,对银行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小微企业融资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在中国也不例外。
李镇西觉得给小企业贷款“费手脚”有深层的经济内因。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王庆认为,中国的金融中介服务超过70%~80%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如果商业银行能够非常低成本地服务中大型企业,自然而然就不会着眼服务中小企业,因为同一笔贷款,运作大笔贷款和小笔贷款的成本是一样的。从成本收益角度讲,服务中大型企业自然更有利。
这就是民生银行曾经拒绝过开心网创始人贷款的原因所在。“我们和风投不一样,银行只能分享到小微企业的利息。如果我们扶持他们成长上市了,他们会很感谢,把主要存款放在民生,仅此而已。我们分享不到它的股权和更多成长。”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小微企业业务促进中心总经理崔洋介绍,截至2012年一季度,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400亿元,小微企业客户超过52万户,其中贷款户超过15万。截至去年底,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只有1.5‰左右。
“这么大的规模保持这么低的贷款不良率,所以我们没法去关注看不清前景的企业模式。” 而民生银行曾给名导演们集体授信“押注”,则因为“他们做的业务我们相对来说看得懂,这不是从0到1的过程,是由10到15。”为了降低风险,对于创业在2年以下的企业,民生银行也基本不作为客户考虑。“有抵押也不做。20年的企业容易倒闭吗?2年的企业才容易倒闭。”崔洋解释。
据宜信调研报告显示,从融资渠道来看,小微企业目前仍较多习惯通过亲友借款的形式获得资金,被访者中有54%选择亲友借款,而选择贷款的仅有27%,曾申请贷款的企业也仅占30%,手续麻烦、缺少抵押物或担保是主要限制因素。
找钱要门当户对
小微金融步入专业化2.0版
时下正值“北京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宣传月”蓬勃遍地,各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热爱都像醒目的宣传条幅那样溢于言表。刘鹰觉得这是件好事,但留美30年的她最反对搞运动,“在这一个月当中大家都言必称小微企业,一个月之后就抛之脑后,怎么办?这应该形成一种持续的服务,应该把小微企业当作经济发展的脊梁骨。”
远在南方的宁波银行显然要把脊梁骨当成主心骨,在成立15周年之际,宣布投入100亿信贷资金给中小企业,其中40亿投向小微企业;设立5亿信用贷款额度,向诚信企业发放信用贷款。
宁波银行行长罗孟波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讲究分工和协作。从衣服来讲,有人做外套,有人做衬衣。从银行业自身来讲,我们一直讲门当户对,有些客户我们服务不了,或者说目前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今后可能很多大企业直接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进入融资市场,银行间接融资留下的是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信贷。”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正是民生银行坚持小微金融发展的原则之一。
崔洋走马上任小微业务促进中心总经理时也茫然过,“没人做过这件事,没有参考。”
早在2008年底,小微金融即被列入民生银行三大市场定位之一。当初内部讨论最激烈的是,小微金融要做什么业务。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提出,做业务就像出海捕鱼,第一件事情绝对不是打捞,而是找鱼群在哪,在哪能捕到大量的鱼。
“我们首先排除太激进的行业,确定从熟悉的行业做起。经过大量调研,发现在商贸流通和制造领域有很多小微企业,我们就把主要目标客户首先定位于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崔洋回忆。
2009年初,民生推出“商贷通”。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随即提出“大数定律”、“价格覆盖风险”的原则,强调“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要求零售业务批发做。
这条路被证明符合民生小微金融的发展方向,也适合全国股份制银行发展。崔洋认为,与城商行不同,民生的优势不在区域网点上。“广州顺德银行在顺德有300个网点,可以覆盖到每个商铺,而民生银行在中山、佛山、东莞只有三家支行,从业人员十几人,做事的原则和逻辑就不可能一样。”
如今,5000个小微金融从业人员要服务52万小微客户,“批量营销、标准作业”就是必然前提。“大数定律”则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实现集约高效。同时民生采用“商圈”模式化管理,并与行业协会、商会合作,实现规模化运作,降低单笔授信的成本。
“在中关村商圈里,我们以鼎好、海龙大厦里的商户为目标客户,因为他们基本代表着整个中关村最好的销售市场。有通州商户说那市场也很好,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做。”崔洋说。
在专业化的路上,民生银行已经步入小微金融2.0版。2011年,董文标提出,用3年时间建立100~150家专业支行。如今,水产支行、石材支行、茶叶支行、服装支行……这些以专业市场命名的支行令人耳目一新。在董文标看来,“小微金融服务”必须要全面、深刻地体现“专业化”。“专业化”才有可能让支行存贷款业务过百亿。解决风险要靠“大数定律”,靠价格冲销风险,其前提就是专业化。
包商银行的定位也十分清晰。微小企业是其主流客户,占贷款额60%。作为一家城商行,它走的小微之路更有地方精准特色。包商银行总部设在内蒙古,有14家分行,省外设4家区外分行,同时还有28家针对农贷业务的村镇银行。
“通常,小微企业跟家庭是分不开的。对这部分企业我们基本上不考虑抵押品,主要是信用风险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现金流管理。做银行不应当像当铺一样,不应该老要抵押品。”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介绍。
做银行不是开当铺
破除抵押物膜拜
“靠抵押不能叫搞银行,这种制度非常糟糕,我们就是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制度,在中国银行业树立银行不是做典当而是做金融的形象。”董文标提倡破除抵押物膜拜。
“这其实和游泳一样,从抱着救生圈到放开救生圈,有一定的过程。一开始我们还是以抵押为主,2009年有92%是抵押贷款,后来发现很多问题,不良率大部分是抵押贷款造成”。崔洋打比方,“有了游泳圈,你会过于依赖它而忘记关注人自身的本领,只有人最重要,东西是还不出来钱的。尤其像现在这种境况,房屋对银行一点用都没有,买得起房的人都没资格,只有转成长期资产,卖给第三方做经纪业务。”
这就像民生初涉小微金融一样,都是自上而下的渐进推动。崔洋感慨,今天讲可以给小微企业放贷,大家觉得是拿常识献宝似乎很可笑。可当初他们也是“捏着鼻子哄眼睛”过来的。
北京电子城支行从2009年开始做小微业务,从最初的钢贸客户发展到木材客户,到现在的西南郊冷库,它的业务构成不断下沉、“接地气”,真正开始和小微打交道。
2009年,客户经理找钢材客户要贷款500万,对方并不热心,“人家真做不了生意,其实对方需要的资金额是几千万,那时候的500万就显得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很差,谈判能力就没有。”崔洋介绍。后来客户经理发现木材的经销商比钢材经销商小一些,再后来发现冷库信贷更好做,“因为冷库企业大部分都没有得到过贷款,你给他80万,他就觉得能做很多事情了。”当银行一步步贴近小微企业,其议价能力也逐步成熟。“让小微企业获得现代化服务,你会看到客户因为你而改变。”这是崔洋和同事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在中国,大型企业往往是被过度服务的企业。民生银行有舍有得,主动选择了小微企业。过去三年里,民生银行贷款新增规模的40%投向了小微企业,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5600亿元。”
其实小微企业的风险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民生银行运用非财务指标搜集小微企业经营信息,有效评估企业风险,破除财务报表迷信。
在贷款评审时他们运用信息交叉类比的手段,还原行业真实情况。温州隆安一个做水暖洁具的客户要大量生产五金挂件,电熔和电镀是其核心技术,因此用电量就是其核心指标。民生银行直接找当地供电局调取用电信息,在后期管理时反复跟踪。
除了消耗指标外,民生还很注重关键性的生产资料。对超市供应商而言,冷藏车就是它的生产实力。这就好比纺织厂里的纺织机和家具厂里的干燥机,对企业来说都是关键性设备。
开办财富大讲堂、“电子银行进商圈”等活动,是民生银行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其风险管理手段之一。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营销策划中心总经理陶江介绍,民生银行充分利用电子银行渠道助力小微金融业务发展,为小微客户量身定制了商户版网银,公私账户集中管理、网银跨行资金归集服务等服务。“贷款以后,一个客户管和不管差别很大,你总得让他心里有一个想法,民生银行有人管着我,钱得还。”崔洋说。
最重要的是,民生银行实施了大事业部制,将大公司业务从支行剥离出来集中到事业部管理,这在组织结构上无异于釜底抽薪。“大公司业务剥离了,支行没事情做,这是和其他银行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剥离,谁还会放弃一单10亿的机会,而去劳心劳力做100万的业务呢?”崔洋反问。
草根金融“组合拳”
从“西部片”到“功夫片”
尽管民生小微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5‰,但崔洋并不认为这代表小微企业真实的样本信用。
“现在小微金融最大的难题还是供给不足。中国的小微金融还没有下沉到足够深度,和行业的需求完全结合在一起,只有当我们的服务达到和国外同样水平后,不良率才有真正代表性。”崔洋感慨,“山东临沂有96个市场,5万个小微企业,我们到现在只开发了1000多客户,只去了其中几个小商品市场、食品糖果市场和物流市场等。这就像有96个蛋糕摆在你眼前,根本就顾不上吃,仅仅把几个蛋糕上的樱桃摘下来。”
崔洋认为眼前的不良贷款率仅仅是樱桃的不良率,和蛋糕的不良率没关系。“我们在大量地挑最好的客户。”
崔洋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小微金融就像一个西部片,想怎么圈地就怎么圈地,而财富管理更像是功夫片,每一个土地每一个进步都得从别人手上夺过来。”
如何为“西部片”上演提供更丰富的金融服务元素?
“应该遵循金融机构分大小,金融产品分类型,金融监管分层次,金融队伍专业化,配套服务社会化的理念,着重从机构、产品、监管、政策和公共服务五个方面来构建中国的草根金融体系,推动形成覆盖广泛、品种多样、服务便捷、高效稳定的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刘克崮的建议似乎正在“变现”。
阿里金融刚刚宣布将旗下小微贷款产品――天猫信用贷款开放至全国,总计投放46亿元贷款。对天猫2000商家给予重点支持,这些商家可以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用于解决流动资金需求。
已经获得贷款的2000多家企业没有提交任何担保、抵押,仅仅是花了3分钟的时间在网上提交申请。不少企业主“从未想到贷款也能在网上如此操作”。 这“另类”的融资体验源于天猫信用贷款的新型微贷技术。依托该技术,天猫信用贷款支持申贷、获贷、支用乃至还贷网上完成,贷款以日计息,可随借随还;同时,贷款以申贷企业在天猫上的店铺综合经营情况给予授信,更看重企业的信用资质,不需要任何担保和抵押。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很看好这种模式,“很多买卖行为在网上都有记录,怎么把记录还原成对个人行为倾向的模型?阿里金融放贷就比面对面放贷成本低很多。如果有人要申请贷款,他手里要拿着一个终端,阿里巴巴发出问题,他就要回答。阿里巴巴要看仓库情况,贷款者就拿视频终端给他看。” 周其仁认为,阿里金融现在是利用小额贷款公司的架构进行运作,政府的小贷公司政策应该逐步分级,不是说所有小贷公司都可以变成银行,但做得好的小贷公司,就应该考虑逐步扩大融资的机会;做得差的,则逐步降级,直至摘牌。
中新力合从一家担保公司变身为全国首家科技金融服务公司,也是黑马成长的过程。公司由浙江省科协、中新力合、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及各市县科技部门联合成立,中新力合占股60%。公司主要客户为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同时又面临融资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7年,中新力合曾探索出信贷担保的“桥隧模式”,即在传统的“担保、银行、中小企业”三方关系之外导入第四方,由其承诺对企业的偿债风险实施购买股权、注入现金流等积极措施,从而有效规避成长型小企业破产清偿的危机,最大限度保留企业的潜在价值。
“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小微融资企业的发展就像轨道平行,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小微融资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小微企业在发展当中遇到坎,需要输血,就需要有配套的融资产业在他们身边。”刘鹰说。
但用别人的钱赚钱而不是用自己的钱赚钱,就面临很多风险,这也是茅于轼担心的问题。“银行有银监会,保险公司有保监会监督,担保公司谁来管?最根本的问题是风险防范。你不能说小了就没风险,金融创新难就在这些方面,你跟银监会什么关系,银监会怎么监督你,这个问题没说清楚还是等于零。”
小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草根。他们不会出现在500 强的榜单上,也不会与上市、IPO 有关联,就是身边的小商铺、小工厂、小作坊,但他们贡献着GDP,他们成长也需要“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