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考核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考核细则范文1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
劳动教育考核细则范文2
一、“规范”习德
养成教育是中学生常规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中小学德育的基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中小学的九年里,我们始终不渝地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文明礼节、严谨的行为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崇高的品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首先,在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从法律和条例的层面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遵纪守法、理想前途、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专题教育,同时,学校从“守则”和“规范”中提炼出学生容易掌握的《养成教育十二条基本规范》、《中学生一日规范》和《小学生一日规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其次,在学生中加强校训和“三风”教育。我们把“良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作为校训,打造“文明、和谐、快乐”的校风,“团结、友好、活泼”的班风,“勤学、善思、博艺”的学风,深入人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习惯。第三,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竞赛、礼仪展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范性的礼仪训练,效果明显。
二、“管理”育德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班风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学校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实行班级自主管理考核评价制度,这对于加强班级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班委会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我们要求班主任根据班级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的核心力量,加强对干部的培训,知道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学校制定了《班级自主管理考核评价细则》,在安全、纪律、卫生、出勤、礼仪、两操、公物管理、助人为乐等方面进行考核,每周评出文明班级,每期评出先进班集体给予奖励。同时,对班主任工作也实行量化考核,期末评选优秀班主任给予奖励。这样,班级之间形成了竞争态势,班级日常事务由学生来做,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的局面。班级工作由过去的班主任唱“独角戏”变为学生集体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容易接受,班主任也减轻了负担,从而,为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一是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美德、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教育活动。从具体事例入手,严格按照《小学生一日规范》的要求进行训练,逐步养成习惯。二是在中学生中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和《中学生一日规范》要求,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遵纪守法、日常规范方面严格要求,开展评优活动。从别人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学生学有榜样,塑有标兵,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三是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在原来团支部、少先队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会。学生会是学生自主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政教处每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团支部、少先队每月举办干部座谈会,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水平。组织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团员、少先队员和干部的作用,培养他们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
三、“活动”养德
活动是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载体。注重和利用节日庆典、纪念日、主题日和传统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
一是开展主题班会,挖掘学生潜能,增强集体意识。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关注学生苦恼,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老师,我想对你说》、《我的学生观》、《恋爱与友谊》、《我的不良行为》等主题,针对学生想做的,想说的事情现身说法,谈感受,说体会,体现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体验与反思的良好合作意识与技能,激励和鼓舞学生不断进取。
二是开展文明法纪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坚持每月一次有关纪律、安全、法制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坚持每期一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特长生”、“文明班级”、“先进团支部”、“先进中队”荣誉称号的评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道德榜样。
三是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书美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在唱、读、讲、书的过程中体会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意志,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活泼、健康、愉快的生活环境。主要开展三月文明礼貌月、五月艺术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等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在校园张贴名人名画,在教室布置文化墙,种草植树,绿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学校每月一次墙报,班级每月一次专刊,团队每周一次广播,丰富文化内涵;开展教室、办公室文化建设与评比活动,提高文化品位。
劳动教育考核细则范文3
关键词 班主任 量化 班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样的班级制度才是好制度?
1.1 制度的形成
一个班级的管理建设,如果没有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表彰奖励看印象,学生就不会重视班级荣誉,甚至会以一种漠然的态度面对。但是,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按制度量化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参与意识就会增强。首先,利用班会课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违纪行为有哪些?(2)你对上述违纪行为的处理意见分别是什么?理由是什么?(3)为班级获得荣誉的同学(班级、校级、校以上),你认为给予何种奖励?在老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的量化显示表细则和管理办法往往更周密,更切实可行,更能得到学生的支持,更容易贯彻执行,因为自己认同的东西没有理由不执行。然后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目标以及实际情况,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进行多次讨论和经过反复试验,我们制定了《公安县北京首汽燎原小学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作业、值日、仪表、保洁、出勤、课间操、自习课纪律、眼保健操、上课纪律、学习进步加分、集体活动、好人好事等10多项。制度中规定:每位学生的基础分是100分,违纪扣分视情节轻重而定,每次扣分1~5分,并给予做卫生、擦黑板等相应的劳动教育;对为班集体做出贡献的学生,采用加分制,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这种方法,不仅注意对学生每日行为规范的评价,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多做好人好事,多参加集体活动,还注意引导学生追求学习上的进步。
1.2 制度的实施
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形成后,马上组织全体毕业学生认真学习,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制度的内涵,举例说明扣分的内容和方式,让班上每一同学知道该怎么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让每一个学生做明白人。由值日班长对照统计项目分别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至少要三个以上人认同后才能公布,班主任对统计的数据做到每天一查看,每周一小结,及时和学生以及必要时和家长联系,家访或者与家长谈学生在校表现再也不搞拍脑袋表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学生的反复性与狡辩心理得到了很好的遏制,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家长明明白白,体现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每月一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及时了解情况,因为数据真实,对与错,错在哪里,如何改进,一目了然。在管理中作为班主任还要明白,量化扣分手段并不是完全代替有效评价,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绝不能一扣了之,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才是班级量化管理的关键。扣分之后还需做好以下辅导工作:(1)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扣分;(2)教育学生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改正;(3)跟踪观察,注意反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使用亮点原则,即缺点与痛苦相连,好习惯与快乐相连,要给学生进步的时间、机会,学会等待孩子的成长。
1.3 学期终端考核、考评
建立一个好的班级制度是关键,一个好的班级制度考评不到位会让学生认为“说话不算数”,这个班级量化评分制度,既有定性的要求也有量化的要求,既有过程的要求也有终端的要求,对每位学生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70分以下为不合格,70~90 分的为合格,90分以上的为优秀,按评优秀学生有了量化细则,大家心服口服。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评选,人为因素少了,同学们有了努力方向和标准。对考评合格的学生提出下次争取进入优秀行列的要求。对考评不合格的学生也要更加关注与关爱,防止其破罐子破摔,放大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更正措施,鼓励其在下次考评中能够得到合格或优秀,只有他们做得更好,班风学风才能再上新的台阶。
2 为什么说决定班级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制度?
(1)班级管理更加透明公开,调动了学生参与性和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实行班级管理信息每天一公示,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做么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事大家都知道,有错相互提醒,反馈顺畅多了,快速高效的管理网络体系和全反馈系统在全班很快形成了。同时也能促使我们的班干部认真完成好班级管理工作。
(2)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实行量化管理后,班主任工作能抓大放小,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许多无谓冲突少了;同时学生知道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该做,一旦学生被扣了分,由于小组荣誉感的驱使,全组都在帮忙寻求对策,争取以良好的行为进行弥补;科任老师上课的纪律跟班主任上课纪律几乎没有差别。这样有利于班级管理从“管”走向“不管”。
(3)个人荣辱观逐渐增强,学风、班风日益好转。每一个同学都想在终端考核中争当优秀,他们的个人的荣誉观念必然逐渐增强,班级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风、班风变化带来了丰硕成果:我们学校毕业年级在全县小学毕业考试中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有一个班被评为镇级优秀班集体。每次年级卫生评比中我们班总处在优良的行列;镇运动会精神文明代表队称号;下学期开学初整个毕业年级没有发生一起大的违规违纪事件,主动学习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3 关于班级制度的反思
任何一项制度都要力争完善,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在制定伊始,难免考虑不够周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我找部分值日班长和学生进行了交流与反馈,通过与大家座谈发现了量化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如具有代表性的以下几点:(1)用积分来了解、衡量学生,容易使部分学生过份看重分数而影响班级的活跃气氛和正常的人际交流,变得缺乏活力;(2)对部分行为较为散漫的同学打击较大,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丧失信心等;(3)有些同学对值日班长的扣分理由表示不服,甚至还会发生争吵现象,挫伤了值日班长的积极性,就会对一些同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4)还有同学觉得“加分项”设立不妥,有些同学为了加分而不是真正地出自内心去帮助别人,认为这种做法很虚伪,希望不要设立好人好事加分项等。
通过交流与反馈,我深深感受到,虽说小学生年纪小,给了孩子们平台,让每个孩子学着管理,相互监督,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增强,小小年纪把“管理”两个字也能做得比较到位。他们更加偏爱道德的弹性约束。他们认为自由的空间比扼杀性的制度要好,不过得有前提是积极自觉的状态。“恰到好处”的制度和“恰到好处”的管理才能使大家心意相通、和谐相处,才能使班级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
劳动教育考核细则范文4
一、教师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教导主任也强调在我们的各学科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德育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从教育局到各个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仍然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在会上要求德育教育,实际上到期末测试还是把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这使得我们的教师不得不改变教学策略,根本无暇顾及"德育",不得不让学生埋头苦练,把"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列入重要程序。无形中,"德育"成了空谈,取而代之行动的是"智育"。我们的毕业班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尊敬老师,在小学跟他们朝夕相处了六年,一上中学,见面都不打声招呼,尤其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是连看都不看我们一眼。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就是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后果,看看这些学习上的"天之骄子",他们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难道我们的教师还不应该改改观念?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部门必须从上到下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把德育工作切切实实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二、营造"德育"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文明的学习场所。正如杜威所说的,必须为教育的目的而去改变和设计那些"偶然的环境。"如,可在校门口挂有学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德育第一。在布置教室时,也可贴上一些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耳濡目染,置身于这样一个德育氛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三、经常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到孤寡老人家慰问,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捐款捐物;清明节扫烈士墓;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德育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礼仪常规》及"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或适当性的开展"德育"为主题的演讲赛,充分发挥"说"与"做"统一起来的德育教育。
四、让德育贯穿各个学科的课堂
我们要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让我们各个学科和课堂都贯穿德育教育,让中华民族的美德散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存在,也让学生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何事都要讲"德"。在上一年级语文下册《看电视》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渗透德育的:我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外,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我让学生围绕内容--因为爸爸孝顺奶奶,所以把自己喜欢看的球赛换成了京剧;因为奶奶关心我们,所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球赛;因为我们爱妈妈,所以把球赛换成了音乐和舞蹈。让学生想象:"他们一家人看电视为什么这么奇妙?"接着试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说一句话,学生悟出:他们心中藏有爱。之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看电视时的表现。你们的心中是否也藏有爱?有的学生说自己看电视时总是霸道地看动画片,不给家人看别的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和爸妈一起看同一频道的电视......各抒己见后,学生们都认识到一个家庭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他们纷纷表示今后不仅在看电视这件事上,而且在其他事情上也要多奉献自己的爱心。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能领悟出"爱"这个字眼,我就已经成功。一个伟人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样"智、德"兼具的课,既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思想上得到升华,也让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收获一份感恩的"礼物"。语文课可如此,数学课、美术课有何不可?
五、身正为范,以德育人
劳动教育考核细则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中职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职教育实现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根本途径,是中职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中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顶岗实习的概念及意义
学生顶岗实习是指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真实的工作岗位上,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实践教育方式。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生产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有利于实现由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带队老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是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而自愿并积极参加顶岗实习。
二、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
(一)对顶岗实习认识程度不够,计划执行粗放。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一些学校虽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同时与合作企业也订立了一些顶岗实习方面的协议,但在具体执行计划和落实协议方面,企业表现消极,学校往往处于弱势,所以执行比较粗放,无法完全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意图。因此,探索高效的顶岗实习体制机制,严格执行顶岗实习计划和相关合作协议,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途径。
(二)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困难,专业不对口。良好的顶岗实习效果是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来实现的。而一些企业反对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对顶岗实习的管理,使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无法开展,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失真度也很高。应在校企合作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好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施细则,以精细管理来促进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多数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基本是一些流水作业岗位,因此实习效率低下,无法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水平与职业能力。
(三)顶岗实习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及安全问题。许多企业并不把实习生当做员工对待,尤其在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基本得不到落实,无法保护实习生切身利益和各项合法权益。学生上班比较分散,往往被分为两班倒,分配在不同的车间,不同的实习岗位。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沟通较为困难,有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四)一些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导致顶岗实习困难。一是学生对实习待遇的期望值太高,二是自身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实习中却既想轻松又要待遇,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观念,组织纪律性差,诚信意识不够强,直接危及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从而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面临困难局面。
三、中职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中职学校学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接受劳动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要从提高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工作。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学校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实习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习管理实施办法,按照专业基本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考察和选择学生实习单位和生活环境,不得安排无安全保障的顶岗实习岗位,坚决杜绝推荐有可能危害学生生命及身心健康的任何顶岗实习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指导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与安全,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严防事故的发生。
(三)实习学生要遵守相关实习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实习纪律,虚心学习,尊重指导教师,服从实习单位和现场指导人员的管理,注意现场人身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学校要与家长、实习单位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的保险责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购买保险的费用可以从职业院校学费收入或免学费补助资金中列支,或者通过实习协议的方式由实习企业单位承担,不得向学生另行收费。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参加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提交实习报告(总结),并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后,方可参加实习成绩评定。
(四)研究制定学生实习标准和监督检查政策措施。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构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实习标准,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建立校企经常性磋商机制,拓展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把提高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融入实习全过程,探索多种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实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实习宏观管理、远程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平台。
(五)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期间,要强制性地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同时学校与顶岗实习企业事先对于责任分担要有约定。此外,要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培训,明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责任与风险,使学校、企业、学生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六)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学校要会同实习单位,制定学生实习安全管理规定、实习学生安全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加强实习过程安全及其他突发事件的风险控制,规范应急事件处理处置程序。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实习生骨干、家长、社会为一体的实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联动体系,明确学校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建立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落实顶岗实习应急事件处理奖惩措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果断处置各类顶岗实习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考核细则范文6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