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范文1
关键词:GIS;立体人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GIS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处理、存贮和管理、查询和显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与应急救援、安全的辅助设计与评价预测等方面。GIS的运用对安全工程行业和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然而,由于所依托的学科不同,GIS在安全工程中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为了使高校非GIS类学生获得必备的GIS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将来能将GIS应用于安全管理和科学研究中,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突出GIS、安全工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多元关系。
二、GIS和安全工程专业定位与特色
GIS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本文根据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GIS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宗旨。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以面向煤矿、建筑、交通、石化、消防、电力等行业为主,培养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管理设计、开发和安全科学技术知识,以安全管理、安全健康、安全监控、安全评价等为主要应用方向。高校学生应学习GIS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构建基于GIS的应急救援、城市救灾、重大危险源管理等安全信息技术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安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三、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1.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培养目标具有单一性,这往往有悖于社供需状况,不能顺应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GIS、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综合理论知识;掌握GIS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GIS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熟悉基础GIS平台软件的使用,运用GIS、安全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特色表现如下:
(1)依托安全专业进行GIS研究。突出GIS的特点,将计算机理论、空间科学、安全系统工程、测绘遥感、监测监控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GIS理论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决策系统,为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2)依托GIS进行安全知识研究。突出企业安全知识的获取、数据处理等优势,利用GPS、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多维GIS空间数据库、集成空间数据,进行安全产品开发,进行“4D”“3S”等安全集成产品的应用开发,重点进行安全工程专业的GIS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发。
(3)依托“互联网+”进行GIS开发研究。以“互联网+”为基础,集成和融合GIS技术,实现全国安全行业远距离空间数据传输、交换及共享,为公共安全提供GIS服务,建立大规模的GIS平台,为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应针对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抓住“应用型人才”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研究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特点,划分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层次开发人才第一层次技术人才第三层次研究人才第四层次创新人才
图1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分为GIS技术人才、开发人才、研究人才、创新人才四个层次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培养能熟练应用GIS基础理论和技术,面向安全行业服务的GIS应用类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在计算机、图论、安全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的GIS开发类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在前沿领域具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具备成为科研、教学行业条件的GIS研究类人才;第四层次培养具有从事独立研究、具备应用开发能力,在行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类人才。
四、具有安全工程特色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构想
根据立体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并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背景、学生特点和GIS市场的人才需求,确立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GIS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将逐步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应体现安全特色,加强开发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开发环节,培养GIS创新意识,强调安全和GIS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体现分类培养的理念。安全工程、GIS与计算机的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课程设置的特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体系如下:
安全、GIS与计算机关系安全工程理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图2安全工程、计算机课程和GIS知识的关系
主要基础课:以拓宽学生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工科院校基础课程为基础,面向各行业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在内的数学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空间图形学等在内的图论课程,包括数据结构、VB/V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主要安全工程专业课:以就业为导向,以拓宽学生安全技术和理论知识为基础,面向企业和社会高危行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安全仿真学、事故灾害分析、安全系统工程、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在GIS中的应用等。
主要GIS课程:以延伸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在GIS软件平台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IS软件及应用、MapGIS二次开发、数据采集技术等。
其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综合应用,并衔接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JAVA等的高等计算机课程,包括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理论等的高等数学课程,包括GIS系统集成基础、WebGIS、三维GIS技术等在内的高等GIS课程,包括安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安全评估技术、重大危险源控制理论等的高等安全工程课程。
五、安全专业GIS教学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教学模式应确立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环节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改模式,并以此构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方式是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为主的培养方式。
1.课程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使学生掌握安全和GIS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GIS与安全工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将GIS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目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主导,常常采用讲授式、展现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GIS实验室MAPGIS7.0系列软件、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习的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对MAPGIS7.0软件的综合应用与二次开发能力。
3.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训练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某一课题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研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教师下达多个科研任务,每个任务选取4~6名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后,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估。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GIS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设置名师讲堂、进行科研训练,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参加GIS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把学生在科技大赛、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奖励以及发表的论文等计入学生综合测评学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安全工程和GIS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安全工程学生的GIS应用能力,拓宽安全工程W生的知识面,改变安全工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提出应用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安全专业的GIS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郑贵洲.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科学,2014(9).
[2]张晓丽.林业院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8(3).
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范文2
1.1IE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993年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试办IE本科专业,从而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IE学科建设。1999年12所重点大学招收IE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多层次、多种形式、大范围的办学格局。截至2009年底,根据教育部高考专业目录的检索,2010年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为159所,“211”工程建设高校44所,其中“985”21所。目前我国高校IE人才办学模式主要概括为4种[3]:1)管理类4年制本科,以天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代表。2)管理类5年制本科,以西安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代表。这种模式前3年时间在工程类专业学习,后2年在管理学院学习。3)机械类4年本科的工业工程专业,以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主要代表。这种办学模式专业工程技术学习较为扎实,基础较好。4)冶金、能源、化工及其它产业类型的工业工程专业4年本科,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为代表。这些院校的IE专业模式既体现了很强的专业工程基础,又体现了专业特色。前2种设置在管理学院(系),约占全国的40%,管理特色浓厚;第3类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系)、机电类背景较强,约占全国的50%;第4类工程特色明显,约占10%。
1.2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现状
通过对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4-15]的查阅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依据其建设内容的完备和先进程度,大致可以分成4类:示范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验证型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和规划设计阶段工业工程实验室。
1)示范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示范型工业工程实验室是指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内容或实验体系先进,得到工业工程专业院校的好评,成为实验室建设学习的对象。目前,国内示范型工业工程实验室有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山东大学IE大型综合实验中心和天津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
(1)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是在国家“211”和“985”专项经费支持下建成。通过实地对美国排名前4位的工业工程系和德国阿亨工业大学实验室、香港4所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实验室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培养需求与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在多位国际知名工业工程专家的讨论下,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一个体验与演示中心,取代购买大量昂贵的机械电子设备,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共享外部设备。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建立的工业工程系实践教学中心包括3个分实验室和1个体验中心,即先进制造与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以及支持上述3个实验室的体验与演示中心。
(2)山东大学面向IE专业的大型综合实验体系。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于1996年提出了建立工业工程教学实验体系的设想,经过进行1999年“面向IE专业的大型综合实验体系”、2002年“管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等项目的建设和探索,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工业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其具体的做法是[5]:选择一个较典型的工业产品为主要实验对象,各门专业课根据工业工程总体培养要求结合该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围绕这个统一的实验对象来开发实验,使整个工业工程实验体系能够模拟企业从设施规划与布局、物流系统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流程改进、人因工程等包括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全部或大部分IE活动。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实验室建设成果,开发了一些实验软件,出版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与实习教程》指导书。
(3)天津大学工业工程标准实验室。天津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成立于1986年,是在全国现有150多个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首个建立的专业实验室[6],侧重于工效学或人机工程实验、动作与时间研究和生产过程组织实验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明确的实验室定位和发展规划。
2)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以教学服务为主,其综合性体现在实验室的构成、实验课程的开设、实验的组织形式、实验设施的组成等方面。根据工业工程主干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专门的IE实验室,满足如基础IE、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人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实验需要,支撑工业工程本科教学。建立了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的高校,以上海交通大学[2]、东北大学[7]、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8]、中国矿业大学等为代表。部分综合型实验室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3)验证型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基本建立了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大多以验证型为主,侧重对所开设的基础工业工程和人因工程专业知识的验证测试[9-10]。
(1)基础工业工程的实验:作业时间测定和动作测定实验,即流程程序分析、机操作分析、联合作业分析、双手操作分析、时间研究实验、工作抽样、模特法应用实验等。
(2)人因工程的实验:心理感知实验、条件反射动觉实验、听觉反应和记忆实验、生产环境计测实验等。具体有注意广度实验、反应时间测定实验、学习曲线实验、劳动强度与疲劳测定、环境照明噪声粉尘测定等。
4)规划设计阶段工业工程实验室。在159所工业工程院校中,还有一部分院校没有建立工业工程实验室,尤其是近3年新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十几所院校,专业相关实验主要依靠外单位实验室。这些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尚处在规划设计阶段,基本不具备工业工程相关实验的条件。
2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构成
2.1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依据
1)工业工程学科特征。工业工程学科的体系内容及其特点是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从工业工程学科本身出发,建设工业工程实验室,因此,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体现工业工程学科特点。工业工程学科具有以下特征[16]。
(1)IE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2)IE的研究对象是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组成的各种生产及经营管理系统以及服务系统。
(3)IE的研究方法是数学、物理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专门知识和工程学中的分析、规划、设计等理论,特别与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机系统技术关系密切。
(4)IE的任务是如何将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要素设计和建立成—个集成系统,并不断改善,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运行。
(5)IE的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获取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6)IE的功能是对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
2)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工业工程师工作核心是降低成本;工作目标是生产率和质量[17];工业工程研究的实质是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
(1)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知识、素质和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学习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业工程理论、方法及应用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素质。
2.2工业工程实验内容构成
工业工程内容体系十分广泛,根据美国国家标准ANSI-Z94(1982年修订版),从学科角度可把工业工程知识领域分为17个分支[17]。这些知识领域涉及工业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工业工程专业技术。工业工程的基础理论比较广泛,其专业技术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但其中人因与效率工程、生产及其制造系统工程、现代经营工程和工业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等4个方面内容是最基本的。工业工程从基础工业工程时展到现代工业工程的时代。基础工业工程以经验分析为主,研究生产过程的局部或小系统的改善。而现代工业工程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复杂大系统的规划、设计、优化和评价。IE实验室的构成既要体现基础工业工程的特点,更要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特点。因此,IE实验室规划应包含基础IE实验室和现代IE实验室两大块。
2.3工业工程实验模式
根据国内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现状的综合分析、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依据以及工业工程实验内容的基本组成,建立工业工程实验模式构成体系,分为教学型、综合型和平台型3个层次的实验模式,该模式体系由实验模式、实验类型和实验体系组成。
1)实验体系。现代IE实验室和基础IE实验是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两大基本模块,是工业工程实验室的核心和关键。
2)实验模式。
(1)教学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立足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验需求,搭建教学实验平台,以服务本科教学实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主。
(2)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立足实验条件,在满足工业工程本科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结合工业工程问题,创造科研条件,培育科研方向,具有从事相关工业工程科研的能力。
(3)平台型工业工程实验室构建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平台,具有从事工业工程基础理论、方法及重大项目实践研究的条件,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基础,具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三大主要职能。
3)实验类型。根据学科发展的层次建立的实验模式,实验类型分为教学型以认知为主、综合型以验证测试综合应用为主、平台型以开发设计为主。
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12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高速公路发展迅速,并且以其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而这些特点离不开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高速公路信息系统是高速公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的支持系统,是交通信息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智能交通系统(ITS)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道路工程一样,对经济建设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以人为本,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信息系统正规化管理水平
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和保障,以优质服务为标准,严格落实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以规范的值班、文明的用语、热情的服务和熟练的操作、可靠的技术保障,树立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的良好形象。
“信息无小事”,信息系统应确保信息有效、及时、准确上报或。在信息工作中多数有效信息是动态的,在短时间内发生着变化,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连续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极为重要的,信息系统许多工作都要围绕其开展。
鉴于潍莱路信息系统组建晚、人员新,建章立制、业务建设都刚刚起步的情况,我们加大对员工的值班纪律、工作程序、设备维护维修、文明服务、仪表工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做到严格规范、履行职责、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不断提高信息采集、综合、处理能力和设备维护维修能力,为高速公路上的司乘人员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营提供一流的技术保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提供一流的通信保障。
二、加强专业技术训练,提高全员专业技术水平
随着更多企业将业务流程构筑于信息系统之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成为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进行良好的培训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的知识、年龄结构、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的频率、广度、深度。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是一项投入少、人才培养准确率高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可以使员工更加了解企业、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工作。
潍莱路信息系统竣工验收在即,各级信息管理部门将要全面担负系统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为使各级监控员能够做到规范值班、履行职责,提高信息的采集、综合和处理能力;为使各级维修工程师能够不断提高没备的维护维修能力,掌握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急需的技术知识,达到独立维护、维修的要求,保证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2004年在交通厅项目部安排的厂家培训及信息管理总中心统一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潍莱路信息系统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岗位,按专业分工,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技术训练及全员竞赛、岗位练兵活动。
专业技术训练分为12项专项训练、两个短期培训班、两次预案演习、两次业务考察学习、两次全员业务竞赛五大部分共20个项目。上半年主要以监控、收费外场设备为主,学习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际操作及常见故障的排除:下半年主要以通信、收费机房设备为主,学习各系统原理、常见故障排除及相关业务知识。针对各不同时期的训练内容,每个月安排两天集中授课,举办一次技术交流会。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系统各级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另外,上、下半年分别组织进行系统内的监控、维修人员全员岗位练兵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等内容,对成绩优秀的给与奖励,以调动大家的训练热情,提高专业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在培训工作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岗位练兵”这一主题,以建立自上而下、运转灵活、扎实有效、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合作协同能力的信息管理体系为目标,围绕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信息采集、综合、处理能力和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保障能力两大重点,以专业分工为主,结合系统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急用先学的原则,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信息处理方法,全面掌握上岗所需的基础知识。
(一)、自学为主,每月考核。根据员工不同情况,针对不同岗位,按专业分工,制定学习计划,每月一课题,一月一考核,对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信息系统设备的工作原理、维护维修及常见故障排除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指导,使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组织学习,专家授课。为强化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针对性地邀请设备生产厂家就设备的工作原理、构成及常见故障的排除进行现场讲解。采取授课与答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技术交流,并到设备现场实际操作,使员工熟悉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
(三)、厂家培训,学习交流。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了20批共59人次外出培训学习,内容包括:网络测试仪、逻辑分析仪、紧急电话系统、磁盘阵列、车道检测器、避雷、票据打印机、IC卡读写器、车道控制器、操作系统、可变信息标志、可变限速标志、UPS电源及传输设备等等。外出培训人员回来后,将所学内容传授给全体员工,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学习培训中我们采取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讲解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听”“看”“写”“讲”“考”相结合,使大家受到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
三、加强设备维护维修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为保障三大系统(通信、监控、收费)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规范维护工作,合理利用资源,将维修、维护工作流程制度化是必要的。设备维护维修的质量是考核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要指标,也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能力。要求员工按照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和程序,严格落实设备维护维修制度。一是按照设备的日、周年维护保养内容,逐条逐项认真完成,做到时间、内容、质量三落实。二是加强设备巡检巡修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降低设备故障率。三是发现设备故障时或采集到设备的故障信息后,立即组织工程技夕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按照“抢代通”的排故原则,对故障设备进行抢修。四是又备故障要采取跟踪监视的方法,分析研究故障的性质,直至排除故障。五是对重大疑难性设备故障,要组成专题技术攻关小组,制定排故方案,彻底排除故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潍莱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于2001年11月18日投入试运行,并于2003年7月31日顺利完成设备交接,进入设备缺陷责任期。监控、通信、收费系统设备长期处于运行状态,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设备老化、供电质量、操作失误、设备内部个别器件质量的问题或器件的老化、运行软件和操作软件中的个别软件丢失等因素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和故障,加之今年夏季雷雨天气较多,造成大量系统设备尤其是外场设备出现故障。因系统未进行竣工验收,设备处于保修期,我们处于缺资料少备件的特殊情况,设备出现故障后,厂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进行维护维修,有些设备故障时间长达3、4个月,严重影响了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不等不靠,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及时对潍莱路信息系统设备发生的故障进行全面排查,另一方面直接与设备生产厂家取得联系,购买维修所需各种配件进行维修,并争取他们的技术支持。先后邀请天津光电、上海三思、青岛百路和中创公司的技术人员,分别对紧急电话、大(小)型可变情报板、道路监视和收费监视系统、可变限速标志以及车道机、电动栏杆、通行信号灯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维修。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独立维修设备的能力,为今后维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工作
管理会计的起源及意义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纪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中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为了配合科学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与此相适应,“责任会计”与“成本一业务量一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应运而生,并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l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
纵观国内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不难看出:价值链分析正是为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的。通过价值链分析各种活动的消费关系、依存关系,可以分析企业自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实现国家宏观管理目标。
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
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
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
管理会计应用经验及待系统总结和提高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如何做好我国管理会计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是探讨其他理论问题的基础。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成立全国管理会计协会,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在新经济下,网络系统以低廉成本提供了市场的、经济的、科技的、管理的各类信息,这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相对偏远、后进地区的企业的管理者与财会人员来说是绝对需要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把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
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范文5
本文受“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The Im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Caliber Talents Project of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ions)”资助,项目编号YETP1586。
摘要:本文选取教职工群体的绩效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为对象,从教职工绩效管理的概念入手,采用协同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绩效管理工作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并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采集和指标制定进行了设计,以期对高校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 :教职工 绩效管理 信息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将“绩效管理”的概念引入中国以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逐渐对“绩效管理”展开理念和实操层面的探索,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先进的绩效管理转变。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数据离散向信息协同转变。信息手段的突破与实践,也反过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高校人事人才绩效管理领域,同样存在这种双向影响效应。
一、教职工绩效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分析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也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即通过不断的制定计划,衡量效果,调整方法,弥补短板,再衡量效果的循环,来增进整体绩效,激励每一位平凡的教职工超越自身,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对高校来说,人才绩效管理是高校的管理者用来确保教职工的教学、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由定义可以看出,绩效管理既注重衡量结果,也关注过程,是对结果和过程的双重管理,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对于已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绩效管理的细分更加精细,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其中机构又包括分别以教学科研和以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的两类机构;而个人可分为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两类群体。本文选取教职工绩效管理的信息化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上级对岗位设置等的要求,教职工按岗位可以分为教师、其他专技(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根据不同种类人员的特点,绩效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教师作为承担学校主要使命的群体,对其评价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他种类教职工主要采用“德能勤绩廉”标准考察敬业精神、能力水平、工作业绩等。
二、教职工绩效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分析:协同论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是一门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理解和处理多关系、多构成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思路。
1.协同效应的应用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性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教职工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推进过程中,协同效应在绩效管理理念制度与信息系统的协调、绩效管理过程中多部门工作的配合和人事信息系统中多工作模块的协调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支配性原理的应用
支配性原理是指,在系统向有序演变过程中,序参量通过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支配整个进程。根据支配性原理的观点,起到支配作用的通常是有限的关键序参量。在这些关键序参量中,具有恒定意义的慢变量决定短期效应的快变量。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分解、实施,到绩效评价和结果的应用,是一个环节间相互关联、作用和影响的协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绩效管理理念、方法、工作流等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中关键因素和绩效考核中关键指标都会对系统对绩效管理的完成效果产生影响,而确定衡量教职工工作效果的关键指标,就可以把握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效度。
3.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是指,在没有外部调节干预的情况下,系统能够接受外部信息流的输入,内部子系统间能够按照某周规则自动形成新的功能或有序结构。人才绩效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向有序发展的过程。外界因素是辅助和导向,学校自身对绩效管理和信息化的需求才是深层次动因。这一动因也迫使人才绩效管理系统逐渐推进自组织进程。学校战略规划、竞争压力形成外部信息流,学校的整体向上的氛围使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都自发完善、有意合作,形成自组织氛围。同时,这一发展过程是开放性的,可以通过调整关键指标不断得到优化。
三、教职工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1.当前教职工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数据流流转模块不完整,服务绩效管理整体环节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过程中,每一步骤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而当前的人事系统,普遍只记录教职工的各类信息,或是人事工作各业务模块的简单衔接,并未跳出业务处理的概念框架,绩效目标设定、考核、应用等重要功能缺失。
第二,数据流采集指标不完备,服务绩效目标实施评价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体系,也就是教职工分类素质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指标体系将贯穿绩效管理的整个循环圈,既是导向也是目的,是绩效管理的基础。而当前的人事系统中的指标设定并未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是按照业务需求简单罗列,缺乏总体设计和布局,也缺乏延展性。
第三,数据流处理结果利用不充分,服务绩效管理导向激励的功能缺失。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式管理,从初期目标设定,到中期目标考核,再到后期结果应用,激励倾向十分明显,而且最后一环中评价结果的应用策略对绩效管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当前的人事系统对后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或为空白,或者缺乏针对性,不能为决策服务,也无从体现激励导向。
2.信息化的SAFE效应
如前文所述,绩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教职工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使用信息化手段,将无法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精髓,使其不能在效率和效果之间达到双赢。高校教职工绩效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建设所能提供的优势相互契合,这使得信息化手段的SAFE(Standard, Accurate, Flexible, Efficient)效应能够充分发挥,从而大大提升绩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这是体现在:
第一,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标准化(Standard)特性。相对绩效管理的过程式需求,信息化手段的这一特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标准化,是指信息化建设能够遵从绩效管理的要求,在系统中设定标准体系,满足绩效管理对统一标准和公平性的需求;其二是流程化,是指信息化建设的模块设计和流程衔接能够保证绩效管理流程的实现;其三是平稳化,是指基于标准流程化的信息系统,能够顺畅平稳地完成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第二,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精确化(Accurate)特性。前文提到,绩效目标指导下建立的绩效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中,信息化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准确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按照各项指标的要求精确地收集和加工数据,同时确保客观和公平。
第三,绩效管理是一种分类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灵活性(Flexible)特点。作为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多样的高等学府,绩效管理的对象构成非常复杂。从整体上看,如前文所述,就可分为教学科研为主型、管理服务为主型两类机构组织,以及领导干部、教职工两类个人群体。尚不包括各种目标导向下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各类科研、教学、管理团队。从教职工群体来看,由于岗位设置和绩效目标不同,还可分为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信息化手段的灵活性恰可以满足绩效分类管理的要求,模块设定和流程设计灵活可变,可随需求调整开发,使目标细分和分类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四,绩效管理是一种导向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性(Efficient)特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影响绩效管理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实现效果也影响着被管理群体的积极性和整体状态,所以对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具有较高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职工,并根据既定策略实现结果应用,使管理对象能够迅速调整方向和状态,从而改善学校的整体产出。同时,信息化手段的高效性特点也有益于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四、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建设初探
1.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高校的教职工绩效管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职工绩效管理分为绩效目标制定和分解、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价与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四个环节。
绩效目标制定和分解。这是学校整体目标确立的环节,也是各组织参照学校战略规划总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的过程,各组织将按照自身的目标对教职工个体制定分解目标任务和岗位职责。绩效目标的实施。主要包含教职工日常管理和素质模型的建立两方面。教职工的日常管理包括引进、培育、晋升等人事管理的业务内容;建立素质模型是针对不同教职工群体的特性构建评价业绩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与考核。绩效考核一般包含阶段评价和期满考核。制定评价策略,根据素质模型对不同教职工群体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考核。在这一阶段应控制好考核的节奏,评价周期不能过长或过短。评价结果的应用。这一环节最能体现绩效考核的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其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教职工个体的反馈与沟通,扬弃并重,促进教职工的个体发展;二是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薪酬、晋升、岗位等切身利益挂钩,赏罚并用,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导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流程。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对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可分为工作模块需求、技术需求和绩效管理需求三部分。其中工作模块需求是指系统要具备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块、制定岗位任务书功能、数据库基本功能和数据统计、分析、成表输出功能;技术需求是指要具备可调整的多层次灵活架构,支持标准化的工作模块、可读取的数据库支持开放性标准、支持php或asp语言,以及不同类别数据库的集成、支持分布式应用,面向对象的Web体系架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绩效管理需求是指系统要具备关键指标设定功能、客观、主观计分和得分结果排序等分析功能,以及具有基础信息调用接口,以及教务、科技、财务等数据接口。
2.教职工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分析
教职工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从整体上来说决定着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就系统本身来说,关系着字段设定,贯穿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始终。高校的岗位设置按对象一般分为专任教师岗位、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其中后三类岗位可按照德能勤绩廉设定岗位任务书和考核标准,专任教师岗位承担着高校的大部分职能,对其设定和考察更为复杂和细致。如果按照高校职能设定,专任教师岗位的关键指标可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再细分为描述核心能力的具体指标,并由不同部门或人群采取适当方式参与计分,最后再根据不同类型岗位设定的权重计算总得分(见表1)。
3.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规划
按照绩效管理的理念,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也可按照目标制定、过程控制和结果应用来设计。同时,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在系统设计中要注意绩效管理多部门的统筹,并配合人事管理中多工作模块的协同作用,以及关键指标的确定和采集,最终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见图1)。
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规划分为目标设定、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和考核结果应用四个模块。目标设定是指将每一岗位的岗位任务书输入信息系统。对于高校来说,岗位设置主要包括专任教师和其他专技、管理、工勤等岗位类型。在这一模块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关键指标的设定,主要由高层管理者决策。教职工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找出影响其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指标关系到教职工绩效管理的走向和效果,所以这个环节中的关键指标也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绩效管理工作流实质上是指传统人事管理系统中的招聘、培训、职务评聘等工作流模块,主要参与用户为基层的人事工作管理人员。与传统信息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绩效管理的信息项需要与岗位任务书衔接,并为绩效考核模块提供信息流。绩效考核是对教职工整体工作效果的考核,所以该模块不仅涉及到教务、研究生、科技等多部门的信息流集成,计分方式也根据计分人而有所不同。最后一个模块实际上是绩效管理的结果应用和分析阶段。绩效薪酬方案由高层管理者决策,通过系统方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自动列示。同时,通过绩效考核指标分析绩效管理的整体效能。
4.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模型设计
以工作流程框架为基础,按照不同模块分布进行系统的整体模型设计。从整体运行角度分析,系统可分为系统初始化模块、岗位设置模块、人事管理工作模块、绩效考核方案执行模块、绩效考核结果统计模块、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若干子模块构成。各模块和子模块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五、结语
随着绩效管理精细度和效益双向要求的提升,信息化手段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本文以协同论为理论基础,应用协同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指导教职工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在保留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流程基础上,将绩效管理作为改进信息系统的总方向,加入岗位设置和描述、关键指标设定、绩效考核和结果应用等新环节,体现绩效管理的先进理念,逐步建立有明确导向的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前期理论研究,以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程国方,石贵舟.绩效管理视域下的高效管理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2(2)
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属性论;核事故应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08-03
Nuclear Accident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Attribute Theory
YANG Yang, FENG Jia-li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on the subject of the Attribute Theory's applying on nuclear accident emergency treatment. Through the Attribute Theory , transform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rinciples in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to qualitative mapping of the mathematical form. For the qualitative mapping is equivalent to the production and the ordi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qualitative benchmarks, it can induce non-ordi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yasian computing, so various decision-making rules of DS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uniform qualitative mapping and establish an uniform framework.
Key words: DDS; attribute theory; nuclear accident emergency
核应急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各种因素和属性,它和属性之间的影响和存在的各种复杂联系。只有用科学来指导决策理论和方法,并使用实时决策支持工具,以满足核应急决策的需要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科学的决策理论与其他学科的深入,它已经提出了系统的分析和决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因此,紧急从过去的经验,逐步纳入计算机工具为科学决策和智能决策阶段使用的各种决策。因此,核应急决策,必须尽可能科学的决策理论和最先进的决策支持工具的使用走上了通往核应急决策更科学化,现代化。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以在任何级别的技术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政策制定者,在相当大程度上,对系统本身和外部环境条件,如气象学(该功能依赖,辐射监测网络等)。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 指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领导科学及有关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为决策提供各种信息,辅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的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及相应的管理系统等。是最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技术决策辅助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驱动方式: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知识驱动、基于Web、基于仿真、基于GIS、通信驱动,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记为:MIS)的基础上,加上系统模型库和科学决策算法等而构成的,结合专家系统可构成一个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DSS的构建中,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为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结构模型,并提供一个科学的决策算法。
1 属性论基本理论
定性映射:若u∈A,则称u具有属于集合A的性质,记为pA(u)。又称A是性质pA(u)的定性基准,并称从X到{0,1}的映射τ:X{0,1}是性质pA(u)的定性映射,如果对任一对象u∈X,使得
成立。
属性整合:设Χ是特征函数的集合,即:={Ni(u)},则是构成一个正交函数系,即有:
u1,u2∈Ni代入可得
=1
设u∈Ni和v∈Nj是两个自变量,={Ni(u)}和'={Nj(v)}是区域集合N={Ni}的两个特征函数系,则它们的特征函数Ni(u)和Nj(v)具有下述性质
将u1,u2∈Ni,u1∈Ni和u3∈Nj代入,可得
=0
和 =1
2 核事故应急响应规则
参考国际核事故应急干预和法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我国已制定出一套早期的核事故应急措施:
1) 如果可能发生堆芯熔化事故,区域内的紧急疏散是预防性的。
2) 如果可能发生确定性影响,那么必须撤出。
3) 同一行政村的工作人员采取同样的措施(如分为17个方面:1个职位16区范围内的烟羽应急区,外区16个方向按照区统一行动)。
4) 和区域相关的剂量规则:
a) 全身有效剂量预计超过500mSv,或(和)甲状腺剂量超过5000mGy,撤离;低于50mSv,或预期剂量(和)低于500mGy甲状腺剂量,不采取措施;预期全身有效剂量50mSv~500mSv或(和)的甲状腺剂量之间的500mSv - 5000mGy,考虑是否应采取措施,以优化疏散;
b) 有效剂量全身预计超过5mSv,但没有采取疏散措施必须隐蔽,预期剂量小于5mSv,而不是采取秘密措施;预期剂量5mSv~50mSv之间,是否采取措施需要优化;
c) 预期的甲状腺剂量超过500mSv,需要采取服碘;甲状腺剂量低于预期50mSv,不采取服碘;甲状腺剂量预期之间50mSv~500mSv,是否采取措施需要优化。
5) 采取一切措施撤离前,必须确定是否可以在当时的条件下离开,例如,是否有交通堵塞,风暴,洪水,断桥的发生,而使疏散措施无法执行。
6) 位置规则
a) 如果风向变化从R1> R2时,如果R1为疏散区,则必须撤出R2区;
b) 如果风变化,24小时变化360 °,则全部撤出,从不同的方向撤出,与污染因子(风频/风速)成正比。
7) 如果为无人网格,不考虑任何干预。
8) 飓风冰雹,不要撤离,在房间里隐蔽。
9) 只有一个疏散路线,如果道路上有障碍(桥梁推力等)不撤离。
3 核事故应急属性决策模型
图1为行动流程。
在国家规定的行动规则中,其余规则可用专家系统等其他人工智能方法来实现,此处仅描述规则(3)和(4)的属性论方法描述,从而最终统一于属性论框架下。
我国为各级行政区划的集合,依属性论方法则可表示为
所得的正交模型如图2。
考虑域M是在一核事故应急区,MiM是M的子区,则映射Mi:M{0,1}为其M到{0,1}的特征函数,对任一u∈M,有:
考虑子区Mi∈M的全身预期剂量为c(Mi)∈C,b(Mi)导致Mi产生确定效应fk(Mi)∈F,且其定性基准为,则称从B×Γ到F的映射τ:B×ΓF,使得对任意b(Mi)∈B和,有:
设c(Mi)∈C是子区Mi∈M全身预期剂量,是c(Mi)导致Mi产生确定性效应fk(Mi)∈F的定性基准,则称从B×Γ到F的映射τ:C×ΓF,使得对任意c(Mi)∈C和,有:
若用表示确定性效应Fk(Mi)的真值函数,则可表示为
图3为烟雨应急区二维网格和剂量场构成的三维立方体。
最终行动规则构成如图4所示的4*4网格。
4 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
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括四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控制操作子系统CCOSY、预测子系统PSY、对策子系统CSY、决策子系统DSY。系统框架如图5:
图5
按照系统的结构,如果发生核事故,地理信息系统GIS向决策者提供对核电厂生产运行的基础数据,并把周围的环境数据作为第一级的地理、人口和其他数据的决策支持。
预测子系统PSY模块提供第二个级别的决策支持,根据气象和环境条件、烟云的方向等基本数据,估计放射性核素的空间浓度分布和相应的剂量场,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结果显示在地图上的相应区域。
对策子系统CSY提供第三级别决策支持,给出可能的核电厂应急响应措施,并计算出周围的市民可避免剂量的网格。
决策子系统DSY提供第四级别的决策支持,评估所有应急方案,以优化调度,给出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冯嘉礼.思维与智能科学中的性质论方法[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51-56.
[2] 冯嘉礼.核电站严重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及其计算机实现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
[3] 冯嘉礼,张永兴,郭勇,等.核事故应急中的贝叶斯决策模型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1(4).
[4] 冯嘉礼,冯嘉仁,詹增修.以属性为基础的知识库建库原则[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87(11).
[5] 吴钦藩,冯嘉礼,董占球,等.基于属性坐标分析和学习的评估决策模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6] 冯嘉礼.定性映射诱导的模糊人工神经元和网络[J].南京大学学报,2003,39(2):172-181.